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特快车1991

HD

主演:让-马克·巴尔,芭芭拉·苏科瓦,乌多·基尔,Ernst-Hugo Järegård,Erik Mørk,Jørgen Reenberg,亨宁·詹森,埃迪·康斯坦丁,马克斯·冯·叙多夫,Benny Poulsen,Erno Müller,Dietrich Kuhlbrodt,Michael Phillip Simpson,Holger Perfort,Anne Werner Thomsen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英语年份:1991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欧洲特快车1991 剧照 NO.1欧洲特快车1991 剧照 NO.2欧洲特快车1991 剧照 NO.3欧洲特快车1991 剧照 NO.4欧洲特快车1991 剧照 NO.5欧洲特快车1991 剧照 NO.6欧洲特快车1991 剧照 NO.13欧洲特快车1991 剧照 NO.14欧洲特快车1991 剧照 NO.15欧洲特快车1991 剧照 NO.16欧洲特快车1991 剧照 NO.17欧洲特快车1991 剧照 NO.18欧洲特快车1991 剧照 NO.19欧洲特快车1991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欧洲特快车1991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破浪而出"的丹麦导演拉尔斯.冯.特里厄扬名国际影坛的代表作,曾获坎城影展评审团大奖及高等技术委员会奖。  男主角是德裔美藉青年凯斯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回到从未涉足的祖国。他原是一个和平主义和理想主义者,希望以中立的态度来看待战后的欧洲人民。不料叔叔安排凯斯勒在一列火车上当列车长,使他有机会深入欧洲各地,聆听各种不同的声音,从而揭破了和平口号与人道主义的虚妄。而他爱上的铁路公司老板千金,更是一名纳粹主义的支持者,更使他陷入了两难之境。  导演拍出一种令人目眩神迷的魔幻写实色彩,镜头运用大胆,使观众仿佛进入催眠状态之中,是一部个人艺术风格强烈之作。想吹口哨我就吹舍他其谁永安镇故事集消失的情人节日本版尖端医疗的真相热血长安无声夜南瓜与蛋黄酱VIC维多利亚的模力搞错人第76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假面部长十级浪小圣人贝克汉姆:拯救我们的球队红蝎子3之妖惑人心淘金男2001个疯子奶奶穿梭少女梦东北猛兽求婚大作战魔茧复活对,就是那样刑侦队黑钱2019守护者第二季X医生:外科医生大门未知子 第3季龙的心夏日亡魂终极复仇者英语灵异之城第一季外科医生爱丽丝冲锋车 衝鋒車第一列快车关云长(粤语)北平以北北京地铁奥提斯硬糖少女303一起同过窗 第三季

 长篇影评

 1 ) 冯提尔酷炫狂拽吊炸天的25年

25年前的电影,现在看还觉得是技术派,酷炫狂拽,一眼就知道是那种拍了就能进影史的片子。此冯不吃素,拍了《欧洲特快车》这部欧洲三部曲的终曲之后,他加入了所谓的dogma95党,宣称与现代电影决裂,严守手执摄影机、不打光、现场收音等匠人原则,并依此拍摄了《白痴》《破浪》《在黑暗中舞蹈》良心三部曲。美国三部曲现在完成的有《厄夜变奏曲》《忧郁症》两部,中间还花插着拍了《狗镇》和《女性瘾者》。甭管剧本是荒腔还是走板,主题是晦涩还是迷幻,观念是先锋还是凌乱,人格是神经质还是反社会,拉斯·冯·提尔总能在形式上一剑封喉。这篇刷成了冯的小传,因为一直惊惧以上片目全是他在这25年的作品!25年,一个人的青春的长度。MD ,这老小子!

