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奥罗拉公主》。六岁的敏娥在妈妈工作的店里没有等来妈妈。被妈妈的老板扫地出门,又被出租车司机拒载,孤独地走向隧道时,她不知道等待她的会是什么。因为搭车钱不够,她甚至耐心记下司机的名字跟号码,准备让妈妈以后还钱。可是,没有以后了。她赤裸而伤痕累累的尸体,在垃圾山里被人找到。因车祸而耽误了行程的妈妈,从此堕入魔障,神挡杀神,佛挡杀佛,只为了她的奥罗拉公主。
2012年,《邻居》。倾盆大雨的晚上,下了补习班的汝善同样没有等来妈妈。妈妈是后妈,却真心诚意想和她成为亲密的母女。听说汝善丢了发卡,妈妈买了一个更漂亮的,打算接她时给一个惊喜。可惜,为了捡掉到车座下的发卡,车追尾了。妈妈没有及时接到汝善。小姑娘自己坐上公交,下车后一人走向静悄悄的小区。坐上邻居大叔的顺风车时,她没有想到,她从此再也见不到爸妈了。不久后,她的尸身在一个被丢弃红色旅行箱里发现。此后一个星期,后妈都重复看到湿淋淋满身泥泞的汝善,开门回家。而连环杀人犯也仿佛在崩溃的精神状态中,看到被他杀死的女学生,连续一周,从他家开门回家去。跟汝善长相相似的秀妍,虽然也有个不靠谱忘接女儿的妈,却因为汝善后妈的移情补偿,阴差阳错,逃过一劫。
2013年,《素媛》。八岁的素媛撑着黄色的伞,走在雨天的小巷。学校很近,咫尺可见,看见巷子里醉醺醺的大叔时,素媛毫无警惕。素媛没有死,但下身惨不忍睹,直肠破裂,一辈子都得带着特制的塑料袋解决排便问题。爸爸悲愤欲绝,妈妈痛不欲生。施暴者却因所谓的醉酒状态只判了十二年。法庭上,小小的素媛哭着抱住爸爸的腿,不让他手刃仇人,只为了一家人能好好在一起。
发现韩国很重视这种走失,继而遇害女童的题材。什么时候我天朝也能正视一些案件,好好拍拍这样类型的电影。比如湖南永州幼女被迫卖淫案。无故失踪的少女,单身追查线索的母亲,不依不饶的上诉,最后的真相大白或者真相永沉,多么好的可以发挥的题材啊。别一天到晚洗钱似的拍那些投资巨大却不知所云恶心吧唧的历史大片或武侠巨制了。
———————
2020年4月11日的更新:
后来看了《熔炉》,知道了相应的“熔炉法案”。再后来知道了三色幼儿园,再再后来,知道了原新城控股老总王振华猥亵9岁女童案,今年又知道了原杰瑞集团副总鲍毓明涉嫌性侵未成年养女案。不要再在案件爆出时,“震惊”,“哗然”,真的,我们不缺素材。
“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电影人们,不能做点什么吗?
————————
2020.9 更新
虽然没有电影,但终于有了关注留守女童的网剧《沉默的真相》,算是中国版《熔炉》吧——尽管因为某些原因,剧版把原著《长夜难明》中受害女童的年纪都刻意改大了。
半屏着呼吸,一气呵成看完。在韩国电影里尝到这样的紧张感,倒是很新鲜的体验。因为一直以来,觉得他们以细腻的节奏见长,舒缓而从容,克制但饱满。加上片名如此普通,一开始差点看轻了它。所以四星半,有半颗是给这样的意外。
