长篇影评
1 ) 又见笠智众
情节令人感伤,对话更令人动容!
在所有的对话中父子之间的对话更富有味道,在那幅“诚者天之道也”的字帖下,父子就这样对话着。直到最后我才赫然发现那父亲居然是笠智众。
那么短短的对白,那双微微颤抖的手。虽然在片中父亲角色并不十分重要,但如此光芒四射的演技令众多演员为之失色。
2 ) 《其后》之后
《其后》之后
《其后》看得认真,却还是走神了。走神到想要写一篇小说,写爱情,凄凄惨惨的出走之后又回来,出走很短,短到没有人发现她那一刻出走的决心,然而凄凄惨惨的回来之后,人变了,对事事看法不再一样,只是面子上仍然照旧,照旧做饭、热菜,阳光下踮起脚仰起头来挂衣服。
《其后》好看,或许是因为静。因为静,所以某刻男主角突得转过身来面对女主角,就是一个好大的动作。看得故事外的人,在那一刻怦然心动。什么话都没有说,转过身来停一停,又转回去,一张苦涩的脸,女主角仰头就着瓶子,大口喝酒。人脸上时常都有表情,但又不是眉飞色舞,看不出肌肉的动作,一点一点,凝了下来,这么细微的表情在这部片里都是那么大的动作,惊心动魄。
颜钩纯在一篇访谈里对黄碧云苦苦相逼,他以为《其后》是她最好的小说,而她离开《其后》已经很远,他要描重《其后》,她只想涂淡一点。不成功的访谈,记得住的几处包括黄碧云说她的《其后》,正是在反复看了电影《其后》写的。把一部电影的观后感写成小说,黄碧云一定不会赞同我这么说,但其实黄的文本里,并非找不到电影的映射。飞扬跋扈的黄碧云写的《其后》,笔调难得的“钝”,疏,平和。然而黄碧云的静究竟和电影的静区别太大,小说里,黄碧云写死了若干人,虽然这些人在她笔下死得够无声无息。但在电影里,没有娶自己最爱的人,便是一个人人生中可以经历的最大波折,最痛苦的罪。
然后想到的是,杨千桦的那首《小城大事》,仅仅这个名字就喜欢。“太平盛世,最惊心动魄的爱情故事也只能如此。”黄碧云在她的处女作《盛世恋》结尾这么写,活该落得被取笑的下场,太假了,不是一个写书人应该有的姿态,就像《大城小事》这个名字,时代的崇高感不是这样做作的歌颂一下就能油然而生的。而“小城大事”的姿态则不一样:我生命里的震动,与别人是小事,与世界或许也无关,然后于我,便是一场天翻地覆。小城大事,这么理直气壮,我们不为世界而活,不为其他人而活,不为验证自己在这个世界如此卑微而活,个人的爱恋得失,欢欢喜喜,为什么就不可以比国破家亡更重要?
