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公里》这是一部真实而有趣的农村题材电影。整部影片以四川宜宾珙县珙桐村为背景,以喜剧片的形式讲述了年轻共产党员李双洪临危受命出任村党支部书记,在困境与摸索中、带领全村民众一同探索、一同实践脱贫致富的故事。
李双洪(李彦锋饰演)是珙桐村唯一的留守大学生,每天以“科研养殖”为生活目标,是村里有名的“憨瓜”。比如影片开始的一幕,李双洪挖了深坑埋葬为他科研事业牺牲的乌鸡,不仅声泪俱下、而且还焚烧书籍为小动物做陪葬。李双洪对农村科研的执着性格,也必定成就了他一根筋、为了脱贫致富走到底的倔强性格。
以李双洪为代表的年轻一代的村干部,不再是以往印象中高高在上、触不可及的大人物了,他更像是一位邻家男孩,与生活与我们都很贴近,亲切且熟悉。 因为珙桐村处于四川宜宾深山中,难进难出,交通不便。年轻人为了更好的生活,一个个都走出了农村,去城市谋生发展。而李双洪恰恰是全村唯一的异类,他不愿意离开农村,一心一意想用自己的方式为家乡开辟出一条脱贫致富的路数。他每天会顶着一头乱糟糟的头发、挑着粪便、挽着裤腿穿梭全村,也会挨家挨户串门聊天、与村中的老人打成一片。
影片中曲折蜿蜒的山路、茂密的森林和神秘的悬棺,令人印象深刻。为了还原拍摄,摄制组专门在宜宾主城区、长江公园、临港码头、李庄古镇、僰人悬棺多地取景拍摄,展现出宜宾秀丽宜人的山水风光和人文风采。而主角珙桐村正是位于这古老且深邃的深山包围之中,震撼且神秘。也正因为如此,也展现出李双洪带领全村民众脱贫致富的难度。
担任村书记后,李双洪也有过彷徨与无措,当面对村民和其他干部的质疑时,他没有退缩,而是凭借强有力的信念,他坚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集体作用,集思广益,带领全村百姓积极探索共同致富的途径。“最后一公里”在影片中多次出现,是影片的一个重要的症结。多年前,为了打通贯穿山里山外的最后一公里路,村里发生了一次意想不到的悲剧,因为这“最后一公里”,成为了全村人心中的坎,村民们都在刻意回避,而李双洪的任务却是必须带领全体村民勇敢正面的面对。《最后一公里》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虽然过程曲折坎坷,却充满了正能量,在浮躁的生活中,为人们带来满满的阳光与热情。
《最后一公里》充满了浓郁的“川味儿”,而四川话则是整部影片的点睛之笔,生动而有趣。影片从头至尾都用四川话来演绎,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喜剧风格。像“耙耳朵”这类的四川方言就在影片中多次出现,众所周知,四川男人是有名的“怕老婆”。
片中,老村干部就是名副其实的“耙耳朵”,平时在村民面前高大权威,而在老婆面前却胆小怕事,经常被揪耳朵、跪搓板,用他的话来形容自己,那就是“耙耳朵也是种美德”。而片中的川妹子们,眉清目秀、肤白貌美,性格却是辣味儿十足,在家中干农户、料理家务,会为脱发的男人头上抹生姜助其生发,而在外做起事来也风风火火,丝毫不犹豫不拖沓,比男人们更加直爽而果敢。
文/崔汀
�6?o�r?H|�
开始进入电影院的时候不抱一点希望,看完之后发现有惊喜。整个过程笑中带泪。正所谓穷山恶水出刁民。要想团结一心做成一件事情,确实很有难度。但是很多事情不是因为难才不去做,而是因为不去做事情才会变难的。 周围也有同事做了其他特困村的第一书记,也到过特困的其他村庄。代入感很强烈。 再说说电影本身,有剧情有冲突,周大奎这颗雷埋铺垫的恰到好处,越是风平浪静一帆风顺的时候,越是孕育着危机。在最后手撕白条时,达到了一个很好的高潮,情不自禁的抹去眼角的泪水……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宜宾人,可能最大的槽点就是李双洪的珙县话说的一点都不周正 ̄^ ̄゜
在电影《最后一公里》中,主人公李双洪的一句话震耳发聩:"如果不把根深蒂固的陋习打掉,就不是打通扶贫攻坚战的最后一公里!"
