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廷惨案

HD中字

主演:玛雅·奥丝塔泽斯卡 / 亚特·祖米卓斯基 / 帕威·马拉欣斯基 / 安杰列·查拉 / 达努塔·斯腾卡 / 扬·恩格莱特 / 马格达莱娜·谢莱卡 / 瓦

类型:电影地区:波兰语言:波兰语 / 俄语 /年份:2007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卡廷惨案 剧照 NO.1卡廷惨案 剧照 NO.2卡廷惨案 剧照 NO.3卡廷惨案 剧照 NO.4卡廷惨案 剧照 NO.5卡廷惨案 剧照 NO.6卡廷惨案 剧照 NO.13卡廷惨案 剧照 NO.14卡廷惨案 剧照 NO.15卡廷惨案 剧照 NO.16卡廷惨案 剧照 NO.17卡廷惨案 剧照 NO.18卡廷惨案 剧照 NO.19卡廷惨案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不是影评的影评:《卡廷惨案》与《波兰斯基回忆录》

这部电影是我三年前看的,直到今天才写下这些感想,大概是当时平静的心情没有让我产生动力。有趣的是,反而一本看似于此无关的个人传记让我颇有感慨。
  导演通过角色个人的视角与经历来还原一段历史,这是一个很好的说故事的方式,但正如那则短评所说:导演缺乏叙述一个故事的能力。像一张零散的简报,即使是篇幅最重的波兰军官家庭导游对人物的刻画也很简单,或许是有意为之式的点到为止,但在我看来更像是看了一篇新闻的摘要,想点开看详细内容却什么也没有了。不过平心而论导演还是达到了他目的——揭露一段历史的另一面。缺乏观赏性让我即使处于教科书尖锐的对立面也没有过多的情绪波澜。它赤裸、坚硬更是无奈和乏味。
  《波兰斯基回忆录》前半部分与《卡廷惨案》似乎并没有太大交集,波兰斯基在当时只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子不可能知道其中复杂的纠葛。但作为一个在波兰度过了童年以及青年时期的波兰犹太人,波兰斯基是这段历史的绝对见证人。但让我感到意外的是,无论对于纳粹德国还是苏俄,波兰斯基并没有在传记中赤裸地表达反感(也许是翻译的原因,我还没有看过原版),他只是冷静地叙述着另他的印象深刻的种种经历。
  波兰斯基在书中回忆到,“解放”克拉科夫初期,大批俄军入驻室内,波兰人民以邀请俄军军官享用大餐为荣,他们视这些外乡军人为救世主。在这段资源极度匮乏的时期,俄罗斯士兵也慷慨地向市民分享自己的食物,质朴地回应着波兰人的热情。源源不断地物资从俄罗斯运来,除了必需品,甚至还有棒棒糖、巧克力这些充满了小资情调的东西,让这个仍是一片废墟的伤病之城一下子跌入了欢天喜地。但与前者那些与士兵自发的回馈不同,后者来自政府的赠予却更像是一阵带有强烈目的性的糖衣炮弹。
  这是事实。
  与纳粹统治时期的波兰不同,苏俄鼓励波兰人民观看电影,墙上用德语书写的“只有猪才看电影”似乎不过是昨日历史留下的阴影。波兰斯基曾冒着生命危险翻越纳粹在犹太人区垒砌的高墙前往“雅利安人的世界”观看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影,没有钱又逃不了票的时候他就会站在剧院外面欣赏着精美的海报。而现在,禁锢不复,这座灰烬一般的城市欣喜若狂地接受了来自苏俄地盛情邀请,人们争先恐后地去观看广场免费播的电影,那些千篇一律的阶级斗争,大同小异的苏联英雄都让波兰人热血沸腾。而年幼的波兰斯基自然不明白电影背后的“意识形态”,他只是懵懂地觉得这些电影似乎都没有区别。凭借类似地手段,像一场隐形地殖民,苏俄让共产主义像集中毒气一般渗透着整个波兰。一车车农民和工人被运往广场,市民被有意识地组织起来进行“无产阶级”学习。那句刻在墙上曾被人无视的德语现在却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事实,多么讽刺。
  糟糕的是,宣传最终成为了控制。被培养起来的阶级意识让波兰的文化产业开始实行起严格的审查制度。一部电影上映前后往往就成了两部电影。连波兰人自己所拍摄的电影和舞台剧都必须是紧扣着共产主义来的。好莱坞评价当时的波兰根本不存在电影工业,不过是政府宣传的一个分支,从资金到制作都受到政府严格控制。连波兰人自己所拍摄的电影和舞台剧都必须是紧扣着共产主义来的,而印制厂被这些“共产主义宣传片”的占用也大大遏制了波兰独立电影的发展,很多优秀作品因为部分被送往苏俄冲洗而残缺不全。波兰斯基的便是受害者之一,他第一部真正意义上指导的短片《自行车》因此永远地成为了一堆废胶片。
  除此之外,波兰斯基在报考各种电影学院的时候也饱受这种阶级意识的折磨,当时的波兰盛行一中积分制度,类似中国的高考加分,大概就是工农子弟可以加两分,共青团员也可以加分。在满分7分制的情况下,这种加分累计总共有14分,就和这种制度本身一样离谱。
  回到这部《卡廷惨案》,比起红军宣传片里虚拟的无产阶级英雄,那些枉死在卡廷的人,那些真正的波兰人却渐渐被忘却,被长久地埋在了战争的尘埃里,只留下零星一些家属像孤独地斗士在苦苦追求一个说法。苏俄军官闯进她们的栖身之所搜查、逮捕企图掩盖罪行,和纳粹搜查犹太人时的嘴脸如出一辙。
  电影里将军管家的角色有些脸谱化,又是一个小人得志的故事,没那么坏,只是宣告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自此诞生。我记起马修斯卡德系列小说里地一句话:当我们回顾历史,我们感到欣慰,因为我们正在做的坏事前人也都做过。但同时也感到悲哀,因为未来的人也不会更好。看起来,人类历史只是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人们永远在追逐一个更好地世界,前路漫漫,因为不过是在转圈圈。纳粹倒台,共产主义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控制,像片中学校的那个女人所说:波兰人永远得不到解放。
  其实这段历史无论在是传记中在电影中甚至就是它本身,都是一出悲哀的黑色幽默剧,人们把屠杀同胞的刽子手当成神在供奉,心甘情愿接受洗脑和统治。我只是一个欣赏电影的人,一个读者,逃出教科书,对于波兰我所知甚少。不去评断如此又或是这般,我从这些追求理想、爱情与反抗的青年、内心伤痕累累的卡廷惨案受害者家属或者激情洋溢的波兰共产主义青年身上看到的无关民族强弱,而是一种放之四海皆准的悲哀。

