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拍摄于1987年。1987年是个微妙的年份,中国正处在和西方世界蜜月期的尾巴上头。1987年以后,因为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风向变了,由80年代中期的笑迎八方客变成了选择性吸收。无论如何,像当年那样,为了配合一部电影拍摄而封闭整座紫禁城,连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来华都参观不得的事情,再不会发生了。
中国投之以桃,贝纳尔多·贝托鲁奇也报之以李。纵然这部片多少带着点西方人对中国的猎奇眼光,但大体上还是不倚不斜地讲述了一个十分中国化的故事,没有太多偏见,也没有太多溢美之词。当然,辫子头、忠字舞、领袖同志这些已成为中国文化符号的东西,还是免不得被拿出来大书特书一番。没有办法,电影是要给观众看的,大多观众没时间,也没兴趣去细细挖掘中华文化的深厚之处,必须拿这些已经定型的符号去冲击他们的眼球。就像我们一说美国,首先想到的也是汉堡、白宫、摩天楼和自由女神像一样。
抛开这些表面化的符号,《末代皇帝》的最成功之处,在于它完整讲述了一个“人”的故事。中国史书处理皇帝的方式,向来是用简单的两分法,要么是明君,要么是昏君,没有中间地带可言。溥仪自然要被归于昏君的那一类里头去,一说到他,懦弱、昏庸、叛国等大帽子立刻就扣上去了,这样的皇帝,似乎根本没有为他著书立传的必要。我们要写的,是秦始皇,是汉武帝,是唐太宗这样的帝王,让大家在他们纵横捭阖、开创盛世的伟业中感动地流下热泪。偶尔拍两部昏君的影视剧,也基本是当成爱国主义警示教育片来拍的,目的是为了告诉大家,这样的人,应该被永远钉到历史的耻辱柱上头去。
《末代皇帝》没有这样拍,没有美化,没有贬低,它只是把溥仪当作了一个普通人,一不小心诞在了帝王家,莫名其妙地立为皇储,然后被大时代裹挟着不断向前、向前、再向前。影片里的溥仪,没有什么大智慧,眼界既不深邃也不宽广,厚此薄彼、欺软怕硬都写在了脸上,平凡得跟紫禁城外的你我一样。在观影的过程中,大家很容易便忘了,他是一个皇帝,就像我们也很容易忘了——皇帝首先是一个人,其次,才是一个皇帝。
这种处理方式在当时无异是新奇的,哪怕放到现在也是凤毛麟角的,然而就是这种对人性的细致刻画,才让影片显得分外亲切动人。我们可以看到溥仪在享受皇位带来的前呼后拥时的虚荣,可以看到溥仪在和婉容新婚之夜时的青涩,可以看到他对西方花花世界的崇拜,可以看到他对自由的向往。哪怕在看到他人生中无法抹去的最大黑点——和日本人勾结成立满洲国时,也不会对他深恶痛疾。换作任何一个普通人,在面对可以重返往日崇高地位的巨大诱惑时,他有没有能力抵挡得住?
