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山

HD国语

主演:张艾嘉,范冰冰,陈柏霖,肥龙,方励,金晶,刘洁,鲍振江,沈文,李迪,袁泽,陈宇,史敏芳,王国裕,丁娟,黄公望,段博文,李斯丹妮,谢添,李惠娟,向雪,黄鹰,吴小蓉,朱平康,衡文萱,王婷,胡攀科,关越,印一唯,刘文广,曾剑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0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观音山 剧照 NO.1观音山 剧照 NO.2观音山 剧照 NO.3观音山 剧照 NO.4观音山 剧照 NO.5观音山 剧照 NO.6观音山 剧照 NO.13观音山 剧照 NO.14观音山 剧照 NO.15观音山 剧照 NO.16观音山 剧照 NO.17观音山 剧照 NO.18观音山 剧照 NO.19观音山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观音山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在四川的小县城里,彷徨着3个充满迷茫的年轻人:远离家庭纷扰的女孩南风(范冰冰 饰)、对父亲(方励 饰)心怀芥蒂的丁波(陈柏霖 饰)以及家庭富裕却得不到半点温暖的肥皂(肥龙 饰)。他们天 天聚在一起玩乐喧闹,品味着青春的快意与失落。因所租的房屋改建,他们辗转租住了京剧演员常月琴(张艾嘉 饰)的房子。这是一个有着坎坷命运的女人,上苍的不公令她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更不要说这几个与之同住一个屋檐下、无论从年龄还是阅历都有着莫大鸿沟的孩子。南风各自的生活中本就烦恼不断,与常月琴更是摩擦重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进,这几个孤独的人儿都从彼此的身上感受到了些微的温暖……  2010年第23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范冰冰。韩寒和范晓萱两个重量级人物携手助阵为影人创作主题词曲。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周末狂欢1999新婚甜心是同事清白末法王座之封印李润福的日记九月四日少帅骇人命案事件簿第五季爱存在

 长篇影评

 1 ) 《观音山》:信仰的崩塌与重建

(以下文字将会涉及剧情,慎看!)

准确的说,我给《观音山》的评分是3星半。

直到肥皂喊出那句“迈克尔•杰克逊都死了,还买什么单啊!”我才搞明白这片名到底是什么意思。

观音山上有座观音庙,观音庙早就毁了,佛像也被掩埋在废墟之中,连金童玉女都成了独臂。这种场面与其说有些荒凉,更不如说有些可怖。电影中有种方法叫以场景展示人物内心,比如主人公的家,基本就是主人公内心的形象化展示。干净整洁的卧室,就说明这个人内心也是很规律且安静的。杂乱不堪则是反例。杀人狂的家却满是布娃娃,也就暗示他内心还是个小孩子。并不是什么太高深的东西,其实说出来也很通俗。

在本片中,观音山及观音庙也同样是角色内心的一种形象化暗示。在这里,则指的是信仰,或是寄托之类的。以庙或是佛像暗指人心,也是再恰当不过,本就是宗教信仰相关的东西。庙毁了,佛像没了,几个主人公也都跟没魂一样,迷茫的混在这世上。到了后半段,开始捐钱建庙,为菩萨重塑金身,自然是拾起信仰,重新树起希望。有了希望,人也就活得通透了,始终放不下死去儿子的常月琴也懂得什么叫无生无死了。一直不敢在一起的南风与丁波也敢爱在一起了。大概,这就是导演在影片深处想说的一些事情吧。

所以说李玉的野心极大,一个看似迷茫青春的故事,却放了一个如此宏大的命题在其中。我们总说自己现在是活在一个信仰崩溃的时代,又何止年轻人,所有人都活得无依无靠。不光是物质上,更是心中的虚无感。所以本片敢于把信仰和生死之类的话题拿出来说,确实需要十足勇气。因为这并不是一部电影能承载的,影片讲得也过于概念化,尤其最后,只是靠几句模棱两可的话就解释一些,好像“孤独不是永远的,在一起才是永远。”难免显得轻了。导演说自己喜欢金基德,我觉得很实在,都是形而上的东西。

当然,跳开上面所说的形而上的话题,只是单纯的将影片看成一部描写城市青年迷茫生活的电影也没什么问题。三个角色确实各自触及到了一些生活现象,几个角色各有各自的问题。南风最大的问题是她始终没有一段靠得住的爱情,丁波对自己的感情也一直若即若离。丁波则纠结在事业与父亲之间,如何摆脱父亲失败的阴影,成为一个能担当起爱情的男人。同样,常玉琴与肥皂也都各有各的困惑,几个困扰又孤独的个体,很自然就聚在一起,相互依靠并彼此疗伤。

不过,在《观音山》里,有个名字必须要注意,就是曾剑。娄烨的老搭档,《春风沉醉的夜晚》的剪辑加摄影,《夏宫》与《苹果》的剪辑。这回则是《观音山》的摄影加剪辑,几乎所有人都在拿《观音山》与《春晚》做比,因为没法不比,摄影、剪辑、配乐都来自同一个团队,影像风格难免相似,都是手持摄影的晃动镜头,也都有大段的抒情段落。手持带来的是真实感,也正好应和了影片焦躁和不安的主题。曾剑的特点是喜欢虚化环境,将观众的视觉重心集中在人物身上。这是与贾樟柯之类的第六代完全相反的一种处理方式,贾樟柯他们更喜欢把人物放在环境中,大全景、远景的长镜头随处都是。这里没有孰优孰劣,就是不同的世界观以及对应的影像风格。对人物的关注正好与娄烨的电影风格相符,他一直是一个个人情绪的导演,即使他执导了夏宫这种很话题性的电影,视点却依然集中在个体上,他关注的是单个人的情绪。所以当这种影像风格移植到《观音山》,影片也很明显的变成了一部情绪化的电影,全片显现大量抒情的段落。

