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某一天,可以重新开始,并且会不断往复,长久的停留在此。你生命的最后一天突然间被无限延长,来回来去。你发现,生活变成了一个程序,从清早6点钟准时启动,你听见同样的问候,遇见昨天遇见的人,踩到永远逃不掉的水沟。细小的事情由于被不断repeat而被放大,成为一桩灾难,一个劫。
科幻片的优势在于可以提出一个脱离现实语境的命题,去讨论许多现实存在的问题。其实《偷天情缘》不是幻想,是日常生活的变形记。真实的生活中,每一个日子都庸常不堪。一觉醒来,睁眼看到的是一滩无可逃遁的淤泥。你会遇上相同的倒霉事儿,做同样无趣的工作。无聊是一种常态,每一次无聊都十分相似,无论你是坐在家里面对电脑发呆,还是在大兴安岭的丛林里无所事事,实质上是完全相同的状态。在每一刻的进程中,无聊被重复,它是你如影随形的瘟神。
如果,给你一种魔力,让你把日子展开,你看到一天之内,周遭世界的全景图。也就是说,你可以未卜先知,你知道做事情的捷径,知道秘籍。你可以说出别人还未出口的话,你可以知道下一秒将要发生什么事,你也可以轻而易举的回答电视机里的抢答问题,当然你还可以知道每个人的经历、偏好和需要,瞄准一个妞,带上你的魔力,和她上床,易如反掌。
说,你会怎样?影片中比尔莫里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答案。从起初幸灾乐祸的极度纵欲,到随后翻来覆去的寻死觅活,比尔莫里像一只受困的野兽,游走在两极。你发现即便你知道一天之内的所有,你也不能得到你真正想要的。没有意外,没有惊喜,人被打垮了,再也找不到支点。你不过是在没完没了的失败。
直到某一天你遇见你的救命恩人,他是你的jesus,他是爱。在梦里,他点醒你,将你内心的壁垒打薄,让你学会用心去施展爱的才能。痛苦是每日必修的课程,而爱是一个温暖的豁口。于是,比尔莫里开始第一次被自己的主持感动,开始马不停蹄的赶去救一个正在从树上跌下来的男孩,开始告诉身边的人怎样去爱别人,开始身体力行的去实践爱。他忘了虚荣,忘了肉欲。在大雪突至的寒冬,他过上了暖融融的日子。在人群中,他真的成了明星,你一眼就可以认出他,好似连岳说的,他身上有了天使才有的光芒。
大彻大悟之后,他的怀里抱着他爱的人。比尔莫里躺在那张梦魇般的床上热泪盈眶。爱使得生活显现出无数个拯救自己的契机,这就是神的旨意。所以,爱是人类最重要的技能。
在2005年的夏天,我曾经感到一股绝望的情绪背在我身上。那一年,我高考失利,文化课成绩不达标,错过了就读中戏的机会,小说出版也宣告流产,追了三年的女生在高考前一个星期不知去向。我惧怕明天的来临,我害怕迎接苛责的眼睛,我茫然无措,那时候,牵一发,动全身,对我来讲,都很痛。我尝到了彻底的失利,我觉得生活在故意扳倒我。好朋友写来寄语,说要阳春白雪,要下里巴人,要热爱生活。
那时候我不懂爱,认为甜腻的才是爱,我不知爱的美好与强大,爱是尚方宝剑。我几乎是被动的选择复读,可是在那里我认识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朋友,我度过了记忆里最快乐的一年时光。我开始企盼明天。那是一种难以诉说的力量,突然变得美好。从未有过的坚定,夹杂着理想、关怀、浪漫。这些都是不期而遇的,
后来我知道,似乎每个人,都会有一段阴郁的日子。什么也不相信,看不到出路。这是救赎之前,顿悟的过程。是草长莺飞前的冰雪消融。神站在你身边,关注着你,给你成长的机会,笑着看你进步。我们只管埋头生活,如梦初醒的那一刻比春宵更令人销魂,但是你不知道上帝的时间表,要去努力爱,去接近神。改变的时刻,闹钟会响,而你浑然无知觉。
草威
脉搏:
