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蛮喜欢电影的结局的,不过这两天看到好多人觉得小文妈妈的出现有点多余以及三哥把小文还给她妈妈有点突然。我和闺蜜讨论了一下,觉得这种安排其实还挺合理的。 作为一个自己和他人眼中的“失败者”,三哥从小就是干“死人行当的”,自己父亲也一直更喜欢自己死去的二哥,老是责骂自己,还经历了打架入狱,被女朋友戴了绿帽子种种事情,可以说,在所有的场景里面,三哥好像都是“被放弃”的那一个。小文的出现是一个例外,她出乎意料地选中了三哥,让三哥的生活多了不一样的色彩和希望。 当小文的亲妈出现时,三哥第一时间自我怀疑:我真的能当好一个父亲吗,我配吗?孩子是在别无选择的时候挑中的我,要是有选择肯定不会跟着我吧?小姑娘有妈妈陪伴着长大会更好吧。再结合三哥“混不吝”的性格,确定身份之后立马把小文送回去非常合理。 妈妈的出现,是编剧给予“从小没爸没妈,唯一亲人——外婆也去世了”的小文的一份慈悲,也是借“小文再次找回来”告诉三哥: “即便有了更好的选择,我依然会坚定走向你,我们相依为命,相互救赎”,更是告诉观众“小文和三哥的是彼此心目中的最佳选项,是天注定要成为父女的人,是彼此最契合的‘哪吒和孙悟空’”。这样他们俩的关系才是天衣无缝的,毕竟人与人的缘分有时候就是那么巧妙。
昨天看了新的愿星入梦特辑,热泪盈眶,思绪纷杂,无法落笔,今天稍微整理一下。
关于星星✨的寓意,在上一篇文字里,我猜测是把星星比作离世的人,但看了新特辑发现,我只猜中其一,没猜中其二。
“如果离世之人会化作天上的星星⭐ 那殡葬人员就是种下漫天星辰的人✨”
这第二层寓意,一下子把电影的境界格局拔高到了另一个层次。
本以为这只是一个市井小民相互救赎的普通故事。
万万没想到还有对整体殡葬行业的探讨,以及对国人生死观的拷问。
国人惯来忌讳触及死亡,忌讳殡葬人员,忌讳葬礼葬仪,忌讳亡者亡灵。
但正如监制所说,死亡不是晦气,那是一个鲜活生命的逝去。
而殡葬人员,是给予亡者最大尊重,以圣人之心护送亡者最后一程的人。
无论是亡者,还是殡葬师,都跟晦气无关,反而有着别的身份职业无可比拟的浪漫。
如此想想,死亡不再阴森可怖,殡葬师也不再晦气卑微。
每一颗星星,都值得被好好珍藏。
每一位种下星星的人,都值得被好好尊重。
也许,只有真正接纳告别,我们才能更好地珍惜余生,珍惜眼前,珍惜人世间的每一份温暖和羁绊。
也许,只有真正理解死亡,我们想起逝去的亲人时,才会不再只有痛苦伤悲,而是有星入梦,温暖长伴。✨
也许,只有真正了悟生死,我们在面对各自的人生终局时,才会更加豁达坦然。
人生大事,生死二字。
生当尽欢,死亦无憾。
【追加更新于7月7日晚上7:40】觉得我写得不好的可以好好摆事实讲道理,我承认我也没什么水平,我也没自诩影评人,正常的指出问题我也是能接受的,随便人身攻击只会显得你这人没意思也很没品。不过有一说一,我承认我之前确实是情绪化先行了,我也有我的问题。但同样的,这跟我觉得这部电影拍得不好一点都不冲突。
【更新于6月27日晚上11:45】真的不要在长评硬拗什么我吐槽《人生大事》我就没有生活经验了…就算我再怎么年轻我都知道,把小文送到亲妈手上,这就是🧠瓦特的离谱行为。三哥想让小文不步他后路方法很多,可他偏偏选最极端的那个,更何况他还是个坐过牢的人,真以为现在的监狱是还是像以前《监狱风云》那种的吗,我初中以前参观个戒毒所都能看到有不少人在里边看书读书啊做思想教育什么的,我就不信监狱没有这些。如果他在监狱里面没有一点思想上的进步的话,那只能说明这种人他是真的不行,不值得怜悯。
【更新于6月26日下午2:45】发现最近一个小时的点踩比例突然翻了一番,60多涨到现在110多,看起来粉丝开始发力准备把我“赶尽杀绝”了哈…但是不管怎样这篇评价我是不会改的。遵从自己的内心评价才最重要,更何况我作为消费者,这位厨子的菜难吃还不能说吗?
