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胡玫说过,“拍《孔子》是需要勇气的”。而在咱们这疙瘩,因为有一种奇怪的传统,就是很多人会认为你评论一部人物传记电影,其实就是在评论这个人物本身,所以评论《孔子》也是需要勇气的。不过,好在《孔子》这部电影没给我们挖这么深的坑,因为孔子是什么人,不是我这等可以评论的。而《孔子》这部电影,因为留给观众太多的读解可能,所以也成就没什么可评论的了。
“给个话儿啊!”这句台词,在正片中出现的戏份是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献祭,这句话是孔子在挤兑公山狃,所以虽然观众听了都在笑,但这可以算是一种幽默。而在预告片中,这句话接在南子的话后面,听起来就很雷。
对于《孔子》这部电影来说,因为我是一个重症阴谋论患者,所以我觉得“给个话儿啊”其实就是这部电影的主题思想。虽然听起来很奇怪,但在万能的阴谋论之下,一切都是可以得到解释的。
作为“阴谋论”的一种,下面的话其实都是为了博君一笑,不必当真。
本片导演和编剧都说过,要看懂《孔子》就得先看《论语》,不过在我看来,要想看懂《孔子》这部电影,其实不用读《论语》,能看明白《新闻联播》和新华社通稿就行了。
作为一部电影,《孔子》的主要戏份都是在讲“堕三都”,后面的孔子周游列国,其实只能算是买一送一的附属戏份。考虑到胡玫导演之前拍的那些帝王将相电视剧,“堕三都”这场戏实在是让人不得不浮想联翩啊。
说到电影本身,虽然《孔子》在单个画面上非常夸张和奢华,但实际上这还是一部缺乏视觉感的电影,以至于这部电影整体都感觉比较沉闷。说白了,就是看起来不像是一部电影。而这一点我觉得是因为镜头语言和故事结构都有问题,有佳句无佳章,虽然单独的场景都很好看,但凑到一起以后,这个电影从故事结构角度来说就只能用“散乱”来形容,再加上画面缺乏表现力,直接导致整部电影看起来都比较沉闷,缺乏视觉感。
好的故事结构需要有稳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才能形成,而对于《孔子》这部电影来说,因为其题材的敏感性,恰恰导致这种“价值观”是不被编剧和导演所把控的。所以整个故事的叙事重点一直在飘忽不定,形不成能够统领整个影片故事的核心线索。
在有明确诉求目地的前半段,因为有“堕三都”的主线支持,所以虽然有很多室内对话场景,但整体故事看起来还是很紧凑的。虽然很多戏份在我看来还值得商榷,但那也只是见仁见智的事情,无所谓对错。而到了后半截,因为缺乏一个强大、明确的故事主线,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就变成了一个“知识分子驴友团”沿途打酱油的故事了。
另外,《孔子》略显沉闷的一个原因,可能还在于它人为设置的文化壁垒太高了。俗话说“深入浅出”,但《孔子》却经常在对白和背景介绍上“入的太深”,而在人物关系和故事结构上“出的太浅”。
这部电影在大量的对白、人名、地名等故事细节上其实等于对观众设置了文化壁垒,对于大部分、甚至是绝大部分电影观众来说,三桓、公孙狃等等影片故事背景因为缺乏相应背景知识(虽然这个现实值得哀叹但这却是事实),直接导致对电影的理解有困难。这就是我说的”入的太深“。对于这样一个题材的电影,我觉得这不算是缺点,因为如果连这个都回避了,那还拍孔子干什么呢?