http://www.mtime.com/my/caowei/这故事讲一个厌世刻薄的男人 Phil ,被困在了重复的 2 月 2 日,无论他在这一天做些什么,他都会在床上醒来。时间再不向前。他总是说他要离开原来的工作,仿佛有某种好的生活在前面,今天只是到达明天的一个过渡,今天不值得一过。那么永远停留在“今天”的生活,这样的重复肯定就像噩梦一样。因为那个“更好的明天”再也不会来了。
他度过了一段为所欲为的日子,因为他知道每件事将如何发生,所以钱、女人应有尽有,讨厌的人随便殴打,因为后果不可累积,于是一切都随心所欲。他说“也许上帝也不是无所不能,只是因为他和我们一起太久了所以就什么都知道了”。他在无尽的时间里,像神一样看遍和掌握了每个人的生活。
所以,一个人可以既了解他人,同时对他人漠不关心。尽管他掌握了小镇上每个人的所思所想,但他依然没有着落,因为,他不关心他们。他做这一切只是为了取用别人。那些被猎获的女人,其实也不关心他。他只是作为一个殷勤体贴的工具人被这些女人使用。他没有向任何人流露出,自己作为一个真实的人是如何存在着的。他关照的是自己的欲望,对方也在用他满足欲望。欲望对欲望,互相食用对方。所以,两个人上床到真正发生关系,中间还有千万里。互相食用之后,依然只是毫无关系的两个人。用满足别人欲望的方法,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从而体验到值得一活的生命——这条路是走不通的。
满足了所有所有食用他人的欲望后,Phil陷入了彻底的虚无,他尝试了所有的方法自杀,但仍然无法摆脱这永生的拘禁。
为什么 Phil 对任何欢乐幸福的人或场景毫无兴趣呢?我想那是因为,他从来没有相信过自己的存在有意义,他没有体验过哪怕一瞬间的幸福。他所感受过和能想象的,只有食用和被食用:那个人喜欢我,是因为我满足了他。那个人开心,是因为我能做他要我做的事。我们只是在用一些东西相互刺激。
这种刺激太脆弱了,它是机械的,没有生命,没有弹性。
所以即使欲望被满足,可中间仍然有个巨大的填不满的空洞——我和他人之间只有利益的交换,这个交换结束,我们就又只是孤身一人。所以我不必关心他,我也不会相信有任何人关心我。这里还有个巨大的疑问:如果我对他没有用,那我是什么?与其说这是一个疑问,不如说这是一个结论:如果他人对我没有用,他就不必存在。与之相对的是:如果我没有用,我就不必存在;即使我有用,我的人生也只是一场艰辛的恐怖的劳作。
这种境遇也许发生在每一个人的身上。
Rita 是一个认真活着的人,她的善意自然流淌,仿佛从未受损,所以,她也以这样的目光去欣赏别人。所以她看到土拨鼠镇的人欢乐地舞蹈歌唱时,为他们开心赞叹。她对自己想要共度一生的人有着明确真挚的想象。因为她本身就是完整的,她的生命没有空洞,所以不必取用他人填满自己。她要的是“两个人在一起”的关系:一个独立的人,爱另一个独立的人,爱珍重自己的人,爱和我一样,也拥有自己全部生活的人。所以这样的爱,不是因为你可以为我所用,而是因为你是你自己。这样的相爱不必刻意逢迎。我是一个完整的人,你也是一个完整的人,我们自己拥有眼睛和心,还用彼此的眼睛去看,用彼此的心去体会,把一个世界,变成两个世界那么大。
Phil 一天天地弄清楚她所有的喜好、志向、和所有隐情,然后在第二天投其所好。但是Rita 像验钞机一样,不真的东西在她那里通不过,她一次又一次地发觉,他们的约会是个陷阱,Phil 是在猎取自己。因为她尊重自己,也尊重 Phil 。她默认的关系,就是对方和自己一样,真实地共度时光。
那么,如果到处都是这样的人,是不是就会到处去爱呢?那我们在爱情里寻求的专一性成立吗?是合理的吗?那对方对我,或者我对对方来说,还有可能是独特的吗?如果没有那种独特,那么,爱情这个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吗?