 2 ) 电影符号学与银幕合成

1991年,《欧罗巴快车》参加第四十四届戛纳电影节首映,同一年,好莱坞特效大片《终结者2》上映,并获得全球范围内的成功,《终结者2》的成功代表着电脑数字特效全面取代传统摄影特技的时代已经来临,而《欧罗巴快车》之后,拉斯·冯·提尔的“欧洲三部曲”将全部完结。此时的拉斯·冯·提尔“对电影技术有一种恋物癖的喜好”,而电影学院提供的设备可以创造“无穷无尽的可能性”,“能够用它们来一展身手才是最让人兴奋的事情”。(《拉斯冯提尔的电影王国》),但是不同于《终结者2》对于数字特效技术的广泛应用,《欧罗巴快车》专注于传统摄影特技,银幕合成作为传统摄影特技最为重要的一项技术成为拉斯·冯·提尔重点,影片在戛纳甫一亮相便技惊四座,影片随即获得了第四十四届戛纳电影节的评审团奖和最高技术委员会奖。正如《红色沙漠》曾因对色彩出神入化的运用被《电影手册》评为“电影史上第一部彩色电影”,《欧罗巴快车》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算作是电影史上第一部银幕合成电影。

  银幕合成,是将演员的表演或模型,与事先拍摄好的背景资料合成在一起的自遮式的视觉效果。根据放映设备与现场各部分相对位置的不同,可分为“背面银幕合成”和“前面银幕合成”两大类。银幕合成的先驱者是Norman·O·Down。他在1913年拍摄的影片《流浪者》时,就设想用背面放映方法摄制了一些影片中的特技镜头。最终,在1930年将这一技术成熟完善,随即被好莱坞引进使用,迅速成为好莱坞最广泛采用的特技摄影技术之一,因银幕合成技术可以将外景镜头搬入棚内拍摄,并给同期录音提供较好条件,提升摄制效率,节省开支,但银幕合成技术在好莱坞电影中的主要功用是作为宏大外景场面或现实条件不可完成的外景地的替代品,希区柯克在《群鸟》中同样大量使用银幕合成技术,但是希区柯克对待技术的观点则代表着好莱坞主流创作立场,技术应当服隐藏在故事之下,不被观众感知。

  在《欧罗巴快车》里,观众可以轻易的识别出全片共运用了二十七处银幕合成,我们可以从拉斯冯提尔拍摄对待《犯罪分子》中推拉镜头的态度,了解到导演对于电影技术包括银幕合成技术的观点“我之所以在《犯罪分子》中仅仅使用推拉镜头和升降镜头,而不使用摇摄镜头,其原因在于我不想隐藏任何东西。一个推拉镜头是一个明显的大动作,然而大部分美国影片中,导演们都试图把推拉镜头隐藏起来。对他们而言,推拉镜头只不过是一种方法,可以方便的从A点移动到B点,所以它得是弄虚作假的。然而,我设法不要隐藏这些。倘若我这样做了,我会感到自己在弄虚作假。”导演显然希望自己的技术手段被观众感知,若观众能够感知到技术本身,那这项技术应当能够给予观众足够的视觉冲击或理性思考。

  电影符号学是现代电影研究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它的出现和发展、表明了现代电影理论的发端和走向。蒙太奇理论与巴赞的现实主义理论,确立了电影作为一种独立艺术形式而存在。电影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具有独特的语言形式和审美特性。符号学理论是电影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它探讨了电影语言更具体的表意问题、电影语言具有自己的表意系统虽然它用镜头呈现和反映客观世界与日常生活,但其语言是区别于自然语言的艺术语言。正因如此,电影才具有审美价值,才能够与观众进行情感和认知上的沟通。

  《欧罗巴快车》将叙事背景设定于二战刚刚结束的德国,男主角是德裔美藉青年凯斯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回到从未涉足的祖国。他原是一个和平主义和理想主义者,希望以中立的态度来看待战后的欧洲人民。不料叔叔安排凯斯勒在一列火车上当列车长,使他有机会深入欧洲各地,聆听各种不同的声音,从而揭破了和平口号与人道主义的虚妄。而他爱上的铁路公司老板千金,更是一名纳粹主义的支持者,更使他陷入了爱情和良知的两难之境。《欧罗巴快车》讲述了一个残酷的故事,整部影片充满了阴郁和冷酷的基调。导演运用银幕合成技术,拍出一种令人目眩神迷的魔幻写实色彩,视觉效果和丰富的内涵为观众提供了宽阔的解读空间、也赋予电影表意系统立体和多层次的结构特征。笔者以电影符号学为视角,从情感符号与象征符号两方面出发,分析《欧罗巴快车》中银幕合成技术的表意结构。

