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影评,和站台是一个类型的,在大时代下,一个人的遭遇和心路。
刚开始的时候,我很奇怪为什么开出租车感觉这么光荣呢?还有德子对自己车的骄傲,看影评原来在那个年代,出租车司机的地位是很高的,我喜欢最后一段在高档餐厅的迷茫感,周围是一群陌生的比自己优秀的人,自己仿佛陷入了一种陷阱,在等待着猎人的捕杀,而且和德子说的话,说自己什么高档地方都去过正好对比,社会地位一落千丈,崔健有一首歌新长征路上的摇滚里面有一句,不是我不明白,是世界变化快,真的挺形象的。其实这样的事情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而且面对这种阶级差别,自己真的是什么办法也没有,也许我们已经尽力做自己认为最对的事情了,但是阶级就这样产生了,一个选择和认知问题,而且现在的社会信息流通那么方便,认清自己很快,但是接受自己很难,像圆桌派上说的,这个世界给你了解这个世界的机会,让你看这个世界的美好,但是你得不到,机会的增长让你的欲望也在增加,也许只是更加的迷茫而徒增痛苦.
另一部电影也是写出租车的,确实东西方文化差异,罗伯特演的很的明显个人主义,人的价值及迷茫,虽然也是大环境但是确实处处彰显着个性,而这部,是中国首都北京经历着最大的变化的时候,一个人应该是最自由和彰显个性的时候,但是只能随波逐流,被这个社会选择,这种无力感很受不了,我记得高晓松的有一个节目吴晓波做嘉宾,里面谈吴少年时候的北京生活,发现另有一种生活,带着一种浪漫的夸张奢侈的生活,而且有种西方文艺复兴的感觉,原来有很多的生活当时,但是我们的电影好像偏于拍这种小人物在无力的漂泊,而不会拍有些人在北京风生水起,也许那只是小部分人吧,但无疑也是中国的现实,是小人物和悲惨的对立面是另一种人生,这无疑是中国的一块空白。
再来说一下这里面的女性人物,虽然都是德子的猎物,最惨的就是自尽的女孩,由德子一手造成,也一下让德子明白现实,外地女孩,知识分子等等,好像她们组成了这个世界的壁垒,物化严重。
粗粝的镜头,浓厚的市井味儿夹杂着导演对于女性的关怀。出租车的穿梭在九十年代老北京的大街小巷,镜头扫过街头时髦的广告,各种名牌商铺以及灯红酒绿的夜店;拂过一座座正在拔地而起的高楼,一直伴随着的画内音,广播广告(瘦身变美广告,护肤广告,艾滋病防御,金钱与地位的美国大亨广播……),出租车公司股份制,各种社会的转型,时代的变迁让北京这个大都市跟随时代与资本越来越物质化,现代化,人也一样,感情、婚姻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变成一种快消品,出租车司机混迹在各种小妹身边,离婚结婚谈恋爱随时随地。公园里老人们的生活百态,大大小小的广告传播,人们为了生活、健康、婚姻祈福企图治愈生活的不快,生活就是这样,压力是人生常态,每个人都在积极的生活戴着面具,就像平时要操着一口普通话严肃的后台播音员,私下里也会卸下面具开怀大笑,不顾仪态
《夏日暖洋洋》
2018.4.11 晴 观于电影资料馆 97min
这是宁瀛的“北京三部曲”中继《找乐》、《民警故事》的《夏日暖洋洋》,影片从一开始,摇晃的字幕就伴随着焦躁不安的背景乐、汽车的鸣笛声,随之而来进入一组十字路口拥堵的俯视镜头,展示着北京这个硕大城市下笼罩着的那一股忙碌、焦躁、不安的情绪,无论哪里,哪个角落,都是拥堵、匆忙且慌张 。
主人公德子是一个老北京出租车司机,他骄傲,他自大,他爱吹牛逼,因为在那个时代,的哥就是如今的土豪,出租车开在路上,他就是自己心中的老大,世界的霸主。
