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目前社会现状而言,当我们提起老年人的时候,第一件事情想到的是什么呢?抢座位,占小便宜,霸占公共场地以及国道暴走等等一系列倚老卖老的行为。这些是现状,同时也是不容忽视的社会结构问题。毕竟,当我们国家逐步的进入到了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只多不少。而今后要面临的问题更会层出不穷。
而对于这一群体的娱乐性质活动,我们能想到的就只有广场舞了。不知道这是从什么时候兴起的活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广场舞逐渐的成为了老年人的代名词。只要是给他们一块空地,然后随便一个曲目就能马上跳起来。而且是旁若无人的跳起来,但这一定是老年人最具代表性的活动方式吗?我不确定,因为在九十年代,他们的业余生活更丰富。
1993年的《找乐》就是这样的一部反映老年人业余生活的作品。退休之后的老韩头苦于一下子进入到了无事可干的地步,他整天没事瞎转悠,到街上把垃圾桶的盖子盖上,或者是将公共澡堂的窗户插好,再就是继续回到原来的单位“视察工作”等等,看着别人退休之后还能发挥余热,老韩头真眼热,一次偶然的机会,老韩头在城墙角看到了一群唱京剧的票友,因为自己之前在京剧院看过大门,自然也耳融目染。他给这群人指点迷经,而且头头是道。大家都被老韩头的专业指导折服了。
老韩头看似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乐趣。冬天来了,他四处奔走为票友们找到室内场地,而且报名了比赛项目。但是很遗憾,大家辛苦的排练最终却以失败而告终。他心气高,为了这个事情跟大家闹翻了。事后,他听到了票友们对自己的真实评价。冷静之余,老韩头来到了公园,朝着票友们走了过去。
本片着重刻画了一个老头在退休之后的生活,老韩头不断的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快乐,但是却一次次的失望而归,最终,他以为京剧可以伴随着自己的时间长一点,但是最后依旧是以失败而告终。老韩头高昂的心气最后还是渐渐的垂落了下来。他不再固执己见,而是屏弃前嫌重新回归。否则的话,刚刚到手的快乐又将会离他远去。
对于老年人来说,最怕的就是无所事事,整天一个人孤苦伶仃的活着。老韩头的境况比起大多数老人来说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孤身一人,家里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之前所以对工作兢兢业业,那是因为生活中的他无依无靠,唯有将自己的热情全部倾注于工作之上,才会有一种成就感。退休之后的老韩头再将热情倾注到工作上显然不合适了,在碰了几次灰之后,老韩头渐渐的放弃了这种想法。
他一开始专注于服务社会,比方说将大家忘记盖盖的垃圾桶给盖上,为公共浴池关上窗户,甚至于被自己逮到偷看女人洗澡的傻伙计,老韩头也不计前嫌的带他去洗澡,然后顺带着聒噪一下自己当年的风范。直到后来遇见了这群票友。
老韩头越是对于自身之外的事情表现出热情,就越是凸显出来自己的孤独,在外面,老韩头可以对于任何事情颐指气使,但是回家之后的他,为我们展现的那种孤独的场景很是刻骨铭心。倒水,烫脚,听广播看似一气呵成,但是在这单调的生活背后却是一个空巢老人凄凉的晚景。
本片之所以片名叫做《找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乐趣已经成了空巢老人唯一的追求,他没有过多的家庭生活,因此,只能将自己的快乐寄托于外在的生活中去了。这不仅仅是片中的老韩头所面临的困境,同时还有那群孤独的票友,以及跟老韩头一样退休之后却不肯闲下来,仍旧是四处充当文明先锋的老年人。
