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看了一部挺有趣的电影,叫《欢乐谷》,大意就是男主进入了他最喜欢的黑白情景喜剧《欢乐谷》,结果没想到那个世界完全是个乌托邦,没有错误,没有自我,没有性和爱的世界。更别提远方了,路的尽头是路的另一头。后面不剧透了,总之非常好看。
这电影看完之后我总想中国有什么可以类比的乌托邦电影,我今天就恰好看了一部《今天我休息》。
剧情大概是男主角是一位户籍民警,他在他的休息日忙了一天,本来要和队长爱人介绍的女主见面,硬是迟到了四五回。修复的挺好,上影厂前身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制作。电影资料馆修复。 这电影挺神的,神在他的时代背景上。 1959年,共和国刚解放十年,正值大跃进时期。电影中总少不了一些口号,影片里道路上写满了“大跃进万岁”。
男主角在回家路上帮大婶劝儿子不要在这里打扫街道了,快回去炼钢,要“完成年产25万吨”的计划。后面的故事里还给钢厂工人打电话,拍了一段炼钢的画面。我做为一个身处未来的人,太知道这事了,但是在这部电影九十分钟里,大跃进是那么的坚定与美好的词语。 电影里面人物真是穷尽人间美德,当然,本身是喜剧片,后面还是很有趣的,闹了一些误会。 我看着这部电影,这些人仿佛生活在一个欢乐谷,世界上那么的单纯美好,大家一齐在为大跃进努力。真是一个乌托邦。可是我身处现在,我一想到后面那些浩劫哦,就为他们捏把汗。可能那时候的人们真的比现在更有活力吧,新中国刚刚建立十周年,又有大跃进的政策,人们真的觉得,赶超英美就是一眨眼的功夫。 说回欢乐谷,男主和他姐姐在这部黑白情景剧的世界中,逐渐的带去了颜色。我看着《今天我休息》,那就是一个黑白的世界,不曾存在于这个彩色世界的黑白世界。
“今天我休息”,这是一句很多人熟悉的话,以至于像我这样之前没有看过这部影片的人,也知道这句话的出处,以及电影里大概讲了啥! 但直到最近,我才完整地把这部片子给看了!首先感慨一下就是当年淳朴的民风、互帮互助,宛若乌托邦一样美好。 然后就要感慨的就是编剧了,这环环相扣的剧情,前呼后应,有头有尾,节奏紧凑,让人看完之后,既能记住剧情,又大呼过瘾。我还在想这是哪位编剧?原来是李天济,刚开始,我还没反应出来是谁,看了网友们的评论,才意识到原来是《乌鸦与麻雀》里汉奸侯义伯,长得也太奸角了!还没等我感慨完,我再一查,人家还是《小城之春》的编剧。当时,我的内心就是,我的乖乖,难怪这部《今天我休息》,写得这么好呢,人家不是一般人啊!
为啥单夸编剧,实在是在剧情上,人家写得太好了!这部电影里,主线是男主和他的相亲对象一直错过,第一次寝室没见着,第二次约看电影也爽约了,第三次去人女生家,还说自己吃完了,大家就担心这还能相亲上了吗? 之所以一直错过,是因为副线的剧情,副线一是一个男士骑车飙车,他训了自行车男,结果人家还不领情;后来又看到他车子坏了,直接放他车上,让搭一段;直到送钱夹时,我们才知道这大哥是上海人,支援出去了,会上海办事儿,结果钱夹丢了,所以才慌慌张张的不遵守交通规则的; 副线二是老大爷送钢铁厂小猪,结果没记清地址,小猪现在没饭吃,于是男主帮忙给小猪找食吃;最后居然在女生家里看到老大爷,原来老大爷就是女生的父亲,老人家对男主印象可好了,那肯定能相成对象了!皆大欢喜了!
还有就是上官云珠的大夫,感觉50年代后,她演了不少专业人士呢,当然之前希望在人家她也演过专业人士。她的表演,怎么说呢,本身星光熠熠,抓人眼球,然后演技方面,我看她就是老大夫呢,最后弱弱地说一句,感觉她的表演方式都有些变化,更geming化、更标准化了!老实说,老演员了,还能改变表演方式,她真挺牛的!
