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电影刚看完时感觉很感动,因为我小时候好喜欢的一个故事竟然能够影视化,而且我已经不太记得小说细节内容,所以一时觉得还不错,因此萌生了重新再看一遍这部小时候很喜欢的作品。不看想不起,一看才发现电影和原著简直云泥之别。小说比这部电影精彩100倍。
以下内容不但包含了电影的剧透也包含了小说的剧透,如果有想看小说的朋友们,请谨慎阅读。
---------------------------分割线---------------------------
一,电影里的皮皮鲁没有小说里机灵。
先说福尔摩斯被锁起来那场戏,小说写的是妈妈以为鲁西西养狗了,所以把鲁西西的卧室锁了,就坐在那里等鲁西西回来质问她。而皮皮鲁这时正躲在自己的房间里,根本没有暴露,因为他不能让妈妈知道是他的狗,别看皮皮鲁躲着没出来,但其实他也想好了要是妈妈要伤害福尔摩斯,他再跳出来保护它。
电影里演的是皮皮鲁刷一下冲出来挡住妈妈,真是生动演绎什么叫此地无银,妈妈一下子就认为是皮皮鲁养了狗。在小说里确实是罐头小人放福尔摩斯从窗子出去,但是提议放走福尔摩斯的是艺术家而不是歌唱家,而且最重要的是!说到这我就要说了,电影里的歌唱家简直是没什么作用,小说里好歹还做了首《落后生之歌》来点缀一下,结果电影里也没有这首歌。
其次罐头小人做事也很严谨,他们不但救了狗而且还把窗子也关起来了,后来妈妈打开门没看到狗时,看到狗不翼而飞的瞠目结舌,比电影里罐头小人还没来及关窗子妈妈就闯进门有趣多了。
在小说里,鲁西西回家后妈妈还质问了鲁西西养没养狗,鲁西西说没养,打开房间看到狗影子都没有的时候她还反过来质问妈妈,狗呢?鲁西西并不像电影里那样文静懂事的样子,而是有些古灵精怪的,敢于质疑大人的。小说后面还有她顶撞老师的情节,也很精彩。
再说皮皮鲁和罐头小人的相识。小说里皮皮鲁是靠着自己几次侦查发现罐头小人的存在,原著写的是他发现了福尔摩斯被刺伤的那根针,还有碎布头,后来有一次他把红房子带到自己房间侦查时又遇到了妈妈,妈妈搜查了红房子可是什么可疑也没发现,皮皮鲁算是保护了罐头小人。等妈妈走后,他才正式见到罐头小人,原来小人们害怕妈妈搜查红房子,早都躲进皮皮鲁的外套口袋。而电影里演的是,鲁西西翻窗户的时候和罐头小人说话,这一幕被皮皮鲁撞见了,由此皮皮鲁发现了约翰。不得不说电影这样一演,皮皮鲁的机灵劲儿都没了。其实后面还有皮皮鲁和鲁西西一起想主意对抗学校的各种情节,兄妹两就没有闹掰过,而不是电影里演的鲁西西竟然不顾罐头小人危险去考试。小说里的鲁西西是绝对不会不管罐头小人的。
二,皮威和鲁雁(也就是爸爸妈妈)根本没有电影里演的那么不堪。
电影里的鲁雁总是胃痛,因而以此亲情绑架孩子,让孩子考好试,一定要考第一名,不要气妈妈。小说里的妈妈根本没有亲情绑架过孩子。电影还设定了爸爸是因为孩子放弃了最喜欢的工作,小说里没有这样的设定。电影里演的妈妈和鲁西西说,爸爸为了你,放弃了自己最喜爱的工作,你凭什么不放弃自己喜欢的事情。说实话这句台词或许很现实,但我不喜欢,这种苦情戏不是郑渊洁的风格。
电影里给人一种那样的感觉,就是爸爸是一个温和的人,而妈妈是一个严厉的人,事实上小说里面不是这样的。小说里的爸爸,是很威严的爸爸,会严厉的对皮皮鲁和鲁西西说话,而不是像小电影里面演的和蔼。小说里面爸爸曾经暗暗跟踪鲁西西想要去捉住鲁西西养的狗,但是由于上尉的帮忙,爸爸没有找到福尔摩斯。而且爸爸发现福尔摩斯的时候,上尉在福尔摩丝的身上爬着。并且上尉对爸爸喊话,不要再冤枉皮皮鲁和鲁西西。爸爸还以为是狗会说人话,惊诧了好久。爸爸对妈妈说了这件事,妈妈还不相信,我觉得这个情节特别有趣,但是电影里面也没有演出来。其实在小说里面,爸爸和妈妈后面也已经察觉到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儿子和女儿周围,但是他们不去戳破,这一点,我觉得非常的难能可贵。