我觉得 Rita 是一个理想化的人物。在现实中我没有见到谁像那样自然真挚地活着,也没有见过谁像那样永不寂寞,永不气馁。所以她不是一个随随便便就能遇上的人,她是这个故事里真正的神。每个人都在等待着这样一个神来救自己,而她却无法遇见一个能与之相配的人。在神们相爱的故事里,相爱只需遇见就可以了。
所以,既然是神,就不存在到处都有的问题。普通人的爱情要换一换。在普通人的关系里,我们暴露出自己世界的时时刻刻,都是危险的。危险在于“我这个世界很可能不值得你光顾”。
但是普通人也可能拥有爱的,普通人的爱是:在每一个我们彼此审视是否要再走一程的路口,我们都选择了“还要在一起”。一段又一段的旅程我们都做了这样的选择,身后的路越来越长,这旅程也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这共同的旅程因为迫近死亡,而使我们越来越接近成为彼此的唯一。所以,理论上说,如果时间是无限的,爱情的对象就应该是无限的。因为没有终点的旅程,任何人都可以加入,并且任何人都可以与自己发生无限可能。幸好普通人只会拥有有限的时间,这是我们仅剩的慰藉,是我们能够成为独特存在的唯一机会。
山穷水复疑无路的地方在于:如果真挚自然地活着,那么我和任何人的相遇的时刻都是相爱,可以爱任何人,也被任何人爱,一对一的所谓“爱情”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说到这里,“爱情”和“亲密关系”这样的词语就变得很可疑了,它们是不是在很多时候扮演了饮鸩止渴中的鸩酒?又有没有可能,它们本来就是被建构出来,以便阻止人们获得自由的东西——它暗示了有种更好的东西存在于未来,今天是不值一活的。我们满心这样的空洞,过的就是土拨鼠之日——因为在追寻的是捕风的空虚,所以永远追寻。
破解之道在于:没有明天了,今天就是我拥有的全部,每天刷新,天天如此。我猜,理解这个事实的时刻,枷锁会应声粉碎。
循环式剧情的电影之一,但故事设定很有趣!以前看过的循环式剧情电影像《恐怖游轮》之类的,但这部喜剧电影很是不一样。
从一个男主Phil讨厌的地方出发,因为snowstorm而滞留,从而开始经历“同一天”而让他开始进行了几个情绪变化,从而也让他的人生开始了改变。
刚开始知道自己得重复过“同一天”时,他是厌恶烦恼酗酒过一天,对任何人的态度都是不耐烦和嘲讽的。
然后在和醉汉聊天后开始决定放肆过“同一天”,利用“同一天”这一便利泡妞一夜情到偷银行的钱到买豪车把妹等等,获得及其萎靡。
接着发现女主rita的不同之处,于是开始利用同一天”之便去套女主的喜好和女主会说的话来追女主。当然rita之所以是女主就是因为她的不一样,Phil没能成功获得美人心。
于是Phil开始觉得重复人生无意而决定重复自杀,无数自杀的方式都六点响起的闹钟声里破灭。Phil还是活着,还是重复着同一天。
最后Phil通过用各种他已知的事实去告诉Rita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这一怪事,由他的真诚态度让Rita开始对他真正改观,陪伴Phil度过一段不是一夜情能带来的有关内在和精神层面的安适一晚。于是在接下来的“同一天”,Phil开始正确的享受生活,学习弹钢琴、冰雕,去选择帮助他人,去散发他的善心,去提升自己的内在……
最后不仅获得美人心还度过那重复又重复的“同一天”……
——————————————————————————————————————
今晚外教邀约我们几个中教老师他们的apartment看电影,第一次感受无中文字幕的英文电影,发现自己也能轻松看懂剧情了,果然是环境让人改变啊……
非常不错的电影,很享受~
一陌电影沙龙小站:
http://site.douban.com/151074/每天早晨都被同一首歌吵醒,出门都会碰到同一个胖子,在街道上都会有同一个老人向他乞讨,同一个狗皮膏药向他推销保险,随后又踩掉进同一个水坑里......这就是菲尔“漫长”的一天,即离奇又充满挑战的一天,这一天永远是土拨鼠日。这是一部摄于1993年的老片了,又名《偷天情缘》,是一部由“冷面笑将”比尔·默瑞(《加菲猫》配音,《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獾律师配音。2003年,比尔·默瑞主演了女导演索菲亚-科波拉(Sofia Coppola )小成本电影《迷失东京》(Lost in Translation),并凭此片入围第7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主演的经典浪漫喜剧,它的情节设计与多年之后的《初恋50次》有些类似,菲尔(比尔·默瑞)是一个自煽为明星的天气预报员,狂妄自大,怨天尤人、生活单调而且千篇一律,一个好莱坞经典的“白领综合症”似的人物。