 2 ) 灰烬中的钻石——电影《卡廷森林》 王怡

灰烬中的钻石——电影《卡廷森林》 王怡

  82岁的瓦伊达,是比基耶夫洛夫斯基更伟大的波兰导演。奥斯卡在2000年把终生荣誉奖给了他。柏林电影节拖到2006年,也向他颁出终生成就奖。谁又料想,他的风烛残年,还能拍出恢宏史诗呢。尽管今年的金熊和奥斯卡都舍不得再把荣誉给他。但在我眼里,《卡廷森林》无疑是近十年最伟大的电影。
  伟大到令我手足无措的地步。无论钻石还是灰烬,都超出我的写作能力,并叫我的词语山穷水尽。开头只十分钟,一个镜头,一句对白,已让灵魂起伏不已。 1939年,苏联配合纳粹,入侵波兰,将两万多名被俘的波兰军官押入集中营。妻子在教堂的临时抢救点寻找丈夫。一位神父跪在尸体之间。她女儿喊道,那是爸爸的军装。妻子跑过去,掀开盖在头上的大衣,下面却是一具被毁坏了的、戴着荆棘冠冕的耶稣像。那一刻,我和她同时被震骇。神父伸手,轻轻将耶稣像重新盖上。
  这突如其来的一幕,为电影奠定了一种令人战兢的崇高感。1989年之后,瓦伊达和波兰人民等了将近20年,来描述这个曾被谎言遮盖了50 年的惨案。但在瓦伊达这里,苦难是这样被描述的。那一场苦难中,最深沉的真相,不是我们被苏联人屠杀,而是基督被人类重新钉上了十字架。
  当妻子跨越大半个波兰,在波兰军官团被押送之前,找到她的丈夫,波兰最年轻的骑兵上尉。她劝他逃走,丈夫拒绝了。妻子绝望地说,你曾以上帝的名义说出誓言,与我联合,成为一体,直到死亡将我们分开。上尉说,可我对波兰也有誓言,我无法背弃军人的使命。
  史诗的伟大,在于它依靠的不是悬念。因为你一开头就知道他们的结局。但这部电影的重心,是每个人的定意与抉择。《旧约》说,人的灵魂是上帝的形像。《新约》解释说,这形像就是“真理的仁义和圣洁”。至于灵魂的内涵,康德的三分法是一个被普遍接受的理论,就是情感、思想和意志。当人的意志顺服真理时,人就胜过处境,葆有了他的尊严。
  上尉的父亲是大学教授,当纳粹召集教授集合时,妻子也劝他不要去。父亲和儿子一样,说我一定要去,要让德国人知道我们是站在一起的。1943年,德国人发现了卡廷森林的万人坑,全体波兰军官在1940年4月,逐一被手枪近距离从后脑勺枪杀,纳粹的纪录片说,“这是典型的苏联克格勃的手法”。希特勒向被杀害的波兰将军夫人颁发了勋章,要录下她宣读的声明,向全国广播。镜头在将军夫人的脸上几乎停顿了几十秒,纳粹威胁说,不然送你的女儿去奥斯维辛。她轻轻推开那份声明,走出房门,晕倒在街上。
  二战结束后,波兰被苏共控制。苏联重新制作了纪录片,声称1941年纳粹占领卡廷后,屠杀了波兰战俘。近距离从后脑勺射击,“这是典型的德国党卫队的手法”。高音喇叭说,每一具埋在卡廷的尸体,都在控诉着帝国主义的罪恶。从此,波兰人被迫活在一个巨大和高压的谎言里。卡廷,成为良心的试金石。一位高中毕业生在申请大学的简历里说,父亲1940年被苏联杀死。老师叫他改掉。可是,要在父亲的死上说谎,是我读大学的条件吗——是的,我们要重建波兰,如果连你们也被杀了,波兰的未来在哪里呢。