于是,在这部情绪化的电影里,如何将片中角色的情绪有效传达给观众,显然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让李玉和曾剑合作做这么一部情绪化的电影,本就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印象中李玉一直是个写实型的导演,纪录片出道,作品更多关注的是社会现实与边缘人物,与娄烨的风花雪月,你情我爱的个人情绪电影完全不同。在她以往的作品中,也总存在过于符号化的人物,片中人物的感情人为痕迹很重,人物行为也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合理。回到《观音山》,有些遗憾的是张艾嘉,起码在这部影片,她真的不如范冰冰的表现。张艾嘉的常月琴是个很奇怪的角色,丧子之痛没问题,痛苦的情绪也没问题,问题在于她的情绪很难传达并感染观众。比如在儿子损毁的车中痛哭一场,由于之前完全没有足够情绪铺垫,角色在片中哭得死去活来,观众却很难被打动。之后学生送蛋糕一场更是尴尬之极。真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真实应该为观众所认同。

电影中的情绪,犹如吹起的气球,在最鼓胀的时候爆掉,才会收获最明显的效果。有个例子,就是蔡明亮的《爱情万岁》,片中的杨贵媚同样对着镜头哭了几分钟,而且是一个长镜头,一直哭一直哭。这个镜头不但不会令人生厌,反而打动了许多人,并被不少人选作经典场景。同样是痛哭,她的痛哭就很感人,这是因为之前的情节铺垫的到位,观众已经认同了角色的情感。而张艾嘉这个半路生插进来的角色,没多久就开始痛哭,则很难打动观众,此类情绪断裂的段落还有几处,这样的处理也无疑削弱了影片的力量。至于原因,你可以归咎为剧作的情节不当,更多的,则是导演对此类情绪化电影的经验不足。

范冰冰在片中的表演确实很令人惊讶。虽然不是范冰冰黑,不过始终不是很喜欢她的表演,尤其在《麦田》里的念白,生硬且干瘪。但在这部《观音山》,范冰冰绝对是最亮眼的演员,她演出了一股子狠劲,这是与这部情绪化电影最搭调的一个角色了。在其他的段落,也有很多闪光的细节,包括第一次去常月琴家看房子那场,几处对白和表演更像是即兴发挥出来的,很有生活的味道。

汶川地震那段应该是片中最震撼的一段,果然来自生活的真实才是最有力量的。不过,这也是片中最怪的一段,很意外导演为什么要把这场戏加在这部电影里。是想将她的信仰理念拉得更广一些么。始终觉得这段处理得太实了,一个很抒情的东西,太真实了,反而会破坏电影的气氛。就像常月琴消失在观音山中,那才是神来之笔,生与死并不重要,导演故意留了个悬念给观众,也留了些思考给几个角色,并引出他们最后一场在火车上的若有所思。

虽然标题叫信仰的重建,却仍然觉得这是一部十足绝望的电影,到最后一刻,影片也并没有带来更多的希望,哪怕是有了爱。最简单的一个例子,片中一共有三场在火车上的戏,前两场都是意气风发,大吼着进隧道,又大吼着出了隧道,前方是越来越明亮。而到了结尾,几个人都没精打采的倚在车上。观众看到的是隧道的光越来越远,人物逐渐被湮没在黑暗中,然后影片戛然而止,其中的情绪不言而喻。

尽管如此,这仍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只是还有着这样那样的遗憾罢了。最难忘的依然是Peyman Yazdanian的配乐,非常喜欢他音乐中传递出的那种虚无感。

················

附上两点:

1、范冰冰饰演的南风为典型的自毁型人格,她处理所有问题的方法都是搞死自己,吓死别人。无论是啤酒瓶砸脑袋强吻女流氓,还是爆饮白酒力挫她亲爹,再有卧轨试胆量惊煞陈柏霖。无一不是以摧残自己达到击垮别人的目的。

2、张艾嘉的两次自杀,第一次是为死而死,是无信仰的前提下对生命的了结,这里的死是尸体腐烂,灵魂破散的死,只为了告别痛苦。第二次则显然是经过大师点化之后,信仰确立,为重逢而死,这时已不是自杀了,而是奔向另一个世界,与家人团聚,这也正好应和了之前所说的信仰论。

 2 ) 我们天上人间见

在看《观音山》之前,我回想了一下,忽然发现李玉此前拍的三部剧情片我竟然都看过,但每部看完都比较失望,尤其是《苹果》,当时看完我还说过那部电影就像一个“打擦边球的怪胎”。
今天去看了《观音山》,也许是因为我对李玉这位导演的期待值比较低,所以看完这部《观音山》之后,我发现它比我想象的要好那么一点点。
我想李玉可能是想把自己定位为一位艺术片导演,但她对于自己的导演水平也挺有自知之明的,估计她也知道自己的电影很难像国内的某些艺术片导演那样拿个金棕榈、金狮或金熊之类的大奖,然后通过赚老外的钱来帮投资人先收回成本再大赚一笔,所以她只能在拍艺术片的同时瞄准国内电影市场。但你也知道,大多数国产艺术片想要在国内电影市场收回成本几乎比登天还难。所以李玉将自己最近的两部电影都搞成了话题之作,而她的立场则是伪文化精英式的擦边球立场。当然,这也没什么可指责的,要怪只能怪现在的国内电影市场太畸形了,而李玉的这种尝试,某种意义上也给国产艺术片导演指出了一条新路,即拍一种中国特色的国产商业艺术片,然后想办法用相对比较省钱但又很管用的方式大力营销。
《观音山》在公映之前,营销工作做得还挺成功的,尤其是本片的主题曲由范晓萱作曲,韩寒作词,他们的这一招儿狠狠地扼住了无数豆瓣文艺青年的七寸,由此产生的话题效应还挺大的。说到这儿我想起今天看完电影,我还跟张胖儿开玩笑说:高考落榜何处去,韩寒遥指观音山……

