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法国影片当年的票房与口碑都很好,法国凯撒奖拿了一堆,戛纳也被提名。但我始终极不喜欢皮亚拉的影片,除了他早年间的那部loulou。loulou里皮亚拉还没有执着沉溺于自己深沉的哲思,于佩也没有沉溺于饰演各种精神异质的女性,往日时光多么惬意,于佩年轻的肉体。 不过艺术始终是个没有客观标准的事,有人说这是大师是杰作,不同意的人也没有依据去驳斥。皮亚拉成功的用自己沉闷的导演风格为自己打造了光辉熠熠的名气。只是假如,假如这部影片的主人公不是《梵高》,而是象《醉乡民谣》那样讲述一位寂寂无名的艺术家的生平,对这部影片的评价还会这么高吗?大家喜欢这部影片可能仅只是出于对梵高的热爱,所以才会照单全收吧。 这部影片我做过3次观看尝试,每一次我都打算看完这冗长的2个多小时的影片,可是每次看不到10分钟我就实在无法坚持了。艺术带来的无法忍受的折磨-个人所理解的艺术与现实被世人所理解的艺术之间巨大的差距-几乎让我可以明白梵高为什么会向自己开枪。 都说这部影片真实的再现了梵高和他的生活情境,我看着gachet医生家里漆的簇新的房门和家具陈设不仅疑惑,那是梵高自杀的1890年,你确信皮亚拉真实再现的是1890年奥维尔小镇吗?顺着这些似乎有道理但毫无新意的话语也许无法理解这部影片真正的价值所在。价值也许是:这部影片无关真实,甚至无关梵高,是皮亚拉假借梵高在讲述自己。 皮亚拉自己也是一名画家,电影中梵高作画的手就是皮亚拉自己的手,如果一定说这部影片再现了什么真实,我认为皮亚拉唯一真实再现的梵高的画布,皮亚拉在影片中成为篡位成功的梵高,那在心理上得是多么大的满足啊。这也是我极其不喜欢这部影片的原因,导演根本无意讲述梵高,他讲述的是他自己。 法国人总是会娇惯艺术家,赋予他们更多其实不具备的深刻。我记得曾经在课堂里观看过皮亚拉一部影片中的某个片段,是夫妻两人在园桌旁吃早饭,一张圆桌居中,画面左侧是一扇窗,男女演员皆貌丑,画面构图简陋粗糙,两人边吃边说,我忘记里具体的对话内容,只记得在安静的课堂里,那些琐碎毫无意义的对话被拉扯的更加冗长沉闷,每一秒钟都漫长的似乎没有尽头,终于老师暂停了画面,说,透过拍摄这些日常的琐碎的对话,皮亚拉完成了一个伟大的场景,他在这里拍摄的是“时间”。。。好吧,皮亚拉总是电影里拍摄与主角无关的东西。。。
“他是他时代中最热情和最抒情的画家。……对他来说,一切事物都具有表情、迫切性和吸引力。一切形式、一切面容都具有一种惊人的诗意”
对于“梵高”这两个字,我之前的认识仅仅是,一位男性的画家。除此之外什么都不知道,不过,我很喜欢他的向日葵。
这里面的梵高,一个生命只剩下67天,懂得享受人生甚至有幽默感的艺术家。
在感情上,倍受爱情的打击。他近乎丑陋的外表及倔强的性格,以及感情冲动时行为变得极为鲁莽,使得他所追求的女性望而生畏。却因梵高困顿,克拉幸娜又自甘堕落,重操旧业…
“天哪!救赎在哪里?”
