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太阳浩劫》粉碎了我对宇宙的一切好奇,探索欲顷刻间荡然无存。太残酷了,离开地球的人类好残辜。置身于浩瀚的宇宙,人类比蚂蚁多出来的那点优势可以忽略不计。鑫说,太阳太热,奔日计划可以等到天黑去,看来也不靠谱。别无他求了,就留在地球上了此残生吧。翠花,给我上一碗高浓鸡汤,岁月静好混吃,现世安稳等死,只待化尘的一刻,无所谓了。
聊这部电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马上要在春节上映的《流浪地球》。因为同样都是有关太阳之死的科幻灾难片。只不过一个是即将燃尽,一个是即将爆发。相似的背景,相似的主题。说是姐妹篇一点都不为过。
《太阳浩劫》的打分并不高,口碑也一般,票房更是不尽如人意。但就是很奇怪地戳中了我的审美标准。电影导演其实是有许多成功作品的丹尼·博伊尔,比如《猜火车》,《海滩》,《惊变28天》,《平民窟里的百万富翁》,《127小时》等,都是成片质量相当高的作品。相比之下《太阳浩劫》是失败的。
所以,对于这部电影
高分爱好者,我不推荐
完美主义者,我不推荐
现实主义者,我不推荐
大片追逐者,我不推荐
这部电影的中后期会出现一个大部分人都不乐意看,或觉得看不下去了的关键剧情。说它是烂片的最大原因就在于此。对于这个关键剧情,其实一开始我是拒绝的,但当我了解了伊卡鲁斯的神话故事,我才理解了这一段剧情的真正含义,才明白了导演想要表达什么。
分析之前,首先复盘一下电影剧情。
故事发生在2057年,电影上映的50年后。50年,是一个大部分观影者有生之年依然可以触达的时间轴,虽然我们都知道太阳的理论寿命还有50亿年,但导演的悲观情绪还是感染到了观影的每一个人。绝望的气息从影片的第一帧起就开始弥漫。
人类即将面临有史以来最大的危机,我们的太阳,正在枯竭,地球,正在枯萎,被严寒冰封的家园已经失去了我们熟悉的样子,渐渐变成一颗雪白的星球。
《太阳浩劫》有着一个与《流浪地球》极其相似但又截然不同的时代背景——太阳之死。
太阳是一颗恒星,一颗由引力凝聚在一起的球型发光等离子体。
他火热的内心无时无刻不在因氢原子聚合为氦原子而产生爆炸,也就是一百多万个地球大小的氢弹在同时爆炸。从远在光也必须狂奔8分钟才能到达的地方,带给我们无尽的光和热。
地球的轨道处在太阳系其他行星都羡慕无比的地理位置,他离太阳,不近也不远,他不会像水星一样由于离太阳过近而被炙烤,也不会像火星一样因为过远而被冰封。
太阳如同人类的神,悉心照料着地球上所有的生命,他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对地球造成翻天覆地的影响。
可即便如此,在无垠的宇宙中,太阳也只不过是我们看到的璀璨星河里平淡无奇的一员。而世间万物,终有一死。
在地球上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我们,可能根本无法想象太阳的毁灭,就好比太阳无法想象渺小如尘埃般人类的存在一样。
50亿年有多长?人类最早的祖先出现在25万年前,比率是0.005%。如果太阳的寿命是万里长城,那人类的存在只是长城上的一块砖。
现在,渺小的人类,即将离开比太阳小了130万倍的地球,带着一颗比地球又小了无数万倍的恒星炸弹,计划启动一项拯救太阳的宏伟工程。
试问,人类连拯救自己都没有做到,又凭什么来拯救生命之母,万物之父——太阳。用不着怀疑,这又是一场世界尽头人类自以为是的疯狂表演而已。
