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从《街角的商店》到《电子情书》,看网络人际关系(或虚拟在场人际关系)的特征。
本科时候看过由汤姆汉克斯与适时的美国甜心梅格瑞恩所主演的浪漫喜剧《电子情书》,讲述了开大型连锁书店的乔和经营街角温馨小书店的凯瑟琳为了生意与观念竞争斗法、相看两厌,却在网络聊天室中以NY152和shopgirl的网名互通邮件,从相识、相知、相熟至心生爱慕的故事。虽各自有恋人,他们仍发展了这一段网上亲密关系,并希望线下相会,乔在知晓shopgirl的真实身份后经历了内心的动荡、怀疑与挣扎,最终决定与现实中的冤家凯瑟琳接触,两人网上与现实的身份逐渐重合,网络里建立的爱情也得以在现实落地。
巧的是半年前,我出于喜剧大师刘别谦的喜欢看了他1940年的喜剧《街角的商店》[1],立刻意识到前述影片是对此片的致敬翻拍。片中男女主角同在一家街角商店工作,通过女主在报纸刊登的匿名征友广告,开始了一段匿名书信往来的笔友情缘,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处处针锋相对、成为死对头的两人在信上却十分投缘,最终由笔友相识相恋成为现实佳偶。
两片情节相似,只是主角互诉衷肠、产生关系的媒介从报纸、信件和237信箱变成了网络聊天室和匿名邮件。这一人际交往环境与介质的升级灵感,来自于《电子情书》的制片人唐纳对网络人际交往的认知。匿名性让人可以直率地透露自己的隐私,因而通过网络更能表露更深层次的自己、了解更内在的对方,因而其关系发展甚至会远快于面对面接触。
但我认为此片的改编却并未充分体现出互联网这一介质给人际传播带来的影响,反而《街角的商店》因为没有加入连锁企业与个体户之间的巨大矛盾,更能透彻剖析出人在面对面交流与通过文字异步交流时的根本不同,更能展现出超人际模型的解释力,贯穿全剧的、主角对其持不同解读的商品“香烟八音盒”表现着表里不一、认知差距的象征母题,不得不钦佩刘别谦的独特笔触与观察超前。
两对主角纸上/线上交往的过程高度相似:从诸多弱关系(或者原本无关系)中偶然发现的兴趣相投引发了打破世俗距离的相识,交流都具有匿名性、异步性特征,都在非面对面的交流中展现了更理想化却更片面的自己、与现实自我产生了较大的差异,并将自己的理想标准投射在对面因而产生了相似性(生活方式与价值观)、互补性吸引(互相倾听),因而匿名空间的关系渐密与现实中的关系恶化并行;而最终,真诚的感情沟通将割裂的网络与现实重新缝合。
这种“虚拟在场”的交流互动拥有一系列具有沟通优势的特征,使主角的互动效果优于面对面交流,而先建立起虚拟空间的亲密关系。匿名性、异步性和非面对面接触共同提供了摒弃现实因素、交流压力减小与美化自身形象的基础,人可以畅快地进行情感表白、倾吐心事,能用更好的策略展示自己,使虚拟自我比现实自我更完美、更理想化;在此非即时的交流中,对言辞、心理与思考的深思熟虑能让情感与观念的交流更透彻,从而亲和力与契合度提升。可以说,在《电子情书》中,网络传播填补了主角两人无法在步调不合的现实恋人面前获得有效交流的缺憾。
然而,“身体缺席”也增加了新的阻碍:例如网上交流再热切也终觉需要线下一见;虚拟与现实的落差让主角见面时均产生犹疑,《街角的商店》中女主角得知其笔友信中的话其实引自维克多·雨果时,如五雷轰顶,说:“我以为所有他美好的想法都与我相应,现在发现他是抄的书。”
可以说,《电子情书》中,两人无法在步调不合的现实恋人面前获得有效交流的缺憾被网络关系填补,并通过现实社会的沟通交流将网络亲密关系转化为真实亲密关系。网络在与现实的互相补充、互相投射中成为人的延伸、现实社会的延伸。
[1] 注:电影名为《Shop Around The Corner》,又名《笔友情缘》。两片译名对比,就能引发对50年间传播介质的巨变的直观感受。《电子情书》为了对经典致敬,其中女主开的小书店也坐落在街角,并且店名就为Shop Around The Corner。
圣诞电影!(现在看略微太早了一点。)这个戏剧改编的故事有一种特别动人的拒绝营造悬念的方式,让我们和人物很快但很温柔地知道一切;同样所谓“大俗”的情节,这难道不比《煤气灯下》之类的处理好了太多?当然,与此同时,节奏极为完美,伏笔丰富而得当,摄影(一如既往)无懈可击。餐厅和床边的两个场景(后者略有一丝恶意)不必多说[1]。结尾前关灯之美被尼古拉斯·雷复制进了《高于生活》。我想过在储物柜前一场对话后她还没有明白的时候以两人出门走进雪中作为含蓄的结尾,但我意识到那是浪漫主义的做法;而电影的这个结尾其实更怪,更布莱希特。自始至终,叙述都在讨论评价之困难,方式直露得可爱而奇怪,而核心处其实接近了卡森·麦卡勒斯的优雅和沉郁。我们可以说,这部电影比《公民凯恩》更为现代。
又及:饰演女主角的演员(像这个角色本身一样)有忧郁脆弱的倾向,后来生活大起大落,遭受一连串苦难后在50岁自杀。
A-
[1] 某人指出戈达尔《电影史》中提及了床边的一个镜头;我已经不记得了。