以为是生活剧,马上变成鬼片;以为主打惊悚,却充分地铺垫温情。难得的是,故事明明有非常刻意而为的痕迹,人物设定太多巧合,但多层情绪随着剧情自由转换,衔接得十分流畅,且精悍利落。看到母女俩相拥而泣的那一幕,我特地看了一眼进度条,1小时08分,当时有点吃惊,因为前边的内容很饱和,情绪也让人满足,感觉至少有90分钟的体量,实际上却没有。
这符合我衡量好的观影体验,两种很肤浅的方法之一:一种,让人觉得很过瘾,跟着导演各种high,两三个小时浑然不觉,像《金刚》;另一种,就像《邻》。线头多、叙事杂、信息零碎,但情绪逻辑清晰,身形小巧明快,有种轻灵美。
这两种风格会产生同样的效果:能让观众坐得住。但这样的一盘杂菜,很容易就玩坏了,变成惹人烦躁的故弄玄虚,很幸运《邻》竟然没有。过程中感觉导演像个顽童,肆意率性而为,结束后再搜信息,看到这片拿到青龙和百想的新人导演提名。有新鲜血液的那种无所禁忌之感,镜头语言和剪辑方式却成熟稳重,并不稚嫩。下一部电影,值得期待呢。
惟一让人有些郁闷的,是警方角色的全面缺失,稍微有点生硬。像排查箱子和周边可疑人等这种看多了CSI都可以知道的招数,剧里毫不推进,让人好生着急。好在,一开始就明确的“魂归”设置,本身就架空了现实。而且看多韩国电影,觉得泡菜国的编剧似乎对本国警察和司法系统心怀不满毫无信心,作品里不是颟顸就是无能,即便《杀人回忆》这样的刑侦悬疑剧,也都无头绪告终,总之是各种鄙夷,一肚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烂泥扶不上墙的怨气。这部戏仍然如此,倒也不会特别突兀。
对公权力的警惕,这似乎是资本主义主旋律作品的一种讨好和政治正确,得益于电影审查制度的宽宏大量,倒愈发显出体察民情的现实关照意义。韩国近年来根据真实案件改编的电影大行其道,大多受到好评,不晓得是舆论口径的突破,还是现状的确无能至此,批判只是民心所向?这些与韩国社会有关的题材背景问题,有空真希望看到懂这方面的大神专题讨论。
但这是题外话。说回《邻》,我觉得如电影名称“邻居”(隔壁的人)所示,像海报上那一组比例均分的群像一样,导演主要想展现的,还是小区里各色人等对待汝善之死的不同态度。因此破案与否的情节推进,在整个故事里就不再那么重要,反而增加了结局的不确定性,令观影的紧张情绪始终保持,渲染了惊悚感。
全片最喜欢的部分,是一人两角的设置。秀妍这个角色,不仅仅因为样貌神似汝善,在剧中刺激了杀人犯,并推动了汝善妈妈的守护。在我看来,她更像是一个“镜像”人物。相似的年纪,相似的生活背景,却有不同的性格和境遇,从而产生截然不同的结局。看秀妍和汝善妈妈,和纹身大叔,还有和保安大爷的那些过场戏时,心中总有一些安慰,同时也隐隐刺痛。因为故事似乎在铺垫,这个孩子将会面临危险,但她终会因为身边的人最终脱险。
假如汝善当初遇到的是这样的情形,那孩子的命运,也会完全不同。感觉导演在这样说。从这个层面,电影所探讨的价值得到了深化。人心的选择在一念之间,箱包店老板的迟疑,披萨店小哥的犹豫,保安大爷的纠结,让汝善的命运差一点在秀妍身上重演,但终于,结局还是被改变了。这让人松一口气,同时,也陷入思索。在冷漠的城市里,我们每天都强化着“事不关己”、“独善其身”的自我保护功能,但这究竟是不是正确的?这样的选择,是不是看似引着我们进入了平静的下一天,其实,却推着我们陷入更大的危险?
