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纪录片源自1976年美国德克萨斯州一起枪杀警察案。导演埃罗尔·莫里斯为这个案件做了一个全新形式的纪录片。导演采访了包括当事人、刑侦人员、警探,以及律师、法官、证人在内共18位相关人员,以碎片式的方式分散于影片中。用情景再现的方法再现了枪击案现场。还有当年的物证、报刊资料等。 片名《细细的蓝线》让人琢磨不透,不会把比较诗意的片名和一宗枪击案联系起来。片头出现了一条细细的蓝线,但是片名中的Blue却是红色的。有人说警察去世后,为了祭奠他,他的同事会在警徽中间加一条细细的蓝线。blue也有代指警察的意思意思。片中借一位公诉员之口点名警察是区分一个民主社会与极权的“细蓝线”。 片子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了人性的复杂。面对截然相反的证词,和证物都指向大卫的情况,一个是有犯罪前科,一个是没有污点的亚当斯。达拉斯警方却轻易采用大卫证词,只因为他们不能毁了一个年轻人一生,亚当斯却是外来漂泊的人,在德州未成年人不能被判死刑,亚当斯28岁,他的年龄符合要求,为了平息民愤,亚当斯最后被判处死刑。警方拿作伪证的罪名威胁哥哥,哥哥不愿出庭作为弟弟作证,因为他早早睡下,不清楚弟弟什么时候回来;一对满口谎言的夫妇为了奖金不惜出庭做伪证;女警为了逃避自己偷懒喝饮料导致同伴被枪杀的责任,前后不一,改变证词;因为一己之私,大卫将自己犯下的罪行强加给亚当斯,导致他坐了十二年冤狱。 影片最后放了大卫接受纪录片导演最后一次采访的录音,屏幕上只有转动的录音带,缓缓播放出两个人的对话以及中央的字幕。。大卫最后的话某种程度上是变相的“认罪”,他说如果要为亚当斯的牢狱之灾找一个原因的话,是因为那天晚上他没有收留那个帮助过他的人。因为那晚亚当斯没有收留大卫,如果他收留了他,或许就没有之后警察被枪杀的事了。 片子整体基调偏黑,黑夜镜头很多,给人一种阴沉的氛围。让我们感受到人性的黑暗,以及个体在面对不公的无助。片子以一种平静的方式向我们揭示了事件的真相,令人震撼。在这起案件中,整个德州被愤怒和舆情驱使着,将整个司法审判变成政治正确的民意审判,随着时间的流逝,真相如何其实已经不再重要了。 这部纪录片也体现了纪录片的社会认知功能。该片于1988年公映,在美国引起极大反响,德克萨斯罪犯申诉庭推翻了对亚当斯的判决,亚当斯于1989年无罪释放,后来他投身于反死刑活动中。大卫因为另一起杀人案在2004年被执行死刑。 导演巧妙运用故事片的框架—“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以及设问,冲突等创作手法,使得观众就像在看一部精彩的推理破案故事片 11年的错判最后翻案还是来自真凶的自首,法律到底能不能作为细细的蓝线去维护自身的利益? 这让观众对司法体系的现实问题,向司法和普通群众对涉嫌伤害案件的偏颇态度提出了批评。
导演埃罗尔.莫里斯采用一种重现事实的半纪录片手法来追踪一件杀警冤案,结果成功地发掘出事件真相。让被冤枉的疑凶在坐牢十一年之后讨回清白。这宗案件发生在1976年美国德州达拉斯市,一名公路警察在拦截一辆深蓝色的轿车后,汽车司机开枪打死,警方苦无破案线索。十六岁少年惯犯大卫指证并无犯罪前科的路人蓝道为嫌疑犯,以至蓝道被判有罪而执行终身监禁。然而在十一年后大卫因别的罪行被判死刑,他向本片摄影组坦承蓝道其实是无辜的。本片通过对十年前的那场凶杀案进行的重新判定,又将此案推到了台面上。也由此衍生出了许多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几乎涵盖了当时此案为何会草草了结,甚至为何会出现这样的误判等问题。影片也都一一向观众做出了说明。
事件发生在过去这是拍摄的最大障碍,就是如何将过去的故事呈现在观众面前,并且保证纪录片本身的特性,实为一大难题。这部片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如何去记录“真实”,如何去“记录”。
“直接电影”理念采用完全不介入原则,拍摄过程、手法、剪辑上都不介入,选用高浓度的戏剧性强的题材,排斥一切主观的介入,让摄影机充当观察者的身份,去跟踪去捕捉。《细细的蓝线》解开了直接电影存在的短板,光靠单一现实去表现过去的现实是不够的,而其鄙夷的人为介入则是良好的解药。
新纪录电影采用的“虚幻”策略与往常纪录片简单的“重演”事件不同,也区别于传统纪录片采用的“虚构”手法。《细细的蓝线》采用少量的过去历史资料,通过各个参与者的口中,慢慢的拖出整个故事,再添加相应重构的事实,重现当时枪手射杀警察的片段,逐渐还原了故事的原貌。这种虚构,显然违反了“真实”,可创作真实不也是追求真实的现实体现?