影片中德子经历了四段感情:河南妻子、东北小雪,文化人赵园,农村姑娘郭顺,通过四段恋情他的傲气也被消磨的荡然无存,只好向现实妥协。在河南妻子、东北小雪两段感情后,本以为又遇到了真爱赵园,燃起了德子对爱情的希望的火苗,然而赵园根本没把他当回事,还给他介绍了农村姑娘郭顺做老婆,原来在赵园心里,德子就是她一夜情的玩具,他的地位跟一个农村打工妹别无二致。
德子的车被黑社会包下,傻了吧唧的帮人家忙活一天后不仅一分钱没有赚到,还挨了一顿暴揍,他在车中流着泪骂人,他难以接受这份变化,他再也不是那个高高在上、被人敬仰的“的哥”,他委屈、他愤怒、他也怂,他想要发泄,他于是对那个比他贫穷的农民父子施暴,想在他们面前找回那岌岌可危的、并不“正经”的“自尊”,那时,他心中的那份老北京情怀已经被被现实无情的摧毁、彻底的分裂,在随后的日子里,他也像大多数人一样变成了麻木不仁的“社会人”,习惯向社会低头,向世界妥协,按照社会的规则活着。
同样的酒吧,不同的时代,德子的主观视角也变了,以前平稳的镜头运动变成了最后的晃动不安。最后,在我看来相当讽刺,一个失恋的女孩在后座唱着《爱的代价》,流着泪问德子:“师傅,你知道失恋的滋味吗?”德子面无表情,默不作声。德子已然不再相信爱情,随后,德子“顺理成章”地和郭顺结婚,在结婚照上露出一次次尴尬、虚假的微笑……
90年代,在北京这个政治、经济、外交发展加速的时代,社会等级分工越来越明确,外来人口成为了时代宠儿,而以北京“的哥”为代表的“旧人”却沦为到社会的底层。城市仿佛变得越来越陌生,人们也越来越焦虑,陷入了极度的精神危机。世风日下,自求多福也许是最好的安排。
作为宁瀛导演“北京三部曲”的终篇,由隆冬挪到盛夏,从“北京的父辈”走向“北京的儿子们”,《夏日暖洋洋》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这次重看有个特别的感受,影片对于生活内容的敏锐观察,后半程如此强烈的失控状态,那份单纯、直接、彻底的情绪释放,都能让我想起另一部叫做《大象席地而坐》的电影。继而发现,影片结尾处的那首《夜》,也被娄烨收进了新作《风中有朵雨做的云》。
几部电影都有相同的表达欲望和魔幻色彩,影像生猛,河出伏流。
《夏日暖洋洋》是一部符号性很强的现实主义作品,全片充斥着情绪化的碎片,纪录式的镜头,大胆跳切,失序情节。电影第一个镜头就是东大桥拥挤路口的俯瞰,这个可与《民警故事》开篇的长镜头相对,后者是强劲体制的拔地而起,这里则是环境之下,个体情感的冲撞和迷离。随之而来的,是城市发展背后的全盘焦虑。
谈起这份焦虑,话题脱离不开,是钱。为钱焦虑,因钱而失去,求索精神、追逐浪漫,经历绝望,悲剧,情感的伤痛。最后,连痛苦的感受也会消失,让生活得以继续的,还是麻木而努力的工作,是去挣钱,去争取地位。
上世纪末的北京,做个出租车司机已经足够风光。二十来岁正当年的小伙子,令人羡慕的铁饭碗,一辆好车,北京户口,断断续续交往的姑娘……这就是一种摆在明面的身份象征。影片主角德子跟几个女孩的纠结故事,根本上就是徘徊在“瞧得起”,与“瞧不起”之间的情感博弈,是德子为自己寻找“身价”定位时候的一种丈量——尽管这样的形容有些残酷。
世纪交替,工地破烂,征婚交友,洋人洋酒,不幸的恋爱,发展中的城市。作为城市夜晚的巡逻者,出租车司机看到的是永远都在敲敲打打,修修补补,脏兮兮,亂哄哄的都市图景。也看到高楼四起,歌舞升平,霓虹灯光和光照不进的黑色辖区。平凡正如德子,经历了失败的婚姻,短暂的爱情,社会的否定,他看到的除了反光镜上面客人众生相,还有自己生活中的乱七八糟、种种不堪。这个时候的北京,全都吊着一口气儿,喘不上来,咽不下去,哽咽在喉,流出来的却是浸透衣衫的汗渍,而非眼泪那么简单。
而不管你混的如何,这座城市依旧是一天一个样。
