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爱情片在进入2000年后直接进入了神经错乱期,电影导演普遍认为派帅哥美女在银幕上嗲嗲的示爱,搞一些山盟海誓、要死要活、小情小调的爱情就可以糊弄观众。并且自豪的称之为商业片。商业片不是没大脑,不是无视社会现实无病呻吟。我们的没大脑的导演们愚弄观众,疯狂自恋,很是可恶。
站在现在看来,仍然没有一部电影能够像《一声叹息》那样与社会现实如此靠近,能够相对深入相对坦诚的面对中国人的感情生活。影片关注的是中年人的婚外恋问题,这是中国社会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影片在当年登上了票房排行榜第二把交椅,仅仅落后于共产党买单的《生死抉择》。金鸡奖评委异口同声的讨伐《一声叹息》,他们的讨伐直接偏离了影片本身的艺术探讨,而是认为影片“格调低下,误导观众”。由此可见评委格调低下,社会现实,不是你蒙上眼睛它就不存在了,也不是因为你正烦恼于此他就不能去说。多数评委一边拥抱自己的第N个二奶一边瑟瑟发抖的发骂,此谓人性。
影片对于中国爱情电影的最大贡献,是坚定的相信某种影片模式的存在。《一声叹息》的故事完全套用婚外恋题材的经典模式。这种模式的直接来源是社会生活。人物设置也好,故事情节也好,都闪烁着社会现实的影子。冯小刚有意无意的在试图创造一种固定模式,这或许会成为中国类型片的雏形。男主角设置为四十岁,不惑之年被普遍看作一个标志性年龄,处于这个年龄的男人是社会支柱力量,他们事业定型,落魄者基本无望翻身,而得意者也基本业已得意。婚姻方面,新婚激情基本退去,妻子多半已经人老珠黄,但自己却是欲望不减,正是身理上最为成熟也是最后成熟的阶段。所以婚外恋情发生在这个年龄段的男人身上,也就最为普遍。而男主角的事业,也被设置为衣食无忧,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阶层。家中有一个贤惠的,为家庭和子女任劳任怨的妻子,还有一个可爱的心肝宝贝似的孩子,她日后会成为干扰主人公做决定的最大因素。在遭遇感情危机之前,家庭生活幸福美满,平淡规律。然后会有一个青春美丽的女学生或者女助手进入到男人的生活中,从而平静被打破。从隐瞒到秘密泄露,妻子开始大吵大闹,情人开始威逼,男人处于两难。一边无法离婚,另一边就名不正言不顺。就在忍耐到达限度的时候,妻子再出点状况,使得男人的精力又回到妻子那边并且昔日激情重现,最终另一方自动退出,男人又回到平静的生活中。
这种设置具有不可思议的成熟性,几乎完全具有成为一个模式文本的潜力。正是因为其典型性,影片才会取得良好的票房成绩。在我的理解中,类型概念与票房直接挂钩,因为类型是经过对观众观影经验和兴趣反复考验,从而产生的百试不爽的法则。观众本质上酷爱这样的故事,酷爱的原因多样,譬如从片中得到某种共鸣,或者获得某种感动等等。认同的观众越多,票房越好。冯小刚创造的模式,从本质上暗合某个年龄层次的观众的观影需求。他们或者正在经历这样的危急,或者正在挣扎中,或者已经从挣扎中脱身。总之,婚外恋在这个社会,已经成为中年家庭的普遍话题,而这种婚外恋的经典模式,自然会受到观众的钟爱。观众没有理由不认为“真实”,因为这就是从真实而来。
