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在不记得原著的情况下观看,所以感受和讨论是基于电影本身。
这部电影或许可以算早期的环球旅行vlog,有剧情主线和笑点设置,整体是很轻松的,服化道和场景的还原也很厉害。同时也映射了很多人文议题,尤其是站在当下的时间节点去看,还挺值得讨论。
1.是关于资本与情感,目的和过程孰轻孰重的价值判断。电影中多次出现了“你们总在赶时间”这样的字眼,为了“回到起点”匆匆赶路的一行人和当地生活劳作者的节奏形成鲜明对比。以及在船上,福格买下整艘船,为了赶行程烧掉(类似于)船的拟人化象征雕塑,船员表现出不舍但又无可奈何。或许暗讽为赌局匆忙赶路而未细细感受沿途风光,讽刺金钱可以买到一切的资本万能?但放在当时工业革命的背景下,这部剧透露出的褒扬和赞赏似乎更为明显。
2.印第安冲突。作为一部美国拍摄的电影,火车桥段印第安冲突的比重较大,很难不思考电影在这个议题的立场。前面“和平派”印第安人和后面“武力派”印第安人都是完成旅行的“障碍”,且略去前因。而武力派与和平派又形成对比,武力派先动手,火车上乘客开枪反击,不知道导演是否暗自把武力反击合理化。但本人不了解当时这个议题在美国的情况,所以是讽刺也未可知。
3.男性凝视与女性物化。可以说除了公主有受到尊重外(但公主人设是接受英国教育的贵族,具有阶级和文化的双重特殊性,很难作为女性的典型代表),整部电影女性的存在都是被物化的。在旅社,各个国家有专门的“美女”宣传画报,作为国家特色展现,并且以性凝视的讨论存在。在美国,选举宣传车坐满兔女郎,可以被路人随意触摸。酒吧里等待right man的女性被(也许是)酒吧老板的男性“宣誓主权”。不过影片最后公主进入俱乐部,对“女人不可以进入俱乐部”的说法反问了一句“why not”,又极具突破。
可以说这部电影充满矛盾,站位来回跳跃,或许秉持什么样的视角和立场就能看到什么样的景象。
令人意外的一个点是电影关于宗教的态度。日本,饥饿的巴斯帕图在佛像的“凝视”下克制了偷窃佛像贡品的想法,后续遇到赠予苹果的女性,转身对佛鞠躬。这段剧情表现出电影对佛教思想的理解和尊重。然而当福格回到伦敦,赶时间前往俱乐部时,遇到了宗教信徒集聚(不确定是什么宗教),被强行拉住传教时,又透露出电影对宗教的反感。
以上,一些未验证、不成熟的看法,抛砖引玉,欢迎探讨。
故事发生在1872年的伦敦,一间俱乐部中,一位名叫福格的绅士打了一个没有人认为他能够获胜的赌,那就是在八十天内环游世界。之后,福格便带着随从巴斯帕图匆匆的上路了。 他们首先来到了法国,然后途径西班牙,在欣赏了一场精彩的斗牛之后,两人辗转前往瑞士,而此时,尚不知情的两人却遭到了伦敦警方的怀疑,怀疑他们是一宗银行抢劫案的嫌犯。在印度,福格救下了出逃的公主奥达,后者亦加入了他们的旅程之中。之后,三人横渡大西洋,轰轰烈烈的照着目的地赶去。福格能否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他的承诺呢?
