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骨嘲笑他的朋友说世上没有真爱,一边却积极回家相亲主动记电话约姑娘见面。说自己看不懂文艺片喜欢马大帅,却想着要自己买数码相机去拍东西,妹妹泼冷水他还不高兴。
人生就是这么矛盾,地下是六便士,头上的月亮。想要卖正版却望而却步,回到了天桥当走鬼,从前面中能看到他自己都看不起天桥货,因为那是压缩的,没想到最后自己也成了那样了。
他说不要看着有摄像机就装高尚,在我看来排骨是装洒脱。不知道在没有摄像机的深夜,想到自己没有几把爱情,在天桥卖压缩货会不会伤心。
高分的题材,莫名想起五条人的歌
看到一个普通盗版碟商贩的纪录片分那么高,我也去看了这部纪录片。
一来他是真的文化程度不高,并且非常无掩饰的告诉记者自己的情况以及字都认识不完
二来他提及的电影实在都是经典,基本上到了现在2022年也不过时的好片,而且也不是那种俗气的电影,楢山节考,落水狗,牯岭街,教父。。
对自己是谁,能做什么,在做什么,好的不好的,自己不懂得,其实他都知道,认得很清
对个人价值观上的一些东西不谈
单说说他对电影的叙述,很引起我的一段回忆
我一开始看到一些好电影也感觉是打开了新世界大门,但我也发现由于自己文化程度各种原因,对历史啊什么的不了解 导致我没办法理解,看懂一些电影,但我知道这是好电影,一开始我也是想装,但慢慢的我真的感觉很痛苦
越是喜欢电影,越是发现自己知道什么都不知道
就活在信息茧房里,我想知道世界是什么,我宁愿自己重新学一次历史,我开始为了看懂一部电影查历史,各个平台查影评查分析
后来我因为电影了解了二战,了解了霓虹战国真田幸村,德川幕府那批人的历史,边查资料边看
我文化程度也不高,而且我还不像排骨那样坦然,对自己是谁这辈子要干什么认识得也不算清楚,但因为电影,我宁愿重新学,边查边看,是电影打开了我想重新活一次的心。
优秀的纪录片都会让我思考所谓的“纪录片价值”,而《排骨》的动人之处,或许也同样就在于它粗糙的外壳下人性情绪的细腻。“排骨”是“后千禧一代”大陆影迷真实状态的写照,娄烨和贾樟柯等第六代导演用手持DV书写故事,无数像排骨这样的盗版碟贩子不断传述着——排骨自己看不懂那些艺术片与先锋电影,但又实实在在地参与了零零年代大陆迷影场景的组成。
改开的时代背景破除了信息交流的地区与阶级障碍,DVD不仅仅是影像传递的载体,更打通了排骨等农民出身的、未受足够教育的人群与中产的、有良好艺术品味与追求的人群之间的阻隔。这是那个时代所特有的,其实也是把排骨这样的一类人推到了一个尴尬的位置:受到乡土人际与传统思想的牵绊,又受到的当代文化“开化”与新潮观念影响的状态。所以,他有爱情需求,却给婚姻圈出了物质定义;他向往自由爱情,不满老家人对黄头发颇有微词的“封建思想”,却又给自己划定了社会定位与阶级角色,自言“像我这样层次的人,是不会有爱情”的。这是接触到社会的参差后一种“务实”的自我认识吗?可是当他与失恋的朋友在一起时看似超然于爱情之外的言谈,和死守手机等一条短信回复的痴态却又形成了一种对比。排骨其实和其他人也没有什么不同,所谓“像我这样层次的人”的话语,或许与那些超然于爱情之外的言辞一样,只是在伪装成熟与务实之下,依旧有仰望理想的渴求。
文/王栩
(纪录片:《排骨》,导演:刘高明,中国大陆,2005年)
因为长期贩卖艺术电影,这个卖影碟的小贩排骨其个人认知实际上已经同他这个层次的人不一样了。只是排骨不知道而已。
纪录片《排骨》跟拍一个小贩的职业生涯,同时,镜头下也展现出中国人一段渐行渐远的生活。这段生活在时间层面属于一个相对于今天来讲较为舒缓的时期。即使纪录片的拍摄地点在深圳,镜头里也未曾觅得能反映出深圳这座城市快节奏生活状态的些微特征。倒是那些在排骨的出租屋选购影碟的客人们悠闲的神色映照出生活的惬意以及对时间充裕的一份满足感。
