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
感觉这是由小说而来的叙事 可能导演只是比较被动的搬运工 加入自己的想法吗?可能… 很少吧……意大利语本身就具歌唱性 再加上人的发挥 哈哈……名为“亲爱的日记”实则对自己要说的 …… 事后知道男主就是导演 估计本子也是他写的 我没有Get到他想表达的点 因为目前我的精神在很多度上都是散的 甚至于影片快结束时我都想睡了 这可真的不是好的征兆啊!
第一章 都市内好像是对过去的某种缅怀
第二章 岛屿上 不同的朋友与似乎是同一个小孩的电话 可能是在对未来发声 对即将到来和一直在到来中的事物的某种担忧 或期望 (男主是会踢球的 他凌空往高处踢球的准度可以看出 我在想 是不是大多意大利男人都会踢球的 血液里就有的还是环境?)在各岛辗转 却没看到什么
第三章 医生们 身体的痒导致他病急投医 吃了一大堆药做了一大堆的检查 一点没用 最后Ct得出结论 好像肺里的一个良性肿瘤所致 良性的也不给好日子过啊 这段是否可以看作是对现实的解读 面对现实就是无奈啊
南尼.莫莱蒂随性之作,处处都透着一股知识分子雅痞风,有讽刺,有深沉,有轻松,有诙谐。某种意义上模糊了故事片和纪录片的边界。
第一段:骑行罗马街头,走走停停,漫不经心,驻足观望,突然和路人搭讪,不期而至的偶遇,不断出现的内心旁白,一切都好似生活里的意外。一天不经过两次就心里不舒服的桥 ,“我相信人类,但不相信多数人,只和少数人合得来。”像个智障一样戴着墨镜和头盔看人群热舞,然后和一脸懵逼的路人甲抒发感想.......在街上偶遇《闪电舞》里的女主珍妮弗.比尔斯,然后聊了聊他对比尔斯鞋子的看法,语言不通的两人因为单词发音的误解而尴尬不已……他在电影院看了《杀手的肖像》后在对这部电影赞不绝口的影评人床边用念影评的方式羞辱他......镜头跟随着他驾驶的小摩托前往帕索里尼丧命的地点,去时的路蜿蜒曲折,这是最沉重的地方。
第二段:莫莱蒂来到了一座小岛上,看望热衷于研究小说《尤利西斯》的朋友谢拉多。但这位朋友却迷上了看电视,被电视迷得神魂颠倒,甚至在游览至火山口时要莫莱蒂帮自己向外国游客询问电视剧的剧情进展......最后朋友因听闻岛上没有电视甚至连电都没有于是疯狂的逃上了离去的轮船。一个研究《尤利西斯》的学者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偷窥时代逐渐被单向化,成为了吸食精神鸦片的瘾君子。莫莱蒂从街头的凝视转移到了对人的凝视。
第三段:莫莱蒂出现皮肤瘙痒的症状,他见了多个不同的医生,结果每个医生都开出了不同的药方,但每一种药方都对病情毫无帮助。随后他看了中医,被询问是否房事过度,然后做了中医治疗,还是无效。在拍片后甚至被诊断为肺癌,但这依旧是一出牛头不对马嘴的闹剧。最后莫莱蒂在镜头前得出了一条养身之道:每天坚持起床后喝一杯水。然后他对着镜头慢慢喝下了一杯水.......莫莱蒂站在普通人的视角对医生这个门槛极高,极具权威性和独断性的职业进行了温柔如绵羊般的调侃:我什么都不懂,你怎样都行……
卡尔维诺在《新千年文学备忘录》开篇讲述了“轻逸”的好处。在他看来,文学中有两种互相竞争的倾向:一种赋予语言沉重感、密度和具体性,另一种致力于把语言变为一种像云朵、纤细的尘埃和磁力线一样毫无重量的因素。前者以但丁为代表,后者涵盖了卡夫卡、艾米丽·狄更生、米兰·昆德拉的作品。
其实如果把”轻“与”重“概念化,电影世界中这样两种对立的倾向也同样有迹可循。这周重温了《巴里·林登》,两年前一见倾心,再看依然是最爱的库布里克作品。片中六岁的小男爵踩着不合脚的鞋子走进高朋满座的演奏会,他的脚在沉重的木鞋里不停地滑动,每一步都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这是小男爵同母异父的兄弟刻意安排的报复行为,意在把他俄狄浦斯式的仇恨广而告之。(这样天真挑衅者的形象在鲁本·奥斯特伦德的《自由广场》的宴会戏里也有再现。)但最吸引我的还是这个情景本身,西谚”穿着别人的鞋“(即越俎代庖)落为实物的荒诞不经,还有宾客的沉默中的道德判断,这种冲撞中,影片阶级差异的主题得以彰显。