在看《观音山》的时候,我对于这样一个问题有些疑惑不解:为什么不让片中的人说方言呢?听着陈柏霖和范冰冰扮演的外省青年操着一口多少有些港台腔和北京腔的普通话,感觉就像是这样一种暗示:这是一个乱编的故事。
看《观音山》的前半段,感觉导演讲述的那个残酷青春的故事实在有些小儿科,这个故事被讲述得既不够真实,也不够深刻。而张艾嘉在本片中的“绝望表演”也因为过于用力而有煽情之嫌。如果你看过很多非常经典的艺术片,你会发现那些艺术片导演在叙事的时候几乎从来都是隐忍而节制的,他们更倾向于让观影者自己去想象生活中真正残酷且绝望的那些东西,这就好像海明威的“冰山法则”。而李玉在本片中过于用力且不知节制的叙事,也让本片丧失了成为经典艺术片的可能。

如果说《观音山》这部电影和国内同类电影相比有什么新意的话,那就要说本片最后通过宗教完成了一次还算是比较成功的升华。对于本片的这种升华,我在看完电影后跟张胖儿开玩笑说:“蒋雯丽拍了一部《我们天上见》,我觉得李玉的这部电影也可以命名为《我们天上人间见》,这个‘天上人间’不是北京朝阳区的那个‘天上人间’,而是天上的极乐世界,估计这部电影里张艾嘉演的那个人最后就去了我说的这个天上人间了,在那儿她就能跟她死去的儿子以及她老公团聚了……”
都说当下的中国人缺乏信仰,导致自己的心灵居无定所,道德体系分崩离析,现在政府的做法是把孔子又给搬出来了,看来当初的新文化运动是白搞了。爱因斯坦曾说佛教是最契合现代科学的一种宗教,真是这样吗?不过不管怎么说,作为一部国产商业艺术片,将残酷青春和佛教嫁接在一切,倒也算搞出了一点新意。

另外在《观音山》的结尾,导演让男主人公和自己的父亲达成了和解,并暗示观影者:被过去那个时代洗脑的父辈现在过得也很苦啊,他们也是受害者。
一个人一旦原谅了他的父亲,某种意义上也就意味着他告别了自己的青春。
希望这一代告别了青春的人在当了父亲之后,能更合格一点,想办法让自己的孩子活得更快乐一点,更自由一点,这样他们的孩子在长大之后,应该就能如陈丹青所说的那样长着一张“没受过欺负的脸”了吧。

最后再说几句题外话,你看李玉虽然到目前为止,电影拍得还是不怎么样,但你想一想,她现在才37岁,在她不到27岁的时候,她就已经拍出了自己的第一部剧情长片,然后一部接一部地拍到现在。她这么拍下去,在未来的某一天她没准儿真能成为一个电影大师也说不定。估计每一个文艺青年都有自己的梦想,其中大多数人会苦苦思索所谓的实现梦想的秘诀,他们可能会一直思索到自己大小便不能自理的那一天。还有一些人,则像李玉那样,他们不会像大多数人那样把自己的梦想给供起来,他们对待梦想的方式是霸王硬上弓,不管三七二十一,扑上去就开始乱搞,没准儿搞着搞着就把梦想给搞定了。

 3 ) 谁的故乡不在观音山上——观《观音山》

小时候放鞭炮,我总是躲在大人后面,胆战心惊地看他们点燃,等到烟花放完,我还在胆战心惊:因为有一次鞭炮差一响没放完,我对妈妈说,妈妈,还差一响呢。妈妈上去看了,最后一响终于响了,妈妈的眉毛也炸没了。虽然后来妈妈的眉毛又长出来了,但这是我童年时自己默默内疚的一个阴影。

而最让我害怕的是,把鞭炮的火信点燃,将其闷在易拉罐里,然后,等啊,等着,一声闷响。易拉罐有时候会飞天,有时候会一无所终,有时候会裂开。鞭炮响了,而且在心里一直回响着,甚至郁结成心痛。满口满鼻子都是烟火味儿,缭绕不去。

观音山,就是这种闷响。就是这种坚韧的烟火味儿。并不锐利,但是,猝不及防,声息无边无际。凡是有感触的人,还会在未来的日子里常常记起。因为它如此地贴近生活,生存,生命本身。

看毕观音山,我对它的票房并不乐观,比起让子弹飞的飞扬跋扈,非诚勿扰的华丽表演,观音山平淡得像办公室的袋装茶,无非是生活,无非是生活铸就的命运。但我相信,喜欢观音山的人会很喜欢。人分两种,有痛感的,和无痛感的。痛感,无非是一种存在感的存在形式。

