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秘密与谎言》基本上属于疗伤系电影,真实而温暖。秘密与谎言,到底是柔化了生活的粗粝的真实本质,还是使生活变得压抑变形,其实并非像影片中说的那样绝对。当然如果能坦然接受和面对一切,是最好。 另外,Brenda Blethyn 演技老辣,一点都不输给她的前辈Judi Dench、Maggie Smith……她也可以去哈利·波特系列里掺合一脚的啊——既然哈利·波特系列已经越来越像英国戏精们的欢乐派对。
《秘密与谎言》是英国导演迈克·李在1996年执导的一部电影。影片荣获了第49届戛纳金棕榈奖与最佳女演员奖。
值得一提的是该片是无剧本的,导演只是把每个演员叫过去,告诉他们人物的经历与情感,剩下的台词都是由演员即兴发挥的。且影片的秘密与谎言真的就只有演员自己知道。因此,在拿去上帝视角后,演员的表演更具有一种纪录性的特质,情绪转变与表现显得极为真挚。
不过即使无剧本,但影片最终呈现出来的故事却是完整的。影片一共分为四幕,其主线便是“霍顿斯寻母”。在此之外,展现辛西娅这样一家人生活状态与潜藏的矛盾。
影片的故事说小也小,本质上更像是电视剧式的家长里短。但有趣的是迈克·李将这样一对亲身母女设置成了不同肤色。虽然关于肤色的议题本身就可以让故事展现更多,可显然导演不愿意停留在这个层面,而是着重去展现更大格局的人性与情感。这也正是影片故事“大”的地方。
而那些极为滑向狗血的情节,也在大量的细节描写以及细腻的心理刻画中得到消解而变得高贵起来。虽说是群戏,导演却能以极为条理清晰、简洁有力的方式展现出这样几个人物各自的生活状态与情感变化。而每一幕也都在紧扣着“秘密与谎言”这个主题。
两组矛盾、两个谎言,影片就是围绕它们展开。人们因为感情而藏起秘密,撒着善意的谎言,可这样的行为却只能一次次激化着矛盾。而最终能消解矛盾的,恰恰又是人与人之间的那份感情。于是,秘密与谎言看起来是多么没有必要。影片中的几个人物似乎都因为这样而饱受着痛苦。与他们形成对比的,便是霍顿斯。她对自身的坦诚,以及勇敢去面对亲生母亲的行为,使她不必经历这些痛苦,成了影片中最为沉静的力量。
不可避免地,想要爱与被爱的我们,都活在秘密与谎言之中。主人公经营照相馆,总是尽力记录下客人们最开心的表情,最美丽的瞬间。可是,现实中的幸福,似乎触手可及,却又远若天涯。
Sweetheart,Sweetheart!苏珊娜总是这样呼喊女儿,溢满爱怜。可是,女儿偏偏和母亲对着干,彻夜不归,婚前试爱,做着苏珊娜告诫她绝对不可以做的事情。
黑人姐姐的突然出现更是完全毁坏了女儿的生日宴会。她无法接受这样一个突然冒出来的亲人。其实,母亲早就知道了另一个女儿——苏瑞的存在。放下电话,她犹疑着,仍旧拿起电话打过去。隐匿许久的思念就这样决堤。在与苏瑞的交往中,苏珊娜重又体验了失落已久的母女之爱。她们一起购物,喝咖啡,聊着各种话题,畅意愉快!
为什么白人母亲会生下一个肤色全黑的女儿?难道这里还有关于种族歧视的隐喻?好在争执终于平息,素与弟妹不和的苏珊娜也知道了对方一直掩藏的无法生育的不幸。帕克生命中挚爱的两个女人终于握手言和。看着那间老旧的棚屋,刚刚结识的姐妹俩说着想要了解彼此的话。
秘密与谎言,因爱编织,又因爱释然!
世界上最不坦诚相见的是家人,以爱之名互相隐瞒和欺骗。
观影过程中,我一直在想,在这个“原生家庭即灾难”的声音越发大的社会里,家人对于自己有什么意义?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走人生只剩归途”
这也是荷为什么要寻找生父母的原因
荷从没有叫过生母妈妈,并表示出对这个称呼的微微抗拒,可她又需要这一份亲情,哪怕仅仅只是薄薄的血缘联系。因为她刚丧母,和这个世界的连接突然就断了,仅剩自己一人,荷迫切需要一个联系,才能不孤立无援,更加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无论这个妈妈有多么糟糕。
荷的生母从青春期开始,生活就陷入了一种不断下坠的状况。她是个糟糕的妈妈,不懂得教育、如何去爱、没有知识,在面对黑暗的过往时,她选择隐瞒,这是她觉得唯一能保护家人的方式,而这也造成了对家人的伤害。起先以为神经质的巨婴妈妈接触荷是因为看到被抛弃的女儿过上有头有脸的生活而想攀附于她,越看到后面才愈觉得她是真可怜。
夫妻是没有血缘的家人
莫里斯夫妇因为无法生育,婚姻也是差点四分五裂。两人都在怀疑对方不爱自己了,没有孩子,他们觉得似乎就无法有真正的把俩人连接在一起的介质。但爱胜过一切,家人不只是血缘或者生育就能定义的,影片的结尾也给出了这个答案
最后当然是美好的,甚至是梦幻的
家人于自己,我不能给出一个美好或丑陋的答案。有时我们甚至不了解自己,明明恨却割舍不了;明明爱却要拿着最锋利的匕首刺向彼此。爱里掺杂着那么多东西,虚荣、嫉妒、愤怒、控制……才会想要逃离
爱呀爱,哎呀哎
迈克李笔下盛产“神经兮兮”的典型。本片却是卖力不讨好的一部。在漫长的精致又细腻的铺设中,虽然给予了当事者退变为旁观者种种情节上的暗合,然而就在“秘密”脱口而出的那一刻“谎言”的分量也瞬时蒸发了,摆在核心处的“信任”能否修补家庭关系的漏洞?影片的态度却是轻率的乐观。过犹不及的典型。
麦克李的厉害之处在于其实你明知道故事要怎么发展,结局大概会是什么样子,仍旧会惊叹于他捕捉人物表情和细节的能力。神经质的女主角也是他片子的特色之一?
