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末代皇帝

HD国语版

主演:尊龙,陈冲,邬君梅,彼得·奥图尔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1987

 剧照

末代皇帝 剧照 NO.1末代皇帝 剧照 NO.2末代皇帝 剧照 NO.3末代皇帝 剧照 NO.4末代皇帝 剧照 NO.5末代皇帝 剧照 NO.6末代皇帝 剧照 NO.13末代皇帝 剧照 NO.14末代皇帝 剧照 NO.15末代皇帝 剧照 NO.16末代皇帝 剧照 NO.17末代皇帝 剧照 NO.18末代皇帝 剧照 NO.19末代皇帝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末代皇帝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溥仪(尊龙 饰)的一生在电影中娓娓道来。他从三岁起登基,年幼的眼光中只有大臣身上的一只蝈蝈,江山在他心中只是一个不明所以的名词。长大了,他以为可以变革,却被太监一把烧了朝廷账本。他以为是大清江山的主人,却做了日本人的傀儡。 解放后,他坐上了从俄国回来的火车,身边是押送监视他的解放军。他猜测自己难逃一死,便躲在狭小的卫生间里,割脉自杀。然而他没有死在火车上,命运的嘲笑还在等着他。文革的风风雨雨,在他身上留下了斑斑伤痕。©豆瓣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体热边缘一人露营unmet 某脑外科医的日记推特事银角森林第一季在阿拉斯加寻爱记暗夜藏心我才不信你是个王子呢我只认识你无法无天飞车党铁人料理:巴西篇第一季群青领域孝子黑暗漫步七十七天新婚甜心是同事国之利器月影归途女领袖威风凛凛

 长篇影评

 1 ) 文化输出的正确姿势

《末代皇帝》拍摄于1987年。1987年是个微妙的年份,中国正处在和西方世界蜜月期的尾巴上头。1987年以后,因为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风向变了,由80年代中期的笑迎八方客变成了选择性吸收。无论如何,像当年那样,为了配合一部电影拍摄而封闭整座紫禁城,连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来华都参观不得的事情,再不会发生了。

中国投之以桃,贝纳尔多·贝托鲁奇也报之以李。纵然这部片多少带着点西方人对中国的猎奇眼光,但大体上还是不倚不斜地讲述了一个十分中国化的故事,没有太多偏见,也没有太多溢美之词。当然,辫子头、忠字舞、领袖同志这些已成为中国文化符号的东西,还是免不得被拿出来大书特书一番。没有办法,电影是要给观众看的,大多观众没时间,也没兴趣去细细挖掘中华文化的深厚之处,必须拿这些已经定型的符号去冲击他们的眼球。就像我们一说美国,首先想到的也是汉堡、白宫、摩天楼和自由女神像一样。

抛开这些表面化的符号,《末代皇帝》的最成功之处,在于它完整讲述了一个“人”的故事。中国史书处理皇帝的方式,向来是用简单的两分法,要么是明君,要么是昏君,没有中间地带可言。溥仪自然要被归于昏君的那一类里头去,一说到他,懦弱、昏庸、叛国等大帽子立刻就扣上去了,这样的皇帝,似乎根本没有为他著书立传的必要。我们要写的,是秦始皇,是汉武帝,是唐太宗这样的帝王,让大家在他们纵横捭阖、开创盛世的伟业中感动地流下热泪。偶尔拍两部昏君的影视剧,也基本是当成爱国主义警示教育片来拍的,目的是为了告诉大家,这样的人,应该被永远钉到历史的耻辱柱上头去。

《末代皇帝》没有这样拍,没有美化,没有贬低,它只是把溥仪当作了一个普通人,一不小心诞在了帝王家,莫名其妙地立为皇储,然后被大时代裹挟着不断向前、向前、再向前。影片里的溥仪,没有什么大智慧,眼界既不深邃也不宽广,厚此薄彼、欺软怕硬都写在了脸上,平凡得跟紫禁城外的你我一样。在观影的过程中,大家很容易便忘了,他是一个皇帝,就像我们也很容易忘了——皇帝首先是一个人,其次,才是一个皇帝。

这种处理方式在当时无异是新奇的,哪怕放到现在也是凤毛麟角的,然而就是这种对人性的细致刻画,才让影片显得分外亲切动人。我们可以看到溥仪在享受皇位带来的前呼后拥时的虚荣,可以看到溥仪在和婉容新婚之夜时的青涩,可以看到他对西方花花世界的崇拜,可以看到他对自由的向往。哪怕在看到他人生中无法抹去的最大黑点——和日本人勾结成立满洲国时,也不会对他深恶痛疾。换作任何一个普通人,在面对可以重返往日崇高地位的巨大诱惑时,他有没有能力抵挡得住?