一、情感符号

在充分调动观众的情感,使其介入影片的审美再创作方面,《欧罗巴快车》这部影片是相对成功的。由于电影一级符号中“能指”与“所指”是同一的,观众通过画面所接受的信息清楚地表达了其“所指”。根据克里斯蒂安·麦茨的电影本体论,“能指”与“所指”构成了二级符号系统中的“能指”,情感是其中最重要的"能指"#因此,电影向观众展现的是具体的事物与人物,却又并非单纯的呈现,而是在这些审美客体身上,承载着清晰和丰富的情感并且,这些情感是通过观众的内心体验得以实现的每部影片都具有通用又独特的情感表意方式,前者提供了电影与观众之间互动的基础,后者决定了影片自己的艺术风格。《欧罗巴快车》的情感符号构成也是如此。

影片中所表达的情感是丰富的,并且展现情感的符号也是多种多样的。影片中,爱情与良知都得到了浓墨重彩的表现,这些人之常情,使观众很容易进入到影片的情绪氛围当中。对于电影符号学来说,各种表意符号,都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观众各种情绪的产生与变化,与叙事内容、主人公命运走向、画面色彩与构图、各种声音元素等都具有密切的联系,影片运用银幕合成技术充分地调动了这些元素,以实现观众对影片人物情感领悟与真实的情感体验。

《欧罗巴快车》的故事并不复杂,一个德裔美国人凯斯勒,在二战结束不久投奔他的德国叔叔,他随即得到一份列车员的工作,从列车上认识了一个神秘而迷人的女乘客,她叫凯瑟琳娜,是运输公司老板麦克斯的女儿,随后凯斯勒收到凯瑟琳娜的晚宴邀请,凯斯勒前往晚宴,渐渐熟识了她的家庭,两人的感情也急剧升温,一周后,两人再次相会,而凯斯勒的父亲却因卷入德国地下抵抗组织的调查在浴室自杀身亡,悲痛欲绝的凯瑟琳娜与凯斯勒陷入热恋,一年后,两人结婚,但很快更大的变故在等待着他们,在凯斯勒着手列车长的考试当天,凯斯勒被德国地下抵抗组织要挟,要求他炸掉欧罗巴快车,否则,他的妻子将会被杀,迫于人情,凯斯勒在车底安装了炸弹,迫于良知,凯斯勒最终没有启动炸弹,但是随后的真相令凯斯勒丧失了理智,凯瑟琳娜被美国驻德国军队抓捕,事实上,凯瑟琳娜就是德国地下抵抗组织的一员,她父亲和哥哥的死均与她有关,凯斯勒一方面应付着蛮横的乘客,一方面应对要求严苛的列车长考试,同时要承受挚爱的妻子对自己的欺骗,愤怒的凯斯勒最终崩溃,他启动炸弹,炸毁欧罗巴列车,自己也淹死在水底。

  当美籍青年凯斯勒在德国叔叔带领下,第一次见到欧罗巴快车,当时的凯斯勒被这个庞然大物所震惊,大门缓缓开启,40余位童工牵引着缆绳把列车缓缓拉出,镜头缓缓上升,场面异常壮观,火车的出现极度仪式化,但这辆火车却是建立在压迫的秩序之上,导演从一开始便已经暗示出这辆欧罗巴快车的法西斯意味。如诺亚方舟般浩浩荡荡的被人拉出,规整的中央构图、低机位的仰角镜头,可以说,欧罗巴快车是以万人敬仰的态势出现的。而作为一个外来者,凯斯勒面对火车的震慑力必然是很大的,导演在这里运用了银幕合成,前景是彩色冲印后的凯斯勒表情特写,后景是黑白原色的一轮圆月。黑白与彩色的转换,给予观众极大的视觉冲击力,也代表了当时凯斯勒的心理活动。