电影表面上,是讲德子在爱情中受到伤害,在社会中遭遇不顺,因而他选择不再相信,选择麻木式的自我流放。事实上,影片更多在表现德子几次失掉爱情之后的不甘。这份不甘又被放大,拿来与整座城市的情绪起伏做对比。他所遭遇的,不是恋爱带来的伤害,而是在每一段若有若无的情感触碰中,内心里被逐渐放大的感知困惑。那些犹豫、怀疑和自尊之上的卑微,其实都是他个人与社会变迁的一场暗中对抗。
对待这个社会突然增生的阶级立场和贫富跨步,德子原先自信,继而不满,随后才是不得不去融入。他在不同的场合和与不同姑娘的交往过程中,不断地肯定自己、否定自己,欺凌、被欺凌。怜悯不足,愤恨有余。被打了,却不忍打别人,因为他没有那么狠,他做不到。尽管在众人面前,自己的尊严已是那么地渺小,那么不堪一击。
这个时代走得太快了。观念还没来得及改变,往日的痕迹就一点儿也抓不住了。同样,随时代而来的东西太多,物质生活的改善,迅速地更像是一场突然袭击。这座城市,再也包裹不住柔软的内心。
德子是有理想的人,也是随波逐流的人,脆弱的人。面对新鲜的、变化当中的都市生活,不愿舍去的旧日情感,不能承受的幻想破灭……内心苦闷,无以言说。
孤独才是这座城市的终极魅力。写到这里,我想起本片的英文名:I Love Beijing。“I Love Beijing”,是带有那么一些戏谑意味的吧。就像一部分的爱情故事,总有人反反复复受到伤害,却还是义无反顾的爱着。
宁瀛的意大利风得到了施展,短片集式的集锦片段,有意为之的剪辑跳帧,剧本随意拍得即兴,镜头感很强,把京城的精气神儿拍的活灵活现~
好像坐着一块六的出租车回到世纪之交的北京转了一圈,宁瀛的镜头总能捕捉到帝都鬼魅的一面,既熟悉又不愿被提起。从现在依然堵成傻逼的东大桥到还是大工地的望京,这个城市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那会儿不管怎样挣到的钱还很搂花,天上人间的辐射下各种娱乐场所犯罪活动都很直接,没有网络下的人们在接触中单纯还有着那股热情,经济高速发展大量务工人口的涌入到定居,换女友一样的前仆后继,迷茫的冷对看不懂的躁动。公园庙会拍出了东南亚的神秘感,西餐厅派对有着欧洲风情画一样的荒诞或真实。歌曲和配乐用到飞起串联并不连贯的剧情节奏。资料馆。
我爱北京
对北京当地出租车司机、东北服务员、河南打工妹、知识分子二代、叛逆小蜜的刻画特别脸谱化,现在看会显得比较虚假。只拍符号,不拍人,有点经不起时间考验。
那个时候出租一块六
褪去了浓厚的真实色彩,披上了故事性的外衣。
宁瀛的”北京三部曲“从故事到风貌,都是足以为北京世纪末的10年树碑立传的作品。新世纪的北京,变化更大,却再也找不到足以彰显这座城市性格的电影作品。
很多地方纪实感很强,剪辑略逊,但瑕不掩瑜,一部好片子。
扔菜婆媳斗,窄屋合家欢,翻窗吸尘器,群架古惑仔;无政府的士大会,夜舞,风筝……离婚开场,婚纱照结束,生活越过越绝望,“师傅,你失过恋吗?”
北京版 出租汽车司机。宁瀛的《北京三部曲》都很好,可惜没得到应有的重视。
中国版 出租车司机,里面女性关怀更多,原来是宁瀛的作品
更喜欢“民警故事”,不过该片对大众更容易接受,忠实记录2000年的北京,借用出租车司机这一职业的便利,在德西卡的语言里混入了马丁的叙事。
过猛
后三分之一放弃了故事,变成了世纪之交的帝都风情画。出租车司机也得猛踩油门,否则曾经的金钱梦必然破灭。影片以东大桥五岔路口的车水马龙开始,彼时的望京新城还像个大工地,脚手架森林方兴未艾。德子遇上6个姑娘,前后视角均都有反差不同。流行曲是不错的情怀标签,但也阻碍了情感的深化。
曾几何时,这是我想要拍的电影...
摄影、剪辑生猛流畅,还有敏锐的嗅觉。
电影感很好,纪录式跟拍,财富焦虑,婚姻不合,职业动荡,地产兴起,工地中国,民工遍地,一片热腾腾,乱麻麻。67分钟版本删了公园征婚,以及餐厅等戏份。
王菲的歌~
真实的城市和真实的人
崔子恩登场太震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