  善恶的区别永远最简单,谎言的自我辩护都极其复杂。可爱的孩子只说了一句话,“一个人一生只有一份简历”。老师交换意见,感叹说,你对卡廷事件的态度,决定了你对波兰人民的忠诚。二十分钟后,这位年轻人死在街头。
  一位姐姐,为上尉飞行员的弟弟定制了墓碑。上面写着,“1940年死于卡廷”。她以散播谣言的罪名被捕。之前她和弟媳讨论入党的事。她说,你决定入党,在新世界找到了位置,但我仍然在弟弟的世界里。如果我必须选择,我选择和他在一起。
  那你选择了死亡——不,我选择被害者一边,而不是杀人犯一边。
  电影中,四位军官的亲友们,都在艰难的生活中做出不同的选择。那位骑兵上尉在最后一批枪杀中,顶替了他的朋友。这位死里逃生的朋友,选择了沉默,在波共政权下升为上校。他与那位将军夫人有一次对话,讲述自己忍辱负重的理由。夫人一针见血地说,也许你的想法和他们不同,但你的做法是一样的。你想法不同又有什么用呢。
  这话的意思,是一个绝对的善恶标准,在我们的意志之上。是非之心,也刻在人的心上。上校最终吞抢自杀了。就如瓦伊达 50年前打破沉默的名作《灰烬与钻石》,选择顺服,就是选择灰烬中的钻石;选择悖逆,就是选择埋藏钻石的灰烬。
  卡廷惨案,使波兰在二战后落入彻底的荒谬。但如那位妻子所说的,只有死亡才能将一个誓言分开。意思是说,苦难和谎言都没有这个能力。哪怕苦难再大,哪怕谎言重复一千遍,或重复了50 年。
  因为活在谎言中,根本就不是活着。
  1991年12月23日,戈尔巴乔夫移交政权时,邀请叶利钦共同阅读了总统密档第一卷。他在回忆录中说,“当时我头发都竖起了”。密档有三份文件,即1940年3月5日贝利亚给斯大林的报告,及斯大林等签署的命令,同意秘密处决波兰战俘共 25700人。命令中说“审案时,不传唤囚犯、不提起公诉、不出示侦查终结书和判决书”。另一份是1959年3月3日,克格勃首脑给赫鲁晓夫的报告,统计卡廷屠杀的总人数为21857人,并建议“销毁全部档案”。
  1992年10月14日,叶利钦遣特使,去华沙,将三份密档的副本转交给了波兰总统瓦文萨,结束了维持半个世纪的谎言。
  被推土机埋在卡廷森林的军官中,也有瓦依达的父亲。没拍这部影片之前,他的电影世界始终是残缺的。50 多年来,瓦依达用各种寓言讲述一个苦难的波兰,直到他拍出这一段、不能不拍的历史的灰烬。
  但灰烬中找不到钻石,除非跪下来祈祷。影片最后的屠杀场面,无论你近一百分钟的心理准备如何,依然具有意想不到的震撼力。当一个接一个波兰军官,面对万人坑,被枪杀之前诵读主祷文:
   我们在天上的父——枪响;
  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枪响;
  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枪响;
  饶恕我们的罪,如同我们饶恕他们的罪——枪响。
  