观众认为真实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片中大量的细节真实。比如梁亚洲在宾馆里藏李小丹的内衣裤的细节,比如梁亚洲谎称自己喝酒欺骗妻子的细节。这是冯小刚长久以来的强项。也是编剧王朔的强项,更是另一个编剧马军骧的生活真实。细节真实最为细致,如同针尖,往往可以准确地刺痛观众的心头软肋,让观众产生共鸣。然而这是当下中国电影最为欠缺的。编剧对生活缺乏感受力,不能捕捉到最为生动的细节,使得情节干涩,无血无肉,如同行尸走肉。
冯小刚对于现实的关注在他的影片中一以贯之,并且他也是展现现实最为灵活最为调侃的导演。冯小刚对于婚外恋题材的关注首先需要胆量,在得到这种胆量之后,他对于生活的亲近使他明确地了解观众的需要,从而敢于创造一个新的实用的婚外恋题材的模式。当时模式说只是我的一家之言,此后少有影片采用这样的模式,等到《手机》开始沿用这一模式并且又做创新,只是后话。然而真实来源于复制,冯小刚决不仅仅满足于复制,但事实上,他只做到了复制。他将这一社会现象进行典型性归纳,形成了一个典型性的情节,但也仅仅如此。冯小刚在片中曾经尝试进行一种道德上的重新认定,他将梁亚洲描绘成一个怯弱的男人,写他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从而希望撼动社会传统道德规范对婚外恋的一概简单的否定。然而这只是太小的一步。中国电影早就懂得如何克服单面人物的塑造,冯小刚仅仅做到不让观众把梁亚洲简单的看作一个坏男人,但并没有在道德上脱离传统价值观的影响,梁亚洲终于痛苦的刘大为说:“就是仙女儿,也要忍着。”并且他也的确低着头回到了妻子身边。梁亚洲对于妻子的比喻曾经感动了一批观众,说妻子的手就是自己的手,是把妻子和女儿当亲人,言下之意,倒是和李小丹之间的感情是真正的爱情。那么梁亚洲为什么不去追求自己的爱情?谢飞老师一把年纪,也质疑说:“为什么是仙女儿也要忍着?如果真的是仙女,完全可以去追求自己的爱情嘛。”传统道德规范对于我们的影响依旧深刻,这在影片中直接影响梁亚洲的选择。
于是我们知道,这部影片仅仅是一部普通的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电影,他不承载也无法承载冯小刚更大的野心。这也是中国爱情片的最大弊病。影片中没有人,看不见真正的人性,没有真正的突破性价值。
冯小刚不敢或者就压根没想到去直面男人的欲望,直面欲望,首先要直面人的动物性,人具有动物的最本质特征,即性欲。性欲作为动物与生俱来的天性,在中国一再被压抑,直到现在,仍然藏着掖着。精神文明建设就是否认人是动物,可怜我们的政党还是唯物主义政党。但是事实上,我们的电影人主动否认自己是动物。梁亚洲在影片开始是一个真正的动物,他被李小丹吸引,一回北京就与小丹发生关系。这在中年危机的电影中,不失为一个突破。作为另一部展现婚外恋题材的电影,《男人四十》就显得装腔作势,非要把男人事业失意、跟不上时代、家庭生活如何枯燥全部说完,还要来一个往事的刺激,才心安理得的让男人去与女学生发生关系。仿佛这个男人是被推到这一步的。在这一点上,冯小刚显然要了解男人的多,他知道男人对于女人的欲望,直接是来自于对女人身体的欲望,所以直截了当,就让梁亚洲上了李小丹的床。但从此以后,梁亚洲逐渐就丧失了动物性,他开始摆出一副善良人的姿态,表示自己不离开小丹是因为道德、良心等等等等,编剧显然在此时思维发生了混乱,或许他原本是打算写人性,到了这里,便开始不自觉的写道德。人性不见了,人也不见了,主角们开始成为符号,演绎一个爱情寓言。