影片结尾,小男孩说:“他是有罪的,因为他在深夜让一个无家可归的我留宿街头而不让我借宿。”间接的传达出来被告是被冤枉的,形成反转。
《细细的蓝线》所采用的后现代主义的手法以及影片中的构思、内容、艺术展现方式都令我敬仰。
王竞老师的《纪录片创作六讲》中提过,本片的导演埃罗尔·莫里斯是赫尔佐格的朋友,两人曾打赌,如果莫里斯能当导演完成一部电影赫尔佐格就把自己的鞋吃下去,后来他真的把自己的鞋吃了。真是有意思。今天找来这部影片看了,确实很震惊。纪录片还可以这样拍!
片名《细细的蓝线》实则讽刺警察这一条社会中细细的蓝线的不公正行为。警察本是暴力、罪犯与安定、人民之间的分界线,他们有能力在中间保持平衡,也能使无辜的人民远离混乱。片中再现了1976年美国达拉斯的一件枪杀警察的案件,通过采访嫌疑人、警察、法官、律师,二号嫌疑人、证人等来重现当年案件。虽然导演没有在结尾说明凶手是谁,但观看后都有自己的一个判断。就如导演采访所说“历史总是有缺陷的,因而真实永远需要被继续追寻。”
片中留下了许多问题引人深思,如【底层人的自由只能被践踏?亚当斯只能当替罪羊?有话语权的人才能决定“正义”的审判?未成年不能被定罪?】
片尾大卫·哈瑞斯的采访最后一句“他没有地方收留在那天晚上能够帮助他的人,这是唯一也是所有让他身陷囹圄的原因。” 这才是一个冰冷的杀手会说出来的话吧。
《细细的蓝线》是由埃罗尔莫里斯执导的纪录片,该片采用一种重现事实的半纪录片手法来追踪一件杀警冤案,结果成功地发掘出事件真相。
《细细的蓝线》有“直接电影”的拒绝旁白,相对完整地记录事件、场地和过程,却又与其控制与对象之间的距离和等待事件的发生相违背。然而,这些并不能否认--它对真实的本质探究,对“直接电影”的反叛和批评,与“直接电影”的主张在被动状态下发现真相的观念截然相反的种种与“直接电影”本质态度不同的地方,无一不显示着“新纪录电影”的特点。《细细的蓝线》作为“新纪录电影”的代表,很好的展示了其特征。
《细细的蓝线》以较为碎片化的采访素材串联全篇。在通过对人物的采访,根据他们的叙述情景再现当时的状态,多个“现实”,多段配乐穿插其中,营造一种迷离的现实感,给予观众思考“真相”的氛围,在视觉、听觉上有效加深了观众的记忆。
素材的拼接还是相对清晰的。整个采访过程,较为完美的展现了一名公路警察在拦截一辆深蓝色的轿车后,汽车司机开枪打死,警方苦无破案线索。十六岁少年惯犯大卫指证并无犯罪前科的路人亚当斯为嫌疑犯,以至亚当斯被判有罪而执行终身监禁。然而在十一年后大卫因别的罪行被判死刑,他向本片摄影组坦承亚当斯其实是无辜的事实。素材的最后以磁带的结尾,暗有警示的寓意。
整个影片,各位人物的采访,伴有相应报纸文字的特写,照片摄影的资料,城市的地图等等,与人物的叙述相呼应补充。镜头尤其特写亚当斯被单独受训场景:烟灰缸里堆积的烟头,墙面的钟,警官的脚步与踱步声……紧张的气氛,压抑的让人不觉怀疑亚当斯是否是真的凶手!
