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由<John Carter>谈运动捕捉(motion capture)在电影里的作用
运动捕捉(motoin capture,后文简称mocap)在科研领域大概有接近20年的时间,真正大规模用在电影领域,大概就是5年左右的时间。自从在《阿凡达》(Avatar)里一展伸手,开始为大众所熟悉。之后的好莱坞大片里,几乎每部电影有用到mocap技术。之所以想拿<John Carter>这部片子来说运动捕捉,一是它刚上映,大家关注都比较高,二是这里面同时用到了三种运动捕捉, 分别是肢体运动捕捉,表情捕捉和动物运动捕捉。广义上的运动捕捉应该是包括这三大类的,不过大家平时说的mocap技术基本上是指肢体运动捕捉,也就是只捕捉四肢和躯干的。要捕捉人的表情,难度在于其复杂程度,肌肉多,建模难度大,而同时表情丰富,需要的精度比较高(这可以看我同学写的另一篇文章,是从<听听历险记>谈面部表情 。
动物捕捉难度在于没有固定的尺寸和骨架模型,大到大象,小到蚂蚁,这基本上很难有固定的模型,现在比较多的动物捕捉也就是狗的运动。在<John Carter>里,制作组就曾试图采集骆驼的运动数据来模拟Tharks他们骑的“犀牛”的运动。
第一部广泛使用mocap技术的电影是Sinbad: Beyond the Veil of Mists, 这是一部2000年的动画电影(Feature Animation)。面部表情缺失很严重,运动也很单调,基本上是以简单的走路,跑步,跳跃等运动,角色之间的打斗也比较简单。而且当时的渲染的技术确实让人汗颜,整体的画面比起现在的<玩具总动员><汽车总动员>来说,差距太远,不过这也是由当时的技术限制的。
《极地特快》(Polar Express)也是一部大量采用mocap技术的电影,其中我们的汤姆汉克斯(Tom Hanks)还同时做了若干个角色的运动表演。但看完了这部动画电影以后,人物的动作确实显得僵硬,这也是后文里即将要提到的mocap的一个致命缺点。
正如前文所说,在近几年的大片里,mocap几乎如同吃饭离不开筷子一样,在每部电影的制作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夸张的说,它的出现,让无数人“闻风散胆“,一方面,演员认为自己的饭碗不稳了,以后的电影已经和真人演员告别了,另一方面,动画师认为自己要彻底下岗了。而事实上,到目前为止,这两种人都没有下岗,而且也基本肯定的说,这两类人不会因为mocap而下岗。相反,mocap技术在电影里的应用还需要依靠这两类人。虽然呈现在屏幕上的是虚拟角色,可是捕捉到的真实演员的运动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角色的表现力,好演员依然是电影里至关重要的因素。不过可能偶像派的演员会有影响,实力派的演员则可以有更大的施展空间。而对于动画师来说,mocap采集到的数据不可能直接应用到虚拟角色上面,基本上都要有动画师的后期处理,甚至有些不能被捕捉的运动,依然要靠动画师的传统关键帧的手段来实现。
mocap作为一项新兴的技术,对于行业的推动是显而易见的,但现在我们却没有看到它具有颠覆传统生产流水线的实力。事实上,在如今的电影制作流程中,它的角色是十分尴尬的。很多导演都不喜欢用mocap,重要的角色都是要动画师一帧一帧的手调每个关节。皮克斯在<汽车总动员>里打出的标语是"纯手工动画,无运动捕捉"的标语("100% Pure Animation – No Motion Capture!")。深究其原因,我们可以看到mocap有若干的缺点限制了它的应用:
1. 预算限制。一套教学级别的设备下来大概是100万RMB,工业级别则另说了,要看导演想要什么样的配置。对于小成本制作的电影来说预算承受不了。现在商业产品做的最好的是Vicon和Motion Analysis两家
2. 场地限制。mocap采集数据主要靠两种途径:光学捕捉和感应器捕捉。光学捕捉又分为有标记(marker-based)和无标记(marker-less)两种,现在成熟的商用产品基本上是marker-based,它精度高,marker-less正处于科研到工业应用的过程。为了避免可见光的干扰,一般采用的是红外线来捕捉marker的运动。所以前期的mocap依靠光学捕捉,它必须要在室内固定的场所进行,要搭建红外线的发射器和感应器,这极大的限制了mocap的应用。而除了光学捕捉,通过磁场和加速度感应关节运动也是另一种技术,它不受场地限制,但精度有问题。
3. 表演限制。mocap如果采用光学捕捉的话,当被遮挡的光学感应器太多时,系统就无法正确的分析此时演员的姿势。这个缺点限制了演员不能做过于复杂或迅速变化的运动,进一步限制了mocap的实际应用。
4. 无法实时判断效果。现在的大部分mocap系统已经可以实时的用与表演者相同的骨架模型来观察运动效果了,可是无法实时的呈现出最后虚拟角色上的效果。如果失败,则需要重复拍摄,如果涉及多个角色,则多个角色均要重拍.
