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霹雳舞》是80年代初的电影,那时美国已很成熟,现在的舞步都有迹可寻。但如果把《街舞少年》看作breaking的新成就,最大的区别就是现在更注重力量。《霹雳舞》中还比较注重动作的花样所呈献的视觉效果,《街舞少年》中注重的却是能量的最大限度的爆发。从美国现在breaking高手的视频也可看出这点。就好像武术一样,新手是都是一套套花拳绣腿,外人看来有模有样,拍手叫好,但越是高手越摒弃招式,留下的只是能量的运用。腾跃而上或千斤压顶,大力金刚指和二指禅都是高级形式,非功力之深不可及也。
《霹雳舞》在我国放映后曾引起一阵breaking热,但不久又冷了,直到近几年才又兴起,并迅速发展,水平也渐与美国靠近,但却无法追及。这也说明越到高地越难进步。
据说80年代因为这部电影的引进,曾经引发“霹雳舞”的热潮。那时候,开放的中国,无疑对外来的文化充满了好奇,很多东西都会形成冲击,像什么《大西洋底来的人》的比基尼、墨镜等,还有喇叭裤、洋烟、摇滚、迈克·杰克逊等等。
我有个大学同学就特别喜欢类似“霹雳舞”的舞蹈。当年新生文艺晚会,几个男孩跳得舞台都在震天响,全场哄动。
所谓霹雳舞其实就是街舞,那时候分类应该更细化而已。那个时候还不被主流所接受,会认为只有混混才会跳,已经不是非主流,而是二流子了。
这个片子还有一个亮点是白色女主与黑人男主因为舞蹈结缘,打破了种族界限。在80年初这很难能可贵了。那时候《为戴茜小姐开车》这种黑白人相处题材都是很容易吸引眼球。
剧情就一般了。
而最后强行在评委前面跳舞,是后来很多国产片模仿的桥段。
对于摇滚、街舞、嘻哈等文化,就像《1984》说的“性文化”那样,有些统治者其实是不喜欢的,禁了,方便年轻人将精力转移。
那是1987年,满街都是时不时走个太空步或者表演一把“擦玻璃”的小孩,每个人都是“街头舞蹈家”。如果你那时候正当叛逆的年龄,你绝不会忘记这个电影,甚至至今,《霹雳舞》还是你看过最多遍的电影之一。
1984年这个片子在美国放映时叫《Breakin’》,在其他地方叫《Breakdance》,我们引进过来延续港台翻译成霹雳舞。内容讲的是一个叫Kelly的女孩边打工边学习爵士舞蹈,并且想通过参加各种选秀活动,希望获得一些机会,但是每次都被干掉。一个偶然的机会,Kelly认识了旋风和马达两个街头舞蹈家,她被那种街头舞蹈的热情所感染,开始学习这种被主流文化排斥的舞蹈。他们组成的街头舞蹈组合在各种街头PK中屡获胜利,并打动了她的经纪人,获得了参加舞蹈比赛的机会,最终让霹雳舞从街头走上舞台。当然中间一定还有些感情纠葛,加上主流与边缘文化的冲突,情节上虽然简单,但也不算乏味。
让我们反复回头的是舞蹈,还有丰富的美国街头文化!我们看到了DJ,看到了MC(还是Ice T扮演的),看到了街头涂鸦,反正一切都那么新鲜。虽然Hip-Hop现在已经被主流文化所接受,但是在80年代初,街头舞蹈还被远没被大家所理解,街头茬舞更是一种聚众滋事行为。而《霹雳舞》却用一种让大家都能接受的积极向上的方式,以及生动热烈的舞蹈,穿越了这种壁垒。
扮演旋风的Adolfo “Shabba-Doo” Quinones,曾被Dance Magazine评为Hip-Hop第一个偶像人物,并且有这种说法: “舞蹈在每个年代都有各自的代表人物,在30 年代是 Fred Astaire,40 年代是 Gene Kelly ,50 年代是 Donald O’ Conner ,60 年代是 Chubby Checker ,70 年代是 John Travolta,而 80 和 90 年代就是 Adolfo ‘Shabba-Doo’ Quinones 。” 说明他是街头舞蹈走向舞台的重要人物。后来包括Madonna、Michael Jackson、Lionel Richie这些当时的流行大腕,都请他担任过舞蹈设计。
还有一个以电影里扫帚舞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马达,他出演过Lionel Richie 的MV “All Night Long”,演《霹雳舞》时只有16岁,是Shabba-Doo舞蹈队的成员。女主角Kelly的扮演者是职业爵士舞蹈演员Lucinda Dickey,她还是个体操运动员,我们都对影片中她偶尔露一手的体操动作所着迷。
前一阵子,找到了《霹雳舞》的原声,那些音乐至今听起来依然让人热血沸腾,让人回想起电影中的画面。这张原声里没什么大腕,最牛的也就是 Kraftwerk以及Ice T,看电影的时候哪知道Kraftwerk是谁,后来听到他们为83年环法自行车大赛所创作的Tour De France时,第一个想到的是这不是《霹雳舞》的插曲吗?电影的主题曲是Ollie & Jerry创作和演唱的,这个一男一女的黑人组合是Ray Parker Jr.以前的乐队Raydio的成员,在《霹雳舞》I和II后,就销声匿迹了。
正是这几个家伙,给我们当时沉闷的生活制造了不少欣喜的期待。下了课大家都在楼道里练向后滑步,能在地上作托马斯全旋状的同学受到女生的疯狂追捧。那种露出手指头的手套,被称作霹雳手套,那种高帮的帆布回力鞋,被称作霹雳鞋。没有人会回避这种狂热,最羞涩的人也会偷偷的用手臂作出波浪的动作,无所谓好坏,那一个动作的瞬间,你会一下子得到一种释放。
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在追寻一些生活中值得沉迷的东西,来摆脱日以继日的枯燥生活,那些闪光的一点一滴才是我们生活中值得追寻道的东西。回想起来,20 年前,信息还少之又少,没有什么所谓的流行文化,所幸那时还会引进这么一部电影,让那一代跃跃欲试的年轻人得到一些改变的期待。你的生活里还有多少为之一振的感觉,就像当年在电影院,电影里的舞蹈评委们吃惊地问那些奇装异服的舞者“你是谁”的时候,所有人都齐声回答:“旋风——街头舞蹈家!”
