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片子的诱人之处在于,它有一个比较好的叙述节奏。这种节奏,内在于镜头当中,以至于当我们欣赏镜头的时候,很少去想,情节又该发展到什么地步啦。事实上,情节的发展,也正是在我们不知不觉的时候,不断地完成其内在的推进。所以,我说,真正的有节奏的杰作,常常就是在这样不为你所思考的过程中实现的。
五龙的形象塑造,非常成功。这一方面来自演员的深厚的表演功力,另一方面来自导演的统筹安排,使得个人形象跟总体意义上的演员阵容团结得天衣无缝。跟五龙有关的所有情节,都非常紧凑,环环相扣,百变横生。而且在所有的精彩情节当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贯穿在片子中的重要道具——米。米的存在,不仅成为五龙的特定的陪衬符号,更主要的是通过这个符号,我们还看到了更为深厚的、隐藏在1920年代的社会大背景底下的种种现象和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在这部片子当中,恐怕再没有什么比“米”这个词汇更具有概括性的啦。
在故事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米,它本身,似乎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跟米有关的种种“故事”:六爷跟二小姐的故事,五龙跟二小姐的故事,地方武装跟大鸿米店的故事,富有阶级跟逃荒阶级的故事,等等,故事中套着故事,故事中演绎着新的故事,也正是这个原因,导致跟米有关的这个故事中间,出现了此起彼伏的关于高潮的不断推进。也正是这个原因,导致了整部片子在叙述过程中的干脆利索和险象环生。观众在这样的过程中,得到多种多样的暗示和视觉体验,而对片子的欣赏过程,也就同时成为观众追寻和思考的过程。这正是片子值得评说的内在的奥秘。
我很小的时候,就一直想看《大鸿米店》。那个时候陶泽如还没有演《黑洞》,那个时候他还很年轻。似乎就是央视八套的影视同期声介绍的这部电影,印象最深的是陶泽如镶了一口金牙照镜子的镜头,那一脸的玩世不恭将一个痞子演的入木三分。
这些年看了很多陶泽如演的片,但是直到昨晚才看了这部十多年前他的成名作。很多人和我说这个片很寡我就是不相信,因为我一直认为九十年代的中国电影还没有烂俗到今天这个程度,更何况,这电影的主题探讨的是“人性”。当影片在几声枪响中戛然而止的时候,我终于相信,这的确算不上一部精彩的电影。虽然剧中的演员都很卖力特别是陶泽如的表演,很到位,可惜,相比较小说来说,两个小时的时间,想要探讨“人性”之美丑真是太难了。片尾出现了这样的一句话:“大鸿米店的这场风波,只不过是整个旧中国一个毛孔里滴出的血。”我相信这是出自苏童的手笔,五龙的一生,最终被上升到社会和大环境中打上了了时代的烙印,最终盖棺定论,成为一个很肮脏的时代的一粒脏血。在我的印象中,第一次在电视上看介绍这个电影直到现在看一些评论,都会从五龙来到城里那天讲起,说他怎么样的饥饿,怎么样的受人侮辱被人轻视直到最后人性扭曲将冯家整到家破人亡。可我并不认为这是主要的原因。如今这个时代,越是人们懂得越多,似乎对人性越宽容。有人家暴了,人家会追根溯源的追踪到你小时候在原生家庭中受到过不公正的待遇;有人强奸了他人的妻子,人们会责怪这个社会缺少关爱体制的禁锢。在我看来,这些都是借口。尽管这部电影放在了“旧社会”这个场中,我仍然认为,五龙之所以恩将仇报,最根本的原因是他本身的人性不善。
