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北京

HD

主演:张慈 / 牟森 / 高波 / 张夏平 / 牟森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1990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流浪北京 剧照 NO.1流浪北京 剧照 NO.2流浪北京 剧照 NO.3流浪北京 剧照 NO.4流浪北京 剧照 NO.5流浪北京 剧照 NO.6流浪北京 剧照 NO.13流浪北京 剧照 NO.14

 长篇影评

 1 ) 如果这不是你要的摇滚,那你要的是什么

其实越来越不愿意说摇滚这个词,自己觉得装,也怕一旦说了就像是自己给自己贴了标签,本来就是一种态度,一种方式,没有谁想的那么复杂。
但对于中国的孩子们,反正我是这样,从初中或者高中开始接触摇滚开始,接触外国摇滚开始,都是抱着一种新奇的,叛逆的,想要显示与众不同的心理,毕竟我们国家缺少这个,或者说根本没有这个的历史与传统,在当时我们年轻的心里面,这就代表了牛逼,代表了青春,代表了我们不想与这个世界为伍的心态。
但慢慢地,成熟的热爱摇滚的人开始长大,这成熟来自年龄,也来自心理,我相信如果你是真的喜欢摇滚,或者说如果你是真的想要保持自我的一种发展方式,你会慢慢在摇滚这条路上长大,发生一些改变,但心理还是一样的。
所以我看北京浪花,其实是很实在的,并没有很多人说的那样糟,我不知道豆瓣上的有些人是用什么样的视角和心理在看,因为对于所谓的批评导演拍的差,执着于某些著名运动,放大中国乐队的文化水平差等等,我都是不能接受的。这只是一个纪录片,我认为他都不能算一个电影,他只不过是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北京乐队,真真实实地展示他们的生活,他们的音乐态度。
不管是边远他们住的肮脏的小房子,刘东虹北京特色的英语,还有挂在盒子上的某些言论,我都觉得无所谓,玩摇滚的人本来就是有些装逼的,在中国,在北京,他们本来就与众不同,与世隔绝,唱着很多人听不懂的东西。摇滚是一种很宽容的精神,你得接受他们不同的想法,你得接受他们本来就是这个样子,而不是你想出的某个样子。
反过来说,像片子里的很多东西,包括那几个乐队,里面的几个乐手,他们住的房子,唱的歌,和家里人的关系,还有他们说的支离破碎缺乏完整性的话,我都深深觉得,是的,就是这个样子,摇滚就是有这样的一面,现在的中国地下摇滚,也一如既住的保持着这个状态。
看完我也还是感动的,不管你是不是觉得他们傻逼,还是有人会坚持这种东西。虽然他们还是一样贫穷,却很执着。

 2 ) 无能的力量

虽然我从来就不待见joyside,虽然我也特烦外国人拍中国的记录片老问咱们6.2+2的事(用一种好奇无知天真的姿态想了解所谓的真相),虽然这的确是拍给外国人看的中国摇滚纪录片。。。但真实的冲击把那些个东西都冲散了,我看到了真实,贫穷,自以为是,无能的(我并不是在贬低中国摇滚,相反我很爱他)中国摇滚。那种感觉和我看完《后革命的时代》,甚至是更早的《流浪北京》的那种感觉接近。

中国人为什么不好好说中文?我觉得操着一口并不流利的带有京片口音的英语看上去有那么点可笑,但英语除了是lingua fraca,他更代表了一种语言上的民主。和英语有关的联想是——美国,英国乃至欧洲,老外,自由。。。我相信如果我们真拿中文写词,那如今的中国摇滚更加的什么也无法表达。至少在这个社会语境下,用英语骂一句fuck off比中文的我操你妈要来的自如的多。但恐怕真正的外国人听到了会觉得很奇异独特吧,这也是这个纪录片的拍摄者不远万里来到北京,记录下这些新时代的摇滚青年的原因?