再加上各位人物的采访叙述,形成一种戏仿的手段。当最后我们得知真相的时候,多个人物的自我叙述无疑充满了讽刺的味道。而真相也充满了悲观与哀愁。
本身很喜欢推理片,是各种侦探逻辑悬疑片的忠实爱好者,喜欢那种抽丝剥茧最后显露真相的感觉。于是对这部片子怀着很大的期待地去看了。 这部片子叙事线索很清晰,而且和最近接触到的直接电影非常不一样。它主要采用了情景重现和多位事件当事人访谈穿插出现的表现手法。相比于纪录片,它更像一个第三视角的推理游戏。并且让我联想到法制频道各种情景再现和故事讲述交叉出现的法制节目。不过倒不如说,这部片子的一些手法是现在法制频道流行的节目的制作方法的起源,整部片子都有种非同一般的主观参与感。 开头有一个我觉得特别精彩的部分,是场景还原中枪击和法医研究的被击中位置的镜头快速对应着一一切换那里。顿时就有一种被拉入40多年前那个夜晚的同时又站在了上帝角度更透彻地凝视着现场的感觉。 谁在说谎?谁说的是真话?在开头亚当斯说完警察的逼供暴行后警察却给出了完全不同的讲法时,剧情的疑云和起伏出现了。不同的当事人不断重复和丰富整个故事,配合场景重现和静物资料的静照一步步把真实揭露了出来。最终大家恍然大悟,原来当年被逮捕的亚当斯是无辜的。 最终因为这部片子的影响,多年冤案得以沉冤昭雪。突然就联想到格里尔逊和维尔托夫都共同主张的"电影应当为社会理想服务",强调电影是有效影响公众的媒介手段。很多评论说这部片子是对众多纪录片的传统的反叛,但是在某些方面它却也和传统殊途同归。
夸了一些其实综合来看还是觉得有一点点无聊和难懂。看第一遍时我一开始聚精会神看纪录片的状态大概到正好最中间的位置就有点懈怠了,有一点想神游但是突然又发现“我好像把人认错了,剧情和我想象的不一样!”然后仿佛被惊醒了一样连忙把进度条拖回去再次认真重看。如果要我说这部片子让我不太喜欢的地方,不标人名和简介一定占99%,第一遍就想捋清人物和细节实在是太烧脑了。也许是我看惯了现在那种简单直白,人物一出场就在旁边打出字幕的视频的原因吧。不过人物身份等等都其实可以从他们说的话里推断,或许这也是这部片子的趣味之一。在看了好几遍加上结合一些讲解之后,自己一点点发现真相并完善推理的整个过程是其他绝大部分纪录片都无法带来的。
ps:音乐真的很有感觉!!