工作了几十年,然后有朝一日突然退了下来,换做谁也不是很适应。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的家庭生活的人来说尤为更甚。还好老韩头喜欢的是京剧而不是广场舞。不过就是喜欢广场舞也没啥,因为筷子兄弟早就不出新歌了,凤凰传奇最近好像也没什么动静。我国九百多万平光公里的土地上,那些嗷嗷待哺的老人们就只能望眼欲穿。
宁瀛的作品都蛮有社会情怀的。上次看了《民警故事》,说实话,我开始怀疑她的作品里面的演员是不是本色出演几率还挺大? 电影中,一帮老头儿退休后没事儿干,老韩头儿就更显凄凉了,从那张遗照知道他早年丧偶,而且一直孤身一人,应该也没有孩子。其他的老头儿还存在和家里老婆吵架拌嘴,和孙子孙女不搭调等种种老年问题,到了老韩头这儿,就只有自己想办法解决无聊的时光。好在对戏剧的热爱让大家聚在了一起,说来也怪,感觉就是很平常的老头儿的社团生活。但是总觉得又像小孩子过家家,说不清楚原则不原则。电影老年活动站因为要“翻修”?大家也因为一场吵闹不欢而散,最终以老韩头儿孤独一人在墙后面黯然神伤。 有一个情节,大家吵闹的时候有一个老头儿一直没有参与,在一旁挺收音机,也正是这个老头儿扣子掉了。大家帮着找扣子,然后穿针缝扣子;那一瞬间,那还有什么恩怨情仇,好不安静。
莫名有种老照片活泛起来的错觉,街道巷口都似曾相识,服饰、标语、字体又都是陈旧的体例。京腔配一点管事儿的姿态,格外生动。退休的人,好难在陡然空落的私人空间里有着落(虽然我从来不会觉得时间会多得无所适从),这一番寻事,又闹了个本性难移的冲撞。可饶是如此,这群老头子居然处出了一种婚姻的热乎劲儿来。渐渐地,枝枝节节都让人觉得好笑,错以一种过来人看未经事者的慈爱神态去笑,觉得他们可爱极了。哈,在北京待上几年,我也晓得前门、珠市口在哪了。但是没字幕的北京话,我竖着耳朵也听不齐整。三星半。@资料馆
资料馆2015.12.30.7pm 采访那段堪称神迹,老人们充满动能的面部/动作和溢出画面的言语/戏曲表达突破了景框的规约。人民之殇,与不甘失去主人翁位置的人民,这种建立老年社团的努力,在文化再现中将越来越变成絮絮叨叨和自说自话。
充满亲切的、古旧的气息,时代的缩影,现实主义中隐约有超现实的味道,不乏幽默;人物刻画精准,老韩头的鸡毛当令箭和其后的怅然若失都表现得非常自然,娘娘腔、小傻子、大老粗、俩徒弟,均形象立体;结尾一段长镜平移令人印象深刻。
怀念远去的北京,小人物的群戏场面调度娴熟,符号化的场景设计表现出浓重的时代感。时过境迁,唏嘘不已。几笔勾勒出人物的真实状态,不涉及社会命题,简单还原反而精妙。遗憾的是当时限于资金原因,技术的粗糙不到位。雨戏洒水车喷水痕迹穿帮,声音全爆,美中不足。90年代初的电影语言跟现在还是不一样
名为找乐,实际讲的却是找别扭。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2015年最后一部大银幕电影。几位话剧出身的老戏骨们演技真是没的说。把退休戏迷老人这种市井小人物的心理,表现演得活灵活现。表演与导演不露痕迹。最后一场爆发的吵架群戏,调度精彩,如同纪录片一般生猛逼真。让人印象深刻,赞叹不已。看似无政治气氛,实则讲述体制与人的关系
如果仅仅像主流评论所认为的展现退休老人生活情趣,那么绝对不可能打到五星(北京三部曲没有一部是温和的)。它最犀利的是处处对体制的映射,人在体制中的处境以及城市性格的塑造,近纪录和远观察的相互结合。京剧活动社无疑成为社会结构的缩影,而老韩的对记者的那一通官样文章又岂不是一个时代的尴尬
黄宗洛用手指将花生捻进嘴里的动作就像《夕照街》中李丁无名指和食指夹着倒吃油条一样,是一种在银幕或生活上都几乎不可复现的京味儿细节。不过两部片中都触及的胡同拆迁主题,在八十年代的那部影片中是应许着美好未来的光明尾巴,在这里却是背景中隐隐作威的无形巨手。