在即将燃尽的恒星里,再引爆出一颗恒星,这是伊卡鲁斯2号的使命,是飞船上8位宇航员的使命,也是整个人类最后的使命。冰冻星球上的人们耗尽了地球上最后的资源,建造了跟曼哈顿岛一样大的炸弹,最后一颗炸弹。但建造并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如何将炸弹送往太阳之上。
如何在被高温融化之前接近引爆的目标,《太阳浩劫》的主创团队想了一个绝妙的点子——保护伞。打开一把巨大的由特殊材料制成的金色保护伞,在保护伞的庇护下,恒星炸弹如温室里的花朵般受到呵护。电影中并没有详细描述隔热的原理,但他们已经成功向太阳的方向行驶了16个月,并已到达了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水星的轨道。至今,保护伞都在一丝不苟地坚守着它的职责,保全人类最后的希望。
事实上,人们已经做过了相同的尝试,造过另一把保护伞和另一枚恒星炸弹。那是7年前的伊卡鲁斯1号,它也曾飞抵过水星的轨道,但是,任务失败了,没有人知道发生了什么,因为在离太阳极近的距离,飞船上的信号将无法抵达地球。判断任务失败的依据,是7年来暗淡无光的太阳。如果引爆成功,8分钟以后的地球将重新感受到温暖,焕发出生机。
所以人们才被迫不得不派出伊卡鲁斯2号。飞船上是各司其职的8个训练有素的宇航员。
老成持重的船长金田是中国观众也许最为熟悉的日本脸——真田广之,他在船上唯一的任务就是保证炸弹能够引爆目标。
中国演员杨紫琼是船上的植物学家,她的任务是制造船员赖以生存的氧气和能为船员补充维生素的瓜果蔬菜。
另一张华人面孔崔伊,演员名叫本尼迪克特王,在《奇异博士》里和另一个本尼迪克特——卷福搭过戏,他在船上的任务,是计算飞船的航道。
通讯官哈维是一张生面孔,他前期的任务是保持飞船与地球的通讯,但后期由于靠太阳太近,已经不具备继续保持联系的条件。他同时还是船上的大副。
飞船驾驶员,是船上看上去最年轻的女性凯西,她和物理学家卡帕的关系密切,甚至同睡在一个房间,常常互相安慰。
副驾驶梅斯,是我们熟悉的美国队长克里斯埃文斯,他同时也是船上的机械师。他总能在关键时刻做出理智而冷酷的决定?
瑟尔是船上的精神分析师,但梅斯说他还比不上自己理智,因为瑟尔常常一个人在太阳观察室里盯着太阳看,晒得皮肤都已开裂。
剩下的就是主角卡帕,大熟脸希里安·墨菲饰演,曾是《惊变28天》得男主,现在是飞船上唯一的物理学家,也是唯一一个知道如何引爆炸弹的船员。如果船上只能留下一个人的性命,那无疑就是卡帕。
电影没有从地球上挑选船员开始讲起,而是开宗明义以任务开始后的16个月作为起点,这也许算是英国导演的英式幽默,打破了美国大片传统的RPG选角模式。
以2万9千公里的时速航行了一年零四个月,飞船接近了水星的轨道,伊卡鲁斯2号意外收到了伊卡鲁斯1号的求救信号。水星高含铁的特质让它成为了天线,很好地传递了求救信号。7年前失联的飞船,竟然突然又有了音讯。
这个求救信号,成为了剧情的转折点。是否响应信号前往伊卡鲁斯1号,在伊卡鲁斯2号成员内部引发了一场争议。
以美国队长梅斯为首的“无视派”主张,伊卡鲁斯2号的首要任务不是救援,而是引爆太阳,拯救全人类,为了某几个宇航员尚不可知的性命之危,搭上全人类的存亡,这将是迄今为止发生在人类社会最不理智的决定。
而以精神分析师瑟尔为首的“救援派”主张,用恒星炸弹点燃太阳的可能性,只是人类的理论推演,没有任何人做过,也不可能做过这样的实验,而地球上已经不可能再造出另一颗恒星炸弹,也许探访伊卡鲁斯1号存在不可控的风险,但不可否认的是,多一颗炸弹就多一次机会。
按照常人的逻辑,梅斯一定是对的。如果是我,第一时间,一定也跟梅斯一样极力反对,甚至还要大骂“救援派”是神经病。都到什么时候了还玩什么理想主义。但一想到拍电影哪里有不作死的,我也就表示了理解。
然而跳出思维定势,我们可不可以静静思考一下,“救援派”的理论究竟有没有应该被支持的依据呢?