凯斯勒第一次看到影片女主角凯瑟琳娜时,被她优雅的气质倾倒,为她殷勤的铺床。两人随后展开一番轻松愉快的谈话,当凯斯勒在异国他乡第一次见到自己心仪的女人,同时作为影片最重要的情感线索,这一段落的处理自然是很重要的。导演再次使用了银幕合成技术,前景中是彩色冲印的凯瑟琳娜特写,后景是黑白原画的凯斯勒近景。彩色在这里具备了暧昧的情感色彩。

  当凯斯勒第一次得知德国纳粹地下抵抗组织“狼人”时,陷入对狼人的思索,背景由车厢转场为WERWOLF字样,这里的银幕合成展现出凯斯勒对狼人组织深深的担忧和疑惑,而画面构图上看,凯斯勒位于画面一角,werwolf如同要将他吞噬,而相同的构图处理也出现在凯斯勒和凯斯琳娜的一次蜜月旅行途中,凯斯勒迎娶了美貌的凯瑟琳娜,却深感自己陷入了危险境地,背景是凯瑟琳娜的巨大头像,在凯瑟琳娜面前,凯斯勒蜷缩在一角,显得无助而渺小。一段是对两人关系的绝妙表现,凯斯勒始终无法摆脱凯瑟琳娜对他命运的操控。

二、象征符号

所谓象征符号,指的是人们依赖文化习俗而形成的一种社会泛文本的整体语义场如,红玫瑰代表爱情,戴在无名指的戒指象征着已婚等。象征符号结合具体的电影语境,使导演意图表达的目的含蓄性地实现,从而使观众与影片达成默契,产生审美上的认同。

  《欧罗巴快车》作为导演拉斯·冯·提尔的“欧洲三部曲”终结篇,毫无疑问是要与前两部构成紧密联系的,首先内容上都界定了欧中重大公众议题:犯罪、瘟疫、二战后的欧洲重建,而形式上的统一则是催眠。三部曲都对催眠具有浓墨重彩的表述,而前两部的催眠只是影片的重要元素,而在《欧罗巴快车》中,催眠则是整部影片的象征符号,导演将整部影片象征为一场梦境,而催眠则是通往梦境的列车。

  法国电影导演、电影理论家雷内·克莱尔曾说“请注意一下电影观众所特有的精神状态。黑暗的放映厅,音乐的催眠效果,再明亮的幕上闪过的无声的影子,这一切都联合起来把观众送进了昏昏欲睡的状态,这种状态中,我们眼前所看到的东西,便跟我们在真正的睡眠状态中看到的东西一样,具有同等威力的催眠效果。”

(一)梦境的转场。

梦境中的人物的时空转换往往跳跃,但是感受确是持续的,人物没有任何情绪或情境的中断,从一个时空到另一个时空并非跳跃而是延伸,常规的时空剪辑手法,必然会造成情绪的中断,在好莱坞经典剪辑手法中,前后两场戏若在时空上产生较大变化,必须用剪辑表述清楚,否则会造成观众的迷惑感。然而如果遵从梦境感受,这种迷惑感恰恰是导演需要的。银幕合成则很好的帮助了导演实现了梦境的迷惑。

在凯斯勒亲眼目睹了“狼人”儿童持枪杀害他们自己的德国同胞后,惊骇不已,导演没有给观众过多的思考时间,而是在镜头对准凯斯勒后立刻转场至凯瑟琳娜家中,凯斯勒从列车车厢直接转场到一个礼拜后的凯瑟琳娜家中。

转场策略是前景人物,通过银幕合成,变换后景投影内容,制造无明显剪辑点的时空转换,正如梦境场景的剪辑策略,人总是会不知不觉得从一个场景转换到下一个场景中。

(二)似真似幻的间离

  按照好莱坞的观点,技术永远不能凌驾于故事之上,观众首先沉迷于故事,技术只是令观众沉迷其中的手段,如果技术是能够感知的,观众便会抽身到故事之外,这也就形成了一种无意识的间离效果,间离效果会令观众无法百分百的欣赏故事,但是梦境原则中,做梦者也并非完全相信梦境中的真实性,似真似幻的影片风格才是梦境的真实体验,因此,间离效果成为导演创作这种风格的重要手段。

