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国家剧院从不让我失望,剧本的编排到演出形式,都是无可挑剔。这种信息量爆炸的剧目,非常容易陷入什么都想说,但什么都说不明白的泥潭里。这部剧优秀之处在于导演做了很好的取舍,既然背景宏观壮大,那就抓大放小,太过旁枝末节的东西几乎不讲,只选雷曼几代掌舵者对于雷曼兄弟发展的重要决策作为故事发展节点,在三部曲之中很好地进行了主题切割,并巧妙地在每一部分进行了一些戏剧的重复处理来达到阐明不同时期的决策者对于雷曼经营所起到的不同的决定性作用。所以哪怕演出时长有三个小时之多,要讲述的东西无比繁琐,但看下来整体逻辑链条非常明晰,没有一处累赘,也没有一句废话。三个演员在演出里,即是旁白,又是演出参与者,在不断旋转切换的小空间里,讲述的不仅是雷曼兄弟的兴衰变化,更从中折射出了背后美国经济历史的变迁。对于本身金融专业出身的人来说,这部戏真的很有亲切感,个人建议,可以先去对于整个故事发展的背景做一个宏观性的了解,尤其是相关的美国经济历史背景,对于理解戏剧会有非常大的助力。
三部曲分别讲述了雷曼兄弟的起始、传承、败落,时间轴美国南北内战一直延伸到2008年次贷危机,跨度非常大。第一部曲讲述的是三兄弟从德国巴伐利亚州移民到美国蒙哥马利,作为棉花贸易的经纪商为种植园与需求方牵桥搭线,并以此发家。随后在南北内战时期,三兄弟中的梅耶为阿拉巴马州提供财务支持协助战后重建并建立了后期雷曼兄弟银行雏形,此时在纽约的伊曼纽尔也将商业触角延伸到了棉花贸易以外的地方,出于商业扩张需要,他邀请弟弟将银行转移到纽约,兄弟合力做大雷曼兄弟商业版图。第二部曲时,老雷曼兄弟已经日渐老去,在新兴的工业日渐繁荣阶段,新的继承人菲利普意识到种植业贸易不再满足于未来发展需求,又开始将公司的业务扩展至铁路债券,菲利普与父辈最大不同是他不再是凭借着商业本能做生意的商人,他有严谨的规划与商业策略。在他的规划下,雷曼兄弟完成了从贸易公司向投资银行的转变。第三部曲,在遭遇了经济危机之后,金融市场萧条,雷曼兄弟在第三代掌舵者鲍比的带领下,改变投资策略度过了经济萧条时期,但鲍比逝世之后,雷曼家族后继无人,宣告雷曼家族正式退出了雷曼兄弟的管理层,转入了经理人经营时代。故事在鲍比死后,做了个短暂的结尾,交代了这艘百年巨轮最后沉没的时光。
在三个风格完全不同的掌权者身上,导演分别利用择偶、服丧、噩梦,三个事件来体现他们与父辈决策与性格上不同之处,以及从中带出当下雷曼兄弟所遭遇的危机和潜伏的隐患。第一部曲中,当兄长逝世,另外两位雷曼为他进行了七天的完全符合规矩的丧礼,到了第二部曲第三部曲时,时间从三天,到最后三分钟,在雷曼兄弟发展壮大后,属于家族性的旧传统与凝聚力在走向规范化管理的过程中逐渐消亡,为后来雷曼家族完全退出雷曼兄弟埋下了隐喻的伏笔。在择偶问题上折射出了三代人不同的经营观念与个人特性,雷曼兄弟的择偶带有强烈的本能追逐与执着,这也是为什么雷曼兄弟在一开始能够利用棉花生意做大的缘由,在创业初期,雷曼兄弟对于商业天然的触觉让他们迅速获得成功,到了菲利普时期,在家族发展之后,他受到过良好的教育,知道如何作出最优决策,他选择的妻子是在评分制下脱颖而出的最佳抉择,作为守成者,如何在家族生意做大之后,跟随时代变化潮流,抓住商机,作出最优决策,是菲利普所需要做的。在雷曼遭遇经济萧条时期,随性自由带有艺术家烂漫气息的鲍比上台了,在这一时期,他将投资重点向娱乐业转移,成功帮助雷曼度过了危机。他的妻子是一个寡妇,他们在赛马大会上认识并且一见钟情,鲍比是个完全自由化,思想更为开放的管理者。在后期他思想的开放性为雷曼兄弟创造了更多的可能。噩梦则是对于每一个时期,雷曼兄弟遭遇的危机的体现,南北战争,经济萧条,以及后继无人。个人最喜欢的是三代不同掌权者的噩梦的体现,导演运用了光影与背后LED屏幕,以及现场钢琴伴奏,很好地将故事与氛围完全融合起来。