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农村——北京的气场,能让人感到严肃,担忧,压抑,却又必须异口同声的民主。这让那些个摇滚青年也更加的忧郁,悲伤,绝望,因为他们没钱,即使是在今天,我相信他们也靠不了音乐赚钱,依然贫穷,一贫如洗,并且坚持着自己的观点,别人都只是一群庸庸碌碌的傻逼,而和摇滚沾边儿的人就立马不俗了,牛逼了,男孩儿可以为了理想骨瘦如柴,女孩儿可以为了那个骨瘦如柴的男孩儿守护着他们神圣的爱情。新裤子和挂盒算是里边经济不太寒碜的,尤其是新裤子,近几年可以说混的还不错,彭磊拍片开店,其余人各有正职,大家都不光靠music吃饭,也活的自得其乐(也仅仅是看上去的),没有那么严肃,没有特别因为贫穷而变得清高不已情不自禁的自我垂怜自己,他们的音乐带着伤感,但那是不可避免的。所有的音乐都是这样,短暂的华美所带来伤感。

但其他各位的境遇就差远了,我特别讨厌用孩子来形容那么大的青年,但我也不知道该称他们为什么。每个搞音乐的摇滚青年,自尊心都如此强烈,即使他们拥有谦卑,那也是为了装逼。内心的得瑟和目空一切,清楚的写在他们的脸上,这样的任性和自以为是只有孩子才配,可他们在生理上已不是少年,心理上依然如青春期的孩子一般躁动。一切生活的错误都只是为了自我的浪漫主义情怀。中国摇滚乐舍我其谁,我不入其门谁入其门,贫穷的音乐人总是喜欢带着殉道般的摇滚精神去解决自己的生活,他们苦苦的挣扎着,但我相信他们有中自虐的快慰。这就是现当代的中国摇滚青年。一种无私的自我奉献的精神。无视权威,敌视政府,却又压抑的跟个好学生一样,彬彬有礼,看上去虚弱疲惫。那眼神中折射着令人心碎的委屈光芒。

无论如何,这部纪录片所反映的很多场景我们司空见惯。天安门,北京马路,大商场,郊区的无知农民,底层的用恐惧而迷茫的眼神看着摄像机的民众。我讨厌外国人用如此直接的手法来描绘出我们天天无视的身边世界,我讨厌他们用如此直白的手法去对比中国的“入流”和“不入流”,中国的“富有”和“贫穷”。可也正因为他们旁观者的单纯思维,让我不得不去面对中国社会的现实。

无能有时候也是一种力量。当我们每个人都说自己软绵绵的没有力气,当我们用尽力气表达出自己所想表达的东西之后,却依然软绵绵的,就好像卯足了劲去打棉花。
他们如王者一般的漠视着下面的人群。有人疯癫,有人无视,也有在这两群人中间犹豫的扭动身体东张西望的。哦摇滚的中国依然显得那么不合时宜格格不入奇奇怪怪让人有一种想发笑却又激动的想哭的冲动。。。

我就是那个东张西望却一直跟着节拍摇摆手臂的人。我做不到彻底的崇拜因为他们不值得我去崇拜而我又为他们的癫狂和投入所感动的浑身战栗。

最后joyside那个我不待见的主唱唱完后一屁股坐到了地上,这个被自己的音乐忽然击垮的男孩就这样让我流泪了。

这就是无能的力量。

 3 ) 令人遗憾的“北京浪花”

北京浪花的令人遗憾,不在于摇滚及摇滚艺人在中国的生存之多艰,而在于我们的摇滚和摇滚艺人的坐井观天。

摇滚区别于别的音乐形式,总是似有若无的就会聊及时政。一群精神生活在80年代北京城,却肉体生活在21世纪的摇滚愤青们,可曾知道美国的滚石杂志,每隔两三年,都在翘首期盼摇滚的回归?伦敦也不早再是Beatles的伦敦,或者福尔摩斯的伦敦,站在泰晤士河旁发呆,这条河甚至没有上海的黄浦江宽阔,只是听说巴黎的塞纳河更狭窄就是了。海德公园上演着各式各样的流行音乐会,戴安娜纪念广场(在海德公园里),寂静喷泉,蜿蜒无声,完全与任何噪音绝缘。这是一个没有摇滚精神,依然可以生存的很好的都市,一如我们的北京。