这种对人性的细致描写,让我们从皇帝,这个在史书里尊贵得不可直视的面具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于是,人物、时代和观众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影片的效果便达到了,而附带的那些文化符号和历史进程,自然也就映入了观众的脑海。

导演和编剧皆是西方人,他们当然知道,最能打动西方观众的是什么。文化有隔阂,但人性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末代皇帝》能在外国取得成功并不奇怪,就像大多中国观众不知道《哈姆雷特》发生在哪国、哪个时代,但对“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也心有戚戚焉。大多西方观众对清末、民国和共和国的历史也不那么清楚,但他们可以感觉到,个人在面对时代车轮时的渺小和无可奈何,那些表现出来的,或丑或美的嘴脸,他们都可以代入其中——至于历史,那不过是舞台而已。历史延绵了这么多年,什么背景都变了,但人,唯有人,才是舞台上不变的主角。

说到底,这才是文化输出的正确方式。中国文化的那些符号,比如张国师最爱的那几个——长城、方阵、剑客、整齐划一的舞蹈等等,大多人已经看腻了。我们想看的是人,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中国人,不是那些混入宏大场面之中的,面目模糊的泥胎木偶。我记得王小波在书里写过,有位外国人告诉他,60到70年代的那段历史,虽然是社会的悲剧,但却是艺术家的宝库,在那个扭曲的年代里,不知道会发生多少精彩的人性故事啊!因为此,他甚至觉得有些嫉妒中国的艺术家。

然而我们中国的艺术家却走偏了。在文化输出上,我们也一直在搞两分法。要么跟早前的“中国风”电影一样,一味买惨;要么跟如今的“中国风”电影一样,只拍盛世,完全忽略了人性的复杂,完全忽略了大时代下呈现出来的世间百态。这样的东西,一部两部是很新鲜,可三部四部下来,自然也就乏味了。

《末代皇帝》之后,中国文化输出最成功的电影大概算是《卧虎藏龙》。这部片子的精彩之处也不在于武侠风打斗场面,而是类似于《哈姆雷特》般欲望和伦理的冲突,片中的人物个个是有血有肉的,不是机器,精彩的打斗不是为了战胜怪兽,是内心激烈的斗争折射到肢体和语言上而已。《英雄》在某种程度上也想要模仿《卧虎藏龙》的路子,可惜它还是忽略了“人”,更多是想说一些“大一统”、“天下苍生”之类大而空的中国性政治正确,没有深挖进个人内心,效果自然也就打折了。但纵使如此,它对西方观众的文化普及,也比什么一言不合就要去打怪兽的《长城》高明多了。

为什么如今的中国电影无法打动人心?因为它们根本没想过要去写“人”。在这些影片里,人物全是符号,全是背景,都被导演和编剧构思出来的,匪夷所思的情节和逻辑推着走,不是一个正常人应该做出来的事情。一部好的电影,“人”才是关键,情节和对白都是从“人”的心底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的。不在人性上头下功夫,中国的文化输出,始终都是一场自娱自乐的自high而已,方阵排得再齐,灯笼点得再多,也于事无补。

 2 ) 张五常的评论

(1988.05.18)评《末代皇帝》

几个月前在美国看了《末代皇帝》,觉得是难得的好戏。后来这部片在香港上映了,各方影评,在称赞中都有所保留。一些评论认为该片不忠于史实,一些认为除了摄影、导演外别无可取,也有一些认为若中国人亲自制作,会拍得更好。对这些评论,我莫名其妙,更不明白为什么对这部片的评价,外国的比香港的高,所以在百忙中我还是抽空去多看一次。其结论还是与第一次的相同:《末代皇帝》是好戏也!


复杂故事一气呵成

我与香港的评论者有分歧,可能是因为他们低估了拍这部影片的困难程度。溥仪的一生,传奇得令人难以置信,但传奇的故事真的是发生了。这个无知皇帝所经历过的时代演变,即使最富想象力的大文豪,喝醉了酒也想不出来。时代包括清末,军阀时期,「满洲帝国」,中日之战,国共之争,以至最后以疯狂的文革收场。在人类历史上,有谁的一生可以遇到更复杂的历史经验?无巧不成戏,这个人偏偏是一个皇帝!拍电影又从何入手?