坚持只卖艺术电影的排骨用自己的坚持成了碟贩中的专业人士。他的专业在于,他几乎能找到那些大师级导演的所有作品,并且,将这些作品背得滚瓜烂熟。久而久之,以自己“浸淫”在艺术电影这一领域的专业眼光,排骨能从影碟的封面一眼辨识出这是艺术片还是商业片。
《排骨》并没有遮掩这个绰号唤做排骨的碟贩卖的都是盗版影碟,因为那是一段每个人都难以磨灭的生活记忆。这段记忆以看碟、淘碟构成了普通人闲余时的消遣,无形中也打开了一扇窥探外界的窗口。虽说这扇窗开启的有限,可它在文化传播的方向却起到了一个较为尴尬的作用。就像排骨认识到的那样,并不是正版碟贵,只有一部分人才看得起,而是有些电影正版碟不会做。
正版碟不会做的电影排骨能找到,这是淘碟的人爱到排骨这里来买碟的原因。能帮客人找到他用了十几、二十年都没找到的一部片子,是排骨卖碟之余品尝到的简单的快乐。这样的快乐在镜头里以优裕的时间为依托,透视出排骨卖碟的出租屋里真正的闲适和自在。它是影像记录下的真实的生活,它无法复制,以至于成为一个消逝的记忆。
这个记忆因为排骨的出现而让每个人都熟稔的一段生活有了不寻常的意义。只卖艺术电影,让排骨在碟贩中不经意地突显了自己,这可能就是排骨所具有的影像价值。其具体体现在于,当看碟、淘碟成了历史,纪录片为我们保存了一段吁求开放的呼声。它让排骨在盗版影碟蔚然成风的时期犹如一股清流,与人无害的做到了正版碟未曾做到的事。
一些国内的知名导演也纷纷寻上门来,从排骨这里选购久觅不见的片子。排骨的商品获得了艺术家的肯定,同时,也提高了排骨卖碟的危险性。当排骨这样的挣点小钱,又犯了点小法的碟贩受到知名导演们的关注,其自身相应的会受到不明势力的滋扰和干涉必定在所难免。这是一种生活常识,跟拍排骨的导演或许在经验层面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可排骨面对镜头却不无忧心的表达了自己对此的焦虑。镜头前的排骨一再强调查盗版不应该查到他的身上来,因为在他上面还有不少大批发商。排骨的强调有着挣扎于底层的辛酸,可这份辛酸难以撼动代表了一种套路模式的官方思维。排骨用自己对艺术电影的专业售卖成为了碟贩里有价值的人。正是“价值”容易使得排骨这个卖盗版影碟的小贩触及到官方敏感的神经。其关键在于,排骨的商品提升了盗版影碟的艺术品味,附着其上的文化内涵不说是对正版碟的冲击,也是对文化保守心态的嘲讽。
纪录片用平实的镜头展现生活的同时获取观众对生活的理解和思考。它不是为了揭示什么,而是触摸同我们相类的一个人的人生之旅。这段旅程上,遍布一个普通人的生活点滴,它们历历在目,掺杂着内心生发出的感悟和体认。那些大实话般直白的陈述,无一不是经历后的真情流露。它们埋葬了曾经的一本正经,改用调侃的方式在对生活的戏谑里应付着自己的日子。
排骨以前在老家时也进过工厂,在深圳也有过一个比老家工厂薪水多一倍的工作。随着个人选择的变化,排骨做起了生意。做生意是纪录片对变化中的中国老百姓一个隐性的切入。排骨的大实话赋予做生意以增加收入的意义,这个意义在镜头面前表达的并不羞涩,充满了朴实的直率。
直率也是见了世面的中国老百姓身上显而易见的变化,在排骨来讲,是他随着观念的进步而痛快淋漓的表达方式。表达对未蜕去封建意识的乡邻的不满,抨击重利益轻感情的恋爱观的泛滥。排骨直率的表达出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那是他从生活中尝遍苦涩滋味的个人经验的总结。
