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霄峰的《失败者之歌》,贾樟柯作的序里写到2002年他俩谈论本片引发的论战。当时还是影评人Liar的李霄峰采访贾樟柯,期间谈到《安阳婴儿》。这次采访未经删改在“后窗”论坛发布,引发了后窗空前绝后的大规模论战。
据围观者追忆,那可能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最为激烈的一次关于华语电影的论坛讨论,当时吸引了来自民间和学院等不同背景的众多电影人,影评人加入。具体细节因为后窗早已关停已经不能得见,还能找到采访原文,相关节选如下:
...
Liar:王超的《安阳婴儿》你看过吗。
贾樟柯:我看过。
Liar:觉得怎么样。
贾樟柯:我不喜欢,完全不喜欢。我觉得它是缺乏常识的一个电影。就是很多人的行为,语言,都不是那个人应该表现出来的,有一个我特别不理解,它里面有一个黑社会么,他去医院检查,知道自己得了脑瘤,快死了,你知道他从医院出来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吗,他对他手下说:走,让我们去看看黄河。
Liar: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我操!
贾樟柯:我觉得他妈的……然后那个黑社会还穿着唐装你知道吧,你就会觉得这个人没生活过。
Liar:他原来是干什么的。
贾樟柯:他说好象是干过工人啊,应该是生命经验很丰富的人,所以看这个片子就很不可思议,从医院出来第一句话居然是说他要去看黄河,你说你要去吃一顿或者说要去打个炮我都相信,然后就真的去看黄河,就真的那样站在那里看着黄河,其他的人在旁边撒尿。这个行为……真他妈的……不知道他怎么想的。后来我觉得有点理解,因为他是太概念了,他应该是很喜欢伊沙的一首诗,就是说车过黄河,我们都在撒尿。就是一种反寻根,王超就完全是从概念上找概念,就是非要往第五代的黄河里面撒泡尿。
Liar:我操,就是抹杀生活本质。我知道了,那我感觉是对的,感觉上这个电影就不会好看。
贾樟柯:对,反正,就是“血管里流胶片”这种。我就感觉不喜欢他在上次那个《我的摄影机不撒谎》的卖书会上那个话,有一句话他是怎么说,说:“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去过全世界很多地方,人们说什么什么。”当然你可以说你觉得现在是怎么样,但是你看他首先要有一个话语权力:我去过很多地方。这是前提,我有话语权了。很讨厌,很扯淡的。就好象那个《围城》里说的:兄弟,我刚从英国回来。我一直很反感这个,操,太讨厌了。
Liar:听到你这么说我真是感到非常高兴,因为我一直担心你会默许这种情况的出现。
贾樟柯:不会,我一直很讨厌这种东西。
…
采访全文:《Liar专栏:因贾樟柯之名》http://ent.163.com/edit/020706/020706_125406(1).html
Liar在前言里说在希望看到采访记录的朋友可以读出声,而不是“阅读”。他在整理过程中发现思维方向紊乱而缺乏逻辑,唯一的规律就是跳跃。采访中途他也说:其实我也不知道该讲什么,贾樟柯反而很高兴:我也老干这样的事情。哈哈哈
所以在征求了贾樟柯的同意之后,访谈全文保持了语言的生活状态,不删节,不改动,饱含嬉笑怒骂的力量,谈得即兴也中肯。
据说因为西祠后窗的那场论战,Liar放弃了影评写作,转而进行电影创作,先是编剧,演员,后来成了导演李霄峰。不确定真实性如何。
开封婴儿,工人、妓女、黑社会,脏乱的中国小城。也是固定机位长镜头,百无聊赖的边缘人,僵直木讷,沉默寡言。结尾超现实,“转世”的工人抱走了孩子。作为长片处女作有代际意义,戛纳导演双周,芝加哥费比西奖,步入第六代地下岁月。有些地方尚显青涩,最不舒服的是领养纸条和汇款单两个长时间特写
安阳婴儿挺好的:没有什么价值观的错误和漏洞啊……而且也不是那种有争议的题材…………我不知道到底什么方面能被攻击…………………………
他,抱着男婴,身边跟着她,比他多出半个头,充满违和感。穿梭闹市,背景音乐是张信哲。这莫使不是种幸福。
但凡讲述小人物的电影,街道永远脏兮兮,墙上印着水印,墙下堆着垃圾,一年四季没有一天是晴,永远的晦涩阴暗,好像小人物就没资格沐浴改革开放的春光似的。