这种对人性的细致描写,让我们从皇帝,这个在史书里尊贵得不可直视的面具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于是,人物、时代和观众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影片的效果便达到了,而附带的那些文化符号和历史进程,自然也就映入了观众的脑海。
导演和编剧皆是西方人,他们当然知道,最能打动西方观众的是什么。文化有隔阂,但人性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末代皇帝》能在外国取得成功并不奇怪,就像大多中国观众不知道《哈姆雷特》发生在哪国、哪个时代,但对“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也心有戚戚焉。大多西方观众对清末、民国和共和国的历史也不那么清楚,但他们可以感觉到,个人在面对时代车轮时的渺小和无可奈何,那些表现出来的,或丑或美的嘴脸,他们都可以代入其中——至于历史,那不过是舞台而已。历史延绵了这么多年,什么背景都变了,但人,唯有人,才是舞台上不变的主角。
说到底,这才是文化输出的正确方式。中国文化的那些符号,比如张国师最爱的那几个——长城、方阵、剑客、整齐划一的舞蹈等等,大多人已经看腻了。我们想看的是人,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中国人,不是那些混入宏大场面之中的,面目模糊的泥胎木偶。我记得王小波在书里写过,有位外国人告诉他,60到70年代的那段历史,虽然是社会的悲剧,但却是艺术家的宝库,在那个扭曲的年代里,不知道会发生多少精彩的人性故事啊!因为此,他甚至觉得有些嫉妒中国的艺术家。
然而我们中国的艺术家却走偏了。在文化输出上,我们也一直在搞两分法。要么跟早前的“中国风”电影一样,一味买惨;要么跟如今的“中国风”电影一样,只拍盛世,完全忽略了人性的复杂,完全忽略了大时代下呈现出来的世间百态。这样的东西,一部两部是很新鲜,可三部四部下来,自然也就乏味了。
《末代皇帝》之后,中国文化输出最成功的电影大概算是《卧虎藏龙》。这部片子的精彩之处也不在于武侠风打斗场面,而是类似于《哈姆雷特》般欲望和伦理的冲突,片中的人物个个是有血有肉的,不是机器,精彩的打斗不是为了战胜怪兽,是内心激烈的斗争折射到肢体和语言上而已。《英雄》在某种程度上也想要模仿《卧虎藏龙》的路子,可惜它还是忽略了“人”,更多是想说一些“大一统”、“天下苍生”之类大而空的中国性政治正确,没有深挖进个人内心,效果自然也就打折了。但纵使如此,它对西方观众的文化普及,也比什么一言不合就要去打怪兽的《长城》高明多了。
为什么如今的中国电影无法打动人心?因为它们根本没想过要去写“人”。在这些影片里,人物全是符号,全是背景,都被导演和编剧构思出来的,匪夷所思的情节和逻辑推着走,不是一个正常人应该做出来的事情。一部好的电影,“人”才是关键,情节和对白都是从“人”的心底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的。不在人性上头下功夫,中国的文化输出,始终都是一场自娱自乐的自high而已,方阵排得再齐,灯笼点得再多,也于事无补。
《末代皇帝》是第一部获得中国政府的允许,进入故宫实地拍摄的西方电影。这是一次新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国门大开,迎接西方艺术家和观众的行为,这无疑是文化交流领域的一次巨大的进步。
电影中有三处前后呼应的点:
第一处,是他的乳娘被突然送出宫外,溥仪心理和生理对她的依恋瞬间受到切断。溥仪一边奔跑一边呼喊着乳娘的名字,最终还是被档在了皇城内部。这一次“开门”的失败,是清朝遗老对这位少年皇帝上的成长第一课,试图将他还未成熟的心从对母乳的依赖中抽离,用分离的痛苦教会皇帝成长的滋味。
第二处,是溥仪的生母在城外服鸦片自杀后,他来到城门口希望出门探望。透过层层看守,溥仪看见外面热闹的街道和来往的人群,他深感到自己的被困处境,于是向看守怒喊“开门!开门!”但天子的权威在这里却毫无用处。愤怒和悲伤涌入心头,少年的溥仪一怒之下将自己怀中偷养的宠物小白鼠狠狠摔死在朱红的城门上。那小白鼠好似他的象征,终日受困于香囊之中不得脱身;此时此刻,他摔碎了囚徒的脑袋,仿佛是在意念中给受困的自己做出了一种极端的了结。
第三处“开门”的呐喊发生在几十年后的伪满洲国。妻子婉容在生子之后被日本人强行转送到疯人院。皇家后人遭到毒杀,皇后也面临迫害。溥仪得知后飞奔下楼,追随到大门。历史又一次上演,朱红的城门再一次被关闭。面对与家人的生死之隔,溥仪心里已是翻江倒海,但身体上只是颤抖地对守卫说了句,“开门——”,便作罢。这一幕对溥仪来说太熟悉了,熟悉得令他害怕。他知道无论他做出怎样激烈的斗争,这扇禁闭的大门都是不会向他打开的。他只是城墙内的傀儡皇帝,他甚至不能掌握开门关门的权力。
溥仪的一生是失败的,但是他的一生对后人的警示作用是很大的,能够有这样一部摒弃文化差距,意识形态差距的纪录片,是非常让人欣慰的!