但是电影在故事方面”出的太浅“,就直接把这个”入的太深“的问题给凸显出来了。观众既看不懂你的人物和背景,又不耐烦看你的故事,自然会觉得故事层面上沉闷了。
可以说《孔子》只有半部好戏,不过这并不代表《孔子》这部电影不值得一看。对于这样一个题材,恰恰需要大家都去看看,才能得到更多角度的观众解读,才能映射出当下的主流文化方向,才能让大家都去思考一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问题。
最后闲扯两句。
南子被刺杀那场戏,影片的剪辑思路非常奇怪,南子中箭和孔子拜见南子的闪回来了个平行剪辑,配合之前孔子对学生的预言(卫国必将大乱),这种镜头语言的模糊性,很容易让部分观众误解暗杀南子和孔子有关,甚至是孔子策划的。
这种画面叙事能力的薄弱,体现在影片中的多处重要场景。当孔子得知子路战死的信息,虽然有闪回画面,但还是要完全依靠旁白来补充信息,那些闪回画面其实并没有起到什么叙事作用。其实单就这么点信息量而言,几个闪回画面就足够说清楚子路战死的信息了(作为一个对比参考,《飞屋环游记》开场讲述老人卡尔和他妻子一生故事的默片段落,完全没对白,但故事和情感都传达的很清楚)。
百度百科:“鲁堕三都之战”条目
周敬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98年),鲁军强行拆毁“三桓”私邑邱(今山东东平东)、费(今山东费县西北)、成(今山东宁阳东北)的作战。
春秋中期以后,鲁政权不断下移,被称作“三桓”的叔孙氏、季孙氏、孟孙氏三族之家臣势力渐强,经常以下犯上,或以其控制之邑为据点发动叛乱。为防止家臣据“三桓”之私邑反叛,这年夏,鲁司寇孔丘建议定公拆毁“三桓”私邑邱、费、成。是时,“三桓”之家臣势大震主,故此议亦得到“三桓”的响应。叔孙氏首先率军拆毁邱邑。季孙氏欲毁费邑。费宰公山不狃与叔孙辄率众反叛,袭鲁都曲阜(今山东曲阜东),鲁定公出逃,躲进季孙氏之宫。鲁司寇孔丘命大夫申句须、乐颀率军反击叛军。费人溃退。鲁军乘胜追击,再败其于姑蔑(今山东泗水东)。公山不狃、叔孙辄逃往齐国,费邑遂毁。孟孙氏欲毁成邑,成宰公敛外父以成邑系边防重镇、宗室屏障为由极力劝阻。孟孙氏听从其议,遂不毁成邑。同年十二月,鲁定公率军围成,攻而未克。
据说《孔子》卷入了一起政治阴谋论事件之中,网络上几近兵戎相见,蔚为壮观 。我带着轻易被舆论影响的,那种不怀好意的批评心态走进影院,看完电影我才发现,自己终究是小人之心了,电影中的孔子原来在现实中遭遇了戏中一样的局面——不过成为了若干人泄愤的手段与工具,“被误解”的局面无法避免。而戏中他尚且能够“改变内心”,用于应对世界的不公与纷乱;而对于电影外的遭遇,他就真的阳痿了——“老二无力”。
但这种境遇却出奇得与电影本身互相照应,因为电影中的孔子虽然一直寻觅“知音”,但结局却知音寥寥。《孔子》的故事不是一部圣人传记,说到底是一部关于自我认同的故事。“孔子众门徒与孔子的关系”和“子见南子”是《孔子》的两大部分,无论是众门生还是南子,都是在彼时为数不多的孔子“知音”。而惨烈的不止是知音者寥寥,而是知音们的结局死的死,伤的伤,无一不以怅然落幕。所以本片着墨于“子见南子”与“颜回救书简”,孔子明知南子赏识他,亦无法留在卫国;明知颜回落水性命堪舆,亦无法营救——通篇其实是在制造一种关于人物的“无力感”:既无法改变时局,亦无法改变身边人的命运。
这也是电影的另一个主题,就是孔子“无为”的由来。电影中年轻的孔子有一身鸿图抱负,不认同老子的“无为而治”,而希望能够凭借一己之力改变时局。但迎接他的却是其后的风餐露宿,颠沛流离,几近丧家之犬,理想主义要被挖空殆尽。在电影结尾,孔子的背影一袭白衣,与老子相若无几,他最终领会到“不参政事”以及“无为而治”,“改变不了世界,只能改变自己的内心。”电影看似描摹了一个理想主义失败者的落魄与无奈,实际上是叙述了另外的一番“豁然开朗”:以“传道授业解惑”来终其一生,用“无为”来“有为”,结尾孔子死后鲍德熹的镜头探到窗外,一片淡定从容的画卷,正与此心态相得益彰。
电影讲到尾巴的时候已经立意鲜明,《孔子》从入世到出世,最后希望逃避政治与争端。“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戏中的孔子领悟到生命中弥足珍贵东西相当多:师生之情,知音之情,家园之情……而那些党同伐异的斗争并无意义。这也是这部电影为什么显得相当“中庸”的原因,因为他要表达的本身就是“无为”的价值观。因为缺失激烈的矛盾与可看性强的戏剧性斗争,所以电影节奏显得相当缓慢。不过原本希望“逃避政治”的《孔子》,却因循坠入戏外的“舆论口角”之中,这岂非另外一种黑色幽默?