作为一部群戏电影,剧中各人物的戏份不相上下,以新导演而言,可以呈现得如此比例均衡,基本功不俗。但在一众好戏之人中,演出双姝角色的小演员金赛纶,仍然让人惊艳。这个2000年出生的小妹子,甫一出道就令人充满期待。她似乎天生就是吃电影这碗饭的,《大叔》不说了,即便在《时尚王》这样的电视剧里演个打酱油的女主少女时期,甚至只是在《想你》当中声音出演,也令人印象深刻。在《邻》里,内向羞涩、让人怜惜的汝善,活泼天真、让人温暖的秀妍,不靠特意区别的发套和眼镜,也像是两个人。以当时13岁,还连自己演的黑暗电影都看不了的年纪,具备这样老到的演绎能力,看来把她称为“韩国电影的未来”,真不算言过其实。
黑社会大叔和杀人犯,也有点“镜像”的意思。强壮对孱弱,纹身对刀疤,大叔秀妍对杀人犯和汝善。一个简单粗暴,内里并不太坏;一个看似平静,却拥有反社会的人格。杀人犯为什么变态,片子里没说。这种无差别犯罪是最可怕的,因为谁也不知道究竟危险在何处?何时发生?但大多数的犯罪电影,尤其是讨论犯罪心理时,往往还是要分析心理形成,以找出避免惨案再度发生的方法。在这部片中,导演关注受害人的外部环境更多,关注周遭人心的冷热变化,所产生的蝴蝶效应,对人犯本身着墨较少。但我总觉得,片子隐隐有点想探讨的意思,只是没展开。黑社会被诬陷了,舅舅去保他的时候,那种感觉最明显。这一对镜像,应该也是从小就遭遇着不同对待的。当然,这也可能是从小被教育要分析中心思想,是我想多了。
整部电影,非要说有点遗憾的话,在秀妍和黑社会大叔相遇的那场戏。孩子去摸纹身、赫兆给她名片的那个段落,十分生动。但这里给了人一种期待,总觉得这是在铺垫大叔将来会去救孩子。但最后黑社会的确去了,却与秀妍并无交集。这导致的期待和呼应落空,多少有点影响了结构的对应感。唉,原谅我看完《大叔》脑洞大。
尽管如此,《邻居》仍然算是近年来让人眼前一亮的韩国电影。尤其结尾,自“见鬼”始,以“见鬼”终。以为一直以来是妈妈的心魔与幻象,在此却确认为一种可实体感受和干涉的能量。虽然教化感重了一点,但,对有意无意之中,也在修炼冷漠大法的你我来说,不心悸吗?
首先,是邻居间的冷漠。
如果这个小区可以互相有所交集,发生这么大的事,人们第一个怀疑的应当是凶手。
因为互相的不交集导致凶手迟迟不被怀疑。
其次,是人性的黑暗。
其实每个人都有阴暗面,如果那个行李箱的老板早点把此人买过行李的事报警,或许自己也不会轮到这种地步。
然而不愿惹麻烦的心态占了主导,包括那位大叔所谓的“五个月”....
最后便是女主角和她后妈之间的关系,唉,不善于表达爱的人真的很可怜!
女主和另一个长的相似的女孩简直形成了鲜明对比,我还以为能扯到她们是姐妹的情节呢....
所以真正的主角是那个带给人温暖的女孩吧,因为她,这个故事才能完美收官。
另外突然发现,韩国电影总能与制度扯上关系....
《邻居》
个人观影随笔,非正经影评
纯吐槽
浪费了我两个小时的时间,真够无聊的,一直到最后都没搞明白导演主要想表达什么?您是拍的恐怖片,亲情片,还是犯罪救赎片,一锅乱炖,还有,我想问问设计两个小女孩儿的造型师,你把头发设计成那样你家里人知道吗?突兀不突兀,意思我懂,但这个造型真是无力吐槽,你们家小孩才留这种发型,还有电影里的这些巧合,你要说他是电影都没人信,这也太刻意了,什么电话掉进箱子里,喜鹊叼树枝导致全城停电,出事儿的时候手机不带,逃跑的时候总是要摔,有些巧合能理解,有些巧合看的人一肚子火,生硬还自作聪明,还有各位主角的智商绝对低于正常水平,民主国家jingcha就这么废吗?我懂了,可能在韩国电影里黑jincha是zhenzhi正确,可导演黑的一点水平都没有,完全是一个无zhenfu国家的状态,凶手从开始到结束,没有一点悬念,这个先不讨论,因为导演的目的可能并不是放在抓凶手这条线,我看中间打了两张亲情牌,一个是死去的女儿跟继母之间的关系,还有纹身哥马东锡和他亲舅舅也算是一张亲情牌,电影还传达了一层意思,就是告诉观众,人如果做了坏事,这件坏事会变成压力,变成负担,伴随一生,所以不要做坏事,最后结束的时候屏幕上打了一句话,什么小女孩每天都回家之类的,说实话看到那我鸡皮疙瘩全起来了,莫名其妙,这个逼装的我给零分.