我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假如你是在玩吃鸡游戏,当你开局拿到一把枪和一梭子弹后,你是选择立刻在草丛中埋伏成为伏地魔,还是跑出去继续搜罗武器装备?
相信大部分人一定是选择后者,没问题吧?那我继续提问,你能否保证,自己跑出去找武器装备的最后排名一定比上来就当伏地魔的排名要高吗?你能保证找的过程自己不会被击杀吗?如果不能,请问你为什么还要那样做?因为虽然伏地对前期的安全性会有保障,但想要最后吃到鸡,概率只会随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小。你玩游戏不是为了趴在草地上仰望天空的,而是为了最后能吃到鸡不是吗。
伊卡鲁斯号上的船员也不是顺顺利利把炸弹运到太阳就完事儿的,他们的目的不是完成一次星际旅行,他们的首要任务,是引爆太阳。如果一颗炸弹的成功率无法达到百分百,那么两颗炸弹无疑将提高成功的可能性。就像吃鸡时多捡了一梭子弹、一个三级头一样。事实上电影里卡帕对投弹成功率测算的数据,只有40%多,而且越接近太阳就越无法估计成功的概率。
除了成功率,另一个重要设定是,地球上已经没有更多的资源再造出下一个恒星炸弹。且除了伊卡鲁斯2号的船员没有任何人知道伊卡鲁斯1号是否还幸存,没可能特意派另一架保护伞来进行营救。也就是说如果伊卡鲁斯2号携带的恒星炸弹没能完成任务,那么人类点燃太阳的希望也将彻底破灭。
不论最终的决定如何,我很庆幸船员们没有通过民主决议的方式来决定救援还是无视。因为民主和科学一定是互相对峙的,赛先生和戴先生从来都不是什么要好的朋友。
真理一定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否则为什么不是你发现了相对论?不是你发现了暗物质?大多数人都同意的只能叫做权宜之计。
梅斯在电影里一直是个很理智,理智到有些残酷的角色。但,理智并不能和做出正确的决定划上等号。除了船上唯一的物理学家,炸弹的制造者卡帕,其他人对投弹一无所知。
卡帕不是一个果敢决绝的指挥官,他只是一个天赋异禀的科学家。船长需要卡帕的一个决定,但卡帕只能给一个猜测,因为无论如何测算,太阳上的引力变化都会让投弹的变数无限大,判断投弹的成功率就如同猜测硬币的正反面。这样复杂的情况下,也许最简单的道理就是最正确的道理——两次机会总比一次好。
一个有争议的决定很自然地预示着顺势而来的重大危机,这是商业电影惯用的套路。
最专业的航线专家崔伊精确无误地测算了通往伊卡鲁斯1号的路线,也规划好了对接伊卡鲁斯1号后重新返回任务的最佳轨道。但是,他却鬼使神差地忘记了设置保护伞面向太阳的角度。这最终导致了保护伞部分区域受损,引发了飞船的警报。
当务之急是派2人到保护伞的外侧手动修复损坏的隔热板。船长金田自告奋勇承担了这份责任,跟《星际迷航》的船长一样,《太阳浩劫》的船长也是事必躬亲,不计后果。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理智哥梅斯竟然推荐了卡帕陪同金田执行这个任务。
也许最开始所有人都没把这次维修任务当回事儿,凯西在为卡帕穿上宇航服时也安慰他,这样的任务在环绕地球时已经练习过了上千次。可明显不同的是,他们在练习时一定没有像现在一样靠太阳那么近。