个人经验贯穿纪录片《排骨》之始终,总结出普通人生存不易的艰辛和困顿。尽管排骨在纪录片里从头到尾都以轻松的姿态把自己呈现在镜头下,在身有同感的我们看来,这样的轻松不过是笑对生活的伪饰。它亦属个人经验的范畴,历经风雨后依旧笑容可掬的精神内核。
排骨售卖影碟的出租屋迎来了拆迁的命运。这不可抗拒的人为的外力渲染出个人命运的不可预知性。夜幕下的天桥上,排骨端着盛放影碟的纸箱,开始了危险性更大的游摊生涯。夜色愈浓,行人稀少,无人光顾的生意让排骨愈显寂寥。这一幕,终将遁入历史的深处,化作我们在影像里对一段曾经的生活回望时无限之惆怅。
(全文完。作于2022年4月9日)
——文中观点属于作者本人,本人文责自负,与发文平台(含各类网站、论坛、自媒体、公众号)、转载纸媒、以及他人无涉——
作者简介:王栩。所用笔名有王沐雨、许沐雨、许沐雨的藏书柜、王栩326,定居重庆。
就很黯然神伤,排骨被女友放弃,他自己也放弃感情,最终店铺被拆,女友分手,电影在最惨的地方结束了。我真害怕排骨当场跳天桥
盗版碟商的辛酸史,卖翻版DVD确实不好,但还是挺喜欢排骨想帮助更多人找到自己想看片子DVD的愿望,排骨这个人也挺可爱的。顺便告诉大家一件小事情:其实网上能下载的大部分资源都不是官方受权的,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盗版!
生活为刀俎,你我皆排骨。
致痴迷于电影的那些日子-过去的,现在的以及将来的。
纪录片是用来讲故事的,特别是这般的故事,感谢走访排骨并带来故事的制作团队们。这么有钻研精神的人现在真是少见,他承认他以他的文化水平看不懂欧洲的艺术电影,但这并不能代表他不去完善他的卖碟体系。现在许多人缺少了工作和生活的激情,可排骨不一样,就凭这点这部纪录片就值得推荐。
現在是2015年,排骨你還好嗎?找到沒有愛情但還湊合的女孩沒?
整部电影毫无章法可言,像是肆意截取的生活片段,然而他的选取的角度又是精妙的,由一个只卖文艺光碟的小伙子着眼,这个角色像个纽带,从文盲到文青,从农村到城市,从物质到爱情,镜头捕捉的是一场行进中的戏,听说后来排骨的‘窝’被警察端了,他也该行卖起了衣服,然而他的生活会怎样?偏向文盲了?
《排骨》这部片的看点在于卖碟小哥的身份与高层次精神生活的反差。排骨说自己看不懂的片子就是文艺片。他也搞不清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的关系。但他没有因为不懂就去否定。真正让他鄙夷的反而是来他这里想买“大片”和压缩碟的人。他劝那些人去地摊买。他已经不自觉地与普罗大众划清了界线,至少精神上是这样,毕竟他凡胎还要吃饭,肉眼还要相亲。他自嘲做点小事,犯点小法,空闲时也有选择性地给女顾客打打“售后回访电话”,正规里透着点不正经,可他评价盗版那段格局却又很大,与人云亦云的主流说教判若云泥。放到十几年后的今天来听,似乎更加发人深省了。正如排骨评价丽芬施塔尔“没有可看性,但有价值性”,这句对《排骨》也同样适用。
排骨,江西人,初中毕业。在深圳和朋友合伙卖翻版DVD,而且卖的全是艺术电影。排骨非常喜欢电影,他知道世界上很多电影大师和他们的作品,可是他说他从来都没看过,因为自己文化程度不高,看不懂。所以也不想看。他喜欢看马大帅和周星驰,他喜欢听两只蝴蝶
排骨哥其实挺幽默的,不过,是有点辛酸的幽默。
没想到导演关心的基本不是排骨的业务能力而是他的生命状态,当然这是人物类片子很正常的拍法。实话说我更想多看些排骨卖盘时候的装逼套路(咋能不卖塔可夫斯基哈哈哈哈),也很想看“贾樟柯的朋友王小帅的哥们”,更想看一个排骨装逼失败的例子……排骨身上最有趣的地方就是这个反差。感觉导演这部片还是受到早期贾樟柯影响比较深,仔细看这片跟[小武]在很多地方(尤其是“剧作”上)都有若隐若现的联系。