《孔子》表面上竭力依葫芦画瓢照足历史,事实上不过是借古喻今,依旧是近来影视剧题材不变的主题:对于信仰缺失,丧失“坚持”品质的主流社会,《孔子》依旧是在宣道。所以电影中的孔子即便颠沛流离无处遁藏,也依然坚持“岁寒而知松柏。”人只能在历练中变得顽强,在风霜后看出本质。只可惜这部电影描摹出了孔子的“本质”,但却对那些“风霜”和“历练”没有深入叙述,以至于电影主题先行而细节稀缺。
但这也是关于电影本身的缺陷而已,至于那些阴谋论的攻击者,当然他们不会关心电影本身是什么。
当孔子仰望苍天,俯瞰大地,踽踽独行彷徨不定时,他的追随者们出现了,先是最铁磁的颜回,接着是一堆熟悉的脑袋晃动、脸孔浮现,一行人在漫天风沙的野外再次聚首,看到这里时,一首歌的旋律很自然的在我耳边响起:
希望你会记得
永远的记得
我们曾经拥有
闪亮的日子
我们为了理想
历尽了艰苦
我们曾经哭泣
也曾共同欢笑
.......
竟然,有一点点被触动的感觉。仿佛这首歌就是写给他的。或者,写给一切理想主义者吧。自有中国人,孔子算是第一个理想主义者吧。
《孔子》没有传说中那么差嘛,尤其是越到老年,发哥的表演也越趋近于想象中的孔子,颜回之死一段,过于狗血,过于主旋律,且既不符合物理规律(冰层破裂时大家都围着冰窟窿,肯定会塌方的)也不符合孔子思想(老师让上来就得上来,怎么能不听话呢?)。也许是期望值太低,所以感觉挺惊喜的。我当初想9:30的场次,又是孔子,也许一半儿都坐不满,还为此和人打赌,结果又输掉了。当我看到第一排有人坐的时候,我就知道,我又输掉了。看完《风声》后我就说过,以后再也不在电影院看国产电影,这次也不能算例外,因为是用朋友的赠票,我恶意的推断:拿赠票的人还真不少,都坐满了。
孔子,是中国人的耶稣,是我们信仰的来源--别说你没有信仰,每个生在中国长在中国的人,都是信儒教长大的,它没有教堂,没有像圣经一样家喻户晓的经书,但它融在一代代人的血液里,是中国人的DNA,儒教对我们的影响,犹如《圣经》对美国人的影响一样大,他们从小耳濡目染,我们亦然,就算长大以后,想要努力的改造自己,都无法改掉DNA,谁让你生于斯长于斯。我们的伦理观道德观,我们面对自己内心的时刻,其实面对的是儒教,是孔子建立的一套伦理体系,想一想自己和父母的关系,想一想那些让自己开心和惭愧的时刻,你就能明白我的话。曾经有过几年的时间,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得出的就是这么个结论,没辙,因为我生在中国,青春期长在中国,我骨子里我的DNA里,就是儒教,努力的改掉一些荒唐的东西,还是改不了一些本质的东西。
经过几番的洗脑和祛魅,我觉得儒教并不坏,孔子也是个健康有趣的老头儿,身上还闪耀着理想主义者独有的光芒--无论在任何时期,理想主义者都是悲情达观之人,也令人敬仰。如今我们都知道《论语》是孔子之后的人搜集他的言论编订而成,是个天然『断章取义』的文本,孔子说这些话时,有语境有上下文,而不是孤零零的那些断章,如果搞文字原教旨主义,往往令人啼笑皆非。古代笑话集上有很多这样的风雅笑话,例如『三年不改父之志是为孝』,于是盗贼的儿子仍为盗贼就是孝顺。
考研第一年做过一道题,写一篇短文来解释『有教无类』,考研第二年,是写一篇短文解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些没标点的论语,可以有许多种句读,正符合了政客们对意识形态的定义,一代代的传了下来,有时候你会发现同一句话,在不同时期,有了截然相反的解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种是启蒙主义,一种是愚民政策。哪样用的好,都能当领导。