梵高的眼睛里漫出一种孤独,由内而外的,源源不断的。
他终日浸透在抑郁中不能自拔,所以他想到了死亡,想到了解脱,想到了结束。
所以,他在麦田里向自己开枪了。他解放了自己那悲惨的一生,解放了自己没于脑海的艺术的追求。
更生活化的写实处理,包括那些看似漫不经心的布景。影片首先将梵高还原为人,刨去了所有的传奇与耸动,甚至一些名画的诞生过程,毕竟那些你们都很熟悉了。雅克·迪特隆表演的很棒,一个敏感、脆弱又很自我的人。叙事上的省略
就好象无论怎样讲述,都不希望你被轻易阅读。情愿被误解,好过被理解。
梵高1890年在巴黎北郊奥维经历人生最后两个月的境况。摄影很美,91年的皮亚拉特还在延续70年代法国电影的乡村美学,那些配色和打光粗看不显眼,其实非常精致。故事中仍然有被忽视和伤害但沉溺两性关系中的女性,而且这部分做的有点拖沓。裸体不少,且结尾还是很催泪的,一个疯人的最后告解存在于理解
非常忠实的传记片在AF看的原声
还是想像中的存在最美好
。。。。。
剧本虽然没有明确完整的故事线,只有碎片化的一系列场景,但是每一场戏的信息都非常丰富,特别是对1880、1890年代法国乡下生活细节复制得非常到位,展示了第三共和国早期的社会风貌,让我觉得那个人就是梵高本人,那些人就是当年法国乡下实际存在过的人。
我觉得比90年那部好看呀
最后超级~长的妓院戏真让人想起天堂之门,永远停不下来的舞蹈和狂欢,拍到导演满意为止… 皮亚拉镜头下的梵高就是个普通人嘛,包括主演的外貌也一点都不让人联想到印象里的那个疯子画家:片里的这个人,有放浪的爱情,有和家人的快乐和矛盾,有创作上的焦虑,也有和其他人都处不来的孤独
闷……………………
在我所看过的名人传记片中,本片大概算是最平实最动人的一部了。既没有把传主神化,也没有将其妖魔化。整部影片不卑不亢,没有丝毫的媚态。一切都处理的如此流畅、真实、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可以看作是大音希声风格的武侠传记片。演员外在形象沉稳内敛坚毅,有着反艺术家的码头工人气质,却能感觉到其身怀绝技并且激烈澎湃至随时可爆发的内心世界。结尾部分两个细节很厉害,一是女演员突然被砸到脚之后的爆发,二是突然起来的高亢配乐。迟来的错位悲悼凝结了梵高一生的命运。
啥?
【t345afc71d】【t391c70618】 梵高最后的日子,细细碎碎,白开水样叙述缓缓平铺,整整两个半小时,隐忍不癫狂静静死去。
在影片第一秒钟,我们听到一种奇异的声音――曾在《爱德华·蒙克》里出现的画笔的巨响;但皮亚拉走得更远.他大胆地指出,单声道实际上比立体声具有更强的声音表现力(回想布列松的作品,不难意会这一点),于是我们在一部九十年代的电影中领略了"无环围空间"的音效;各种细小的后期录制声响被"不自然地"刻意放大,仿佛压扁后向中心聚集,如图层一般堆叠起来,它们绝非日常听到的模样,但在接近单声道的背景下反倒更具在场性与感染力(这或许也可看作一个比喻:片中未割耳朵的梵高实则已活在mono而非stereo的世界).皮亚拉对声音的态度实际上正是北方浪漫派和现代画家对景物的态度:关闭耳目而运用想象和知性构造出自然,突出其本质特征以接近那永恒的eidos,也即纯粹的外观(Aussehen).
梵高最后的日子。皮亚拉一生的执念。
拍得太印象派了...
将戏剧化的表现降到最低,写实的如同白描。无限贴近梵高,他只是一个人,他也有爱欲冷酷自私,逃不掉每秒生活的磨搓,在现实和理想的夹缝中艰难求生,他没有光环。他唯一能够证明自己存在的方式,只是不断的画,画,画下去。
说在电脑前无法坚持的朋友,很理解。再次证明即便你在电影院不小心睡着了,但在你醒来的那个瞬间,你还是相信,有那么一段时光,真切驻留在了梵高的最后日子,也在眼前的黑暗时空中。拒绝配乐,拒绝煽情,他用一个自己认为舒服的侧躺姿势,悄无声息地死去。他是我的朋友。这句话,听上去好熟悉。
看电影看到四分之一差点流泪,看到一半喜欢上了演梵高的人,看到四分之三开始因为对女性角色的狗血以及梵高莫名放荡跳脱的处理感到厌烦,结尾已经没有任何梵高的影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