  拉斯·冯·提尔曾经自言“麦克斯·冯·西多夫具有催眠作用的旁白与这部影片序曲之间的联系,和《破浪》中的章节标题是一回事,它们再现了一种假定的,或者说是上帝的视点”。马克斯·冯·叙多的嗓音压抑、低沉、富有不容置疑的威严,构成了天然的父式催眠形态,催眠,既是影片试图呈现的故事氛围,同时也是故事的结构形式,全片共有十处催眠式的画外音,而真正出现催眠口令的则有六处,这六处将影片结构为六个组成单元,这类文学形式的章节体叙事结构令观众对于影片具有审慎的态度。在“催眠”作用下,观众也无法理解,哪些是真实哪些是虚幻,而这正是整部影片的巨大象征符号。 

  综上所述,《欧罗巴快车》之后,拉斯·冯·提尔开始调整拍片方式,在《医院风云》成功尝试了手持摄影之后,于戛纳电影节公布DOGMA95宣言,其中明确提出了电影中不得出现电影特效,在此之后,拉斯·冯·提尔将精力更多的放在剧本结构和演员表演风格的精雕细琢,随着好莱坞CG电影技术的发展,银幕合成技术也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绿幕抠像技术,银幕合成代表着古典好莱坞时期的特效最高技术手段之一,《欧罗巴快车》也代表着拉斯冯提尔技术至上时期所拍摄影片的最高成就,它们行将遗忘,却值得铭记。

 3 ) 特快

虚幻的月光,演奏着华丽的死亡之歌一点点的沉没…它充满着泯灭了的人性,痛苦的失败,麻木的人群,从此灰头土脸地进入新的时代。任凭你用枪炮,用爱情都唤不回它的回转。繁冗的纪律,刻板的章程,旧时代的仇恨和纷争都被炸碎沉没,而你也跟着沉没,随波逐流,看着一座座浮夸的新城市迅速建起,底下却是无根的炮灰和腐烂了的泥土。

 4 ) 自我毁灭的温柔主体

三天时间,断断续续,总算看完这部电影。这部电影所呈现的复杂性可能多余作者的意图,起码在看导演点评字幕的时候,我觉得他自己(或表面上掩饰真实意图)只是在不停谈论那些场景向哪些电影致敬。当然,我并不否认导演自身的创作姿态,但是我想谈一下我个人视角下对作者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对作者意图的解读。

电影所呈现的应该是一场催眠状态下的自我探索的历程,即欧洲作为一个整体的自我反思。在导演开头释放出的大提琴急促的颤音中,导演开始数数,十,九,八……一,你来到了欧罗巴,来到了1945年的德国,然后你是一个年轻的帅小伙。如果你看到这场,你应该明白,你自己看到的是一个现代欧洲人精神的年轻人,通过催眠回到残酷的战后德国。这个青年,确实如一些影评所说,是人道主义的温柔主体性存在。但是恰是这个温柔的主体性,他目睹了美国人报复性掠夺而无能为力,看到纳粹余党而袖手旁观,遇到被纳粹精神所感染的女友而甘愿堕落,并最终处于内心的良知,或者偶然性,最终达到了自我毁灭,并在死亡中被导演再次唤醒。

不得不说,这部电影确实有太多值得探讨的内容,特别是放在今日堕落中的欧洲。今日回看这个欧洲,不仅不能再输出有价值的思想,反而堕入了自我封闭和自我戕害,不仅无法帮助它者,无法自拔。或许我们也可以说,20世纪90年代初,在世界范围内工业化基本完成的时代,代表着温柔主体性的那个老欧洲,已经伴随着这部电影,一起死去了。现在的欧洲只是一个功利的、躁动的、失去目的的共同体。

 5 ) 那些被美化和简化的记忆

       反思欧洲二战的电影,战胜者冷漠倨傲,不甘心的战败者疯狂对抗,从内到外都是一片荒凉废墟,在疯狂的对抗者看来,所有人都直接间接地参与了罪恶杀戮,用同样的方式对抗是理所当然,善意的参与者终于被相对的价值观压垮,甚至爱情也是可供利用的工具。今天的欧罗巴就是在被遗忘、被掩盖的记忆上建立起来,更不用说来自美国的功利主义、技术至上处处渗入,作为《欧洲三部曲》之一,影片是强烈的自我质疑,执着地寻找着不同方向。

 6 ) 另一种角度来看德国纳粹

Europa,欧洲三部曲之一,导演拍出一种令人目眩神迷的魔幻写实色彩,炫技有余,使观众仿佛进入催眠状态之中,是一部个人艺术风格强烈之作!基调以及拍摄手法令人着迷!这也是冯导扬名国际的一大作品!