其次,作为男人欲望另一个组成,男人对于女人的征服欲望在影片中荡然无存。梁亚洲反复独白,说自己在李小丹面前像一个“孩子”,自己是被其“母性光芒征服”,那么这是说,梁先生有恋母情结?这显然是说不通的,因为在影片中,宋晓英表现的也相当强权,完全包办了家中的内外事宜。影片反复地渲染装修,说宋晓英全情投入到装修中,“像个疯子”,但这是否就构成了梁亚洲移情别恋的原因?我想显然不,更显然梁亚洲也不可能是单单被动物性趋势就抛弃宋晓英,男人最起码也具有基本的理智。梁亚洲显然是丧失了家中的地位,这是最重要的,梁亚洲丧失了对妻子的权威,他同时也丧失了去征服妻子的兴趣,于是转而去征服李小丹。李小丹对于他来说是娇艳欲滴的花朵,充满新奇。梁亚洲是贪图新鲜,更是贪图征服新鲜,是在证明自己尚未苍老。如果仅仅解释为“母性光芒”,显然是托辞,显然相当不坦诚。
换句话说,和中国所有的爱情片一样,《一声叹息》仅仅将目光放在简单的爱情关系上,而忽略了人性,人最本质的欲望在这些爱情悲剧中的关键性作用。影片无视人的本质,当时只能造成人的缺失。没有人的爱情,岂不荒唐。影片探讨的不是爱情,因为爱情是和欲望,是和性紧密联系的,准确地说,影片探讨的是爱情道德,是婚姻道德。它对于男主人公的展现是片面的,无力的,一个不具有动物性的男人不可爱,甚至不存在。它没有深入到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去探讨男主人公在这场婚外恋中的心理状况,不能用心去感受,更不用谈用身体去思考了。
只有直面人的欲望,我们才能够深刻的思考人性,不思考人性的电影毫无力量。《一声叹息》是有力量的,因为它复制了有力量的社会现实,是现实有力量,而不是思考有力量。这不是电影的魅力所在,或者说,这是最原始的电影的魅力所在,这跟卢米埃尔的火车对于观众的力量是一回事儿。终于有人在说,终于有电影在拍,观众很欣喜。并且观众的欣喜保持了很长时间,《手机》的成功就是最好的例证。但思考没力量,本身很可悲。
但《一声叹息》终究是有力量的,因为它是真实和比较坦诚的,是中年男人低沉的自述,而不是空洞的叫春。它要超过这几年中国内地所有的爱情片。很奇怪,中国的爱情片里始终没有人,只有些穿着衣服的不知名生物,游荡来游荡去,集体意淫。
我没有结过婚,但每次看到影片中女儿转身,那撕心的痛哭时,我的眼眶也饱含湿润;每次看到影片中即将崩溃的男人,跪在情人面前,绝望的忏悔时,我心里会产生对他无限的同情和惋惜。
爱应该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它一路激励的着人类走到今天。真爱,任何时候都没有错,任何时候都不会变成恶,任何时候人们都应该拥有它。但在这部电影里,真爱,变成了悲剧的制造者,痛苦的源头。
梁亚洲心底里还是爱着自己的家庭,爱着自己妻子和孩子的。就在他鼓足最大的勇气离开之前,女儿的痛哭,便轻易的将所有勇气化为乌有了,这换做任何一个良心没被狗吃完的男人来说,这时必须无条件投降,受不了,真的受不了啊。
两种爱,都是真爱,却无法同时表达,而且你死我活。任何人,在这种残酷的精神战争中,都不可能幸免,就是神,也不能。唯一能做的,只能深深的叹一口气,痛苦的选择放弃。这声叹息,并没有随着战争的结束而消失,它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回响在那满目苍夷的记忆中。
故事倒是很简单,一个生活富足婚姻美满的作家怎么一步步变成惶惶终日的渣男的。
可怕的是细节,梁亚洲上楼前灌下去的那一小瓶二锅头,宾馆里慌乱的藏情人的衣物,英子下了班换衣服机械的打磨家具莫名的惊恐,都让人感觉好近,好真,真真切切。
