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结局很悲惨,但从影片本身上来讲,二子是完全有可能翻盘的,关键他得罪了一个最不应该得罪的人,那就是英子。从一开始英子跟随在二子身边且忠心耿耿,从到后来联合麻杆儿陷害二子,也是二子自己咎由自取。如果不得罪英子,外加老奎爷的加持,奎爷其实非常聪明也稳健(参见第五部爷俩开歌厅),那凭麻杆儿那点小聪明根本就扳不倒二子,二子甚至可以高薪聘用崔大顺来上班,顺便把麻杆儿踢出局,崔大顺是二子的铁哥们,且脑子聪明(参见第一部父与子和第二部二子开店),何况崔大顺的妻子杏花还在二子手下打工,都算自己人,有了这个基本盘在,别说麻杆儿和张大菊了,任何有关部门都无法难倒比家美旅店。真是可惜了,二子一步输步步输~
我一直在想,这部里面崔大顺去哪儿了?崔大顺是杏花的老公,杏花还在,崔大顺咋没了,而且要是崔大顺在的话,二子也不一定会输过麻杆儿,毕竟顺子和二子是铁哥们,一条心的,麻杆儿不敢拿二子怎么样,而且大顺的能力也不比二子差,如果大顺能加入比家美客店,二子肯定如虎添翼。虽然第二部顺子没有答应二子加入比家美,但第三部里,假设顺子看到二子这么被人欺负,肯定会出手相救,那剧情想必会更精彩,二子+顺子对付麻杆儿和英子,北京胡同版创世纪开始了。
这部电影最经典的片段就在最后那10分钟里,也是整部影片的高潮和最精彩的一段剧情,反映了中国内地改革开放后各级社会阶层不同的生活和观念,更是集中体现和突出了中国社会的许多真相,有些镜头,有些剧情,有些台词所包括的内涵,时至今日,都能让观众深有感触,在80年代,拍摄影片的设施设备非常有限,演员的打扮和场景的布置也远不如现在那样五花八门,但是那个年代的类似影片却能更好的更细致的反应出我国社会的现实,更能让普通观众接受,理解,甚至认同,俗话说:艺术源自生活;反观现在,许多影视作品太过做作,夸大,奢华,所以现在大多数国产影片都很难让我感兴趣,甚至连看都不要看。不是一味的突出政治宣传,就是千遍一律的反复炒冷饭,要么就是虚华夸张的做作,还远不如80年代的这部《傻帽经理》来的好看,耐看。 当然了,更深层次的原因我也不多说了,免得被和-谐,我想懂的人都懂。其实中国人不缺乏影视才华,但问题出在哪些方面,聪明的明白现实真相的人心知肚明。
(本文最早写于2009年9月8日,因新浪博客莫名其妙的和谐,只能以这种方式重发)
在中国大陆范围内,真正懂得喜剧表演的第一人,我首推陈佩斯,但是很可惜这样一位深具喜剧表演才华的演员却因为与央视的纠纷横遭封杀多年,否则他一定会在荧屏舞台上为大家奉献出更多精彩的表演。我曾经在《南方周末》中看过一篇陈佩斯的专访,有句感叹让我印象挺深刻“太平盛世能没有喜剧吗?”
今天偶然看了一个地方电视台重播的陈佩斯的电影《傻帽经理》,这部片子属于陈佩斯的“天生我材必有用”系列影片之一,这部系列的影片当初在八十年代我还是在电影院里面看的,陈强先生与陈佩斯父子的黄金组合演艺的一段精彩表演,可惜在网上搜索了半天竟然没有找到一张这部电影的海报。
现在回顾起这部喜剧电影,我突然有一种强烈的感触,胶片之中竟然保留了许多我熟悉的但是已经远去的八十年代的记忆,电影讲述了改革开放之初,陈佩斯饰演的二子个体经营一家旅店,结果工商、税务、卫生、甚至公安部门是一度刁难,我惊诧于陈佩斯这位学院派的喜剧艺术家对生活变迁中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影片在营造喜剧效果的同时,实际上依旧有着一种批判与反讽,想象官僚机构的那些本来为人民服务的公务员们趾高气扬的嘴脸,当时很少有人会想这有什么不合理,我们天生对这一切习以为常,电影的名字叫“傻帽经理”,实际上在二子身上表现出的更是一种本性的单纯,然而他这种单纯在现实生活中注定是要碰壁的,尽管这种无奈是用喜剧的方式表达的。
二子在无奈之下向报社写了一封投诉信,这封信他天真的署上了自己的真实姓名和地址,这一点遭到了同事和父亲的激烈批判,二子也害怕,但是还是来了一句“现在不是讲民主了吗?”他老子马上回了一句:“那民主也是你讲的?”剧情在这里面有一个中国特色的场景出现了,于是在上级领导的关怀下,二子的问题似乎得到了解决,并且他还当上个体户协会的一个秘书长,小人物被推上了前台,一时风光,理想主义激情再度高涨,但是最终他还是在同行的内部竞争,用阴险卑劣的手法整了下来,宋丹丹扮演的女朋友嫁给了冯远征扮演的朋友,而二子则依旧回到小人物的行列,在人潮人海的北京街头消失。电影是喜剧的,但是解决并非大团圆的,这是陈佩斯的深刻。只有宋春丽饰演的那种懂得耍手腕的人才能在这个社会中以成功者的姿态混下去,单纯的二子注定了一份失败的解决。这是我们国家底层人长久以来的命运。
陈佩斯的喜剧中其实都有着对人性的一种折射,对底层小人物的关照,甚至在无奈的现实面前传递出一种悲剧,而这种命运实际上或喜剧、或悲剧的发生在中国人身上。
最后要说的一点,陈佩斯电影中的“二子”形象是与当代文学中的“陈奂生”一样具有时代变迁中的样本意义的角色。