为了维修,保护伞必须调整到更大的角度,为两人留出阴凉的空间。但这势必将损坏裸露出来的通讯塔。天线刚一冒尖,就被太阳的烈焰烧焦了。这在船员们的计算之内,通讯塔相比保护伞的重要度显然要低许多。可在船员们计算之外的,是由于通讯塔的反射,强光照射进了种满植物的氧气室,高温瞬间引发了氧气室的大火。没有足够的氧气储备,任务也将无法继续,这引起了伊卡鲁斯2号计算机系统的警觉,于是电脑自动接管了飞船开始调整回保护伞的角度。
机器是冷酷的,在拯救人类的重任面前,牺牲两个宇航员也在所不惜。调整回角度意味着修理区域同样将受到太阳光的炙烤。机器也有局限,在它的判断中,修复面板的紧急度要低于氧气室被毁,机器的分析能力还不足以预判到所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并找到完美的解决方案。这也是为什么在科技如此发达的未来,人类依然必须亲自前往执行如此复杂的任务,不是因为人类更高效,更准确,而是因为机器势必会在概率的面前妥协,但人,不会。
在此关头,金田做出了自己的选择——独自留下修理完最后一块面板。卡帕是恒星炸弹的操纵者,船长命令他必须返回安全的地带。
修理工作完毕之际,金田的生命也走到了最后一刻,他没有背对太阳光的巨浪,而是迎面正对着灼热的强光。所有人都知道他回不来了。
不放过任务机会在观察室里欣赏太阳的瑟尔,急切地想要知道金田最后看到了什么。这是他始终不能了解到的答案。
到了这里,我才猜到了精神分析师这个角色在团队中存在的意义,他不是地球映像室的专职放映员,安排情绪暴躁的队员观看视频对他来说太小儿科了,他是地球上最优秀的心理学家,也是飞船上唯一有能力挖掘伊卡鲁斯1号失败原因的人。他在观察室注视着太阳,是极力去体会,第一艘飞船上最后到底经历了什么。
太阳,是几十万年来人类只可仰望,不可触及的神。瑟尔深知,最可能导致奔日计划失败的,不是人类科技的不足,而是人类思想的混乱。伊卡鲁斯1号上一定是和伊卡鲁斯2号一样优秀,甚至更加优秀的人类精英。可无论他们是谁,他们始终也只是人而已。
瑟尔想知道金田最后看到的是什么,因为金田最后的眷恋,也许是所有人类都会产生的对于神的归附感。地球上的有神论者也好,无神论者也好,发表任何的看法都无可厚非,但没有走到过这一步,就无法轻言真正的感觉究竟是什么。
可惜的是,金田最后并没有分享他的感觉。
所以我猜瑟尔主张对接伊卡鲁斯1号,也许是有私心的。他的职责同样是为恒星炸弹保驾护航,但如果可以的话,他希望避免伊卡鲁斯1号上杯具的发生。
卡帕安全返回了船舱,保护伞得以保全,危机暂时解除。但无法逆转的是,船长已经被热浪吞噬,氧气室已经付之一炬。卡帕的决定加上崔伊的失误最终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崔伊因此几乎崩溃,必须打镇静剂防止自杀。
任务还要继续,但如果没有足够的氧气,炸弹还未飞抵投弹区域船员就会因缺氧而全部死去。现在伊卡鲁斯2号不得不前往伊卡鲁斯1号寻求希望。否则,就只能靠死足够多的船员,才能够保证氧气的充足。
好在伊卡鲁斯1号离得不远,一根烟的功夫就到了。原来伊卡鲁斯1号7年来一直调整着最佳的角度正对着太阳进行绕行。
除了被打过镇静剂的崔伊,伊卡鲁斯2号上所有的男丁统统上了伊卡鲁斯1号进行搜查。死寂的伊卡鲁斯1号上布满了灰尘,瑟尔说空气中百分之八十的灰尘来自人类的皮肤。分头搜查后,发现船上的氧气系统正常、硬件设施正常、弹头也正常、还有足够的水和食物。但操控飞弹的主板冷却系统遭到了人为的破坏,飞弹无法使用。
然后,他们又发现了6年前,伊卡鲁斯1号进入无讯号区后,船长平贝克留下的一段视频影像。