这个是拿来卖钱的版本
《其后》DVD首次发行,在这个时候,刚刚好。早一点对不起这万人期待的矜持身价,但还好,不算太晚,当迈克在内地也越来越为人所知的现在,对于迈克的书迷来说,《其后》所得的奖项加起来也不如一句“迈克专心矢志不渝了18年的电影”更有号召力。迈克之外还有陈果、乔纳森,还有黄碧云,喜欢这种感情,通常都是连锁反应。有人为了陈果那句“欢喜到叫人去日本录梅林茂的音乐回来听”而对《其后》有了期待,有人为了乔纳森说看《其后》看到“手足无措,满心委曲”,期待某日能获同种感受,而我为了黄碧云,等这部片子,等了这么久。
黄碧云的同名小说《其后》,正是在看了这部电影以后所写。笔底的静谧在乖戾的黄碧云笔下难得一见,无声无息的活,无声无息的死,生生死死这么平静,大约是受了电影的影响。《其后》的好,或许是因为静。因为静,所以某刻男主角突得转过身来面对女主角,就是一个好大的动作。看得故事外的人,在那一刻怦然心动。什么话都没有说,转过身来停一停,又转回去,一张苦涩的脸,女主角仰头就着瓶子,大口喝酒。人脸上时常都有表情,但又不是眉飞色舞,看不出肌肉的动作,一点一点,凝了下来,这么细微的表情在这部片里都是那么大的动作,惊心动魄。
但静并不是大量长镜头、空镜头堆积出来的冗长。每一个镜头都精心,狭小的空间里,镜头早就选了最好的位置扫过去,人与人之间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绪,再何需多言?镜头本身就会说话,一早替人物说出来爱、无奈、尴尬。树欲止而风不息的哀伤。
松田优作早就名声在外,但见得真人的机会不多,因为他是日本阴柔派演员的代表,就有文字一厢情愿的把松田优作想象成面若桃李。但其实松田并不美貌,也不英俊,他的光彩也不是耀眼夺目那种,但正如迈克在松田死后为他撰文所用的题目——“柔和的光采”,有一种让时间停顿的魅力,如《其后》故事所发生的那个年代,所有人都在博命存在,而只有他,可以一如既往的缓慢。
看完电影的《其后》,知道了为什么黄碧云在连看几次之后为什么会有写小说的欲望。因为片子那种静看夏日百合在阳光中枯萎的情绪,连绵不绝,让看的人不由沉溺,于是才有了写小说的欲望,创造小说对作者自己来说,是沉溺的延续。
3 ) 其后
森田芳光的这部《其后》,手法相当的淡然,在讲究美感的镜头下,娓娓道来的是欲爱不能又自我放逐,没有爱得死去活来也没有隐忍到鲜血淋漓,最直接的就是那个百合花前两人面对面的含泪吐露的长镜头,一个含泪无语的侧脸,一个细声倾诉的无奈,四年前忍了又忍的话,在四年之中以各种方式折磨,而四年后的告白,带来的是无可挽救的磨难,爱情还在那个位置,只是错过了时间,唯一能执着的是无法被剥夺的情愫。
4 ) 日本的“浓情”电影,如夏天雨后的花香
虽至今未自己昨日迟到,中午控制不住昏睡过几次懊恼不已,但仍想着要为它写些什么。
昨日的计划,本是:午饭后从八家出发,到北土城地铁站下车,在海棠花溪一带赏赏花、闻闻花香、品味一下春天与自己的心情。然后继续坐地铁到团结湖站,找到美嘉欢乐影城三里屯店,取票看电影。然而,文艺美好的计划总是让一个生活粗糙且缺乏条理的女子ruin掉。
一早起来,把前一日爬长城所穿的衣服袜子放进洗衣机,扫起我房间的一地毛发,拖地,给不打算再穿的冬季鞋子擦净上蜡装进鞋盒,喝前一晚炖下的排骨粥,像一个陀螺呼呼转着。等到房间终于洁净到我想坐下来的时候,就打开电脑开始了疯狂码字,把这些天遗漏的事情一一写下。然而,等我写到下午一点多的时候,很多事情还是没写。值得好好反省,前段时间过得太浮躁了。在出发前我决定去洗头洗澡,因为前一天去长城回来后并没洗头,也是邋遢得可以了。
于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是,洗完头后匆匆赶往公交站,不巧,路况不佳。再匆匆转地铁。这时节地铁外的鲜红的“桃or梅”花开得异常动人,搭配的杨柳、海棠等也渗出芬芳,然而无心细看,跑进西土城地铁站后,开始了地铁上的煎熬。等到我出团结湖地铁站找到影城的时候,已经迟到了十分钟。一进影院,刚好片头播完了,恰巧看到封面海报的画面。
观影评论从这里开始。