而且小说里的妈妈是一个讲诚信的人。皮皮鲁有一次和妈妈打赌说只要他能够考试考第一名,妈妈就得答应他,让他养狗。果然呢,皮皮鲁在博士的帮助之下得了第一名。所以福尔摩斯就养在家里了,但是电影里面好像没有这个情节。
说到这里就还有一个情节,就是作弊的那场戏。小说里罐头小人们根本就没有帮助那么多的孩子作弊的。很多人也说的挺好,这种大范围的作弊,其实我觉得不要这样拍比较好。在小说里面,只有博士帮助皮皮鲁作弊考了第一名这一次,后来再也没有过。而且皮皮鲁在接受了博士的帮助以后,就痛下决心要当真正的第一名。而不是像电影里面演的那样对成绩依然无所谓。而且小说里还有一个有趣的情节,就是这次考试当中,鲁西西并不是电影里演的那样,因为打瞌睡而没有考好。是因为鲁西西自己觉得考好了以后,就不像个差生的样子,所以她故意考不好的。所以小说里的鲁西西,真的比电影里面的鲁西西要有趣多了,她很有自己的想法,真的是一个古灵精怪的小女孩儿。
然后就是在会见外宾这场戏当中,其实爸爸和妈妈都是站在皮皮鲁和鲁西西这一边的。小说里写的是学校因为皮皮鲁和鲁西西是落后生。所以不让他们会见外宾。但是爸爸和妈妈知道这件事情以后很生气。这次他们是站在自己的孩子这一边的。他们非常支持自己的孩子,去做这件为中国人争光的事情。皮皮鲁和鲁西西会见外宾的那一天,爸爸和妈妈都为自己的儿子和女儿找到了最好看的一身衣服,将他们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去见外宾。他们走的时候,爸爸妈妈和福尔摩斯还在楼上目送他们出门儿。
小说里会见外宾这件事情结束以后,皮皮鲁和鲁西西的学习热情达到了最高点。他们每天晚上都会刻苦学习,倒是福尔摩斯孤孤单单没有人陪他玩儿。这个时候,爸爸妈妈看着福尔摩斯内心当中做出了一个反思,他们觉得以前扔掉皮皮鲁养的小动物,这种行为实在是太过分了。他们觉得自己以前是在剥夺孩子对小动物的爱,他们察觉到一个人学会爱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时候,他们真正的接纳了福尔摩斯,这时候成了他们两个陪福尔摩斯玩耍。这个情节让人看了,觉得非常感动。
三,就是创造了李小曼这一个反面角色。
我也看了其他人的吐槽,我觉得他们说的挺对的,把一个小孩儿演的那么坏来衬托主角的善良和美好,这种手段也太拙劣了。学校里面的大火,这也是电影里面原创的情节。其实我觉得还不如按照原著拍会显得更有趣一些。
总结
其实我觉得这部电影刚看下来的时候,觉得还是可以的。但是看过小说以后,就觉得这部电影拍的真的是不如小说里那么精彩,不但人物刻板,而且把人物的个性也改的不如小说里那么生动有趣,强烈建议大小朋友们都读读皮皮鲁和鲁西西这个系列。
我觉得电影拍的失败之处就在于这部电影是当做儿童片来拍的,如果是把它当做奇幻片来拍,那么应该就不会拍成这样。其实为什么不能当做奇幻片来拍呢?国外的纳尼亚传奇,哈利波特,等等很多小孩子当主角的电影,都不是只面向少年儿童而是面向全年龄段的观众。那么皮皮鲁和鲁西西为什么不能拍成面向全年龄段的观众呢?总之,我希望这只是皮皮鲁和鲁西西系列影视化的一个最低的起点,希望以后还能看到影视化的更好的作品。
