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和贞德之间的问答,都清清楚楚地记录着,读了它,我们会发现一个真正的贞德,一个卸下盔甲 简朴且充满人性的,为国而死的年轻女性” 这部看似宗教色彩浓厚的影片,开头的这段叙述表意却截然不同,整段话根本没有涉及到上帝这个概念,反而将焦点聚集在了一个词上,即“人性”,若更确切地说,是人性中的“信仰”。 几百年过去,贞德这个形象早已被神话,她是法国的民族英雄,是人们口中的神女,但可笑的是,这样一位有着极强宗教意味的天主教圣人,当年却是因政治目的,以宗教原因被烧死的。这样一个事实不禁让人们去怀疑:宗教从某些角度看来是如此荒谬,而上帝又是否真的存在?可以说,至少在这部影片中,上帝的角色是完全缺失的,特写镜头下的是一张张分外明晰的,属于人的面孔。在影片前半部分,我们所看到的,只是一个面对一系列荒唐的质问下的,充满着绝望的可怜的贞德的形象,以及与之相对的,周围大部分审判者的哂笑,无情和冷漠。极端绝望的氛围让人捕捉不到一丝上帝存在过的迹象。而这种绝望随着影片中途,那三个士兵对贞德的嘲笑和玩弄达到了顶峰。那个人们口中的圣女,此时此刻就如同一个普通的战俘,一个平凡的女子那样被欺辱着。她本人所视作神圣的象征的那个皇冠,此刻也沦为了士兵手中的利剑之上的玩物。当地板上唯一的一处外界的亮光也被无耻的审判者所遮挡时,所有的神性都在这一刻烟消云散。此外,影片中除了少数几次俯拍的远景镜头之外,大多数的视角都来自于仰拍镜头,换句话说,都属于那个不可能属于上帝的视角。 但是,当上帝似已不在,面对强权的逼迫,作为个体就没有一点办法吗,并非如此。“真正的救赎,并不是厮杀后的胜利,而是能在苦难之中找到生的力量和心的安宁”。于是我们在影片的后半部分看见,那个畏缩的,弱小的贞德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是一双坚毅的眼睛,一声声不屈的回应,和一个饱含信仰的灵魂。 “我全新全意地热爱并尊敬上帝” “他声称,我是魔鬼派来的” “那不是真的” “为了让我受苦,魔鬼派来的是你” “和你” “还有你” 这一声声反驳,带着她的全部力量,向着那些审判者发了出去。只是,这份力量并非来自于那个已死的上帝,而是来源于她本身,来源于一个人内心的,无法击破的信仰。此时,信仰的对象是谁早已不重要,更重要的是,这种信仰及其携带的力量是在那个对象早已破灭之后,完全由一个人自身,由这个人的内心所迸发出的。 尽管面对即将到来的火刑,贞德曾经动摇过,但最终在烈火中被焚烧殆尽的,还是那个圣女,以及那份不曾磨灭的信仰。导演随后表现了法国民众受贞德的行为感召,随即开始与士兵战斗的场景,简单地将这种力量具象化了。 自两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科技突飞猛进的背景下喊出了上帝已死的口号,但随之而来的却是一代又一代人灵魂的重重沦陷,人类的精神在上帝走后似乎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缺口,随之在填满这个缺口的一系列东西中,增添了许多物质文明快速发展后留下的贪婪和罪恶。也许上帝确实死了,亦或者没有,但人类在此刻真正缺少的,不仅仅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未知力量,更重要的是信仰,或者说,是信仰本身。 最后,关于这部影片在影史上的地位,也值得称道。大量特写镜头的运用虽说是导演个人风格的体现,但赢就赢在电影本身题材与之十分相配。这部几乎没有情节的影片更多将侧重点放在了人物的刻画上,而特写镜头就成了在此条件下达成这一目的的最优解。此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影片拍摄于1928年,此时,有声电影才刚刚诞生一年还尚未普及。而不靠声音所呈现的对白将观众的注意力完全放在了画面本身,人物的精湛表演+特写镜头的大量运用+表意明晰的剪辑(影片中多次运用前后反差或是对应的画面组合加重情绪的渲染)+钢琴曲配乐的烘托,共同构成了这名垂影史的表现效果。我不得不说,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只属于无声时代的艺术,影片充分体现出了电影作为“哑巴艺术”时的独特魅力,真正达到了所谓“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当火焰升向天空时,它吞没了贞德的灵魂,贞德的心已经变成法国的心,贞德,将会被法国人民,永远怀念,永远珍惜”
谈及默片,《水浇园丁》中那种质朴的逗趣和卓别林电影中极富喜剧冲突的视觉效果常常令我们惊叹于默片常驻的艺术魅力。1927年,美国华纳公司已经拍出了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