阿保在之前警告过绮云:这个人的眼睛不善,你们说我凶,他的眼睛比我还凶,你们更应该小心他。像阿保这样的老江湖,看人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最后,还真是一语成谶。我无意贬低农村人,可是,在农村,有着人性最原始的粗野和丑陋。或许,如今城市的水泥森林掩盖了一部分这样的丑恶,可是,谁知道,如果你一辈子没有走出面朝黄土背长天的土地,你还会不会彬彬有礼在人前,永远不让别人看到你怎么样的对待家人对待那些对你好的人?像五龙这样的农村人,只不过是不需要掩饰罢了。
我想起前一阵子有一个公务员打父母的事情,他就是来自农村的。在单位,从没有人发现过他还有这样的暴力倾向。像这样的人,一定也在成长的路上,或多或少的遇到过“城里人不拿人当人”吧。从本质来讲,他们都是一样的。
“人性”是一个很艰难的东西,这也就是为什么苏童的小说都那么黑暗,让你读起来抑郁不已。人性,放在哪个时代都一样。如果有更多的时间,还是应该看小说,看一看,在大背景下的轮回是怎么样的。米是洁白的,也是肮脏的。米香中交织着欲望的气息,一场飞米中交媾的戏,将黑与白的世界对立起来。人最初的欲望都是能饱食二两米,但是当他躺在洁白的大米中的时候,欲望就再也禁锢不住了。这是这个电影中最震撼的一场戏,不过,还是被阉割了很多。在九十年代,这戏可是大尺度了,所以也是近些年来猜解禁的一个原因吧。
这位逃荒人,自始至终没做过什么杀人放火的事,他只不过是在被欺负被侮辱后的正常报复,你施舍于我帮助过我不代表你可以践踏我得尊严,吃饭等事情百般刁难,心爱的女人眼睁睁的被自己讨厌的人玩弄,凭什么你给我气受,我就该承着,从他给乞讨者钱财这一细节就能看出,他心里有良知的一面,和吕六爷那帮人不一样,他只是不想被别人看不起,他只是想要尊重他只是想让自己活的更体面更“城里人”一样,凭什么你欺负我我不可以反击,这不叫仇恨,这叫人之常情,谁也不是圣人,请拿走你的所谓“你应该如何如何”
看《大鸿米店》很容易联想到《水浒传》,两者的主体内容都是“被吃者变成吃人者”,从而呐喊出“错的不是某个反派,而是整个让好人变恶人才能活下去的人吃人的旧社会”这一强烈控诉。
然而可惜的是,本片在塑造旧社会对人的压迫时,远没有到《水浒传》中那种无路可走的绝境。所以后来反转到被吃者反抗时,林冲是风雪山神庙,被逼上梁山,手刃数人而读者叫好; 五龙后面的行为,则不停让观众觉得,是不是做的有些过了?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两者的主角(之一)林冲和五龙在旧社会的遭遇。
林冲,京城公务员,夫妻恩爱,身体健康(80万禁军教头身体想不健康也难),与世无争的过着无数豆瓣er想要的小资生活。然而,官二代看上了自己老婆,甚至到了强奸未遂的地步,林冲表示我忍,息事宁人;官一代为了官二代的心理健康,构陷了白虎堂一案,请林冲去死一死,“汝妻子我自养之”,林冲表示继续忍,完全服从上级安排去了发配地,并主动休妻,没了名分这最后一道屏障保护,老婆成功被逼婚逼死,岳父身亡,家产旁落;林冲还是想当个顺民,对路上官差刁难言听计从,即使最后官差想干掉他时,被草丛中突然钻出一个光头——鲁智深给阻止,林冲还要忍,甚至一点惩罚也不愿给他们。圣母啊,这绝对是圣母啊,哈利路亚的歌声响起来了,有光从他稀疏的胡渣子中射出来了;最后,在林冲准备认命,看管草料孤独终老时,第二批杀手又到了,其中甚至包括自己曾救过一命之人。第一批失败来了第二批,意味着后面还会有第三批第四批第五批……除非林冲死——林冲家破人亡,连最后的不死也成奢望,于是,老实本分的林冲这次选择让仇人去死一死,连杀数人,落草为寇,而我们读者读到此处,却只想说:你早tm该这样了!