仿佛被烤焦了一般的平贝克朝着摄像机挣扎着说道“我们放弃了任务,太阳濒临垂死边缘,我们现有的科技,我们所有的希望,我们的梦想,全都是痴人说梦。看到眼前的这一切,惊觉我们如沙尘般渺小,微不足道,我们终将归于尘土。全听天命,等着祂决定几时要我们死。我们根本没有资格去挑战上帝。”
与此同时,瑟尔在观察室里发现了船员们的尸骨,他们坐成一排朝着太阳的方向,观察室的滤光系统是完全关闭的状态,如果不是伊卡鲁斯2号挡在前方,这里就将被强烈的太阳光穿透,无人可以生还。而从尸骨的姿态来看,伊卡鲁斯1号的船员并没有被人胁迫的样子,反而看上去像是很平静地接受了死亡的这一刻。这让瑟尔更加对人们究竟看到了什么而着迷。
正当瑟尔尝试收集尸体标本时,飞船发生了漂移。连接两艘飞船的通道断开了,再次对接已经不可能。理智哥梅斯将伊卡鲁斯1号上仅有的一件宇航服给了卡帕,因为只有他懂得如何引爆炸弹。由于电脑系统已坏,瑟尔选择留在船上手动为其他三人打开阀门。梅斯和哈维则在身上缠上了保温材料打算抱着卡帕靠开门时的气压差一起吹进伊卡鲁斯2号。而这是一个冒险之举,所有人都知道,没有宇航服的保护,在零下270多度的太空几乎是九死一生。
阀门开启后,梅斯紧闭双眼慢慢吐气,被卡帕抓住后一把甩进了舱门,尽管冷得直哆嗦,双手已经冻伤,但总算侥幸捡回一条性命。而哈维,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在出仓时就碰到了杂物改变方向,离伊卡鲁斯号越飞越远,低温很快就夺走了他的性命。
瑟尔完成了他最后的使命,现在,不会再有人来打扰他研究人们最后时刻的感觉了。他曾经尝试过3.1%的太阳光照强度,这是个相对安全的比率。现在,他打算直面太阳,亲身经历一下被太阳光吞噬的感觉。所以,在伊卡鲁斯2号离开时,他并没有打开观察室关闭着的滤光器。
伊卡鲁斯2号无功而返了,不仅没有获取另一颗恒星炸弹,还付出了损失两名船员的代价。唯一算是好消息的是,由于减员,氧气储备可以支持更长一些时间,只不过,依旧不足以支撑五个人到达投弹目标,必须再减员一人。
于是梅斯又发起了一次民主表决。表决的内容是,要不要杀掉已经有严重自杀倾向的崔伊。梅斯嘴上说着必须全票通过,但当凯西不同意时,他依然准备要动手杀死崔伊。我想说,美队一定是导演故意派来恶心美式民主的,第一次发起民主表决,大家称不科学,第二次发起民主表决,自己又违规操作,这还偏偏是个美国人的角色,之后还偏偏出演了美国队长。英国导演这波嘲讽技能放得简直溜。
可当梅斯找到崔伊时,崔伊已经割脉自杀了,他躺在地球映像室雪白的流淌着鲜血的地板上。崔伊也许只是因为自责或压力过大选择了轻生,但结果上却使得剩下来的4名船员有了能够活着到达投弹目标的可能。
不过,计算机却告诉船员,氧气依然不够,12个小时后他们将无法操作复杂的事务,14个小时后将无法自理日常生活,16个小时后将全部死去,还没到达投弹的地点就全部死去。
因为船上还有另一个人在呼吸4名船员的氧气,连伊卡鲁斯的计算机都不知道这个人是谁,甚至都无法检测到他的生命体征。只知道他现在就在太阳观察室里。
卡帕来到观察室,见到一个全身皮肤腐烂的怪物。电影的镜头故意制造了干扰,让人看不清楚。除了听到他在说人的语言,你再也找不到他身上任何人性的地方。这个怪物不是别人,正是伊卡鲁斯1号的船长平贝克。由于其他船员已死,所以他独享了飞船上的氧气,水和食物,没有人能想象出7年来他是如何活下来的。但谁都可以想象,一个在密闭空间独处了7年的人精神状态一定是极其危险的。平贝克认为,企图用一颗炸弹改变自己的命运,根本就是人类在违抗上帝的旨意。而他,作为离上帝最近的人,不可能允许有人冒犯神,也不可能允许有人比自己更加接近神。他在7年前破坏了伊卡鲁斯1号的任务,7年后他将再一次扮演太阳守护者的角色。