我们课本里断断续续学了许多孔子的文章和关于孔子的文章,其实孔子一生只留下了一部非虚构类作品(算不算是历史作品有待研究)《春秋》和一部编辑整理作品《诗经》。司马迁说孔子『厄而作春秋』,在他看来,人得绝望了才能静下心来做点实事。孔子作春秋非常简约,隐藏了许多当说未说的话,后来三个人出来作注,于是有了《春秋三传》,都是用竹简,看来孔子很可惜东西,我们比较熟悉的『郑伯克段于鄢』,春秋里只有这一句话,到了左传就演绎成一篇百字的精彩故事,有时间地点人物冲突,至今,我读到郑伯和母亲『黄泉下相见』,『大隧之外,其乐融融,大隧之内,其乐熠熠』时,还会感动又难过。
这部电影大致梳理了理想主义者孔子的一生,算是圆满,孔子性格里的干练和迂腐都有所表达,他的那几个老是挂在嘴边上念叨的弟子,也都还算个性鲜明,电影对白也没其它国产电影么傻b(但还是有点傻B),大部分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都演到了,比如『在陈绝粮』、『子见南子』、『子路问津』、『克己复礼』这些我从小在小画本上看到的小故事,演绎的都不错,它的聪明之处是把论语中我们熟悉的那些典故,一点点的摊开融入到不同的场景中去,论语的那些段落,有些表明了时间地点,有些则只有一句话,所以安插到哪儿,都说得过去,只要是孔子说的,上下文也符合语境就行,毕竟没有人知道,孔子是在何时何地何种场合下说这些话的。我尤其喜欢『子见南子』那一小节,而且觉得把『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和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安排到这儿,恰切无比。
电影开始那一场国事讨论,那种自由辩论的气氛,有点英国议院的意思,此时的孔子就像苏格拉底,勇敢的挑战当时社会的常识,采用苏格拉底式的逻辑三段论来推翻人人习以为常的论断和制度。后来的故事大都过于蒙太奇了。这个电影重点讲的还是孔子在鲁国的故事。
电影开始时一个个牛人的面子在眼前闪过:奚仲文,鲍德熹,赵季平。。。。掌镜的鲍德熹,有意选取角度,把孔子拍的十分高大。
当然,还有第五代女导演胡玫,当我们谈起陈凯歌张艺谋时,可能大家都没想到,她也是同届的毕业生,也参与了《黄土地》的拍摄。有人说在她每一部作品背后都有何新的影子,我不以为然,大学时期 ,我读过何新的东西,我觉得他比胡玫差远了。但《雍正王朝》和这部《孔子》又都拐着弯的主旋律,曲线爱国爱党。也挺引人联想的,我想,在这部电影里,至少可以把『苛政猛于虎』浓墨重彩的拍一下,至少这个故事是有确切记载的。
还有一个很八卦的偶然发现,这部电影的策划人是于品海--当年,金庸权衡再三,左挑右选,把《明报》卖给了他。
总体来说,这部电影还是值得一看的,起码可以梳理一下过去我们硬被灌输的关于孔子的杂乱的一切---假如你还没有忘光光的话。可以认识几个生僻字--以前读古文,到了《左传》就头大,电影里沿用了古音古字,遵循着古代的姓氏和名字的称谓方式,算是了解一点古代文化知识吧。