最后好像又重归一潭死水,但是门口的钟馗和莫名的电话告诉三个人,一切都回不去了,每个人的心里都关上了一扇门,筑起了一堵墙,甚至他们的女儿,这一段也会永远影响着她的爱情观,还是梁亚洲说的对,就算是天仙,你也不能上。
婚姻和爱情,责任和义务,都是永恒的话题。
每个人都是两面人,马晓丹也许是痴情绝对追求爱情只要独立人格不拘凡尘的新新女性,也可能是处心积虑不露声色上位的心机小三。梁亚洲也许是一失足成千古恨浪子回头心慌张左右为难的软弱男,也许是没担当没主心骨没责任的摇摆渣男。英子也许是为了家庭忍气吞声挽回丈夫的苦命妻子,也许是斗天斗地斗小三我不好谁也别想过我拖死你的狠毒角色。
也许两面都是,也许两面都不是。
好的方面想,都没有过错,也许有真爱,剁了手也疼,梁亚洲自己喊自己王八蛋。马晓丹义无反顾背负骂名也无非是想跟你过,英子哭着说,谁没有年轻过。既然大家都没有错,为什么要互相折磨,每个人都濒临崩溃,这才是永恒的结局。
坏的方面想,全都是费尽心思,为了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甚至利用无知的女儿,每个人都有欲望,年轻的身体,精神的偶像,大房子,拼着抢着,哭着喊着,凭什么,我俩贫贱夫妻你要来抢胜利果实,凭什么,你不就是早认识几年吗,不行,过不去,谁也别想过。都不容易,都费了心血,却忘记了初衷,大房子无非也是想给你一个大书房,从今以后再也不用出去写生。
最后那,房子有了,人也在,心没了。
都是一杯放了味精和盐五味杂陈的苦水罢了。
像李晓丹这样的小三儿好稀有啊——纯情小三(不图钱不图房的,就是一心跟着梁亚州,被前男友暴打,失去工作,跟爹妈反目,被骂不要脸,最终耗费两年青春),但她还是不够大气,没上层次,真正的极品小三应该是:我和你上床,但我不留宿你;我爱你这个“坏男人”,但我让你回家做“好男人”——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擦一擦下身,不带走一粒精子和银子——这就是高层次。人是占有欲最强的动物,这是人性最大弱点,但人区别于低级动物的是人有理性、有自制力,没这点素质就别玩劈腿,所以不论男女,当你决定投身“小三”事业时,请一定想清楚你图得是啥,如果是为了钱,那恭喜你,你的身份明确了——家禽类小三;如果是为了“情”,那你上了一个层次——纯情类小三,如果还想更进步——极品类小三,那就先在思想上做个“结扎”——我不需要“老婆”或“老公”的名分,再在肉体上做个“结扎”——我们不要生孩子。最后还要强调一条工作纪律:嘿咻现场严禁拍照、拍摄!
冯小刚上个世纪最后的一部贺岁片。和冯式贺岁片的前几部后几部都不一样,这是一部很深刻的决不会刺激欢笑神经的文艺片。看完了让人楞半天神儿,然后咕嘟咕嘟喝牛奶解渴。导演冯小刚的幽默和编剧王朔的诙谐,以灰色做了另一种展示。你说冯小刚长得那样儿,演土匪和造反派不用化妆,整天有人说他贫,结果人家还就在世纪末悄悄地深刻一把,还整的贼到位,不服不行~
婚外情题材,小孩儿看不懂,代沟——心里上生理上,后者是前者的根源,前者是后者的表象;成年的夫妇不该看,生事儿——虚的实的,实实虚虚,假作真时真亦假,不利于安定团结的大局。也就是我们这些夹在中间的不好归类,得一空,钻社会主义墙脚。
其实说起婚姻阿,那真是一人物儿!对人物的评说是最难的,那里都一样,肖像画难吧,人物传记难吧,做人难处人难找个人过日子更难!结了婚之后阿,你不光是和你爱人过日子,更是个一个叫婚姻的人或日子。对了,电影里有一句挺逗,一个民警这样回答张国立:对不起,爱人这个词在法律上没有界定。看来中国知识分子们整天爱人爱人的叫着,其实是整体法律素质不高的表现,我老爹老娘也这么在外面叫,说起来多不好,执法犯法的。