我不愿将这部剧过多捧高至史诗级巨作的地步,但它的确算是一部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我仅站在个人角度,觉得无论是艺术创作,背后代表的历史价值,还是金融狗的情怀分,《雷曼兄弟三部曲》值得我的一切赞美。
一个废话很多的前言:
《雷曼兄弟三部曲》是我今年最爱的NTLive。一个故事,有该有的恢弘,也有该有的细腻,很难了。
拍着良心说,我对这种以商业和经济为大背景的故事会自带一点先入为主的抵触感,可能因为数学学得太差了吧【惭愧……】但是《雷曼》真真实实让我感知到了作为一座老牌资本游戏帝国的质感和分量,它不是枯燥的,它是有温度的。
从第一幕《三兄弟》的结尾,南北战争的战火烧到亚拉巴马开始,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有一种很想哭的冲动。很巧,和我邻座的是一位中年男士,不像常见的会泡剧场的观众,是穿着蛮挺括的西装,带公文包的那种,我一度担心他会中途直接在剧场里接电话,事实证明是我太过“刻板印象”了,第一幕结束,我看见他红着眼睛从座位上站起来。
《雷曼》是一个讲创业多艰的故事,但创业多艰断然不是它的全部,它包罗万象,关于人,关于人情,关于历史,关于宿命,像有无数只看不见的手,一齐操纵着那块形同魔法的舞台,也操纵着这座金钱帝国,高楼起,宴宾客。
这座高楼上最醒目的牌子现而今被摘去了,现实中的雷曼兄弟成了历史,在舞台上,它却成了“不朽”。
一个姗姗来迟的正文:
一个没有复杂场景变化的舞台,三位演员和一架钢琴,该如何讲述一段跨越百年的兴衰?导演萨姆·门德斯和他的《雷曼兄弟三部曲》做到了。这是一位英国导演为“美国梦”写下的一支挽歌,沧桑、遒劲、厚重且扎实,没有过多直接的感性表达,但悲悯、浪漫、深沉与柔软,一直贯穿在这部史诗始终。在商业资本游戏的冷感,与人情世故的温度之间,《雷曼兄弟三部曲》达成了十分微妙的平衡。
这部戏经历了一段相当“混血”的诞生过程。故事取材于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2008年的破产事件。在当时,雷曼兄弟由于投资次级抵押住房贷款产品不当,遭受巨大损失,所有潜在投资方均拒绝介入,时任美国美国财政部长的亨利·保尔森亦拒绝对此进行直接干预,最终,这家屹立美国抵押贷款债券业百年的老牌投资银行,向纽约南区美国破产法庭申请破产保护,商业帝国,一夜间轰然倒地。
意大利剧作家斯特凡诺·马西尼,在2009年到2012年期间,以雷曼兄弟的破产为蓝本,创作完成三幕剧《雷曼兄弟三部曲》。故事从1840年代,初代雷曼三兄弟,由巴伐利亚远渡美利坚,落脚在美国南部的阿拉巴马开始讲起,三人白手起家,历经三代,雷曼兄弟从一间临街的小小商铺,长成在美国金融业地位举足轻重的金钱帝国,又在新千年的资本游戏中沦为失败者,黯然出局。为这段家族兴衰史陪衬的背景,是整个美国150年的战争与和平风情画。马西尼的剧本,被先后翻译为15种语言,由此改编的舞台剧,2013年10月率先在法国圣艾蒂安的演艺剧场亮相。2018年,导演萨姆·门德斯与编剧本·鲍尔将这个充满历史沉淀分量的故事,搬上英国国家剧院舞台,原班人马又在今年3月登陆百老汇。一个根源于纽约的故事,历经十年,回到了一切开始的地方。
