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国这个电影槽点真的太多了!
1.岗底村在邢台,可是电影里从来没有出现过邢台的名字,并且岗底村民的口音真的太奇怪了,作为一个在邢台工作的人听着特别特别违和,如果邢台话不好学还不如都说普通话
2.剧情又假又夸张,看到一半看不下去了,强行的煽情和违和真的不会让人感动
3.宣传舍身取义的精神我真的不理解,李保国老师带病工作的精神真的特别特别令人敬佩,这一点在《太行花开》这部纪录片中也提到了。敬佩可以,但是宣传这种精神真的没必要的,李老师这样的伟人活着为太行山做贡献比去世更有价值,身体是革命的本片,不管什么干部生病了还是要赶紧医治,治好了又是一条好汉,继续做贡献不香吗
4.李保国老师的妻子郭素萍也是一名农大的老师,从年轻以后就一直跟李老师一直扎根在太行山,也就是邢台,为李老师项目的推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电影里郭老师的事业和贡献几乎没有体现,只是体现了作为一个妻子的贤惠和理解,作为一个英雄背后人的形象,我认为这一点有点可惜。
最后,十分推荐《太行花开》这一部纪录片,这一部纪录片真实记录了李保国老师为岗底、前南峪等地方做的事,有李老师真实的影音影像,有村里书记和村民的采访,他们虽然话语朴实无华但是对李老师的想念和尊重都自然流露,令观众动容不已,也让我深深体会到了李保国老师一心为民的“愚公”精神,这精神在今后的工作中也将一路指引我,陪伴我。在此对李保国老师以及他的团队表示由衷的感谢,谢谢你们为农民,为太行山做了这么多!!
我很羡慕,甚至嫉妒,能有一个可以奉献自己一生的理想。作为一个农学子弟,李保国老师的形象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在这个追求物质的世界,李保国老师却扎根于太行山,他的理想-把富裕带给农民,振兴中华农业事业,深沉而肃穆,激励而奋进。榜样的力量,坚定了我们前进的方向,给予我们前进的动力,李宝国老师的精神品质值得去歌颂、去学习、去传播。
在中国有很多种爱国主义。有嘴里大喊口号,怀里揣着美国护照的虚假的爱国主义;有口中说着为了人民,心里算的都是自己的利己的爱国主义,同时,也有李保国教授这样,朴素而踏实的爱国主义。 近来,网络上一篇批“两面人”的文章对我触动很大。我不禁开始思考,什么才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不是表面上的言辞和口号,不是口中唱着“我爱你中国”,而是内心深处,对于家乡热土,以及在这片土地上世代延续的,你认识或不认识的人们的真挚的热情,更重要的是,由这热情衍生出的实践活动。 李保国教授的爱国主义情感无疑是真挚感人的。这感染力并不来自于华丽的词汇、丰富的表达,恰恰相反,他的语言平实得像是一位太行山上的老农民。“活着干,死了算”,这是他对于自己一生的态度。短短六个字,每个字都迸发着岩浆一样滚烫的热情。而中国恰恰需要这样的热情,和这样踏实的实践。中国从来不缺的是歌功颂德,堆砌辞藻的文人墨客,历朝历代多少有名无名的所谓雅士骚人留下了千万诗篇,但“百无一用是书生”,这片华夏大地真正需要的,反而是将犁深深扎进地里,翻出时代的新土的老农民。言语砌成的城堡只是空中楼阁,累石成山、聚沙成塔才能打好地基,筑成大厦。 有人说李保国教授是“新愚公”,愚公的初衷很简单,只是希望有数亩良田,繁衍子孙。李保国教授的初衷也很简单,只是希望太行山的农民们都能过上好日子。我相信,真正的爱国主义者的初衷也会和他们一样简单,只是单纯的爱着这片土地,愿意看到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的人们发自内心的笑容,不多不少,仅此而已。
很早之前就了解过李保国教授的事迹,这次看电影之前就异常激动。
一个半小时的电影完美融合了喜乐和哀伤,也让我实实在在地感动了一把。
说实话在一开始是不喜欢李保国教授不支持学生陆超出国的行为的,我也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我也想站的更高望的更远。被字里行间训斥好高骛远,连我都觉得心里不是滋味,更何况是手握美国高级研究所offer的陆超呢?可是,当我看到岗底村村民见到李保国教授之时眼底的信任,我突然厌恶起自己的所谓“上进”,李保国教授说:“一个人,不看他能爬多高,而要看他的根扎多深。“我想起同在太行山脉的塞罕坝人,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一百多万亩的土地上,用三代人的汗水和执着将荒山变作绿林。他们没有出过国,甚至在山里与外面的生活拉开了距离,可是,他们难道看的不远吗?或许整片绿色的海洋都是他们的眼睛,或许他们已然看到了多少年后的葱翠和生命。或许,前往外面世界的最大障碍不是路程、时间和机会,而是忘却向远方出发的初心。苏轼先生说过,”此心安处是故乡“,我想对于李保国教授和塞罕坝人而言,脚下的一方厚土就是他们最值得为之奋斗的远方。