2012年的时候,北师大的大学生电影节有一个在北国剧场的日本电影展,放映了一批日本电影:《击浪青春》《入殓师》《宛如阿修罗》《摇摆少女》《向雪祈祷》等十部,我如数看完。电影放的都是胶片,黑漆漆的剧场里,画面总是有些暧昧的暖黄的光晕,那种感觉是让人心醉的。
《宛如阿修罗》是我看的第一部森田芳光的电影。一直听到同宿舍的标准文艺女青老泓推荐《其后》,但是因为视频的画质实在不佳,便没有看下去。有幸看了胶片版的《宛如阿修罗》,觉得电影基调相对是明朗轻快的,偶尔的小幽默,把女性那份成熟与智慧表现得很美好。其实比之于《其后》,我应该更喜欢《宛如阿修罗》吧。
这次北影节专门为森田芳光开了一个单元,感觉策划者也算是有心了。放票当日抢到了一张《其后》,位置不算上佳,却也不辜负我心。
蜜蜡色的暧昧,让我时时刻刻回到家里夏日雨后的黄昏,恍若徘徊在花香弥漫的小巷,带着自己一些关于爱情的心事,又心疼又快乐。
男主角的帽子,在他出场之前往往突兀地成为了先锋,在我合起眼睛之后,总是看到这顶帽子出现在阳光之下,有些泛黄。惊喜地发现影片中那牙齿荒疏、讲话时嘴唇砸吧的老头儿,竟是小津的御用笠智众。导演热爱一些诙谐,例如饭店中热爱模仿的路人甲,例如相亲对象、实在让人提不起兴趣的佐井小姐。例如三千代舀起花盆中的水喝了起来。颇有些无厘头。
长井和三千代独处的情景,让人想起了《小城之春》。然而发乎情止乎礼在中国是诗情的,而在日本却让人觉得憋得难受。终究他们还是有了表白和释放。
音乐真好,满满的都是爱情和欲望的味道。
而后我在想,是否在我们越来越注重回归“健康”、“人性”的表达的今天,像那种将情感埋藏心底的遗憾已经不会有了?人们都太善于表达自己,太善于主导命运,而再不会有这种爱而不得隐忍哀伤的情感了?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可这种情感似乎是东方式的,西方人不爱这样的故事。或许东方式的含蓄,以后在感情中也难以得见了吧。
对了,其实多年前看《春雪》,也是这种感觉。但更美。
于是我听着音乐,还准备看起小说。
其实这只是篇不着调又东拉西扯的观后感。
5 ) それから
终于看了传说中的《其后》。
很慢,慢到细微的动作变得清晰。
很静,静到无声处听到萌动。
很暗,像乡村的天空那种本初的黑暗,抬头突然发现久违的繁星。
当他急匆匆去给她倒水时,她却用他喝过的杯子在浅而阔的玻璃花瓶掬起一泓清水、仰脖喝下,他的隐忍的殷勤、她的克制的喜悦,两个人的镜头快速切换,如同惊悚片中定时炸弹即将引爆前的一刻——这恐怕要算我见过的最奇异的“平行蒙太奇”了吧?
他们两个,端庄肃穆地对坐,淡淡地交谈,却猛然闪回虹桥傍纸伞下,他低头蹙眉去嗅她握在手里的百合,黑色的雨水无声坠下......惊心动魄。
这是让人恢复审美力的电影,看过之后,你的心思已略微不同。
这是让时间逆转的电影——穿越人类历史的衰败花丛的交叉小径。
“其后”。很喜欢这个词在日语中的发音:
それから。
6 ) 静默而漫长,生命的哀伤
终于舍得看了《其后》,因为迈克屡屡提到它,《逝去的清香》《此情可待》,文字都把一个好写尽了,看的时候,生怕会对之不起。然而我的担心是多余的,每一句褒扬真是毫不过份。
一开始,我不知是讲的一个怎样的故事,然而一张明信片之后的黑暗里,终于慢慢地慢慢地浮出一个女子黑白照的面容,就好像从心底一点一点地将她扯出来,捧出来,如珍宝一般,小心翼翼。
本来他是爱她的,可是不想和朋友去争,拱手相让,她也是赌气,嫁了远走,三年未见。
在小旅馆,他来找他们,门也未进,只看到一眼,走到楼梯口,终不甘心,蓦然回头,她也正在望,石破天惊。
想当初,桥上同游,撑着油纸伞的她,轻轻投下一颗石子,荡动了几个人心的涟漪。
既然没有娶到想要的女人,便总是不肯娶妻。整日闲荡,读书。只是越来越深的愁绪,已入骨髓。
结了婚的她也是这样孤单可怜,绵力维持。
请老妇帮忙梳了一个银杏髻,捧着二支百合花去感谢他。
他慌乱去倒茶,她却捧着他用过的玻璃杯,贪婪地喝了花瓶里的水。
雨夜,百合花,那股轻香,是他珍藏的回忆,也是不堪的磨折。
终于做出了选择,表白,也是在一个雨夜。也有一大捧百合。
两个人静静地看窗外的雨,可是她说:只能面对现实啊。
现实真的是这样的漫天罗网吗,想到要挣脱就已先无了力。
父兄暴怒,逐他出家门,缓缓鞠了一个躬,退出。
一个孤独的影子,是走近来还是远去?