较之后面翻拍的版本,这片显得中规中矩。横穿美国的火车的列车长则是由巴斯特·基顿扮演的。
电影的妙处,就在于让我们在平庸的现实里,看到欢乐的希望。
无比欢乐的无歌词风光歌舞剧/片尾动画赞/我怎么会喜欢看这种片子/求他们在旧金山酒吧里钢琴手的演员是谁/印第安人也忒欢乐了点/公主是明恋福格啊/路路通人才啊
可以和《一个美国人在巴黎》共同争夺一下史上最差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宝座(并最后胜利)。严重看不下去
这样轻松幽默的喜剧电影能获奥斯卡奖还是让我吃惊不少。在那个年代,拍这样一部有着世界各地风光的电影,貌似还是实景拍摄的,想必也是当年的大制作了。
卡斯尽力,毋庸赘述——连黛德丽和Sinatra打了酱油。老年的巴斯特基顿都出来了,还有台词....半天才意识到雪莉就是那个印度公主。米亚法罗的爹是导演之一。当年奥斯卡收获不少。开头结尾动画制作可爱,中场休息、退场音乐什么的一丝不苟,毕竟3小时多。早期在很多人信息有限的情况下尽可能展示世界风光,虽然明显香港和日本部分非常简陋,充满臆想...成龙的版本是搞笑,这个版本是值得一看的始祖,那么下一个就该是布鲁斯南版的了。
「伦敦街景」→「热气球俯瞰阿尔卑斯山风光」→「西班牙观赏舞蹈与斗牛」→「北非风光」→「印度奇景」→「骑象入林」→「营救落后文化中的蒙难女」→「香港鸵鸟车」→「路路通横滨落难记」→「美国印第安冒险」→「焚船暴走」。50年代的宽屏彩色电影更像一种风光片,凡尔纳的「世界环游之梦」更像是一种留恋不同文化与世界的「明日黄花」,当科技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与理念,更像是一种「世界末日」。
1.世界观光导览片;2.揶揄英国传统;3.什么都涉及,什么都只是点到为止,以为是个美妙的万花筒,其实只是一部厚重的、密密麻麻的、枯燥的百科全书。
50年代的大制作,服化奢华,大牌云集,各国的风光展示固然是亮点,但整体却是偏向流水账,颇嫌冗长。
仆人很有趣,主人很绅士,1956年的味道
看得好激动~儒勒 凡尔纳的奇幻故事,即使遥遥隔了那么久,还是很有趣。当看到街上闪出一辆轮子一大一小的自行车时,我就开心起来了,冒险开始啦,跟着这个有点装逼的绅士和傻帽的仆从乘着热气球出发!
57奥斯卡,服化道很奢华,40多个明星客串,环游地球下血本。片尾字幕美术风格很赞。故事的话,由于凡尔纳原著已经十分精彩了,所以电影算不上突破。节奏还是古典的,有进场休息退场音乐,换作今天的芬奇等人拍一定别有风味。
本来还担心「豆瓣7.2分、IMDb 6.8分、时长183分钟」会让我在观影时觉得无趣而没能从头到尾坚持看完,结果最后却是连「ENTR'ACTE、片尾字幕、EXIT MUSIC」都一秒没快进地全看完了。电影虽然没有足够惊险刺激、扣人心弦,但循序渐进的剧情、外加不同国家地区城市的风土人情,却看得我挺乐在其中,整体算是超乎预期的观影收获了。⒈没想到竟然用梅里爱的《月球旅行记》做开头;⒉男仆巴斯巴多于飘在高空中的热气球绳索上差点掉落的那场戏,当年应该会“吓”到不少观众吧?⒊西班牙男仆斗牛挺逗、香港男仆醉酒的特效镜头挺奇妙;⒋横滨福格找到男仆、美国印第安人突袭两段不太满意,而火车过桥后桥倒塌的段落拍得真给力;⒌环游世界主要交通工具:热气球、轮船、火车、大象、自制“风”车……
褒扬本片一定不能脱离1956年的背景,彼时绝大多数人对世界仍充满猜想,异域风情遥不可及,技术上本片则是初期彩色宽屏,视觉冲击可见一斑。当然,以现在的眼光,不过是带了点噱头和冒险和搞笑和传奇的音乐风光片,故事简陋人物呆板情节拼凑得浮光掠影。
#奥斯卡最佳影片#小时候再熟悉不过的一部小说,记忆最深的一部凡尔纳,改编成电影,还是无法尽显小说之神韵啊。
电影里最喜欢的镜头就是热气球腾空飘扬时,维克多·杨的配乐和每一个镜头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摄影机就像一支画笔一般把热气球点缀在每一处风景之上。56好莱坞野心勃勃地将儒勒·凡尔纳的名著搬上大银幕,请来了50名巨星出演,采用了。
五星,妙趣横生的一部冒险电影,从最开始的热气球横跨阿尔卑斯山,到仆人巴斯帕图西班牙斗牛胜利赢得船去马赛。后来又到印度,救得一位要被殉葬的姑娘。接着抵达香港,日本横滨,再到美国旧金山,最后横跨美洲大陆激战印点人,抵达纽约,又买了一艘船赶回英国。最终因为绕了地球一圈多赚了一天,赢了!
第二十九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
这才是绅士风度,这才是环游世界,不得不感叹,有钱真好
183min;这是我看的电影中演职员表最夸张的一部,知道名字的不多,好像就基顿。非常有趣的冒险片,每段都是点到即止,轻松流畅,但此片夺得1956奥斯卡还是勉强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