吃,具有中国特色的吃,各式各样的吃食,不分昼夜白天的吃。Joyside主唱边远叨叨着,肮脏狭小的房间,昂贵的北京地价时,不知道有没有想过,他把金钱都尽在吃上了?即使一个道貌岸然出入公司阁子间的白领人士,又敢花工资的百分之多少下馆子,还一身轻松在北京购房置业?难免让人想起纸醉金迷的莫扎特,贫困交加只是一个笑话,身为一个堂堂的宫廷乐师,入不敷出也只能怪他自己理财不善吧。可以肯定的是Joyside应该不会拥有莫扎特的成就,也不知道他们的乐队名是否收到了Joy Division的启发?要知道主唱Ian在从事专职摇滚艺人前,也是个正经的公务员。(尽管公务员在国外没什么了不起。)两难兼顾后,才不得不放弃铁饭碗,投身摇滚浪潮。所以,不要愤慨摇滚在中国之备受冷落,一如众多青年怀揣文学梦,难道也该休学辞职,愣头愣脑的回家写作吗?

因此,不由得更加喜欢上了新裤子。敢于迎面现实,而寻找呼吸空间的乐队,和闭上眼睛,任性生存在黑暗潦倒中的乐队,究竟谁更有勇气?不是可见一斑吗?

不喜欢刘冬虹,他把摄影师带去广场的时候,我就知道他要说些我不爱听的。青年不会永远是青年,他们中的不少人,如今很多在美国当了大学教授,有些还正巧是我的教授。我看着他们的眼睛,问起你们那年,到底想讨个什么样的说法?你们幻想变革的中国,难道比现在更好吗?很多人竟一时语塞。回望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美国政府开枪了,韩国政府开枪了,对象也都是手无寸铁的学生,怎么从来没人去质问一下他们的当局呢?老刘,你叫我说你什么好?只能说你被人拿来当枪使,还茫然不知吧。

挂在盒子上,一个从来没有听过的女子朋克乐队。鼓手沈静扎着小辫儿,模样象个高中女生。英文夹杂着浓重的口音,却非常流利。她们的音乐一听之下,我竟非常喜欢。沉浸在音乐里的女孩儿,无论多少岁,总是很漂亮。国际之路不好走,英文口音训练,任重而道远。

这个世界没有乌托邦,也没有理想国。流行乐泛滥中国这片土地时,大洋彼岸有一个叫做好莱坞的地方,制造了更多垃圾,企图同化所有人的认知。这一片遥远的土地上,所有人都穿着体恤牛仔裤,所有人都吃着汉堡匹萨饼,难道这就所谓的个人主义和个性?

很久以来,我以为中国和国外摇滚乐之所以不同,就在于国外的青年们有着生活不能承受之轻,而我们有着生活不能承受之重。轻重原来只在一线之间,当我们失去了战争,贫困等等借口,剩下的愤怒多少有点无中生有。

生活在中国之艰辛,没错!但生活在哪儿都不容易。当你们嚷嚷着中国如何如何之不如人意时,有没有想过,只是因为你是中国人,才可以这样大言不惭地抱怨。倘若你在美国抱怨,这个国度所有的民主自由都是狗屁,还会有美国人认同你吗?意料之中的结局不外乎,对你群起而攻之,并奉送“滚蛋”两字。

最后让我莞尔一笑的,是边远那个去非洲养狮子的梦想。且不说狮子不是熊猫,不需要人类为他们的生存繁衍操心。即使我们都达到了远方,又怎么样呢?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人要达到的永远只是同一城市,如果你在原来的地方不开心,不要幻想在远方,就会有一个好心情。