在《雷曼兄弟三部曲》中,最具体可感的符号就是时间。作为一部讲述商业帝国兴衰更迭的史诗,如果使用非线性的叙事方式,最大的可能就是把跟随时间源流一路绵延的故事脉络打散,所以肯定是不明智的。那么如何在遵循线性时间的基础上,避免平铺直叙的苍白?萨姆·门德斯在时间的呈现上,耍了一个十分“狡诈”的手腕,他让《雷曼兄弟三部曲》舞台上时钟的指针,走了一个“花式步法”,剧中的时间,根据情节的需要,忽快忽慢。现实里的一分钟,可能对应着故事中等量的一分钟,也可能分分秒秒间,弹指数年倏忽渐逝。在为时间按下快进键时,萨姆·门德斯用到了一种类似歌剧中“罗西尼式渐强”的手法,剧中人物不断重复同一种行为,时间则在这种重复中加快脚步。像是第一幕《三兄弟》中,埃曼纽尔·雷曼向意中人一次次的求婚;第二幕《父子》中,菲利普·雷曼一次次与手彩艺人猜牌;第三幕《不朽》中,波比·雷曼直到死也没停下的舞步,都是诱发时间快进的引线。这种有意为之的强调,让时间在剧中呈现出一种虽然肉眼不可见,但存在感完全让人无法忽略的动态。
当然,时间在《雷曼兄弟三部曲》还以一种更为隐蔽的形态,藏匿在雷曼家族的代际传承中,和“父子”这一恒久经典的戏剧母题融为一体。三兄弟,三代人,父父子子在继承与反叛中摸爬滚打。初代三兄弟远离故土的一刻,是他们在客观的层面,割断了与父世代的联结,高飞远走,但精神上,是犹太民族传承一脉的善于经营,支撑了他们身无长物,亦能于他乡远土,敏锐嗅到商机所在,从而站稳脚跟。直至三兄弟的子一代,不甘再以原棉贸易作为立身之本,把手伸进咖啡、煤炭、钢铁种种实业还不够,甚至打起“钱生钱”的算盘,还是看似是对父世代反叛了,骨子里不改精明天性。第三代雷曼如法炮制,最不像“雷曼之子”的小波比,花天酒地,一掷千金,几乎是父辈祖辈的对立面,可偏偏就是这个“败家子”,于大萧条之际,一眼睇见娱乐业的生命力。直到他停止呼吸,在美国金融业浮沉百年的雷曼一氏,落下了最后一片叶子,子子孙孙,亦有穷尽。
如果只从“父子”的角度拆解《雷曼兄弟三部曲》,整部戏算是小格局下的环环相扣,真正让这个故事格局变大的,是小半部美国历史在三幕中逐一埋下的危机。第一次危机是南北战争,战火一起,南方种植园彻底成为过去,以原棉生意起家的三兄弟,一夜之间,元气大伤,这是时间,或者说时代在推着他们向前走,推着他们从着陆后的第一块寄居地迁徙,进驻大都市。第二次危机是大萧条,黑色星期四,华尔街全盘崩溃,雷曼又是一夜之间,元气大伤,时代的推手继续作用,推着“雷曼兄弟”不再只是一家人的单打独斗,而是壮大为一个人丁兴旺的帝国。第三次危机是次贷危机,雷曼依旧一夜之间,元气大伤,只是这一次,他们没能重生,大厦倾颓,时间还在飞快转动,雷曼兄弟被齿轮碾碎,成了浮游在历史中的微尘。
有句流行的俏皮话,叫“人生的走马灯”,《雷曼兄弟三部曲》,似乎可以被叫作“雷曼的走马灯”,特别是用玻璃搭设的舞台,把走马灯这种“观看”的质感格外强化出来。在钢琴曲徐徐流淌中,转动的舞台像极了一只结构精巧的八音盒,这无疑给深沉的戏剧母题与史诗感的故事,加入了浪漫的、感性的调和。从始至终,全剧只有西蒙·拉塞尔·比尔、本·迈尔斯和亚当·戈德利三位演员,极简的阵容,却演出了整个雷曼一氏的盛衰兴败,既不太冷清,也不太热闹,足可见三位演员掌控舞台的内力有多深厚。
萨姆·门德斯说,初代雷曼三兄弟“带着最简单而美丽的梦想来到美国”。这就是“美国梦”,像淘金一样,谁也不知道谁明天一早,就能富可敌国。三代雷曼兄弟的美国一梦,跨越三个世纪,当年穿着新皮靴,从巴伐利亚扬帆远航的亨利、埃曼纽尔和小梅耶,不虚此行了。这个梦,在他们的孙辈小波比死去时,就已经碎了一次,直到那块写着“雷曼兄弟”的招牌被摘下来,梦彻底碎了。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里写,“我们继续往前挣扎,像逆流中的扁舟,被浪头不断地向后推入过去”,是给这个梦最好的注解。