小时候看过好多郑渊洁的童话,《罐头小人》就是其中之一,当时应该觉得蛮有意思。原著故事有点记不拎清,但大致设定还是记得的,本片想必也遵循了原著的设定吧,这也是改编的起码要求。但我还是给本片打了三颗星:一颗给郑渊洁,一颗给小演员,还有一颗给不忍卒视的、长大了的孩子们。至于电影的故事立意、台词腔调、拍摄技巧、故事细节,我觉得存在很大问题。
首要的缺陷就是立意过于明显,不是说成年人看着会觉得过于简单,而是小孩子看过去也觉得过于教条、无趣。虽然肯定是要歌颂友情、弘扬全面发展新风尚、批判单一教学评价标准,但不应该赤条条地把大道理讲出来,那样不叫童话!童话的魅力不仅体现在整个故事的基本设定,还反映在讲故事的方式。
这一立意上的缺陷,直接体现在了台词上。孩子们讲的话还是太正式了,没趣味,小孩子是不会这么讲话的;而老师们的发言则像是固有印象的集合,你说他们讨厌吧,确实,但他们的表现就很脸谱化,生活中的糟糕老师必然会有一些更具体的狠话。
拍摄方面我没有什么专业见解,但起码最后那段鲁西西和罐头小人告别那一幕,就非常地莫名其妙:为什么晚霞要用模拟的呀,想说明什么、渲染什么?直接拍真实的不好吗?总之就是有种违和感。
与前面几点比起来,故事细节都是小问题了。既然试图模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环境,那就做好呗:过去学校标语的字号不是宋体;试卷的纸张没那么白;话筒不会那么先进;救护车也不会那么新。这些本可以克服的。说来搞笑,做得不错的细节多少跟郑渊洁的其它作品有关,比如《舒克和贝塔历险记》《隐形裁缝》《魔方大厦》,我都怀疑之后是不是要拍系列电影了。
——但是我想,如果拍成这样,如果童话不再是童话,或许还是不拍为妙~
哦有点印象深刻的是,看电影的这一天我是去单位请假的,成年人的压力,心情不太好。正好旁边有个电影院,想着小时候看过郑渊洁的这部小说,很是充满童趣,没想到影视化了,而且排片很虐,赶早不如赶巧,影院只有我一个人。
还好吧,肯定没有看书自己想象的好,但是短暂逃避现实,看看童话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童话总会结束,需要面临的总会是残酷的现实。
这个电影就跟尬,能看出来你想兼容孩子的乐趣也想抓住大人的兴趣 避免孩子在看 大人在睡觉,但是就是这种鱼和熊掌双煎的效果下 小孩看的心情不好 大人看的郁闷!
1、我对电影术语不懂 就是在给鲁西西的特写居然是用拍成人的那种镜头来呈现的,包括很多摆拍的镜头 还有那个打小报告的女孩子 很特意的、很刻意的要拍出那种“心机表”的感觉,一个傻白甜 一个心理阴暗 宫斗剧吗?
2、孩子看的 主要多呈现 好奇、童话、快乐、探索、想象的内容,这个电影拍的就是无私奉献、内心阴暗、制造紧张、营造恐怖,我后面一个男孩子看到紧张的地方 哇哇大哭 别的孩子也在嘤嘤哭泣,大过节的 我是不是要夸夸你了
3、小人在电影中 最出彩的地方 居然是作弊!? 我都无语了,不管大人国、小人国 国内外的素材太多了吧~你再孩子面前整这玩意?我都不知道 你这个到底拍的是给谁看的
好多天了 有些要吐槽的我也不记得了,我觉得郑渊洁童话真的是可以慢下来用心拍,现在电影圈最缺的是内容 内容 内容 难得的好内容还是要慢慢打磨,短平快出来的只会消耗大家的热情,盗墓题材就是被资本玩坏了,那么好的内容,所以真希望郑渊洁能好好的选导演 选影视公司,你以前说你为了装读者的信在北京买了套房专门放信件这是九几年的事情了 请不要被资本绑架~!