  接着,瓦依达让他的观众沉浸在整整一分钟的黑暗里,向一个过去的时代致哀。他说,拍这部电影,是渴望人们的灵魂苏醒。渴望光来到黑暗中,引导我们走一条义路。

 3 ) 真相与权力

Knowledge is power这句话一直被我们一厢情愿地译为:知识就是力量。它的真实含义是:真相就是权力。Katyn这部片子是这句话的最好的注脚。
法西斯用卡廷屠杀争取波兰人的归顺,将自己标榜为“欧洲大陆的捍卫者”;苏共同样用卡廷屠杀为二战后占领波兰寻求更多的支持。他们都清楚,掌握了真相也就掌握了权力。反讽的是,只有掌握权力,才能掌握真相。不过此时的真相已经变成了谎言。
谎言,对波兰人意味着羞辱。法西斯和苏共,对波兰人来说其实没有分别。将军夫人拒绝在纳粹的指令下,发布宣言号召波兰人;中尉的妹妹不屑地对威胁她的苏军说:纳粹跟我玩这个玩了五年,你才跟我玩了五分钟。
我想,安杰依·瓦伊达拍这个片子,重点不在于清算苏共,而在于对波兰处境的思考,呼唤“自由波兰”的诞生。
灾难深重的波兰还有安杰依·瓦伊达这样的导演替他们还原真相,当然,真相的背后是整个欧陆;灾难深重的中国,如今面对西方的指责,集体失语,谁来为你还原真相呢?

 4 ) 作为它的邻居,今天你不坑杀它们,明天它们就会来坑杀你!

卡廷事件的发生因波兰人的目光短浅实属必然!
被屠的波兰人不值得丝毫同情,作为它的邻居,今天你不坑杀它们,明天它们就会来坑杀你!
波兰这个国家,它永远站在了历史的反面,每次都因自己的愚蠢自大覆灭,被欧陆人绰号为欧罗巴的垫脚布:不论汉斯(德国)还是伊万(俄罗斯),出门都要被迫踩上一脚。
建国,被瓜分,再复国,再亡国,再建国,再亡国,这就是波兰在二战前的命运!也许讲到现在大家都要同情这个经常被大国虐待的国家,但是,同胞们,我要说的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对一个国家来说更是如此!甚至英国首相劳合·乔治面对波兰所为都直接无奈说“给予波兰独立无异于给猴子一块高级怀表”。

为什么呢?
关键在于这个国家对自己自身定位太过荒谬:国小而不处卑,力少而不畏强,无礼而侮大邻,贪愎而拙交者, 必亡也!