与《源代码》不同,比尔·默瑞一次又一次回到二月二日,为的不是拯救世界而是重新面对人生。罗杰•艾尔伯特在十来年后重新修正了自己的评价,承认当初看低了这部电影,他说有些影片“会渗入你的记忆,成为一个闪亮的点。当你发现当你需要表达一些你的感受时,你不得不借用它来阐释你的观点时,你就会回味出它的妙不可言了。”
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在他的书里面提到这部电影,说自己"哪怕我已经看过五遍了,但它对我们积极个人蜕变的号召力,还是让我惊叹”。
由存在主义心理学角度来看电影《土拨鼠日》
存在主义心理学(Existential Psychology)因存在主义影响而兴起的一种心理学理论。存在主义是 19 世纪起源于丹麦,20 世纪流行法国,后扩及全世界的一种哲学思想。存在主义强调人的存在价值,主张人有自行选择其生活目标及生活意义的自由,重视现实世界中个人的主观经验,强调人须负责其自由行动所产生的后果。
罗洛·梅是把欧洲大陆的存在主义心理学和存在心理疗法引入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人物。他提出的自由选择论和马斯洛、罗杰斯的自我实现论,乃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
其要点是:(1)认为自然界是无目的的,但人在困难处境中能通过有意识的选择创造有意义的人生。这种选择是主动的、自由的,因此人人都要对自己选择的道德价值负责。(2)提倡存在主义心理疗法,其特点是现实与主观,即一方面重视患者的现实处境,协助其面对现实解决问题;另一方面重视患者的主观经验,协助其重振自由意志以解决问题。此外,自由选择论与自我实现论者都强调人的成长趋向和目标追求,但两者存在着分歧。自由选择论者认为人有善恶两种潜能,因而强调意志在面对未来困境时敢于进行选择的重要作用;不同意自我发现论者认为人格趋向成熟的发展是一种潜在善性的自我实现过程。自我实现论者认为人有潜在善性,因而强调发现自我,不同意自由选择论者把自我视为一项自己的设计,仿佛自我是由个体不断选择创造出来的。
这种心理学强调个性和经验,致力与研究解决人类存在的现实问题以及人类自身面对的一些困境。例如:对生活意义的探索。
最有影响力的是弗兰克尔(Frankl)提出的理论,他认为,在压力之下,人们之所以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是因为他们没有找到生命的意义。相反,如果找到生命的意义,就不会产生那么多的心理问题。生命意义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几乎是被所有研究所证明的,而缺乏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也几乎是被所有研究证明与心理问题有正相关关系。特别是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和人们的情绪健康之间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对生命意义的探求和认识能够减缓消极生活时间所引起的药物滥用等问题,药物滥用和不使用药物者相比较,后者对生命意义有着更加明确的理解。
生命意义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在近几十年中开始影响到心理学研究的主流,特别是生命意义的概念影响到压力和应对的心理健康模型:个人生活的意义影响到整个一生的压力应对的过程。同时,个人的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也会影响到这个人对于压力的认知以及应对的方式。另外,如果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具有一定的威胁性,会使人们对压力的应对更加脆弱。当然这种脆弱性也有积极作用,它会促使人们更加努力地去减低威胁。
生命意义和心理健康的关系,不是单向影响,而是交互作用的:心理健康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人们怎样看待生命;反之,对于生命的意义的认识也受到心理健康的影响。
《土拨鼠日》这部电影就是对存在主义心理学“对生活意义的探索”的一个非常形象直观的解读。而片中的菲尔最终收获了美满的爱情。从存在主义角度来看,这部电影是在讲个人选择。主角一开始选择享乐,后来选择游戏,最后选择塑造自己,结果无心插柳柳成荫。
细品起来,这部电影也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个缩影,影片中的菲尔的四个阶段便是我们对待生活的四种态度。影片用这个夸张的手法向我们预示了我们平淡的日常生活。我们所经历的日常生活,几乎如复印机复印出的一般,天天都是那么的“似曾相识”。这不就是“永远的土拨鼠日”吗?