 4 ) 丢脸

我非常非常不喜欢这部电影!看清楚我说的话:我认为(注意用词,是认为,而不是觉得),你们丫这帮自以为是的“臭老鼠”话说的真有点儿过了!别tm拿摇滚乐当成你们丫可以批判世界的紫衣袈裟,别tm随便批判你的同胞、你的国家。没人是木头、没人是没有思想,劳动人民活的比你们丫腰板硬朗的多。我为我有你们丫这帮阿Q同胞,真感到强烈的耻辱。

 5 ) 过去是什么?我不懂

这个片子太让人哭了,一切全都是青春两个字在让人发泄,大家都知道老外有的时候有多缺,但是他们确实做了不少值得纪念的事。边老爷的那些话,欢欢的,太让人觉得不真实了,但是这就是过去,不是么。刘可的那些可爱的英文,无敌的,你现在问他他承认么。这片子太狠了。所有人都会在五年的轮回中忘记自己的过去,可是当别人以镜子的身份站在你面前,你看到的是自己五年前的影子的时候,你选择的笑还是哭。未来我们都不能得知,但是过去呢,我不懂,因为我不想过去。边老爷的那本jim morrison还在么,他和他知道的一切以及所有身边的一切人,你们都应该继续飞下去。甩开我。

 6 ) 美好的坚持

       街上人来人往,下班高峰的来临。堵车,人声鼎沸,计程车,十字街口,赶去哪里?镜头里是一群疲于行走而麻木的脸孔,城市的灰尘太大,抹灰了黄昏的脸。

    片子的几个镜头在劳动者的脸庞上停留,有的微笑,有的质疑,也有的闪耀。真实的纪录片,没有胭脂俗粉的遮盖,真实的让人在手中摩挲的粗糙,一点点渗入进神经。

    人活着为生活还是为过生活?坚持的目的在什么?成为上班奴隶,老板奴隶,下班奴隶。什么是我们的,可以带走的,可以留到明天不要过期的?防腐剂?

    这片子有点熟悉,有点暗哑。通过从几个地下乐队成员的交谈里,获悉他们眼中对自己做着的这件事情。人到底习惯了一种模式,像是乐队女主唱说的那样,成为上班族,朝九晚五一个稳定工作和收入,交个男友然后结婚,生活围绕着家室和工作,碌碌一生。所谓追求,不过是攀比你的工资可以买一套怎样的商品房,化妆品。你说,人的生活怎么就过得这么卑贱了。然后说他们的生活,只有接到了工作,或者唱片能卖了才有钱。我想他们唯一幸运的是,他们的父母的支持。这就很开明了。你想想要是你女儿儿子,成天不做工捣鼓点乐器啥,只出不进,几个人能受得了?就像是在火边玩耍,你觉得是你在烤火,谁知道又不是火在玩你?可是如果能够坚持下去,谁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也许是一个希冀。

    有一个镜头跟进到他们进入各种各样不同的演唱会所,这里包括茶座,餐厅等等,有演艺助兴的地方,台上是唱烂了的主流音乐。中国似乎就只有这样的音乐了,你说多元化,不同的类型有没有人听。有。不多。且不精。像是J走进的音像店可是什么都淘不到,闭塞。城市的闭塞,思想的闭塞,层面的闭塞。

    看完整部片子,脑袋有些白。

    如果我的生命只有40岁那么已经过去了一半。我的那一半都干什么去了?学习,学习什么?本领。什么本领?养活自己的本领。人需要学习本领养活自己么?养活自己去干什么?继续养活自己?不断的吃喝维持生命,然后去干什么?赚更多的钱以此为乐?或者这不是我该想的问题,我生活品质还不在那程度上。或者我庸俗了,因为在创作的时候还能收获来快乐。只是偏激狭小了我的想法,我被思想斩下一只手,又把一只脚一并伸了过去。多可惜。不劳而获和天道酬勤,对立而统一。但也许,你不劳而获是因为有那资本,但也许,天道酬勤你还依然两袖清风。