松田优作(Yusaku Matsuda),我是第一次见到这个人,这样从容、淡定。比梁朝伟更加安静,更多一份深思。1989年因病辞世,其子松田龙平才六岁。长成后就是《御法度》里惊鸿一瞥的美少年。
作曲梅茂林,他的音乐配合此片,恰到好处,画面之后,更添一些哀意。故事与《小城之春》很类似。中日对比,男主人公的选择是不同的,但那张网是同样撼不可摧。
黄碧云也有小说《其后》,她说,“那时刚刚看了森田芳光的影片《其后》,是夏目漱石的《其后》改编,其实很淡的,没什么,但连续看了几次,拍得很好。后来就写了这个故事。”
开头是这样写的:
昨夜我梦见我的母亲。穿一件莲青粉荷的和服,低着头,发高高的挽起,别着一只银簪,跪坐在玄关上,静静的煮茶,茶香扑鼻....
看电影的时候,我就不停地想着这一句“莲青粉荷的和服”,注意看了女人的几套和服和发髻,非常清丽。或许和服是不输于旗袍的。
《其后》,电影和小说,都非常的好。
我可能不太适合看这种拧巴巴暗戳戳的男欢女爱,节奏太慢又太矫情,男女主用一些没来由的事情自我惩罚自我满足,还直接害了无辜群众,真是全员活该啊。另外虽说是私小说,但除了男女主动机是自己拧巴之外毫无看点,谁想看你这平平无奇的日常小心思呢?除了喜欢几个静止画面外真的快要气晕古七
享受了一遍“打死我也不说的”日本式暧昧。如果说了,结局皆大欢喜,是不是就不美了?说了必定是悲剧。所以不说。陈舜臣说,日本人的生活百分之九十是美。中国人的生活百分之九十是生存。川端说。我在美的日本。大江则说。我在暧昧的日本。暧昧产生美。暧昧也产生恐惧。
一个富二代和人妻的故事,整个观影过程像是在拧一股绳子,越拧越紧的拧巴感伴随到剧终,大量不对称的构图、大写式的人物近景、人物的异想片段,都让人忍不住出戏,尽管打扮后的女主很美,人物的刻画很到位,但我却一点也喜欢不起来。
你说:“我很寂寞,你一定要常来啊”,我说:“我需要你,我才算活着”……四年前就该兑现的表白,随时间和现实也失去了勇气和意义。最东方的爱情,第二部森田芳光。
匆匆忙忙出门,去一个婚宴,旧同学围坐一席,聊起当年往事,种种。婚宴结束后,有毛毛小雨,乘车,小跑,回家洗了个热水澡,记起一些事,一些光影,亦有不愉快,然后终于看了一直不舍得看的《其后》。现在雨也停了,站在窗边自言自语着:“希望以后我们不用想着重头来过。”
现代了的日本混搭西洋风,虽唯美但有些影棚感,梅林茂的配乐经典。缓慢的节奏还有好几场超长的对话戏,演员强大,早逝的一代男神松田,年轻的深夜食堂叔,演了一辈子劝人结婚的笠智众,忧愁的女主喝波子汽水,魔幻的列车从今以后驶向哪里。北影节资料馆森田芳光遗孀映后交流。
逃避真爱最终会闯下多大的祸。美和子果然很双鱼,细细一想松田翔太真是继承了他爹的身材。一部为了颜好、画美,也不会考虑合理性的电影,家贫却每次出场都换装,脸好什么都对,公车意象的闪现节奏完全不对。会觉得那种窝囊的爱情在原著里应该更好理解。反观我给纯真年代打分真是太低了。
