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遥电影节的大屏上看完了《黑骏马》。听的是原汁原味的蒙古语,看的是2K修复版。谢飞导演的镜头每一帧都是一幅画,恰好第一场看的是《气球》,谢飞导演和万玛才旦对于草原完全是不同的诠释。
谢飞导演镜头下的草原有一种田园牧歌之美。电影就像是一首长长的抒情散文诗,有一种哀愁的美感。
先说说景别吧。谢飞导演给的景别都很到位。电影中有不少大全景,得以让观众窥见草原金色的日落,如同置身其中般感受到草原的辽阔,感到天高地阔中风吹草地现牛羊。而人物的镜头以中景、近景居多,对眼神与神态的捕捉多过言语的明示。全景镜头中多有人物调度,影像缓而美。
关于情感的表达除过蒙古姑娘最后的那句“你有孩子的话,一定把你的孩子抱给我,不然我活不下去了”之外。基本上都是在可克制在隐忍,所有的情感冲突基本都淡化了,以至于最后蒙古姑娘喊出那句的时候,观众感受到了一种经年累月的埋积在心里的阵痛。为他们不断错过的无法救赎的爱情而感到深深的难过和同情。
谢飞导演在映后说道事实上很多导演包括咔位很高的大导演们,其实并没有自己独立完成剧本的能力,并告诫青年导演,不要总以为自己是对的,只听自己的想法,而要去请专业的编剧来打磨剧本。
谢飞导演亦说,几十年过去了,他仍记得第一次读《黑骏马》的震撼与感动,他建议年轻人找来原作品读,毕竟电影和文学有很大的出入,有很多文字他是没有办法用影像表达出来的,而他依旧认为原作比电影要好。
在大屏上看到上世纪末的影像,仍然被画面的美深深震撼到了。那种美带着历史和岁月的温度,带着那个年代特有的的胶片的记忆,最最简单的设备,却呈现出了最有生命温度和自然生命力的作品。
漂亮善跑的我的黑骏马呦 栓在那门外榆木的车上 善良心好的我的妹妹呦 嫁到了山外那遥远的地方
------------《黑骏马》
这是一个发生在草原的爱情悲剧,却无法避免。
年幼丧母的白音宝力格被父亲送到了远亲奶奶家抚养,和奶奶家失去父母的孙女索米亚两小无猜。后来,长大的白音宝力格要离开草原去城里求学,奶奶表达了希望他们以后结婚的想法,两人同意。在送白音宝力格的路上,他们互诉衷肠。
三年后,白音宝力格突然回来并打算留下来和索米亚结婚。不幸的是,索米亚在不知归期的漫长等待后,和希拉发生关系怀上了孩子。得知真相的白音宝力格痛苦不堪,和希拉大打出手。奶奶劝他放下,但他心里过不去,选择再次离开。
一晃12年过去了,成为知名歌手的他回到草原寻找昔日爱人。此时的索米亚,早已嫁为他人妇,成为了5个孩子的母亲。再相见,两人相顾无言。入夜,白音宝力格主动打破僵局,索米亚讲起奶奶过世时的心酸境遇。她在大风雪天中独自一人抱着孩子牵着马车到河边安葬奶奶,黑骏马在此时老死。孤苦无依的她放声大哭,被一个开卡车的男人救助下,这人后来成了她的丈夫。
谈及过往,索米亚满是遗憾:“如果当初孩子的父亲是你,那该多好啊”。
可惜两人阴差阳错,终究缘浅。
影片最后,他们在清晨的草原依依惜别,重新回到各自的生活。
这是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吗?
是,也不是。
在爱情之外,还有我们普通人无法理解的温情。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索米亚的孩子不是白音宝力格的,奶奶还会对白音宝力格说:“我们女人会生孩子,有什么不好?”,为什么索米亚最后会说愿意帮白音宝力格养孩子?
后来,谢飞导演说明了原因,蒙古族作为游牧民族,孩子的成活率普遍很低,一个女人能生养孩子对种族的繁衍延续意义重大,正因如此,他们可能在性观念更开放,而这却挑战了常人的伦理观。
因为敬畏生命,所以奶奶收留白音宝力格,收养黑骏马,即使年老后意识不清,看见毡片、绳头依然要捡起来。因为敬畏生命,所以索米亚才会说出“没有个吃奶的孩子,我就没法活下去”的话。这些,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97年上映,如今看,我觉得它依然打动人心,这或许是长河式的作品吧。
没有年代的限制,在唯美的自然里,这些纯粹的敬畏、情感和遗憾的爱恋穿越时光之海,似乎能和每一个遇见的人共鸣。
这或许就是朴素的力量吧。
谁能拒绝真实和人性呢?
