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子拍的很美,但是吧也还是存在新导演的问题,不知道要什么?原著是讲援藏女记者说服大家让孩子接受教育的故事,电影则不仅有因为愧疚而要补偿所画的一面,又有和未来要成为和尚的彭措的不现实之情,还好西藏的景太美了,推动你往下进行,回到当代社会的酒吧夜店的那迷幻感的拍摄手法也还行,可以说是一部形式美感高于故事必的电影。
找这部电影,是因为江觉迟的《酥油》,後来发现跟原著好像不是特别像。
藏区风景很美,这是真的,其它看完电影之后没有太多的感觉,但在看完小说之后是又给我带来过震撼的 。
推荐小说,电影可以看看风景。
另外江觉迟这位作家也可以推荐关注一下,她写的一些诗也不错。我记得在她的博客里看到过一首《去年从马摔下》。
湿润的丛林,成片的牛羊,天气清冷却不妨碍阳光的毫不遮掩,它尽数洒在生活在蓝天白云下的藏彝秘境的人们脸上。纪录片记者梅朵带着仍有余威的伤痛回忆来到这片土地,在这里遇到了英俊淳朴的居民达瓦和拥有异于常人绘画天赋的所画。所画多年藏身大山不与人交流,梅朵却希望把他带出大山去看更大的世界;达瓦二十九就要去寺庙当喇嘛,梅朵却不合时宜地与他坠入爱河。梅朵渴望改变,但却都徒劳。最终只身而来,独身而归。 但每一段相遇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吧,所谓"行在解处,解在行处"。或许终其一生我们也无法寻找到所有的答案,但我们依然要完成人生这一趟修行,在拯救与被拯救中被时间裹挟着向前,最终乘着月光,奔向属于自己的归途。
第一次是从彭措老师的豆瓣作品里面关注到这部电影的,但是一年前还没有任何上映的信息,等得我真是心急如焚呀。 疫情期间在家读书,惦记起这部电影,于是又买了《酥油》原著来读,被江觉迟文笔里充沛又细腻的感情深深震撼:原著里梅朵和月光的爱情是一条线:他们一路试探,一路冲突不断,陷入迷醉的爱恋,却又被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天堑阻隔;梅朵身为藏区支教老师的工作又是另外一条线,她与月光数次深入草场,说服家长,解救一个又一个孩子出来接受教育,期间遭遇诸多坎坷,又一个个坚强地去克服。 据其他读者反应说,江觉迟笔下的藏区很真实,一方面表现在梅朵初入藏区时面对的艰苦生活条件,一方面又呈现在梅朵和藏地居民思维方式上的巨大差异。 而在管曦导演的电影中,我却觉得这两种差异都有不同程度的削弱,电影反而比原著更倾向于一部形式主义作品,叙事更加收敛,情感表达更加含蓄的同时,又用镜头和音乐埋下了不少暗喻,这非常有趣。 可能是由于时长限制的原因,电影并没有展开去写每个孩子的故事,而是梳理出来一个代表性人物所画作为象征,里面值得留意的地方在于,多农喇嘛在寺庙里第一次向梅朵介绍所画的经历时,随着镜头的推移,背景里面的唱经声音量逐渐增大,镜头给到佛像,乐器声又加了进来。二人刚刚结束关于所画的对话,镜头又给了一个正在念经的达瓦特写。 影片最终没有说明所画这个孩子的后续故事,那么是否可以理解这其实已经早早在开头即留下了暗示—— 所画或许也会和达瓦一样,选择佛祖,出家成为喇嘛。 那么他是否可以避免原著中断臂伤亡的凄惨结局呢?我的推测是悲观的。 而关于梅朵对所画投入的感情,可能更多的还是对阿卜特的歉疚和代偿吧——阿卜特为了帮她捡回相机而发生意外,这是梅朵心里疾病的根源。而当她遇到一个和阿卜特一样有绘画天赋,一样羞涩善良的所画,她选择倾尽全力地去弥补。 当她面对着空荡荡的教室,说再见所画的时候,我相信这也是一场对阿卜特迟来的告别。 梅朵最终没有帮助所画改变命运,也没有走出阿卜特的阴影(见酒会时的闪回),更没有收获和达瓦的甜蜜爱情。这样想一想还是蛮丧气的,孤单一人的女记者(或者是女老师)在藏区的短暂停留也许并不足以形成她理想中的改变,但这一场挣扎却足以让梅朵成长得更加坚强和豁达。 电影修改了许多原著的设定,精简了剧情又大幅收敛了梅月二人可歌可泣的爱情,可能管曦导演更重视的还是次台词的表达:除却对于佛教的忠诚信奉,对于杀生的畏惧和抵制,冥冥之中的因果与缘、宿命论更像是她想透过这个所谓的爱情故事所传达的内核。 (另,邀请大家欣赏一下我们彭措老师的美貌[泪]) 管曦导演还兼任摄影指导,康康她把我家哥哥拍的多美!!