在中世纪,波兰拥有东欧地区最强大的骑兵团(其中轻骑兵Hussar更是当时整个欧洲最厉害的轻骑兵),于是就凭借这个有恃无恐,同时进攻基辅罗斯公国(俄罗斯前身)和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前身)。同时进攻,双向树敌!最后依靠着同盟关系的立陶宛人出力,侥幸打下了一片疆土。
接着,在后来蒙古入侵的时候,波兰又与匈牙利一起作为教皇的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基辅罗斯已经被灭)抵抗蒙古人,结果自己本来不错的轻骑兵碰到了蒙古突骑兵这个轻骑兵中的王者,打了个稀里哗啦,眼看第三道防线神圣罗马已经不保了的时候,蒙古的大汗在攻击我大宋朝被战死,蒙古西征军的主帅急急忙忙跑回去争大汗的位置。这时,波兰国土比较大,实力还剩下不少,蒙古一撤走它就开始进攻出了大力的盟友匈牙利,直接把匈牙利由东欧大国打成了奥地利的附属国。
在这一段时间内,波兰与四个强大的邻居(基辅罗斯—俄罗斯、条顿骑士团—普鲁士、奥地利匈牙利、瑞典)关系都极为恶劣,可是这样波兰依然有恃无恐的四面开花,而他搞笑的二元贵族民主制却在最后活活的拖累了自己,首先是北方的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地区被瑞典划走,再后来本体被俄罗斯普鲁士奥地利三个瓜分了三次终于从地图上彻底抹掉了!瓜分了三次啊,可见邻国对它仇恨多深!

拿破仑看波兰人可怜,于是建了个华沙大公国,可是不久后拿破仑战败,这个称号就不存在了。再后来就是一战,凡尔赛条约规定波兰复国,结果这个国家第一时间就对苏联宣战,又被打了个稀里哗啦。更搞笑的是,立陶宛复国的时候,波兰依然占领维尔纽斯不走,想再次与立陶宛合并,结果两国关系由亲密变得冷淡。随着德国的强大和军事化,波兰不仅毫无戒心,反而一起瓜分捷克斯洛伐克,最后被两面夹攻,不到一个月就没了!二战结束后,整个波兰向西边移动了不少(因为苏联不肯还波兰的东部领土,于是将德国的普鲁士赏给了波兰)

波兰这个小丑,在暂时强盛时,比谁都跳得厉害,自己弱小被人欺负的时候就装可怜骗取外人的同情。波兰的历史悲剧在于,政治领导人缺乏远见,经常自大,干一些力有不逮的事情,典型的二百五国家,一点政治远见都没有!本来夹在两个富有侵略性的大国之间,一个俄罗斯一个德国,就很不容易了,要不就中立要不就死心塌地的跟着一个国家接盟。可波兰总以为自己很牛,很强大,在历史上德国弱它欺负德国,俄罗斯弱它欺负俄罗斯,最终结果就是隔三差五的被强盛时期的德国或俄罗斯轮着灭国。

恬不知耻的到处惹事,仍自以为实力天下第一。如果这国家有天走狗屎运变强的话,绝对是极残暴的国家,历史上波兰除了和小日本一鼻孔出气极端敌视中国以外,这个民族在对待犹太人方面不亚于纳粹:
波兰很不要脸的说德国人对它伤害很大,死了600万人。但那600万人中,有一半是被波兰人送进集中营的犹太人!
这个民族纯粹就是个极恶心的二战刽子手,而且还是那种在被别人欺辱的同时不忘记对更弱的人施虐的鼻涕虫似的猥琐民族。
 
二战后,美国人扶植波兰,波兰成了美国插在欧洲的搅屎棍。但波兰可悲的是,它天真的以为有了美国就肆无忌惮,又重蹈覆辙开始对德国,俄罗斯过度强硬。
它就是这么喜欢跳来跳去,又没什么实力,它这样跳得越高,迟早会摔得越惨。历史上无数次失败还不长教训,活该!
 