5. 能捕捉到的运动有限。mocap只能捕捉真实角色可以做出的运动,但是很多电影里面,主角是很牛的!!!于是超自然的运动也是无法捕捉的,需要动画师自己来制作。
6. 运动难以修改。捕捉下来的数据难以修改,如果修改一部分的话,会显得和剩余部分不协调,失去自然。而如果去改变全身动作的话,又成本很大,这和动画师完全手调就区别不大了,效果还没有后者好。再比如很多导演喜欢用Retiming这个效果,这对于mocap的数据来说挑战就很大,因为mocap的数据说到底是离散的帧数据,要去做retiming就要去重新采样,容易出现失真的情况。
7. 运动重定向(motion retargetting)困难。运动重定向也就是把捕捉下来的运动数据重定向到虚拟角色上面,这在前10年还是很热的研究课题,大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法,但是依旧没有完美的解决,现在还有人在做。当真实角色和虚拟角色相差太多的时候,比如<John Carter>里真实演员和Thark之间的骨架有明显的不同,单纯的拉伸四肢会导致明显的运动失真(比如走路的时候支撑脚会有滑动,称为foot-skating,也比如两个角色之间握手或者打斗,或者角色和外部环境有接触的时候,失真很明显就看出)。在皮克斯的《汽车总动员》里,遇到非人物的角色,给运动重定向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虚拟角色和真实演员存在差异,即使骨架的拓扑结构是一样的,比例不一样也会有很大的问题)
以上的缺点限制了mocap技术的应用,但是这也不代表mocap就没有它的地位了。正如前文所说,绝大多数的好莱坞大片都采用了这个技术。随着技术的进步,比如说在<阿凡达> (Avatar) 里卡梅隆用来捕捉面部表情只用了一个摄像头,在<John Carter>里,他们就用了两个摄像头同时来捕捉面部表情。而同时随着科研人员不断的提出各种方法来改进mocap数据的处理,mocap也越来越多的应用在了实际的电影制作里。
(<John Carter>里的面部表情捕捉)
事实上,除了真正将捕捉到的运动附加到虚拟角色上面,mocap技术现在正在更广泛的用在电影制作的其他领域:
1. 给动画师做Reference。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应用。虽然说捕捉的数据不能直接应用在虚拟角色上面,但是给动画师做参考还是有价值的。
2. 做Previsulization。这是大家不太熟悉的一块,现在电影在真正上摄像机拍之前,导演是需要把剧本按照故事线先来个草稿,这个时候不需要精确的动作,也不需要高标准的渲染合成,也不用复杂的模型和贴图,主要目的是场景的布置和摄像机的定位。这个时候虚拟角色的运动一般就用mocap来做,速度很快,很多导演都愿意用这个。现在的Previs已经应用很广泛了,已经有很多公司专门为电影做Previs
(<怪物史莱克>Shrek的Previs的效果)
3. 做群体运动仿真(Crowd Simulation)或者背景角色的仿真。群体仿真里面,像<John Carter>里面的Tharks,制作组就用mocap采集了大概800个不同的人的运动片段,然后再附到群体中单一角色上,这样做出来的效果更丰富,自然。
(<John Carter>里Tharks的群体运动的仿真)
mocap技术发展到现在,基本上已经进入了成熟期,或者也是瓶颈期。大家除了提高帧速、感应器数量、摄像机数量等硬件之外,突破性的创新还没有。mocap的未来发展,一是要看电影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比如走入立体放映的话,对于mocap来说还是有优势的,二是要看能不能解决运动重定向的问题,能否提出简单有效的方法来把捕捉到的运动数据重定向到任意的虚拟角色上,三是要看自身技术能否有创新,除了光学捕捉和感应器捕捉之外,如果能有其他捕捉方式,则有可能会进一步提升mocap在电影制作里的地位。