另外,菲尔(比尔默瑞)这个好莱坞经典的“白领综合症”似的人物的故事,或许可以对我们的职场处境做个很好的注脚,启发我们对自身的反思。
想想看,你是否对于自己的工作越来越习以为常,感觉日子平淡无奇,早已没有初入职场时的新鲜感和豪情万丈,像温水中的青蛙一样,早已没有跳动的勇气和能力?你是否对于自己的工作感到厌倦,每天在按部就班的工作,而每当想到未来的出路的时候却一筹莫展,所以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哀声叹气?
对于很多职场人来说,工作多年以后,应该到了一个有所成就的年纪。但是,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人,虽然工作很久,但是职场技能及对于自己的认识还停留在毕业之初。最为关键的是,很多职场人士虽然接近而立之年,却一点都不了解自己。比如,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是什么,特长是什么和想要什么类型的工作。
毕业后刚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很多人有考虑是否适合及职业发展的问题,遵循“先就业再择业”的原则,以后找到喜欢的工作再换,然后就稀里糊涂的混到了现在。虽然有时候也曾想过换工作和学习一些知识作为储备,但是由于不知道该做什么工作,也不知道该具体学些什么知识,加上每天上班时间比较长,下班后就只想着休息,对其它事情根本打不起精神,所以这几年基本上什么也没学习。对于自己的岗位虽然已经很熟练,但是早已厌倦。即使坚持做下去,也只是用劳累的身体和长时间的工作来换取一些微薄的收入。
为什么很多工作多年的人,明知自己不喜欢本行业或岗位,却还可以在一个岗位上浑浑噩噩了很多年?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毫无斗志可言。哪怕每天过的闷闷不乐,也不会为自己的出路多做一些准备。因为很多人在大学毕业之初,由于缺乏对于自身和社会的认识,没有过多的考虑职业规划及发展,在懵懵懂懂的状态下进入了一个职业领域,虽然也感觉到了很多不适应,时间久了,对于工作内容及状态则在惯性中延续。
也许他们在没有明确职业目标的时候,为了生计不得不先骑驴找马。但是,更多的人在寻找态度、方法及执行力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导致寻找的过程只是心血来潮或患得患失,坚持寻找不了多久就不了了之。相反,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衣食住行相关的内容,比如美食、衣服、旅游或养生等等却可以成为常态化的关注。
时间久了,逐渐忘记了自己曾经的宏伟目标,开始接受现实的平淡与平庸,而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进入一种习以为常的惯性之中。殊不知,正是这种习以为常的状态,让很多在学校时很优秀的人,通过几天的“磨练”,逐渐走向了平庸或默默无闻。最终,直到某一天突然醒悟,发觉自己已经浪费了太多的宝贵时间,不仅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马”,还虐待了自己本应该照顾好的“驴”。
一个人之所以在面对未来出路的时候会感到困惑,无外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对自己不了解,不知道自己能够干什么、想干什么和该干什么,另一个是对于职场不了解,冥思苦想半天也想不出个所以然,即使最终得出的结论也可能执行难度大而被迫放弃。然而,这两个方面的内容都不是一蹴而就和临时抱佛脚可以造就的。不仅需要个人对于自己努力了解和培养自己的认知及思考能力,还要对于外界信息进行关注及搜集整理,保持高度的敏锐性,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实际上这关乎着我们的选择,甚至是每天生活中无数个细小的选择。即使工作到今天,我们也都可以选择。我们不敢说所有的事情你都有得选择,但是绝大部分事情你有选择,只是往往你不把这当作一种选择。认真对待每一次选择,才会有比较好的未来。《土拨鼠日》这部电影对这样的选择有这精彩的诠释。
我可以选择,这是我的选择
