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IFF47 第3⃣️场
这一场还蛮奇怪的,放到演员表的时候突然很多人急匆匆跑离场。我还以为是要赶下一场,出去之后专门找册子翻了一下,发现并没有什么下一场要赶啊…
把一场完整葬礼当成喜剧来拍。当把葬礼上每一个人的各种对话、动作细节都描述出来时,充满繁文缛节的葬礼仪式真就活脱脱像一出喜剧。
印象最深的就是和尚诵经,下面跪坐的家人每一只脚丫子都在忍不住乱动,镜头就慢慢滑过每一只脚,大家都在为了撑住而变换姿势。然后电话铃突然一响,站起来接电话的人一个脚软摔了个底朝天。戏里戏外都笑了出来。
还有更多与现实中葬礼别无而致的真实情节,比如打闹的小孩们、医疗费用的计算、给和尚的礼金、学习葬礼的礼仪和说话的话术、为葬礼上的致辞苦恼。
一场葬礼比起全身心沉浸在悲伤中,家人们往往要为更多事情而苦恼,以至于注意力都放在了别处。
80年代就能拍出这等讽刺电影,伊丹十三真乃神人。
虽然这部电影大部份演员都第一次见,但看到那么年轻的山崎努和宫本信子,感觉还是挺神奇的。
至今都很不理解涉世颇深且经历过那么多大风大浪的伊丹十三究竟为什么自杀,再熬过几年,就是平成电影的巅峰啊。
电影没什么情节,几乎就是葬礼的流程,但处处有桥段、时时有细节,不似【入殓师】那般刻意煽情。伊丹十三总是爱带入自己的现实,所以故事以死者女婿佗助的 画外音开始。开场的两个镜头很有深意,牛皮沙发的肌理到织着毛活儿睡着的外婆的特写长镜头,切林中小屋老妇的大全,故事徐徐展开。
一直抠门的外公冥冥中似有预知,这天特意买了鳗鱼和牛油果,大快朵颐后却突然心脏病发,爬下廊子,说着海和林子会让我好受一些···接到父亲去世的消息时,男主女主正在拍一条有点搞笑的广告(大妻子和小丈夫);雨中,他们几乎是高高兴兴在大雨中奔向医院,路上还开着车隔窗给经纪人递三明治···对死者的离去,家人似乎并没有任何悲伤,闲谈中带出人物前史和人物关系,那不是好老公,也算不上好父亲,战后靠经营妓院维持生计,还总要试货·······想起老夫妻最后一次对话,老头子对未来的不靠谱描述,老太太的“随便吧”。
沟通棺木的价格、预测医院的费用、选择佛珠、推测和尚的出场费······各种看似琐碎的细节,充满了人情味儿,和尚做完祝祷,居然聊起瓷砖做的桌子,佗助要给和尚很多同款的法国瓷砖,和尚高兴地说“今天真是幸运啊”······而祝祷时,大家分明腿跪麻了······
忙忙叨叨的第二天,佗助夫妇看着录像带学习礼仪,二人的姿态不似家属倒更像无关痛痒的客人,可又那么认认真真地跟读;佗助的情妇还追到了小屋,一段林中云雨,对比剪辑,小屋外,妻子在自制秋千上缓慢摇摆,眼睛望着远方,破有深意。
小林薰蜜汁客串,饰演第三天的烧尸工,他还真擅长“烧”,非常职业地说着“小孩子用低温烧,温和一些······”
【葬礼】已见平成初期电影的雏形,年轻人都去城里了(四个外孙跟外公似乎都没什么感情,已经从传统日本家族变成小家庭),传统的礼仪与礼节都越来越陌生,一如小津安二郎在讲家庭,但情节感更淡,有点闲话日常之感;还有对死亡的态度·······
看完“伊丹十三‘的蒲公英,感觉不过瘾,就过来打卡”葬礼’。与”蒲公英“相比,”葬礼“故事情节没那么跳了,但是真实而写真。“伊丹十三总是能捉住生活的细节,通过电影展示出,其实生活还可可以从这个角度感受和看。电影里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情节是,夫妇两个人边看影片,边练习葬礼上怎么回应客人和应有的表现。我才意识到,现实生活中的确是这样子的,葬礼的礼节不是我们天生就会的呀。只是几乎大部分的影视作品,都是省略这些小细节,直接上葬礼的情节。 父亲的死,仿佛对身边所有的人来说,都不是那么惊讶,好像是已经差不多到了这个年纪,去天堂已经不是大惊小怪的事情了。只是对于繁忙的子女来说,没有太多时间整理心情,反而是不得不面对葬礼前后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大家在守夜的晚上,一起吃饭喝酒,真的感觉像是借着一个人的过世,举办一个小型的派对,真正的缅怀也只是家人在派对结束后的短暂回忆。人死了,好像什么就都没有了。且或且珍惜吧。