《末代皇帝》最明显的成功地方,就是观众看得明白。单是这一点就不容易了。我说的观众,不单是我们这些炎黄子孙:外国的观众也看得津津有味(该片在美国公映时,高朋满座,散场时赞好之声不绝于耳)。老实说,我想不到有哪一位中国导演能将溥仪的一生及其背景,拍得连外国人也能看得明白的。

当然,要在两小时三十五分内述溥仪而还能使观众明白,历史的简化、删减是必须的。这可算是不忠于史实了。吹毛求疵,责之何患无辞?我要问,那些批评《末代》不忠于史实的人,可否举出一部中国人拍摄而可看性高的历史影片,是比较忠于史实的?除了简化及一些删减外,《末代皇帝》当然与史实还有出入之处。投资了二千万美元的制作,怎可以忽略市场的品味需求?《末代》的「故事化」无可厚非。令人佩服的是,在需要争取市场的大前提下,《末代》没有故意歪曲史实的地方,也没有什么地方是言之过甚、哗众取宠。

是的,《末代皇帝》将一个不平凡的故事,平凡地表达出来,在细节上添上趣味、感情,要说的重点说得清楚。整部片子没有冷场,而更重要的,是将一个复杂得无以复加的故事一气呵成了。


我对溥仪有了改观

多年以来,我们读到关于溥仪的文字,都往往把他形容为近于小丑的角色,毫无本领,是一个悲剧中的令人反感的人物。但看过了《末代皇帝》后,我对溥仪有了改观:我同情这个人。

《末代皇帝》的一个成功的地方,是在同情的出发点上——不是在可怜的出发点上——肯定了溥仪这个人的性格。把他的性格刻划成这样,不一定对,但影片很有说服力,使我觉得这性格是可信的。溥仪的性格被形容为无知(深居禁宫多年,怎会不无知呢?),狂妄(自小就天天受人跪拜,当然狂妄了);另一方面,溥仪还是有血有肉的人,有一颗善良的心(他以园丁收场,也就可信了)。

溥仪的无知与狂妄之所以令人同情,是因为他作皇帝不是他自己选择的。这一点,《末代皇帝》强调得很清楚。一个三岁的儿童,天真烂漫,在宫殿里游走嘻笑之际,被临死的慈禧宣立为皇。小孩根本不知道是发生了什么事。导演的刻划实在高明:慈禧下旨立君,小溥仪背向慈禧,对满堂拜倒的人视若无睹。中国的传统侮辱了小溥仪,小溥仪也就侮辱了中国的传统——这令我看得痛快!

皇帝这个职位很特别。要得到这职位的人可能不择手段地来争取;但我想,被迫接受这职位的人应该是悲哀的角色了。当然,我们无从知道,溥仪若是可以选择,他会不会那么蠢,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选做皇帝。但他被选中了而非做皇帝不可,却是无辜!单是这一点,就值得我们同情了。为了要争取观众对溥仪的同情心,《末代》用了几乎一半时间去述禁宫内的约束与三跪九叩。这也高明:在当时中国的多事之秋,上佳的题材俯拾即是,但制作者偏偏着重于溥仪的成长。

令我在内心深处震动的,是溥仪从无知到狂妄,从狂妄到无知的狂妄,而到后来还是在共产制度下驯服如羊。一个狂妄而无知的皇帝,自己以为是「九五之尊」,竟然在共产的专政下不堪一击!这也是《末代》的成功之处。是的,我们看过其它描述共产的恐怖的电影,读过像《苦海余生》那样的书,也熟知那所谓「伤痕文学」。但这些只不过令人觉得恐怖与悲惨罢了。《末代》的「共产」并不「恐怖」,但却能使一个狂妄的皇帝自杀不成,摔倒于地。这使我思潮起伏,不能自已久之。

重看《末代》时,我特别注意导演处理文革的一个片断,仅几分钟,可圈可点。在大墙上生动地画上毛泽东的巨像与一群红卫兵。几个持着毛氏巨像的人领先游行,跟着而来的是一群身穿军装的人押着一些「反动」的囚犯。溥仪突然认出了其中的一个犯人,是他坐牢时的好干部,连忙追上去查问究竟。「犯了什么罪呀?没有错也认了吧!」溥仪关心地说。他跟身穿军装的人理论,被推倒在地。这当儿,横巷中转出一群红卫兵,年纪轻轻的但一脸严肃,在喊口号,在跳忠字舞,在唱语录歌。

短短几笔,镜头转接得如流水行云,一笔重于一笔。不夸大,不渲染,不恐怖,也不悲惨,但却令我「梦堕青云齿发寒」!