库布里克的影片都充满了如此的沉重感,即使是所谓的喜剧作品如《奇爱博士》也充满核战争与性无能的恐惧,这是库氏以电影为生死的性格使然。伯格曼、哈内克、威尔斯无不如此。与之相对的是侯麦、考里斯马基等人的作品。同样讨论道德的严肃话题,他们电影中的人或事都是轻微的、不断变化的、充满滑稽的悲哀的况味。这种的划分并非绝对,也不是为了证明文学领域的判断完全适用于电影。而是视觉语言的选择中,在一个镜头与另一个的连缀中,在画面内部的形象里,确有轻与重的因素密切地运动,带给我们截然不同的感触。
我心目中最能称上轻逸二字的,还是卡尔维诺的意大利同乡南尼·莫莱蒂的电影。他的作品鲜见深刻的洞见和惊人的视觉,却能借助风与云的力量,留下水流云在的印象。对于莫莱蒂作品的这种轻盈的特质,Jonathan Rosenbaum(Chicago Reader的前任影评人)有过贴切无比的描述:“对于需要我写评论的电影,我往往非得记些观影笔记不可。但对于《亲爱的日记》,我发现自己无一字可记。这大概可以说明这部影片独特而难以描述的风味。无论是对于画面的描述,还是画外音的记录,或者影片中的对白,都无法捕捉到这部电影的精髓——也就是莫莱蒂本人的特质。“
《亲爱的日记》是这样一部作品:它界于纪录与虚构之间,现实与超现实密切相融。莫莱蒂在影片中扮演自己。(为了把角色与作者作区分,本文中角色称做“南尼”,而指代导演时称为“莫莱蒂”。) 影片以日记标题的形式分为三个段落展开,真实与虚构以不同的方式微妙地交织在一起:《医生》源自他本人真实的患病经历(甚至用到了一部分纪录影像)。《群岛》虚构了两位朋友在意大利群岛的游历旅程。以上两种手法在《我的摩托车》中得以融合,镜头跟随南尼骑着摩托车在罗马城四处周游,观感几乎如同一部旅行纪录片,直到荒诞与现实慢慢融为一炉。
莫莱蒂对于轻的追求在《群岛》一节中有着格外迷人的呈现。故事起始,南尼前往利帕里岛看望友人,并试图专心工作。他这位友人是个隐士,在岛上独自居住了十一年研究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然而这方寸之地也开始被游客占据,两人不得不启程寻找其他安宁的岛屿。谁也没想到,旅程中,这位避世独居的友人第一次接触到了电视,被各式各样的节目和跌宕起伏的电视剧吸引住了。他开始引用提布鲁斯、恩岑斯贝格尔的诗句描述电视的魅力,甚至扬言给教皇写信赞扬电视的教化功能。因此,当两人终于找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平静岛屿时,这位老隐士被没有电视的生活吓坏了。故事的最后一幕,镜头跟随他一路小跑,高呼着“没有电视我们如何生活“,奔向海边的渡轮。
这里莫莱蒂或许讽刺了知识分子的虚伪做派。但在这个故事里电视不太像邪恶的撒旦,更像知识树的苹果,帮助这个在形而上的世界里沉迷太久的人回归家乡。被电视世界迷住的隐士或许滑稽可笑,但仍然拥有逃离的选择。他一路小跑,迅捷又灵敏,从沉重中脱身,奔向大海,奔向电视代表的文明和轻盈。
对于《亲爱的日记》这样的作品,似乎存在一种普遍的轻视,“看起来轻松”的作品总不如四个小时长镜头的力量重。但莫莱蒂以他简单清爽的风格,十年如一日在作品中坚持着纯粹低调的影像和情感表达。对我来说,这是一种更加高贵的坚持。虽然讨厌一切奖项,但想到常年不靠谱的戛纳靠谱了一次,把当年的最佳导演颁给了他,还是觉得很开心呢。
-.5,兼备传统喜剧的情境建构,伍迪·艾伦式的言语阐述,以及大面积的舒缓空间铺展(或许是特征所在),却没有任何内容物的电影。
孤独人生怎少的了吐槽,前两章话少风光好,海边踢球那场戏特别动人,第三章吐槽医疗的幽默态度虽然值得欣赏,但未免格局太小了
慵懒,幽默,啰嗦,文化人的自嘲。夏天最空无一人的周末假日,几个人开着皮卡和摩托车随便拍的完全生活化的电影也这么可爱。怼影评人笑到爆炸。看见有人说莫莱蒂是意大利的伍迪艾伦,确实是有点哈,但是意大利人那种骨子里留下的一点点骄傲好像的确又是这帮人特有的
字幕亂翻,第一段影評講似柯能堡的裸體午餐完全沒翻出來⋯⋯第一段是與(義大利)影史的互文,第二段嚴肅文學不如電視的吸引力。第三段略簡單。不過把義大利拍得挺美。
太精彩了,太喜欢了
专著的瘙痒,或者说瘙痒使你专著一切药物治疗都没有用处.慢节奏流畅随意.如日中天的四十岁人的生活.跳舞或者是骑着摩托车穿梭在城市的街道上欣赏房屋.你,四十岁人最喜欢做的事情.从一座岛屿游荡至另一座的时候感到快乐,如果需要绝对的宁静,可以抛开一切尘世生活:电梯电话电视热水.蝉鸣和如影随形的音乐.