继《一周的朋友》之后我怎么也没想到今年还能发第二篇长评吐槽,真的万万没有想到,原因无他,就是被这样的离谱剧情气到了。我发誓今年的观影十烂没你我吃键盘,说到做到。
正(kai)文(pen)内容:
天哪,半吊子的镜头调度无序就算了,晃来晃去就造就一堆无意义的镜头,先打碎完整的观感,关键编剧知道自己在讲什么吗?殡葬业的严谨呢还是亲情之真切呢?还是家庭伦理大戏呢?硬凑呗,哪条筋他都搭不进去,情感发展有如儿戏,反转目的一个字煽就完事,当观众的眼泪流不完似的玩呢,一会怼你一个大道理,一会给你一段鸡汤文字仿佛跟满天繁星那样美得不得了,实则连在一块就是废话文学,违和感拉满的大杂烩。当然前面这还不算完,编剧后面还能给你玩个更大的,让男主把小文送回到他亲妈那里,逻辑崩坏的感人那,给一个连户口都没有的人,先不说走最基本的法律程序,于情于理呢,为什么不先问问她本人和建仁夫妻的意愿?她妈管她啥了吗?你又不是法定收养人,你凭什么帮人家自作主张,🧠被烧坏了吗,人家孩子都给弄丢了最后还要搞个强行和解大团圆,缘由无解,只想说这么假的剧情都能想得出来那全片尽是TM瞎扯淡。
以上,皆为个人情绪表达,并非完全客观,如有意见不一者见谅了。
1.一开始,小文闹着见奶奶,周围这么多大人没有一个人有沟通能力,甚至在上天堂住了三天闹了三天,也压根没一个人出来给她好好解释这事。非要等大闹了火葬场,然后三妹用最糟糕的方式告诉她姥姥成了烟囱里的烟,把人小孩弄哭。一回家,忽然开始迟来的适当的温柔的解释,太生硬了吧。看到这里,这部电影「为了营造冲突而降智」「为了哭而哭」的不自然基调算是确立了。
2.小文误吃塑料球。
?什么脑子写出来这样生硬的故事。球怎么买的,怎么放在零食堆里了?为什么要三个人一起,为什么要用筷子去掏,好像就是为了营造这个笑点而营造的故事,没头没尾,莫名其妙。小文这么懂事不是应该自己动手,或者觉得自己添了麻烦什么的吗,忽然就自然接受了三个大人含辛茹苦满脸嫌弃的掏粪,人设和基本的常识都完全抛弃了。
3.三妹前女友的丈夫猛然出车祸死了还被撵得稀碎需要三妹把他拼起来。
?又是没头没尾。营造冲突的工具人属性太明显了吧,直接剧情杀。就是为了让男主看起来更惨,为了体现拼尸体的专业素质,为了体现父子的传承?剧情全靠意外来推动。哪来那么多车祸啊?神明把山移走了,天雷把裕太妃劈死了,车祸真的非常好的体现了编剧饱满的想象力和对故事勤奋的揣摩。
4.小文她妈没死。
???
5.没有和任何人沟通三妹就直接把熟睡的小文丢上她妈的车。然后忽然情绪爆发追了在雨里追了三里地,我!就!他!妈!知道会有慢!镜!头!我快吐了。
且不说没有基本沟通能力,这里甚至反常识反人性,小文不能分辨是非吗,不需要尊重吗,你不是爱她吗你为啥不尊重她的想法?小文法律上的养父母白雪和建仁的意见也完全不重要吗?这不是犯法了吗?这是人能干出来的事?
哦对了,如果说清楚了,如果全部按逻辑来,剧情还怎么冲突呢?小文必须离开,大泪点!怎么离开,无所谓!观众都给我哭!
6.小文走丢了。
这真的太明显了,小文走丢这句话一出来,我就知道她会出现在上天堂,然后把之前三妹嘱咐她的家庭地址哭着念出来。然后来一个深情相拥泪点。辛苦小演员了,这一段演得非常好。下次换个电影演吧。
7.男主在刚失去小文,被两个好友痛骂的至暗时刻,爹死了。
...