假若《末代》的男、女主角是由外国演员担任的,那么我们的电影行业就更尴尬了。但尊龙与陈冲演得甚有分寸,难以苛求。一些评论者可能见他们未获提名竞选奥斯卡金像奖,就认为演技有所不逮。这一点,我是不同意的。

溥仪这个角色由四个演员担任,四个都称职,而尊龙演晚年的溥仪,以中国男演员的水平而论,算是很有特色的了。单是在结尾时,他走上皇帝宝座,向小孩回头一笑,表现出一点神秘,一点天真,一点爱,就使人难忘。


结论

外国人拍中国的电影题材,比中国人拍得好,是值得我们反省的。以往,外国人所拍的中国戏,总是有点胡里胡涂,有点无稽,令中国人发笑。《末代皇帝》一改常规,胜了一着,再没有什么令中国人觉得可笑的。与其吹毛求疵地批评,自我安慰,倒不如自我反省一下,以之借鉴,有所改进。所以在这一意义上说,我认为输了一着是值得庆幸的事。

要描述中国自清末以来腐败的政治效果,拍摄电影的人,大可把场面气氛弄得恐怖、悲惨,大事渲染——总不会是过分的吧!然而,《末代皇帝》的制作者的巧妙处是:他们完全不用这一套;在一看再看之下,该片令人感到有千钧之力。中国人有返璞归真之说,该片在艺术上,正是这样达到返璞归真的境界了。

《末代》在美国异常卖座,不容易明白,也更令我佩服投巨资者的眼光。它在日本票房甚佳,不足为奇,而最近在台湾的爆棚之盛,则是意中事了。我希望这部影片最好能在大陆公映:票价再低也有微利可图,而人民看了,温故知新,对中国大陆的改革总会有点好处吧。

 3 ) 如果黄昏都停止

   他从未真正的努力,别人给他一条路,他就走下去,等到走不下去了,又有人给他一条路,他再接着走。
                               ——题记


   最初看到这个电影,是在很早之前某本讲述奥斯卡获奖影片的杂志上,海报是一个小小孩低头蹙眉穿着皇服,他的头颅很大,总让我怀疑头皮里和赵薇演《少林足球》一样,塞上了别的东西,当然在看到电影之后才发觉海报给人的感觉不过是因为摄影师角度的问题。
   但每一张海报都如出一辙的用了黄昏一样的底色,在某些重大问题上,认得感受总是那么相像,也只有在这些问题上,他们才会忘记人要有自己的观点,对于这样一段历史,人说的太多,所以长时间抵制自己不去看这部电影,因为不相信谁能真正的诉说历史,人连自己的故事都不能真正可靠的叙述,那么,对于这样一部个人与故土的历史,谁又能够道明真相,坦诚相告?说故事的人说出的故事很多时候是带了自己内心希望听者关注的焦点,所以,每一部电影、,每一本书,都有作者无意识的侧重,尽管许多人都在发布会上信誓旦旦的告诉观众,自己是多么的可以信任。
所以对于这样一部西方导演讲述的电影,我至今仍不能相信它的全部,而这样一部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每次打开豆瓣页面都是许多的外文名字镶嵌汉字,内心总会略略的苦涩,西方人喜欢中国故事,但他们首先需要的就是一个西方的中国视角,当然不乏有努力为之的,但结果往往很失败,到头来不仅仅是西方人不买你的帐,连中国人都是骂声一片。
 
