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这些生活居就不能拍点正能量的,一家人和和美美的剧,搞这些极端奇葩的人设,明明是一家人,为了制造冲突,强行恶心观众,观众做错了什么,疫情大环境不好,现在人生活压力也大,看剧本来就是为了放松打发时间,不是让你们来给气受的,你们可以说,不喜欢可以不看啊,我是真的真的不想看,营销铺天盖地,刷个抖音都不安生,这种剧能给人带来什么,反思,?教育,快乐?,我都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种烂剧出现,你们这圈人,赶快玩完吧,看一眼都嫌烦
《心居》定档时,很多人都说《人世间》播完后又有好剧可以追了。
的确,主演海清、童谣、张颂文、冯绍峰,演员阵容不错。
导演滕华涛拍这种生活剧得心应手,《双面胶》、《王贵与安娜》都是口碑不错的国产剧。
《蜗居》更是国民度很高,一度引发讨论热潮。
所以我也很期待《心居》的播出。
可是追了几集之后,我打算弃剧了。
太失望了,这部剧就没有几个正常人,很多人的行为毫无逻辑,似乎是为了刻意制造矛盾,强行洒狗血。
先说剧中的女主之一,海清饰演的冯晓琴。
剧名叫《心居》,可以理解为《蜗居》的延续,讲的都是因为买房,主人公的生活发生变化。
《蜗居》中姐姐海萍要买房,是站得住脚的。
那是1998年,正处于房价飙升初期,他们一家住在10平米的阁楼里,想靠自己的奋斗,在城市扎根。
可是《心居》里,冯晓琴买房的必要性没有那么强。
他们一大家子住在一起,但是房子目测不小,还能让妹妹借住,至少是三室以上,房子也不是租的。
如果说为了儿子小老虎买学区房,那大姑姐顾清俞也给了解决办法,她有一套学区房,在产权证上加上爸爸的名字,再把小老虎的户口迁过来,就能满足入学条件。
冯晓琴拒绝了,说到底,她就是希望有一套写着自己名字的房子。
可买房你也得有资本吧,这么多年你和丈夫就攒了3万块,首付要问大姑姐借100万。
讲个笑话,手上只有3万块,但要借钱买250万的房子。
别人买房都是自己出大头,实在不够了找亲戚凑,你买房连首付都要借,那以后每月还贷怎么办?再找大姑姐?
并且借钱借得理直气壮,这是借钱吗?这妥妥的把大姑姐当冤大头,还不如直接要呢?
后面的剧情发展,都是以冯晓琴买房为基础的,如果这个基础都不牢靠,那后面的剧情就是无根的浮萍。
再说剧中的另一位女主,童瑶饰演的顾清俞。
她是投行高管,成功人士,住大房子,过的是精英阶层的生活。
按理说,这样一位事业有成的女强人,脑子应该很清醒,做人也应该理性、严谨、滴水不漏。
可是她却拎不清,不断掺和到弟弟夫妻间的事,一家人一起把冯小琴当贼防。
她的恋爱脑我也十分不理解,初恋一般就是一种情结,见到了也就幻灭了。
但初中时期的一段情感能让她惦记20来年,即便对方落魄、自卑,她依旧孤注一掷。
她图什么,想拯救别人的人生?
