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片主要是描写了①苏德战争爆发前期,要塞里的和平生活;②战争爆发时要塞的混乱;③战争爆发后要塞的抵抗。
不过,不了解历史的话,看得是比较乱的。
整个电影,大多数是爆炸、枪战、肉搏场面。指挥很混乱。
另外,感觉几个有BUG的地方:
①这个小孩怎么有如此的神通,可以在战场上到处跑来跑去的?尤其是最后,他居然在德国人的重重包围下平安的跑出去了。估计,这是导演用了一点理想化的意思在里面吧。毕竟,这个电影是以这个男孩的讲述来进行的。如果他死了,这个电影就不成立了。
②桥头,德军押解着非战斗人员(家属、医生、护士等)来威胁苏军投降。苏军的领导,假装投降,举着双手来到人群面前。他突然对着这群人大喊一声“卧倒”,然后所有的人都一起卧倒了,只剩下站着的德国士兵。于是,苏联军队突然开火,消灭了德国士兵,救下了这些人质。问题是,除非是事先双方约定,否则,当一个人突然在你面前喊“卧倒”的时,估计大部分人都是懵圈的,或者要有一个反映的时间。而这时候等这些人反应过来要卧倒的时候,估计德国士兵也反映过来,也卧倒了。
再次,即使这些人卧倒了,但德国士兵跟这些人是在一起的,即使德国士兵是站着的,但枪炮不长眼,苏军的子弹一样会打中这些人质的。怎么可能那么准确,子弹只打到德国人,不打到苏联人呢?
③集体突围的情况很惨烈。问题是,为何不提前把德国人的探照灯给打灭呢?
当然,这些都是艺术加工哈,不可强求。对于学习历史,还是很有帮助的。
布列斯特要塞保卫战(1941年6月22–29日)是巴巴罗萨行动的早期战役之一。布列斯特要塞由苏联红军驻守,防卫德国国防军的进攻。苏军坚守该地的时间比预期的来的久,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更成为苏联抵御外侮的精神象征,于1965年更因1941年的防卫战役而获颁“英雄要塞”的称号。
19世纪的布列斯特要塞旧址是1939年布列斯特战役的战场所在,德军在波兰战役中控制了这里。然而,根据《德苏互不侵犯条约》,布列斯特周遭的领土以及当时波兰52%的领土面积皆归苏联所有。因此,1941年夏季,德军必须再次夺取这座要塞,然而这次的对手是苏联。
德军计划控制布列斯特与布列斯特要塞;两者在巴巴罗萨行动的最初阶段里是中央集团军群推进的主要障碍。要塞和城市本身控制了越过西布格河的主要桥梁,以及华沙到莫斯科的铁路及高速公路。
要塞内的苏联守军大约有9,000人,其中包含正规红军、边防军与内务人民委员部的特工。驻守部队分别隶属于伊万·西多罗维奇·拉萨伦科将军指挥的第6步枪师、米哈伊爾·帕普西-夏普科上校指挥的第42步枪师、苏联边防军第17边境警卫队以及其他小型单位(包括野战医院及医疗队),要塞内还有300户守军眷属居住。
德军则部署了来自奥地利的第45步兵师,约17,000人、来自第31及第34步兵师的部分火炮和海因茨·古德里安将军的第2装甲集团军,总计约20,000人。
德军于1941年6月22日发动攻击时,要塞守军并未获得任何事先警告。这里也成为德国国防军与苏联红军在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后第一场重大战役的战场。德军炮火大规模轰炸布列斯特及布列斯特要塞。最初的炮火猛攻炸的要塞守军措手不及,并造成了严重的器材损失与人员伤亡。边界上的布列斯特及要塞周遭发生了激烈的战斗。德军的第一轮攻势在轰炸停止后1个半小时展开;受到严重惊吓的苏联守军根本无法组织有效的防御正面,因此他们转而防守一些强化的防御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塞本身。有些苏联军队成功逃出要塞,但多数人却被困在德军的包围圈内。即便有着出其不意的优势,德军后续企图攻下要塞的步兵攻势却因严重的伤亡而被迫停止。第一天对要塞的进攻就造成了281名德军士兵阵亡。激烈的交战又持续了两天。到了6月24日晚间,德军已经有368名士兵阵亡,并俘虏了4,000至5,000名红军士兵。