观音山,写出了人生的痛感。也写出来人之存在。

说道存在感,许多人把这部片视为青春片,在我看来并不是,这部有着纪录片一样朴实剧情的影片,已经超越了简单的“青春”,“迷惘”以及“在路上”。春节回家后返校的时候,我很想写一篇文章:小城姑娘。写我自己以及和我一起长大的但一直没有离开家乡的姐妹们。这部片里,南风就是小城姑娘的极致标本,是可以和贾樟柯的小武对照的人物。范冰冰的光鲜亮丽并未损伤南风这个形象,这是这部影片成功的基础。李玉在人物的塑造上,从《红颜》,到《苹果》,再到《观音山》,都将小城姑娘作为一种典型艺术形象精雕细刻,凶狠地把她们扔进粗糙的命运里,冷静地看她们头破血流,而又拼死挣扎。南风,实际上已经是比较温和的一个形象。受不了南风把酒瓶往头上砸,强吻街头太妹,为爱情卧轨,当着酒鬼爹的面狂饮三大瓶老白干之狠劲的,那是因为你们没有在小城呆过,没有被那种毫无希望的人生窒息过。你以为每年从全国各地,忍受着铁道部的恶狠狠盘剥的人们,奔赴一线大城市的年轻人,真的只是图一个温饱,错了,年轻人,他们图的是一个活法。这个活法,不是那么浅薄的消费场所,时髦衣物,繁华街景能囊括的,而是一种“可能”,就像几个年轻人接触到常姐这样的京剧团演员作为房东,也是一种充满新鲜空气的可能一样,因为他们看到了另一种活法,这种活法,和他们必须和街头混混短兵相接不一样,和为了生存与当地警匪恶霸博弈不一样,和为了赚钱必须忍受猥琐的揩油不一样。哪怕常姐每天6点起来吊嗓子,孤僻难懂,无法通融,他们仨依然不愿离去,因为常姐代表着他们向往的生活本身——安定,不用和生活短兵相接;有独立的精神世界,不为外界打扰。


这是南风们没有的,所以他们挑衅着常姐的世界,他们偷窥,他们保护着常姐。他们不自知地以激烈的方式进入常姐的生活,而不仅仅只是住客。还记得,南风们第一次进入常姐的楼房时,南风欣喜地说:咱们这算是住进京剧院了哈。进入常姐的房间,南风竟然连厕所和厨房都分不清楚。开出常姐的破车,三个年轻人欣喜地兜风时的快意淋漓。

在没见到常姐之前,南风的生活中狗血不断,以至于她都没有办法好好哭泣,好好去吹吹风,好好和自己爱的人拼死爱一场。南风,是一个生命力很强大的女孩子,那些极端的行为,放在小城的背景里,是非常自然的。在小城里,年轻人擂肥是很正常的。如果你不甘受辱,你怎么办?打群架互K?缺人!即使人齐了,没人家专业;报警?有用吗?如果这时候有一个很好的理由,为了朋友,你便有了足够强悍的勇气——我没有人,但是我有命;我打不过你,但我敢流血;我是女人,我不能等你们欺负我,那我只能欺负你的女人。为了帮肥皂夺回被擂肥的几百元钱,在一帮混混面前,南风把啤酒瓶砸向自己的头,疯狂地强吻其中的女混混,站在南风的处境中,你必须承认,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她做到了极致,还能有更加酣畅的行为吗?不能。

同样的,看到愿意和自己患难与共的男人与别的女人亲热,南风卧在铁轨上,一字一顿地问丁波:为什么,你和别人可以,和我就不可以。我喜欢这种表达。也很喜欢她看到丁波搂着别的女人时淡定的忧伤,丁波一定是爱她的。她很确信。她只是不明白,为什么他还可以对别人那样。丁波的父亲揭开了这个谜底:当年丁波的母亲病重时,丁波的父亲不是不管,而是偷偷地给人下跪求情借钱去了。“一个男人,连自己的女人都救不了,有什么用。”丁波的爸爸如是说。丁波是一样的逻辑,他是送啤酒外卖的,因为人长得帅,被女顾客屡屡揩油,在工作场所——酒吧里,他和女郎热吻。本来这和大城市里,白领们衣冠楚楚地应酬卖笑并无本质区别。为了帮南风还上无意伤到客人下部而遭索赔的两万元钱,丁波卖了赖以为生的摩托车,而卖啤酒的同时,逢场作戏兜售虚假情感,又怎能和南风说得清清楚楚。南风也不一定不懂得,她反抗的正是这种爱情中的“政治正确”;我一定要让你过得好,才能爱你。悲剧因此诞生。两个人的事,坚持“政治正确”的那个人总是无比正义,无比强势,无比不容辩驳。女性的情感,哪怕再伟大,在男性那里,从来都必须在现实里烫一烫。这一烫,情感就变成了支离破碎的情怀与情绪。而后者都是易逝的。“一个男人,只有拥有了很多时,才能爱自己爱的女人”只是拥有很多是多少,到了那时又是什么时候?无奈的是感情,它是一个脆弱的TIMING的过程,过了,就回不去了。因为那时那景,没有什么,比一个实际的拥抱,一个真实的吻,更来得实际,比物质更加坚硬。

南风,还有一个回不去的家乡,父亲是个酒鬼,喝醉了还会打老婆。南风回了家,对着躺在病床上的父亲泄愤;你不是要喝吗、我今天喝给你看。还是一样的逻辑,南风,在社会中,在男友,在父亲面前,她都是劣势,因为她善良。只是她不服输。除了伤自己,她拿什么反抗围绕着她的所有让人窒息的不自由?她是没有家的人。尽管她父母双全。那天,她无声无息地跑到常姐床上,躺在房东常姐的怀里时,两个孤独的女人相依为命的感觉,引起的情感共振,让人静默感动。

主要人物之间的和解,发生在观音山上的那次出游。南风和丁波终于释然地在一起,水漫过他们的脸庞,也许,许多人看到的是情欲。但是,我想,山中温泉的水,代表的应该是温暖。就像确信爱人睡在自己身旁的那种温暖。最好的情爱,是和温暖有关。欲望,只不过开关罢了。