正在一边听着歌一边回忆看过的画面。看过小说,最终决定查一下有没有拍成电影,居然有。
我感觉电影没太拍的出来那种吸引人的画面,电影在我看来,还是梅朵爱的多一点,虽然两个人性格不同,信仰不同。
西藏风景还是不错的,中间有几个画面挺美,喜欢他们独特的风格,喜欢他们骑起马来英姿飒爽。喜欢他们为爱奋不顾身,奔赴彼此,喜欢他们虔诚的,善良又执着的心。人的一生能有这样一段奇遇,勇敢又热烈的爱过,又已经永恒地刻在心里,对于他们来说,永远都是不后悔的。有些人虽然不能在一起了,但还是会记在心里。会好好祈祷,你幸福快乐的生活。
还是可以看一看的。
西藏挺美的。
1 观影过程中,生硬、尴尬的感觉一直存在;2 真正的文艺和假装文艺是大有区别的,导演好像应该更深地想一想。
梅朵最终没有帮助所画改变命运,也没有走出阿卜特的阴影(见酒会时的闪回),更没有收获和达瓦的甜蜜爱情。这样想一想还是蛮丧气的,孤单一人的女记者(或者是女老师)在藏区的短暂停留也许并不足以形成她理想中的改变,但这一场挣扎却足以让梅朵成长得更加坚强和豁达
朱珠别一种的美,彭措原生态的帅~没有拍出原著刻骨铭心的痛,无论是爱情,还是现代文明与古老宗教之间的撕扯。
电影通篇就是一文艺女青年不知所云的支教?和已知要出家当喇嘛的男主恋爱?教导藏区小孩要读书出去看看外面世界?所有的点都浮于表面,让人感觉女主就是去山区玩的,然后还获得了成长?别以为去了藏区人的心灵就能获得了成长,电影的这种女文青式误导不知害了多少人!!!
前几年美国回来的导演还能用学校的厂牌唬人,现在全线崩塌,已经没有先验信誉了,所剩无几。影片全方位的不及格,每场戏每场戏之间都是割裂的。朱珠这个演员也毫无灵性,全员做作的演技是出自琼瑶剧吗?也就旺卓措的笑还挺耐看。我要吐槽的地方太多了,太厌恶。
算了,剧本魔改了原著,精华全没了。不过据说是因为没过审。剧情不行,导演技能更差。
打一星已经很给面子了 😄
搞得有点像散文,然后看到了很多意象,但是意象又来的很奇怪~
顺其自然
既尴尬又矫情。
我先爱着天地,才爱着你。
哪个制片人还是导演说服朱珠的,说我这电影很洗涤心灵,很高级,很有深度?想和朱珠日p,太美了朱珠
看完原著《酥油》接着看该片,原著里女主本就麻烦不断,电影里也不乏圣母气,影片以原著中男女主名字来命名《梅朵与月光》,结果电影里却叫男主一口一个达瓦,哎,可惜了我喜爱的月光骑士。而原著里个人认为最唯美的章节,即促使男女主感情升华的雪山森林情节被略过,这导致感情戏太唐突,所以看电影中最直观的感觉就是风景确实唯美,但故事铺垫不够太过生硬。全片最喜欢的一个镜头,梅朵前往寺庙在阶梯之下与阶梯之上已出家的达瓦相遇,这段在原著中的描写就很感人,加上更登彭措帅气的形象来演绎,心说哇,他就是月光。另外是全片演技担当的多布杰老师,之前看过他的可可西里和无人区,这次他饰演的多农眼神里都充满了善意。ps:影片让我莫名联想到多年前看的一部泰国电影《高山上的恋人》。片尾曲《世间》是由女二唱的。
行到解处,解在行处。相遇就完成了缘分,能走到相守的都是因果既定的。
毫无内涵,但是男主好帅啊
我觉得那个职场小白赢了。全片情商最高:)
女主和藏区都挺美的
鸡汤: 我依然找不到理由不热爱这荒唐的生命。藏区果然美丽干净女主圣母心
没有拍出高原的风景,一点藏区的感觉都没有。感受不到高原上生活的人和从城市到高原的人该有的状态。感觉有配音?人物很不自然,出戏。对话也是,设计得太现代化和书面化了,一点都不能融入当地的环境和他们说话的方式,这点生活在高原的人和去过的人应该能感受到。阿妈的状态很真实。女主也没有融进去,演的成分很多,过于浮于表面的演技,和周围的自然环境更显得格格不入。本来高山、、密林、流水、寺庙、草原、牛群、白马应该会透着它们独有的神秘,念经的声音会带来平静,可女主在里面的表现让人觉得她只是去郊游了,恰好遇到这些。总之,算比较差的片子了吧。人物塑造不行,剧情也撑不起来,人情风土还原度也不高。或许是为了电影质量故意这样的,丢失了很多原本自然状态就可以展现得很美的东西,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