OUT电子杂志小组:
http://www.douban.com/group/outzine/blog:
http://www.foreveryoung.cn/blog/?p=111OUT电子杂志稿件:
http://www.outzine.com/?p=3时隔25年,再次看到这部电影的高清,仍然是那么有激情,当年全国范围内组织霹雳舞大赛、大街小巷充斥电影原声、所有年轻人都穿霹雳舞鞋带霹雳手套的情景好像就在昨天,但是今天已经没有人记得霹雳舞了,大家只知道街舞,毕竟过去了25年了
我居然看过.而且还记得其中的经典舞段.
摇滚乐 霹雳舞 帅爆。八十年代挺酷的。
也不记得小时候哪里看的了.
中二、直接、天真、俗套到显得特别单纯的霹雳舞主题爆米花电影。剧情简单幼稚到极点。全部亮点集中在累计长达40分钟、占据半部电影的霹雳舞蹈中。无论是街头炫技、室内斗舞,还是个人Solo、爵士表演,都无比精彩。不仅是眼花缭乱的编舞与街舞技能秀,更能看到每个舞者由内而发、青春四射的活力与激情。虽然舞技可能并非一流水准,但时至今日那股热血澎湃的情绪仍然能传达给观众,仍有鲜活的生命力与时尚感,纯真诚恳,毫不过时。难怪会在80年代末的中国大陆刮起霹雳舞风潮。两星半
霹雳舞的启蒙教育~
这个。。。小时候都看过吧。一人还弄个霹雳手套。。
曾经模仿其中的动作 把一条刚穿的裤子弄了两个大洞 我妈居然没骂我 木哈哈哈哈~~~
这个电影当年的影响真是大了去了,那个拄着拐杖跳舞的印象很深刻。
对于八十年代的先接触到这盘录像带的人来说,这不是电影,这是一扇门,门那边是另一个宇宙,是拔份儿泡妞儿出来混的入场券,是你没看过你不会跳就不带你玩儿的葵花宝典。。。另,青涩的尚格云顿,还不知道未来的方向。。。
哇,上高中时看过五六遍的,八十年代末那时霹雳舞风靡全国啊,我也痴迷学了好久的,真不敢相信这是尚格云顿主演的?
吃着儿子不爱吃的棒棒糖,又看了一遍。有多少青少年当年看了这部电影跳上了霹雳舞啊。我当时初一,班主任是新来的老师,带我们全班去电影院看了。至今还会太空步和摸玻璃。初中时代没有课外班,太幸运了!
当年霹雳舞正经火了一段时间,我表哥阿昆就跳这个,还跳的很好
一部 1984 年的美国霹雳舞主题音乐电影,辗转流通到小城汾阳,成为贾樟柯的舞蹈启蒙,也转化为其后来作品中舞蹈元素的养分。在《电影的口音》中,他自称自己曾经是县城里最好的舞蹈者,我想电影中传达的不登大雅之堂的黑人街头舞蹈的“口音”也是为其所喜爱的:重要的不是假模假式的专业精神,而是投入一项艺术时的狂热所带来的质性的跃升。
almost an 80s pop culture documentary with sensational grooves and dance moves. and with all the hormones in the air it also depicts the racial barrier on point.
据说当年是经典 现在看来 很一般。。。
《霹雳舞》拍摄于1984年,引进与1987年,之后在我国掀起了霹雳舞狂潮,大街小巷都能看到提着卡带录音机的青年舞者。我是在备考TEF期间看的,感觉受到了不小鼓舞,30年之后仍然冲劲十足。本片主角演技一般,但舞技绝对是一流,背景音乐动感无限,马达扫地,街头斗舞等场景令人过目难忘。
小时候在黑白电视上看的,居然是尚格·云顿主演的?
距上次看已经过去了至少20年。以现在的角度再看这部电影,剧情和舞蹈动作已经弱爆了,看的无非就是一份对童年的怀念
看完不知不觉已经12点半了,虽然是28年前的舞蹈片,但是如今看来也不比舞出我人生差
现在再看这片子可真是。。。蠢啊。。强忍着给个三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