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法意合拍的«le salaire de la peur»(《恐惧的代价》),直译是《恐惧的收入》。看完一个钟头我心还是砰砰乱跳的。。。能震撼人心,让你久久不能平静,引发思考的电影才是真正杰出的电影!全片150分钟,从他们接到任务开始全场观众心就提到了嗓子眼上,太紧张了,紧张到我几次都想离场,心脏弱都看不了,为了一百块钱电影票留下来了。。。《生死时速》比这紧张程度弱多了。。。
下面有剧透
第一个最紧张的地方是男主角倒车,吊杆被拉断整个塌了,车成功出去了。
第二个紧张的地方是用硝酸甘油炸巨石。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生怕男三细微错误导致爆炸。
第三个紧张的地方是全剧高潮,趟过石油滩。
看完我的感想是有的人在平时耀武扬威,但是在关键时候,却胆小如鼠。有的人平时平平无奇,在危难关头,却英勇坚强。男二其实是因为男一而死的,这也反映了无情的丛林法则,人为了利益和大局牺牲了朋友。老谚语乐极生悲也是有道理的。。。
《恐惧的代价》 首先感谢韩老师千里迢迢来北京看北京国际电影节,并且请我看电影[笑cry]。遗憾的是之后的场次我都有课去不了。开心的是原来韩老师也看我影评并且认为写的不错哈哈哈。受到电影学大佬的肯定。 我和韩老师看电影都是想追寻那种电影带给我们的直接感受! 这部电影在深影看的,巨幕挺好的不过字幕在最下面,前面女士一探头我就看不到了。总体而言看黑白电影还是费眼啊。 个人觉得这个电影还可以但不能算是优秀。因为首先作为惊险类电影,导演的剪辑手法确实让观众声临其境,尤其是两辆卡车,四个司机的面部表演,都很会让人入戏。不能受到颠簸的易爆品,在困难重重的路上。每次看着那路况都觉得要炸。说实话后一个小时我的心是一直悬着的。从一开始宾巴吓得摔了杯子,到后面Joe总不敢加速。导演完全让我陷入那个紧张恐惧的场景,并且面临的是未知而随时的危险。不过一直演下去,当成功炸了石头他们握手,我感觉圆满结局要来了,结果莫名前面车被炸了。说实话我觉得宾巴和鲁奇不该死,他俩很和谐也很有牺牲精神。Joe每次怕得要死而且不帮忙,马里奥呢,他其实也离不开Joe。但马里奥每次都不管Joe的死活。里面的人性值得思考。耀武扬威的Joe在车上彻底失去胆气,马里奥为了成功不顾同伴安全。 当马里奥最后成功送过去危险品,他回来时,一开始放《蓝色多瑙河》马里奥笑着胡乱开车,而酒馆里大家也都在跳舞。真的非常放松,我作为观众其实也感受到那种脱离死亡恐惧,可以迎向美好生活的开心。不过马里奥一直那么骚操作我就知道他得凉了,果然,乐极生悲。 影片的问题在于核心表达不明,它反应了人性反映了资本的黑暗,但是面面俱到,却全部突出,以至于我和韩老师出来都很懵逼。 哈哈哈不过刺激还是刺激的!
第一幕
男主登场,一个贫穷的青年,祖登场,做足了时髦范,受到酒吧老板的招待,两人接触才知道祖已经落魄。两人找到一份危险的司机工作,立场的竞争者告知观众多危险,少女知道这场冒险有去无回,带着未知贫穷的阻拦(我不喜欢这个世纪塑造的女性角色),但soc的老板和祖是久交对他有偏见,祖利用手段进入四位司机行列
第二幕
两人开始旅程,这才发现祖也没有表面的镇定,他的精明上流随着他的衣着一点点褪去,①另一队过转折口的互帮互助与主角组形成对比,让观众代入,同时为他们提着一口气,②炸石头,将甘油搬出,同时主角合租伙伴的受伤让观众提着口气。
第三幕
继续前行,本以为一片光明,不想另一队炸了,两人前行中祖指挥车被折断腿,主角含泪上路,祖死亡。 化工厂的人看到主角来了,主角得到一笔钱,却不想在路上的时候因为得意而死亡
★
这部剧给我带来的是极致震撼,非常经典的故事电影,一个好的简介也会帮助观众顺利故事路线,如果没有简介,我的揪心会减少一半,当然体验感也会减少。
人物弧光处理完美,尤其是男主从一开始的小人物在处事时的英勇,而祖是从刚开始的绅士,如他的衣物一样褪去,最终观众发现对方只是一个怯懦的胆小鬼! 女主的美貌在这部电影里成了最艳丽的装饰,但以男性视角的描写让我无法接受。酒馆老板被演得活灵活现,男主合租伙伴因为肺部有水泥而拼死一搏,让我代入感十足。
一部精彩的黑色幽默片!
