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評分:★★★★★
完整图文版可参见:
http://freshtincat.lofter.com/post/1ccef3b9_7ce2882 毫无疑问是这几年来看到最无与伦比的一部纪录片,一部男人非常值得一看的纪录片。
一部纪录片吸引我的原因,要么是将一个本来熟知的事件挖掘出更多细节和深度,要么就是将一个完全陌生的事件用一种绘声绘色的讲故事形式表现。
而这部电影,我个人觉得上述两者都做到了。
一是它的题材所致,二则是这个新晋独立电影导演和他的灵巧“剪刀手”剪辑所致。苏联从兴起到壮大到没落再到解体,相信绝大部分人尤其是我们天朝国民都比较了解,毕竟曾经是我们的老大;但在这历史大事件进程下,苏联曾经有过一只历史战绩像苏联一样辉煌过的男子冰球队,这个事件相信除了少数铁杆冰球迷以外,并那么多人对其给予过关注。而这个故事,则是讲述了在这么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这只冰球队里面的成员的故事。
但如果以为这部电影仅仅是讲述了一个“通过冰球来见证苏联国家体制兴衰历程”的以小见大的故事而已,那则低估了这部电影了。导演在冰球这个体育层面下,还设置了球员自身的特性在影片中潜移默化的流露表现这一层更小的切入层面。所以说,这部电影的结构应该是“以小——见中——见大”这样更饱和的诠释结构,因此你能看到里面的每个角色都是有血有肉、随着他们的追溯回忆你的心情也会跟着起伏跌宕,导演也有其自身的聪明之处,他会不时播放部分自己跟受访球员的互动片段来使人物显得更真实、立体。
Fetisov是这支苏联冰球队的队长,在整个影片他是一个极富有个性的角色(或者应该说现实生活中本来也是),同时现在也是个政客。作为一个曾经的运动名宿和当下的政治人物,他可以轻蔑不屑地对导演的神叨竖起一枚中指,但也可以在结尾处看似漫不经心但实则饱含情感的对导演竖起一枚拇指以示感谢。其实作为一个百姓,看到这么真性情的政客反倒会相信这才是能真正干实事的政客。
Fetisov以及其他球员在影片中描述了自己从小到大的生活,在苏联早期的体制内时常不能温饱,但他们回忆起来还是会觉得小时候很快乐。被问及自己对曾经经历的这种体制,现在对其有什么看法,Fetisov毫无保留地说明体制存在的缺陷导致他们所经历得痛苦(例如早期温饱问题、举国制体育体制对运动员身心的摧残),但他在此后他都十分强调一点:但我们那时候都很快乐,那是我的祖国,是她造就了如今的我们。
其中Fetisov有一句俗话我觉得特别掷地有声:我只是大体制下的一个小人物,但我尽力而为。追求美国梦的极端民主党派们可能会认为这句话就像是句被communism洗脑后的鸡汤,但假如全片看下来,你会对Fetisov的这个感慨肃然起敬,恐怕唯有从communism过渡到capitalism并作为当事人,才能将这句话的真正内涵表达到位。我觉得Fetisov在这部片子将真正的“爱国”这个词诠释得很淋漓尽致。
电影从一开头戏谑式地展现前苏联的一些看似荒诞且严酷的冰球训练模式,到最后导演甚至有点主观色彩地为这些训练模式所诞生的可一不可再的华丽团队配合而喝彩,其实仿佛在默默地传递一个信号:一些存在缺陷的体制,其实也会产生了许多具有历史里程碑式意义的现象——例如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艺术性成果。即使我并非冰球迷,但我相信我有生之年也不会再看到电影中这支苏联传奇队伍的那种天衣无缝传戒配合,这也是导演应该希望美国人能从communism里面能借鉴之处,而并非一味去抨击它。当然了,凡事无绝对,同在communism体制下的天朝国足就“剑走偏锋”了。
这部电影特别特别适合天朝国民去认真看。它富有很高的趣味性,可以当成一个历史轶事观赏;同时它也给身处在“同制度下、相似历史进程中、但不同发展结果”的我们一个思考的空间。
一个国家兴盛需要颠覆性的改革,还是循序渐进的诱导变革?同样衰落的主要原因又是哪一个?我们虽然只是大时代中的一个小平民,但我想我们都有义务去思量一下。
最后,衷心希望本片影评不要被和谐。
很赞的剪辑,调皮的采访。挑战体制的运动员最后还是回归祖国,对俄国人来说监狱的记忆是很难忘却的,从而产生一种延续到子孙的感恩怀恋。他们在随行监察的注视下,面对西方世界货品丰富的超市,以及美国右翼们不友好的问候,会是怎样一种心情?