    开端以一个第二人称旁白以及行驶的火车来牵出故事,人未出现,感觉事情已经在发生着,带着催眠式旁白伴随着列车的节奏,仿佛被催眠似的带入了后面的故事!亦梦亦实,亦真亦幻!看得好不痛快!男主人公是个德裔美国人!二战结束之后被他的德国叔叔安排在了一列驶入欧洲的火车上,本来是以一个中立的心态去了解德国的,结果渐渐陷入了矛盾的境地,列车途中看到了美国人对纳粹残余的一些残酷的处决让男主人公凯斯勒心生惧意,但又爱上了纳粹家族的女儿,凯斯勒显然也是不支持纳粹的!火车上的一男孩趁着火车的轰鸣声突然夺枪射杀了列车里的美国人更是震撼了凯斯勒,凯斯勒内心是充满疑惑的,这到底是纳粹思想已经侵蚀到了小孩了还是德国小孩子看待美国人如同外侵蛮夷来到自己的家乡而进行保卫反击呢?我想更多的是后者吧!电影用黑白加彩色的切换方式来彰显了故事的悬而未决紧张的节奏!使一些场景更加的让人深刻了!

    对于两难境地,男主人公最终还是选择了爱情!可是妻子还是被抓走了,伴随另一辆火车渐行渐远。分别的几分钟内,纳粹女人让凯斯勒去炸掉他乘坐的那辆列车!凯斯勒照做了,设置了定时炸弹,下车前准备去劝说自己的叔叔一同下车,由于时间紧迫,没有说清楚自己跳车了!彼时,凯斯勒的心里是及其矛盾的!跳下车不久又去追上了列车去拆掉了马上要爆炸的炸弹!但最终凯斯勒还是死在了那辆列车上,!炸弹终究还是炸了,跌进河里,凯斯勒最终未能及时游出水面!这估计是算全片的最大讽刺了吧!战后的纳粹德国充满了杀戮和绝望,我们很难定义谁对谁错,牺牲的德国纳粹不过是为了国家而战,美国也是为了维护和平而去阻止纳粹!
     曾经看过拉斯冯提尔的一个访谈,他自己调侃说自己其实算个犹太人,但是却有点同情德国纳粹,可能冯导不太懂得开玩笑,或许大部分人不懂这样的幽默,以至于后来的舆论各界对他进行了强烈的谴责!历史总是由胜利者来书写的,所以孰对孰错岂是一句话能说的明白的?

   回归电影说下吧,冯导以一种亦实亦虚,似真似幻以及张弛有力的节奏感把影片渐渐推向了高潮,极致到嘎然而止,Perfect,完美!

 短评

according to the bible it's a sin not to take sides. it's a sin to be lukewarm. so he is forced to be evil, supposedly less evil than evil.

3分钟前
  • 林檎
  • 还行

那个年代的技术胜利,放到今天来看也毫不过时。Lars von Trier肆无忌惮炫技的同时也畅快淋漓地彰显出自己丰富的才华!催眠式的旁白、奇异的影像重叠、大胆的黑白与彩色运用、俯瞰旋转镜头、起架机操作的摄影长镜……哇!真是应有尽有!真是大开眼界!

6分钟前
  • 科林
  • 推荐

催眠的画外音帮助面对银幕的观众完成短暂的”镜像阶段“【说话的人是上帝?抑或仅仅是组织本片故事的”上帝“——导演】得益于背景投影与精彩的镜头语言调度赋予影片意识流般的迷幻色彩。另一视角(存在主义的自我毁灭)审视二战,色彩仅在爱与死亡时出现,它们是摆脱这个二元对立的世界的庇护所与出口

10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力荐

9/10。我从没想过拉斯·冯·提尔的片子我也能给五星,我一向反感他的道格玛95,反感他的极简主义,鄙视他的自恋,唯独这次被他无处不在夸耀的炫技模式给迷倒了!德国战后纳粹危害和崛起隐患的反思之作,故事性强,这摄影技巧、这色彩转换、这愤怒迷茫、这催眠暗示,简直是东欧魔幻现实主义流派的大爱!