艺术与市场的整合,融贯东西的生活化轻喜剧,反思意识,无强烈戏剧冲突重在展示过程与细节,录像资料,戏中戏,空间设置舞台化,对生命坚韧无言的固守。看过中美英等国的葬礼喜剧,唯独这部既有恬淡平和的大和民风,又有微妙苦涩的民族思考。大器晚成的伊丹十三导演处女作
以中间一段黑白默片形式为主要代表同时又辅以偷腥、儿童打闹、观看“葬礼教程”等让人跌破眼镜忍俊不禁的情节外加角色对话间所奠定的反常规反传统式家庭片格调等大量戏谑、消解与娱乐风格都毫无疑问地赋予了这场基调本该是严肃、哀痛的家庭仪式莫须有却又十分难得的“乐趣”,当然,悲伤最终总会到来。
太棒了 摄影构图颜色 人物脸部close-up的程度也深得我心 有几段颇有实验性 比如黑白胶片的部分 住持念经超度时相机跟着电线走向运动的镜头 野合的镜头也是非常之raw 甚至看起来添油加醋的旁边也感觉有其存在的理由 见到了小津御用的笠智众和年轻时的小林熏 母亲最后似乎也和这个不被人喜爱的父亲和解了
护士对死者的家属说“很抱歉,我们的能力不够”。他们观看葬礼礼仪教育片。葬礼点香一或三根,要扇灭而非吹灭。葬礼成了家人聚会畅谈的好机会。敲钟的大嫂,狂干ed的小姨。跟死者告别还摆拍。用石头敲一下棺材钉。火化工说死小孩只需低温烧,比较温和。“如果我还活着,我们会重新开始新的生活”三星半
要怎样的气度心胸,才可这般调侃生死,将死亡、优雅、欲望共冶于一炉
复制了现实葬礼那些繁琐礼节,赤裸置于桌上的礼金和金灿灿灵车的功利性,以及在悼词中消解死者所做恶行的虚伪。而难看的点也在于此,现实中或多或少都经历过的事,原样搬到屏幕上有什么意义呢。
相比小津那种正统和式 像伊丹十三这种受新思潮影响的导演们敢于突破一些限制 拍摄方式更多元 带来新的感知方式 但相应的也失去了一些东西 一些仪式感和幽深感 什么都用就没有风格了 就像侯孝贤说的 电影本来就是需要限制的 ; 影片对生活的深刻洞察 幽默感 以及去道德化 其生命关照还是比较大气的
伊丹十三一直有他独到的幽默感,严肃中透着诙谐。对死与悲痛的消解,一种生活态度
看得五味杂陈,太棒了。讲一些怪品味小段子的同时,做到了一丝丝的思考,说不上特别深刻,但很有味道,好像卤得特别透的小吃,味道不重不刺激让人吃了却停不下来一个劲儿咂摸嘴。居然真的是从头到尾再现一场富人的葬礼,虽然有偷情一类的节外生枝,但没有着力于戏剧性,也没有刻意放大每个人的冲突,大多是“风吹份子钱”这样的小梗,特别彰显趣味性。但氛围和节奏营造得特别好,细腻而微妙,既有忧伤又没有煽情,但其实都是在用镜头进行不动声色地渲染,比如最后一场发言,真是被镜头带动了,眼泪就这么不受控地淌。真是文学性与电影性的超好结合,闪着人文思考的光。特别洗脑的段落:宫本信子荡秋千,那个表情绝了。2011.9.1想看,十年了,终于看了。
生又何哀,死又何苦,遗体一烧,都一溜烟。父亲去世之后,一堆亲人们好像没有特别悲伤,妻子照样乐观,女儿、女婿心不在焉,孩子们一片闹腾,该偷情偷情,该发呆发呆,该吃吃该喝喝,常常忍不住开棺端详逝者的遗容,做各种评断,然后临时磨枪学习吊唁流程、用语,风中的树木,纷飞的礼金,叽叽喳喳的人群,都像在度假、过节,临出殡每个人的腿跪麻了,各种小动作,都想早点结束。直到要入炉焚烧时,才忍不住掉泪,忍不住看着烟囱口冒出天上一缕青烟,做人生感叹。伊丹十三的控制力一流,喜剧元素和庶民生活总能微妙结合。