电影中对体无完肤的平贝克模糊化处理,一方面是柔化恐怖的镜头,一方面是淡化平贝克的人性。
他究竟是人,是神,还是魔,无法界定,只可含糊其辞,因为我们不知道究竟神和魔是什么样子,正如瑟尔始终在苦苦探寻,但最后他发现,想要知道真相唯有一条路就是亲眼所见。
平贝克究竟看到了什么,我们无法知晓,也无法理解,但我们知道的是,他信了。这也许就是最朴实的信仰——眼见为实。
平贝克,离成功已经近在咫尺。他如法炮制了破坏伊卡鲁斯1号的手法,弄坏了伊卡鲁斯2号的主板冷却系统,弄伤了卡帕,将唯一的投弹手关在了气密室,又用手术刀捅死了毫无防备的杨紫琼,还将凯西逼退进了核弹运载室。
梅斯为了修复冷却系统被迫跳进了刺骨的冷却液内,外太空零下270度的低温没有夺走他的性命,但他的生命却宿命般地在冷却液中消散殆尽了。梅斯,失败了,他的腿卡在了升起的主板上,最后的结局竟然是和伊卡鲁斯的计算机同归于尽。
平贝克离自己的目的正越来越近,人类离自己的希望却越来越远。
飞船已经无法继续向太阳靠近,必须有人驾驶弹头冲向太阳,然后手动引爆恒星炸弹。这个任务只有现在还被关在气密室的卡帕才可能完成。
幸好打开铁门没有难倒聪明绝顶的物理学家,他想到了利用压力差弄破阀门的方法。穿上宇航服步履蹒跚地向核弹运载室前进。
弹头通过手动模式成功发射向了太阳的方向。电影的最后时刻,也可能,是人类的最后时刻,三个离太阳最近的人类在核弹运载室内相遇,平贝克依旧没有放弃对人类所作所为的阻挠,凯西和卡帕则拼尽全力完成最后的引爆。
核弹飞行得越远,太阳的引力造成时间空间的扭曲也越严重,卡帕没有再过多纠结核弹上密密麻麻的设置,而是随缘地输入了最后的引爆参数。。。
《太阳浩劫》看似是一部科幻片,可事实上,它是一部神话片。我们能够舒舒服服地看完前半部分,正是因为它和我们准备好看一部科幻片的预期是相匹配的。而后半部分,我们则认为回归了丹尼·博伊尔拍《惊变28天》的恐怖片套路。科幻加恐怖的组合,这不经让人想起经典的《异形》系列。然而异形讲述的是与我们没有任何共同语言的外星生命,你可以用任何天马行空的想法去描绘他们。因为他们本来就是虚构的。但《太阳浩劫》最后的恐怖元素,则是一个看似因太空幽闭而精神分裂的变态狂,是一个人。这显然就不再那么科幻了。而这个变态狂的所有行为,都似乎超越了我们的理解。不理解他破坏任务的动机,不理解他说话内容的意思,不理解他为什么把自己弄成那个鬼样子,众多的不理解让电影的后半段整体变得语焉不详。
我在第一遍看《太阳浩劫》的时候,也抱有完全一样的看法。甚至痛恨前半段如此有质感的一部硬科幻电影竟然有一个如此自毁前程的垃圾结尾。那时,我还不了解故事背后的故事。那时,我还不了解伊卡鲁斯。
要看懂这个披着科幻外衣的西方神话故事,我们必须回到数千年前的那个克里特小岛上…
戴德罗斯是希腊的鲁班,是当时的巧手巨匠。迈诺斯国王将怪牛米诺陶驯服后,请戴德罗斯建造了一座迷宫将它困住。 为了不让迷宫的机密泄漏出去,戴德罗斯与他的儿子伊卡鲁斯也就因此关在岛上的高塔里不得离去,于是戴德罗斯父子用食物将海鸟诱入高塔里,收集羽毛并用蜡粘制了两对羽翼。 在飞离克里特岛之前,戴德罗斯告诫了伊卡鲁斯关于飞行安全和翅膀的使用说明...其实只有两条,那就是: 一、不能飞太高,离太阳太近蜡会被高温融化﹔ 二、不能飞太低,离海面太近羽毛会被海水溅湿。
