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部队》
电影拍摄于1969年
导演:让.皮埃尔.梅尔维尔
汇聚了
利诺.文图拉,硬汉化身,特工顶流
西蒙.西涅莱,伊夫·蒙当的太太
保罗.莫里斯,
塞尔斯.雷吉尼亚,
1969年,距离二战已经过去24年
法国、法国导演、法国演员、法国观众
依然对战争的阴霾、困难、仇恨、斗争耿耿于怀、念念不忘
影片描述细腻,故事曲折,惊险窒息,场面宏伟,贯穿历史
皮埃尔·梅尔维尔拍摄了许多著名的、令人难忘的经典作品——
抵抗、反击德国纳粹、法西斯、侵略者,法国人也一样意志坚定、不屈不挠、英勇顽强
《筋疲力尽》、《独行杀手》、《大黎明》、《红圈》、《第二口气》、《赌徒鲍伯》
法兰西也不例外,法国人在影视作品中给我们更多的印象是浪漫,充满艺术气息,但面对战争和民族被奴役,谁也不会任人宰割,因为他们更渴望自由,为了民主和自由每一个民族都会挺身而出,奋起抵抗,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隐蔽战线上的英雄更是层出不穷。因偶然的机会翻出来这部老片子,原来,法国人也有狠的一面。
一部1969年上映,时长2个多小时的法国电影,以60年代末法国电影特有的那种厚重质感讲述了法国地下组织小队在二战德占法国进行地下抵抗的故事。从没见过这种题材如此沉静的隐忍克制叙事方式,男主是斗争经验不足,多次在剧中面对“第一次”情况的中年大叔,没有正面描写过小队成员究竟对德国人做了什么,甚至刻意隐去了德国人对他们的残暴手段的正面描绘。全片最多的就是描述抵抗成员们一个个怎样身处险境直到走向死亡:片头便是被自己人处决的惊恐的帅气法国小伙叛徒,继而是在狱中被折磨致死的中年抵抗者,在狱中不肯叛变最终服毒自杀的年轻人,迫不得已叛变的原本忠心耿耿的中年女性特工精英最终被小队击毙于街头,以及其他几位成员在电影结尾字幕中才被提及的因为坚持抵抗的最终死亡结局。但看完了,你会感到人在特殊时期的道德困境,德占法区错综复杂的艰难抵抗环境,抵抗成员中大多数异常坚定的抵抗信念。
影片中好像根本没有“伟光正”的道德和信念的抒发,甚至就连抵抗者们究竟为了什么在作抵抗也没有正面提及,他们就像影子一样存在和死去,他们的死究竟有意义么?影片似乎什么也没说,但又感觉好像说了些什么…微言大义,却又无比厚重真实,可能就是这种感觉,就正是这部影片的精妙所在。
处死玛蒂尔德的果解释处死第一个叛徒的纠结的果。
看似始终如一,坚韧不拔的主人公杰比耶,也是由一开始的高高在上(道德之高)变成为了生而背叛理性(背叛生存道德,在德国军官的逼迫下与其他法国抵抗组织成员在机枪扫射过程中逃跑)。
看似不和逻辑的桥段是让角色与观众一起选择结果,例如杰比耶第一次从监狱逃跑 ,玛蒂尔德营的两次营救,以及圣吕克处死叛变后的玛蒂尔德等等。
德国人形成了一个背景板,让法国地下党人各个肖像清晰显现,德国人没有具体形象,要么是运动的,要么是一闪而过的和着夸张的背景音效。
佛朗索瓦偶然加入抵抗组织与作为大领导的哥哥圣吕克分别位于“金字塔”的顶端和底座,顶端代表着理性存在,底座代表着浪漫奉献。
玛蒂尔德为女儿在敌人和抵抗组织之间选择背叛,尽管她那么卓越优秀,唯一的缺点却是因为爱。
走向死亡(必死的绝境)的杰比耶回忆起三个意味深长的场景:轰炸下歌舞依旧的英国女兵;被处死年轻叛徒和玛蒂尔德走在街上。分别代表着他人,因果和选择。
第二次逃出监狱的杰比耶在孤独的庇护所里拿起的圣吕克的著作分别是《论数学理论的问题》《论抽象集合原理》《论逻辑与科学理论》《公理化方式与形式主义》,这些理哲著作是法国精神领袖自上而下的熏陶。
没有斗智斗勇的周旋,只有一次失败的营救(营救德累塞克),所有的故事都是成员的自我纠结,无关对错,却都犹豫不决。
最后,杰比耶的那句自白:这次,我没有逃跑。所有成员的死亡给这部电影画上悲剧的句号。
杰:到处都是抵抗组织,他们需要我,我不能被取代。
马:你被捕了,就不得不被取代。
这部电影被公认为梅尔维尔的扛鼎之作,也是我看的梅尔维尔的第三部电影。看过觉得,这片绝对可以看做是举重若轻的典范。梅尔维尔不动声色的用近乎白描的方式活画出一批抵抗战士的可信形象,风格冷峻、肃杀到了极点。而且梅尔维尔与其他导演不同的地方在于,他相信人是历史的人质,片子里的每个人,并非生而好战,也不见得都有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觉悟,但战火烧到脚下时,每个人都别无选择。最后他们一个个死去,颇有宿命的意味。这种宿命感在《独行杀手》和《红圈》中也深有体现。 就像《红圈》里那句著名的台词“每个人都有罪,即使一开始没有,很快也会有的。” PS. 我看的是145分钟的CC修复版,标准配备的评述音轨是真心真心真心不错,特别推荐一下!