应该把这个世界所有的长井代助先生抓起来,剥皮抽筋,喉咙砍断。让他们再也不能谦虚的鞠躬,再也不能温柔的蹙眉,再也不能用嘴放屁的时候仍然显得优雅大方得体可爱永远没错。
藤谷美和子真美。几段停止表演的摆拍镜头,公交里的魔幻场景,还有松田的逆光人像给人印象深刻。最终,所有人都是善良的,无可奈何的是绝症。对大正年间富家西式与和式混杂的生活表现得很细致。
这样爱情,或者说日本社会的社会伦理道德,有着一个特定的时代打底,反应的已不在的简单的男女情爱。静默唯美而忧伤的情感,诗意的美感已经深入每一帧画面,配乐有着极强的情绪掌控力,某些方面甚至有王家卫的范儿。★★★★
8.0/7.2 种种镜头推移、光影流转,足以让人沉迷到想用文字重新描述一遍。写下来,重温、咀嚼、消化,犹如在纸上反复书写爱人的名字。可怀想的场景也真多,静默、缓慢、克制。他眼里总有温柔的哀意,她总是楚楚如一只幼鹿;其后他才明白爱情禁不起转手馈赠,其后她才知道与爱情负气一场枉然。
日本人在处理这种压抑与隐忍上真是有一套,激情被埋在道德和礼数背后
欲说还休,旧梦阑珊,即便是最后的告白,也冲不破那惨淡的意味,甚至在死亡的阴影面前,连过去那些被虚掷的时光似乎都无足轻重了。
永遠都會記得飯館里那個模仿者……
爸爸身上可以找到龙平的慵懒和翔太的危险感,还有两兄弟都有的淡淡的温柔,但那最宝贵的带有禁欲主义的浪漫气质却没能传下来啊!想象了一下男女主角在雨中嗅百合花的一段,如果是翔太演的话,估计是直接得上吻戏了;如果是龙平的话,应该已经在吐槽“拿泥搜累”了吧……
终于看了传说中的《其后》。很慢,慢到细微的动作变得清晰。很静,静到无声处听到萌动。很暗,像乡村的天空那种本初的黑暗,抬头突然发现久违的繁星。当他急匆匆去给她倒水时,她却用他喝过的杯子在浅而阔的玻璃花瓶掬起一泓清水、仰脖喝下,他的隐忍的殷勤、她的克制的喜悦,两个人的镜头快速切换,如同惊悚片中定时炸弹即将引爆前的一刻——这恐怕要算我见过的最奇异的“平行蒙太奇”了吧?他们两个,端庄肃穆地对坐,淡淡地交谈,却猛然闪回虹桥傍纸伞下,他低头蹙眉去嗅她握在手里的百合,黑色的雨水无声坠下......惊
能在大银幕看其后的,都是帝都忠诚的电影狗。布景与实景,自然光与人造光,远与近,暧与昧,快与慢,时间熬死有情人。据说是王家卫喜欢的电影之一。
若他日重来,我们不会这样的结局,我要我们在一起。
细雨湿流光,负你残春泪几行。
三千代隐忍优雅,做足的妻子的本分和宽容,唯一不够的是,她根本不爱自己的丈夫。不是拱手相让就是友情,不是一气之下就是爱情。代助孤独走掉,三千代的心脏是为他而生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