伊卡鲁斯肯定是记性不好,连两条规则都记漏了一条,又或许是因为在获得了这个人类自古以来就向往的制空权之下,飞翔的喜悦取代了只是单纯逃离生天的事实。 于是伊卡鲁斯不顾一切向上展翅,终致羽翼散碎,亡身大海。
飞行是诸神的特权,戴德罗斯以智能和技艺挑战了神的领域,而伊卡鲁斯用勇气和冒险粉碎了父亲的心。 在许多形象的解读中,伊卡鲁斯被视为是一个以不相称的知识去冒犯神明和不接受父亲规劝的愚昧象征。 然而这个形象太贴近于不断以科技来扮演上帝的人类,于是伊卡鲁斯的形象慢慢有了比较美丽的色彩。
以上关于伊卡鲁斯神话故事的描述,来自一位台湾的电影爱好者,他的影评《坠落之前的美丽 略聊太阳浩劫》非常透彻地分析了这部被人们严重误读了的非典型科幻电影。
伊卡鲁斯的故事是一个关于“神,父,子”的故事。西方世界和东方世界何其相似地都讲究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关系。尽管我们早就官方宣称破除了封建迷信,但请看看我们现在的世界吧,其实一点都没有改变。
《太阳浩劫》的故事里,太阳象征着神权,不允许任何的挑战。平贝克究竟看到了什么,他看到的就是太阳绝对的权威。金田,瑟尔以及伊卡鲁斯1号上的船员,最后时刻见到的,我想都是至高无上的神权。在太阳的面前,人类实在太过于渺小了。
而平贝克则代表了父权,他如同神话故事里的戴德罗斯,他先于其他所有人比邻太阳,自认为是最接近神的男人,要求所有后来者以及地球上的人不得冒犯神权,就像戴德罗斯给伊卡鲁斯的规劝。
伊卡鲁斯号以及所有企图依靠科技改写命运的人,则是神话里的伊卡鲁斯。科技愈加发达,就离太阳越近,那么翅膀上的蜡也就更加容易融化。
《太阳浩劫》用一个未来的故事,隐喻了一个古代的神话。内核依旧还是“神、父、子”。
发生在伊卡鲁斯身上的,是一个悲剧的故事。凡人的一次对神单枪匹马的挑战,最后以失败告终。
人类是否甘愿布伊卡鲁斯的后尘,成为下一个被神权挑落的自不量力者?有人也许愿意向权威低头和妥协,当然也有人不愿意就此罢休。就像飞向太阳的两艘伊卡鲁斯号。神不需要亲自动手,平贝克这样信徒就会以信仰之名,制止任何对权威的挑战。不接受信仰被挑战,其实是人之常情。只不过当双方都是为信仰而战时,就只能看谁的意志更为坚定了。有人,将神权当作信仰,愿意为之而战为之而亡,有人,将希望当作信仰,同样愿意为之而战为之而亡。这也是《太阳浩劫》和《流浪地球》最大的相似之处。
当一个故事是以绝望开头,你就知道,这个故事必然将以希望结尾。太阳将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人类的文明即将毁于一旦,这是何其让人绝望的一个开始,无论是《太阳浩劫》中的点燃太阳,还是《流浪地球》中的逃离太阳,人们都在做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事情。而且希望,也并不是任何人都喜闻乐见的,有人秉持着自己的信仰,企图将希望扑灭。《太阳浩劫》中因为有平贝克,希望沦为了对神权的冒犯。《流浪地球》中因为有反叛军,希望沦为了对地球的背叛。
我们相信希望,不是因为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为我们要做一个高贵的人。曾几何时高贵的象征是金钱,权力,或才能,而在世界的尽头他们早已是过眼云烟,唯有希望,是区分一个高贵的人还是一具行尸走肉的标准。