电影开始和结束时,白发苍苍的孔子坐在阶前,捧着竹简昏昏欲睡,他大概也在想自己执着理想波澜壮阔又悲凄孤独的一生吧,做过春风化雨的精神领袖,也曾在矢石如雨的战场沉着擂鼓应战。『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但他一条道跑到黑,知其不可而为之,为了理想,什么都可以放弃。
最后一个镜头中的孔子,喃喃的说:已经很久没有梦见周公了(请大家不要理解成很久没有行周公之礼--也就是做爱--了),的确如此,因为据记载,孔子晚年喜读《易》韦编三绝。就算到老,他都不服膺老子独善其身的出世教诲,哪怕是钻研易经,也不相信老子。
原豆瓣评论头名《影迷为何要...》的后半段影评部分
你的文章"影迷为何要这样对待《孔子》?"不是关于 孔子 的评论(),它已被转成了你的一篇日记,相关的回复和推荐也一并作了转移。你的日记 影迷为何要这样对待《孔子》? 里所述的内容含有《社区指导原则》中不欢迎内容,现已转为 仅自己可见 状态
--豆瓣
现贴 影迷为何要这样对待《孔子》? 之后半段影评部分,是影评啊,网管别删了别再帮我写日记了。
----------------
(有人说这不是影评,那么关于电影本身:
1:电影比较平淡,容易打瞌睡,看的时候易走神,要集中精力,要有耐心,台词半文半白尚可回味。感觉电影的教育意义不明显,挖掘的不够,不如认认真真看本孔子的传记书。反过来想偷懒把本片当作纪录片或者传记书来看的人,其实也只能蜻蜓点水的看点孔子后半生皮毛故事选集而已,最后还是一头雾水。
2:演电视剧的演员熟脸太多,所以影片的电视剧的味道比较浓,有种“打开电影看电视”的感觉。还算中规中矩,总体比《花木兰》好,却明显不如《梅兰芳》。画面追求精致,音乐很不错,怎么总感觉是电视剧背景上了电影水平的音乐,企图硬把画面拉到史诗水平。
3:如果大银幕上播放一部CCTV10的孔子纪录片也许更吸引人,这种题材拍成故事片本来就是个难题,难免乏味
4: 电影里周迅演的南子很傻B,一点不觉得其美艳(台词说其人美艳),怎么总觉得周迅很难看,表演痕迹重了,也太用力。这段剧情不知所云,难道是表现这个女人是孔子的知音? 看电影还是要看导演,胡玫这些年远离电影,过去一直没有非常成功的电影作品而转战电视剧,这次重返,对大电影还是控制得不太得当,材料取舍混乱,主题围绕不清,过渡并不流畅,前半部很明显,不过感觉本片还是很有诚意和艺术责任的,只是实在到不了那种令群众全满意的水平。
5:其实根本不必花钱排什么战争场面什么乱箭齐发的,看得很累,观众早被《赤壁》搞疲劳了,和这个文圣人的传记片不搭调。不如多阐发下孔子的思想和这种思想的来龙去脉。影片关于孔子的教育功能和学问思想,展现不足。镜头上好像总是别人在“代课”,孔子办学却不讲学,该不是校长吧。人物刻画的都太平淡,弟子全象是粗人。整体并没有那种所谓的史诗感,人物也没有“圣人”的厚重,孔子只是一个不得志的怪蜀黍而已。在描述周游列国的过程中,只见其颠沛流离不见其万世师表。奇怪,通过这个电影,看不出孔子是如何能够成为中华民族的圣人。
6:剧情就是:鲁国当官不得志-被排挤到处游走-晚年回国,这是一部再剧透也无所谓的电影。疑问:他的老婆孩子呢?后面也不交待一下。
7:即使你不抵制,本片确也属于可看可不看的片子,闲着的话看看也绝对不会有看完《三枪》后的挫折感。孔子是中国在海外和熊猫、长城、功夫同样知名的元素,这也是投资拍片的动机之一。不知本片在海外是否能吸引人,制片方加入战争戏也是这个目的吧,相信广大的孔子学院、驻外机构会包场的。画面还是很“中国”的,但确实没有《英雄》中画面的质感,总觉得差口气,难道还是导演习惯拍电视剧的原因?这种电影大概应该李安拍才行。