如果有一部电影是晚清的“入门”的话,那就是这部The last Emperor.如果有不外文片能够以旁人眼光揭示历史的痛的话,那也是这部电影。溥仪这个“傀儡”的代名词,导演并没有我们通常对他的痛恨,反而是一种无比的同情,就像我们从来不曾考虑过的一样,他其实曾经反抗过,他曾经痛苦过,只是他的力量太小。
这部电影最能让人折服的我想应该是细节了,这些细节包括了场景,着装,还有那些影片中不到几分钟但几乎影响中国几代人的历史细节。首先,电影开头宏编巨制一般展现给观众晚清宫廷的气象,规矩,这就是对晚清宫廷文化的入门。也许在我们看来,这种恢宏,更像是舞台上了《图兰多》。还有让我感动的是电影中的路面都是清一色的泥巴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在大部分中国导演的电影中,晚清,甚至唐朝的路面都是水泥。所以这部电影中的新鲜泥土的感觉让人“热泪盈眶”啊。最后,导演他没有在电影中剑拔弩张,大张旗鼓的要批评什么,而是非常优雅的客观的表现,如袁世凯登上泰和殿,那段兵荒马乱的时间,只是用15岁的溥仪和Johnston的对话来表现:
溥仪问:Is it true, Mr. Johnston, that many people out there have had their heads cut off?
Johnston答:It is true, your majesty. Many heads have been chopped off. It does stop them thinking.
非常委婉,非常经典。
对待日本的问题,导演也没有直接刻画他们的尖嘴猴腮,而是以军官的自杀,收音机中天皇宣告日本投降,还有在监狱中播放的纪录片来表现它们的十恶不赦。
时光荏苒,昔日威风凛凛的最后的皇帝,现在成了一个佝偻的老人,然后在灰白的街道上浩浩荡荡的迎来了一个整齐的队伍,扛着毛泽东的巨型画像,高呼“毛主席万岁!”他会是什么感想?当他看到监狱长,那个曾经挽救过他的人,被红卫兵托去批斗,他要辩解,力量却微乎其微。贝托鲁只是通过溥仪说出了“It must be wrong!He is a good peoson!”
就是一些非常细微的细节,才会让人感到震撼,惊异,同时绝对不会厌恨溥仪这个悲惨的人。他因为要去统治整个中国旧有的社会,是制度的产物,也就是这个紫禁城,将他禁锢。然而就是因为这种禁锢,才会让他进入到日本人的禁锢,他从来没有过接受任何教育或者信息去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从晚清到民国时期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最后他老了,非常老了,才真正适应这个社会,不知道是一种欣慰还是一种悲哀?
然而我知道,那段历史,尤其是在外国导演的镜头下,对我而言是一种痛!
贝托鲁奇镜头下的中国始终是存在于他想象中的红色国度。电影拍得过于西化了,但讨巧的用溥仪的命运承载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的变迁,进而阐释人与命运对抗的古希腊悲剧主题。如果说人的一生是不断失去的过程,溥仪无疑是失去最多的,因为他曾经拥有整个中国...