《爵士歌王》
然而,当彼岸的美国正在酝酿好莱坞全盛时期到来/宣告默片时代即将结束之际,先锋电影运动正如火如荼地席卷着欧洲大陆(当然,美欧大陆这种艺术表达上的分化一直延续至今)。
一种国际化的创作潮流应运而生,横跨了欧洲各国国界——将德国表现主义(场面调度)、法国印象主义(摄影机运动)、苏联蒙太奇(镜头组接)杂糅在一部影片中。这当然是“艺术电影运动的式微”、“美国在一战中夺取了绝对市场份额”语境下的有意创举,同时,也是一种艺术上的自觉。
这种技巧的拼贴在一部由丹麦导演卡尔·德莱叶导演的作品《圣女贞德受难记》中体现出最为独特的美学风格,达到了无声电影时期的巅峰。
《圣女贞德受难记》
影片的美工师是凭《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德国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名扬天下的赫曼·沃姆,摄影师是法国人鲁道夫·马戴。
《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
贞德在历史上确有其人。
影片的剧本直接采用了历史文件中有关法官在审讯贞德时的真实对话记录(为了强化戏剧效果,做了一定的删减和压缩)。且影片中的贞德也绝非始终气势凛然,她也流露过胆怯和自我怀疑,也因面临刑罚而吓到昏厥,也曾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在审判书上签字。
《圣女贞德受难记》 贞德
德莱叶坚持着他现实主义的做派,拒绝面部化妆,拒绝假发、拒绝华丽饰服。
贞德在片中真实被剃掉的头发
贞德的扮演者玛利亚·法奥康涅蒂贡献了生涯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精彩荧幕演出,她面对痛苦时展示的无边煎熬自成体系——这是她在片场忍受跪地的剧痛,一遍又一遍诠释出的悲从中来的克制神情。
《圣女贞德受难记》 贞德
这样的贞德,是真实立体的,在那倔强抬起的脸庞上散发出圣人般纯洁而坚毅的人物弧光(面部迎光的多义性解读空间)。
德莱叶甚至在赫曼·沃姆的帮助下搭建了当时欧洲最大最奢侈的微缩城堡布景(现哥本哈根的丹麦电影博物馆还有这座场景的模型),尽管影片中少量的呈现让人怀疑是否有这个必要。
影片同时注重单一镜头的场面调度,在纵深的镜头中将符号并置,以适应人物心理和精神的视觉表现。
巴赞把此片比作“仿佛是由头像组成的奇妙壁画”,“是面部的纪录片”。全片都以特写和细微的脸部变化来呈现,在灰白的底色中传达一种人性异化的虚无感。
影片最精彩同时也是最大篇幅的段落是贞德与主教的唇枪舌战,表现了目不识丁的民族女英雄在面临文字狱时发自内心的虔诚与释然。
“你确定会获救吗”
“是的”
“那你的意思是你在赎罪?”
“如果我是,请求上帝继续宽恕我。如果我不是,求上帝把它赐给我。”
贞德的脸总是朝上望着主教和法官(沉默的受训姿态),而这些刽子手们总是脸朝下面对着他(运动中的咄咄逼人),动/静、俯/仰之间的视觉美学,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意志冲突”(霍华德·劳逊语)。
《圣女贞德受难记》 主教们
摄影机正面对着贞德,清晰可见地倾听着她身体的凋敝、灵魂的重生。这难道不是镜中的“自我”?一场审判,是对原就圣洁的心灵的再次洗涤,是德莱叶恰如其分利用“库里肖夫效应”而实现的情感共震。
这样正对摄像机、有意无意忽略正反打带来情节上顺连的表演与絮语,在小津安二郎的影片中大量出现;
《秋刀鱼之味》 小津安二郎
特写脸部的手法在2018年台湾纪录片《你的脸》中被当做主要技法,不能不说是一种对电影序曲的畅扬。
《你的脸》
在刑讯室的那个段落,各种刑具的镜头和贞德绝望的脸部特写接连快速出现,同时笔从她手中掉落,增加我们对她整个状态中多形体元素的了解(克拉考尔语);
刑场的那个段落,将贞德在火刑台上的镜头与哺乳的母亲、荷枪的士兵、拥挤而悲愤的僧俗群众等镜头交叉剪辑。这两个段落,都配合以节奏对位的肃穆交响乐,剪辑成一首银幕上悲壮的视觉交响乐。
这种“杂耍蒙太奇”在影片中起到了巨大的心理补偿作用,精准地刺激了观众的感官和心理。1925年爱森斯坦《战舰波将金号》中“敖德萨阶梯”的经典段落,就是如此作为思想和情感的隐喻而获得巨大成功的。
《战舰波将金号》
影片看似手法单一,但在风格统一的宗教色彩中蕴含着许多颇具意味的细节设计。那个质问贞德“上帝头上有光环吗”的主教地中海到刚刚好头上剩下一圈;
当有人为贞德辩解的时候 她的脸不再接受审视般地仰起,而是平视;
特写镜头中她的表情经历了“茫然--恐惧--绝望--释然”的阶段...