双方的身份差距如此巨大,消费习惯、认知水平都不同,这样的感情无法让人信服。
她的人设也是分裂的。
一方面她对家庭十分看重,爸爸有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给她打电话,她放下工作,请假都要赶回家去处理。
另一方面,她结婚却连家人都不通知。
这样无法自圆其说的细节在剧中还有很多。
还有冯小琴的老公顾磊,不知道为什么编剧要把他写成一个一无是处的巨婴。
人物设置太极端而失真了,一句写在纸上的话背一天都背不下来,他是没能力,又不是傻子。
照编剧的设置,这个人根本无法适应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孩子都上小学了,自己没有一点主见,什么事都要问姐姐和爸爸。
一个年近40的男人连个基础会计证都考不下来,还逃课去网吧打游戏。
总之就是槽点太多。
好莱坞著名编剧理查德·沃尔特讲过,创造有价值的角色基本原则之一,就是要让每个角色都值得同情。
可《心居》中的很多角色都让人上火,难以共情。
角色的行事动机不合常理,人物塑造完全失败。
芦苇说过一句话,中国编剧最大的毛病是老出常识性错误,人物、情节、背景都不对头,编剧不了解他写的时代、人物,有时连最起码的生活逻辑也搞不清。
很多国产剧编剧,真的脱离生活太久了,笔下的人物设定常常不顾现实,把观众当傻子糊弄。
冲突是故事的核心,有了冲突故事才好看。
但如果为了冲突而冲突,为了冲突而去洒狗血、卖惨,丢掉逻辑,那故事就失去了意义。
不只《心居》,现在的国产剧很少有活生生的“正常人”。
就像最近常驻热搜的那些剧,人物设置都是降智的,根本没法看。
《人世间》之后,再也没有能接档的国产剧。
连正午阳光都摆烂了,找来雷佳音、袁泉这样的演员,演一部4.6分的烂剧。
我们只是想看到一部有着正常人类的情感,正常人类的智商,描述正常社会议题的国产剧而已。
人生在沪,横竖离不开一个“居”字。
婚丧娶嫁,柴米油盐,都是围绕着“居”。居好了,一顺百顺,居不易,诸事不宜。
冯晓琴说住什么样的房子就是什么样的人,听着有点扎心,但在北上混久了,就会觉得话糙理不糙。
也不知道是巧合还是刻意,蜗居和心居,离开了居,只剩下了蜗和心,连起来就是窝心。
十三年,曾经还有点青涩有点作的郭海萍,变成了略有点小沧桑的冯晓琴。
十三年,妹妹从郭海藻变成了冯茜茜。
十三年,内环边上的房子翻了七八九十倍,外环边上的翻了5-6倍也是有的。
倘若在这十三年里要是错过了每一次购房上岸的机会,估计投江的心都有了。这种事,想都不敢想。
看蜗居时候家里老人们边看边说,至于嘛,房价总会降的,别急别急,再等等再等等。眼瞅着岁月皱纹让郭海萍变成了冯晓琴,请问还有多少个这样的十三年可以等呢。
老歌里唱的是由来只有新人笑有谁听到旧人哭,现在身边看到的都是旧人们早买房或暗自庆幸或洋洋得意,而起早贪黑的新人们则依然望房兴叹。
买还是不买,蜗着还是豁出去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吧。
心居最终还是考虑了众多非京沪观众的接受度,把冯晓琴心心念念的学区房设定在“200多万”,单价才4~5万。如今,别说内环,中环边上敢加上学区二字,就算20年房龄的老破小,也早已经不是这个价位了。内环里随随便便十几万二十万一平的房子,可以打破无数外地中小城市乡镇农村年轻人对上海的美好憧憬。
看了三集,对于冯晓琴因买房受挫而在丈夫大姑子公公姑妈伯母面前噼里啪啦一通“标准海清式”的爆发而忍不住叫好,一方面海清的演技没得说,另一方面也有点情绪带入了。冯晓琴想为自己也为儿子长远计买个房子怎么就不对了呢!
连带着对顾清俞都有些反感,你自己忙赚钱亲爹亲奶奶扔一边不管不顾,弟媳妇操持全家你不愿意借钱给她也就罢了,还撺掇着老头也不出钱。回过头来还跟闺蜜那质疑冯晓琴当年嫁入顾家动机不纯。
废话,就你弟弟那德行,要不是看你家有房有户口,谁脑壳坏掉了嫁到你们家。
说白了还是那句老话,穷人是小心翼翼的大方,富人则是大大方方小气。
动辄七八位数收入的顾清俞,可以大大方方理直气壮的提防着穷家小户出身的冯晓琴,原因无他,就是看不起而已。然后还把自己摆在道德的制高点,来俯视冯晓琴的动机。
大姑子和弟媳妇,就像婆媳之间一样,有的是话题。海清和童瑶,拿捏的都挺好。加上人生落魄的冯绍峰,还有从相逢时节里无缝切换过来的严晓频,后续的看点值得期待。
没看过原著,但深夜里依然默默的希望冯晓琴能有个属于自己的心居,可别再蜗了。
==========================追更一下=========================================
看了8集,对冯晓琴的观感也有点不好了。
顾磊的死固然是意外,大姑子顾清俞有责任没毛病,但冯晓琴自己就一点责任也没有吗?吵架的时候不反思自己全怪对方就有点无理取闹了吧
想买房子没错,但明知道大姑姐平时看不上自己还要问大姑姐要钱,不是有点自讨没趣吗?说什么有了房子还要把老家弟弟接来,是还觉得自己在婆家不够丢人吗?