常姐在这次出游中,消失在南风三个年轻人的视野里,这个儿子在地震中死去的中年母亲,一直脆弱得如一抷上好的青花瓷,从一开始,她就和南风们格格不入。为了训诫这帮吵闹的小青年,她会假装给肥皂看手相,然后恐吓他,她会把丁波的牛仔裤剪了做了报纸收纳袋。和解的第一步,是南风们揭开了她的破车的秘密。正如南风们把常姐当作窒息平淡生活中的一扇新窗口,常姐又何尝不是呢?常姐因无法排遣中年丧子丧夫的悲痛以及没有希望的孤独生活,而割腕时,血浸没了洗手间的水池。邻座的师姐说:这是最痛的一种自杀方式吧,对吧?我在黑暗中笑了,用力地向她点点头。其实,活着的人中谁又能知道答案呢?但是,我想,割腕是最平静的一种死法,常姐甚至把割腕的那只手,放到洗手池里,她不愿打扰到那三个小朋友,血流吧,让水冲走就好。但,这未尝不是一种冒险的尝试,她赌赢了,孩子们救了她。她用一种极端的方式,逼迫自己打开心门,接纳闯进来的年轻人,她和他们一起兜风,一起去迪厅跳舞,一起去爬山。

人不会永远孤独的,最终,她是跳崖,还是皈依,都不重要,她总能找到某种让她的精神安歇的方式。无生无死,一种和极致的孤独和解的姿态。

许多人对常姐儿子的死所带出的512地震片段,兴奋不已。因为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观音山所在的都江堰,也是失子母亲最为集中的地方。甚至,本片的观音山,也包含有某种特殊的意涵,观音,民间常用来做送子祈祷的世俗化的神仙。其实,这种联想大可不必。对于丁波来说,妈妈的死,爸爸的再婚;对于南风来说,父亲的宿醉,母亲遭遇的家庭暴力,被勒索的2万元;对于肥皂来说,缺爱的家庭,被人盯梢擂肥的恐惧,这些都是他们生活中的大事。地震,它之所以是大事,是因为它和千千万万个家庭的悲伤联系在一起。那些失子母亲的哭泣,那些难以愈合的恐惧与孤独。李玉的电影里没有大事,有的是将生活中的每件事做到极致的小城人物。这种家常的、贴近地面的视角,反而拥有了无所不至、扫荡一切的直面生活的勇气。

观音,不代表宏大的情怀,也不代表抽象的信仰。它代表的是母亲这个终极的概念,是故乡这个无法放下的重担。丁波母亲的死,南风母亲的痛,肥皂母亲的缺失,都是他们和失去孩子的常姐相依为命的潜在脉络。母亲,是一种象征。是我们抵御粗糙人生的最后一个堡垒。在所有和母亲有关的痛当中,最令人伤痛的痛,是失去孩子的母亲的心痛。常姐无论是自杀还是皈依都是一种放下。这部影片的历史对接,是理解常姐的关键所在。常姐不只一个。

整部片子,快乐很少。所以,我理解李玉在常姐割腕自杀后安排的温暖的片段。但我个人其实不喜欢这种强颜欢笑。这会令人尴尬。该流泪就流泪吧。假如有南风们的哭,和常姐安慰他们的笑,或可更符合他们之间的对位关系。毕竟是,母亲和孩子的关系,也就是保护与被保护的关系。只要母亲活着,哪怕她流了再多的血,依然会是这样。这是情感逻辑。

篇末的瀑布,仿佛是一剂安慰剂,大有大浇块垒之感。

只是站在观音山上,俯瞰故乡的年轻人,是否真的释怀了生活?

观音,只有在中国,才是女相,是普渡众生的神仙母亲。在中国,观音等同于慈悲二字。尽管,这部片中的小城生活处处令人窒息,但也处处充满慈悲。每个出场的人物,都有慈悲的一面。就连欺负肥皂的女混混擂肥后扬长而去之时,还不忘鼓励肥皂说:只要你减肥成功,我就做你女朋友。

观音,也意味着一种精神上的归宿。

假如,母亲就是故乡本身;假如,我心安处是故乡,那么,谁的故乡不在观音山上?

也许常姐的无生无死,就是我等到的那声闷响。这样也好,以无所谓的决绝,与孤独和解,从此无所谓心痛。

注:四川省都江堰灵岩观音山风景区位于都江堰市区西北4公里处(二王庙旁),是集儒、释、道为一体的古刹名山。

 
图为电影中出现的铁路上的廊式山洞,本人拍于2009年从北京赴川路上。而那次出行的目的是去都江堰板房区为失子母亲做心理支援服务。

原文发表于本人博客,含图: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710e190100ran5.html