切入点非常巧妙,被采访者的各种处境也被聪明地赋予一种“暧昧”。小孙女的“打扰”都成了神来之笔。
解剖苏联,吾国行宪后也一定要拍一部类似的,就叫《乒乓》(PINGPONG)。
燃爆了,热血程度胜过不少体育传记片。苏联冰球队曾是地球上统治力最强的一支球队,它的兴衰浮沉与政治体制变迁密不可分。尽管队员们经历了举国体制下的种种束缚和折磨,但心中曾有的那份爱国之情和同生死共患难的友情足够真挚。影片剪辑和配乐十分精妙,结尾回到当下俄罗斯的社会文化问题。(8.8/10)
导演毕竟还是Too Young,他在访谈中的很多提问和对素材的整体编排让人感觉到他很难理解这些球员对苏联爱恨交加的情感,但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是尽力地以中立的视角去观察和描述这一切,更何况这个故事本身就足够波澜起伏;一头一尾两种手势这种对比真是太可爱了。
本来把制作者操作性的部分弄进纪录片去,不一定算好事,但在此片中,加入的恰到好处,将费部长的喜怒哀乐都勾勒更漂亮。
想了一下,这种后场倒球迂回前进,几人配合无间的打法其实挺耳熟,瓜迪奥拉极可能看过红军冰球队的比赛……拍得挺聪明,开头问起“苏联生活如何”被斯拉瓦比了中指,最后斯拉瓦也错把芝加哥人导演当做“加利福尼亚男孩”,看来大家对彼此的刻板印象都不少呢,还好在大部分叙事里都回避了这些先见。
天朝运动员们排队求拍
我是费季索夫,从小打冰球,被大苏联冰球队征召,为国争光无数,后教练跌宕,恶教头上岗,视红军冰球队为金牌机器,遂抱恨来到美帝,盼望收获富贵,屡屡受挫,不料与步我后尘的四兄弟在底特律重聚,竖起彼时苏式旋风冰球大旗,斩获冠军,人到中年,心眷故国,被普皇招安,任起体育部长,这就是我的故事。
老社会主义人民耳熟能详的戏码,毕竟是老大哥,从红色到灰色的过程里,所有的故事都早就上演过。红翼夺冠一段叫人动容。
悲欢离合俱全。原来苏联是冰球界巴西队,比起北美野蛮球风华丽得像冰上芭蕾!球星至今也个性很强面对美国媒体绝不低头。资料丰满,一贯夸张的球评也给影片增色。虽说美苏都把体育胜败上升到体制成败,到头来还是赢球就好,管你思想国籍,底特律以前苏联国家队阵容夺冠时燃爆。结尾惊人,男主牛逼。
几个细节: 费提索夫看短信的时候导演总催他,于是费部长给他竖了个中指;KGB哄孙女的时候导演又催他,这导演好烦啊;费提索夫说过一句they'll kill me,字幕没给;狗熊打冰球也是醉了。观后感:王治郅。
这年头很多纪录片比剧情片更精彩更热血,通过一支红军冰球队五虎将的经历反应整个前苏联社会的变迁。这个故事其实挺讽刺的,从一个体制内逃出来,最后再回到一个差不多的体制,但这好像也正是这个战斗民族的运动精神的核心,那不再是关于个人,而是关乎自己的民族和深爱着的故土故人。★★★★
推荐!不要看任何剧透!比之前的美式苏联纪录片进步的一点在于,不再是戴单色眼镜对冷战与社资论二元切割,所以结尾处交代如今境遇,这一惊天扭转使格局立即开阔崭新,同时具有难以疏解的讽刺意味。看至最后发现上了导演的当,难怪男主角夸他聪明,原来棋逢对手。
题材很好,但倾向性太强,近似于一部无甚细节的剧情片。
跟想象(误解)的完全不是一码事,并没那么多比赛内容,但提到冰球的部分依然是燃,更有各种大背景小团队的悲欢离合。。很难说是不是喜欢男主,但他确实牛逼。。也刚意识到苏联解体的时候我已经那么大了,却毫无印象,果然从小就文盲政治盲。。
特别好看,现实比剧情片更精彩!暴露访谈问题很有意思,特别明显体现了不同体制下的思维差异。更有意思的是发现15年一个新闻说费迪索夫呼吁阻止运动员28岁前去北美打球。还真是……一种轮回……魔幻到无法想象!
很有趣的纪录片,从各个方面讲述了红军冰球队的历史,从而反映出了时代变迁、国家动荡、政治讽刺等大命题,同时也反映出人性种种以及友谊的患得患失等动人细节,再加上故事本身十分有戏剧性,影片讲得又十分引人入胜,非常棒! 8.0分★★★★
讲的苏联时期几乎战无不胜的冰球队,虽然是纪录片,却拍出了传统体育故事片的热血感!尤其主角,人生经历太跌宕起伏了吧,以前老觉得“战斗民族”四个字开玩笑的,看完此人的半段人生我完全折服了。片子娱乐感很强,不过作为从祖国来的观众,对这种训练模式的吃惊程度可能不会有西方人那么大
今年纪录类最佳出炉:在丰富性、立场性、独立性、叙事技巧、火候和节奏等多个维度都堪称完美的一部纪录片,算得上将纪录片拍得鲜活有料(好看)又无损主题思考(严肃)的典范。// 大历史格局,小人物悲欢,史料混剪无缝,配乐动画两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