棺材里的主观镜头、顺着电线跟拍、大景深拍摄群像。日片里的长镜头还有复杂调度总让我觉得是在看同一部电影。细致描摹葬礼可以与《喜宴》中的婚礼部分对照着看,东方传统礼俗的现代遭遇。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残风中拾钱,树林中打炮,死去何所道,逝者如浮云,鳄梨配鳗鱼,活着就挺好~
丧葬风俗中的人生百态,即批判人性又娱乐观众。
伊丹十三的这部电影用举重若轻来形容是再合适不过的,他以一种严肃而又不失幽默的手法为观众展示了一场日本普通家庭葬礼的流程。这其中所运用的喜剧元素并无对死者的不敬,相反这种乐观豁达的精神带领我们超越了生死,如同最后炉中冒出的缕缕青烟那般恣意洒脱。
7分。伊丹十三处女作。有早期日本映画平民生活浮世绘的平淡真实,也有80年代的荒诞(注意旁白选择) 和冷静,不时跳出一点黑色幽默的深情。对身后事料理人的特写,也有重新审视民族性丧葬文化及生死观的意味。特别喜欢中间那段黑白录像demo。
日本人对待死亡还是比较轻松的,可以接受,而且这个片子也是比较贴近真实。印象深刻的是那个教授礼仪的录像带,还有她丈夫跟情人在树林里那一段,总是在想她在秋千上是否看得到,她的表情是否早就知道丈夫出轨,结尾书她又好像原谅了丈夫。人生不可能无瑕疵,大概真的只能睁只眼,闭只眼的才能够走完。
剧情并不出挑,基本就是三天内办葬礼的过程,加了些亲友告别的陈词滥调没什么意思,但特别的是,伊丹十三比较重视人与社会规范拉扯的过程:女婿和女儿特意看录像带学习葬礼礼仪,但在葬礼间歇女婿又被情人拉去山上野合(这里加入女儿荡秋千的撞击画面来隐喻性行为),还有几笔既合乎情理又出格的举动:老头和老婆说想养少女结果突然死掉(表示他根本没想到自己会死),而在火葬场的亲人们去看焚化炉,听工人讲被烧的人可能没死的怪谈——这些零零散散的设计,赋予整个平庸的葬礼仪式一种不稳定的基调和怪异的喜剧感。视觉上也下了些功夫,4:3画幅和逼近的固定镜头把人和狭小的取景拍的像玩具盒子,再加上阴郁、浓重的色调有时让我感到像是发霉版的小津安二郎,但人物站位经常呈现刻意化的舞台剧平面感。总的来说有风格和巧思,但整体偏乏味且表意混沌
伊丹十三一鸣惊人的处女作。1.以幽默诙谐的笔触冲淡中和严肃灰郁的丧葬典仪,以戏谑荒诞的情节反衬悼念仪式的繁复冗长。2.伊丹十三一出道便擅长将美食、情爱/死亡与电影勾连起来,一如片头老父亲在大快朵颐后猝然发病濒死,其后又切至女儿和女婿的片场,赶往老家的雨夜里两车在疾驰路上交接盒饭的桥段更是令人喷饭,还有丧葬后大家伙儿兴高采烈吃宴席的场景。3.树林里的偷情野合与妻子在圆木秋千上来回摇摆(特写为主)的交叉剪辑,实乃反讽性十足的神来之笔。4.多次复现的逝者棺中仰看众人的主观镜头,恰似死者冷眼旁观生者的繁文缛节。5.死者哥哥/族长对遗体朝向的纠结困惑以及晕头晕脑的乱入,让人捧腹。6.对着电视临时抱佛脚现学葬礼用语“模板”。7.黑白默片蒙太奇。8.笠智众演和尚,黑泽清客串。9.追抢飘飞纸钱。10.烧人心得。(8.5/10)
一场葬礼细致描写世间百态,真正的悲伤出现在恰当而正确的时刻,感情真挚、充盈、有实感、有感染力。隔了这么多年,一个中国一个日本,却依然有那么多相似的地方,相似的情感,面对葬礼的种种反应也可以找到自己经历过或观察到的种种经验,真是记录现实生活最好的电影。看完有自己拍一部电影的冲动。
葬礼带来的人生百态,用一场仪式与这个世界做最后的告别。处女作拍出这种水平我给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