12分钟前
  • 火娃
  • 力荐

战争已经结束,伤痛仍在蔓延,废墟中的豪门夜宴,玩具旁的生死缠绵。列车已经出发,理想未曾抵达,隧道里的深情谎言,怒火中的恐怖童年。宁静的家园残破不堪,天真的理想一去不返,枪声与阴谋此起彼落,绝望和残酷何日终结。这是一辆开往死亡和毁灭的快车,即便是上帝也无法让它停下,泪水淹没欧罗巴。拉斯冯提尔成名之作,果然是大师手笔!凝滞在半空中的鲜血,倒悬于空中的死亡,被列车所抽离的手,人物与背景的间离式转场,奇思妙想层出不穷。冯提尔的影像调度几可封神,列车考试一场戏,男主气喘吁吁的入画,本以为打破第四面墙,结果镜头一转,空间立刻被填满,随后通过车窗,车门的视听延展,让情绪张力达到顶峰,技惊四座!上帝讨厌中立的人,所以向往和平的理想主义竟成为原罪。象征死亡与仇恨的列车在旁白的深度催眠下脱轨,最终落入历史冰河。

15分钟前
  • 拔剑四顾心茫然
  • 推荐

如果三部曲的核心概念真如拉斯所言,那麼相對於另外兩部這一部明顯走岔了

17分钟前
  • 冰山李
  • 还行

拉斯冯是个真正的电影革命者。他属于那种具备颠覆性特质的导演和艺术家,在其作品里也时常能见到对叙事语言的大胆解构和创新。如果只看故事《欧罗巴快车》是个闪耀着黑色风格的普通谍战爱情片。但在他极具先锋和实验气息的镜头下,理想主义之死变得丰富,梦幻而充满魅力。电影史正是这样的电影推动的。

18分钟前
  • Muto
  • 推荐

神作,五体投地。视听效果充满未来感,放在今天看也不过时。上帝视角的第二人称旁白,黑白与彩色之间的奇异并置与流畅转换,旋转自如并能如蛇一样曲折穿梭的镜头,都特别令人着迷。本片思想内涵也很强大,主要体现在选材角度上。我看过的几部拉斯冯提尔片子在风格上还没有重复的,真是天才。

21分钟前
  • 沁云
  • 力荐

拉尔斯·冯·提尔的成名作,果然是一鸣惊人!布景、摄影、构图、剪辑、叙事风格都很独特,艺术性很强的电影。黑白和彩色的运用也让人啧啧称奇。画面非常美!让人回味无穷。催眠式旁白也把观众带入其中。火车的戏份非常棒。剧情上也很独到,关注二战后的德国。

24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希区柯克(对观众的挑逗,被卷入的主角)+伯格曼(精神的梦魇,影像的重构),冯提尔在大师的阴影下的习作,他需要一场猛烈的成年礼仪式——“道格玛95”

26分钟前
  • 柯里昂阁下
  • 推荐

依托类似于上帝视角的旁白组织起全片结构,使用黑白和彩色影像交织;将主人公身份设置在一个尴尬的地位,后段列车上任务的戏份更添两难境地;最后凯说,你的罪就是哪一方都不支持,体现战争给人带来的残酷性。拉斯的电影依然是形式上非常强烈,旁白就像催眠师一样迫使观众进入故事层面。