6月24日及25日的战斗主要发生于红军在要塞内的根据地中。至6月26日夜间,科布林防线以北的所有防御工事,除东堡垒外,均告沦陷。
由于东堡垒无法被步兵攻下,德国空军在6月29日轰炸了它两次,并迫使剩余的360名守军投降。
虽然苏联士兵在战役的初始阶段被突如其来的攻击给震慑住,且面临到兵力悬殊、缺乏补给及被切断与外界联系的窘境,他们坚持的时间依然比德军的预期来的久。德军部署了各式重型火炮,包括15公分41年式喷烟者及火焰喷气器。要塞内的平民也会接替受伤的机枪手、装弹手的工作,有时甚至会拿起步枪加入保卫要塞的行列。
6月24日这时德军已经占领的要塞的一部分;部分苏联军队终于设法会合并在团级政委叶夫姆·福明的指挥下协调防御。福明政委的副官是伊凡·祖巴乔夫大尉。6月26日时一小股苏联军队尝试突破包围但以失败告终,并承受了相当大的伤亡。也许就在同一天,祖巴乔夫大尉和叶夫姆政委也遭俘虏。祖巴乔夫被送往位于哈默尔堡的战俘营(Oflag XIII-B、Stalag XIII-C),最终和数百多万名苏联战俘一同死于那里;叶夫姆·福明则因为政委及犹太人的身份而遭当场处决。
在经历了8天的激烈战斗后,德军终于攻下要塞。 数名红军士兵在东堡垒陷落后依然躲藏在要塞中。 据传布列斯特要塞内最著名的守军人物之一的彼得·米哈伊洛维奇·加夫里洛夫少校(后获颁“苏联英雄”的封号)于7月23日遭到俘虏 。
第六步兵师第86步兵团政委叶菲姆·福明则因为身为犹太人、政委和共产党员的三重身份被德军当场处决。
保卫布列斯特要塞的战斗在1957年被拍成电影《不死的守军》,2010年又被翻拍成电影《布列斯特要塞》。 苏联作家鲍里斯·利沃维奇·瓦西里耶夫写了一本小说名叫《未列入名册》 。
影片讲的是1941年苏联人民在布列斯特抵御德军进攻的故事。
布列斯特位于白俄罗斯境内。早在十九世纪就已经建成了一座坚固的要塞。与历史上的伦敦、巴黎、科隆、彼得堡、天津一样,都是先有兵营,然后逐渐发展成一座城市的。唯一不同的是,随着现代武器的发展,冷兵器时代城堡的御敌作用已经大大削弱,但是直到二战时期,布列斯特的主要功能,仍然是一座抵御进犯之敌的要塞。
影片从德国进攻前开始叙述,通过一个孩子萨沙的视角告诉我们那时真实的景况。1941年6月22日,德国法西斯与苏联开战,在白俄罗斯方向首当其冲的就是布列斯特要塞。仅仅在进攻开始的一天前,人们还沉浸在歌舞升平的生活中,家人团聚,谈恋爱,放电影。谁也没有想到战争即将来到。团政委福明告诉人们:“要塞里一切平静,不会有战争。”少校扎夫里洛夫是唯一感觉到战争将到的人,并因此受到内务部队的调查,罪名是“散布恐慌”。这也许是苏联1937年大清洗的余波吧。可是就连他也没想到战争会来的这么快这么突然。当德军的飞机投下炸弹,一间间房屋倒塌,人们惊慌的四处逃命时,他说:“我想像过战争,但是没想象过这样的战争。所有人都在等待它,但谁也没料到会这么快。简单直白,而且可怕。”虽然都没有想到,但是一旦战争来临,人们便毫不犹豫的拿起武器,进入要塞,保卫祖国,保卫自己的家园。