说起婚姻不得不提另一个片子,也算是给我上了关于婚后生活百味的深刻一课——徐静蕾的那部《我爱你》。阿呦呵阿,别看徐静蕾给品牌"黑眼睛"做形象代言人时那纯的滴水的劲儿,在影片里吵起架来那叫一绝,弄得我现在看见她的模样儿就头疼!别笑,这是人家演技好啊,在群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呵呵,只是希望她BF别看这部片子,上帝保佑他。
跟您说您别笑,那会儿我租来碟和我老爸一起在家看的,当时我爸就说好,这个丫头演得好,当年我和你妈刚结婚时就是这么吵的,这女同志要是耍起性子来了就那样儿,你愣拿她没辙,还把你气的半死。。。。。。这以后我爸就成徐静蕾的FANS了,我被迫移情李小冉了,这是后话,不提先。
第三者,原配妻女,花心的丈夫;三角关系、三个视角、三笔账。
你说丈夫坏,可谁都说他是个好人,但他自己也说,良心全没了也就罢了,偏偏被人切去了大半没切干净,还剩着一小块儿,想用也用不够,不想用还忘不掉——苦啊。再说那个第三者,要是个风骚妩媚的狐狸精也就罢了,黑锅让她一人背着,道德法律观众的情感一起瞄准了谴责,可又偏偏是一个好姑娘,你说人家整天打游击,没名没份的还那么爱他,倒是图个啥,又是为了啥?老婆孩子似乎是最无辜的受害者,那可不,在一起这么多年了,一日夫妻百日恩,何况和还有一个爱的结晶夹在中间粘糊,要说分,那是人做的事吗你说?
我男性,就单说张国立演的这个丈夫。他丫,说白了,就是人品不好:喜新不厌旧。这是男人品性中最恶劣的一种,害人不利己,非常不利于安全生产!把一切的开始归罪于冲动和偶然那是非常苍白的,偶然的失足源自于品性里的必然。犯了错误,有没有足够的魄力——继续坏下去,或是跳船上岸——那样不需要魄力?没了魄力只好在油锅里这么耗着,失去了最开始的唯一的求生的机会,他的生活变得开始不适宜于人类生活:他一直希望能够里外都照应上,结果无论他怎么努力,都是里外不是人!那组张国立发自肺腑的给朋友说无论如何也不要把婚姻把生活弄到这步田地的镜头,真是应该拿来做婚前的教育片,配上字幕或是旁白:"珍爱生活,远离婚外情"
曾经有人这样为处在感情纠葛中的男人们辩解:两头都安抚的好的就是好男人,有一头不好就是坏男人。在这种定义下的好男人可真是难度大大的。记住我那句老话:安全第一!
http://rapheal.bokee.com/722879.html
真是男性主导下、男性凝视下的出轨,所有女人都离不开男人,而且还是因为感情上离不开而不是经济上离不开,搞得男的还觉得自己怎么这么伟大,抽自己嘴巴子,“哎哟都怪自己既有地位又有魅力,偏偏还多情”。可这男主已经算是渣男里不错的了,对女儿起码是好的,搞得女儿哭着说爸爸你为什么不喜欢我,这种的确让父母不太离得了婚,这就是传统观念中的“为了孩子”。只可惜大部分爸爸其实压根没顾过家,如果妈妈稍微负责一点的话(不会在爸爸不在的时候发疯),孩子根本当爸爸不存在。希望无论男女看到这部电影都不要当真,男的并没有那么负责,女的并没有那么感情至上。
王朔写了很多极为坦诚的典型性细节,像梁的怯懦、被责任束缚、在奔向新欢同时难以割舍家庭的处境,继而试图进行一种道德上的重新认定。在多数只是些穿着衣服的不知名生物来回游荡的无脑爱情片里,罕见地呈现了人、危机、动物性和对生活的感受力 @2017-10-26 18:39:47