五龙呢?走投无路时得到米店老板收留,虽然常常被大姐嫌弃,被二女儿性挑逗,但也只是饭吃不太饱,好歹有饭吃有地住,偶尔还能得到老板的旧鞋穿。此外,有个恶霸打手一直羞辱他,不过几乎都是口头上的——反而五龙直接借刀杀人把他做了。能拿出来看的最大一点冲突,便是冯家父女谋杀未遂。这一点可以让五龙强暴大姐,气死老板合理;却没法让五龙虐待对他还不错的二女儿、炸死六爷全家、鱼肉乡里自圆其说。因为受到的旧社会迫害不够重,观众对于五龙后来的恶行,便不会立刻联想到这是因为旧社会的压迫,让一个刚出场时正饿着肚子却能让出食物给孩子的老实农民,变成了迫害无辜的恶魔。反而更多会认为五龙人性本恶(某视频网站弹幕一堆骂五龙的,谈到旧社会的反而极少)。
所以林冲成为杀人犯和土匪,观众叫好,透过林冲痛骂的是朝廷(虽然比起水浒本身立意批判的对象还是有差异);但在而本片里,观众大多直接骂的就是五龙……
至于片尾那未知的一枪,大概是为了说明开枪的不是特定的某一个人,每一个人都可能开枪。五爷杀了六爷夺取了他的地位,而开枪之人又杀了五爷…只要不终止这个旧社会,就会有无数个爷上位,又会有无数个开枪者。不过这一段极好的立意,同样因为前面铺垫不足,让人只想知道到底是谁开的枪了……
ps.听说本片因为“突出人性之暗”被封禁数年,如果是为了解禁,才出此下策删减了大量对五龙蜕变前的描写,虽然可惜,那影片批判力度不足倒可以解释了
北影节刚看了苏童妻妾成群改编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这部也是苏童小说改编,《米》。怎么评价呢,算是一部比较完整的作品,但价值观传递不敢苟同即便放在当时,只描述了类似屠龙“少年”成龙的故事(说类是因为不完全是恶龙,还劝其他人别自贱要怀恨?)爽就完事?这点苦/屈辱算什么,主要精力都花在主线剧情推进(嫌破鞋你拒绝啊也不是下一盘大棋)没有人物内心的挣扎过程,纯为了剧情服务难以打动人心。最早想看就是小时候因为这情色标签感兴趣,现在看来也不以为意,就这?。最喜欢的还是阿保在影片开始就一语成谶的命运预言情节。技术上,收声有问题,不配字幕有些说的快的反复也听不清,画面四平八稳,就是一幕一幕黑屏间落太ancient了。放在当下价值观看也是糟粕居多,贞操观,活在街坊的评价中,整部片子里哪个是人?都不是。
基本只取了原著小说的前半段来改编,不过还是没改编得好,把五龙及其黑帮的争斗转成了电影的主要部分,淡化了米店内的人间丑恶和人性刻画(这也恰恰是原著小说最成功的地方),最后电影的主旋律字幕尤为恶心。。
不算差!这不就是讲乡村流氓无产阶级夺权之后的狠毒泄欲、残酷复仇吗?片子做工不错,演员扎实,故事背景放在川渝一带,湿漉漉的江边小镇,跟吴天明的《变脸》一样,很有川味里的生活气息,不违和;只是故事粗线条了一些,稍微脸谱化。黄健中拍被压抑的性欲,粗暴的人性与兽性,混沌的封建生活,还是有一手的,《良家妇女》《贞女》《大鸿米店》都是例子。
主角五龙可以说彻底集合了小人物胆小 猥琐 卑鄙 下流和道德沦丧的一面 他在饱受凌辱之后心中只有仇恨和报复 并在自我唾弃之下逐步变成了自己最为厌恶的一类人 以欺压弱小为趣 过去的经历只让他学会了如何为恶 他是整个社会扭曲之下的产物 不论是动荡不安的年代还是表面祥和的年代 哪里都不缺这样的特产
小时候爱去家楼下和学校附近的盗版音像店租各种禁片来看。2元一张画质极差但我看得那叫一个起劲。导致我现在再也找不回那种容易满足的心情了哈。
这片子应该有个7分才对,可见豆瓣评分不靠谱。
7.7分,豆瓣早期打分偏严,这种不太出名的老电影往往在豆瓣易被低估。永恒的人性寓言,放在现在,如果有私企员工有机会能搞私企老板,绝对会比五龙更凶更恶更残忍。这几个演员的演技也都好好,尤其是那个姐姐。
很明显不是因为情色被禁,虽然米仓的一幕拍得够旖旎,很明显也不是因为渲染人性恶被禁,因为那跟现世,没半毛钱关系.其实这反映的是城乡阶级之间的差别,人不能因为仇恨活着,同意这句话----贫富与人的善恶无关,只是决定了善与恶的程度....