虽然顾家人一直把冯晓琴当外人,但冯的这些奇葩想法,还是印证了那句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的老话。
冯晓琴外出劳动要自食其力是个好的开始,希望这个过程中能把自己那些奇葩的想法也好好反思一下。
==========================最后追更一下=========================================
虽然是无悬念的烂尾,但实在是有点太草率了。
剪的太多,冯晓琴突然就喜欢上了展翔,冯家姐弟突然就搬外面了,不讨喜的顾奶奶突然就理解冯晓琴了,顾清俞突然就想开了愿意帮冯晓琴买房了,而冯晓琴居然主动提出要用有借有还的方式来接受大姑姐的好意。。。。
感觉折腾一圈,唯独顾磊白死了😂
另:
弹幕和评论区里二极管真多,要么是非要用冯晓琴的见识短浅和过度贪婪来衬托大姑姐顾清俞的道德无暇,要么就要用顾清俞缺乏分寸感的指手画脚和盛气凌人来反衬冯晓琴的完美无缺。
谁规定冯晓琴和顾清俞就必须得是一好一坏一黑一白?人人都有点缺点又都有各自的优点就不对吗?现实里有几个非黑即白的?
对于这些二极管式的评论,回复都是在浪费感情。
冯晓琴
最初冯晓琴加入顾家,确实是有点功利。她比顾磊年纪大,比顾磊聪明,年轻时候也有些姿色,主动追求顾磊,看中的就是顾家房子宽敞家境也算可以,就凭顾磊的样貌才智,要是想找个冯晓琴样子的上海女孩,跟癞蛤蟆吃天鹅肉差不多。
冯晓琴刚进顾家时候,乡下媳妇进了上海还凑合的家庭,自卑感还是较强的,为了取悦顾家长辈和老公,放弃了自己去工作的想法当起了全职保姆,同时还把老家没什么本事的妹妹也带来一起住在顾家。
随着时间变化,冯晓琴看着自己老公浑浑噩噩不求上进的混日子,而大姑姐顾清俞则事业风生水起。从最开始对顾家的敬畏和找到上海老公的庆幸,变成了越来越深的焦虑感,于是就像靠买房子来让自己获得对未来生活的安全感。
这个想法没错,但实现想法的途径却是寄托在对大姑姐的帮助之下。
大姑姐顾清俞比弟弟聪明很多,本就不喜欢靠着心机一门心思钻营贴上自己弟弟的冯晓琴,但无奈弟弟喜欢,也就作罢,但平日里总是撺掇家人和弟弟要地方冯晓琴。这也惹得冯晓琴对她更加不满,但买房的事情有求于她,只能跟她面和心不和。
冯晓琴想靠外力买房子的目的太明显了,这反而更让顾清俞更加的提防她的动机,双方因此的隔阂也越来越深。
顾磊的意外死亡,让冯晓琴和顾家的关系弱化了很多,既打消了她试图依靠顾家来实现未保障的买房梦,也让她开始有了自力更生的动力。
广场舞老太太的话似乎点醒了冯晓琴,应该出来看看外面的世界,而且她逐渐也会明白,靠别人找安全感是靠不住的,只有靠自己才更靠谱一些。
冯晓琴一开始带着自卑感去顾家做全职保姆,把自己未来的希望都寄托在一个无能的老公和老公的家庭关系上,从根上起就是个错误。后面无论是尽心竭力讨好伺候顾家人还是心有不甘逼老公学习借钱,都难逃别人对她动机的功利性的怀疑。
顾清俞
从小学习好,长大了工作出色,收入颇丰,除了自己的感情方面,典型的人生赢家。在废物弟弟的衬托下,更显得是顾家新一代的翘楚。
一直瞧不上外地来的冯晓琴,自己的弟弟自身真是要啥没啥,冯晓琴看上弟弟,不就是图的能嫁给一个有个宽敞房子的上海人家。至于冯晓琴进了顾家以后像保姆一样伺候老的小的,那都是她自己的选择,就当让废物弟弟给省了个保姆了。
顾清俞的想法没什么错,但随着自己事业有成,而弟弟日渐颓废,再看到冯晓琴把老家的妹妹也带入顾家蹭吃蹭喝,就越来越傲了,她看不起冯家姐妹,同时也看不上自己的窝囊废弟弟。
弟弟问顾清俞借钱,顾清俞一下就明白是冯晓琴在背后指使,对冯晓琴是鄙视再加上敌视,对弟弟也一样的蔑视,所以理直气壮的各种出谋划策,挑动弟弟提防冯晓琴。
顾清俞似乎有点没搞明白,自己已经搬出去住了,而弟弟也成家很多年了,虽是亲姐弟,但弟弟已经成年,在人家小家庭的事情上指手画脚,就很合适吗?