本片从一个小人物的视角出发 反映出社会中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官员与平民之间的碰撞 两代人之间的碰撞 突出了当时处于变革中的中国社会所存在的各种问题 就现在与过去的对比而言 我只能说当时那个纯真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 本片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 揭露出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深的去思考和反思 经典的八十年代
看看吧!这才叫现实主义啊!整个就是大陆版《黑社会》。个体户的步履维艰、国家官员的变相腐败、执法机构的嚣张跋扈,这些都不是最锋利的,而是完整呈现了一个不开假发票、不偷税漏税、不屈从潜规则的“傻帽”被体制边缘化的过程,他干扰了一部分人建立起的社会秩序和规则,只有这种人被清除出去体系才得以正常运转。前边看似有各类群体的不同矛盾,到头来,却只能分化出两种人:“傻帽”和所谓的“正常人”。
没想到这个系列里二子原来是个反面人物,有的人不是老实,是没给他不老实的机会,活得不明白。再次感叹一下那个年代广电比现在开明,什么都让拍什么都让放。
“内民煮也是你讲的?”各种讽刺,老电影真好看!没有强行皆大欢喜的结尾,生活的现实充满了小人物的悲剧。
讽刺够刻毒,体制下的工商公安街道干部嘴脸可憎,以假正经扼杀青年争取幸福的努力。个体户筚路蓝缕,可歌可泣。“现在不是都讲民主了吗?”“民主是你讲的吗!”“现在都八十年代了。”“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也一样!”时年一九八八。
内含一段宋丹丹与陈佩斯的床戏。
剧情接着二子开店,有不少讽刺
2009/3/4早上CCTV-6看了结尾20分钟,觉得小时候应该是看过此片的,还不错,结尾不是大团圆,给个4星吧,虽然喜剧套路老了点,但还是反映了很多社会问题,当天又在土豆网上看了一遍。
重温经典 “现在不是都讲民主了吗?”“民主是你讲的吗!”“现在都八十年代了。”“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也一样!”时年一九八八。
第三部超出预期了。冯远征宋丹丹宋春丽梁冠华雷却生等老戏骨都很出彩,对个体户的艰难刻画细腻,对官僚作风讽刺有力,最后没有强行团圆的结局也非常好。如果放在现在,那句’民主是你能讲的吗’估计过不了审吧?
二子系列绝对是国内电影的精典。向陈强致敬!
再次在有时代背景 成长阅历的看 绝对的佳作!88年 针砭时弊 各种巧立名目 收刮敛财 同行勾结挤兑 审问二子那段 流氓听候官员调遣 讽刺的真刺骨 二子的爱情与事业 看到后面想哭 中间一段父子间说到了 民主 这部片子应该流芳百世 怪不得后面陈佩斯那么硬气地和潜规则对着干 傻呗
你可以相信佩斯是怎么一步步看清了一切,然后做到了抽身而出
正在改开浪潮中「挤公交」的《傻帽经理》简直跟《我在他们中间》如出一辙。对于父辈文化耳濡目染的青年二子也即将活成自己年轻时抵触、憎恨和畏惧的样子。幸与不幸,对此他是「既来之则安之」的顺从态度。毕竟,从面子上看,还是不一样。然而,里子呢?里子竟也生了虱子。店老二的意思是,剃光头!然而,光剃头有用吗?还甭说——经理是我儿子——你听,风趣的「老子」一点也不老糊涂。在中国文化语境中,这不仅是一个「屠龙少年终成恶龙」的神话故事,别忘了,这还是强调「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系列剧。前两部都是处理父与子之间的内部矛盾,着墨于「有用没用」之间的互相掰头,而第三部的「个体户」已面临内忧外患的处境,重在演绎「不管黑猫白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这句谚语。影片最终成了一部借底层小人物悲喜交织焉知非福的生活讽刺官僚主义的漫画。
二子~~~~~~~~~
这讽刺,放今天不给过。这宋丹丹,真漂亮。
现在看来挺不正确的现象:铁打的老头和二子,流水的英子。“现在不是讲民主了吗?”“那民主是你能讲的!”全场金句。但后面“感谢政府感谢公庵菊”直接破掉。二子到头来也真的只是个纸老虎窝里横罢了。他对英子的行为也让他见识到了后果,也是对个体的一个对照。
陈佩斯绝对有才,大智若愚的外表,思想之犀利、讽刺之力道令人动容;对体制内繁杂手续批文(各种哭笑不得的税!)、拿腔拿调的官腔、好溜须钻营不屑真诚质朴,以喜剧方式戳穿真相、洞悉丑恶;很难评判宋丹丹的选择,事实上,有些事总适合有些人做,真地不适合就放手吧。
就电影本身来讲,这一系列看到目前为止最好的一部还是二子开店,这是第三部,极大讽刺了改革开放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的政府机关人员的腐败和盛气凌人,普通老百姓做生意不容易。虽然故事很现实,可总觉得作为话剧更合适。另外,宋丹丹年轻时是好看,可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土气。
最堵心的一部,正直的人没好下场,各种小人当道,连曾经的朋友也背叛自己,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