8:最精彩的地方就是起字幕的时候王菲的歌声响起,安宁,好听。
9:孔锂(应该是“鲤”)还是孔锂,没改。那时代没有“锂”字。雷人台词只有“按第二套方案”。
10:说实话,个人认为电影本身可以打3星,考虑到....就2星吧,再说打1星其实很不安全,可能集体被和谐。 最后很羞耻自责的说:我不是人。
全文在时光网博客,原豆瓣贴1400人推荐,700回复,可惜了(liao)了(le)
http://www.mtime.com/my/spanisheyes123/blog/3219873/与本文相关新闻 南方都市报
http://ent.sina.com.cn/m/c/2010-01-26/10112856162.shtml
这是一部艺术化的反应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是如何嘎姘头的电影
周迅的表演一贯的好 演什么像什么 精神统治很重要 电影拍得不错 有笑点 又感人之处 也有历史 我应该读读中国史了
孔子在最后不都说了吗?要理解他老人家,还是去读春秋吧。电影就拉倒了
好烂的片子....就等着王菲的幽兰操出来.....看过越来越觉得孔子应该就是个Gay....收了三千男弟子....阿米脱佛.....诺....
岁寒然后知松柏,电影遭遇的抨击不如用孔子的一句“世人误解我”一带而过。。三星半
如果是为了票房而拍摄孔子,你永远也不能理解孔子如何成为圣人。
这几年古装片 不论文武 统统一碗水端平 毫无闪光
韵味不足,历史浅薄,意境非有,唯有铜臭。辜负孔老夫子,误人子弟啊。6.2
看过电影的人都不会只打一星
《孔子》不是被别人黑了 正是胡玫自己把他弄脏了这是一部悲剧
传说看这个不哭不是人,那我只能算是一坨阿凡达了……
哈哈哈,我妈妈看的好伤心
看到老子和孔子坐而论道的时候,有一种莫名的感动。不错的片子,编剧、表演都挺到位的。但是如果能从这个片子看出“没有孔子,我们会怎样”,那这片就牛逼了。可惜还差口气。不过已经不错了,孔子谁都知道,但是他的生平没几个人知道。一边看一遍就有人在后面问:“孔子有那么落魄过么?”
南子说:世人都能理解孔子的痛苦,但世人无法体会孔子在痛苦中领悟到的境界。
【中关村美嘉】才俩小时看不过瘾哇。本片讲的就是老年孔子在编好《春秋》那天很闲就开始回忆。从自己五十知天命出仕,意气风发了几年被排挤出国,然后带领一帮弟子开始周游列国想搞再就业,搞得很丧家狗的时候终于可以回国了,也当不动官了就老老实实教书立说,修了本《春秋》可以传世了自然挺高兴。
烂片
同样《骆驼祥子》里 祥子曾说的:与众不同是行不通的。 行不通的原因是个人思想无法领导和驾驭整个社会,即便这思想清洁高尚,终究会自食其果尝遍疾苦和失却生命中至为重要的东西;再者,精神上无人能晓的孤独会让人流泪满面。但无论如何,之于爱,之于理想,一切承受甘愿。
可能是期待太低了吧,却觉得没有那么差,前半段龙精虎猛,小有问题而大无不妥。后半段有点拖沓,特效镜头一律很差,坏个整体风格。剪辑多少有点脑子不清,战争戏也太差,对对付付就过去了。先看故事再说深意吧,我们总是太端着了。PS:颜回淹死这事也太狗血了吧
每段故事以及讲故事的细节都是不错的,只是剪在一起后不够抓人。
不作恶,更不做恶的帮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