我们每天做的最多的事情,其实是选择。在很大的范围内,我们究竟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决定权在我们自己,每天我们都在做各种各样的选择,我们可以不去写这篇文章,去别人的帖子拍拍砖头,也可以写下这些文字,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整理自己的思路,我们可以多注意下格式让别人易于阅读,也可以写成一堆,我们可以就这样发上来,也可以在发以前再看几遍,我们可以选择不刮胡子就去面试,也可以选择出门前照照镜子……每天,每一刻我们都在做这样那样的决定,我们可以漫不经心,也可以多花些心思,成千上万的小选择累计起来,就决定了最终我们是个什么样的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的未来不是别人给的,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很多人会说我命苦啊,没得选择阿,如果你认为“去微软还是去IBM”“上清华还是上北大”“当销售副总还是当厂长”这种才叫选择的话,的确你没有什么选择,大多数人都没有什么选择。但每天你都可以选择是否为客户服务更周到一些,是否对同事更耐心一些,是否把工作做得更细致一些,是否把情况了解得更清楚一些,是否把不清楚的问题再弄清楚一些……你也可以选择在是否在痛苦中继续坚持,是否抛弃掉自己的那些负面的想法,是否原谅一个人的错误,是否相信我在这里写下的这些话,是否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生活每天都在给你选择的机会,每天都在给你改变自己人生的机会,你可以选择赖在地上撒泼打滚,也可以选择咬牙站起来。你永远都有选择。有些选择不是立杆见影的,需要累积,比如农民可以选择自己常常去浇地,也可以选择让老天去浇地,诚然你今天浇水下去苗不见得今天马上就长出来,但常常浇水,大部分苗终究会长出来的,如果你不浇,收成一定很糟糕。
每天生活都在给你机会,他不会给你一叠现金也不会拱手送你个好工作,但实际上,他还是在给你机会。职业规划师丹宁老师在她的文章“你为什么没有好工作”说:“我的家庭是一个普通的家庭,没有任何了不起的社会关系,我的父亲在大学毕业以后就被分配到了边疆,那个小县城只有一条马路,他们那一代人其实比我们更有理由抱怨,他们什么也没得到,年轻的时候文化大革命,书都没得读,支援边疆插队落户,等到老了,却要给年轻人机会了。他有足够的理由象成千上万那样的青年一样坐在那里抱怨生不逢时,怨气冲天。然而在分配到边疆的十年之后,国家恢复招研究生,他考回了原来的学校。研究生毕业,他被分配到了安徽一家小单位里,又是3年以后,国家第一届招收博士生,他又考回了原来的学校,成为中国第一代博士,那时的他比现在的我年纪还大。生活并没有放弃他,他也没有放弃生活。10年的等待,他做了他自己的选择,他没有放弃,他没有破罐子破摔,所以时机到来的时候,他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你最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决定在你的每个小小的选择之间。”
你选择相信什么?你选择和谁交朋友?你选择做什么?你选择怎么做?……我们面临太多的选择,而这些选择当中,意识形态层面的选择又远比客观条件的选择来得重要得多,比如选择做什么产品其实并不那么重要,而选择怎么做才重要。选择用什么人并不重要,而选择怎么带这些人才重要。大多数时候选择客观条件并不要紧,大多数关于客观条件的选择并没有对错之分,要紧的是选择怎么做。一个大学生毕业了,他要去微软也好,他要卖猪肉也好,他要创业也好,他要做游戏代练也好,只要不犯法,不害人,都没有什么关系,要紧的是,选择了以后,怎么把事情做好。
除了这些,你还可以选择时间和环境,比如,你可以选择把这辈子最大的困难放在最有体力最有精力的时候,也可以走一步看一步,等到了40岁再说,只是到了 40多岁,那正是一辈子最脆弱的时候,上有老下有小,如果在那个时候碰上了职业危机,实在是一件很苦恼的事情。与其如此不如在20多岁30多岁的时候吃点苦,好让自己脆弱的时候活得从容一些。你可以选择在温室里成长,也可以选择到野外磨砺,你可以选择在办公室吹冷气的工作,也可以选择40度的酷热下,去见你的客户,只是,这一切最终会累积起来,引导你到你应得的未来。
我可以选择,这是我的选择。这是这部电影给我自己最大的收获。
本次电影沙龙总结
1、课程设计:课上用两个小西红柿来引出和诠释活在当下的问题。就像导演的工作一样,也如《粘住》《培训师的真功夫》提到的故事、盒子、梯子等。
2、授课能力:讲课声音要大些;锻炼语言节奏。