人或许天生就是群居动物,所以他们常常会表现出忍受不了即使片刻的孤独。但是孤独会让他怀想,让他幡然悔悟,让他从一个仿佛永远长不大的孩子瞬间成熟。从这个视角来看,这部片子就是这样不动声色地讲述人们在面对孤独时的处理方法。 刘别谦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不仅仅在单纯描述一个爱情故事。他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想到了很多,想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想到了人们表面协和内心疏离的常态。他把背景设在一个人来人往的“街角的商店”,一个用心工作热爱家庭却遭遇妻子出轨于员工的老板,一个工作上进业绩突出却不被老板真正认可的“老员工”,一个初出茅庐却“无往不胜”的聪明姑娘……他们在此地交集,也在此地疏离。员工与员工,员工与老板,甚至一对天天见面的“信恋”者……最后,是老板的自杀未遂挽救了这一切,是推心置腹的交流和换位思考的真诚激活了这一切,让人们重新走上理想生活的轨道。 仔细看这部片子会发现刘别谦给商店老板的戏份特别重———仿佛真正的主角应该是他———在圣诞夜,他除了懂得“没有奖金的圣诞节是不完美的”之外,还把刚刚进店的小员工叫到一起喝酒。是的,他开悟了。孤独,让人们开始懂得生活。
现在一切见网友的电影都没有这部刘别谦的见笔友的好玩
戏剧反讽运用的范本。适合圣诞节观看。★★★★★
原来《电子情书》是模仿自本片,且拍得要高明许多,汤姆汉克斯的魅力完全被詹姆斯斯图尔特给比下去了。一连看了几部他主演的电影我发现自己真的快爱上这个温文尔雅善良而有点冷幽默的美国青年了。刘别谦很像是电影界中的毛姆,精于人情世故。
刘别谦老喜欢安娜卡列尼娜的闹
本片女主一直处于被观众与男性角色欣赏的对象,后半段的主要"笑点"来自在信息量不对等情况下男主对女主情感和精神的操控,承载女性浪漫幻想的八音盒也最终被转向皮夹,即便影片中的连珠妙语("barks""intellectual/lighter""house/planet")多半由女主发出,也无法完全挽回由纯然男权视角带来的不适感.
太温馨了,温馨得不像话。
幽默之余居然可以如此温暖!我爱死了!!
第一次觉得James Stewart这么帅啊这么帅,又高又清瘦又绅士。故事也很甜,笑料百出。
1.再一次领略刘别谦式笔触,优雅、幽默、戏谑与温情调配得匀称而熨帖。2.配角塑造与表演均无懈可击,詹姆斯·斯图尔特与玛格里特·苏利文则堪称完美情侣档,两人在戏外的故事更精彩。3.形式与内容的双重反讽,柏拉图普希金与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永恒鸿沟。4.香烟八音盒作为表里不一的象征母题。(8.5/10)
笔友加熟悉的陌生人两点被电子情书吸收放大,它也的确是里面最特别、可延展的一条线。但本片强调的是shop,是小店里的这群人,不求层次丰富,但求剔透玲珑,不用担心生活的泥泞降临这故事。唯最后离婚的老板招徕新伙计共享圣诞晚餐一笔,无意间触碰到节日的残忍。
“五零至七零年代,刘别谦本不是我特别最爱之一。但时至今日,他的地位要大大提升。他已经排进个人电影史上最伟大电影人之列。我认为这是由于自己在三十一岁以前对于他的生活和人性感触还不能像今天体会得这么深入的缘故。 …… 《街角的商店》,今天来看,顶级拔尖之优秀!实属整个美国电影史上最伟大电影之一! ”——博格丹诺维奇
8.8;命中注定的结果就是,无论在哪个世界里都要爱上
谁翻译的字幕!!周正龙、郭敬明都钻出来啦!!哈哈,太搞了
我的天啊Jimmy这个高高瘦瘦的冷幽默青年超可爱的!苏小姐也超可爱!这两个人怎么可以这么可爱我要爆炸了!
为了追史都华误入的,看完才发觉《电子情书》原来是扒这里。看老片如同搞影史知识考古学,一不小心就发现各种熟悉的老梗早就被玩遍。
第一部刘别谦,和我预期差很多,明明应该是我会中意的相杀相爱的RomCom,但看下来不太戳我。尤其结尾男主依然在逗趣女主,要不是是斯图尔特,正常女性被他这样当傻子玩儿肯定就打起来了!《电子情书》像是借了一个设定,翻拍改动还挺多的,除了互相不对付但为云笔友之外,几乎像两个故事了。
现实中为什么没有在一起。他俩的几大段对话真是太有趣了。我知道而你不知道,我知道你不知道,我该怎样让你知道呢。。想点破又不点破。。这个抖M。。
之前看《电子情书》只是觉得一般而已,看了这部,想摇着诺拉艾芙隆的肩膀问问她为什么能把这么这么有趣的故事拍得那么那么无聊……
我得想想……为什么我觉得这个片子本质上就是霸道总裁爱上我呢……
An old male and an old female,what do you think will happen?Just so 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