《细细的蓝线》是由埃罗尔·莫里斯导演的一部利用重现现实的方法来还原真相的纪录片电影。这部影片于1988年上映,它的出现标志着“新纪录电影”的诞生。
新纪录电影主张采用“新虚构”的手法来表现生活景象,与主张在被动状态下发现真实的直接电影的观念截然相反。影片通过对人物的采访,而后根据他们的叙述情景再现,模拟和重塑当时的状况,用多个“真相”来引起观众们对“真相”的思考。这种表现手法充实了纪录片的细节,在视觉和听觉上加深了观众的记忆,吸引观众以更大的兴趣投入到影片中。
《细细的蓝线》这部纪录片在剪辑方面相对清晰,影片开头以两位主人公叙述同一案发现场不同案发经过的采访,交替插入模拟他们所说情景的再现片段,到亚当姆斯被捕,调查案件的细节,以大卫和加油站夫妇的目击证词判决亚当姆斯为犯罪人,再到后来大卫以杀人案被判死刑,他的以往种种盗窃抢劫的前科被发现,最后对亚当姆斯做他的替罪羊的证据供认不讳,一步步明确了亚当斯被错判的事实。结尾以大卫最后采访的磁带为结束,警醒人们,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实的。法官和律师在表面权威正义之下,威逼亚当姆斯供认,只为在自己一向成功的仕途上再添胜利一笔的虚伪。
整个影片的环境、色彩布局也经过了细细推敲。以夜晚下的达拉斯市开头,为整部影片奠定了黑暗、沉寂的基调。在搬演亚当姆斯被捕,被警官的受训的场景时,堆积了许多烟头的烟灰缸,度过了几个小时的墙上的钟表,警官的来回踱步... 这些特写镜头都充分营造了紧张,压抑的氛围。
从纪录片拍摄与制作的角度来看,也许不算伟大的作品,但从纪录片的社会功能来看,本片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因为一部纪录片,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也对美国的法律体制提出了至今回响的质疑。纪录片的创作的社会意义,与纪录片创作的艺术价值相比,孰轻孰重,因人而异,也因影片而异。
一部片子让现实翻案让电影终究发挥了点实用性。喜欢它讲故事的方式。首创的情景再现确实影响深远。
不知道这一部这样的搬演算不算开山鼻祖?感觉后来看的好多罪案纪录片都是这样的调子//音乐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或说影响了影像的表达//社会影响大于纪录片本身 可能这也是纪录片特有的功效(是比剧情片更强势的影响
被格拉斯洗脑了,他是那种音乐反过来会影响电影的创作的人。莫里斯说他当时只是想拍一部关于德州死刑法案的“高大全”纪录片,也采访了很多死囚,直至他发现Adams的案子。真相就在那里,只有一个,而影片故意地回溯了几十上百种,难怪一个毫无干系的人最后落得被判死刑下场,真是让人唏嘘。
9.0/10。①关于1976年德克萨斯州枪杀警察案中被冤枉的嫌疑人的纪录片。细细的蓝线在美国代指警察。②叙事形式上是零旁白+口述采访+说明性的空镜头/报纸/档案/照片/绘画/虚构的场景重现。各种场景重现为电影增加了不少戏剧性,尽管电影依然有点闷。③尽管场景重现的那些片段本身设计极用心地还原现场,而且这些片段通过对当事人的局部摄影制造了留白与不完整从而营造了一定的客观观察感,但与其他纪实的形式的并置却让这种本质虚构却假装客观纪实的形式显得别扭甚至有些虚伪。④以大量的低调打光+剪影+大特写+影子+精准配乐渲染了黑色电影氛围。
字幕原因还是今天下午闹低血糖?我愣没跟上这片子的逻辑......