你们吵吵闹闹,你们怀有秘密,你们掖着谎言,你们互相埋怨,但你们仍然深爱彼此,这就是家庭的意义。
本片获得第49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大奖,布伦达•布莱西恩获最佳女演员奖
不只女主,所有演员的演技都无可挑剔,迈克李稳健的剧本以及细腻的情感表达,即便是在不同文化的背景下也让人有所触动,金棕榈实至名归。
没有第八日好。这样的剧情在中国任何一家地方电视台的家长里短节目中都能看到。西方人对于家庭的疏离感,在东方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影片只是力图将观众拉回家庭生活的和谐节奏中来。前半部分较为精彩,隐晦与暴露并存,结尾泄气,像足了大侦探波罗啰嗦的谜底大揭秘。
这部电影的批注应该是《如何将一个“知音体”故事拍得高贵》
拍可怜容易,拍可恨难。
大妈的演技不错,虽然这种精神濒临崩溃的角色本身就容易出彩。一直没有太喜欢迈克李的作品,这部稍微扳回来了一些。看之前扫到有人说像杨德昌,我中间一直在吐槽像个鬼。结尾大胡子突然(面对观众)发表总结感言,那一刻确实觉得杨德昌附体了
近一个半小时的情感叙事铺垫,最后在一场生日PARTY上高潮爆发,所有被压抑的秘密、矛盾和冲突一并燃起,所有的主要角色尽管之前或多或少显得暗沉、令人厌恶,但此时都因为猛烈的碰撞而变得温暖起来,最后,一黑一白两姐妹和历经苦难的母亲在小花园里,风和日丽,亮色喜人。“母亲”再次呈现教科书演技
好多事就是一层窗户纸,早捅早痛快,人有时不自觉的会钻牛角尖。女主状态让我想到迈克李另一部《又一年》的鸡肋女主,两人简直如出一辙。(啊,唐顿女管家!年轻时绝对是个美人。
1.歇斯底里的女人,我受不了女主角一如既往的声音和她的表演,但是客观的说,影片中所有的演员的演技都是无可挑剔,国内演员应该学习;2.挺无聊的剧情,看似贴近生活,实则远离实际;3.秘密也好,谎言也好,初衷是好,但或许到头来,说出真相才是直面生活与爱人,也是对自己过去总总的一个交代。
这片子看的人好焦虑啊,所以导演才会安排一个几乎不可能发生的happy ending吧。演员演的极好,眼角眉梢都是戏,一个眼神一个细小动作都传达出人物的状态。
8/10。迈克李关注点不是种族关系而是阶级问题,有场戏弟弟上来修补房子漏水,姐姐抱着他哭诉:地位的差距导致家庭关系被分割、彼此疏远。结尾镜头中黑白姐妹并肩站在顶层平台上轻松闲谈,纵横的白色立柱分开了两人,谎言能带来阶级间暂时融合却不能弥补固化的伤害,剧本对生活有所不满的解析相当深刻。
1996戛纳金棕榈。一出容易狗血混乱的家庭剧在迈克·李的纯熟调度中娓娓道来,情感细腻。无剧本即兴表演的拍法使故事如生活般真实可亲,多用固定机位,咖啡馆里8min双人中景固定长镜震撼力非凡,女主的戛纳影后实至名归。穿插的照相馆支线基本选用相机"主观视角",观照人生,媒介自觉审视。(8.5/10)
96年的金棕榈,妈妈实在是演的好。一个生活在伦敦底层的家庭,也许并不聪明,也许过于情绪化,但是却普通而真实。叔叔说:我生平最爱的三个人,却互相把对方恨到了骨子里面去。因为这样那样的误解。自己虽然没有经历过这样复杂的家庭关系,却也觉得挺真实的。
秘密与谎言让人备受煎熬。片中的感情非常细腻,也很真挚,会让人你不经意有所触动。失去的亲情与补偿,关于家。最后一场聚会处理得真棒,人人都在期待这个结局,导演却仍会不紧不慢的处理整个变化,达成对观众情绪的酝酿。
生活化。最后时刻矛盾的激化,和解,升华。没想到leigh给了个这么美好的结局。
迈克·李具有巧夺天工的魔力,可以将卑微的生活物料,织成高尚的华美锦缎。不掩饰,不遮蔽,不渲染。他选择高度提炼,以凝练的长镜头,予以蓝领阶层温柔的体认;用纪实的稳重笔法,勾描情绪的宣泄,捕捉不易察觉的焦虑与温怒,在对话与特写里见缝插针,最终构建出令人震颤的戏剧性高潮。
【A-】如果有朝一日我拍电影 就要拍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