曾经收碟成癖,郑州火车站,天师大的生活广场,北京的三里屯北街,每个城市都有一个个这样的角落,聚集着满眼放光的电影发烧友,他们在如饥似渴的寻觅中,拼凑出内心神秘的藏宝图。
粗糙得刚刚好,像家庭录像带一样真实。排骨是我老乡啊,江西出来深圳生活,这样的小镇屌丝青年我身边真的太多了..一个非常努力勤奋但是又自卑的宿命论者。"我的层次看不懂""我的层次不配有爱情"他对自己做了太多的先决否定。没读过书,卖盗版碟只卖文艺片和作者电影,不是为了看懂,只是为从帮助别人中获得存在感。偷偷跑到别人卧铺上躺一躺,在马路中央被亲人监视的相亲。打电话用金钱数额衡量,拉上施隆多夫为自己正名。谈论张艺谋李沧东马云 ,永远底层永远仰望。赌马输了钱,取出新版人民币,闻了又骂"妈的这钱怎么臭的卧槽"把包包改成 "为人民币服务"用错了东西洗脸没关系 反正也没认真洗过 准备去纹身 听说要钱 还不如自己画一个 反正耳朵闲着也是闲着 打耳洞让自己酷一点最后在天桥上卖碟片 看得我全身冰凉到脚趾。
可以順便批判一下那些讀過幾年電影、泡過幾年豆瓣電影圈、搜過幾年網絡資源的人們吧。這些人好像天生就是世界最大的電影檔案館的館長或者是廣電總局文化局的審查員一樣,在批判和奚落盜版的時候自秀優越感(所謂盜版和網絡資源之間的關係也未搞清)。如果你不是看盜版出身,連屁都不是。
排骨嘲笑他的朋友说世上没有真爱,一边却积极回家相亲主动记电话约姑娘见面。说自己看不懂文艺片喜欢马大帅,却想着要自己买数码相机去拍东西,妹妹泼冷水他还不高兴。地下是六便士,头上的月亮。/ 高分的题材,莫名想起五条人的歌。
排骨就是个他妈的诗人,“以前我爱你你爱我的,有多深啊比太平洋都深我也不知道太平洋有多深,反正就是挺深的。现在发现其实比眼泪都浅。”就这种逼话这种修辞手法除了诗人还真没谁能说出来
胖鸟电影在搜集电影资源的时候也会有和排骨帮客人找到一张碟的时候一样的快乐。只希望国家给予小人物更多的空间,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层面。
今天使一个意料不到的日子,心血来潮登录胖鸟,然后意料之外,无法登录。一看才发现小生已经被抓了,侵犯了阿里爸爸的利益。然后想起了这个片,也是卖盗版的排骨。这记录了排骨的生活,也记录了盗版在正版的打击下生存。正如排骨说的那样,如果中国的正版能像盗版那样,做得价优物美,就不会有盗版了。
他对世界上的电影大师如数家珍,他只卖艺术片,但他从来不看,因为自己只有初中文化,看不懂。他说如果一部电影看了十分钟,就想睡觉,很闷,就可以断定为这是一部艺术片了。他说自己最高兴的事情是,帮有需要的人找到大师的片子,有个客户找今村昌平的(鳗鱼)楢山节考,找了二十年,如果能帮那个人进到货,是他最有成就感的时刻。他虽然没看过艺术电影,但却是一部行走的世界电影地图,随便说一个国家,他都知道那个国家最厉害的导演有哪些。改革开放初期的深圳,是很多人的人生起点和财富起点,他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逻辑清晰,可能比很多标榜自我的满口伯格曼老塔的文青纯粹多了。听说后来混好了,祝福这位地下卖碟人。
“喂~我是排骨,编号4352。我要下单,这些碟子各要一张:剥壳慢《第七疯印》、脱衣服《四百下》、疙瘩儿《精尽力疲》、屎浓多孵《铁屁股》、非礼你《大撸》《当年湿》、她可不是鸡《奸行者》、割你阑尾《枕边精书》、拉丝红蹄儿《黑暗中的撸者》、小津安二狼《东京物欲》《晚春不保》、今村娼平《楢山节操》…再加一张《爱情是狗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