自己不借钱天经地义,但鼓动父亲不出钱,撺掇弟弟提防自己老婆,真把所有人都当傻子了。
顾清俞的高傲碰上冯晓琴的积怨,矛盾就不可避免的爆发了。顾磊的死亡,就是这个矛盾的次生损害。
顾清俞出发点没错,看不上自卑和心机的冯晓琴也无可厚非,但她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留分际的施加到弟弟顾磊的家庭关系中,丝毫不考虑自己的做法会不会影响弟弟的夫妻感情,甚至在她的潜意识里,没准弟弟真要离婚了,反而应该挺开心的吧。
一个出发点错了,后面使劲试图去改善,但做多错多,始终让人怀疑动机;另一个出发点没错,但由此而来的没有分寸感的做法,也让人难以认同。这个矛盾借由房子这个热点话题展现出来,还是挺有看点的。
《心居》已播出一半,口碑好坏参半,对八先生来说,坚持看了那么多集下来,还是挺失望的。开播前,《心居》还是挺令人期待的,现实题材,还请来了海清、张颂文这样的演技派,童瑶和冯绍峰的口碑也不差,但追到现在,才发现它只是部伪现实题材剧,一部悬浮又狗血的中年偶像剧。
表面上,《心居》还是很现实了,呈现了外来媳妇受排挤在家当牛做马、全职家庭主妇的牺牲、为买房到处求人、为买房假结婚、找不到工作、为生活送外卖、独居老人得不到关爱、职场性骚扰等内容。
但这只是表面,本质上,《心居》不仅悬浮,而且狗血。童瑶饰演中年女性顾清俞,一来就是魔都的顶级精英,外企投行高管,做一单就能赚六七百万,准备买市价两三千万的二套房,全身行头十几二十万,有时一天换几套高奢服装,至今还没见过有重样的,有钱又有闲。
海清的角色跟童瑶是两个极端,叫冯晓琴,外来媳妇,没钱没文化,保姆式全职主妇,老公是顾清俞的孪生弟弟,是个巨婴,后来老公意外死亡,冯晓琴当了外卖骑手。
冯绍峰演落魄的中年人施源,顾清俞的初恋和闪婚对象,高考失利读中专,当国际导游。
现实中,外卖骑手、导游、投行高管都是非常忙、压力很大的职业,但在戏里,他们一个比一个闲:冯晓琴没事就去关怀独居老人,帮足浴店老板搞民意调查,到足浴店泡脚,跟暴发户展翔(张颂文饰)喝酒谈心,别人有需要她随叫随到,家庭聚会从不缺席。
施源一副随时有空的样子;至于顾清俞,目前为止就没加过班,工作轻轻松松。冯晓琴和妹妹,表面上穷困潦倒,其实依然是国产剧里那种除了钱什么都不缺的“伪穷人”,展翔就是冯晓琴最大的金手指:帮她妹妹找到了银行的工作,答应借钱给她买房;跟啥钱都没有的她合伙开养老院……
为了制造话题和看点,《心居》还拼了命地洒狗血:顾清俞和冯晓琴一来就各种针锋相对;冯晓琴有私生子还只有顾清俞一人查得到;冯晓琴妹妹当小三,介入顾清俞堂弟的婚姻,堂弟又是跟前任纠缠又是出轨;婆婆一个比一个讨人厌,婆媳矛盾永不停歇……
