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美国剧情片《满洲候选人》,又名《谍影迷魂》,全球累计票房275万美元,定级PG-13,豆瓣评分7.3,时光网评分7.6。
这是真相非常惊艳的悬疑片,影片虽然节奏不快,但始终悬念丛生、引人入胜,真相与幻象扑朔迷离,吸引着观众等待真相的揭晓。
本片的故事构思非常独特,真相令人大开脑洞,是一场为了夺取政权而精心谋划很多年的政治阴谋,是美苏冷战时期美国对共产主义假想敌的凭空想象。故事真相非常吸引人——男主母亲为了成为美国总统,和苏联中国合谋对被俘获的男主和同伴进行洗脑催眠,将男主催眠成某个特定条件激发的杀手,由此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实施谋杀计划、谋权篡位,可惜计划不如变化快,最终阴谋失败,反被亲生儿子射杀。
这个故事令人叫绝,不是常见的训练杀手行刺模式,而是将催眠和洗脑这一素材融入到政治阴谋当中。男主被催眠的激发条件是扑克牌,方片Q一出现就会像机器人一样任人摆布,这种谋杀方式就就算失败,也无法查出男主背后的真凶。男主战友们被催眠的激发条件是被问到男主如何时脱口而出对男主的褒奖赞扬。
本片令人感到“政治”的可怕——为了实现政治阴谋可以不择手段,可以卧薪尝胆很多年,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
2004年,好莱坞同名翻拍了本片,没有采用无法引起当代观众共鸣的1962版的美苏冷战背景,而是将故事背景改为了应时应景的海湾战争背景。
从1962年冷战中美国人的角度来看这部片子,大概还说得过去:情节离奇,几乎可以跟科幻沾边了;名角美女;当然最重要的是充分展示了大美国主义的胜利与美国不可战胜的宣言。
但是从纯粹欣赏电影的角度来看,尤其是在电影工业极度发达的今天,这部电影也比垃圾好不了多少。
情节上,开始让人迷糊了一下兴趣一下提了起来,后边完全胡扯。要是胡扯到底也行,不过迷题在电影演到一半就解开了,而且这个Raymond Shaw进入催眠与清醒交代得拖泥带水,最后与Frank Senatra饰演的军官Ben交谈中,他清醒的模模糊糊,到底我也没分析出来他是看到第二张方片Q就清醒呢,还是Q是发布命令?如果Q发布命令,按照前面的说法,Raymond完成任务清醒之后是不应该对催眠时刻有任何记忆的,那么他为什么清醒后还记得Ben跟他交代的事?这完全是前后矛盾,想怎么编就怎么编嘛!
除了情节,表演也十分夸张,满洲里那帮朝鲜/俄国的共产党们被刻画成阴险毒辣又猥琐的一帮,完全是面具化程式化的,更不要提Ben与Raymond的朝鲜仆人打架那幕,简直充满喜剧色彩。当然,片子拍于1962年,在武打、表演方式上挑错确实不厚道,但这种夸张的表演方式无非是为了影片中心服务的。这种人物非黑即白,敌方一律阴险猥琐要么愚蠢的风格简直与文革中拍的样板戏们异曲同工啊!至少从今天的欣赏时尚来看,这样为了显著的政治倾向而强烈歪曲事实或者刻意夸大的表演风格已经不能再糊弄观众了。越是有政治倾向的片子越要显示出客观公正才能令人信服,比如Downfall,比如Good Night, Good Luck,层次比这个哗众取宠的片子不知道要高出多少。不过从此也可看出,时代确实在进步,电影工业也是一直大踏步向前走的。
再有就是片子的节奏,真是冗长又冗长啊!这么点破事儿,在Law&Order里45分钟一集早都说完了,而且说得肯定更清楚。电影罗罗嗦嗦说了两个多钟头,比如Raymong被蛇咬遇见心上人那幕,点到即止就够了;而关于他妈妈的刻画又不够丰满,直到影片几乎结束才大大给了一笔,如果前面再铺垫一下效果应该更好。
这样的片子成为“经典”,除非它开创了什么拍摄手法的先河,否则真是说不过去!这部片子与近期的Last Samurai有的一拼,都是主观倾向太过明显,只要一思考,水就全洒啦!(Doesn't hold water)
朝鲜战争好像对美国是一个忌讳,相关的片子非常少。这是个人看过的第一个有关朝鲜战争的美国片,朝鲜战争只是最为背景出现的,借此对米国的政治进行了讽刺。很不错的政治悬疑片,有点希区柯克风格,有关梦境的处理非常好,悬疑氛围渲染非常到位,真相一点点的被揭开。最后情节发展有点出人意料。
美国人主观阴谋论的意淫作品,可别侮辱讽刺这个词了,洗脑催眠纸牌控制已经很扯了!既然这么设定了就别较真了,认真看吧!结果少校与淳金的打斗就笑尿了,中国武术可没这么尬,结果后面的飞过满洲边界到一个台湾的地方来进行控制思维,wtf!什么时候苏联和台湾的国民党一伙了,至此本片的逻辑基本就喂狗了
整部电影的节奏非常流畅,张弛有度,层层递进,极具戏剧张力,尤其是开头那两段梦境表现得尤为绝佳,通过蒙太奇手法将梦境与现实交织融合,相当了得。这个剧情太离奇,太腹黑了一点,很多小细节都经不起推敲,但整个洗脑的点子非常好。演员的表演学院派的痕迹挺强,略微有些假,最好的当属半疯的母亲。
母子关系与政治操纵,很有趣的互为镜像的关系。梦境中政治人物与老妇人的转换很自然流畅。
这个故事本身就足够的复杂 过于具象的梦境和方片Q又让人没有了展开想象的空间 整个片子的节奏就是拖着你往下走 各种展示 各种不让你思考 ..