    电影中,很多次都明显得让我怀疑是导演在努力让人注意的地方,比如,两次挡住溥仪奔向外面的门,尽管一次是紫禁城,一次是东北,但这个男人的表情,始终是最初的样子,两次看到这一点,我总会不自觉得想,就算溥仪跑出去了又如何?他只是需要发泄,发泄孤独的囚禁,发泄被耍弄的自尊,作为“皇帝”的自尊。
    还有,奔跑,无尽的奔跑,幼年时的奔跑,少年时的奔跑,阿嬷被带走时的奔跑,紫禁城偌大的庭院在我看来都不及阿嬷被轿子抬走的那条红墙矗立的逼仄长路,而那条路也正像是宫里的人用数年培养起这个男人高墙一样的尊严,只是,它们在若干年后,竟就如同带走阿嬷的巷子,被活生生的剥离,也许,溥仪并不像电影中诉说的那样有孤独的童年和少年,他只是落寞,因为至亲的人都在离开他,而他只能在冠冕的理由中,以一种自以为是的孤绝在与庞大的现实对抗,他用西方的一切来改变自己能够改变的宫廷,却在一次打球比赛中被请出生活数年的皇宫,高墙之下,他的心境更是一种落寞。
    就像那个千年以前吟唱“春花秋月何时了”的李煜,青年时代是不快乐的皇子,中年时代是不快乐的皇帝,但真的不让他做皇帝了,他又去腻腻歪歪的感怀,我怎么就成了阶下囚了呢?
    但后人却也真的就给他赋予了多少美妙的闲愁,正如人们不会对康熙存在幻想,而会对顺治百般猜度,人们对于无能的帝王往往有着深切的怜悯,甚至在想象中给他们嵇康罗成一样的相貌,给他们玉树临风的气度,给他们李白一样的浪漫,但溥仪却没了这样的机会,不仅仅因为他因为自己的无知成为了一个傀儡,更是因为在他的生命中,通讯事业的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他的祖辈年代所能想象的高度,他的后半生被许多人所知,成为共和国改造人性的良好范本,人们对于他,只剩下了最早之前往事的窥探。
    我从不觉得溥仪是个悲剧,他的一生都在寻找出口,却终于在丢失了所谓皇帝的尊严之后跨越了藩篱,他从未真正的努力,别人给他一条路,他就走下去,等到走不下去了,又有人给他一条路,他再接着走。这是一种怎样现实的无为思想,当然电影中少年溥仪对庄士敦讲述老子的一番话并不一定是因为这个原因。
    
    电影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婉容和我们的主人公溥仪,而是卢燕版的慈禧,那是一副真正的末日,但就算是末日,还是有人给她进长寿汤,她用一个帝国的长寿换来了自己的长寿,在电影中以介绍宫廷的典型音调留下了册封的口谕,那像岁月的眼睛一样的硕大夜明珠,更像是一颗挂在历史天空中沉默的星辰。
    每一个朝代都要出现这样一个人,像是事先商量好了的,彼此没有约定,陌生轮回,我很喜欢她的声音,在听到卢燕幽幽的对3岁的溥仪说这些的时候,我已然相信,这是那个老掉的女人。

    唯一看不懂的是那个叫庄士敦的英国人,他送给了溥仪自行车,但这件西方的事物并未让他摆脱掉自己的命运,他执意给溥仪配的眼镜也未能真正让自己学生看得清楚。电影中,有那么许多的时刻,溥仪很有正义感,或者说正义感天天有,但真正要去创立,却是那么的难,所以,他渐渐成为男人需要事业,却走上了与之相悖的一条让人喟叹不已的道路。
   而他身边始终梦想追求幸福的女人,却最终没有得到自己真正的幸福,相较而言,影片中没有出现的李淑贤反而是最幸福的一个,而其实她得到的已经不是溥仪,而是一个花匠,有着一颗安稳的心,真正做到了与世无争。所以,在网上看到她的书,还是轻轻的笑了一下。
   
    而就在刚刚我突然又意识到,这部电影的导演贝托鲁奇就是那个拍了《巴黎最后的探戈》的男人,突然怔了一下,从某种意义上我觉得庄士敦的设定很大程度上带着一种拯救的使命,他在电影中说:
   “是的,殿下。许多人被斩首,这使得他们停止了思考。 ”
   西方人想要做一个思考的角色,他们在思考的时候总是习惯的去当伟人,当世界警察,而实际上,最不冷静的,反而是他们,他们热血沸腾的证明、论证,在很多时候,不过是寻求共鸣的一种方式,他们只是需要赞同,赞同,再赞同。而多年前,他们以一种飞扬跋扈的姿态夺得这个国家的市场和财富,多年以后,却以一种试图拯救的姿态来做一个绅士,但他们无论是虚伪也好,真诚也好,这部向外国友人致敬的电影还是不能为他们买单,尽管,从电影的角度,它还是质量上乘。
    但在看到少年溥仪表达对俄国的愤怒时,我突然想到,他是否想到对这个英国人诉说愤怒。
    而影片中两次出现的俄国,都是一种极其反对的姿态,我想到那时冷战尚未结束,这一切对于俄国的污点不能不说是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对其的一种轻浅的反感。

    但无论如何,在紫禁城沉默的皇位前,在这个男人始终逃不过的命运的大门前,在那声凄怆的音乐徐徐道来中,我还是会沉沉的放下心来沉浸,因为,在黄昏停止的那一刹那,我会相信,一切曾经来过。
   追寻的人,会找到回来的路。

 4 ) 末代皇帝吸引我的地方

《末代皇帝》是第一部获得中国政府的允许,进入故宫实地拍摄的西方电影。这是一次新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国门大开,迎接西方艺术家和观众的行为,这无疑是文化交流领域的一次巨大的进步。