为了极大限度地挑逗观众的情绪,《心居》真可谓“用心良苦”。 感情线上,《心居》更是跟现实题材没半毛线关系,纯粹就是一部套路满满的中年偶像剧。全剧最假的就是张颂文演的展翔,是顾清俞的完美备胎和冯晓琴的完美二婚对象,他是个极其富有的暴发户,整天无所事事,有钱又有闲,还十分地纯情、痴情。 展翔一直单身,是个恋爱脑,对顾清俞一见钟情,追了她整整八年,一直像闺蜜一样陪伴左右,为了追她,学钢琴,学英文,想见随叫随到,不想见就识趣地离开,幽默风趣,善解人意,甚至还帮顾清俞追“情敌”施源。
这么完美的备胎,请问哪里有呢?请给我来10打。 这个暴发户还人美心善,允许租客欠上一整年的房租;他还神通广大,轻轻松松就帮冯晓琴的妹妹找到了银行的工作。前面的剧情,展翔已经给冯晓琴很多帮助了,接下来他还会跟冯晓琴这个有私生子和一个儿子且丧偶的中年妇女在一起,事业上还给她开金手指,是不是很浪漫美好呢?
顾清俞和施源的感情线就更是标准偶像剧了:两人青梅竹马,分开十多年后,顾清俞一直对施源念念不忘,后来想假结婚买房,对象正是施源,对方已是个欠债一百多万的落魄中年,顾清俞一下成了恋爱脑,没几天就主动上门求婚,还被拒绝了,过几天就轮到施源反过来求婚了,两人成功闪婚。
《心居》让八先生失望,还因为有不少逻辑硬伤,很多人物的行为是完全没逻辑的。 戏里顾清俞36岁,当时是2017年,那她和施源高考应该在2000年左右,但戏里施源高考时,父母仍在乡下插队,但插队这种事,我国80年后就没有了。这么大的时间线漏洞,剧组都能忽略?
冯晓琴和老公在上海打拼了那么多年,积蓄竟然只有买房交押金的3万块?两人存款3万就能买250万的房?2018年上海市中心,又哪来60平米只卖250万的房?
冯晓琴妹妹,一个中专毕业,什么资源都没有的人,竟然能够进上海的银行工作?暴发户关系再硬也做不到吧?
冯晓琴所在的大家庭更奇怪,完全不懂得避嫌,动不动就明目张胆开小会议,说另一方坏话,一方肆无忌惮在房里说,总有另一方在门外偷听,听完就可以开始骂战了。
顾清俞那么爱弟弟,整天防着冯晓琴,知道冯晓琴有私生子,竟然不告诉弟弟,还隐瞒那么多年?
顾清俞警惕性那么强的一个高知女性,重遇落魄初恋怎么就成了恋爱脑?还玩闪婚?多相处一下,多享受一下恋爱过程才符合她高知、理性、戒心重的人设吧?
顾清俞这么一个混迹职场多年的投行高管,情商竟然低到离谱:总能抓住机会说些能让亲戚跟自己吵架的话,亲戚不借钱给别人都被她嘲讽;招呼都不打,一下子就带父母都没见过的施源去参加家族大型聚餐。
施源的妈妈,对顾清俞这样一个傻子都知道是好媳妇的媳妇各种不满,非要处处为难她,理由竟是儿媳妇家过去出身没有自己家高贵!戏里还说她对儿子心怀愧疚,但她的种种行为,都在为难儿子。戏里说是因为她有躁郁症,但躁郁症就可以这么不顾逻辑胡来吗?