补充:刚才看短评有人质疑为何让卡车倒退这么大一截,同时浪费胶片特写水泥搅拌炉掉落山崖。以我的第一情绪来看,大多是让观众产生抵触情绪,例如“看!这就是你不听同伴指挥的下场!对方非但掉落下去,你也差点奄奄一息!”毕竟在卡车出来的时候,轮胎明显已经过了木板线。观众在跟着主角无措后悔时,却不想镜头一转,祖转头已经登上山崖,就是他胆小鬼害怕甘油爆炸!
一小时起的公路历险实景豪华紧张得百爪挠心,择友线贯穿始终也是一波三折,男主浪子一搭上老江湖立马踢开胖子室友和倒贴女友,胖子开车时和美国硬汉迅速建立友谊而且证明自己也是条硬汉,老江湖却临危变狗熊甚至弃友不顾,牵出男主的种种薄情和人情味,人心炎凉,命运难料。
不读简介就看电影,开始以为是劳苦革命片,然后是赏金任务片,再然后是兄弟义气片,两个配角死后成了紧张的悬疑片,主角送货成功我以为是主旋律英雄片,人们庆祝时英雄得意忘形车祸死掉我才知道原来是黑色幽默片。断腿老配角一定是洗点加了机敏减了胆识,前后差距让人掉眼镜。
1.先后获得1953戛纳金棕榈与柏林金熊,此后单片只能参加一个A类电影节。2.克鲁佐的悬念设置与气氛营造极佳,后半程令人胆颤心惊紧张不已,可惜开头人物交代与铺垫部分过长。3.以小孩玩5只拴在绳上的蟑螂起首,命运缩影。4.蓝色多瑙河之舞,个体乐极生悲vs集体否极泰来。5.栅栏后什么也没有。(8.5/10)
太他妈的精彩了好么!全场几百人一起窒息,一起尖叫的感觉真不赖!两辆自爆卡车的死亡之路,四个老司机的绝命之旅。然鹅这个故事还是告诉了人们两个永恒却质朴的真理:1.重赏之下必有勇夫。2.乐极可是要生悲的。
有趣的是,相比于长年在美国工作的希区柯克而言,克鲁佐或许才是真正对芬奇、诺兰以及当代美剧等商业类型作品产生直接作用的导演――影片不以社会文化的、精神分析的抑或影像自持的元素取胜,而单纯凭借玩弄叙事来营造悬疑感:公路片框架下的"闯关游戏",险象环生的种种细节巧合,渐近加速的平行剪辑,无不以渲染故事、操控感官为目的.然而正因其太过执着于"讲述",故事反而只剩贫瘠的枝干,失去了刺激之后的余味:电影没有显现为声画形式,而是仅仅成为了具有更强视觉烘托能力的惊险小说――攫住我们的乃是"恐惧的概念",并非恐惧本身;对电影媒介的误解即由此发端,如挥之不去的幽灵,一路纠缠着二十一世纪的好莱坞工业.
战后年代的绝望沼泽中孕育的黑色经典。前半段营造了人间炼狱的景象,充满各种燥热不安,痛苦焦虑,放大了人的各种本能,所有冲突都一触即发。这才让看起来荒谬的运送之旅,像是通往天堂的唯一路径。跟着悬疑的节奏,仿佛空气被一点点抽走,直到最后的令人窒息,油田的画面极为摄人心魄。
惊悚公路片!记得看过彩色版的翻拍版但找不到那个片子了。。。据说是《超级玛丽》主角名字的来源???