第一段建筑、风景太美了吧!第三段不能更有共鸣,此刻就在湿疹发作挠痒中。
我喜欢前半段的长镜头和钢琴配乐,一切都那么释然。而后半段就开始围绕“痒”这个话题,倒颇有阿彼察邦《极乐森林》的感觉...
3.5。莫莱蒂的日记电影,音乐、风光,以及吐槽。关于意大利建筑以及舞蹈,关于商业电影以及红包影评人,关于孩子为王以及肥皂剧,关于医生以及看病经历。看到了帕索里尼被杀害的地点,听到了莱翁内《革命往事》的歌。
非常适合疫情期间观看的松弛影像,纪录与戏剧之间是柔软质地:城市漫游,岛屿写作,无医可靠。莫莱蒂向自己,也向观众提出困惑:喧哗之下,如何独处。
阳光+音乐+摩托车+毫无目的的漫步+冷眼观潮的碎嘴子,天哪~这简直是我的理想生活~好看好看,超级舒心~得好好谢谢Nanni Moretti
being like Nanni, riding, eating, traveling, talking abt shit
6.5 “最棒的喜剧演员就是去扮演自己”,有一搭没一搭地抖观念,随叫随到的幽默感,看得人非常舒服。
莫莱蒂就是他自己的李康生啊!飘逸的灵魂附着于困顿的肉身,在追踪与潜逃的复调中观察自己、扮演自己、质疑自己,对所有鲜活的热忱以待,对一切媚俗的横眉冷目。段落的参差似耍赖式的推倒重来,瞳孔中一闪而过,下一秒再无影踪。
当Nanni Moretti骑着小绵羊游荡在罗马的角角落落时,而背景是leonard cohen的i’m your man时,感觉是多么美好,简直就是一封致罗马的情书。只是最后,满身骚痒的男主继续天马行空地唧唧歪歪时,直接抓狂了。真心的,这丫比Woody Allen还不着调。
纪录与伪纪录,自恋的导演最可爱,如果让我来拍一个熟悉的城市一座热爱的岛屿,我一定像南尼·莫莱蒂(Nanni Moretti)《亲爱的日记》这样潇洒自恋却充满感情去边走边拍。如果喜欢意大利你会喜欢《亲爱的日记》;如果喜欢地中海风光,你会喜欢《亲爱的日记》;如果喜欢可以听无数遍的电影原声,那你一定喜欢《亲爱的日记》,如果……
轻盈自如,莫莱蒂优美的怨声载道毫无疑问都是爱的证明。
南尼大叔就是阿基库里斯马奇和伍迪艾伦的杂交体。利帕里群岛太鸡巴美了,斯特龙博利火山太神奇了!打算过段时间整个电影中的意呆利旅行来。
# Cannes 76th 补课【A+】年代十佳。怎么会有如此这般同时做到轻盈,幽默,自由,又亲近的电影。表面像是在三个章节中不断靠近伍迪艾伦的创作观,但所有的情节与言语都不尝试去讽刺与解构着什么,而是最渗入日常的自恋的玩笑。一个总是在创作中扮演与体验的作者,让一切从可爱的日记开始。这里有我与生活,我的所见,所言,所想。我走过的城市,我爱着的电影,以及,如同不断周转看病却落回“记得喝水”的徒劳般,我不断寻找但落回寻常的人生。
南尼·莫莱蒂粉丝必看片嘛,骑摩托的莫莱蒂,边旅行边写作的莫莱蒂,看中医扎针灸的莫莱蒂等等各种萌,音乐好听,节奏愉快,对自己成长生活的国度热爱之情溢于言表,就是你这样在小店里自顾自跳起舞来、路上随意拦下人家问东问西,真的不要紧嘛2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