难道就没有人发现,这个电影的每一处都是奴性与压榨吗?我没看到什么美好的品格,我看到了90年代的孩子,离开了校园的牢笼又进入了社会的牢笼,难道是当初的校长都当官了吗?嗯,对,会一直愚昧下去
这种东西给孩子看,我都不知道从哪里教孩子,教他们如何站在牢房里唱不愿做奴隶的人吗?简直是沉浸式意淫与自我陶醉
于飞导演一直坚持拍郑渊洁的东西。就这一点来说,已经非常值得尊重了。回头看看,现在已经没有这种真人演的儿童片了。看着看着,就觉得小时候好像看过。很多的情节也都很熟悉。
这个电影从各个方面来说,都算不上绝顶的优秀。特效拉,美术拉,都是平平的水准。但是这个满分,从其他方面定义,却是实至名归的。首先,从学术层面讲,是非常有贡献价值的。因为没有人拍中国本土的童话故事了。我们应该当推广自己的东西,这一块就是空白。如同陈佩斯说的:“我前进一步,中国的舞台喜剧就前进一步,我后退一步,中国的舞台喜剧就后退一步。”这话说得即荒诞又硬气。因为只有他在做,所以当然是这样。那投射到这里呢?郑渊洁退步了,于飞不拍了,可想而知,这个事就绝根了。
郑渊洁写的童话故事,可以说是独属于我们70-80这一代人的。我惊喜的发现这个演皮皮鲁的小演员长得很像《魔方大厦》动画片里的来客。看到彩蛋更是让人兴奋。在这里做一个意淫般的畅想。假如有一天,于飞可以拍《魔方大厦》的网剧呢?补完动画片没有的结局。那真的是活久见了。要是导演真的去爱奇艺申请网剧经费。我相信是能筹到启动资金的。
鲁西西好惨啊。优秀了一百次失败一次就被彻底否决的人是她,热心帮了同学要被开除的人是她,最懂事却要承受父母道德绑架的人是她,自身难保还被朋友质问无情的人是她,被敌人坑到有性命之忧还让敌人先逃的人还是她。但她还是选择那样做了。她做的每件事都是那样无私,都超越了一己之利,她捡回一条命时只记得为上尉可能丢了一条命而痛哭。我也跟着痛哭。没有罐头小人的我要经由今后的几十年去慢慢缝补自己的童年。
我小时候就不太喜欢看郑渊洁,但是年龄尚幼,不太明白为什么。长大了以后陪孩子看罐头小人终于明白了,脸谱化是艺术作品的罪,哪怕是魔幻主义的作品,大部分也是如此。脸谱化会让一切变得生硬而失去意义。一个人是好的就是完美的好而善良,坏就是彻头彻尾没有原因的坏,这种作品会让人非常反感。
无功无过。太想说教
除了主人公都又蠢又坏,然后一场大火把大家的脑子和良心都烧出来了。
tnnd这比长津湖好看多了 除了把罐头小人公之于众之外都很好 鲁西西也好看 价值观也很正 中国需要这样的儿童电影
超前观影打卡。出乎意料还不错,竟然能在全年龄向的剧情里把老郑作品那种微荒诞和带刺现实矛盾感呈现出来一些,整体没有怎么用力过猛,less is more。现在追了十几年选秀再看这段作品的电影化才发现,罐头小人里面武力担当智力担当外语担当才艺担当都很齐全,完全适合打包出道……(所以才有红沙发乐队的吧,不过没有拍这段,也好,我觉得红沙发乐队根本很难还原,还不如就不碰,希望不是flag)小演员演得都不差,皮皮鲁相对最好,特别松弛,没有演着演着让人觉得“好认真”但是入不了戏的感觉,而且自带喜感。电影还有一个优点是煽情不会过长,会用笑点打断,作为一个煽情尴尬症患者我表示观影比较舒适。最后,老郑特别登场那段真的很像武侠小说里面的世外高人梗……是您自己要求的吧!Ps.上尉真的是理想型
八十年代的味道,虽然说是儿童电影,但我感觉成人才更适合看。关于勇敢、温柔、真诚、爱……这些今天亟需的美好品质。虽然有些情节不一定合理,比如飞机送绳子的比例问题,但瑕不掩瑜,很喜欢!