8.男主把姐姐手里亲爹的骨灰盒抢走(又一次失去沟通能力),一路驱车被追赶的过程中,竟然还联系到了买足了相当分量的火药,定制般的巨大烟花桶,看最后的效果至少是万元级别的,也不知道骨灰怎么合理掺进去了,然后把爹扬了。其实如果呈现得足够合理,也不至于尴尬,甚至或许会感动。但真的,看到这里很多人反而不舒服了。
9.对小文亲妈说:「你要不要留下来干这一行」,以及大团圆结局,真的大可不必。常识和人性荡然无存,小文亲妈的人设薄如纸片。
留点真实的残缺是要了命了还是怎么了。
10.涂鸦骨灰盒,活人办葬礼,两个朋友莫名结婚,科技公司老总修好手机,一般吧,不能说不对,就是很一般。反正不像正常世界发生的事情。
一味想着创造「泪点」「笑点」「转折点」,一味迎合自己构想出来的,弱智的观众。故事呢?故事就在这些「点」的间隙里,像是敷衍般的生拉硬凑出来。
当然,这电影绝不是一无是处。影片的演员非常好,一些场景也确实打动人,包括男主成长的弧光以及一开始的立意都是不错的。是的,我哭了,我笑了,但我也生气极了,它是烂片。
--------------------------------------(补充)
很多朋友说:三妹是底层人,不会沟通很正常。
是啊,我明白,但剧情仍然说不通。一开始三妹不乐意给小文解释死亡,我是理解的,但是1.小文的舅舅看着受过教育吧,小文又是乱跑又是咬别人,跑出来两趟自己追出来两趟。马上就要耽误自己上飞机了,这样疯狂的闹事最好的办法不就是解释和沟通吗,哪怕编个谎言,油腻的大人不是最擅长吗,就完全这么放任。
2.白雪作为最终向小文解释的人,显示得非常会安慰小孩且具有共情心,解释得非常好呀。小文住了三天,白雪也完全呈现放任的状态...
说说最后抢骨灰盒那里:
三妹一开始是个玩世不恭自私自利的毛头小子,变成了心里能装下别人装下事有担当的成熟奶爸,这是整个电影费尽心思营造的弧光。一开始没有沟通能力很正常,结尾了又一次做出这种离经叛道不在意他人感受的行为,人物的形象变得混乱起来。任何剧情如果真的为角色服务,角色们在经历过后一定是会更加饱满生动的。但是明显所有的角色在这一刻,抢骨灰的,买烟花的,追骨灰的,所有人都开始坍缩,扁平化,成了那颗耀眼烟花的引线。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随便想的,不要来杠):如果,三妹的姐姐追上来,不顾危险去掐灭了引线,用身体护住骨灰,姐姐是不是生动起来了。如果,建仁只买到很小的烟花,但是一路费尽心思去拼凑,最后做成一个不完美的大烟花呢。如果,白雪并没有出现,建仁转达:「她觉得我俩疯了」呢。如果,莫三妹在跑到一半的时候,放慢脚步回头和姐姐说:「姐姐,你这么多年照顾爸辛苦了,是我不懂事。但爸的心愿,我想让我们一起完成。」姐姐犹豫一阵子,又主动找到三妹,最后姐弟俩一起来看烟花绽放呢?
我当然不是说这样就更好,我也没水平去编剧。我知道电影只有两个小时,那少叠点buff不就行了吗。既要又要,什么都没讲好。
我喜欢这部电影的第一个点,是主创团队用特别具象写实的手法,融入了相对抽象感性的人生思考,观众尽可自由选择对号入座或不入座,“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无论何种境界,观照自身,总能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我喜欢这部电影的第二个点,来自于剧中所选用和改编的音乐。 当然,作为一个音乐门外汉且在仅仅只看了一遍电影的前提下,我唯一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大家耳熟能详、从片头到片尾贯穿始终串联起所有故事、反复以不同形式出现的、李叔同先生创作于1915年的《送别》。朱一龙和杨恩又合唱的片尾曲《种星星的人》也是由此曲改编而成。 其实听到熟悉的《送别》,除了想起李叔同先生(和林楠笙)之外,可能许多人还会和我一样,想起一部挺久以前的老电影《城南旧事》,这部电影的主题歌也正是这首《送别》。 除了选曲上的共同之处,更绝妙的是,《城南旧事》也是同样从孩子的视角来讲述人世的沧桑无常的。影片中的主人公英子,善良纯真,跟小文年龄相仿,和小文对外婆的死亡无法理解一样,英子对身边发生的各种变化也充满了不解和疑惑:秀贞消失、小偷被抓、奶妈离去、爸爸病故……在一场场相聚离别、一次次得到失去中,英子被迫慢慢长大,我想她后来大概也明白了,人生就是一场向死而生的旅途,有幸福的相聚,自然也会有痛苦的分离。 而人生大事里的小文,虽然从小父母双“亡”,看似比英子的人生更加不幸,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还是比英子幸福的。除了时代背景的不同,在遇上三哥之前,她有外婆宠爱;遇上三哥之后,她更是有了爸爸呵护。面对死亡,她有三哥为她编织的关于星星的温暖童话慰藉心灵;面对命运,她有三哥挺身而出重新给她一个温暖的家遮风避雨。