冲撞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合作本身,就是一种理解。
1.香港翻译的片名《爱在草原的天空》,是1997年4月2日在美国上映的,
2.而在2年前,这部电影,以《黑骏马》的中文名字,赢得了1995年第19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3.获奖的导演,谢飞,红二代,汉族,生于,1942年。
4.小说原著作者、编剧,张承志,回族,生于,1948年。
5.电影男主角,歌手,腾格尔,蒙古族,生于,1960年。
6.这还是,北京青年电影制片厂跟香港寰亚电影公司,合作拍摄、发行的蒙古语电影。
7.小说的灵感来源,一位红卫兵知青去内蒙古插队,听生产队里的老奶奶唱的蒙古长调。
一句话推荐:
这是一部民族性和艺术性融合的杰作,
一位回族作家写的蒙古族故事,被汉族导演搬上银幕,由一位通俗歌手,唱给全世界各个民族的观众听,听一首古老蒙古长调中的,现代爱情悲剧。
我希望能在真正的大银幕上,看到高清修复的蒙语版《 A Mongolian Tale》
天苍苍、地茫茫,
风吹草低,现情郎。
我祝愿,电影中那个叫琪琪格的苦命少女,也能参加超女选秀,
也能跟她同名的那个琪琪格一样,在春暖花开的草原上,
唱一首《呼和浩特恋人》
如果无情的风摘走了那片树叶
如同摘走了我的心
在每一个想你的夜晚
请允许我将你抱紧
我不像一只大雁可以秋去春来
衔回丢失的缘分
所以从来不敢回忆离别
越是清晰 越是伤心
你说所有的城市没有不同
我宁愿相信你心中有片草原
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
我却不能像一株草落地生根
我的呼和浩特恋人
我最近 最亲的人
念你的名字我都会掉眼泪
我已把你深深刻进生命的年轮
我的呼和浩特恋人
我生命中最爱的人
不是每次醒来都不能自已
千里万里我无法忘掉你眼中的温存
备注:
《黑骏马》 A Mongolian Tale (1995)蒙古长调
《呼和浩特恋人》演唱者,新浪@琪琪格歌
前半段的伦理情节剧,为后半段的回归拔高了。很多出不需语言的诗性表达很动人,追随卡车的黑马,也最终随奶奶死在河边。风中芦苇唱起关于黑马的歌。还有腾格尔原唱和自己演绎的《蒙古人》。 其实这部片在今天看来狗血的伦理纠葛后,是《蒙古人》歌词所要传达的主题和感情: 养育我的这年土地,当我身躯一样爱惜,哺育我的江河水,母亲的乳汁一样甘甜。 片尾,留守在草原的女人向远走他乡无法归来的男人允诺,若你未来有了孩子,也交给我抚养。出于弥补失去的时光,也出于母亲的宿命。女人化身为昔日的奶奶,“母亲”成为草原本身。
唯独遗憾的,是谢飞老师不同于第五代导演的是——他给的处理太满了。其实如《盗马贼》一般的留白,会让本片更为惊艳。不过二十多年过去,都是后话了。
#PYIFF#导演隐于无形,充分信任文学的力量,质朴无华又静水流深。通过三次出走串起男主的成长,也让这个故事不再局限在普通的爱情纠缠,而是成了一份对草原人民坚韧生长力的记录。索米娅最后的喊话让人感动,是因为超越了血脉关系的情感力量。同时,她与奶奶也完成了一种传统的继承——草原上的女性是从孕育和繁衍中获得强盛的生命力的。而男主,她们的子孙,是逃离者,也只是个见证者。
谢飞是个好导演。
@中传西配楼220 在所谓“现代化”的观众心里显得较为原始,女性以这样的姿态——做出最后的承诺——存在于现世,是不可理喻的。但这部真实展现“第三世界”人民却以奇观化的姿态被现代化的人们所观看、理解时,批判和改变不是我们唯一的思考道路——这和殖民又有什么两样呢?就片中男女主角的情感,从亲人/爱人再到更为混杂的关系,导演想摹尚的恐怕不是现代性的被规范了的一元的关系,而是重返那个混沌,甚至是那个母系氏族社会。
PYIFF# 宽广的草原,美妙的音乐,带有强烈的穿透力。奶奶的喃喃自语,藏在心里深沉的感情,没有一下不打在人们的心头。
原本八年前就该和基友一起看的,没想到拖了这么久,更没想到除男女主角外演员基本是外蒙的,那么还能不能完全视作我国少数民族电影都是个问题了。原著的内容虽记不大清了,但索米娅和奶奶对强X、因X生子的不以为意,以及接受了现代教育的主角与这一野蛮文化产生的隔阂,似乎是被电影淡化了,只剩爱情悲剧。