影片撷取了要塞中的三个场景来描述这场惨烈悲壮的保卫战。一是团政委福明所驻守的霍尔姆门;二是第九边防哨所指挥官基热瓦托夫守卫的捷列斯波尔门。这两个门是中心城堡的关键地域;三是少校扎夫里洛夫把守的科布林要塞,位于中央城堡的北面。同样是德军进攻的重点区域。虽然只有短短几天,要塞保卫者们却经历了无数苦难。缺医缺粮缺水,突围不成,随时都有战士倒下,那个老医生在拯救了许多人的生命之后,已经无力再支撑下去了,他对福明说:“我尽力了。”举枪自杀。少数人扛不住了,举着白旗投降,而多数人则坚持到了弹尽粮绝。
除了这三个场景之外,还展现了苏军内务部队守卫要塞的情景。其中穿插了冒充苏军的德国军官,命令他们立即撤退的一段插曲。指挥官胖中尉对他有所怀疑,于是令他脱下靴子检查。这个德国军官立马沉不住气了,妄图脱逃被击毙。这也反映了苏联内务人员长期从事内部审查工作后遗留下的一丝狡黠。不过内务部队只坚持了一天就全军覆没了。
这部影片是2010年上映的。此时苏联已经不复存在,而俄罗斯的编导们则继承了苏联战争片的拍摄风格,这种风格就是直面战争。没有裤裆里塞手榴弹,也没有身着帅气军服傲气十足的美女,更没有变态的手撕敌人,不是利用战争来谈情说爱,也不是利用战争来展示痛苦,而只是冷静的描述了战场的厮杀以及血肉横飞的场面,用战场上的一个个细节让我们看到了俄罗斯民族的战斗性格,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
我们通常称俄罗斯民族是战斗民族。那么这个民族的战斗性是如何体现的呢?他们同样知道生命的宝贵,也同样珍惜自己的生命。然而,一旦自己的家园遭到侵犯,他们会不顾一切不惜牺牲生命去保卫家园。这个家园,说小就是自己的家庭房屋和财产,说大就是自己的祖国。这其中意识形态的成分并不浓厚。斯大林在1941年红场阅兵时有这样一段演说:“你们进行的战争是解放战争,正义战争。让我们伟大的先辈——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季米特里·顿斯科伊、库兹马·米宁、季米特里·波扎尔斯基、亚历山大·苏沃洛夫、米哈伊尔·库图佐夫的英勇形象,在这次战争中鼓舞你们!让伟大的列宁的胜利旗帜引导你们!”他提到的这些先辈并不是苏联英雄也不是共产党员,但他们都是俄罗斯祖国的保卫者。俄罗斯民族在经历了几个世纪被奴役的苦难之后,祖国在他们心中是无比神圣的,保卫祖国不受压迫和欺凌乃是所有俄罗斯人心中不变的信念。这信念对于所有俄罗斯人是无比坚定刻骨铭心的。无论这时的政权是沙皇的还是克伦斯基的,或是布尔什维克的。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俄罗斯祖国。在影片中我们看到那支内务部队,他们原本的任务是整人,曾经配合大清洗迫害了不少无辜的人,包括影片中的少校扎夫里洛夫。可一旦祖国受到侵犯,他们同样奋不顾身英勇杀敌,直到全军覆没。当时的白俄首领邓尼金被苏维埃政权打败后流亡国外,得知德国侵犯苏联,他立刻呼吁全球的俄罗斯人团结起来,为民族而战。影片中的扎夫里洛夫同样是这样,他没有去计较自己所受的冤屈,以戴罪之身奔赴战场,战斗到最后。这就是俄罗斯的民族精神。