“对于一个在一九五七年出生的中年人来说,这半个世纪经历的许多事情都是始料未及的。有些事隆重地开幕,结果却是一场闹剧;有些事开场时是喜剧,结果却变成了悲剧。在悲喜交加的经历中我走到了二十世纪的末叶。一幕幕开场的锣鼓,一曲曲落幕的悲歌,如今都已随风而去,唯有那轻轻的一声叹息住在我的心里”……通片的情绪基调还真就被开片张国立这段独白给框定住了。可问题,不就婚外恋屁大个事儿吗,还没咋地先自个煽情伤感起来?合着愤世调侃荒诞夸张的看家本领都是对着别人用的,一旦主人公的职业轮到自己头上(作/编),不直接给你拍成琼瑶剧就已经算是对得住观众了?两星半
冯小刚拍它也是经历了一番波折的,因为审查,关于婚外情。中国式的婚外情,夹杂着孩子、亲情、社会。黄碧云在《无爱纪》里写过一个周日午后棉花糖的比喻:“但你不会忘记我。你不需要忘记我。我对于你来说是那么轻,你可以将我当作星期日下午的棉花糖一样不时吃一下,调调生活的味儿。你一个人的时候你会想念我,想念我对你的执恋,想:我遇到过一个热烈的女子。我却要花一生的精力去忘记,去与想念与希望斗争;事情从来都不公平,我在玩一场必输的赌局,赔上一生的情动。”差不多就这样吧,调味品。
摸着你的手,就像左手摸右手,什么感觉都没有。可是如果把你的手砍下来,就像砍我的手一样疼……
中年出轨男美梦变噩梦的全过程。梁亚洲是蠢怂的主,本来想“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没想到小三费尽心机上位,前妻更不好对付,拆东墙补西墙两头不讨好。王朔的剧本,耍贫嘴里透着接地气,真怀疑他写的是自己。傅彪那角色全是大实话,刘蓓的角色青春无敌还透着作,难以想象她和徐帆是同年生人。
20世纪的婚外恋还有个模式,到21世纪,正经恋爱都没模式了。
出轨这事儿,你不经历过永远别拍胸脯说不可能,就是身不由己,像灌了迷魂汤似的,明知道不对,还是会往上冲。和一犯过错误的男同志同看此片,是种折磨,他在我旁边,何止一声叹息,简直是要他一条老命。从此我知道,愧疚这事儿也一样,你没经历过,永远别拍着胸脯说你受得了。
怎么说呢?你和孩子就像我的手一样,在的时候没感觉,砍了又觉得疼~
两星半。刘蓓的好在于她说自己是个小三时,她的眼神里是有凄楚的,那场戏她表达了一个较好的层次,不是不承认,是承认是为了什么,脱离了剧本一直以来的情节剧系统,这个剧本写得明白,但并不算好,很多处剧情的推进是生硬的,比如服务员来说爱人的那句戳破,但徐帆很好的表现了这个角色多疑,所以她接得住这一处来情节,这是一个演员比剧本聪明的剧本,他们某种层面上不是展示和表达,是在做一个暗合观众心理的提醒,你看我们就是会发生这些,这种符合预期期待,是冯小刚许多说“人”的电影的长处,哪怕十分的故事会。电影原本有一点好,就是大婆小三不见面,不像今天这般强调互撕,可惜最后的生日戏,“剩饭”的对白写得太低级,还是落入了宫斗的俗气。
高清数字版,虽未修复胶片脏点但画质甚佳。被低估的冯氏作品。惊叹于摄影、表演、剧本的完美组合。斯坦尼康手持摄影流畅,长镜头生动鲜活有灵性。王朔和冯小刚把婚外恋的那点事儿研究得清清楚楚,将夫妻小三几方心态打磨得滴水不漏,演员举手投足处处是戏。张国立、傅彪、徐帆表演圆润通透,自然真实不留痕迹。30多岁的刘蓓更演出了20多岁女生的感觉。表演、台词细节极丰富,金句频出,甚至能够与观众产生交互,让已婚者心惊肉跳,未婚者心有戚戚。也反映世纪交错之间北京的社会风貌
太王朔了,把事儿看得太明白,又故意装糊涂。又是一个永远无法成熟起来的男人形象,一个字儿就是贱,但又贱得这么自然而然,这样的形象普遍而典型,很有都市感。台词太赶趟了,所有的人都演得那么舒服,真是看着太爽了。后三分之一有点泄气,总觉得可以更精彩一点。徐帆的外地人身份有点意外。