人性本贱,从来如此;潮湿腐败的气息。
是轮回往复吗?姐妹俩前后骂对方“贱货”,因为和男人睡过;阿保和五龙前后以叫声爸来欺凌穷人。正像五龙说的,我正是靠着仇恨走到今天的。
爱米粒的未必是天使,倒插门的也不止有女婿……影片水准较之导演自己八零九初的几部作品有明显滑坡。虽然主题包含命运轮回劣根反思之意,可对于情节逻辑与角色心理的叙述相当的敷衍粗糙,比如冯老板对织云未婚先孕甚为震怒,可你自己不是十五岁就早早把她送去服侍六爷了吗?当然也可以将其解读为虚伪,但顺着虚伪的角度展开,后续的某些桥段又会出现其他方向上的叙事错位。所以它更像是一部空挂旧中国时代控诉的虚名,实则只是在贩卖肉欲禁忌的国产猎奇剥削电影?两星半。
这么好的电影评分这么低
恋米癖+虐米癖の复仇男子の悲喜录。
店老板和绮云应代表封建守旧势力、织云则代表开放的新思潮。新思潮同情五龙代表的贫民阶级,最终结合。贫民剪了辫子、穿上新鞋,却也抛弃了传良的本质,或者说脱掉了虚伪的外衣暴露出最真实的本质。残酷的剥削酝酿出恶毒的仇恨,当贫农有机会上位摇身变为新的剥削阶级,甚至变本加厉。旧势力必然反扑
感觉那个时代从事导演工作的诸君,有一个相当大的问题就是编剧意识特别差,他们当然懂得什么东西好,可是不知为何,剧本基本不是自己搞,即便故事来源极有水准,可影像化以后就难以言说了。比如本片,完全是导演拍了一个给自己看的东西,他读过原著,消化吸收的充分,可是,对于没有读过原著的大多数观众,由于基本信息的大量缺失(电影是放大局部信息的活,绝对不能面面俱到,当然通过有技巧的编剧工作可以大大改善)所以看的稀里糊涂。因此,即便你局部极为精准华丽,整体上只有乏善可陈。所谓暴殄天物,使人痛心疾首……这还是创作较为自由时期的状态,呜呼吁!另:本片摄影其实挺棒,有很多具有巧思的构图,尽管有着强烈的ccp风格
『补標』**2022-8-2重新再看普清画质版本
阴影啊!再吃米饭的时候会怀疑这碗米有没有被睡过!!!
远远高于期望值。它不光讲述了一个弱势群体中侥幸活下来的心机婊男如何爬出来变成和欺压他的人没有分别的升级版恶棍,还刻画了时代的群像。故事的推进,周围环境的衬托,旁人的议论,主角的变化,演员的表演无可挑剔。米战也没有多不堪入目,大胆而克制。一把把米在嘴里嚼碎的声音,就是不平等社会不安稳时代里踏踏实实占有,步步为营攫取,点点滴滴落袋为安的声音。大悲剧。 我这么多个赞居然不在热门第一位,天理何在哈哈。
女主真的好骚气哦~ 这个时代的女演员怎么可能演出那种感觉 而且可以活生生把自己整口牙敲掉换金牙的男人 还有什么事做不成?
当如花似玉的二小姐气定神闲的路过男人股掌获得梦寐以求的满足时,我们知道革命星火从此在《大鸿米店》生了根。然而让老态龙钟的统治阶级始料未及的是她怀上了新兴资产阶级的种,曾经养活了人的《米》最终毁于空无一人的阶级仇恨。苏童原著里的两面性被“势利眼”作者一刀切,它为虎作伥被禁一点不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