看到李保国教授第一次被送进医院之时,一颗明明早就知道结局的心脏仍然还是揪得发疼,当他披上大衣,说出一句“活着干,死了算”的时候,我的眼泪不知道怎么就掉了下来,我想起了冲向敌人枪口的黄继光,用胸膛为战友开辟了一条征途;更想起了兰考县的焦裕禄,和他那把因罹患肝癌长期顶压患处而破损的椅子。鲁迅先生讲“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这里的脊梁就是他们这样的人吧。我们总觉得那些不惜命的人可惜、可怜甚至可笑,可是在他们不惜命的背后,他们是在透支自己的生命来珍惜的我们的生命和生活。
看完电影我买了一个苹果,吃出了一点点的苦涩。究竟应该怎么称呼李保国呢,有人叫他教授,有人叫他岗底的救星,还有人叫他“太行山上的新愚公”;可我想,我还是想直接称呼他为李保国。究竟应该怎么称呼那些像李保国一样的人呢,有人叫他们英雄,有人叫他们传奇,还有人叫他们无私奉献的典范;可我想,我还是想直接称呼他们中国人,他们是中国人的脊梁,中国人的精神,中国人的骄傲,但同时他们是和我们一样的中国人——这正是他们的伟大之处。
不如,我请你吃个太行山的苹果吧,它有不少有关传承的故事要给你讲,也有不少心里话想说给你听。
可能你从未想过去看这样一部电影,它没有炫酷的特效,没有高颜值明星,甚至剧情都不是可以吸引人眼球的虐恋情深,但当你真正去耐着性子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你会被里面的朴实及热忱深深打动。电影的名字叫李保国,但它并不是在讲个人英雄主义,而是三代人坚持不懈的付出和改变。我们可以没有感同身受,因为我们没有受过那样的苦,但我们必须知道,我们现在的生活,就是他们,是共产党,共产党员,牺牲了自己的亲情爱情乃至生命换来的。这是我们的根,做人不能忘本,我们也应该拿好自己的那一棒,走下去。
因为豆瓣的bug这是我第三次打开app为《李保国》写影评......
很荣幸能通过学校组织这个平台,参加《李保国》的观影和主创见面活动。对于观影,之前虽然不抵触但也不抱太大希望。 活动结束后我第三次写下这句话:很荣幸能参加观影和主创见面活动。
电影刚开始,“李保国”趴在桌子上,直到有同学来叫他:“大爷,您不能在教室里睡觉”,他睡眼惺忪走上讲台开始讲课;镜头切换,一个帅气自信、事业爱情双收的年轻人跟他说“老师,我想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却被他严辞斥责。他是一个有些不修边幅、偏执固执的大学讲师,却让人讨厌不起来。他看起来土土的,可他说“我就是要把自己变成农民,把千万个农民变成我”;他顽固,是因为他认为“我心目中最高的山就是太行山”。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可能很难理解为什么一个生活相对富足的大学教授要不管不顾呕心沥血扎根贫困山区,只为让那里的人们更加富足。正如导演赵琦老师所说,改革开放到今年是四十周年整,而他一个人帮扶这个村子一帮就是35年。他有“一个人最大的成就不在于他能爬多高,而在于他的根能扎多深”的情怀;他有“活着干,死了算”的耿劲儿;他有“舍得”的悟性;他跟贫困较劲,跟别人较劲,更跟自己较劲。这样的李保国让在场的观众,尤其是带着任务来的同学们感动不已。
看电影之前我经常为一些琐事烦恼;直到看完电影的今天我依然轻言放弃叫苦不迭。所以当我写到这里的时候很是羞愧与懊恼。我们总是为了个人得失心急如焚,为了小小挑战抓狂失意,所以我们也许不能完全感受到李保国的心焦,同样的也不能完全体会到他的幸福。我不奢求能像他一样名垂青史,但希望今后的自己可以眼光长远,可以让这个世界因为自己发生一点点好的改变。
活着干,死了算。
真实到不真实,但我相信这是真真切切发生的事,我相信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一代代伟大的先锋模范人物、一代代普通的中国人付出了一生的青春、一生的心血,扎根土地,为我国的各项事业持续稳步发展作出贡献!他们都是没有名字的人,他们的名字叫“伟大”。我辈没有那么伟大,那么有能力,但爱党爱国爱人民总是应该并且可以做到的。
这个物质欲望的时代,是需要看一下净化心灵~不要想着爬多高,而要想着根扎多深…一个生命感动生命的故事~为先辈敬礼…
首先,李教授真的很了不起!其次,主旋律电影也有进步!