 4 ) 孤独是永远的

我认为,《观音山》是一部非常绝望的影片。至少在看完之后的半个小时,我仍旧沉浸在绝望当中。
观音菩萨是我们最熟知的一位神仙,他(她)管的事情非常多。生娃、发达、平安……就跟中国人所信仰的任何一位神仙一样,他几乎是万能的。小时候下大雨,我种的花儿在外面,怕它被“雨打风吹去”,于是在被窝里求观音菩萨,要保佑我的小花儿平安。第二天大清早就跑出去看,发现果然安然无恙,于是对观音的崇敬又多了一份。我相信很多人都干过类似的事,只是愿望不太一样而已,把“保佑小花儿平安”换成“保佑升官发财”、“早生贵子”就行了。
四川的观音山上有一座观音庙,这座庙在汶川地震中土崩石塌了。菩萨倒了,碎了。但却没什么人想起来去重建一座,除了一个老师傅。他是虔诚的佛教信徒,比如将师父真身摆在家里,或者谈论“无生无死”。但对于绝大部分人而言,观音菩萨或其他任何菩萨,不过是有需要的时候随便抓的一根救命稻草而已,跟信仰毫无干系。
本身就不存在信仰,因此谈不上毁坏,也就没有什么重建。是寻找。
这部电影当然不是青春片。李玉被称为女版姜文,也同姜文一样野心勃勃,期望在一部电影中承载很多东西。
冰冰范饰演的南风和张艾嘉饰演的常老师,都对命运有怨念,但反抗的方式完全不同。虽然说冰冰范是一位很努力的女演员,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她还是花瓶级别。虽然这部电影比她之前的已经好了很多,可是片中的表演仍旧觉得外在,不够投入,总有扭捏之感。张艾嘉的表演则完全不同。生活本来很幸福的女人,生活很有品位,即便在被灾难摧毁之后,还是很有品位的。如果之前说张艾嘉一个喝水的动作都叫气质,那么,这次的张艾嘉,一次吸烟的嘴角就叫沧桑。
南风很年轻,对于年轻人而言,没办法改变世界,只能改变自己。所以在南风的两场重头戏中,一是帮肥皂出头,一是让父亲戒酒,她都用伤害自己的方式去发泄不满,试图达到自己的目的。即便在看到丁波(陈柏霖饰)跟其他姑娘乱搞而伤心的时候,也是选择离开,而不是去直接面对。
这些都是影片中的青春片元素。不论是对父亲不满的丁波,还是家庭富裕却缺少关爱的肥皂,都是缺爱的年轻人。这几个年轻人用厮混在一起的方式放抗缺爱的现实。其实就是逃避,当一个人没有办法为当前的困境去做点什么的时候,逃避是非常本能的选择。年轻人尤甚。
但是常月琴却不太一样。她刚刚出现时,不愿意接受儿子死亡的事实,不愿意做死亡确认。然后是她一个人到事故车中抽烟、伤心。还有儿子的房间不让被人进去、不接受儿子前女友的纪念。这不仅是逃避,是压根就不承认在逃避。
如果说逃避是一种病的话,常月琴病得比他们三个严重得多。
这个故事前面的90%其实都很老套,无非是年轻人的青春期躁动遇到老年人的死灰绝望,年轻人毫无理由的希望和激情感染了老年人,生命进入第二春,结局皆大欢喜。从一开始的抵触到理解到接纳……这样的情节发展完全可以预测。但影片的最后10%才是精华所在。
这部影片的摄影很有特点,喜欢用大光圈,虚化背景,将镜头赤裸裸地对着人物。但却以一种含情脉脉地姿态介入。比如在事故车中的一场戏,常月琴抽着烟,打开车载录音机,出来了许巍的《蓝莲花》……她将手伸向破碎的车窗玻璃,然后镜头往外移,一点点地扫过那块碎片,触目惊心的血迹、丑陋的裂痕……这种非常缓慢的移动积蓄了丰富的感情。
像这一场景般,影片没有用对话、人物表演来积蓄感情,而是用摄影镜头。因此,这种感情是含蓄的,并且很压抑,无法释放。而影片最后那段,就是感情的最终崩塌。
常月琴与修庙师傅的一段对话意味深长。她说因为生活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变了,之前有的一切都没了,这种不确定让人极为恐慌和无措。尤其是死。不管是儿子的死,还是自己的死,都不会有预告,并且是人生中最大的谜团。因为不知道死之后是什么样子,因为不知什么时候会死,所以怕。
师傅说,你还没到“无生无死”的境界。
那么,他是怎么达到“无生无死”的呢?首先,相信死之后的世界是极乐而没有痛苦的,这消除了对死的恐惧。然后,死是“早晚的事”,意思是,死是一定会发生的。如果一件事,它注定要发生,并且,这是一件好事,还有什么好怕呢?
我不知道常月琴是怎么体会的。她是否找到了信仰?她说,在一起是永远的,孤独是不是永远的。但她还说,人不应该永远孤独。她最后的选择,可以这样解释:对于她而言,没有儿子的人世是孤独的,因此,选择死,去到儿子的世界,便能永远在一起。
这是对现世的彻底否定。孤独的确不是永远的,如果你选择死的话。但对于每一个不打算选择死的人而言,孤独是永远的。
这就是我感到绝望的原因。
如果这就是信仰的话,我宁愿不要。我没有宗教信仰,不相信死之后是极乐世界,也不相信有天堂这种东西。我还没有好好考虑过死这个问题。但我知道人世的无常和孤独的永恒。即便如此,我仍然不愿意放弃这个世界,放弃生命。即便孤独是永远的,跟这永远的孤独做伴,生命才不会至于那么浅薄。
影片最后一个镜头,是隧道口的那团光,随着列车轰隆隆的开远,那团光越来越远,也越来越小。
对于年轻人而言,孤独还很长。

 5 ) 露骨容易露心难

我很欣赏《观音山》的姿态,不折不扣的一部文艺片,却用上了商业片的包装手法,抢票房、有骨气。然而欣赏归欣赏,我个人并不是很认同电影的一些处理手法,比如让张艾嘉跟师父对话,大谈无生无死之类;叫范冰冰总结陈词,说孤独不是永远的,在一起才是永远的。一朋友直截了当下了个结论,他认为就这些总结陈词而言,《观音山》并没有比《非诚勿扰2》的人生追悼会高明出多少。

不是么,一部电影允许说教,但说教不能让人出戏,不能代替观众说话,更不能自护其短独立成章。杨德昌的说教之所以不让人反感,那是因为电影人物全都一个调调,你来我往、答疑解惑,从而保证了情感真挚、自然通透。可在《观音山》这边,人物是失语者多,不大可能表达自如,喧嚣吵闹无非就是发生在酒吧而已。突然把他们拔到一定高度,丢出总结概括的结论,终归还是跳了一点,或者说,太露骨。既然你要在结尾留白放空山,索性不如让人物再沉默点,含蓄到底。这心,不一定要自己露出来。