p.s. 正文部分原载12月27日 《北京青年报》C3版《青影院》, 具体内容有细微删改。
最近在S姐姐的安利下入坑了雷曼兄弟三部曲。
赶上百丽宫英剧影像展上映,虽然票价不亲民,不过每看一场,心里都充满了学习的ecstasy。
都是世界级的表演大师,把最好的表演拿出来,录成视频在现代技术的帮助下无需到现场就可以被灌输知识的神经元。
Concentration,immersion
看完再和同好们一起分享的这种感觉非常美妙,对于英语的热爱和对于艺术的好奇让我欲罢不能,a feel-gooder。
喜欢的东西拿出来跟大家分享。这是一场宏大的叙事表演,玻璃盒里的三个男人尝试具像化150年的故事,直到2008年为止之前的历程展现在观众面前。
心里面的澎湃指数告诉我,生命中不可再生的时间又被我幸运的用对了整整四个小时.
眼前的华丽和内心的激动迟迟没有散去,
21年看到的第一部震撼人生,值得反复观看的好剧。
把这个跨越了150年的故事做了一个简单的归纳,
看剧,学英语,品生活,很多收获。
这么名声远播的剧不需要卖安利的,记个笔记给自己。 导演用3个演员3套衣服一个旋转玻璃盒舞台一个投影一台钢琴搞定了雷曼家族一百六十年三代编年史,并且用这种近乎变态的提炼和精炼,把这段历史的讲述变成了一个关于金钱、权力、政治、家庭的宿命寓言。 大玻璃盒子是音乐盒,是商店的橱窗,船的舷窗,火车的车窗,是摩天楼的落地窗,是股交所成百上千的显示屏,也是梦境里不断崩塌的世界。 小文件盒子是一切。 一束花,几个礼帽,雨伞,墨镜,绕圈走。这是可见的意象。 鞋子,日记,走钢丝,变戏法,巴别塔,摇摆舞,葬礼,雷曼的招牌,拉比的谚语,葬礼的祷言,赛马,香槟和自杀的枪声……还有不断复现的音乐主题,这些是不可见、被声音(台词、音效)勾勒出的意象。 这些不断被重复的意象堆积出一种诗意的浪漫,指向宿命的必然。 于是那个不断转动的玻璃盒,和里面停不下来的人们,周而复始的音乐一起,搞出了轮回的意味。 这是舞台该有的克制和巧思,这是舞台该动的脑筋。 舞台的面积很有限,但舞台空间就是无限。 演员只三个,服化道只一套,但三个影帝能用表演本身完全超脱外形和服化道的限制,真正做到三生万物。 克制,准确,没有一点多余的动作,移动一定是调度,动作一定有动机。
音乐方面一台钢琴做配乐已经够克制,曲子的数量,配乐的时机还要精简,绝不在情绪外放时煽情,(这个交给表演和灯光就足够了)每一次出现,总是潜台词,是闪回的时空,是情感的余韵。 ……
全部这些克制的外在表现,让故事和人被凸显出来。
三个多小时的剧,看完不用多想,剧中角色们就一个接一个跳出来
初代雷曼三兄弟:大脑亨利(亨利永远是对的),胳膊伊曼纽尔(24次登门娶到北方大亨的女儿)和小土豆梅耶(“相信我!”小甜嘴) 梅耶的妻子:钢琴老师。 伊曼纽尔的妻子:北方大亨的女儿 二代雷曼: 伊曼纽尔的儿子:菲利普(辩论没输过,永远盯着得胜的那张牌,每天写日记和解决方案)雷曼纽约掌门人,投资咖啡和火车 菲利普的妻子:门当户对的85分完美配偶 梅耶的儿子:赫伯特(崇尚公平,不断怀疑,“我有一个问题”),从政 三代雷曼: 菲利普的儿子:鲍曼。爱艺术,投资电影电视艺术品,投资电脑操作系统 鲍曼的妻子:二婚嘴毒的贵妇鲁斯
非雷曼 医生x1 老拉比x2,一个说关于年龄,关于让小土豆去纽约的预言,一个给赫伯特上课 南方的棉花种植园主 买棉花的北方买主 阿拉巴马州长和秘书 纽约的北方棉花大亨们,“低沉的笑声呵呵呵” 火车公司像一座笑容雕像的年轻人 面如满月的年轻人,面如蜜瓜的年轻人,雷曼家族人丁凋零后的职业经理人和职业操盘手 电脑操作系统开发者x2(我们要发明一种新时代的语言!)