真不知道以前的主旋律怎么拍得这么差的,拍成这样不行吗??
像李保国教授这样数十年扎根山区,扶真贫,真扶贫的事迹值得宣扬。
你倒是把评分放出来啊!我想知道现在主旋律电影在观众心中的真实反应好不好!
上周五单位组织观看,本来很气被强制去看,没想到竟然拍的还可以😛
产业升级,你咋不升天呢?
中国的主旋律人物传记片总是不受待见,人物过于脸谱话台词生硬假大空等等,李保国这部电影看之前我没报期望,但实际效果真是出乎意料,林永健颜丹晨尤勇还有几个老戏骨,演技真的很好,接地气,感动搞笑并存。看完电影我特地去搜了人物原型的事迹。可惜这种电影不适合影院上映,希望电视台能播出。
学校组织的积极分子观影活动。和很多同学一样,最初我也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情去看的,但是入戏之后,发现还是一部不错的电影。除了李保国教授的感人事迹,有两点还让我感触挺深的。第一个是电影中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我就在思考我们这代人的担当究竟是什么,或许还是应该做好自己,在自己的小领域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努力成为更好的人,为大发展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第二就是要有创新精神吧,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时候,李保国教授及时意识到了人们消费观念的提升,所以带领大家种起了“洋气水果”蔓越莓,这也提醒我,不管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中,一定要有创新精神,创新才有更多成功的可能。
这部电影,好就好在,他着重笔墨凸出了李保国的人格力量,而没有被他的“党y员”身份抢去风头。另外,邢台人民都是淳朴的,没有电影里那么操蛋。
电影主体剧情对李保国老师事迹凝练得不好,元素化小人物抢戏。到了生活细节又几多尴尬套路。电影知名演员云集,却只能称得上是一部规整的主旋律时代英模传记片,写实不足,艺术化平庸,说到底最大的问题在剧本。林永健演得非常好,李保国老师的精神那当然是值得永远传承的
客观的讲这部电影很纪实,演员很走心。李保国教授的形象很鲜活。一个普通的农业教授义无反顾地将自己奉献给太行山。他教授技术却不被村民理睬,他自掏腰包买来全国最好的苹果袋却被村民用来糊自家窗户,他用自己的全部家产作为担保,推行岗底治理。此时我不是想到李教授的无私,而是感到悲凉。我从未怀疑过农民的淳朴,但深感知识贫穷的可怕。我感到这种贫富差距尤其是教育不公平所潜在的威胁。而帮助农民摆脱贫穷正是需要像李教授这样既有知识与实践的能力又有愚公移山的精神的人。我一直希望出国留学 ,将最先进的技术带给祖国,却忽略了其实祖国需要的更多的是勤勤恳恳,埋头苦干的一线工作者。“活着干,死了算。”让我想到了很多人,乡村教师支月英,耶鲁村官秦玥飞,核潜艇之父 黄旭华……正是他们挺起了民族的脊梁,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时代英雄!
自然流露,不是强行教育的主旋律已是进步。
开头的雪景太假,部分场景和剧情略尴尬,套路化的模范人物电影,其实可以拍得更好。三星是给本片,李教授的事迹和精神是满分。
8分。大影节打卡。作为主旋律人物传记电影,远远超预期了。李保国的真实故事做底子,致敬加一星。我相信,真实带领农民脱贫的故事遇到远不止电影的困难,学术和政治界需要这样实干的人。影片的感情推动真的不错,虽然是慢镜头加背景音乐的常规套路但还是被催泪了五六次,尤其是老师李保国和学生三人同框。带病工作尊重了事实,原片没有宣扬的意思。学生未来的选择不应过多干预,非让他留下来也不一定对,但这样人物有缺陷立体一些。对于主旋律的表现还是比较刻意的,直升机运苗,一代代完成共同目标,与主题无关的剧情被削弱了,显得稍有点架空。有人对主旋律还是有着天生的反感,人物刻画一点儿都不比波米差好吗!
假大空
说是18年上映,看正片不知道的还以为是08年……场景假,想塑造接地气的观感却只得其形而无其魂,故事零零散散,内容很多却凝聚不成形,还弄个搞笑的不伦不类情节
主旋律传记电影能这么好看真的是剧本地基打得好,有笑点有泪点有传承,另外很喜欢海报
今天参加了《李保国》的展映,见到了导演赵琦,编剧曲士飞,主演林永健(大写加粗)_(:з」∠)_电影真的很棒,至少超出了我的预期,又哭又笑,尬点很少,制作很用心,演技都在线总的说来,是一个挺值得一看的电影,故事很精彩(但并不算得上顶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