总体说来,《观音山》软件上可以优化改进,但在硬件上,它问题不大。精心挑选的扒火车和修寺庙,融入了独特的人生体验,确实可以选为年度打动人心的影像片段。尽管手持摄影晃得一干人头晕恶心,然而这也成为了它的风格特征。抖动也好、慌乱也罢,总之贴近现实,紧跟人物,加上配乐营造出来的迷失虚无,一部电影的感觉和味道就出来了。

这是一部讲述残缺与破碎的电影,正如国人总是历经苦难,不断失去却又不断忘记。物质可以填补,但精神难题不好解决。《观音山》有中年一代又有年轻一代,与其说是边缘,不如说是普通人。你说它太悲观,好像也不尽然。试问当内部矛盾频发,四处可见飞涨,有几个人会说国人生活幸福,不说别的,学乖了的主旋律电影都不敢这样拍。面对当下社会,中国电影出现了缺失。银幕上缺乏相应题材,一边是政策电影的假大空,一边是都会题材的矫揉造作,反正都不对味。《观音山》则是在拍人,拍个体,由具体的生命个体入手,去体察国人的心灵创伤和精神问题。它可能无法成为一部经典,然而它出现了,并且是重要的、是属于这个时代的作品。一部电影的力量总是有限,但这个绝不应成为批评它的理由。如果你能感受到从绝望到超脱的那颗心,那么《观音山》就已经走到你的生命当中。

由于体制限定和审查束缚,现在的国产电影很难出现“尖锐物”的电影,好似一支箭或者一把尖刀,锋利无比,直中要害。因而,在《观音山》中,不断有铁轨出现,加上索道和公路,人物就沿着既定路线走下去,这无异于宣告了一个群体的无奈处境。得出这样的结论并非偶然,算上贾樟柯、娄烨和王小帅,他们的众多作品也在传达这样一个理念。没有激烈抗争,只有沿途寻找、沿江而上,独自走下去。如果考虑到第六代的不再遁地,当禁片不再成为一个招牌或者噱头,中国导演们也看清了形势,要生存也要票房,那他们就必须按照已经定好的规则路线来走,否则插翅也难飞。至于走到哪,走到上海还是走到南京,走到成都还是走到观音山,那就要看个人脚力了。

只是现在的导演,好些还要自己跑出来说。电影里,借人物之口;电影外,学了吆喝一套,这个我是真的不喜欢。因为露骨的东西,中国最不缺。至于露心,那才真叫一个难。【羊城晚报】

 6 ) 观音山里的范冰冰和张艾嘉

面对《观音山》,看惯爆米花电影的观众终于坐不住了。对他们而言,这种电影完全不知道在讲什么东西,台词欲言又止,受持摄影晃得头晕恶心。出场后自然要骂骂咧咧,可骂起来毫无快感,火力不够,全然不同于喷那些华语大导演和古装大片。也是亲眼看到微博上的观后言论,我终于明白主创为什么要加入浅显的汶川大地震了。如此简单的对比参照,普通观众也无动于衷。毕竟国人就是如此擅长遗忘的一个群体,跟他们说残缺与不足、生死和信仰,还不如摆放上一台电视机。

电影本不该有商业文艺之分,《观音山》也却难逃文艺片的标签烙印。好在三月影市低迷,滥竽充数的破片不少,电影逆流而上,居然有了一个不错开头。当然了,无论是主动进场还是冲动选择,许多观众肯定是冲着范冰冰和张艾嘉入场,这宣传策略,《观音山》是作对了。

月初,台湾影视大佬杨登魁重返电影圈,想起他对玉女红星留下的如是评价:都是装出来的。一说到这个,又会想到了《观音山》里的范冰冰和张艾嘉。范冰冰头顶“蛇蝎女”的称号多年,坊间更是流传有各种八卦,她也不做回应。观众越是恨她,她就变得愈发强大,一直到《观音山》,她终于有了颇具分量的作品。

如果不计作品质量,范冰冰在2010年居然上了五部作品,再算上2009年的四部,2011年与韩国大导演姜帝圭合作的《登陆之日》等作品,范冰冰的勤奋程度在国内女星中当属第一,可与急于掏空自己、挥霍身体的甄子丹并提。东京电影节前,《观音山》剧组去东京,因为金马奖女主角中了张艾嘉,范冰冰提名落选,心灰意冷,结果没去。不想电影节更愿意发掘年青演员,评委会给予最佳女主角肯定,范冰冰当下是喜出望外,回国庆功时与李玉乐作一团。

一直到国内上映前的大规模宣传,范冰冰依然是亲力亲为,毫不推辞。话说,这有着风尘气的人果然就是不一样。走秀在行,混剧组更行,做起事情也是豁出去。认准一条道,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张艾嘉那边,由于她是编导演一体,拍摄过程中难免蹦出个人意见。比方说人物结局,她就难以接受,做了好多工作。至于不过问内地宣传,那得另说。

与我所看到的粗剪版本相比,现在的《观音山》换掉了开头,原先是张艾嘉在剧团里失去位置,现在换成了范冰冰准备去上班工作,此举改动了女主的归属。但看到有人说张艾嘉在《观音山》演得太过或者是不好,我可不那么认为。第一遍看时,觉得镇得住电影的就他们两位。陈柏霖是难当大任,而肥龙和金晶这样的,我只能视他们为特型演员。

顶着玉女头衔头年,岁月流逝,张艾嘉渐又散发出成熟女性的无限魅力。看到她被几个年轻人带去酒吧乱舞的一幕,不禁又想起胡金铨说的一个段子。其实张艾嘉才不是什么乖乖女,她十二岁就跟妈妈吵架,离家出走,后来也有去混酒吧当歌手的经历。所以,面对《观音山》的年轻人,她应该是压力全无,演得洒脱。