欢迎大家来踩我的个人网站,嘿嘿
www.motionsynthesis.org(豆瓣上不能贴图,恩)原文发表在我的校内上:
http://blog.renren.com/blog/238158471/812364639?frommyblog 2 ) 女主纯爷们…其实我是小说粉来着
很小的时候就看了原作小说,跟小说相比,电影里的公主实在是……太爷们了点……穿得再怎么清凉都让我想不起来她是一公主。
话说如今男主卖肉女主纯爷们是电影潮流吗?男主身上绕着红布条驾着飞行器去抢婚那段,头发衣服飘得那叫一飘逸……我森森的错乱了。
当然……男主卖肉还是很有诚意的,穿得够清凉,脸跟身材都不错,全程被各种火星生物调戏,从一开始的塔斯-塔卡斯到绿人baby到红人小贵族(应该是小说里他的好友)到火星狗狗还有后面的光头boss……人心不古啊~
绿人的情节改动太大,书里我很喜欢的人物,骄傲高贵的塔斯-塔卡斯和温柔的索拉,他们的部分完全被改得很无语,怒!唯一只有那只火星狗还算可爱。
电影前半段有点拖,最后一小时很爽,果然不管剧情怎么样,最后还是大战一场比较爽快。火星飞船的翅膀非常美,主角开单人飞船的画面要是再多点就好了,没看过瘾,总比看他像个蚂蚱似的蹦来蹦去要好点。
三星的水准,看在童年回忆的份上还是打多一颗星吧。
3 ) 群星,我的归宿 ——从《异星战场》谈科幻中的火星探险
“地球太危险,你还是回火星去吧!”周星驰电影中的这句话可不是随便说的。对地球人而言,火星有着特别的意义:它是地球的近邻,更像地球的兄弟——自转周期几乎与地球一样,公转周期约是地球的两倍,昼夜交替、季节更迭都和地球的情况十分类似;表面也有对碳基生命至关重要的大气和水;重力与温度也在某些地球生物可以生存的范围内……于是,火星人就成了地球人的一个着迷的梦想,甚至有本关于男女关系的书都起名叫《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
以火星为背景的科幻电影始终都很多:从默片时代的《火星之旅》到90年代的科幻大作《全面回忆》,从蒂姆·伯顿的搞笑之作《火星人玩转地球》到逼真写实的《火星任务》,再到去年的动画片《火星救母记》……
而不久前在在国内上映的科幻片《异星战场》,其小说原作则是这些火星幻想的源头——如果你感觉《异星战场》故事跟《阿凡达》、《星球大战》差不多,那就对了!因为这两个科幻电影的导演都是看着《异星战场》的小说原作长大的:《异星战场》改编自埃德加·赖斯·巴勒斯(Edgar Rice Burroughs)的小说“巴苏姆系列”(Barsoom)的第一本,1912年发表于杂志的《火星公主》(A Princess of Mars)。今年正好是小说原作百年纪念!“巴苏姆”也就是小说中火星人对自己星球的称呼。电影中男主角约翰·卡特的侄子就用了小说作者埃德加·赖斯·巴勒斯的名字,以示致敬。
作为一部有百年历史的科幻小说,《火星公主》的想象力和开创性都是非常了不起的。想想看,在那个莱特兄弟刚刚让人类飞上天空不到十年的时代,作者埃德加·赖斯·巴勒斯已经在小说中想象出以光能驱动的飞船了!可惜小说是一回事,改编成科幻电影则是另一回事。经过无数科幻大片的洗礼,观众们已经对视觉奇观要求越发苛刻。纵然《异星战场》投资高达2.5亿美元,背后有《阿凡达》、《星球大战》的特效团队支撑,在视觉上也只是还不错而已。无论是四支胳膊的萨克族还是六只爪子的白猿族甚至十只脚的外星狗狗乌拉,都无法带给我们第一次看到《星球大战》或者《侏罗纪公园》、《魔戒》那样的惊奇感。电影中荒瘠的火星,也无外乎是增强版的美国西部而已。《异星战场》无论在视觉上还是故事上,都像是一堆科幻奇幻电影的大集合:《星球大战》、《阿凡达》、《星际迷航》、《人猿泰山》、《魔戒》、《纳尼亚传奇》……好比一锅食材,每样都不错,但凑在一起乱炖,总是味道不纯,鲜味不正。