从西方视角看冷战时西方对苏联和中国的恐惧+敌意+妖魔化(其实我们那时候是挺妖魔的),成了魔幻惊悚片。黑白片时代的慢节奏倒不难看,不喜欢来回平扫的镜头运动。
a classic cold war thriller
多年以前看的,做梦还会梦到这些情节,诡异。
虽然意识形态先行,却是富有幻想色彩的电影。有别于其他美苏冷战电影,Frankenheimer更注重了压抑恐怖的气氛,把那种苏共的邪恶力量加倍扩大呈现出来,算是非常有趣的思想实验。
看到一半想打四星,看完只剩三星,节奏太慢,好好的冷战悬疑片,比文艺片还慢,难受。冷战中有很多关于美军战俘被苏联洗脑变成间谍的传说,其实真实案列很少。很反感辛纳特拉的表演,他还是老实唱歌强些。另一主演是立陶宛人,我竟然没看出来,觉得很美国。老太太虽胖但很有风味,姑娘漂亮但太类型化。
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1903543077/
构图设计,镜头运动,影子作用,隐喻与暗示,特写与细节,大量的心理外化,节奏沉稳老练,故事层层推进,虽有冗余但完成度极高;政治诉求只是外衣,最核心的命题其实是极其原始的母子关系。
#BFI #Big Screen Classics#l - 长评 You‘re free in the end……。影片结构不错,节奏也控制的很好。镜头语言非常丰富,前期大量前景虚焦的浅焦镜头。还有最后Ben利用扑克牌获得真相时的正反打镜头,Ben的脸部一直处于虚焦的状态,像是表达男主被催眠后的视角。男主回忆中的叠化叙事很梦幻,当然随着母亲形象出现戛然而止,再由母亲叙述下的叠化显得极为诡异。影片中多次出现的美国的象征美国鹰,包括女主父亲背后张开翅膀,男主刺杀是门框上方,寓意明显。林肯的元素也随处可见,林肯雕像,林肯画像,林肯装扮也是说不出的讽刺。最后结尾处仰拍母亲与方块Q的镜头,也是满满的压迫感。Ben急着去阻止刺杀时的倾斜构效果很好。缺点:部分情节反智,结尾处竞选的快速剪辑有些多余。
扫镜头不再代表空间的完整性,而是精神病理化的晶体-影像,一个噩梦,位于西式花园温室与巨幅斯带林,猫中毒像的间性空间,弗兰肯海默在《满洲候选人》中呈现了一种冷战版本的影响-机器,方块Q作为催眠术的启动,将身体转换为指令驱动的具身机器,与此同时也是加密-读取的信息持存物,在影片中,这种机器性表现为一个机器般的声音,有别于Raymond的本音。借助技术物概念,政治主题与俄狄浦斯互为表里,Communist作为一场家庭罗曼史,内化于美国内部,即便是激进反G的麦卡锡主义之中,作为一种邪恶的母体子宫。《满》对于麦卡锡主义的负面影射显而易见,但它属于一种自由至上主义者的右派立场,对冷战的超克是对于“真正”的美国价值的追寻,自愿的自杀令Raymond这个身体/脑作为恶与控制的载体成为主旋律式的“美国英雄”。
重温,虽然片中表现的洗脑术看起来很不现实,但整体节奏控制不错。
电影表面上是线性叙事,但实际上大部分内容都缺乏明确的逻辑关系,需要观众额外展开对电影的重新组合。对于不了解或过于了解电影背景及相关历史感受的观众来说,用逻辑进行推导都是危险的,这极容易导致观众把政治元素错误理解为影片诉求,反倒是对人物情感的直觉反应更适合作为本片的解读钥匙。
6分。美国人太能编了,洗脑都有了,还用扑克控制。Sinatra竟然也拍电影。
古之荆轲在现有政治环境下的那种悲壮的乏力感,于冷战背景之下尤然,于今观之更是尤尤然。当一个人在某种甚至说不上恶的权力机器中被赋予某种意义和某种价值的符号,对不起,所有的权力机器都是一种恶,它需要恶的润滑剂才能运转。至于一个黑人和一个白人各自梦到的共产主义者分别是一个黑人女教徒和一个白人女教徒,此类反讽,在整部电影中一不小心就回味到了。
8.5/10。①男主参加朝战时被共产党洗脑植入了能控制他的催眠术,回国后苏联间谍和麦卡锡主义者试图通过这一点来操控他实现政治目标,由此引发了一系列血案。②惊悚诡秘的氛围的营造:表意有力的高水平摄影(构图/【黑色电影式】光影);丝滑的高水平运镜与场面调度以及几段叠影转场/双重曝光都渲染了一种鬼魅的气质。③作为传统情节剧叙事节奏太拖(虽然这种拖也意外符合影片压抑的氛围),扣一分。④(?)有些支线的坑似乎没填完。
拍摄手法有点老套,还可以吧,没有想象中的精彩
几个梦境很特别,但不是很明白Leigh在里面这角色是干嘛的。。。然后真的是服了摄像大哥了,一拍辛纳屈就把焦对人肩膀上,DP该是气死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