电影中有三处前后呼应的点:

第一处,是他的乳娘被突然送出宫外,溥仪心理和生理对她的依恋瞬间受到切断。溥仪一边奔跑一边呼喊着乳娘的名字,最终还是被档在了皇城内部。这一次“开门”的失败,是清朝遗老对这位少年皇帝上的成长第一课,试图将他还未成熟的心从对母乳的依赖中抽离,用分离的痛苦教会皇帝成长的滋味。

第二处,是溥仪的生母在城外服鸦片自杀后,他来到城门口希望出门探望。透过层层看守,溥仪看见外面热闹的街道和来往的人群,他深感到自己的被困处境,于是向看守怒喊“开门!开门!”但天子的权威在这里却毫无用处。愤怒和悲伤涌入心头,少年的溥仪一怒之下将自己怀中偷养的宠物小白鼠狠狠摔死在朱红的城门上。那小白鼠好似他的象征,终日受困于香囊之中不得脱身;此时此刻,他摔碎了囚徒的脑袋,仿佛是在意念中给受困的自己做出了一种极端的了结。

第三处“开门”的呐喊发生在几十年后的伪满洲国。妻子婉容在生子之后被日本人强行转送到疯人院。皇家后人遭到毒杀,皇后也面临迫害。溥仪得知后飞奔下楼,追随到大门。历史又一次上演,朱红的城门再一次被关闭。面对与家人的生死之隔,溥仪心里已是翻江倒海,但身体上只是颤抖地对守卫说了句,“开门——”,便作罢。这一幕对溥仪来说太熟悉了,熟悉得令他害怕。他知道无论他做出怎样激烈的斗争,这扇禁闭的大门都是不会向他打开的。他只是城墙内的傀儡皇帝,他甚至不能掌握开门关门的权力。

溥仪的一生是失败的,但是他的一生对后人的警示作用是很大的,能够有这样一部摒弃文化差距,意识形态差距的纪录片,是非常让人欣慰的!

 5 ) painful mostly

如果有一部电影是晚清的“入门”的话,那就是这部The last Emperor.如果有不外文片能够以旁人眼光揭示历史的痛的话,那也是这部电影。溥仪这个“傀儡”的代名词,导演并没有我们通常对他的痛恨,反而是一种无比的同情,就像我们从来不曾考虑过的一样,他其实曾经反抗过,他曾经痛苦过,只是他的力量太小。
这部电影最能让人折服的我想应该是细节了,这些细节包括了场景,着装,还有那些影片中不到几分钟但几乎影响中国几代人的历史细节。首先,电影开头宏编巨制一般展现给观众晚清宫廷的气象,规矩,这就是对晚清宫廷文化的入门。也许在我们看来,这种恢宏,更像是舞台上了《图兰多》。还有让我感动的是电影中的路面都是清一色的泥巴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在大部分中国导演的电影中,晚清,甚至唐朝的路面都是水泥。所以这部电影中的新鲜泥土的感觉让人“热泪盈眶”啊。最后,导演他没有在电影中剑拔弩张,大张旗鼓的要批评什么,而是非常优雅的客观的表现,如袁世凯登上泰和殿,那段兵荒马乱的时间,只是用15岁的溥仪和Johnston的对话来表现:
溥仪问:Is it true, Mr. Johnston, that many people out there have had their heads cut off?
Johnston答:It is true, your majesty. Many heads have been chopped off. It does stop them thinking.
非常委婉,非常经典。
对待日本的问题,导演也没有直接刻画他们的尖嘴猴腮,而是以军官的自杀,收音机中天皇宣告日本投降,还有在监狱中播放的纪录片来表现它们的十恶不赦。
时光荏苒,昔日威风凛凛的最后的皇帝,现在成了一个佝偻的老人,然后在灰白的街道上浩浩荡荡的迎来了一个整齐的队伍,扛着毛泽东的巨型画像,高呼“毛主席万岁!”他会是什么感想?当他看到监狱长,那个曾经挽救过他的人,被红卫兵托去批斗,他要辩解,力量却微乎其微。贝托鲁只是通过溥仪说出了“It must be wrong!He is a good peoson!”
就是一些非常细微的细节,才会让人感到震撼,惊异,同时绝对不会厌恨溥仪这个悲惨的人。他因为要去统治整个中国旧有的社会,是制度的产物,也就是这个紫禁城,将他禁锢。然而就是因为这种禁锢,才会让他进入到日本人的禁锢,他从来没有过接受任何教育或者信息去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从晚清到民国时期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最后他老了,非常老了,才真正适应这个社会,不知道是一种欣慰还是一种悲哀?
然而我知道,那段历史,尤其是在外国导演的镜头下,对我而言是一种痛!