一副写卡尔维诺的样子,最后出来的是郭敬明
侯孝贤与贾樟柯玩长镜头,能让镜头中持久伫立的现实景观发酵出意蕴悠长的独特味道。而王超这部手笔稚嫩青涩,过度依赖长镜头的诠释反而消耗了观者的耐性。开场与索菲亚的《在某处》异曲同工,这个良好的开局没有在影片下文得以延续甚是可惜,突兀的结尾也有狗尾续貂之嫌。
没力量没深度,缺乏影像表达,还差的远呢。
6/10。生命希望之火如那盏亮着的白炽灯般自生自灭。大刚下岗后在马路、厂房里瞎逛,天空被煤地挤压至边缘的不平衡构图有种不动声色的残酷。小弟往黑老大远眺的黄河撒泡尿解构了病危的权势者。女主跑出明亮的外面又跑进暗胡同,光影明暗寓意苦乐轮回中挣扎。闷罐车里把婴儿交付下岗工的疯狂幻想超神奇。
冷峻的现实主义,固定长镜头留白,破旧杂乱的北方小镇,下岗工人抱着孩子和舞厅女在张信哲过火的背景音乐下逛街显得特别和谐。喜欢最后超现实般又抱回孩子的循环,和主题不特别吻合,但却充满希望。
影片风格上靠近贾樟柯的,叙事也有戏剧冲突,难看和无聊却是改不掉的,哎。
女人被投進了一個黑暗狹促的所在,只在頭頂上開了小小的一個洞窗,透著微弱的光。作為底層的邊緣角色,她是被整個主流社會以及上層建築所棄絕的,沒有使之“重獲新生”的努力,只是掩飾性地抹去,以粉飾出現實的虛假光明。嬰兒的再次複歸,或許是一次重生的機會,但更可能只是悲觀命運的宿命性輪回。
Liar:王超的《安阳婴儿》你看过吗。贾樟柯:我看过。 Liar:觉得怎么样。 贾樟柯:我不喜欢,完全不喜欢。我觉得它是缺乏常识的一个电影。就是很多人的行为,语言,都不是那个人应该表现出来的,有一个我特别不理解,它里面有一个黑社会么,他去医院检查,知道自己得了脑瘤,快死了,你知道他从医院出来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吗,他对他手下说:走,让我们去看看黄河。 Liar: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我操! 贾樟柯:我觉得他妈的……然后那个黑社会还穿着唐装你知道吧,你就会觉得这个人没生活过。
十年前的影片了,看后依然觉得震撼。社会底层的人民,就像上层社会的人民那样,实实在在的存在、生活着。这部影片给了我们察看的视角。
2227 社会与生活
一部方励当制片人的禁片。长镜头格外冷峻,纪录片式的抓景,平铺的手法,折叠社会现实。最后的几个镜头颇具《小武》式,外加一种安徒生式的幻灭。 非常真实,一切都仍在,这么多年过去了好像也从未改变。8
【法国文化中心展映】35mm胶片版。影片真正的主角是围绕在“婴儿”身边的人。导演采用反类型反戏剧的方式,以带有一丝黑色幽默的冷峻凝视着下岗职工、妓女、黑老大等主要角色。沉默无言的长镜头、不用随身录音设备的现场收音,都制造出疏离且现实的映像,映射着光鲜社会下无数底层人的生活。虽然卑微,仍然心怀善良、挣扎求生,并相互扶持和依偎,令人倍感温暖。演绎并记录下20年前部分国人的状态,难得可贵。作为处女作有不少瑕疵,片中不乏各种穿帮镜头,比如男主一直在修同一辆红色自行车,但瑕不掩瑜。导演映后提到了一些有趣的幕后信息,如影片在开封拍摄,黑老大和马仔小弟都是真的,婴儿是黑老大一个马仔的孩子,路边商演歌手唱《过火》也是即时取景并非摆拍。四星半
无论题材还是风格 都是典型的第六代作品 人物涉及妓女 下岗工人 黑道混混等底层人物 原本戏剧化的故事在长镜头下被施以平淡化的处理 确实揭露呈现了中国社会底层悲怆的一面 这种呈现颇具第六代的姿态 只是较之同时代的作品 本片整体上还要略逊一筹 概因其人物未能完全浸透于现实之中 比较僵硬不够生动
很多无用的,随机的素材堆砌。我知道把摄像机放在大街上是对的,但是这么多固定远景长镜头我也是不懂了。比我们县电视台拍的新闻记录片还糟糕(我单指这部片的拍摄),糙死了。曾一度被第六代这种低成本制作方式洗脑,现在看不是谁都可以成为贾科长的。王超不受待见不冤枉。
看了一半,沒看完,說實話,完全是帶著看完《盲井》之后的剩余熱情來看的,看著看著就失去了興趣,也許,這東西也像吃東西,老吃就反胃了吧?
不知道该怎么评论这部电影,手法业余剧本也烂,毫无美感的摆拍跟小电影差不多,前面缺乏力度结尾又黑得突兀,只能说独立精神可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