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独自生活的愉快来自于没人给自己找不愉快,独自生活的不愉快来自于自己给自己找不愉快。像电影中的女主从早到晚的不愉快,也真是性格决定命运了,不能代表独自生活的群体,是因为抗拒周围环境和人的亲近或者伤害,才选择了孤立自己。这会误导大家认为独自生活是很痛苦很可怕的事,事实上,包括我自己和周边朋友在内的独自生活者,都简直不要太愉快呢。
不知道多少人干过客服,又或者金融客服,女主在那样一个家庭背景下,干着那样一个高压强度下的工作
客服接线,是一个电话挂了下一个马上弹出来,你没有休息的机会,很少,也就是说上一个客户如果骂得你快哭了,下一个电话进线你也要笑着说:“您好,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当然也会有那种挑刺的客户,故意打进来要求一笔一笔听自己的账单,稍有不对马上开始发作,当然也会接到很多说自己是赌鬼还不起钱了,说借款人去世了亲人帮他还,怎么操作,这份工作可以一边让你看尽人生百态,一边也消耗你的精神状态,高强度的精神集中以及每天都可能遇到肆意谩骂,故意刁难的客户,时间长了,你会变得木讷,宛如一具行尸
辞职以后,我也很开心,精神状态都变好了,只是偶尔还是会梦到客户在电话那头骂人,但是我不能还嘴,而且还要笑脸迎人的时候。未来可能会变好,也可能不会
最后希望每个人最后都能穿上一件喜庆颜色的衣服,从自己那片灰色里走出来
好电影能把整个时代拍出来。《独自生活的人们》就是这样。尽管剧情翻来覆去就围着女主一个人,但丝毫不影响她身上映射了一个群体的影子——独居青年的影子,进一步来说,这个角色能让所有孤独的人类看到自己的影子,从而让人产生代入感,甚至感到揪心、窒息,一如当下的现实。
电影开头,女主带盒饭回家吃,不理会打招呼的邻居;看吃播、追剧,睡觉;在公司独来独往。电影结局,告诉父亲家里有摄像头,自己随时能看到他,“我们就以这种方式保持联系吧”。
通信技术本来让联系更便捷。事实上,人与人更疏离了。一个人吃饭,一个人乘公交,一个人生活,真的很自由自在吗?或许。但总有某个时刻,人会强烈期望,能与别人一起吃个饭,一起讲讲内心的话——哪怕真面对他人时,我已经不习惯、不知道该说什么。
“总觉得我们做事太专注了,应该马马虎虎的。”导演最后借女上司角色说了这句话,对极度追求“进步”的社会提出质疑:效率和进步不该以弱化人性、丧失幸福感为代价。人类的价值观应遵循内心,而不是被资本裹挟。
孤独、抑郁、躁郁……周围的人们或多或少患有心理疾病,大家心知肚明。这部电影里,除了皈依基督的父亲(也是个拜金主义)寻得快乐之道,其他人都有点心理问题。上司从一开始精益求精(吹毛求疵),到后来,高度紧张状态终难持续而变得佛系(工作上差不多得了);实习生由于工作压力,产生幻听(接线员职业病),以辞职了事;女主同样产生幻听,最后打算休假以求改变现状。
极致的孤独会怎样?这部电影里,设置了邻居“孤独死”的情节。想象他的情形,可能是这样:当他非常期望能与别人一起吃个饭、互相谈谈心时,却发现连一个这样的人也没有。甚至,美丽的女邻居(女主)都不愿意和他打招呼。
孤独如影随形。
孤独,是一种很自然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平淡随意的生活态度。
孤独,并不意味着切断。
很多人一直陷入了一种怪圈之中,认为独自生活的人们,是带着孤独感,染着孤寂、惆怅、迷茫、空虚的情绪,和周围的一切都割裂开来,每天重复着无聊的事情,周而复始,麻木成为生活的主题曲。
其实,并不是。
单纯孤独的人,可能正如上面所说的那般,他们在麻木中失去生活的信念,产生厌世的情绪,以至于每分每秒都会在痛苦中挣扎。但是,独自生活的人们,孤独并不是生活的主旋律。每天,一个人起床,一个人吃饭,一个人赶地铁,一个人走在路上……,从睁眼开始,到闭眼,好像这个家一直都是一个人,孤独油然而生。