英子是在痛苦的失去中被迫长大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而小文却因为有了三哥得以延续了幸福童年的长度——“我以后再也不害怕了,因为我有爸爸了”。 也许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不同,所以《城南旧事》中的《送别》,清冷苍凉,充满了人世无常的悲凉和离别的惆怅,而人生大事中的《送别》,却变换了原曲的沧桑基调,变得温暖柔和了起来,尤其是片尾部分朱一龙的翻唱(各位万万不可错过!),更是在延续了《种星星的人》的温馨暖意之余,自带了几分活泼和灵动,将这首原本苍凉的《送别》唱出了可爱幸福的味道,简直是音乐改编的神来之笔,真的太太太太太喜欢了!(为此看完电影我还特意再去看了听了《种星星的人》的MV和音源,确定导演没把这段翻唱加到里面去,觉得挺遗憾的。) 而这温暖人心的《送别》,大概也是这部电影想要通过音乐传递给大家的吧? 谁说死亡一定悲伤,离别一定凄凉? 我们也可以选择珍惜人生,过好当下,在终局来临之时,以温暖的回忆化解悲痛,借无垠的星空寄放思念,唱温暖的《送别》挥去离殇—— 只要生命曾如烟火,绚烂绽放!
意象指一种特殊的表意性艺术形象,它是主观化的形象,是被赋予了强烈情感和理性价值的形象。意象既具有自身个别而外在的形象性,又具备普遍内在和形而上的抽象性,意象同时具备主观的感性和客观的知性倾向。 电影《人生大事》中的意象系统,涵盖了空间意象、文化意象、关系意象,创建了宏大隐喻世界,通过那些散发着本土文化气息的诗意浪漫意象,表现出独特的、有生命的、富有情趣的艺术表达。 🌟叙事意象的空间书写 电影叙事空间就是电影的场景空间,正如马尔丹所说:“我们可以谈到影片的空间,这种空间只是影片中的空间,也就是剧情在其中展开的空间,戏剧世界的空间。”《人生大事》中街道、民居、特殊场所这几个空间意象在电影中交替出现,勾勒出新世纪武汉城市影像的轮廓,我们可以从影片的城市空间表达中窥见一个时代关于城市的想象,不仅仅是看到这座城市的地域特征与人文气质,还可以看到它们所具有的民族属性和文化属性。 街道:市井百姓的底层书写; 《人生大事》中的街道,现代化的车水马龙、通天大道只是惊鸿一瞥,情节展开的重点街道是狭窄到只容一辆车通过的弄堂,路边楼上是老式居民楼,楼下是路边小店,烟火喧嚣,邻里摩肩,这个意象是武汉市井百姓的热闹,是底层人民的生活空间。 民居:生活的重压与心灵的孤独; 电影民居内部空间则是那些老旧的居民楼,常常表现的是城市里衰败而繁重的底层世界,同时映照出主人公莫三妹最初生活的无序和混乱,反衬出心灵的孤独感; 特殊场所:极具特色的主题映照 医院和殡仪馆在汉味文化中本来的象征意义,就是病痛与死亡,渗透着主题的思考。影片中“医院”与“殡仪馆”作为一种局部的小环境参与叙事,体现场景的“介入”功能,流露出创作者对病痛与死亡的态度。 这些空间既富有隐喻意义,又具有重要的叙事功能。影片通过重要空间切换故事场景、推动叙事进程,呈现出戏剧化的效果。 🌟叙事意象的文化意蕴 殡葬仪式、殡葬物品、西游记相关意象,都是中国文化特有的文化印记,在人们心头烙印深刻、寓意共通。文化意象形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具有了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人生大事》中,文化符号绚烂繁多,那一种华夏文化的浸透感,浓郁悠远。比如: 碗——为逝者开路;黄纸,火盆——为逝者送财;纸人——为逝者陪伴;抬棺喊号——护持送别逝者;哭丧——对逝者的思念;守灵——守护魂灵;紧箍手镯——束缚与责任;红缨枪——冲破桎梏;佛珠——护持;栏杆门——隔阂;星星——逝去的亲人、思念;烟花——逝去与希望、美好;布老虎——童心;手表电话——小文外婆;戏服——皇家仪式;麻将——百姓娱乐;哪吒年画——小文的形象;房产证——财产与住所...... 这些文化寓意的意象,不仅巧妙地连接了叙事单元,还成为塑造人物、推进叙事、组合时空、情绪转化的巧妙道具。 🌟叙事意象的人物关系 人物关系也可以通过意象呈现,,《人生大事》中,人物关系并不复杂,许多物品作为一种关系意象也能够代表出人物之间的关系。其中三哥与小文之间的关系最初可由紧箍手镯和红缨枪、双丫髻所代表的孙悟空与哪吒之间的对抗表现出来;结婚证代表了婚姻关系等等。 现实题材电影只有坚守和秉承现实主义精神,讲好中国故事,反映百姓心声,鼓舞人民意志,才能切实达成与当下观众的情感互动,彰显中国电影的艺术魅力和审美风格,《人生大事》正是以一种深情而非煽情、浪漫而非做作的表达,提供了一种动情的力量、一种共情的力量,实现了一种电影叙事美学的平衡——他所运用的意象系统,既让观众感受到死亡与别离,颓丧与混乱,又着重表达了黑暗里人性的闪光和温暖。 祝愿电影《人生大事》票房大卖!