再想到上几个看的国产家族编年史型话剧,是七八首年代金曲+百把号人百来套衣服+十几套布景的PPT走马灯……就觉得雷曼越发好,好的不得了,二刷哪里够,有多少次就应该刷多少次啊。
2023.3.18北大百讲,一次神奇的马拉松观剧体验。 第一幕第一代三个兄弟的艰苦创业,并在种植园大火后布料转型棉花商,并逐渐垄断南北原棉市场;第二幕以内战中雷曼艰难支撑,并在内战后转型阿拉巴马银行为节点;第二代菲利普充满理性,以铁路狂飙突进为始,不断开拓钢铁,石油等业务,成为纽约的投资巨人;第三代鲍比在29金融危机拯救雷曼于将倾,拓展娱乐,电视,并将雷曼在战后打造成世界性的投行帝国,最后又抓住了信息革命进入股票交易,并使雷曼从家族事业转型为职业经理人制度,在巨额财富中狂欢中落幕。 简约的布景和仅仅依靠三位演员完成所有角色的设定是开创性的,以及三代人的梦境,服丧的时间逐渐缩短这些有趣的细节令人印象深刻。 映后赵龙凯教授的讲座分析了家族金融向现代金融的转变。首先,由于金融依靠时间获利,在信息获取难度较大的前工业化时代,金融家需要长期的人际关系,在实际交往以获得客户的信赖TRUST,目前知名的美国投行都是以人名为招牌,正是因为当时人名即是信誉的象征,而随着科技进步,信息的获取效率大大提高,金融的信用从人际交往转变为了会计规则与监管审慎,不需要具体的人作背书。家族企业的世袭罔替因此逐渐转型为职业经理人的专业管理。第二,过去金融服务的对象是有钱的贵族,种植园主等少数群体,仅仅依靠人际关系就可以获得足够的信息,而工业化导致的物质爆炸使得普通人也有了金融的需求,因此产生的信用制度也不再使直接的人际交往再有必要。金融机构最关键的方法转变为了市场营销,就是剧中强调的BUY。股票交易也成为了计算机公式的推演。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教父式的史诗巨作,唯一的遗憾是对于08年金融危机的探讨不够充分,主要聚焦的还是雷曼家族三代人的传奇故事。
2023.4.30 江苏大剧院水滴影院 NT live,劳动节的第二天。
非常“现代”的一部话剧,一个旋转舞台加上一台钢琴,叙述雷曼的百年兴衰史,三位演员一直在客串各种角色,无疑需要强大的台词和舞台功底,作为观众有时候都会角色错乱,不过演技确实太强,尤其是Russell Beale,堪称教科书般的演技。
观后感:
1)一些话剧台词的”重章叠唱“很有趣,儿歌版的台词推进了剧情的发展;
2)原作者是意大利作家,然后英国国家剧院排演,讲述了三个德国移民在美国的发家史,全程一个场景,三个演员,三个房间,三个章节;
3)创作的基本动因是08的次贷危机,剧中借用了很多金融比喻,比如纸牌游戏(德扑之类)、随着音乐舞蹈(《After the Music Stopped: The Financial Crisis, the Response, and the Work Ahead》)、电子交易系统出现与传统的强烈对比,还有一些隐晦的zz比喻,譬如‘red than Russia’,‘even Chinese involved in…(08' Crisis, balabala,记不清) ’,嘲讽GS是“临终关怀养老院”,etc.