现实确实是这样,扶贫,并非是喊喊口号、发发救济就能解决的事情。如何要做到治标又治本,真的需要我们的扶贫干部同乡亲们一起同心同力,寻找出路,以达到共同致富,谋求长久的富裕和平安。在电影《最后一公里》中,宜宾珙桐村的脱贫经过,非常具有代表性意义。这里物产贫瘠,交通不便,更严重的是,"穷怕了"的老乡们,从思想上就对扶贫有着天生的抗拒与不信任。因此,如何将扶贫工作推进下去,所要遭遇的困难,也非常人所能想象。
在《最后一公里》中,我们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在扶贫工作中,"最后一公里"的推进难度与推进力度。影片由川南真实的扶贫事迹改编。珙桐村作为贫困村,不仅有着紧迫的现实问题,也有着让人悲伤的历史遗留问题。因此,当先进青年干部李双洪等要推进全村的扶贫计划时,也遇到了很大的阻力:要改变生产结构,要改变产业道路,不仅仅是在农耕层面的移风易俗,而且还要筹措大量的资金,用于前期的建设。当然,随着扶贫工作的推进,一个让人惊叹的"万亩茶园"蒸蒸日上,与之相配套的茶叶加工厂,乃至开凿涵洞修建的公路,都在陆续的成型中。
但是,即便山乡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依然出现了许多的不和谐声音。这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村民周大奎。说起周大奎,是典型的好吃懒做的破落户,能把扶贫的茶苗拿去卖了换酒,还跑到村干部家中撒泼打滚,讨要救济款,让人相当无奈。其实在整部《最后一公里》中,周大奎,便是这最后一公里推进之路的巨大石障,看他去纪委诬告李双洪,看他煽动村民去村委会讨钱,真的是稍不留神,就能捅出许多个大篓子出来。这样的场景,这样的人物,确实并非偶然式存在。
在这里不得不赞一下《最后一公里》这部影片,虽然是一部反映脱贫攻坚的电影,但是并没有落入俗套。首先,在对包括李双洪在内的脱贫干部的刻画中,并没有去塑造一个高大全的形象,而是从人物的成长经历与内心世界出发,让我们看到了他在扶贫工作中的困惑和痛苦,当然,还有毅力和决心,这是一个形象鲜明、性格饱满的先进型人物,有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有对爱情世界的向往,非常富有时代气息。
同时,在《最后一公里》中,除了众多的勤劳村民,也有个别稍微有些"负面"的人物,比如时刻在观望中打着自己小算盘的老村长,比如唯恐天下不乱、自私自利的周大奎。这些人物,同样都非常真实。因此,在李双洪化解他们内心的大小疙瘩的时候,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关键时刻,还能拼酒相斗,从各个方面,来触达被帮扶对象的内心,从而真正的将扶贫工作推进下去。即便如周大奎这样的"顽固分子",最后也能心服口服,这才是基层工作的关键重心所在。
当然,《最后一公里》作为一部以"扶贫"为主题的影片,并没有陷入或愁苦不堪,活正义凛然的模式化风格中,而是以轻喜剧的方式,为我们展现了当下农村和农民们的新面貌。他们乐观,积极,勤劳,虽然也会有解不开的心结,但是一旦走进他们的心里,却能让你感受到无比的温暖与信赖。这是淳朴而善良的中国老百姓的真实写照。在影片中,看到村民们纷纷撕掉了十九年前那场闹剧中的欠条时,我们深信,他们不仅实现了物质脱贫,也完成了精神境界的升华,未来更美好的生活,必将更加大踏步的到来。