看这部电影固然可以专注于摄影、配乐乃至于风土人情和地理地貌,然而对我来说,要让《观音山》做到“不厌”,那没有演员这一环是绝对不行的。好在得益于范冰冰和张艾嘉的存在,一个有年轻的冲劲,一个有成熟的底蕴,电影做到了。【玩家惠 专栏】

 短评

“大家都不容易,这么大的城市我们算什么呢?”"孤独不是永远的,在一起才是永远的。"意向性的画面胜过故事本身,信息量不少,但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摇晃的镜头和穿梭的火车,好在贴近生活,所以不管如何都会给人希望。似乎大家都很爱范冰冰这次的表演,而我却始终更喜欢张艾嘉。★★★

4分钟前
  • Q。
  • 还行

姑娘,你说错了。在一起不是永远的,孤独才是永远的。

6分钟前
  • 安东
  • 还行

何必呢,不就是因为主演是范冰冰?

8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刚才想了想,把给《观音山》的评分改成3星,我个人想给它打3星多一点这样一个分,可豆瓣没有这个分啊……看到豆瓣主页上一片吹捧之声,有人把此片说成是经典,还有人拿它跟《春风沉醉的夜晚》相提并论,这个有点过了吧?《观音山》的硬伤很多啊,跟《春》比至少要差几条街那样吧……

10分钟前
  • 丁小云
  • 还行

超越电影本身的 是张艾嘉 !!!!!!!!

13分钟前
  • 无夜
  • 力荐

不得不说 张艾嘉很抢镜 大有喧宾夺主之味 氛围营造很好 但是感觉还是少了点什么 不过能在影院看到这样的片已经很惊喜了

14分钟前
  • man-go
  • 推荐

就为李玉和范冰冰的再次合作,我挺刚看完《观音山》的超前明星见面会~~看到真人了~~美貌与智慧并存的李玉和冰冰

18分钟前
  • ningbokai
  • 推荐

你发表的关于《观音山》的短评,因为 含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或管理规定的内容,已被移除。

2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这观音山指的是希望或寄托吧,庙倒了,佛像毁了,杰克逊都死了。人也就失去了依靠和希望,重建观音庙更是重建内心的希望,建好了,人超脱了,爱情都有了。配乐大赞,虚无感都出来了。手持摄影没得说,无望和不安。剧本还是不好,情绪铺垫的不对,尤其前半段,范冰冰最好的一次演绎,比张艾嘉都好。

2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猫王、梦露、杰克逊、地震、死亡……生命如同火车呼啸,河流奔腾,只有消逝才会变为偶像和图腾,根治于记忆之中。无生无死只是一种生存状态,青春的活力与重建精神家园才是更重要的精神状态。

30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若主角是周迅,那这片可称完美

34分钟前
  • 不知不知巷
  • 还行

挺喜欢《观音山》,从当初的《今年夏天》,到现在的《观音山》,李玉的进步很明显,这是她目前为止最成熟的作品,表达方式也大都妥帖、蕴藉,投资、卡司到了一定阶段,上一个台阶就是自然的事了。下部不论是拍悬疑的,还是跟韩寒合作,都挺期待。

37分钟前
  • 婴儿葛葛
  • 推荐

很喜欢这样的电影,这样的叙事风格,片中的配乐很赞,火车上的画面很令人神迷;演员放开来演,导演有诚意。有些事是命中注定的,如果我们没有遇见彼此,就不会有这段传说;不管有没有放没放下一些东西,感觉幸福就好;青春可以挥霍,至少要走得坚定;诸行无常有情世间何必放下,让我在幸福中死去,足矣

41分钟前
  • Andrew
  • 推荐

“孤独不是永远的,在一起才是永远。” 异性恋版《春风沉醉的夜晚》,汶川版《从心开始》,内地版《天水围的日与夜》,我们四版《我们俩》……纵然电影里有以上电影的一丝影子,属于李玉的《观音山》也是独一无二的。范冰冰的表演注定会让对她有陈见的人黯然消色,2011年国内银幕第一道光。

46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从小到大第一部由于通篇使用非固定镜头让我三分钟之内晕厥到呕吐冲出放映厅的片子 之后朋友们都惊呼看不下去了冲了出来 虽说没看完没资格评论 但是 实在 是太晕了

47分钟前
  • Sisse
  • 很差

观音菩萨保佑不了地震天灾,也保佑不了每个人的忧伤和茫然。人生无常,孤独不是永远的,在一起是快乐的。

51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还行

中国诗意现实主义力作……

55分钟前
  • 滕雅望
  • 推荐

青春,萎靡,迪厅,啤酒,暴力,飘荡,混居,小地方,车祸,堕落,京剧,肥胖,钱,许巍,流浪,山野,火车,午夜,炊烟,瀑布,峭壁,病床,破庙,神像,割脉,残肢,铁索桥,KTV,泪水,生离死别,漩涡,烟花,鲜血,爱……

59分钟前
  • 天亮天黑
  • 推荐

最大的问题出在剧本上:前半部分仿佛充斥着大量的社会新闻,显得过于烦杂;后半部分抒情过渡有点突兀,好多情绪释放不到位。特别是张艾嘉,念台词功力差以及表演用力过猛,真正入戏和适合角色的只有范冰冰和“肥皂”,《观音山》总体来说不及《苹果》(未删减版),但不失为佳作。

1小时前
  • 大宸
  • 还行

演得都很好,个性太鲜明了,但是人物底子是空的:没有细节,没有纵深,只有粗线条叙事和风里乱飘的文艺腔。

1小时前
  • 一度的微苏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