如同侦探片般的事件重现+多位当事人访谈+报纸证词剪贴,开创了新颖独到的纪录片模式。低调布光、大特写、剪影和Pilip Glass的配乐营造出了黑色电影的氛围。本片公映后亚当姆斯得以无罪释放,社会影响也已足够,但观影过程现在看来还是略显沉闷乏味。(7.5/10)
电视现场还原类犯罪节目的鼻祖,多人视角共同展开,犯罪片拍法的还原事故,前者在剧情上制造了一个“罗生门”的悬疑争论,后者将纪录片与电影之间的界限打通。在大段落的组合方式中,悬疑是首位放置的,在亚当姆斯叙述沉稳之后,我们自然的有了他是被冤枉的印象,但随之而来的多个警察证词,推翻了我们的想法,确立他是嚣张跋扈罪犯的事实,这一开局,即将真实结果给予我们,又用不同视角的证词矛盾性与职业身份带来的歧视制造了我们的心理认知偏差,而后的剪辑都是依照这个组合规则,从这个剪接方式来看,已经不是纪录片的手法了,而是悬疑电影的模式,而目的则在于增加可看性,进而使更多的人认识到这一事件。电影元素在本片中是频繁出现的,汽车影院、默片的穿插、还有用特写、低调打光拍摄的多次出现的还原现场都是纪录片引用电影的创作模式。
true detective 和the jinx 的祖爷爷。
艺术不是寻求答案,只是提出问题。但选择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取决于心里的答案。……莫里斯后来在访谈中谈及真相的固有价值。“我们对于历史的观点总是难免缺陷,但求索真相的脚步永远不应停歇。”
陪审团应该以貌取人了,David Harris确实富有魅力。那些电影式的重演场景,嘲弄了人们对虚构的热爱。跟70年代汽车影院的电影并无二致。
虽然所有试图进行场景还原的电影、电视节目都在有意无意地模仿细细的蓝线,但迄今为止没有一部片子成功了,因为没有一部作品、一个导演有埃罗尔·莫里斯还原千百次场景、叠加千百个细节、否定千百个可能的耐心和勇气。最高法没做到的,莫里斯做到了,这就是逻辑性、说服力的明证。
原来细细的蓝线是这么个意思。导演的聪明渗透在电影的方方面面,他作为纪录片导演的态度表达得微妙又清晰、有力且极有耐心,作为观众看起来极为享受。Glass奉献了我看过听过的他的最好的一次配乐。
略有点凌乱,虽然访谈了多方,但也不至于像罗生门般扑朔迷离,电影的立场十分清楚。
影片令人震惊地反映了所谓证人对自己谎言的坚信,揭露了极易被操纵从而引发冤案的美国司法系统,留给这一系统参考的永远只会是排除了谎言与流言后所剩的一半真相,即便合理的怀疑也能遭到歪曲。影片对犯罪现场的多次搬演否定了绝对真实的存在,而这一创新的虚构成分也成了该片当时被奥斯卡拒绝的原因。
Errol Morris真能光凭纯粹的对话剪辑就讲清楚一件事,还能发掘得深入,真神奇..绝对是导演编剧的讲故事模范..字幕还是特别烂,忙完了方案的事争取重做一下吧.
一部近似论文的纪录电影。导演莫里斯创造性地发明了事件重演的方式并重构对真相的还原。汇编入采访内容的其他影像片段(如在罗勒夫人说自己喜爱侦探故事后插入引用了一段黑色侦探电影)、文件档案上的词汇特写、时钟及闪烁的警灯图像,如此的拼贴形式并非单一所指的不断重复,而是以碎片化的影像为被访者的叙述作视觉化的批注,而时钟,警灯等母题的重复也反映着案件的危机紧急,充满未知。犯罪现场的重复搬演,将自相矛盾的证词并置,通过黑色电影式的高反差布光遮挡真正罪犯的面容,极端的大特写(麦芽汁、手枪)一次次刺激观众的神经,却也逐渐拼凑出案件的真貌来。论证的过程从未使用带有制作者主观特点的旁白来推导,这种仅仅靠交叉剪接各方视角的证词话语来维系影片的实在逻辑的互相运作的方式实则是对直接电影的叛逃将对后世的新纪录片影响深远。
在开始的时候,我真的只是在关心这个片子是怎么讲的,而不太在意它讲了什么,不过最后它终于成功把握引入了事件本身。风格化的导演手法,那个好像是聆听者,实际上也是引导者的不露声色的导演,确能够保证这片子有一种比直接电影更加丰厚和立体的真实感。虽然有搬演和虚构,但是它的前提依然是历史文本无法等同于历史本身。相比之下,那个动画纪录片呢?
Randall Adams因脑瘤于2010年去世 生前未获得政府赔偿
导演放弃纪录片惯用的旁白叙述,取而代之的是用大量镜头语言配乐剪辑等电影叙事技巧表述其观点。电影中重现案件的方式很有趣,总是不完整的局部摄影让观众亲临现场却带来更多想象。大量的访谈和证据呈现让这部记录片的实际意义及其带来的影响远远超过电影本身。另外,配乐真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