婚姻是以隆重开场的落寞,夫妻恩爱到后来,只有恩和债。出轨是以喜剧开始的悲剧,鱼水之欢到头来,只有悔和哀。贼心贼胆都有了,可是又不想当贼了。情分名分都占了,可惜又不是一个人。人性的拉锁链接着良心,拉的越紧心里越痛。寂寞的水杯装满了欲望,喝的越多心里越咸。纵有千言万语,只能一声叹息。这可真是冯王双煞,又狠又辣,中国婚姻里面那点事算是被他们俩给参透了。片中有一处设计十分耐人寻味,李小丹从树上摔下来,梁亚洲用手给她揉脚,而宋晓英摔伤以后,梁亚洲用嘴给她喂药,同样是疗伤场景,前者充满了暗流汹涌的鲜活欲望,后者则饱含相濡以沫的感恩之情,脚是用来走路的,嘴是用来吃饭的,孰轻孰重不言自明。国人的情感观念里,从来都有一种许做不许说的虚伪,越是重情重义的人越不敢说,怕说出来伤人伤己,既然说不出,那就只能叹息了。
叶念琛的三部曲之一不是说么,一次不忠百次不容。所以挽回了丈夫的宋晓英还不是要在家门口放个钟馗,抓鬼除妖;回归往日的梁亚洲还不是会对着金鱼伤神落泪。PS:老妈怎么总是看这种片子= =
兴许是个好编剧,但不是个好演员,梁亚洲的谎明白人都能识破,挺佩服英子守城的本事,外表没事,内里翻腾,先是使着狠劲儿花钱,可套不着这人,于是刷漆摔倒,让良心过不去的亚洲疲于照顾,接着打开城门好一番暗暗地表达强势,女人厉害起来吓人。
太棒了这片,王朔太清楚了,什么都明白,但有时候又以糊涂的姿态出现。台词自不必说了,电影把整个复杂和难以描述的场景、关系、情节变化都处理得非常精妙,非常有意思。结局略有刻意,但整体上很棒。带有强烈的地域、时代、文化背景特征。张国立是不是在不同年龄段都演过当代的北京人?串起来看,很好
勉强及格。刘蓓演的好哇,这片能成立,大部分的戏是担在她身上。2000年左右吧, 冯小刚电影里的广告还真够硬的(欧陆经典这盘18年10月均价七万三了),嵌在片里还是挺突兀的。有几个镜头很好,片尾刘蓓拜访张国立一家,那镜头就跟着在小屋里腾挪,像是个尴尬插入的第三者——我喜欢这种镜头处理,既拟造了一个观者的主体性让观众代入,也符合关键角色的心态——毫无疑问,这场戏的核还是刘蓓。刘蓓作为第三者耗了两三年,徐帆要死要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拖了两三年,中间夹了个玩道德游戏把自己绕进去的张国立,结婚这回事,太可怕啦,你是满足传宗接代的本能还是满足性欲本能,男人的生死抉择简直——主题要是落在这上面还不赖,可惜王朔的剧本还是透露出一些男性自恋的味道,这就不深刻啦
“摸你的手就像左手摸右手,什么感觉都没有,可是砍下来会疼”“五星也是五星红旗领导下的五星”冯小刚很善于捕捉家庭内部的微妙矛盾,结尾是在致敬《四百下》么?
In an interview, Feng Xiaogeng has said the film originally contained a scene where the man rushes out to meet his lover but that this was cut by the censors.结构非常漂亮,记得最后海边的摄像机么?回头想想和小丹一起的那段摄像机的戏,记得那时候的化妆么?张国立是垂泪的小丑,小丹的是狸猫……
小三永远都是可耻的,找小三的男人才是最该骂的,什么时候洗白也是彻底的不负责任的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