30分钟前
  • RYZ
  • 力荐

我觉得他根本不是在“反思”,他根本就是站在nazi一边的,而后的“无心快语”才是暴露本心吧。讨厌美国简直是他一生的主题。

35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还行

看完欧洲特快车,拉斯冯提尔全部作品至今全部标记,心中只有无法描摹的伟大。拉斯不是疯子,也不是自恋狂,更不是纳粹,他是世界等待多年的超级天才,他是欧洲上百年精华的继承者,他是电影的教科书,从装置艺术到私人日记,到史诗,到受难曲,到社会实验,到微缩模型,到末日奇想,到影像论文,他的词汇脱胎于始祖塔可夫斯基然而又开辟了自己全新的语境,无论是剧作之大胆,伦理观之独立,方法论之独特,视听语言之奇瑰,文本之丰富,野心之惊骇,母题之久远,他都是90年代后始终被低估,错读和轻易处置的导演,正因为他一早就把住了20世纪的动荡在政治和道德生态里深入人类集体无意识骨髓的命脉和底线,由此遥遥领先了数十年的公共语言。

40分钟前
  • 白斬糖
  • 力荐

【A+】冯提尔最炫技的一部片子,估计也会是我最爱的一部。在电影里,火车永远都是造物主的具象化体现,而这位“造物主”却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时代和一种信仰。在虚妄中层叠出无限荒芜,在迷茫下凝望着无尽荒诞,最后在癫狂下将理想与和平同这辆“造物主”一同毁灭,缓缓沉入遗忘之河。当然,更值得被探讨的是“形式引导故事”的成功范例,从类型片中萃取出无限的视听魅力。更何况还有哪个人能像冯提尔这样,让背面投影焕发出这般魔力,大胆而决绝的背离“自然主义”,在迷人的人为痕迹之下,粘合空间,撕裂景别,拉扯透视,复古而优雅的迷醉。

45分钟前
  • 思路乐
  • 力荐

但爱国不能作为战争的堂皇借口,导演探讨了种族党派战争和平的种种矛盾,讲述一个理想主义青年变成暴力狂人的过程,彩色黑白交错的镜头创造出奇妙的观影效果,非常特别的风格,结尾让我给足5星,爱

48分钟前
  • 绿山林的Vian
  • 力荐

战后的德国在[欧罗巴]里断裂成两层图景:一边是前景里头脑中的理想主义画面,另一边是背景中僵化颓废的现实主义惨状。美国青年最终在这片大陆上越陷越深,而观众也被冯西多催眠的解说引诱到这趟列车上去死掉。冯提尔这部早期作品最佳之处在于在经典的悲剧故事线上加入了情节剧元素,让整个电影呈现出法斯宾德式的病态美感。

50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力荐

拉斯·冯·特里尔一直不是我喜欢的导演,但他的作品,我基本都会看,因为他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在当代导演中确实出类拔萃。这部1991年的二战题材作品,他便拍出了不一样的气质,特别是镜头运用方面,在同类作品中是很少见的。北欧电影独有的冰冷与阴郁,该片中也有痕迹可寻,虽然它的故事发生在德国。

55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拉斯冯提尔以相对传统叙事方式颠覆好莱坞类型手法:女人在爱与意识形态之间选择了后者,颠覆了间谍片;火车最终被炸、倒数十秒后依然无法打开的铁栅,颠覆了灾难片……

60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拉斯·冯·提尔“欧洲三部曲”终章,获戛纳评审团奖和技术大奖。1.阴暗压抑的黑白影像与战后德国的遍地疮痍相得益彰,而零星的彩色元素则围绕着爱情与死亡,面孔与鲜血,还有一个紧急刹车把。2.催眠术引导语贯穿始终,将观者一道拉入银幕之中,宿命而迷离。3.大量俯拍旋转长镜头,透现出上帝视角下的眩晕无奈,两周环绕餐桌镜加上厚重配乐,如泣如诉。4.火车与轨道成为隐喻复合体,既是现代性与大屠杀的技术工具,其倏忽的转向与封闭性又喻指迷茫的人心与个体的狭隘。5.交叉剪辑:造爱时碰翻蹂躏的火车模型vs浴室的雾气与血泊。6.不断复现的背景投影——巨型大特写同质于[假面]。7.对随波逐流与虚弱无力的人道主义的反思,以及对“狼人”的同情都足够震慑人心,一如因罪疚感自杀的老总裁与射杀亲美市长的小孩。8.溺水段落绝望感似[黑暗舞者]。(9.5/10)

1小时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二战结束后,80%的德国民众依然支持纳粹

1小时前
  • [己注销]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