最奇怪的是,波兰也许是这是世界上最奇怪的一个超级反华的国家。
波兰在1919年巴黎和会时表现令人匪夷所思。
读过《顾维钧回忆录》,顾维钧对波兰政府的鄙视无以复加:
1919年巴黎和会,日本想把一战中趁火打劫搞到的山东权益合法化,顾维钧在会上慷慨激昂据理力争,各中小国家则在公开或私下场合对中国表示同情。英美法意各大国一时也有所顾忌。只有一个国家的代表公然跳出来,发表演讲,支持日本对山东的要求,反对中国!
这个国家就是波兰。
直到顾维钧写回忆录,他都不明白和中日都没什么关系的波兰干嘛要这样做。
当时波兰就想借着大战刚结束,德国一片混乱,俄国是混乱兼内战的时候,尽量扩大自己的地盘,历史上是我的我要,不是我的我也要,能抢多少是多少。事实上波兰随即也有出兵干涉俄国内战,几番拉锯以后从俄国抢到一大片地盘。波兰在和会上挺日反华,一方面是想帮助确立趁火打劫合法化的先例,方便自己以后的行动;另一方面是想给五强之一的日本献媚,今天我帮你欺凌弱小,明天我从俄国人那里抢地盘时你也帮我说说话。

中国自古跟波兰就无冤无仇可不知怎么搞的无论是北洋政府时代还是中华民国还是现在,波兰总喜欢跟中国过不起。历史上波兰从来都站在中国的反对面,这样仇视中国的国家,就算死绝了也不值得中国人为他同情一点!
 北京奥运会,波兰总理宣布将不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而代之会见达赖之类的事情就不再历举了。。。

波兰,等待它的命运一定是再一次历史的轮回,这是个没有大智慧却又逞能的国家,我看好下一次大战,波兰一定会再被灭一次。

结尾处,我要鄙视下在本片评论区发言的西奴逗逼:你们被西式普世价值洗脑得已经智商中二,我祝福你们下辈子不要再做中国人,都投胎波兰人。别回复了,抓紧时间去吧!


 5 ) 你可以仇恨,你必须仇恨

电影的最后是这样的。

我们那在天上的父——砰!愿人们尊你的国为圣,——砰!......

然后是推土机,黑屏,完结。

这不是一部关于爱,关于励志的影片,一如大多数电影的套路,有爱,有能力,正义战胜了邪恶,世界恢复了和平,等等等等。

这是一部关于绝望的电影。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有时候现实就是绝望的,而直面这种绝望,需要相当的勇气,绝不可以用“少关注点阴暗面,想的积极一些”来逃避。我知道,卡廷森林就是发生过惨剧,事实如此。

从人性的角度,我根本无从想象几万波兰军官被披着红色外衣的野兽这样杀掉了。但是历史上这样的事情发生了很多很多次,在20世纪也很不少,就说波兰。先被德国苏联瓜分,卡廷,奥斯维辛,然后二战结束了,又被红色暴政席卷,直到90年代。

想想就很痛苦,那么,我想说一件小事情,更痛苦的事情。

1944年8月,德国全线败退,东线的德军已经快被赶出华沙了。这时候,华沙的抵抗组织发动了大起义。他们觉得,苏联红军就已经离华沙15公里,无论如何都会帮他们。

但是苏联红军停止了前进,因为领导起义的是流亡英国的前波兰政府,他们想要自己扶植的红色傀儡政权。

于是在苏联人的眼皮底下,德国调集了包括多拉大炮,突击虎等等城管拆楼利器之类的东西把起义镇压了,对于华沙市民,德国人的命令是——无论老弱妇孺,杀无赦。

我要再强调一遍,这些,就在号称神圣伟大战无不胜的苏联红军眼皮子底下发生了。

二次大战东线的战争在我看来,就是狗咬狗,黑吃黑。什么卫国战争,什么为了祖国,去他妈的。苏联征兵的海报跟德国人民冲锋队的动员令放在一起来看,很像的。

这样大规模的黑帮械斗,倒霉的只有平民,特别是东欧的平民,波兰尤甚。

在这种情况下,苏联统治下的红色波兰,禁止谈论卡廷,禁止谈论苏联的暴行。大概老大哥想要的是这种表面的平静。

这种事情我现在听到的也很多,很多人都说——过去的事情你记着干什么,宽容些吧。更有甚者,说曼德拉宽容了监狱看守,他说如果自己不宽容自己就还在监狱里等等等等。

为什么弱者,受害者要宽容强者?那是纵容。

是的,你很强大,你有红色的宣传机器,你有坦克飞机大炮核弹,你不让我说话,你让我沉默。

但是我可以记着,我必须记着——混蛋就是混蛋,不要贴金。

记忆很柔弱,但是弱者的记忆只要在,那就是好的。

譬如波兰人,就是记着了卡廷。若干年后,某个船厂工人振臂一呼,那看似强大的红色帝国哗啦啦都倒下了,我觉得有一部分原因,是被掩盖的怒火爆发摧毁的。

有人说,冤冤相报何时了,就不能用和平方法解决么?