4)录制时间应该是2019年夏天,间隔疫情三年,无比感慨,如果说《Hamilton》是在回顾国家的诞生,那么《The Lehman Trilogy》似乎疑问未来会走向何方;
wyc
2023.5.4
(10/10)2019.10.30黄浦剧场影像。恢弘的史诗,不加矫饰的真诚表达。三个人的命运构成三场时代影像,跨越世纪,用事件陈述历史。透明落地窗的雷曼兄弟的办公室,循时代变化迁移而变幻的布景,透明空间依着命运变化而旋转运动,三个人在限定空间里完成多场景、多角色的演绎,表现上看到对于工业时代的默片的致敬。三场戏从生发,演进,到最后欲望无以承载,野心被时代吞噬,甚至看到一种人类命运循环往复的共同规律,最后的念白是宗教性的,是回到起点,也是湮灭后的重生,雷曼已去,人类依然在重复自己。可能是三年来看过最喜欢的剧,溢于言表。
看前对adam godley的印象是各种电视里的律师或者医生看后的印象是卧槽神仙
難怪南總瘋狂安利,太好看了!四小時沒有一分鐘走神。之前沒想到是三個演員撐起整部家族史,三位都是神演技,帶領觀眾進入故事全無成本。雷曼兄弟挺過二十年代還是沒能在千禧年後跟上時代腳步。也曾見證2008年它倒閉時香港新聞全程追蹤社會氣氛愁雲慘淡的過程,唏噓。
Ntlive 高清放映版。戏剧最好的样子,谁能想到三个演员一个玻璃盒子一台钢琴撑起一场3个小时的戏,讲述了雷曼兄弟如何从德国来的犹太移民到靠棉花发家到经营咖啡豆银行金融到最后破产倒闭的160年风风雨雨,三代掌门人三幕的戏剧。剧本一流导演一流演员一流配乐一流,全都是一个话剧能有的最完美的样子,今年的最佳
NT2019年出品的舞台剧,会成为新经典级别的好。三个人一台钢琴演出了德裔犹太人雷曼兄弟家族160年的起伏,其实也是一部美国经济史。演技无需吹捧,三个人在一个旋转的玻璃房子里演遍男女老少毫不违和。我最爱的是诗性很强的台词,配上恰到好处的钢琴独奏,全剧宛如史诗,接近四个小时越看越high,想去找剧本来看。棉花、咖啡、石油,哦不,我们的面粉是金钱。每个产业重心转移都展现时代背景,尤其大萧条后讲述to buy的一段,they buy,we sell.人们买买买,不是出于需求,而是一种本能,不停买,让买买买定义人本身,每个消费者都要借钱,作为银行就有源源不断的生意。把资本主义如何设下消费主义陷阱的阴谋讲的淋漓尽致。
资料馆NTLive,啊彻底被这个旋转舞台和只有三个演员却演出了整个家族史诗所震到了。这种舞台式的时空概念和表现形式真的很让人开眼界,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是这三个演员实在太优秀了。剧作上第二幕从实业资本到金融资本的变化写得真是活灵活现、鞭辟入里,震撼人心;当然情感上还是悲剧性/史诗感最足的第三幕更打动人。
如果不是亲眼见证,我完全想象不到,三位演员,一个固定场景,能够如此张力十足地演绎出一个金融巨头一百六十年的风雨飘摇。主次情节的交错松弛有序,演员在三代人数十位角色之间的转换仿佛跨步过一个不存在的次元摇身一变般舒张自然,台本高度诗意和韵律感,和着设置巧妙、错落有致的单一钢琴背景,一个宏大又波折的不凡命运就在舞台中舒张成一幅长卷。年度NTL最佳,安利给每一位想要感受舞台魅力的小伙伴。
他一直梦想着美国……在漂流于海面的大船上,在曼哈顿上空的困室中,在旋转的神奇音乐盒里。明与暗、动与静、投入与抽离,你是谁、我是谁、谁又会是谁,兄与弟、父与子、衰败与不朽。永远更多,永远更好,永远有永远。笑着,哭着,舞蹈着,穿上最好的鞋。在清晨的阳光中,梦想着美国……吟诵着这首资本主义的悼亡诗。