由导演李伟执导,李彦锋、王雨晗、徐晨耀、陈依莎、钟卫华、苗苗等知名演员主演的脱贫攻坚主题电影《最后一公里》,于11月16日登陆全国院线。昂扬进取的精神内核,质朴可亲的精彩演绎,幽默自然的喜剧桥段,鲜活独特的巴蜀特色,是一部接地气又与中国传统文化完美统一的作品。《最后一公里》不仅是四川省宜宾市珙县珙桐村“里仁之美”,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自古以来,华夏文明便有“天下为公”“小康与大同世界”的自我期许。从尧舜禹到孔孟,从传说中的圣人到儒家的人文图景,中国人对于共同富裕的诉求其来有自。《最后一公里》便以当前新农村建设为目标,村支书作为带头人,以“我要富裕”和共同富裕的路径阐述了新农村全新的现实场景。电影的开篇就展现了大山深处的四川某农村,山势崎岖,与外隔绝,生活惨淡,人心思变,却又茫然无措。待在山村的知识青年李双洪,经常进行科学农业的尝试,临危受命担任村支书,共产党员以模范带头作用率先进行茶叶种植,村民以不同的方式加入合作。修好路打通最后一公里,既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思路,也实现了村民集体的共同富裕。
影片《最后一公里》的戏剧冲突,在于如何面对当年修路时的失败。李双洪的父亲,便死于那次塌方事故,这成为藏在村民心理集体的伤痕。大家既保留了当年主事人写下的欠条,又对新班子保持着一定的怀疑和警惕。精准扶贫工作的基础,是一个人也不能落下,然而每个村都很可能有“赖汉”和破坏者,在赖汉的“举报”和鼓动下,李双洪被纪委查账、被村民逼迫“还钱”。李双洪勇敢面对当年和现在,以个人的积蓄来“报销”当年的白条,将心比心的将过去和现在的生活进行了比较,村民感动之下纷纷撕毁了欠条,这是不忘初心的胜利,也是化解矛盾的积极方式。
影片《最后一公里》讲述的是一个村庄的故事,从“里仁之美”到“天下为公”,由“推己及人”到“大家一起来的美好生活”。影片中珙桐村的发展变迁,充分证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条路,是可以复制的康庄大道。
这是一部让人意外的作品,因为平心而论,从题材和内容方面,本片算一部主旋律电影,但这部《最后一公里》真的跟想象的不一样。一部农村题材的作品,川南地区的风土人情,祖辈绝壁边上村落家族的乡土性和民族性,世俗与传统之间的冲突与融合,他们脱贫致富的故事,描写的非常自然,且接地气。
我们都知道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描述的桃花源,那种大隐于市的世外清净所在,令无数人向往。但在如今,这样的“桃花源”却要面临一个问题,就是闭塞。与外界隔绝、交通不便利、富饶的土地还保持着相对原始的耕作方式,只能靠山吃山,无法致富,这是在如今这个时代,困扰“桃花源”的最大桎梏。
电影用了前半个小时,来展现四川盆地中珙桐村的风情,开场的抢亲、动听的山歌以及美丽的风景,当然还有贫困的村落和村民。作为一部主题是“精准扶贫”的电影,本片的故事并非如大家想象的那样,简单直接依靠纯帮扶性质的脱贫的展现,而是触及人的心灵深处,主要是在思想上转变,这样的转变最初体现在对角色塑造以及电影风格之上。
就像做任务一样,为什么这里这么有丰富的资源却与世隔绝?本片为村民致富的道路提供了几道阻碍。电影的故事进行了半个小时,把片名《最后一公里》的内核带了出来。原来珙桐村之前曾在一位返乡大学生的带领下,打穿绝壁修路,希望将山中的茶叶等山货带到外面,结果在修路任务最后一公里的时候,遭遇坍塌事故,乡亲们不但失去了家人,更让无数村民打消了修路种茶的念头,也成为多年来大家的无法抹平的伤疤。
而主角就是当年事故的亲历者,他成了孤儿,为了抚养养育自己的爷爷,他大学毕业后返乡,成了“留守青年”。期间他尝试过多次致富道路,包括养乌鸡、种山核桃等等,但都失败了。而当被选为村支书之后,重拾当年失败的任务,也成为该片的第一大矛盾冲突。
电影这样的设定带有浓浓的宿命感,同样是返乡大学生,用同一种方式,能否打破宿命?
而第二大矛盾冲突,就是对扶贫的展现,因为修路和种茶,需要资金,唯一可行的方式将扶贫款集合起来搞建设,但这与之前款项入户的方式完全相悖,因此电影也塑造了老村长、贫困户周大奎等现象,几位角色,构成了本片的百态图,虽然川南风情独一无二,但贫困却是共性的。同时也带出来本片的所要反映的主题:这么富饶美丽的“桃花源”,真的无法致富吗?