 6 ) 溥仪——时代的牺牲品

3岁,一个还没有断奶的小屁孩就被慈禧的一道懿旨召去成为了新的皇帝。

6岁的时候,和胞弟溥杰一起练字,却不知道辛亥革命已经成功,有人代替他颁布了《退位诏书》,看着袁世凯一步一步走上自己登基时的宫殿,才知道自己只是紫禁城里的皇帝,不是外面共和国的皇帝。

母亲去世了,想骑着自行车出去看望,结果守卫将大门锁住,还是没有踏出紫禁城一步。

选妃时,本来自己选文绣当皇后,结果被“他们”挑了婉容。“她岁数太大,17岁了。长得太过时了。我想要一个时髦的妻子,会说英语,法语,还会跳快步舞。”

在皇宫里打网球时,被一群冯玉祥的兵逼宫,限其一小时内离开紫禁城。

“只有日本人愿意帮助我。”“同时我意识到有很多中国人认为我是异族人,只是因为我是满洲人。有一个反满同盟一直想要暗杀我。”他哪知道,反满联盟主要是由日本资助的,是用来吓唬他的。

溥仪投靠日本人,是听说国民党掘了满洲先皇的陵墓,慈禧的尸体被撕成几块,脖子上的项链被蒋介石送给了其新夫人。但是他哪里知道,在他的决定背后,是日军哈尔滨的细菌试验厂。

“今天当我从日本回国之际,我想做点更重要的事。想想我们和日本帝国的友谊,这种友谊的基础是相互尊重,尊重意味着平等和独立。当两国皇帝站在一起,向两国国旗致敬的时候,他们认识到满洲国已经成熟了,满洲国不是殖民地,满洲国就是满洲。我们两国之间的关系如同两国皇帝之间的关系一样,这种关系出自于兄弟般的信任,出自于对继承两国传统的古老的愿望出自于对两国民族特点的相互尊重。。。”他说完这番话的时候,底下的军官官员都已经离开了。。。

文革时期,看到在监狱里挽救自己的监狱长被当成牛鬼蛇神被红卫兵们拉上街批斗。他冲了上去,“同志,你搞错了。我认识他,他是个好人。他是个好老师。。。”却被红卫兵们一把推到了地上。

在这部长达3个半小时的电影中,基本上把溥仪的一生都介绍了,虽然里面国语配音中时不时夹杂几句英文,让我感觉象是在玩美版的真三国无双,而且更令人痛心的是,这部电影是外国人拍的。。。

————————————————————————
想想我们80年代后出生的这一代,读小学的时候,大学不要钱;读大学的时候,小学又免费了;赶上大学扩招,读了四年书后,找工作又是一个难题;以前工作还包分房,现在的房价不说也罢;之前国家还负担医疗,现在却又把医疗产业化。。。某种程度上,我们跟溥仪又有什么区别呢?



皇帝尚且如此,何况吾等小民邪?

 短评

贝托鲁奇镜头下的中国始终是存在于他想象中的红色国度。电影拍得过于西化了,但讨巧的用溥仪的命运承载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的变迁,进而阐释人与命运对抗的古希腊悲剧主题。如果说人的一生是不断失去的过程,溥仪无疑是失去最多的,因为他曾经拥有整个中国...

1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一部酷似史诗的电影,张力很足,镜头娴熟大气,演员表演纯熟,从各个角度还原了中国的历史,细节十分出色。这部电影涵盖了太多的元素,耗资庞大,临时演员数量极多,场景大气恢弘。可以说是一部极其优秀的电影。只是关于历史的感慨和影片的深意或许还可以再深掘一点。总体而言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史诗巨作

13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力荐

喜欢尊龙。他把溥仪演的太好了。事实上溥仪哪里值得那么多同情呢,他的一生在不幸中成就了大幸,在那个乱世里,他比几乎所有人都过得要好,过着国宝大熊猫的生活。他做错了的事,有人代为受过。他没有的气节和美感,还有人演出来赐给他

17分钟前
  • 周游雪场
  • 推荐

我觉得对于一个外国人拍的中国人物传记来说,它最可贵的不是那些对比强烈的色彩和镜头,而是他的态度,他对这个人物的理解,他并没有评判什么但是他把故事默默地摆在那里,到结束,你会一时觉得心情复杂,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电影里不仅仅塑造了溥仪一个角色,而是通过细节也讲述了围绕着他的一些人的沧桑,这对于一个外国人来说,我觉得异常珍贵。虽然还是有些次要人物显得有些脸谱化,呵呵。。。CC版本,3小时38分。。。