起床,拉开窗帘,暖阳投射在脸上;
微风吹过,窗台的绿植在风中摇曳;
出门遇见邻居,友好的打声招呼;
行走在路上,春天带来了绿意盎然,花香扑鼻;
坐在地铁上,看着周围形形色色的陌生人;
工作闲暇之余,和同事聊聊天……。
独自生活的人们,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一个人,孤独会有,但很少,我们并不需要,也没有理由去刻意切断和周围的一切,孤独应该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方式,一种随意的情绪,而不是一把自己亲手安上的枷锁。
独自生活的人们,应该以一种轻松的方式去自由呼吸着生活的空气,去找寻自己喜欢的事物,轻快愉悦的踏出每一步。
因为一张海报看完电影《独自生活的人们》,莫兰迪的配色,稍显压抑的氛围都让人喜欢。第一眼看海报,以为是三个主角,细看之下能发现,导演做了特别的设计,这三人其实是同一人。为何如此处理?一切答案,都在这部写实的电影里。
电影情节很简单,讲述了信用卡客服女主上下班、吃饭、和父亲、隔壁邻居以及同事的简单对话故事,平铺直叙,就在这平淡的背后向我们传递着什么。
电影明显是在表达当代人的孤独,在那些看似独自生活背后的孤单。真的是把生活过成了生活,把工作当成了工作,少了很多人与人之间珍贵的情感。
女主真雅,是一名信用卡电话客服。一个人居住、一个人吃饭、一个人上下班,带着耳机是常态。
对待周围发生的事情,都是漠不关心。从她的工作中,你听不到一丝的情感。
除了对客人说:对不起,稍等,机械化解答问题之外,不会说任何多余的话。
就算面对“神经病”一样的客人,她连嘲笑的情感都不会有,只会简单的告诉他不行。
过着平淡如水的生活,似乎任何事情都无法在她的人生里激起涟漪。
母亲的一通电话,将真雅喊回曾经,痛苦的回忆涌现了出来。
你以为是母亲的电话?不,是他父亲续用了去世母亲的号码。
真雅对与父亲的唠叨并不喜欢,没几句就挂了。父亲就是她心里的那根刺。
出轨的父亲与生病的母亲,当年母亲病倒的视频,真雅看了一遍又一遍。
对于父亲故意绕一圈才带着救护人员去母亲屋子的画面,她一直不能释怀。
如果说父亲的电话拨动了真雅的“心弦”,那接下来的新员工,就是激起她这摊死水的涟漪。
新员工实习生,被领导安排到她手下学习。她果断拒绝,可打工人并无选择权。
反抗不成只能接受,实习生秀珍是个乖乖女,面对前辈真雅,时刻都战战兢兢的。
为了拉近关系给真雅买东西,跟屁虫一样的和她去吃饭,即使这样,依旧无法改变真雅的冷漠。
秀珍来了几天,真雅的冷漠,客户的刁难,她最终还是放弃这份工作。
触动真雅改变的事件,是隔壁邻居的死亡。
事发前一周,真雅每天晚上下班都会遇到隔壁邻居在门口抽烟,偶尔还会和她说话,而她都假装着带着耳机,不去理会。
当她知道邻居已经死亡一周的时候,她有些“慌了”,真雅从来没有想过会有这样的时候。
一个人居住的宿命,可能就是独自面对死亡。
对于那个每晚和她说话的邻居,也许是对她的“警示”,到了此刻,真雅终于有些触动。
有些事,有些人,就是会突然在某个时刻想通,然后与曾经的自己和解。
真雅给秀珍打了电话,与她做了正式的告别,不再是冷漠的语气。
她请假了一段时间,久违的笑容终于爬到了她的脸上,尤其是与上司一起抽烟的场景。
在回去的公交车上,阳光顺着车窗洒到真雅的脸上,她笑着,画面都变得温暖了。
对于与父亲和解的这件事,我是不太理解,毕竟和父亲的误会与恨意很难在一时半刻就化解。
孔升妍演技挺自然流畅,类似之前IU的《我的大叔》饰演的角色。实习生秀珍(郑多恩饰)也令我印象深刻。
希望你我能像这张花絮图的她们一样,笑的开心,散发暖意,而不是习以为常的冷漠。虽然这部电影的故事性很弱,很写实。只有女主的一日三餐,工作上班。可就是这样的故事,最能贴近你我,打动你我。从主角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反思自己。