    你爱你的坚持么?如果你爱。

 短评

他们都是年轻人,他们的看法有点偏激,他们的日子纯混且猥琐,我已经有些不能理解and苟同了,我操因为我老了!。。。。。。

6分钟前
  • 婚礼歌手
  • 推荐

大家都在吐槽边远的丑和哥几个的散装英文 但我还是想打五星拉拉分 挺牛逼的 新裤子走起来了 joyside重组了 片子里的老北京挺生活化的 在中国经济转型时期 这帮年轻人反叛 颓废 在阴暗的酒吧爆发出能量 比我们现在的生活真实多了

9分钟前
  • R
  • 力荐

看的我很郁闷

14分钟前
  • 不会武功的女侠
  • 力荐

边远真丑 沈静真逗 老刘的娘真好 庞宽他爹真帅 原来的杭盖也真可爱 就是老几位这英语实在是。。。。

18分钟前
  • 马外外,
  • 还行

真实,虽然角度很普通(老外嘛),也有点猎奇,但是最起码它是真实的

20分钟前
  • RD
  • 推荐

其实讲述的是蛮浅的东西,但我收获了片子之外的一些感受.

22分钟前
  • Kurt Curtis
  • 推荐

边远真丑。他女朋友更丑

23分钟前
  • y
  • 较差

中国

28分钟前
  • Sad Lucy
  • 力荐

他们居然在说英语!太奇怪了太奇怪了太奇怪了

30分钟前
  • 饕餮狐狸 可你别怕啊我比你更傻
  • 较差

剧情介绍的文字描述与片子本身完全相反。第一,据说历时两年,但是他们到底拍了多少素材,有多少时间真正和乐队生活在一起。第二,据说深入了生活,但是我在片中只看到大段支离破碎的采访和零星的生活片段,这叫哪门子深入。第三,强调没有加工和虚构,客气的说,导演的刻意经营再明显不过了,别以为喜欢摇滚的年轻人看点爆料就够了,不要来这儿拿所谓的纪录片唬人。

32分钟前
  • 大傅
  • 很差

很真实。

37分钟前
  • fatso
  • 推荐

我讨厌这个外国人

38分钟前
  • 渔夫之宝
  • 推荐

还是不错的,素材组织得很好。

39分钟前
  • mongolialong
  • 推荐

选的乐队是刻意的么,既不代表中国摇滚的最高水准,又清高得要命

42分钟前
  • Ziggy
  • 还行

假惺惺的作秀式中国摇滚和打着爱摇滚乐的旗号做梦都想和摇滚乐手上床的姑娘 无奈

47分钟前
  • 酸奶阿姨
  • 还行

像回了趟北京

52分钟前
  • 桃子
  • 推荐

更多是以摇滚乐为引子,展现了那个时候的北京。像边远这种,穷困潦倒的音乐人为了音乐梦想在北京死磕的故事,只能发生在那个时段。我们有多久没有听过类似这样的故事了?树村、圆明园画家村,每个讲摇滚乐、民谣、当代艺术的书或者电影都要说到这个主题,导致那段时期已经被神化了,神化的原因是之后再也没有出现第二个那段时期。现在没有正在经历这些的穷酸音乐人吗?他们都在哪呢?你看向这些年的新乐队,他们身上并没有这种故事。这个社会在走向精致,音乐也在走向精致,人们不再愿意怀抱苦难,于是那些灰头土脸的岁月,就成了往日才有的荣光。

53分钟前
  • 精神少女王绥👧
  • 力荐

朵朵浪花,都是奇葩。

58分钟前
  • 芦哲峰
  • 较差

除了真实没有其他技术性可言

1小时前
  • 帖拉索伊朵
  • 推荐

从纪录片的角度来看一般,摄影还行。内容倒有一定价值,庞宽也太年轻了,他爸说话声音和他一模一样。

1小时前
  • 蓝色奇多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