《异星战场》大概是太囿于原作,没有彼得·杰克逊改编《魔戒》的手腕和魄力,有点落后于时代了。有意思的是,小说和电影把主人公约翰·卡特设定成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一个军人,从南北战争中一下穿越到火星去。而火星上的几派势力无论打扮还是做派都像极了地球的古罗马时代。再回头想想,《星球大战》不就是太空版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么?共和国的参议院和杰迪骑士的元老院对抗帝国的皇帝(其实就是凯撒)!而《阿凡达》则重写了美洲白人移民对印第安原住民的扫荡和屠戮历史;如果你再想想阿西莫夫的经典科幻小说《基地》系列以及弗兰克·赫伯特同样经典的科幻系列《沙丘》,你会发现这些科幻作品统统是以地球过去的某段历史时代为模板的。换句话说,原来科幻小说、科幻电影往往不是在“编新”,而是在“述旧”!《红楼梦》里宝玉曾经引古人的话说:刻古终胜雕今。看来还真是这么个道理。
无论科幻小说还是奇幻小说,单凭一个作者都很难构造出一个世界体系来,尤其难以创造出这个世界的历史。尽管很多奇幻作家热衷于“设定”,花费了无数心力去设定出一个独特的世界,甚至有些作家联合起来共同构造一个宏大的体系(例如国内的“九州”或者国外的AD&D系统)。但这种人为的设定又会带来读者难以进入作者世界的问题——因为整个世界体系对读者而言完全是陌生的,所有东西他都要重新和现实逻辑一一对应才能读下去。即使以《魔戒》作者托尔金和《冰与火之歌》作者乔治·马丁这样的大神级作者,也只能创造出部分独特的规则来(例如《魔戒》中的精灵语)。
因此,通过幻想性的重构来借用历史,既能让读者/观众很容易理解这个幻想世界的规则,又可以借助读者/观众的经验来让他们投入到故事中去。仰望星空,重构历史,几乎所有史诗性的幻想文学走的都是这个路子。
4 ) 男主角你明显开外挂了吧!!!吐槽点满满屏幕啊!
从头到尾都有吐槽点的大片.....
一.男主角你是私服来的吧,一定是!!
二段跳明显开外挂了,伟大的二段跳征服了全火星生物~~
最搞笑的是以一当百,AOE群拉小怪....杀戮盛筵...CD一到就用哦~
男主知道再算有外挂和固定五人团,游戏里是肯定玩不过GM大爷的,GM就是神....于是来了个反和谐,回到现实世界,杀了了GM肉身...好吧 你赢了...
二.什么什么使者必须是游戏GM啊,会隐身会变羊一招秒人,别藏了,必须是暴雪亲儿子法师大爷啊!无脑放奥冲,biubiubiu~~~~,DPS闭着眼也是第一了,可惜被男主角在现实世界给秒了,喂喂,男主角,最后那招是你偷学了fs的闪现吧
三. 公主你才是最强力的存在啊....时而化身科学博士,时而唐僧附体满腹说教劝善,时而变身MT,血刃重兵,时而又小清新调调泪眼婆娑...
印象最深的是男主群拉小怪,公主骑在科多兽上,一下穿越为韩剧女主,张开五指,伸张手臂,大声呼男主姓名"呕吧~~~~"来表达对男主的不舍和不弃...导演难道也天天守着八点档看棒子苦情戏,所以拍了这么一幕向其致敬的画面?
四, 满背纹身的四脚兽女,身兼DBM和NPC职责,指路,卖武器,每天日常任务领取,肯定少不了你哟.最厉害的是,每次当男女主角调情完之后.准时响起警报:"一大波怪物正在接近......"有了插件就是好用啊,准时告诉你要转阶段切技能了,划水人士必备...
五,竞技场冰吼你太可怜了,TOC时代每周被人刷的还不够么,到了火星还要被拉来被男主角单刷...放过冰吼吧,他只是80年代的一个孩子...
好吧,看完这部片子才明白,要简简单单讲好一个故事,真的很难...