娜仁花演的可真好,记住一定要看蒙古语版,国语配音看一会就尬不住了。
镜头一个来回,春天过去了,秋天到来了;镜头再一个来回,孩子长大,孩子结婚了,孩子又生孩子了。一首草原上流传着的悲伤的爱情故事,它如此淳朴,如此可爱,又让人心碎。
资料馆2014.11.26.7pm 蒙语版。除了结尾的音乐有些问题,整体甚好,在谢飞的作品中是非常自然的一部。奶奶蒙古包前的初见,男孩女孩的自然喜悦,风雪夜的小马驹,白音宝力格的两次离去,羊群、草原、水流、天空、太阳与蒙古包。“明日隔山岳”和“晚来天欲雪”,再相见也便相见。
十几年前读小说读哭了。没承想今晚看了电影,还是有几处忍不住。前后的情节都印证不起来了。我喜欢我现在能顺利融入一个电影的感觉,再也不像从前那样做各种分析和批判之类的了。
这种与血缘和爱情无关的母子/母女关系就很微妙。奶奶抚养丧母的白音宝力格,收留丧母的马犊钢嘎哈拉(黑骏马);索米亚放弃爱情,养大希拉的女儿。女性护幼的本能,游牧民族的人情味里,能看到对生命的尊重(书里的白音宝利格最后是畜牧厅的科学工作者,更贴切万物有灵的点)。电影里把他改成腾格尔演的民歌歌手更诗意一些,对奶奶的思念和对爱情的遗憾,也是骑手对母亲的爱和歌颂。观众跟随在城市接受过教育回来的主角视角,看“故乡”是有些割裂的状态。当时正在计划生育中的城市,与草原“落后”的女性生育观的碰撞,也很能引发讨论。被注视着的女性索米亚本身也是矛盾的,一方面步奶奶后尘,一生都在生养小孩,还要帮白音宝力格养他的孩子;一方面又不辞劳苦要送琪琪格去上学,渴求改变,不希望她重复自己的人生。人物都很有意思。
说不清楚为什么,每次看过都跟没看一样,有种感觉始终没有真的看懂的懵懵的感觉。可能对少数民族的不了解让我总有些隔阂?但很享受这种得不到但又不甘心想努力争取的感觉。大多片子给不到我。太容易得到并不是好事。
气态是沉稳的,但是背景底色过于浓厚,搞得内容被稀释得有些主次不明了都。黑骏马甚至马作为主题的存在感非常低,借物喻人?借物喻情?临到片尾,劲儿拱上来了。情啊,“拖家带口的命”啊,梦幻与现实的绞杀放大着失位的痛楚,也让一切变得氤氲,流连在草原之上。
貌似不错,但事后又印象不深,不属于个人醉喜欢的行列,但值得推荐
【2019年9月25日-中国电影资料馆-「礼赞新中国——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放映活动-全家福主题单元展映」】以黑骏马的成长侧写男主的历程,谢飞老师和老一辈电影人带有古典主义的创作思维搭配苏式的剧作风格、油画风格的摄影以及译制腔的配音别有一番风味。(老奶奶的独角戏太棒了)
草原作为全片贯穿始终不变的环境,昭示的是反现代化的精神归宿,谢飞在这一点上处理还是很有诗意的。但是总有跳出感,情节一直向前走,本该有的宿命情节却越冲越淡,草原山峦间的旷达反而变成了一种淡而无味。
后半部分有几处看到飙泪。娜仁花演湘女,让人难以入戏;演饱经风霜的中年妇女,感觉就全对了。
四星半,观影史的第一部草原之片,第一部腾格尔,配乐超级棒。腾格尔从没这么帅过(歌喉粗狂柔美)索米娅貌美(内外兼修、坚韧独立、温柔理智)一品好女人,最美的是奶奶(勤劳淳朴、真善博爱)至真至善的原住民,美丽教师、好丈夫,极其礼貌的待人接物。原始的大草原人与家畜之和睦,真实的情感世界,
这个国语配音版总给我一种言非口出的别扭感,这不是配音演员的问题,可能是蒙古语与汉语差别和人物谈吐方式差异所造成的现象;这个故事感觉不是很有意思,过于平淡,节奏缓慢,对蒙古族人生活的状态描述得不错,但其中的情节还有情感却不是很打动我;这个片名不是很好,因为故事和黑骏马没多少关系;…
必须看蒙语版!蒙古国的演员都好棒,腾格尔演青年太差,演自己嘛还算行,只是听惯了杭盖,再听腾格尔的做作唱腔,真就觉得没法听了。娜仁花真是精湛。大银幕看哭了两回这种事我会随便说吗?
谢飞导演。腾格尔主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