其实《太阳浩劫》中是有过点题的,是可以被看懂的,但我想可能还是导演的手法太过于晦涩了。杨紫琼的死也许轻于鸿毛,没有做出任何的抵抗。但她极力保护废墟里新生的幼苗就是在保护内心最后的一丝希望。
卡帕引爆核弹的那一刻,本应瞬间化为乌有的一切,却化作全片最为唯美的一帧画面,卡帕最后看到的,不是万全万能的神,而是被点燃的生生不息的希望。
盗火的普罗米修斯们。
还不错了,比想象中好,蛮有情怀的
如果没有那个俗气僵尸角色,本来可以多给一颗星的。
终于正式的看了一遍,惊人,而且,是越到后面越惊人,权威不是用来盲从的
意外惊喜之作!逼近太阳失翅陨灭的伊卡洛斯,消逝于光芒万丈。万国性格一览。虽然Danny Boyle还是一贯的不肯好好把一个主题贯彻始终,飞向太空没多久就变成了心慌方,随后甚至还拿出十分钟28天式结局。我大概是属于对他风格买账的那类,伯乐型导演,3部成就Ewan,2部成就基仔。
舰长之死为第一部分,副舰长和心理分析师之死为第二部分,剩余为第三部分:前两段真是高屋建瓴,无比震撼,也正如著名影迷昆汀所说第三部分是对影片的背叛,这终章竟然有些语焉不详了;但毋庸置疑的是博伊尔确实是一个优秀的电影作者,即便是商业制造也满是个人标签,视觉上的享受足以掩盖故事的漏洞
首先我想说,豆瓣上对这部电影的评分简直就是扯淡!!!然后,我想说丹尼保尔简直就是一天才,能将自己的风格完美的融入到各种类型的电影里。影片的拍摄没的说,让我深入其境。而且整部影片除结尾外一直萦绕在命中注定的末世气氛中。另外影片里的萝丝拜恩扮演的女驾驶员简直是太好看了!!!
在MATRIX3之后多年SCI-FI饥渴居然碰到如此气势的此片,让我如何承受的了!在它冗长的结尾我的心脏连着后背还有一厅的地板不住地振颤,然后一直惊呆到字幕出完..pure sci-fi终于再次惊现江湖
上来第一句话我就觉得比较2,第二句就更2了
其實cillian身上沒什麼末世英雄的氣質,但是卻微妙地被劃到了總是死不掉的那一類。
看到一半还以为能和《流浪地球》对照观看,毕竟同为近未来、太阳即将燃烬、冰冻地球,东西方拯救世界的途径差异得以显现。然而。。。后半部分的剧本实在是太成问题:没有深入地利用科幻概念,导致做不出有沉浸感的世界观。除去第一幕和最后几分钟与设定相关,其他部分都是“太空版《死神来了》”,宏大命题中充斥着极为廉价(而非《异形》式)的惊悚感,而且翻来覆去也不知道和设定有什么关系。也正是由于这个不工整、不深入的剧本,导致其在表达上浮于表面,电影想要诉说伊卡洛斯/夸父逐日式的壮丽悲剧意味完全失效。三星都算是视听得分吧。😑
电影资料馆的音效比较震撼,其他一般……
前面有很多很赞的部分。很妙。后面就差了。
科幻悬疑恐怖~~多种混合但是融合的不好,好多东西没交代清楚就了了收尾~~画面三分~~
遗憾的是,后半截加入了一个怪物一般的上一艘船的船长,为什么有这个角色,想不通。
太美了,镜头切的天旋地转 很吊 演员也很有性格 很吊,音乐很迷幻 很吊 太阳太美了 太恐怖了 很吊
原声好,人文环保科幻悬疑恐怖一把抓有些失重
没什么
strikingly beautiful.
为什么评价这么低?没有道理啊。为什么!为什么啊!明明就是牛逼到不知道该怎么形容好的片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