5 ) 《異星戰場:強卡特戰記》(John Carter - 2012)
頗好看,完全讓我想起古早的奇幻冒險電影,有如向《星際大戰》風格的致敬,娛樂通俗浪漫壯闊,地球和火星的虛實交錯又很有後設的味道。可惜男主角的演出不算很討喜,題材和現代流行格格不入,行銷可能因此難以著力。
排除掉男主角有點失敗之外,整部片真的執行的還不錯,編導完全抓住了這種復古娛樂電影該有的節奏和深度,或許完成度可以再加強一點,密度再高一點,但現在已經算夠讓我驚喜了。
6 ) 异星战场:瓜子潮掉的滋味
1,因为原著的开蒙地位比较高,都写出来整一百年了,有些关于情节和世界观设计得过于简陋的地方,确实可以予以理解,这让主创们在改编故事时也更容易趋于保守。科幻小说(无论硬软)类似的情况不少,内容和意识在当时可能很新鲜,但必然有被时间淘汰的部分,也有并不适用于电影类型的部分。前者比如威尔斯的《时间机器》,后者比如还是威尔斯的《世界大战》。甚至包括漫画界的《北斗神拳》。谁都知道它的故事在拉欧之后即陷入明显的周而复始,但它影响无数后辈的位置就在那里。
2,即便如此,抛开大世界的俗套,也不谈三个国家是否太过于对应美国南北军队和印第安人。电影叙述在细节上展现的空洞程度,还是让我有点吃惊。交战那两国就不用说了,在结尾婚礼才看见点烟火气。即便是花笔墨最多的萨克人,做“实”的地方也不够。两主角再一不来电,那真的就跟观众完全隔开了。
3,美工倒是喜欢的,那些场景无论是粗粝的地貌还是蒸汽朋克风的飞船还是空杂糅合的建筑,都像极了童年时在眼前来去闪过的科幻画。只是,演希雷姆一族的演员,你们真没有觉得画在脸上的暗红色印泥花纹难看么?不如鞑靼兄弟们啊!
4,开头为了先声夺人,先来了段炫的空战,过了很久之后才交待之前是什么意思,在叙事上恐怕比较减分。然后整个铺垫戏是遗嘱一节,抓逃兵一节,星球探索一节,每一段都等于是重新进入一个全新的故事环境。这么长又折叠的开场,会让观众看得很累的。
5,大主题做从“逃避自我”到“反认他乡是故乡”,其实是个很标准的好莱坞式主线,没什么好指责,但确实也没有天生加分的地方。主角逃避战场,逃着逃着来到更大的战场,想着回家,结果慢慢地主动加入战斗,找到归宿。这些都是故事自然而然的编法,如果没有更多的内容在,观众不买账很正常。而如果主角经历部分还要做点悬疑,那么就得靠演员自己的魅力在前面撑,现在看来显然他的魅力是被硬往上“造”的。他的强来得过于外挂,他的弱又无人懂得。这种冒险,力量在哪呢?
6,说到力量,这个是任何一故事里最基础最实际但是又最需要小心的部分。一个火星上某不了解国家的灭亡,在地球观众的眼里看来,真不如一个女人要嫁给她不喜欢的人值得关注。如何牵引住这些,然后撩拨受众,才是性价比最高的部分。不然,钱是越花越费力气。
7,最要命的是,不有趣。原著可以一本正经,但斯坦顿你真的不敢加段子?“三擒三逃”那段不是很动画吗?穿越之后讲文化碰撞的地方磕磕巴巴,真不知导演对《鬼玩人3》这种作品是个什么态度。
8,阴谋论系统真是让创作者们爽歪歪的一个玩具。神使这种充满BUG的存在就不细吐槽了,只是想起来这些年,有多少片都上赶着创造一些形象去对历史大事件负责,仿佛这就是一种瞬间让简单事件发光的神技,看多了有点烦,钱莉芳的《天意》其实也给我如此感觉。
9,重新看凯撒和安东尼站在一起,有些感慨。
10,朋友说,马克斯特朗应该是彻底把安迪加西亚的戏抢光了吧。
11,肢体捕捉技术其实这些年进步得很大,但如果塔克人做出来给人的实际感受还是跟加加宾克斯差不多,这就是要反思地方了。
12,迪斯尼这次把加勒比4赚的钱又亏走了不少。
文戏和逻辑都简单粗暴得让人难以忍受,原作年代久远和低龄受众群并不能成为借口。好在场景设计和特效值回票价,如男主单挑大军穿插回忆那样的几场戏也挺不错。卖肉男主小帅,又见萌狗,《危机边缘》光头观察者难道出自这里?其实我还挺想看第二部...