绝了,一方舞台两百年,三个男人四小时。一个犹太移民家族的传奇发迹史。复杂的人物轮转情绪切换,精确的灯光舞美,妙到毫巅的走位和配合。“buy buy buy”那段真是对“双11”绝佳的讽刺。虽然有“叙述”过多,“表演”不够的缺点,可是想想这个故事容量,以及因此造就的流畅戏剧体验,让人不忍苛责。
世界是一只车轮,祖先的神情浮现在我们的脸上。如戈多换帽子,那这三个演员又是谁呢(想到在yhxp,srp讲给我:装起所有知觉束的麻袋,先验存在的我)资本主义从实体到金融,如同我们从实在到虚空,以稀释作为吞并的代价,黑色星期四时,信仰和股价一起崩塌;这可能是最接近红楼梦的美国玩意了。TMT,P2P,区块链,大数据,全是命运泡沫,从棉花和大火开始,我们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在那个雷曼的梦境里 侧面打过来的下午光 涂亮了所有人的侧脸 咕噜姆的地洞谜语震耳欲聋地响起:是什么吃掉一切,鸟儿、钢铁、国王和城镇?答案是 时间
“A Magnificent Road to Ruin” ,戏里打了Capitalism的脸,戏外外百封箱演炒到2000刀一张票又被打回来了(而且是在军械库演,深入capitalism的核心么呵呵呵
4.5。第一部戏剧影像。给我贫乏的戏剧储备提供了一个重要参照。©资料馆。
2020.0906三克映画with Lynn
剧本的寓言感还是太重了,不是雷曼的历史,更多还是银行家的历史、美国的历史。想要把一百五十年浓缩到三个小时里确实很难,所以只能依赖不断地制造巧合和回环。最喜欢的还是形式的创意。三个男人,一个玻璃盒子,复杂的、名利场与野心的长史,反而用这样最最简单的形式来讲述。这本身就意有所指。(本·迈尔斯帅炸了!!
从三个雷曼白手起家到一个雷曼都没有,从坚守传统的7日服丧到仅仅3分钟的默哀,三幕演绎传奇企业从创立到覆灭的160年美国梦醒。三个演员,单一的舞台置景(以舞台旋转和背景变化营造不同时空),钢琴作为唯一乐器提供简洁的配乐,一切都很精练,几乎靠台词和表演撑起全剧,台词极密,到第三段有点撑不住睡了会。7/10
这不就是听Audible Book的同时,给放了点儿PPT吗?可是这些设计、表演啥的,也不值得看啊!而且这书本身也没啥意思啊,观点肤浅,故事平庸。幸亏没去影院看,不然花那么多钱那么多时间,简直亏死了,也难怪评分那么虚高,毕竟那么多人都是慕名花钱抢票又为之耗掉多半天时间的……
开始十分钟就睡着了。三个人演的真好,这么大岁数这么多台词挺不容易的。
我看了一次现场,三次英文影像,再看带中字的放映,还是感觉过瘾。它身上凝聚着从文本创作开始,舞台剧创作每个阶段的优质和成熟。所有增减和改变,都能看出思虑和考量。处处可见才华和灵感,每个阶段的参与者都在做自己最擅长、最专业的事。这个戏里有很多技巧性的、思虑的、高审美的、富含选择和取舍的东西。这种想得很野,但走得很扎实的创作法,就是产业和从业人员的成熟,这也让这部剧有更多可以学习的地方。
无聊的编年史,冒充希腊悲剧
(现场演出无评分)NTLive录像,中国内地电影资料馆学术放映字幕修改版。我看最多的舞台剧是京剧,也有一些国内话剧和音乐剧,这几年NTLive算是个好渠道能了解一些英国那边的状况。仅就这部(台?)剧而言有个能对电影很有借鉴的地方是用有限的演员来扮演众多角色时的转场方式。另外还得说我不喜欢传记的一点是,过度拔高传主的事儿总会发生,世界不会围着一个人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