欲言又止,止言又欲,我前排的几个初中生看了一半说没意思走了,我上小学的孩子倒是看的津津有味
福尔摩斯戏份被砍了☹️ps.歌唱家多年后还能克服老鼠阴影嫁给贝塔真好啊
五个罐头小人要是用CG做可能还好点,都2021年了,居然还用五个真人演,纯用实拍+抠像体现空间位置和大小关系,特摄片吗……生怕观众不知道这么原始廉价的手法,片尾还把各种绿幕花絮都放上去了,太土了= = 一股很做作的儿童片腔调,尤其还安排了一个宫斗剧反派一样的坏女孩,求求各位大人别教小孩这么挤眉弄眼地演戏了。说句不好听的,现在小孩从小玩ipad上网,什么好东西没看过,再拍这种低龄儿童剧一样的东西也没人想看了吧。不要死读书的道理放在郑渊洁那个年代还行,现在不用你们拍个电影来说教了,精英家庭的孩子早就不高考了,底层孩子你让他快乐教育那是在害人。这片对我而言唯一乐趣就是莫名像一些双人成行的游戏场景
对传统教育唯分数论的批判很大胆,但是小人教他们作弊确实不应该,还有小曼,竟然把那么小个孩子塑造成反派一样的人物确实不太好。除此之外,故事还是挺好看的,还可以吧。
除了故事背景是八九十年代,这视觉特效也很八九十年代。
无论是做为儿童电影,还是做为真人童话故事,完成度都OK,难得的保留了郑渊洁童话的批判属性,孩子也很喜欢,追着老郑要了个签名,优先推荐父母人群和郑渊洁粉丝。
虽然都是熟悉的味道,童年回忆拉满,但是整体上有点糙,并且感觉价值观的设置上存在混乱、复杂化,既想帮孩子说话也想替父母辩解,导致最后不得不偷换概念把成绩好和学会爱对立起来。(中国的娃真惨,一直宣传素质教育不唯分数论,长大后才知道社会上最看重的就是成绩)
前有三体被强行推进并半路夭折,后有郑渊洁的文本被丢尽火坑——虽然势小,但本质一样,都是文学如何转化为影像,影像如何联动文学。诞生刚过百年的电影,在传情递意的载体形式探索上还要拜一拜生根数千年的文学。老郑的核心要素与价值旨向仍在,改编力度很轻,就是制作太拉跨,“载不起许多愁”。后期配音、丢帧、跑焦可谓一个不落,都不必说编导演,单单是打光就考住了本片的制作团队。真人特效电影不比动画电影,能够玩儿一些玄乎的、难以在现实执行的画面。但是既然搞了这么一个真人电影的形式,为何不下足功夫,难道仅仅诉求孩子作为观众么。形式论放一放,再说剧情,我可从未在上美影的任何作品中感受到如此多的尴尬桥段。承托底盘的制作工艺,水得不行,实在让人失望。大环境在呼唤孩子的全面发展,这是机会,可给你机会你千万不能不中用啊。
别砸了自家招牌。———2020.1.08不至于砸了招牌,上尉拿一根针当剑还真是还原啊。不好都有不好的道理,但如果让一个十岁的孩子来看的话,这个电影应该是好看的。——2022.6.4
圆了儿时的梦,小时候每天晚上20点(如果没记错)都要准时打开收音机听皮皮鲁和鲁西西的故事,一边听一边想象那个画面,是一种很奇特的感觉,电影整体画面都构造出了那种效果,很喜欢
毫无电影质感,但传达的讯息整体还是不错的
实在是太大电影了,工业水平真的是不行啊同志们!但冲着表达的内容可以鼓励鼓励。
非常失望。为什么要把原著的童话感改成这样?尤其是演到集体作弊的时候,简直都想离场了,很撞车那个讲作弊的泰国片天才枪手,导演和编剧是把有限的想象力都放在研究作弊手段上了吗?还有为什么要加一个莫名其妙的负面同学角色,是为了引出后面的火灾,制造大片感吗?完全破坏了“童话”这两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