只有混蛋死了,冤冤相报才能了结。如果德国还是纳粹执政,我不信法国和德国会和好。同样,如果红旗不落,波兰人眼中的俄国人,也是一副鞑靼人的丑恶面孔。

面对过去的伤痛,面对那个加害者,你可以仇恨,你必须仇恨,不要用宽容博爱之类的字眼糊弄过去,那是猪。

临末,想起东欧红色小皇帝齐奥塞斯库被逮捕处决,他老婆无耻地对士兵大喊——你敢开枪打我么,我可是跟你母亲一般年纪。

士兵冷冷回应——我母亲就是被你们害死的。

砰!

 6 ) 卡廷惨案

卡廷惨案我是很早就知道了,以斯大林的残暴而言,当时他对为他出生入死的红军高级将领都正在进行着毫不含糊的“大清洗”,对波兰“白军”俘虏会是怎样对待是不言自明的事情。所以我一直以来并没有太把这个当作多奇怪的事情。

但是通过瓦大师的镜头,我看到的就不再是一个“数字”,不再是没有任何痛痒的“屠杀”二字,在片尾那幽暗的森林里,静静的森林里只有一声声的枪声,坑里满是波兰人的尸体,匆匆几声祷告,就被红军从后脑击穿:这样的震撼岂是一个数字,一个“残暴”二字可以形容的?电影的作用不是文字,不是音乐,不是任何其他表演艺术所能取代的,道理就在这里:它以一种全然艺术化的手段再现了历史的真实,让你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说回政治,斯大林的无耻还在于,二战后他把一切都推给了德国人,说卡廷惨案是德国人干的。就是这样的人作为伟大的国际导师一直存在到了苏联解体。

有人说民主跟意识形态无关,那么暴政呢? 暴政从人类会制作工具到了今天就没有一刻停止过,人类是唯一的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对自己的同类实行灭绝的物种。

有怜悯心的人看瓦伊达的片子,会感动的落泪,《卡廷惨案》的真情实感已经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妻子劝丈夫快逃,“苏联人看得还不是太紧,你跟我走吧”,丈夫说:“亲爱的,我是一个波兰军官,你知道我不能这样。”,小女儿看到父亲幸存归来的同事,扑上去,叫着“爸爸,爸爸”。。。。铁石心肠也会有那么一下下触动吧。


波兰已经解放了,俄罗斯人已经正式向波兰官方道歉,两极世界也早已只剩下全球化的大一统。80多岁高龄的瓦伊达翻出卡廷惨案,不是为了算什么历史的政治旧账,这个对手都已经瓦解很久了,没有必要。他的目的是提醒人们这样的一段历史不该被遗忘,不该被埋葬,就如同苏联人二战后一直在波兰所干的:埋葬掉它,或者是更无耻的栽脏。

在我们中国,这样同样不该被遗忘但已经被遗忘,或者至今仍然没人敢揭开盖来说说的事情不会比波兰人少,而是要多的多的多,但是现状如何我们都清楚。

在我看来,瓦伊达从来都不是一个玩政治的,他的片子从头到尾都是人性的闪光,人性永远是他电影的本质, 我要向瓦大师致以我最高的敬意。

拍的真棒啊,演的真好啊。这样的电影一辈子也看不到几部了。

 短评

俄军布察屠杀曝光,戏里戏外相似的戏码:犯下罪行、矢口否认、倒打一耙……电影开篇第一个场景尽显功力:躲避德国人的波兰人和躲避苏联人的波兰人在桥上相遇,面面相觑,无路可走。友好亲善的布尔什维克与党卫军,一扯为二的波兰国旗,被反复刨掘的尸体,一跃成为军官夫人的女仆……最后二十分钟的处决场景惊心动魄,完美用影像呈现了体制化的杀人机器如何高效运转。苏联和纳粹德国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而夹在两大帝国中间的波兰,伤痕累累,难觅自由。无数历史真相被巨大铲车掩埋地底,那些下令屠杀、指挥铲车开动的人,轻飘飘地在文件上签下了名字,内心没有丝毫愧疚。