影片中,主教们曾就贞德的男装而向她发难,事实上这不仅贴合真实历史,同时也是一个超前亘古的议题:女人男装/女人强大如男人是否触及了当权者的敏感神经?男权下的女性是否无力反抗?这些伪善的家长形象又何尝不是任何时代都该警惕的对象?信仰是否不值一提?
当声音以势不可挡地姿态进入电影,先前的电影技法都要重新来过。如果说《圣女贞德受难记》有何遗憾,那大抵就是公认的——时不时出现的字幕卡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影片的节奏和气氛。
但这项“硬伤”并非导演有意为之,而是在众多反对者抗议应用声音这项新技术压力下的无奈之举。它最终为默片时代的结束划上了完美的句号,同时以它的牺牲精神为声音的到来正名。
-END-
公众号:导演帮(daoyanbangwx)
9.6;被破壞的空間。默片的「速率」在德萊葉這裡捨弃了默片敘事美學的要求,重新還原出時間的可被感知性
以大量人物肖像镜头构筑的穿插叙事无疑是此片最具实验性的大胆超越,严谨讲究的构图和镜头感直接影响了后世电影表演与风格主义。
真的好,好到爆。这手法别说是1928年,就是2028年照样无人敢做,无人能及。女主表演完全难以超越,堪称伟大。看完之后真正理解什么是灵魂密度最大。再过一百年,德莱叶这部圣女贞德蒙难记仍然会是最独一无二而且最好看的电影。
大量特写和大特写,用远景表现喜剧,用近景表现悲剧。每一种成熟的艺术都脱离不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无声时代作为电影艺术的奠基阶段是永远不能被忘记和忽视的 。
看哭了,也总算理解卡丽娜为何会在《随心所欲》中跟着圣女贞德一起流泪。最后的行刑戏壮美又给人希望,贞德燃于熊熊火焰里,她的勇敢和忠诚化成烟感染了民众,他们揭竿而起... 真是一部伟大的电影,96分钟难以喘息的体验,如果想认识什么是伟大的表演,这部无声的电影就是最有力的声音。修复版极美
信仰和荣誉感真是离我十万八千里的。通篇就在绞尽脑汁地想如何使用低劣的伎俩骗过教士逃出生天。审判神马,他明明就是要你死,你还就真死了,我擦。
德莱叶最伟大的作品之一。本片原本毁于火难,几经周折,才珍贵发现一部珍贵胶片,在1986年进行了修复。整部片子的布光充满了艺术的完美性和造型的完美,如同古典派的肖像油画,鲜活反映了人物的个性。虽然默片不擅长表现对话,但大量人物面部特写加上蒙太奇无疑完美的展现了这场审判。
看完我思考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至今还要重看老电影?技术会让视听日臻完善,但电影绝不仅仅止步于视听这层的东西。
特写。只有充分懂得了库里肖夫效应,才能准确的解读本片,谈表演的,都是瞎扯蛋。
@2022德莱叶作品展。贞德犯了什么罪?她穿男人衣服,不需要通过教会就能和上帝对话,英格兰教会认为她态度傲慢…人间是魔域,结尾变成炼狱。并非伟光正的贞德因轻信所谓的同盟而脆弱无助。et vous,是你,她也能审判,片尾的忏悔让“审判者”们惊讶沉默,甚至流泪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地大量使用肖像式特写,相比众人而言贞德的脸是平静朴素的,静里的动,转动流动闪动等等,因此无限放大。默片时代的大句号。-伟大的胜利是什么?-我的殉难。-那你的自由呢?音乐和画面片刻停顿。-是死亡。希望不在殉难,而是群众面对她的受难,没有扭过头,他们直视,流泪,奋起呼号