又看了一遍,这次是和奶奶。
讽刺喜剧的创作在反右运动后逐渐回退,当然这一说法并不准确,准确说法是,(对阶级敌人)的讽刺仍然继续存在于此后的影片乃至革命样板戏中,而喜剧成了问题。喜剧的问题最终也是笑的问题。在大跃进时期出现了一种所谓的“歌颂性喜剧”,代表作就是《今天我休息》,在我的印象里,这也是十七年中招致批评最少的一部作品了。当然这个印象并不一定对,不过即便抛却这个前提也可以看出电影的症候所在。《今天我休息》呈现了三个应该思考的问题:这部电影的主体是什么样的“新人”?笑是从哪出发的?笑之后残余的东西是什么?
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社会主义文艺应当是关于新人的文艺,可是究竟什么样的人是新人呢?这样的新人不能具有个人主义思想,他也不能对不该抨击的对象加以抨击,他应该做的是无论于公于私都展现出洋溢的劳动热情。这种要求其实同样也是对于观众的要求,因此说社会主义文艺的目的是用新人来规训新人也没错,更极端地说,观众应当在所有的行动之前就辨别出行动的界限与正误。从这点来看,《今天我休息》对于银幕新人的展示确实可以称作准确,马天民是一个无私奉献的正面人物,他是出生在旧社会的孤儿,在新中国成立后找到了家人般的同志关怀,同时也在反右运动如火如荼的1957年入了党,现在正28岁,拥有为大跃进建设而奉献的一片赤诚。
可是从类型定位上来说,这部电影是喜剧,也就是指观众要能发出笑声。电影的喜剧来源也很简单,就是体现在主人公身上一种温和又轻微的“不一致性”,比如他应当休息却工作,导致出了小小的可以忽略不计的洋相。在电影的许多情节中他的这种洋相都旋即被他的正直而驱赶开。留下的只是观众瞬时的有些尴尬的笑。这便是十七年期间反复出现的“应不应该笑正面人物”的问题,按照朱羽的说法,笑的发生是一种“分心”状态,它打开了一个裂隙,在这样的裂隙里,一切都是不可控的,电影作为教导工具的力度被削减了(《社会主义与“自然”》)。有评论者指出这部电影并没能在情节中揭示人物的发展,因此观众在观看后就将马天民的形象抛诸脑后(《喜剧电影讨论集》171页)。问题是,如果马天民本来就是完美的人物,他的存在是为了让大家对他进行学习,这时候再用传统的戏剧理论来要求这部作品,只能说明这位评论者并没有把握住“时代精神”。但是其实这部电影有着更为扭结的创作背景,一方面喜剧的选择是为了更加接近大众,另一方面正如编剧李天济所说这个故事是现实生活的直接反映,而“生活充满欢喜”。因此比起人物的不协调性导致的笑,对于大跃进建设的由心底里生发出的喜悦才是更重要的部分。这也是《今天我休息》没有招致过多批评的一个原因。
如果说第一种笑有着一定的危险性(最为极端的例子反而是建国初所拍摄的《关连长》),那第二种喜悦(或者假装喜悦)则是几乎健康的、没有问题的,可是笑的残余部分仍然有可能导致批评,因此在《抓壮丁》之后的数十年里,不仅成问题的讽刺消失了,有可能引发问题的喜剧创作也消失了,随之而来的,更能引发问题的现实主义创作也无处可寻。
这大概是新中国最早的城市电影,注意,城市电影不等于“发生在城市里的电影”,甚至都不等于“以城市为拍摄对象的电影”。
关键在于,电影是否能抓住那份独属于城市的逻辑,并让这种逻辑成为电影自己的叙事动力。
城市开始显得鲜活、多变、充满意外感、被各种巧合所填充,却又终归温情脉脉、觉悟不断提高。
要知道,在那之前的主旋律叙事中,城市,尤其是上海,往往意味着某种危险的诱惑和潜在的邪恶,是对道德和革命意志的一场考验,比如《霓虹灯下的哨兵》。
交通违章、乡下人迷路、社区食堂与卫生清洁运动、看电影、公交车、旅社,都是很典型的城市场景,包括“赶时间”这种体验,也基本只属于城市生活。
大跃进和大炼钢铁作为时代背景,搁在上海这样的城市里,总归有些龃龉与违和,不过从一些细节上——女士们的波浪卷和布拉吉外套——还是能看出革命美学与城市美学在那个具体的历史节点上,达成的某种妥协。
顺带手,还消解了上海作为城市巅峰的独一无二性:老爷子明明有城市里的子女,却住在乡下公社;老罗援助甘肃,竟然把名字都改成了“爱兰”。
约会线和做好事线,后者不断构成前者的延宕与破坏,却在最终玉成了前者。做好事会造成小麻烦、带来小误会,但一定会让你拥有大圆满。很工整的歌颂型喜剧结构。
编剧李天济竟然写过《小城之春》(没错,就是费穆那版)。
以及,上官云珠那气质,真的无可比拟。
3.5 一到大跃进上海彻底从市民-消费型城市变成了人民-生产型城市,仅从片名来看就太明显了:“休息”不过是“生产”的短暂中断,是“非生产”,并非“生产”的对立面。私人空间在这部电影中完全不存在。情感的生发也是机械单一化的。
上海50年代场景,曹杨新村,衡山电影院
虽然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但生动勾勒大跃进背景下,城市人的日常生活,私人空间的公共化,警察的执法意义被淡化,但权力被泛化,私人生活个人感情与家庭被贬低,集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前提,上海大变样的口号早在50年代就被提出,但这座城市在空前浓厚的政治气氛下,仍旧那么美
大跃进
经典!