宣传上有点吹牛逼。纯粹一部简陋的让人犯困的电影。
继布拉德·伯德之后,皮克斯又一动画大腕投身真人电影,但可惜电影绝对不可能取得《碟4》那样的成绩。在片尾出现的“谨以此片纪念激励我们所有人前行的史蒂夫·乔布斯”的字样,是否是首部好莱坞大片向苹果教主、皮克斯创始人致敬呢?
刚看了IMAX 3D《异星战场》,特效很强,场面壮观,男主帅气,女主漂亮,火星狗很萌,绿火星人很逼真,火星风景很像犹他。不过剧情比较老套。如果没有《阿凡达》在前,这电影应该会很火。原著小说《火星公主》小说有十一部,够拍好几部续集啦。但真担心迪斯尼收不收得回两亿五千万美元的巨额投资。。。
100年前的经典科幻小说,阿凡达及星战系列都曾借鉴过,可惜太晚拍成电影,失去新鲜感拍的也不够好,擅长动画片的安德鲁驾驭不了史诗级别的长篇,本以为这系列会有前传后续,现在看迪士尼能否收回成本都是回事。想表达的信息量过大导致比例有点失调,乱入的凯撒和安东尼很有爱,火星公主丑到让我泪目。
科幻外衣,内核却是挥之不去的西部情怀,生命因热血而更加美好。ps:火星生物都太萌了嗷嗷嗷我也要养一只woola!!
應該早點出的,在阿凡達甚至星戰之前拍,那得到的評價也許高點。泰勒很帥嘛,為嘛我好幾次感覺自己看到Depp了,之前看劇照時並沒有這個感覺。馬克叔最近老露臉嘛。我比較喜歡白妞所以對紅妞公主無感。
100年前的小说,改编之后却像各种类型片的混搭。早在1931年,米高梅就打算将约翰.卡特的故事拍成动画,可惜样片不理想才放弃了计划。迪士尼这次就应该拍成动画片才对,可惜了安德鲁.斯坦顿这位动画天才。
woola!3d效果差点 剧情白了点 不过经典科幻小说终于走上大银幕还是让人欣慰的 多么经典的穿越
改编自《火星公主》(正好出版一百周年),导演是Wall-e和《海底总动员》的导演。电影的口味很经典,即便有人评价为低俗趣味,也是非常大气的,非常值得一看。
3D 也是差到我想不到,剧情不连贯,男女主角性格不突出,偶尔几个笑场的亮点让我提醒自己坐在荧幕前——别睡着阿!看科幻的人如今真是无片可看了!
迪斯尼的
最后影片的符合是John Carter from Mars的意思,音乐和特效不错,逻辑是硬伤,女主片中造型还是比较正的。喜欢这一类的片子所以还是推荐。
此☆☆☆☆☆仅献给乌拉
故事呢•••确实太老套•••而且典型的米国英雄主义•••一人打死一军队啊•••但是人家的四星完全是给男主角的脸的!!!嘻嘻~
看完这部片子,才能真正体会到阿凡达的剧本和卡梅隆大神的指导水准有多么恐怖。当年大家都说阿凡达故事简单情节老套,而这部剧情糟烂的异星战场连讲好一个简单的故事都做不到。女主角是比金刚狼里面漂亮太多了。另外迪士尼最近几部3D电影最3D的部分都是片头那个迪士尼标志。。。
至少各个星球的狗都很忠心⋯⋯
感情戏真多余 怪兽戏太少 不是凹凸曼 别揽瓷器活儿
比预期好点就勉强推荐一下吧,娱乐片还图个啥不就看看视效么?虽然3D效果很一般IMAX音效也中规中矩,但男主小帅,加上特技和大场面,已经算是值回票价了。这年头是个电影都要弄只狗来卖萌,外星狗都不在话下。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另一个美好次元,只不过Virginia喊太多次,代入感就少了。
至少看的过程中 没有要离场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