不知道是我的观影口味发生了变化还是豆瓣评分越来越水,这种颠三倒四模棱两可的电影,竟然也能到7分以上,昨天看的《睡梦医生》,连7分都没有,真是无F*CK可说,还有电影里这些演员的表演也把我给逗乐了,反正韩国电影里的黑社会都像马东锡一样吊儿郎当,韩国电影里的杀人犯都是死鱼眼,人狠话不多,一副我分分钟要砍你全家的样子,重点吐槽一下这个凶手,如果在其他电影里这种凶手就是属于最低级,最没有悬念,死的最快的那种类型,杀人没有技术含量,长相就差直接脸上刻字儿我是凶手,大白天在自己车子里,还把衣服帽子戴起来,别人都是穿短袖短裙,这智商,抓了一个保安,竟然是为了找一个人来陪自己,因为他害怕杀了那掉的小女孩儿,哈哈哈,什么狗屁逻辑,还有那个逃亡15年的保安拿了个管钳,手一直抖,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真鸡儿假,从保安到外卖员,再到保安他老婆,首先他们住的小区里已经发生了命案,也有一个非常可疑的凶手,看到了非常可疑的证据,你们不报警,我能理解,但一个人独自敲敲凶手的门,还进去东张西望,这是梁静茹给你们的勇气吗?连送几个人头,脑残片里出脑残~hhhhhhhhh
最后提一点建议给导演,不要装模作样拍什么犯罪救赎的题材了,我要是凶手,我就刨腹自尽给你看~
我想说心理Bt的人还真多!韩国拍这样的电影是狠在行!不过此片好在有个结果,不象其他没有找到凶手,不过金允珍杂在这部片里那么憔悴,不是狠喜欢,狠喜欢黑社会大叔,够味!里面的Bt狠可惜只是被一锤敲死,不够味道,怎么也要折磨致死吧!话说里面的Bt我觉得现实里还真有类似的人,阴死阳活不说,带个帽子装死神,话不多说,让你难以琢磨!不过他也是害怕黑社会不是?被黑社会大叔揍个半死,实在过瘾,喜欢被吓的熊包样!
不要迷恋萝莉,萝莉最容易逆袭。
萝莉逆袭之旅
后妈在机智地救了秀妍的同时完成了自己的救赎,标准的“最后一分钟救援”式大团圆结尾,整部影片有悬念有煽情,又是一部韩国犯罪片佳作(当然,还融入了恐怖片的成分),细节安排非常棒,人物设置更是没有一个多余的角色,两个鬼魂是点睛之笔。给四星半。PS:其实还是应该交代一下杀人动机的。
叙事很流畅 细节很充实 棒子果然很善于剖析人物内心 好评
添加恐怖元素的犯罪片,韩国片赤裸裸的血腥暴力,犯案手法上不复杂,并且存在BUG,主要表现感情和心理。伏笔许多,只要别纠结逻辑,观影效果不错。两处印象深刻:女孩被杀死时,小区里其他住户家水杯里也呈现震荡的波纹;继母拉着女孩秀贤的手走到路中央,来往的车辆停了下来,成了保护的屏障。
这个小女孩是被害者专业户啊。。
史上最衰杀人犯,整个片里被黑社会老大扁来扁去……虽为惊悚片,却没有让观众憋屈地从头看到尾,情节设置精巧,每个齿轮都卡得好好的运作完毕。
杀人犯长得好像我哥啊…
前半段围绕凶杀案的多线叙事沉稳流畅充满悬念多吸引人啊,可惜后半段完全乱套一塌糊涂。片中对凶手的刻画还不如《名侦探柯南》,而雪上加霜的是饰演凶手的人一脸强奸犯的横肉完全没有心理变态的惊悚感和战斗力,有几场戏直接导致笑场啊。不过这故事要是由AMC来拍成一部13集的美剧一定成神剧!
难得的突破了韩国类型片的路数,同样是一宗案件,但在文本设置和影片结构叙事条理方面都做了新的调整。这样群戏的设置方方面面往案件靠拢,只是观众早已获知真相的安排让人有些泄气。另外反派实在太弱,有些不过瘾。最后街坊邻居齐救小女孩的桥段前戏铺垫够足,但爆发一瞬有些糊弄了事。
东扯西扯,乱七八糟,缺乏说服力。
我觉得动机很简单啊,就是那种没本事的卢瑟只敢在手无缚鸡之力的小孩身上发泄呗。。
关于那瓶破碎的红酒,开冰箱时给过特写,结局逆常规。
学好骂人和打架,走遍天下都不怕。纹身大叔威武……
好的看多哦,一般好的就变成一般哦
还可以,剧情还不错
这片子应该叫:我们TM就是不报警
坏人要由恶人降,心病只能心药医。。。
感觉纹身叔叔是杀人犯的一生羁绊啊
黑社会的胖哥喜感十足,顺便纳闷一下,韩国的变态是不是都是这样一副挨千刀的猥琐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