7.5,这部电影最大意义应该是大量老上海电影明星的客串吧,洪警铃、章志直、吴茵,这是他们最后的荣光。
以近乎令人信服的方式描绘了一个人人都是先进工作者的社会。被压抑(不断被外力和自觉打断)与被承诺(服务社会的公事终究也会推进私事)的休息。
看到最后真急死了,明明误会可以解释清楚的又偏偏不说,还好总算好人有好报
价值观太可怕了,一个男人为了一个女人什么都没做,女人的父亲却硬要把女儿嫁给他,因为他对陌生人很好,what the fuck?
理想国
爷们儿?纯的??
“喜剧,除了严肃对待之外,应该很好地加强和处理,但加强的主要点不是笑料、噱头及动作和语言的滑稽,而是引人深思的语言和幽默、性格的矛盾及新旧思想的对比。”(鲁韧);“鲁韧导演在中国电影史上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他创造了‘轻喜剧’这个新名词。《李双双》和《今天我休息》两部‘轻喜剧’电影对中国电影发展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今天,我们纪念他、怀念他,更将继承他的优良品行,开拓中国电影新的局面。”(吴贻弓);“把先进工作者的事情都写在一天做,不合理。宣传有劳无逸。”(当年被批)……最妙的是,今天看来,这三段说得都对!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3789539297/
春节小品的节奏。
主人公的私人空间是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被公众进入的:比如他的宿舍会被洗衣服的老大娘、姚大嫂、理发师傅随时进入。他的私人休息时间也全部奉献给了他人,安置小猪、维护交通、送别人的孩子上医院,送回丢失的钱包。最终他的爱情并不是由爱情中的双方情感进展所自然生发,而是由对于公众事务的热心无私所决定,只有将个人献给他人和社会,才可以收获作为礼物的女性和象征性的爱情。休息时间也绝对是将私人时间奉献给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对于休息的强调,恰恰是主人公对于共产主义信念的一次次确认,促使观众认同角色,进而认同意识形态。
大情节,为了一个目标!猜到了老爷爷就是女主的父亲。所有人物都不能作废,都是要为主情节服务的。感觉这个社会太好了……有点乌托邦了......显得并不真实..... 电影院那场戏,最期待会是哪部电影的海报贴在墙上,结果是《青春之歌》。上官云珠在慢慢变老,但气质依然在!
李天濟編劇的誒.cast好強大!
看这样的电影只能感叹人心不古啊~~~~~~~
缘分天注定,马天民和罗爱兰才更有缘分!
小时候,怕3个东西来抓我,1是大毛猴子,2是拍花老头,3是警察。……看过这部电影之后,觉得警察很好,不应该怕,也不会来抓我。……白色警服蓝色警裤也是儿时的记忆之一,在1984年换成了橄榄绿色的83式警服。……本片是个喜剧,所以今天来看也很好看,也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好莱坞的经典《生活多美好》,和本片结构上是相似的。
其实应该叫“今天我相亲”,叙事流畅渐入佳境,恰到好处地描摹出大跃进时期的国人风貌。今天看来那个时代的人们虽有些傻气,却是再也寻不回的无私和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