22分钟前
  • 疯眼穆迪
  • 力荐

26岁的陈冲真是美得叫人目瞪口呆

27分钟前
  • 南笙
  • 推荐

有史以来一部最地道最出色的中国电影,居然,Made By Italian~

29分钟前
  • Over5
  • 力荐

极致的美,极致的伤。音乐太灵,画面太精,原来早在1987年,外国导演就早于《活着》《霸王别姬》把20世纪中国历史拍的如此炉火纯青了…“我从未和家人分开过” 额娘,阿嬷,婉容,庄士敦,溥杰,皇宫…溥仪的一生都在告别,跟亲人,跟时代,跟历史,身不由己。@上海国际电影节 4k修复版

30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城门开的那日 竟是离家之时

31分钟前
  • Hauu
  • 力荐

所有的离开你都赶不上,所有的门你都打不开。所有的人都是撒谎者。

34分钟前
  • 囍夭夭
  • 推荐

不偏袒的好片儿!一个进自己原来的宫殿还要买票的皇帝。

37分钟前
  • 单线程青年
  • 力荐

文绣冲入大雨,婉容堕入烟楼,青白蛇与红白玫瑰俱凋落,徒留末代君王像失魄的十二少一样老去。

39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神作。三个小时完全不觉得长,没有一个镜头是浪费的。有人觉得这个电影太过魔幻主义。但那个时代, 这群人,不用魔幻现实主义的镜头怎么能体现的出来!尊龙太美,绝望之极时眼神里也有傲气。只可惜时代弄人。最后蛐蛐的隐喻太太太太太贴切又催泪。

44分钟前
  • 颜小兽
  • 力荐

溥仪只是那个大时代里一个无法左右自己命运的小人物,注定在历史洪流中成为悲剧人物。……贝托鲁奇并没有洋洋洒洒的去讲溥仪的故事与中国的历史,而是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看待末代皇帝的人生。只是……紫禁城太监还有皇帝与皇妃在后宫都是一口英文……★★★★☆

49分钟前
  • Q。
  • 推荐

太寂寞太寂寞了,这样一个孩子从小到大都是寂寞的,好不容易有一点儿亲情、爱情、友情,很快都被剥夺掉了。他因为寂寞而衍生出的种种行为都挫败了,最终给他带来更深的寂寞感。这也是看了这么多遍,依旧这么打动我的地方吧。真是从一开始音乐一起就难过得不行。

50分钟前
  • 邓安庆
  • 力荐

他痛哭流涕追阿毛、失魂落魄追婉容,但始终追不回那昔日辉煌的时代。他反抗太监偷窃文物、反抗日本傀儡操控,但终究反抗不了自己跌宕唏嘘的命运。他做了一辈子囚徒,在紫禁城在满洲国在抚顺管教所。终于买了张观光票,在赤色余晖中蹒跚进入太和殿。须臾一世,只有那皇座下藏着的蟋蟀,还认得他是帝王。

51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能赶上电影节3D巨幕演《末代皇帝》真不容易。全片处处都是痛点。尊龙演的溥仪太经典。最后登上宫殿时,小心翼翼回头看,那种微妙的感情,配上一只穿越半个多世纪的蝈蝈,精妙动人。

54分钟前
  • 赫恩曼尼
  • 力荐

这不是你的错……这真的不是你的错。或许隔着银幕来看,溥仪的人生遭遇令人唏嘘,然而,比起前朝旧史的末代君王们,他这个退位皇帝已经算是得善终了。

57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尽管看一群中国人在屏幕上讲英语很是奇怪,但不能否认这是部出色的电影:它与国家无关,与王朝无关,这只是一个渴望自由却不得的人的编年史;"门"的意象被反复提及,寓意溥仪被禁闭的一生;贝托鲁奇娴熟的运镜,要人命的广角自然光,美妙的配乐。

58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光影,音乐,及每一个具有寓意的表现手法都不用再多作笔墨褒赏,极惊讶导演对溥仪这个人的解读以至于成就这部电影所呈现的态度,把整个故事说完,尔后留观者独自在唏嘘。那个关于"门"的意象完全表现了溥仪近乎悲剧的一生,作为一个小孩,他却自幼被禁锢;作为一个皇帝,却沦为时代的牺牲品。

1小时前
  • A-sun*
  • 力荐

作为一个外国导演不可能拍得更好了,但我是一个中国人。

1小时前
  • Mignon松弛地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