人与人之间还是应该产生情感链接,朋友如是,家人如是,爱人如是。
孔昇妍最近的的作品都很喜欢。比如上一部《代理人》,还有这部《独自生活的人们》。
电影的女主,每天过着孤独的独居生活,一个人住,一个人吃,一个人上班,连邻居和她打招呼,也经常故意带着耳机假装没听见。 工作是信用卡客服,每天要接各种各样的电话,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顾客,但是永远都能处变不惊,无论遇到的是无理的顾客,还是有精神病的顾客,仿佛这个世界的一切都和她没什么关系。
有没有觉得像极了自己。年纪越来越大,我也越来越喜欢独处。自从生了孩子,或者自从好朋友们生了孩子,我已经基本不怎么和朋友联系了,同事约我也懒得出去,就喜欢一个人,或者和老公孩子,和父母一起,连住在一起的公婆,都觉得要应付他们很累。我也经常戴着我的耳机,一个人走路、跑步、购物,这一切都让人很自在,很舒服。
这一切,有没有问题呢,当然有。电影最后,女主没有也不算和出轨离家又回来的父亲和解,但是告诉父亲自己有在家装摄像头,每天都能看到他的动态;和自己带的实习生通了电话道了歉,没能好好相处;和新邻居一起祭奠孤独死去却没人发现的上一任邻居;离职前和上司约了一起吃饭……女主的孤独,也许还会继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不一定会增加,因为这就是一个孤独的社会。我也不想改变,至少我觉得现在这样很好,等到哪天我也开始怀念如世界杯一样热闹的场景的时候,也许改变就开始了呢?
独不独自生活……女主在外面对人这么冷漠冷淡没必要吧,又不是每个人都想害你,很多情况下别人还是好意。不是我想象中这个题目应该拍出的电影
这个世界大多的问题,都是因为不能给人供给足够的意义…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场危机……
太夸张了吧!一个人在外面生活也可以呼朋唤友啊……这片子是不是拍来给长辈们催婚用的???看看现在的年轻人自己一个人到底有多惨???招谁惹谁了要被黑成这样???只能说女主真的过分特别了……本片可以说是奇葩大赏……(如果是表现个案,请命名为《独自生活的人》别加复数好么......)
按部就班、一成不变的工作;独来独往、清心寡欲的生活。午餐吃米线,公交上追综艺,下班后被窝里看剧到沉沉睡去。人来人往的闹市,北欧式的社交距离。在一堆淫秽物品中死去的邻居,想回到2002韩日世界杯的精神病人,沉迷宗教团体的父亲......外面的喧闹与我无关,在朝九晚五的通勤中消磨着日复一日的孤独。七月的惊喜,连看好几部韩国文艺片,总算有部让人眼前一亮。【SMURF/5.5GB/英字】
一种孤独感透着荧幕渗出来,对于世界的冷漠,周围的漠不关心,看着美食节目独自吃饭,邻居去世一周才被人发现,母亲的葬礼没掉一滴眼泪。似乎现代社会把人慢慢变成一具空壳,找不到灵魂的出口。忽略附近关系,人与人的交流变成冷冰冰的网络,虚无和一道道屏障。其实大家都怕孤独,只是有的人被冲淡学会了伪装,有的人只能不断麻木自己躲避现实。
我们都讨厌孤独,却又习惯孤独。虽然想摆脱孤独,最后也还是孤独。这就是真实人生。
疏离克制。好喜欢。配乐都很精致。成年人充斥着尴尬、硬头皮的世界和真实的小问题不断的职场,那些淡淡的细节,那些藏在瞳孔里的震动——我们普通人的人生哪来那么多drama,麻木麻木麻木里几个小波澜,就挺好。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注定都是一场孤独的旅行,这部电影把孤独表现到极致,只要是认真看的人,都会被戳中。独自生活,以前只是老年人,今后,年轻人也会越来越多。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真的只有活着吗?