一部酷似史诗的电影,张力很足,镜头娴熟大气,演员表演纯熟,从各个角度还原了中国的历史,细节十分出色。这部电影涵盖了太多的元素,耗资庞大,临时演员数量极多,场景大气恢弘。可以说是一部极其优秀的电影。只是关于历史的感慨和影片的深意或许还可以再深掘一点。总体而言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史诗巨作
喜欢尊龙。他把溥仪演的太好了。事实上溥仪哪里值得那么多同情呢,他的一生在不幸中成就了大幸,在那个乱世里,他比几乎所有人都过得要好,过着国宝大熊猫的生活。他做错了的事,有人代为受过。他没有的气节和美感,还有人演出来赐给他
我觉得对于一个外国人拍的中国人物传记来说,它最可贵的不是那些对比强烈的色彩和镜头,而是他的态度,他对这个人物的理解,他并没有评判什么但是他把故事默默地摆在那里,到结束,你会一时觉得心情复杂,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电影里不仅仅塑造了溥仪一个角色,而是通过细节也讲述了围绕着他的一些人的沧桑,这对于一个外国人来说,我觉得异常珍贵。虽然还是有些次要人物显得有些脸谱化,呵呵。。。CC版本,3小时38分。。。
26岁的陈冲真是美得叫人目瞪口呆
有史以来一部最地道最出色的中国电影,居然,Made By Italian~
极致的美,极致的伤。音乐太灵,画面太精,原来早在1987年,外国导演就早于《活着》《霸王别姬》把20世纪中国历史拍的如此炉火纯青了…“我从未和家人分开过” 额娘,阿嬷,婉容,庄士敦,溥杰,皇宫…溥仪的一生都在告别,跟亲人,跟时代,跟历史,身不由己。@上海国际电影节 4k修复版
城门开的那日 竟是离家之时
所有的离开你都赶不上,所有的门你都打不开。所有的人都是撒谎者。
不偏袒的好片儿!一个进自己原来的宫殿还要买票的皇帝。
文绣冲入大雨,婉容堕入烟楼,青白蛇与红白玫瑰俱凋落,徒留末代君王像失魄的十二少一样老去。
神作。三个小时完全不觉得长,没有一个镜头是浪费的。有人觉得这个电影太过魔幻主义。但那个时代, 这群人,不用魔幻现实主义的镜头怎么能体现的出来!尊龙太美,绝望之极时眼神里也有傲气。只可惜时代弄人。最后蛐蛐的隐喻太太太太太贴切又催泪。
溥仪只是那个大时代里一个无法左右自己命运的小人物,注定在历史洪流中成为悲剧人物。……贝托鲁奇并没有洋洋洒洒的去讲溥仪的故事与中国的历史,而是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看待末代皇帝的人生。只是……紫禁城太监还有皇帝与皇妃在后宫都是一口英文……★★★★☆
太寂寞太寂寞了,这样一个孩子从小到大都是寂寞的,好不容易有一点儿亲情、爱情、友情,很快都被剥夺掉了。他因为寂寞而衍生出的种种行为都挫败了,最终给他带来更深的寂寞感。这也是看了这么多遍,依旧这么打动我的地方吧。真是从一开始音乐一起就难过得不行。
他痛哭流涕追阿毛、失魂落魄追婉容,但始终追不回那昔日辉煌的时代。他反抗太监偷窃文物、反抗日本傀儡操控,但终究反抗不了自己跌宕唏嘘的命运。他做了一辈子囚徒,在紫禁城在满洲国在抚顺管教所。终于买了张观光票,在赤色余晖中蹒跚进入太和殿。须臾一世,只有那皇座下藏着的蟋蟀,还认得他是帝王。
能赶上电影节3D巨幕演《末代皇帝》真不容易。全片处处都是痛点。尊龙演的溥仪太经典。最后登上宫殿时,小心翼翼回头看,那种微妙的感情,配上一只穿越半个多世纪的蝈蝈,精妙动人。
这不是你的错……这真的不是你的错。或许隔着银幕来看,溥仪的人生遭遇令人唏嘘,然而,比起前朝旧史的末代君王们,他这个退位皇帝已经算是得善终了。
尽管看一群中国人在屏幕上讲英语很是奇怪,但不能否认这是部出色的电影:它与国家无关,与王朝无关,这只是一个渴望自由却不得的人的编年史;"门"的意象被反复提及,寓意溥仪被禁闭的一生;贝托鲁奇娴熟的运镜,要人命的广角自然光,美妙的配乐。
光影,音乐,及每一个具有寓意的表现手法都不用再多作笔墨褒赏,极惊讶导演对溥仪这个人的解读以至于成就这部电影所呈现的态度,把整个故事说完,尔后留观者独自在唏嘘。那个关于"门"的意象完全表现了溥仪近乎悲剧的一生,作为一个小孩,他却自幼被禁锢;作为一个皇帝,却沦为时代的牺牲品。
作为一个外国导演不可能拍得更好了,但我是一个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