8分钟前
  • 卡兰
  • 力荐

21857。片尾无声胜有声。通过电影了解历史不是一个合适的方式。在这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脚下,人命如草芥。冷静的屠杀看的胆寒。

13分钟前
  • 安蓝·怪伯爵𓆝𓆟𓆜
  • 推荐

"You can fool all the people some of the time, and some of the people all the time, but you cannot fool all the people all the time." 奥斯卡外语片提名的尽是反思历史的沉重调调~

15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陆川你跟人家好好学学

20分钟前
  • 袁牧
  • 推荐

波兰永远不得自由

24分钟前
  • boks
  • 力荐

真相?哈

28分钟前
  • 空羽
  • 还行

没有历史真相的人生是苟且的,所以他们一代代为了守护真相宁可付出生命的代价。

31分钟前
  • 高歌
  • 力荐

默克尔当时笑眯眯地参加了首映。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只觉得这样一部“还原历史”的片子还远远不够,苏军可不止是对波兰军官做出这等事情,也不止是苏军曾这样做过。而你们记得的呢?却仅是德国的邪恶,德国的罪行,而德国人不申辩,继续沉默。时间也不能证明或者治愈什么。唯有爱能。

34分钟前
  • Irgendwann
  • 推荐

主要是这样的题材,想拍烂都难

35分钟前
  • 舟菖蒲
  • 推荐

还是有点简单化了...所有人在玩历史解读的时刻都喜欢把自己搞成一个绝对需要同情的受害者,而侵略者永远是扁平化的,好像苏联人和德国人就只是千人一面冷冰冰的战争机器

39分钟前
  • Cambrian
  • 推荐

苏联红军在波兰犯下的的罪行连上帝都要为之颤抖。现在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布查和马里乌波尔,面对这样的侵略和屠杀,没有立场也是会下地狱的,而选择和恶魔站在一边的人必然会多下几层。It's a New generation GENOCIDE.

44分钟前
  • 花城
  • 力荐

寻找真相 为何秘密处决地 会招摇地挂着斯大林的画像 是为了具象地控诉?

46分钟前
  • Andrea1949
  • 推荐

最后一段看得窒息了。残酷远不足以形容人性中至恶的一面,当然,禽兽也远不足以状人类互相屠杀之时的暴虐于万一。如果还有一种罪行超越了这样的暴虐,那就是为这暴虐辩护和洗白、甚至援引历史渊源认为其合情合理的罪行。

47分钟前
  • Favillae
  • 力荐

历史价值。

49分钟前
  • 畸小山
  • 推荐

其实……我觉得吧……恩……

53分钟前
  • jojo『浊水是魔鬼纠结者…』
  • 推荐

确定是安杰伊·瓦伊达?

54分钟前
  • 孟克依
  • 还行

我认为,波兰最好的二战片,前四名依次是: 《下水道》(瓦依达执导)、《卡廷惨案》(瓦依达执导)、《钻石与灰烬》(瓦依达执导)、《一代人》(瓦依达执导)!

57分钟前
  • [己注销]
  • 力荐

冷静克制的叙事,各路人物匆匆登场,我还没记住他们的名字,他们就淹没在了洪流里。生命如鸿毛,多灾多难的波兰“不会有自由”的感觉贯穿在整部电影里。最后的屠杀场景真是尤其震撼。

1小时前
  • 米粒
  • 推荐

时刻不忘让国名重返地图、重现历史荣光的波兰民族,不谈西方列强的支撑触犯苏俄利益,与苏联及中欧各国的争怨又怎能以一个事件为横剖面盖棺定论?预测苏德“友谊”不超一年与两段纪录片对比呼应,印证纳粹与communism的沆瀣一气;线索略散,结尾触目惊心,历史总是惊人相似。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从电影来看,导演因为自身原因,一味想要表现波兰人民的悲惨遭遇以及苏联人的惨绝人道。而没有对这段历史更中立,更反思性的去看待。当然,我们需要为这些逝者默哀。没有人应该用自己的生命为那些野心家去谱写历史。

1小时前
  • syvaart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