永远拉着出租屋的窗帘,路上一定插着耳机,一直吃同一家店的同一样饭,多一个人就会不自在…如此真实。是一个关于孤独和道别的故事,因为孤独连道别都如此困难,是一部完全可以共情的电影。
挺好的一鬼片,如果不跟世界和解就更好了
21_111。害怕孤独,所以就算没人或者是在睡觉家里的电视也一直不关。虽然是一个人通勤一个人吃饭,但一直开着吃播或者是剧来陪着。虽然希望有声音,但不愿意和别人交流。要不是为了工资而维持每天外出,大概会一直呆在家里对着电视?孤独也许不是一种选择,只是随波逐流活成了一种模式,主角的新邻居,应该会影响她改变吧。
显而易见,眼下这些《独自生活的人们》已经不擅长「面对面」交流了。在原子化、娱乐化和快餐化的消费主义时代,隔着屏幕「对话」早已成为相对安全和舒适的社交场景。讽刺的是,还在试图与人建立连接的「客服」早就将自己活成了一个缺少链接感的机器人,而《工作的她》以及《她的工作》也很快就会被更年轻更高效的「空心人」取代。这正是本片令人细思恐极的部分:因个性而美丽的人在毫无《羞耻》意识的情况下,被系统抹杀个性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地成了「杀人系统」的帮凶。幸与不幸,摆脱不掉的女性身份和与生俱来的「火光」让女主意识到了「附近」的存在。在被各种「小程序」填满的智能社会中,这部处女作通过观察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摩擦和审视「人」的行为习惯来追踪且定位「我是谁」这一初始命题。这就是为何作者和「用人单位」强调「姓甚名谁」的原因。
反映的是独居的生活方式和独居的困难,以此为切口,切开现代韩国生活的一角。还有对普通韩国女性的欲望、亲密关系及手机依赖的讨论。女主角所经历的惊心动魄的残酷生活时刻,可能会加剧观众的孤独和恐惧。
这么高的寂寞浓度,我们称之为当代生活。“我啊,最近有个想法,我们做事太专注了,应该马马虎虎才好。”
很喜歡(為什麼要坐時光機去2002年那段 聽到了咚咚咚那段 吃不下飯那段 告別那段 火柴點煙那段⋯
故事并不是独自生活的“人们”,仅仅是女主一个人而已,独自生活是一种自我选择的生活方式,应该是愉悦的,并不是要切断和周围世界的所有联系,拒人于千里之外,还觉得自己特别委屈。
不鸡汤,不治愈,现实社会如实地展现出来。不如意的生活里还有那些可爱的人会给你一丝温暖,让你有坚持下去的勇气。
戴上耳机,看着屏幕,减少交流和互动,以一种拒绝的姿态生活着。当这不是一种舒服的生活时,想要改变,就得承认自己过得很不好,并学习与烦恼相处、与世界为伍,情感微妙复杂,表达出来、直接一点哪怕需要一点妥协,也会更自在一些。
独自生活的人们也并不都是孤独的。
#TIFF 2021#上班路上看着手机视频,接听电话时说着录音机般的话语,吃饭时一个人一碗面,睡觉时要开着电视,隔壁邻居死了一周无人知晓,不是不需要人情温暖,而是伸出善意之手,就可能遍体鳞伤,科技发达的今日,都市空巢青年的生活,如同齿轮一样机械地轮回着,独自生活的人们啊,如果有时光机,真想回到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