3、上帝视角:叙事作品基本上都是用第一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讲故事。第一人称以“我”为叙述者,只讲“我”参与或者目睹的事情。“我”不在场的事件只好用转述来讲。第三人称叙述又分两类,一类跟随剧中人展开故事,只讲他参与或者目睹的事情。不过通常只跟随一个人。他或者就是主人公,或者是事件的重要目击者。
另一类叫“上帝视角”,意思是作者可以象上帝一样洞察故事里所有细节并写出来。一个人的梦,他的心理活动,某人独自在家、无人目击的行为,两个人在密谈等,都可以写出来,或者迅速从一个人写到另一个距离很远的人,象上帝一样切换自己的观察角度。
每部作品里的人物、背景和事件都是作者虚构的,他就是这个虚构世界的上帝。所以“上帝视角”才被广泛运用,甚至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与现实生活多么不同。在现实中,凡人恰恰只能看到的事件的局部,或者片断。我们习惯于讲这样的话:“张三和李四恋爱了”、“某甲被公司辞退了”、“A和他的老婆发生矛盾了”。但我们真目睹这些事件的全过程吗?大部分情况下都不可能。
影视小说总显得比生活精彩,一个很大原因就是采用了“上帝视角”。把一件事的前因后果完整说出来。而在生活中,我们却只能从自己的角度上看到凌乱、片面的事情,并且通过道听途说,或者自己的猜测补足剩下的部分。而我们讲课的时候,也借鉴电影这种方式,一是避免给听众“讲师个人中心”,即讲师所讲的实例都是自己的个人经历,变成了一种私人经验、情绪宣泄。二是对于初期经验不足,可以把别人的故事、经历加进讲座,以上帝视角解读。
非常感谢陈老师提到的边检警察中日复一日工作,可以借助《土拨鼠》日这部电影带出存在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从意义寻求的角度去帮他们应对从业困惑。陈老师还提到对化工厂等组织的认知能力,知识结构层次较低的受众,电影时解释心理学原理的好工具。
谢谢来参加沙龙的李大哥和小袁。大家的分享让我收获很大。
p.s,片中菲尔计算着时间,直接从拿出一带钱,然后走人,神不知鬼不觉,堪称电影史上最简单的打劫。
2012.4.16
文/心理咨询师、职业规划师一陌 转载请注明出处!
职业咨询qq:31548754
邮箱:
[email protected]微博:
http://weibo.com/1moree博客:
http://blog.sina.com.cn/1moree豆瓣小站:
http://site.douban.com/151074/ [一陌电影沙龙]
看到最后才发现是个励志片
一日囚
规矩的鸡汤片。过去的生活就是今后的生活。周而复始、不断重复、绝无新意。每种痛苦、欢乐、思想、叹息都将以同样的顺序反复降临。你既可以在这不前进的人生里浑浑噩噩,也可以主动一点上升到下一级凝固的空间。所以,我已经练成了钢琴十级、冰雕能手、善良体贴,你他妈怎么还不嫁给我?
这是最早的无限回档片吗?我整个过程中都在想作为女人应该怎样才能躲过这种人的招数……太尼玛creepy了……
经典之作。男主的行为及性格变化严格遵循心理学规律,但真正点题或者说使他顿悟的,是他发现无论他在这一天的这个小镇无论多么无所不能,都救不回流浪老大爷必然去世的命运。看起来俗,但正是这一点让他对生死有所感悟,真正珍惜与女主的爱情。
男主起码在这镇上待了二十年。
要是自己喜欢的一日能不断重演就好了。这片子很温情,很喜欢。
看到后半段才开始有感觉,享受每一个今天,不管明天会不会来。
时间永远定格在某一天我多么羡慕你,我多么同情你。
总的来说循环人生就是太棒了,谁要去未来啊!
人生多是单曲循环,有爱才不算浪费,生活则更大。每天让自己更好一点吧,去爱去生活,Today is tomorrow。
爱是你的通关密语。
在不断为想要得到的东西而改变自己的路上我变成一个陌生人
生活似乎总是一成不变,我们早已习惯如同机械般熬过程序化的每一天。可久而久之难免心生厌倦,日子也仿佛停滞不前。此时不妨以另一种心态和方式去面对人生种种,也许会从以往日复一日的乏味与灰暗中发现一片久违的晴空。
怎么把重复的人生过出意义,这太酷了……
“拆房子的乐趣终究比不过造房子”
受众群星座:适合相对一尘不变的金牛座,对世界永远充满好奇、善变的双子座慎入!
如果人不改变自己,人生不过是对一个日子的不断重复,无数个2月2号的量变才能引起2号到3号的质变。获得爱情的办法并非投其所好,而是不断提升自我价值,并真诚以待。
坏消息是今天还是昨天,好消息是今天变成了明天
跟《人生遥控器》一样的题材。他在死都死不掉的情况下才开始读书,看来读书真是让人生不如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