大家对这样方式的抵触,且从抵触到接受的过程,这是一个思想转变的过程。成为电影的主要叙事内容。且对于这段内容的展示,是以轻喜剧的方式呈现。
没错,《最后一公里》是一部轻喜剧片,让人想起了早期的经典农村题材电影《咱们的牛百岁》,电影节奏张弛有度,写实且细腻,通过真实故事与艺术加工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对角色刻画的饱满让朴实的镜头中充满了情感,以李彦锋饰演的年轻村支书为首,村民众生相,从种茶到修路的环节,真实细节写照,有着幽默氛围的点缀,也有发人深省的人性刻画,这部电影带来了完美的情绪铺陈,是劳动人民雄壮的战歌。
这是本片关于传统与世俗之间的命题讨论,从冲突到融合,朴实无华舒缓如诗,细腻的故事和角色又让人印象深刻,所以这部电影让人想起了霍建起那部《那山那人那狗》。同时这也是一部真挚的作品,电影《最后一公里》摈弃了“高大全”式的人物塑造,而是利用情节与事件,层层推进,正确引导,村民依靠传统的生存方式,最终也能与时俱进,与现实世界做到无缝连接。
从开场的各种铺垫到后期,借用苗苗饰演的疯姑的身影展示,成为情绪上的突破点。这一切都让影片真实可信,在如今浮华的电影市场上,本片犹如一道清流,沁人心脾。原来,桃花源一直都存在,存在于我们心中,也会存在于现实中。
毫无疑问,《最后一公里》是一部展现农村脱贫攻坚的主旋律影片,如《十八洞村》一样,它的出现是众多农村题材影片中的一个好的代表,以往这样题材的影片总是一味的高大全的塑造代表人物,而这一部用一种喜剧化的呈现方式,为我们展现出在农村脱贫攻坚的路上一个个奋勇争先的人物代表。
有些农村因为消息闭塞、思维禁锢,长时间的挣扎在贫困线以下,走出去可能只需要一公里,从贫困到富裕其实也并不遥远也可能只有“一公里”,缺的只是一个带头人和领路者。电影《最后一公里》根据宜宾脱贫攻坚的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川南珙桐村青年干部李双洪带领乡亲们不仅打通贯穿山里山外的最后一公里路,也打通了村民通向幸福生活的“最后一公里”的故事。致富的路上很艰苦也很周折,当然也足够感人,电影用一种轻喜剧的形式来抒写脱贫路上的众生相。有些帮扶是输血式的,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贫困的面貌,绝大多数的贫困地区需要从思想上转变,因地制宜的制定脱贫方案,用造血性的前瞻性思维来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让贫困的农村彻底摆脱现状走向共同富裕。
在这场浩大的脱贫攻坚战斗中,涌现出来像李双洪这样的基层干部,用艺术的手法展现具体的人物,而为了真实再现新农村建设和脱贫攻坚工作中的苦辣酸甜,展现基层扶贫人物不平凡的先进事迹和他们不畏艰难、勇于攻坚的可贵品质,《最后一公里》摄制组先后4次深入宜宾珙县、兴文县、长宁县、翠屏区和南溪区5个区县采风。编剧团队采访了史进洪、田洪、邵升、刘江、赵晓琳等十几位脱贫攻坚典型,剧本经过30多次修改,用艺术化的手法成功塑造出李双洪、邵云峰、周晓莉、周彤彤等一批扎根于脱贫攻坚前线的先进人物群象。人物是鲜活的,事迹是生动的,为了整体摆脱贫困,李双洪带领着朴实的村民,依托茶叶种植的天然优势走出“最后一公里”,抒写了一条特色、特别的致富路。
致富路上并非全是苦,还可以有笑有欢乐,以往农村题材的电影总是苦哈哈,但《最后一公里》运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在欢笑中走上致富路,电影将川南农村各色人物塑造得真实生动,笑点泪点自然可信,生活气息十足,用平实的人物,平凡的生活传递出“脱贫攻坚”脱的是贫困守旧的意识,打通“最后一公里”打通的是农民群众勇于追求美好生活的思想通道。
致富的路上很艰辛,正如陈旧的思维很难转变一样,贫困落后归根结底是思想落后,以李双洪为代表的年轻干部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让朴实的农民从思想上发生根本转变,打通的不止是最后一公里的路,更重要的是从陈旧到先进,从贫困到富裕最后一公里的思维。
我被感动到了。有欢笑也有眼泪的一部电影。很正能量
学校上的点映,尴尬而不失滑稽
竟然竟然还不错,拍出了一点穷懒奸猾的刁民真实状态。虽然作为主旋律电影不可避免的最后统统洗白了,但故事说得算圆了。缺点是有几个干部演的太假惺惺了,想暴打一顿让他们好好说话。
有了实际案例支撑,很难不被感动。祝拾师傅的女儿早日康复~
有笑有泪的作品,宜宾能有这样一部作品实属难得。前半部分让人开心而轻松,后半部分让人思考。没想到一部主旋律的电影也可以有血有肉,赞!
我以为是鼓励大家跑步坚持到底的马拉松电影。
怕你骄傲
有些风景画面还可以入目
我爸他们单位公映看的
热泪盈眶或许是最好的评价吧。
还是有些真实的部分。人性本恶吧。宜宾话说不来就配音可以吗!太难受了。
能发表?
尴尬的是你的id,滑稽的是你的年纪
主旋律,真真假假
5分。剧本欠打磨。
尴尬到我真的恨中国电影
感动人物
村书记真的太难了,有些人就是烂泥扶不上墙,拿着扶贫款什么事也不做,就应该穷困潦倒。总有人为改变家乡穷困面貌付出努力,值得佩服。
也许这是政治性很强的电影,但是不为一部'胆大心细'的电影。我一直在想男主如何对待那个举报他的人。
老干部那个角色塑造得不错,其他人物都扁平化,结局还搞HE,拓展一下可以拍成一部好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