法国抵抗组织在沦陷家园对德军进行持续不断的抵抗行动,漫长的电影时长以及最终无人生还的悲戚韵味。杰彼耶涉身的情节当中,充满了冒险、欺诈、服从、侥幸和宿命感。电影所选取的是局势最不明朗,人们最不怀抱希望的时期。如此绝境之中种种细节以及人物的内心独白等,处理俱佳。不愧梅尔维尔最好的片子
黑得一塌糊涂,看得我好辛苦。有违一般二战片的拍法,确实有不一样的影调和气韵。片中电影院居然放着《乱世佳人》,BGM也道出了某些心声——真是这届SIFF的神呼应了。
本身參加過地下抵抗運動的導演梅爾維爾,時隔二十餘年回望殘酷青春,從配樂、運鏡到剪接,幾乎沒有用上任何煽情的手法,呈現出來的故事卻更令觀眾難忘。全文:http://hou26.org/zeta/golden2004b.htm#a
#重看#SIFF@百美汇;优雅无比的青灰色调,宛如黎明破晓前欲挣脱黑暗的微茫光明,没有浪漫化的革命情怀,每个抉择每步举措都充满精准而痛苦的布置;落实到个体事物的战争触角,覆盖着冰冷死亡和恐惧颤栗,这些影子曾经存在,永远消失。
“因为是青春,所以所有的不快我都接受”,梅尔维尔总是一开始就抛出这么一句,让你看完感觉再也写不出更恰当的了。导演稳重写实的气质和题材十分契合,迸发出惊人的火花。这真是一部从摄影到剪辑到音乐都趋于完美的作品...
等于是眼睁睁地看着他们一一离开,大银幕看再也无法像第一遍时忍住眼泪了,即使没有一处正面描写战场、逼供的画面,残酷也依然在导演彻骨寒冷、极度克制、高反差的手法里被表现得戳心戳肺,哪怕曙光微茫仍能坚信终究会照耀苍穹,不仅因为有不顾性命的先驱们,也因为有像那位找零钱时一并找给你一件风衣的勇敢的理发店主
【B】上影节字幕水准太烂了,漏译,错译,时间轴不对等一切我能想到的错误都出现了。这个故事也就看了个七八半懂,有时都看不明白这群人到底是为了什么在做那些事。好在最精华的结尾半小时还是看明白了
应该是关于抵抗运动/地下党题材的影史最佳之一。1.梅尔维尔电影中的人物看起来总是孤独冷峻又果敢坚定,但内心却深埋着挣扎与质询,软弱时刻被阻隔到了画外。一种宿命的无望感和关键时刻的信念交织在一起,一如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斯。2.影片浸泡在阴暗冷郁的蓝中,幽闭式的构图、极简的剪辑和调度、省略留白(如刑讯场景)、沉静的表演与放大的音效一道编织出了残酷而紧张的斗争之网,所有人都在其中泥足深陷。3.两次处决叛徒/妥协者的场景令人心惊,冰冷而无奈。4.地堡处刑时的机会游戏:该不该跑?5.如果直到最后一刻我还不相信(死亡)的话,我就永远不会死,多么伟大的发现啊。PS:大幅精校修订了字幕~~ (9.5/10)
哎
#SIFF# 百美汇/九成。极为冷峻的、(几乎)反高潮的抵抗运动电影。幽暗的蓝黑色背景里一小盏灯发出微弱光亮是全片最常见的场景,而这是对二战期间法国的视觉隐喻。(“在深夜某地的中央划亮一根火柴并不能让你把事物看得更清晰,而只能更清晰地看见围绕着你的黑暗。“——福克纳)
群像,情绪的营造。很多细节的省略与极简主义。角色的道德困境。悲观与孤独。
几度风雨几度秋,半江瑟瑟半江红,位卑未敢忘忧国,无限风光在险峰。想当年,一代天骄拿破仑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凯旋门上,贯长虹,倾琼楼。君不见,长河落日已听牌,全身而退是奢望,大漠孤烟鸣号角,困兽犹斗衅豺狼。
#SIFF 极简的叙事,氛围的压迫式掌控,沉默的眼神对话,群像人物。从头到尾笼罩冷冷的蓝,最后情绪爆发的瞬间,从头顶冰冻到脚底。
今年看过的最好的电影,一部电影颠覆20世纪的革命史观。如此看来,吴宇森真的只是学了皮毛,老杜也尚欠火候。
有时候导演就是最大的剧透
这是法国的主旋律影片,透着欧洲影片特有的格调和情绪抒发的手法。人物的时代身份一直与个人身份纠结在一起,被塑造得真实立体,因而可信、可歌、可泣。对人物命运的交代,影片多处留白,而大量篇幅以画外音呈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影片风骨由此树立。
“不快的记忆我也欣然接受,因为那是我遥远的青春。”英雄的孤独与勇气,背弃与坚持。
不耐看
电影绝非在否定革命或展示所谓革命或反抗运动的客观性立场。而是恰恰相反,直面抵抗运动的真实,才反应出战争的非人性以及身为抵抗运动战士(革命者)的伟大与卑微。
7/10。强差人意,开头集中营一段静默寡言就够无聊了,结果作为一部谍战片既没动作场面也看不到敌我双方斗智斗勇,还搞得这么长你是想逼我睡死过去吗?全程唯一看点就是如纪录片般祥细描绘了抵抗组织的行动方式和生活状况,冷冽调不带丝毫感情。主题依然是梅尔维尔最爱的背叛、孤独等,结局一贯的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