各个环节都不弱,表演尤其好,以前不怎么待见黄宗洛,但他在这里演的真好。啊,幸福的北京人民
关于京剧、关于退休生活,两者较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更有趣的是那浓浓的北京味道,从冒着蒸汽的洗澡堂,到热闹的早点摊,再到围墙下的唱戏,更别说电影中那些时代所特有的细节了,西方电影热潮,西方流行音乐的出现,交际舞方兴未艾,官僚主义和红袖章,无法闲下来的老韩头仿佛典型的体制内游走的一代人,他固执、热心、喜欢规矩与秩序,在退休后的乏味生活中找乐无非是寻回一种存在感和归属感,在离开单位的日子,证明自己的价值,虽然只是个收发室人员,却面面俱到地发光发热,没有我他们肯定会感到困难了,但时代向前,世界最终还是属于年轻人的,老人们唯有放下过去才能真正在晚年生活中寻回激情与乐趣吧
4.5.优秀的处女作,浓浓的京味儿。深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响,人物从费里尼而来,镜头是安东尼奥尼,而大街上的场景又让人想起德西卡。被记录下来的北京,虽然过去了20年,味道减了,但感觉还在。文化与传统,就像电影里的老人,终将逝去,就像老韩头,最后做出的是妥协。结尾赞,但全片节奏掌控稍差
其实很多段落都可以再简练一些了,但是可以视为向纪录片靠近的风格要素。乔万有和董富贵两人真是抢戏。从现在的视角去看,体制对人的规训这一点上做得真是入木三分,甚至带出了些许黑色幽默的味道。1993这个年份真是微妙。
形似故事片,神似纪录片,形似京剧,神似话剧。退休后悠长的时光靠一帮票友打发,老不老的就图一乐。三位老爷子在戏外也扮演着老生、花旦和武生的角儿,室内对骂那段颇似京戏,过足戏瘾。
#资料馆留影#妈妈咪呀,这一屋子糟老头简直太欢乐了,为了唱几句京剧,吵吵闹闹就像吃奶的娃儿,较真任性又可爱,一个个都爱唱京剧(甚至怀疑每个北京大爷都是角儿),唱起来真是孩子没娘了,对他们发挥余热的精神实在佩服的很,不过荒诞处见人生,人老了该怎么办还真是个大问题,总不能天天在大街上管闲事吧?ps 很“娘”的那位花旦老头也太抢戏了,黄宗洛一如既往的出神入化。
除了黄宗洛,韩善续二位先生,余者皆不认识。这些老人不是那种天才演员,他们是用一生的体验让自己在镜头面前变得坦然,通透,豁达。活动站吵架那场群戏是伟大的表演,他们真的是在找乐。20年过去了,不知这镜头上的老人,还有几人健在。。。
京城老年票友风波。黄宗洛老大爷,这演技真心绝了!全片绝大多数镜头都给了黄老,无论远、中、近景别,是推、拉、摇、移等运动镜头,细看黄大爷饰演的老韩头这人物,喜、怒、哀、怨,活活跃然于屏上,毫无违和感,把一位退休后不甘寂寞又乐于助人的热心老人演神了!黄宗洛老师,真乃表演艺术家!8分
稳,真稳。声音处理,尤其是多个声音场并置重叠,实际上空间阔很多,吵架那场拍的很饱满,并且烟火气十足。好难想象是三十多岁的女导演拍出来的作品。
我出生那年的北京原来是这个样子的,生活气息十足,古朴风味还在;如今的帝都已经变成了高速发展的现代化城市,多了人群,却少了人情。——看似一个故事片,可实际情节却不是很强,很多片段都像是对退休老韩的生活记录,真实感十足,演员们的表演出乎意料的好,最后活动站的那场吵戏足见功力。……
宁瀛“北京”三部曲倒序补完。夏日:失神的体制外游民;民警:失衡的体制内底层;找乐:失意的体制边缘帮闲。剧本酥碎扎实,镜头摇移多变,剪辑疏朗有致,人物松弛得神。按时间正序看(93-95-01),亦有宁一脉相承对集权与庶民话语关系的呈现与探索,惜后作再无此味。
B / 虽然故事很模式化,但是细究每场戏内部的镜头安排、每一个细碎的角色细节以及最终磨出的熨帖地方风味,都是质朴灵动非常,是不知不觉逐渐漫上来的真实感烟火气。以及乔万友同志怕不是杭州天德池来的北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