卡尔·西奥多·德莱叶最后一部默片,实验性十足。影片几乎完全由人物的脸部特写与少量近景镜头组成,无定位镜头,直击人心。贞德与审判者的特写镜头分别采用俯拍与仰拍,更突出了力量强弱对比。女主角瑞内·法尔康奈蒂由导演在街道喜剧中发掘,这是她唯一的荧幕角色,也是震撼影史的一次表演。(8.8/10)| 20221211 大光明影院4K修复版重温,虽然开头稍让人眼皮打架但之后便渐入佳境,完全沉浸在灵肉挣扎与信仰之力中,感受你我或许终难以企及的崇高。
#2022德莱叶回顾展@大光明# 倾斜视角、平移运镜、留白构图、鸟瞰镜头、交叉剪辑……面部特写叙绘电影语言,演员表情把控力透纸背。1928年的黑白默片就有这等渲染力。
大量特写确实有代入感和强大的感染力。贞德的行为动因在片中其实并不重要,德莱叶要突出的就是宗教感。贞德在信念和妥协之间反复权衡,内心交战不已。最终将自己变成了又一个基督。黑白特写构成了一种极度的单纯和力量。尽管这种叙事颇有点生硬,但后来再也没有这样拍的电影了。
【B】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的大特写,歌剧配乐,投在贞德脸上的“圣光”,于是电影看起来就“神”了。但并不觉得在剧情上有太多可供解读的东西,默片的信息容量太小。 但女主角演的真的好屌啊!接近病态的绝望和疯狂看得人起鸡皮疙瘩,可惜毕生也就只演了这么一部电影
当你有了强大的思想和无坚不摧的信仰,那么就是一个无所畏惧的怪物,即使是面对死亡,不是畏惧,而是欣然的接受。
超前于默片美学的作品,超大特写的王者之作,平移运镜的运用以及极简主义的布景对后世的法国电影(主要为戈达尔、布列松的作品)影响巨大,但这一切没有法奥康涅蒂那张震撼的脸,可都行不通,我像《随心所欲》里面的卡里娜一样,彻底关掉配乐观赏本作,所有的情绪和矛盾都写在那张脸上,绝对伟大。
伟大的作品!!!出自德莱叶之手,甚至,“伟大”这个词都不足以将它赞美完全。每一位演员的刻画都独一无二令人印象深刻,纯粹而深刻的演绎,编剧、演员、镜头,一切都是。这是只属于默片时代才会产生的伟大演绎!!!
面孔!镜头诚实而专注地聚焦于那些令人震惊的面孔,极简风格的场景设计让演员的面部表情成为了画面中的全部内容,无声时代的技术限制反而强化了影片所带来的视觉冲击,简单、直接而纯粹。从这点来看,《圣女贞德蒙难记》也许是电影自诞生以来最具表现力的影片,而且是一次难以复刻的成功,来自不同国家的演职人员带来了复杂多样的民族风格,将德国表现主义、苏联蒙太奇和法国印象派运动的成果共冶一炉,恰到好处的“碰撞”让《圣女贞德蒙难记》发展出高度融合的国际风格,足以代表二十年代欧洲电影的最高水平。
在默片时代即将结束的时候,不仅是纪录片的发展跨越了国界,而且,由于欧洲的电影工作者们的高尚的进取精神,各种风格、流派之间相互影响和渗透,诸如:德国的场面调度、法国的摄影技巧和苏联的蒙太奇剪辑等等,一种国际性的电影文化为人们所认识,并逐渐地成长起来,本片即是这种国际化的集大成者。
美学抓住了叙事,面孔抓住了信念,俯仰、纯色、倾斜,一切视觉设计只为凸显“信”的凝视,她既是宗教语境内的圣母/圣子,也启示后世的电影明星制,我们对容颜的沉迷,总是带着信仰的痕迹,只要一点点联想,你就能从她的垂泪或圆睁,连到安娜卡里娜,或斯嘉丽约翰逊。德莱叶从不拍超出人间的拟像,但仅仅人间的形状,已充满了重负与神恩,烈火、飞鸽、顶冠。罗杰伊伯特评价“他们的脸却因为畏惧她的勇气而扭曲了。” |20221211重看at大光明。特写轰炸,好比用圣像画的方式把面容雕刻在镜头里,白壁作为隐性的画布,让景深集中到脸上,没有拍光源,但瞳孔反射出窗,亦点亮眼神,是媒介造光环的新路,和教堂壁画类似,虚焦、推轨和蒙太奇的使用也是娱乐性的,为的是强化叙事,此版管风琴配乐同理,但太heavy,喧宾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