《恐惧的代价》所呈现的两种影像机制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视为类型思维之下对于巴赞的反讽,并对其真实性产生质疑,正如同在影片中,他令真实性与社会问题建立在完全架空的南美小镇之中,而这些群像般的非叙事性逐渐被一个相当简单的事件,却又被强烈的黑色宿命氛围与各种喜剧桥段作为支撑。克鲁佐营造了一个徳勒兹《时间-影像》的反面,时间-影像的危机被古老的运动-影像代替。从电影语言来看,是蒙太奇与特写镜头不断入侵,逐渐成为揭示关键时刻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在影片的结尾,平行蒙太奇与“最后一分钟死亡”完全回到了格里菲斯的时代,但影片似乎在此之前就早已完全凝结于Jo布满机油而濒临死亡的面孔之中,令《蓝色多瑙河》的炫技不过是机械降神的伪英雄主义,当它出现在影片的封面,即是对于作者反动性的消解。
【上海电影节展映】4K修复版。首刷留给大银幕,没有被剧透所以全程心脏吊到嗓子眼一般的紧张揪心,情绪始终被电影所左右。剧作太强大,高潮迭起险象环生。剪辑和音效无比高超。角色形象生动鲜明,深刻表达人性的善与丑。结尾更添讽刺与荒诞,回味无穷。唯一不解是前车的结局没有交代清楚
“你负责开车,我负责吓个半死”。这种奇妙的关系,也是导演和观众的较量丫。152分钟的DC修复版,开场飞机降落小城一幕有被惊艳到。大转弯和炸巨石的紧张感也完美。对比了下剧照,掉进石油坑的修复效果,更加有粘稠和窒息感。路弯路直,人物性格的深化和转变,也带出“什么都没有”的命运归宿。
亨利-乔治.克鲁佐(法) :《曼侬》金狮、《恐惧的代价》金熊+金棕榈;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意):《夜》金熊、《红色沙漠》金狮、《放大》金棕榈;罗伯特.奥特曼(美) :《陆军野战医院》金棕榈、《水牛比尔和印第安人》金熊、《人生交叉点》金狮。电影史上只有以上三人获得过欧洲三大电影节三项大奖。
黑白片看得我好兴奋,尤其是修复版的,画面好有质感啊!扣一星是因为:1、个人觉得那个拐弯的桥段实在拍得太费胶卷了,根本没必要往后倒那么多;2、第一辆车你能稍微透露下是怎么爆的么,不至于连片废铁都没了吧;3、要女主干嘛呢?被欺负么……种种比较不好解释的部分。
挺过略显冗长沉闷的铺垫便是一路惊心,实打实拍出来的高难度实景场面配上准确的节奏和剪辑,看的人无比震颤,技术大帝克鲁佐;恐惧之旅中人物性格的展示和变化在技术的推动下好生精彩,法国二人组入石油坑中着混身黝黑真是完美的总结和象征。
危险作业生存指南,蔑视恐惧和深陷恐惧都是即将玩完的症状···铺垫也太长了点吧,五零年代能有这样的特效和场面实属不易,确能让人手心湿润呼吸急促,当然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满卡车的硝化甘油
今年北影节第一场,谢谢赛人推荐。慢速版《狂暴之路》,希区柯克炸弹理论的完美范例。1953年就能把爆炸和惊险场面拍到如此逼真,实在惊人。以“一根绳上的蚂蚱”开始,连场的动作戏都既有执行的实在感又有物性想象力,第一流的观影享受。为钱搏命的赌徒心态带来强人所难的道德困境,第一辆车爆炸时缜密经营,最为令人难忘。片名好像应该译成《恐惧的报酬》吧。
剪辑节奏与景别变化的教科书。所谓冗长的铺垫个人纬度反而是亮点,这正是古早经典的独有魅力,不急不缓地交代环境特征与人物面貌。而景别的使用以及叙事手法现今看来压根没有过时,或者说甚至没有过时:足以说明当下电影进步空间之小。石油是魔鬼的浴汤,这一主题亘古不变。即使被生命的温度所感化,空留皮囊终将驶向自我毁灭。
“不要冒不必要的风险” 同时获得戛纳金棕榈和柏林金熊,还以为多沉闷,没想到是类似《洞》那样的缓缓紧张、如履薄冰…去程的压力和紧张、回来的释然和放松,悬殊的心态继续酿成悲剧。“如果我一定要死,我希望自己仪表堂堂”
前半段入戏很慢,看完整部才知道是预示了这些人的不归路。困死在小镇还是冲出去,横竖都是死,命运掌握在付得起2000美元的人的手里。开车途中非常惊险,我总是想起《速度与激情》,我完全没感觉的,却在这二十码三十码的换挡中冒了冷汗。牛逼。
据说是最早把“交通悬疑片”做到了一个高度,不过千万不要把这部影片当成悬疑惊悚片看,否则会失望的。准确说,这是一部反映人性的黑色电影,电影心理刻画很精彩,结尾的意外虽然有点突兀,但确实是最好的结局,符合黑色电影的精神,蒙太奇配上《蓝色多瑙河》的音乐把那场悬崖翻车拍得美极了
前一个小时的背景人物介绍和铺垫稍嫌过长,但之后则迎来令人感到窒息的一个半小时。克鲁佐对悬念的把玩太厉害,53年的电影在今天看起来仍然如此惊悚好看。其实我更喜欢《乌鸦》的故事,但这一部又的确更精彩。PS:片名直译该是《恐惧的酬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