那个患了老年痴呆的老婆婆,面对冯晓琴一点都不痴呆,整天拉着她跳舞聊天。
一群不喜欢吃外卖的老头,就喜欢吃冯晓琴为他们找小餐馆定制的外卖……
综上所述,《心居》的心思,更多是用在怎么编排热搜话题,怎么挑逗观众情绪和迎合观众上,对现实问题并没有什么深入的观察、反思和解读,这样的出发点,能拍出什么好剧呢?请来那么好的阵容又怎样,只是充门面罢了。
很少看到一部既歧视女性又侮辱男性的电视剧。基本上所有上了年纪的主要女性人物都非常毒舌和刻薄,年纪比较轻的要么无脑,要么婊,还经常有一些诡异的行为;男性们要么渣要么想不开要么一舔到底,所有人的动机都非常脆弱,非常悬浮。一般谈到上海,就想到阶级性和地域性,而影视化如何完美的去展现这两点,且不会引起大部分人不适,是难点也是亮点,《爱情神话》这点做的不错,而《心居》则是稀碎。估计编剧和导演也没想到如何去努力塑造人物,只是想到如何蹭时代热点吧。
你永远可以相信海清的生活剧
看的我如鲠在喉。这部戏里中青年演员都没有演技,局促的样子,生活的样子,一点不自然,很做作。尤其是海清,不论什么角色,最后演绎出来的总是一模一样,让人毫无期待感,串戏都没问题。张颂文很油腻,让人观感不适。
童瑶和冯绍峰演得特像形婚,他俩不适合这种剧啊,没什么生活气息,童瑶说话总是一副豪门阔太教训下人的神情,超级讨厌。也就欢乐喜剧人展翔能看,张颂文演出了一种易中天的感觉。
怎么做到把每个角色都拍得那么讨厌的,明明都是有魅力的演员,在这里面却充满了拧巴、别扭、不在状态。剪辑一塌糊涂,节奏莫名其妙。
《蜗居》或者说《双面胶》的海清,无人知晓,素人脸演上海小媳妇路人缘极佳,现在的海清演技不进反退,片酬水涨船高,再为房发愁就没人信了。张颂文自打出名后是真的饥不择食接戏啊,还天天教人演戏,油腻到不行,表演上的短板愈发暴露无遗,典型的穷秀才为钱低头。
从02年到22年,海清每部剧都在买房子,这叫啥,这叫海清宇宙啊。
双女主都不是上海人……张颂文的台词功底像台湾人,不像广东的……这种戏要全程讲上海话才叫地道。
咱就说张颂老师这土味情话,谁受得了”多少人爱你妩媚的时光,只有一个人爱你的灵魂和风骚“,简直一整个笑住,现实主义题材+生活喜感part,这节奏感拿捏的相当好了,真实又不会那么糟心dddd,入手吧!
演了35集一切又回到起点,就只有顾磊丢了一条命,太离谱了。
每次看张颂文的角色都感到窒息,我真的分不清到底是他把生活中那些油腻的人演的太传神还是他演戏太浮夸
只有展翔可以看看
被展翔笑死了,老凡尔赛人了,说自己第一次买房的时候不到20岁~这个傻乐的憨憨,怕是没挨过“农民”的毒打吧~(ps:是张颂文的演技救了你,要不铁棍子都得打弯了~
又來居家旁觀了,然後被牛排「四分熟」的課外英語教學給驚到了,四分熟就算了,四分熟還叫medium rare(被提醒我聽岔了以為是medium 特地來訂正一下)?這不比《我們的婚姻》裡的更離譜?以及,這劇對「雙相情感障礙」有很嚴重的污名化,相當於是「我的討厭婆婆就是個神經病」的意思,不喜歡就是不喜歡情感勒索就是情感勒索,真不必扯精神疾病這麼嚴肅的事情來拗人設,這就有點挺噁心的⋯以及,這是什麼破爛大結局?
跟巨婴结婚的生活就是这样的吧?看着好烦。
全家每次一起吃饭都是差点能打起来 冯晓琴好惨 嫁过来这么多年还是没人能相信她 妹妹弟弟更是没一个省心的 对展翔告白全剧最佳了
顾家爸爸是里面唯一的正常人吧
最大的特点就是写实了吧,滕华涛拍都市剧真的蛮在行的
就问一句,刚看完《人世间》的这部剧看得下去的啊?家人间各种计较各种算计,真把媳妇当保姆了啊,家庭会议还当人家面关起门来偷偷说,越看越搓气,2集弃。。。
少点这种剧吧,糟心
看了三集。这种剧对海清来说信手捏来,没有突破。剧情较平,但生活的鸡毛蒜皮被反映的如此真实。第一集结尾的对话,第三集海清的爆发,字字扎心,这个媳妇太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