从亲生母亲出现开始,电影就崩了。
孝子打碗或成为本剧最大亮点。()
其实,她妈妈不用回来的,没有必要强行圆满。
蹩脚的剧本会让演员的用心表演看起来像个笑话。
看的点映,还不错,惊讶到我了,本来以为是狗血励志剧,没想到挺接地气的。题材比较小众,几处比较煽情,除去一些节奏上的突兀以外,其余都还OK
勉强三星吧,结构很奇怪的一部电影,可能是考虑市场的原因,编导在沉重的题材里面植入了很多娱乐的元素,导致煽情和搞笑都做的后劲乏力。看得出导演平时没少攒素材,可靠素材串成的电影注定在情感层面缺乏延续性,所谓的笑中带泪是需要剧情或人物去推动的,而不是单靠段子。朱一龙为了坐实小梁朝伟的名号不停的让摄影给他的双眸特写,但这也就是残酷的地方,眼神太干净了,看不到啥故事。
感觉三个主角对小女孩儿的感情来得莫名其妙,相处几天就要领养了。。。后面没有和法律上的父母商量就擅自交给亲妈(没有证实)也很离谱,把老头骨灰放烟花放也很?
朱一龙好像卡姆 谁懂 神似
国产片现在是离不开哪吒跟孙悟空了、、、
人物情感像儿戏,非常突兀,情节不符合逻辑,演的还行
全员演技在线。导演想表达的东西有点多,有些情节我认为没必要加。作为商业片是合格的。
看到了一个又帅也有演技的好演员!朱一龙真的不错,还有小哪吒好灵气的,故事也很好,节奏掌控都还不错,笑点不尴尬泪点不煽情,七分!
这个亲妈简直败笔,三星给电影,一星给朱一龙和小女孩
人生除死无大事!哭,痛快的哭!笑,尽情的笑!就像武汉的风,武汉的人一样,痛快!好久没看到这么好看的电影了,喜欢!痛快!演员还是得拍电影,拍电影好啊,拍电影真好啊,拍电影太踏马好了,电视剧连个律师医师教师都讲不好全是谈恋爱,电影讲殡葬师它是真敢抬棺化妆出殡啊!
可能距离四星是有差距的,但是这种电影对现在的市场很重要,整天说着中国电影完了,但还是希望能慢慢变好,即使在这种囹圄中。演员演得很好,小朋友真的像个小哪吒一样,太可爱了,朱一龙的糙汉形象也很好。手持镜头、方言台词都很真实接地气。但是所谓的殡葬题材只是个噱头,本质还是家庭片,本以为可以探讨一下中国缺少的死亡教育,但最终还是落于俗套,来了个大团圆结局。整体的情感转折都有点生硬,这也是缺少真正打动人的情感的地方,韩延是个会煽情的人,但是技巧永远无法替代真诚。
其实她母亲不回来更好,强行凑了一个家庭。。。
如果去掉后面亲妈的情节,加长情敌和老爸入殓部分,增加小文认同入殓行业对三哥童年的治愈部分,感觉就好多了
朱一龙那个狗狗眼神真是让人想去给小文当妈
好不容易等到《人生大事》苏州点映。观影时获得了慰藉,被小文和三哥的半路父女情感动到,被殡葬师这份职业深藏着维护死者体面的意义所打动!被一群普通的不能再普通,满满烟火气的小人物们所吸引。嬉笑怒骂,市井人间,烟花灿烂,人间有情!!!笑着笑着就哭了,哭着哭着又笑了……准备二刷三刷,朱一龙饰演的莫三妹让我短暂的忘记了朱一龙本人,三哥的痞帅和野令人上头。
人生除死无大事,天上的每一颗星星,都是爱过我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