影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个这样的场面。放映员科尔佳被俘后,德军令他收集战死的苏联士兵的帽徽,在这时他看到了女友的尸体。悲痛中他捡起一颗手榴弹,微笑着走近德军军官,与他同归于尽,倒在女友身旁。基热瓦托夫在要塞被攻陷的最后时刻,留下来掩护战友撤退,打尽最后一颗子弹,她从衣袋里掏出家人的照片,深情的看着,平静的等待死亡。萨沙的邻居和妻子在房间内阻击德军,在最后时刻,他和妻子吻别,用一颗子弹射向妻子,另一颗留给了自己。在德军攻陷霍尔姆门的时刻,德军押送残余的苏军士兵走出要塞,一个德军军官在叫:“犹太人和政委站出来!”团政委福明听到后,站了出来,平静的说:“我是政委。”他马上被枪杀在霍尔姆门前。从这些场景中,我们能够看到俄罗斯人对待死亡的态度。他们从救下来的飞行员那里得知,军队主力被围,机场被毁,明斯克被占领。这时他们已经知道,“所有的可能性都消逝了”。死亡或迟或早都将会来临。他们并没有张皇失措四散逃命,也没有慷慨激昂高呼口号,而是一边继续坚守,一边平静的等待死亡的到来。他们觉得,就如同人迟早要自然死亡一样,他们此时的战斗和献身,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他们早已没有丝毫对于死亡的恐惧,这才是真正的视死如归。
那场战争已经过去75年了。而人们对于战争的反思始终没有停止过。战争所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亲人的死亡,家园的被毁。战争的手段就是杀人,在很大程度上,这种杀戮不受法律的制裁,也不受道德的谴责。所以战争所摧毁的是人们的现有秩序,摧毁的是人类几千年来搭建的所有美好的东西,摧毁的是人类的良知。以前我认为只有野蛮民族和未开化的社会中才会出现的种种恶行,如日本偷袭珍珠港和九一八事变,如南京大屠杀和巴丹死亡行军。可实际上,那个产生了歌德和贝多芬的国度里同样充满了野兽般的行径。先不说德国对于犹太人的大屠杀,就看看影片中所展示的德国的不宣而战,残杀战俘。当时,为了平民的生存,苏军指挥员令要塞中的老弱妇孺向德军投降,可即便是这样,这些手无寸铁的平民也在1942年被德军尽数杀害。再想想苏军在柏林和我国东北,美军在朝鲜和越南,战场上的双方都是如此。用“兽性”二字已经不足以形容了。人一旦成为了野兽,就比野兽还要坏。那个写日记的东史郎,虽然后来力图行善,可是在南京的时候,他不也是一个魔鬼吗?在战争这个大环境下,充分调动了人性中被压抑的恶。战争就是这样鼓励人们去作恶,把作恶当做是穿衣吃饭那样正常和必不可少。什么善良,什么文明,统统置之脑后了。只要是身在这场战争中,不论你以前是什么样的人,好也罢,坏也罢,野蛮无知也罢,温文尔雅也罢,都会被卷入到这个邪恶的浪潮中,概莫能外。这就是人类的悲哀。
影片中,战后的纪念碑前,老年的萨沙带着他的小孙子在祭奠。他说:“我现在也要继续相信,你也要相信,他们还活着。所有我现在跟你说的人们,还有那些我不太认识的人们,他们还活着。在某个地方。”
他们真的还活着吗?人们会忘记他们吗?我不知道。
本人评分:7.5。
这个比集结号牛逼多了,老毛子拍战争片还是根红苗正的
“我是犹太人、共产党员和政委。你们枪毙我吧。”
非常的模式化,非常的不讨人喜欢,错听了某些人的建议,没想到是这么个玩意儿。
轻故事重视觉效果,有点好莱坞商业片的意思,天朝该多引进点这样的电影。★★★
8.20 好看好看!!!!!
这边是俄版的《集结号》嘛。三观很正,但是中间意识形态已经空了。视听效果很不错,一派10年前的美国大片范儿。导演估计是老塔的粉丝,男主角小正太的时候造型怎么看都是《伊万的童年》之伊万。
战争片最喜欢了!!
落泪一次。但过多的纯战争场面会让人麻木。
二战中苏联作家群体被派遣深入前线,诞生了许多优秀的战争文学,这一部电影好像改编自瓦西里耶夫的小说《未列入名册》。值得一看。
但就电影来说,没想到俄罗斯人能拍出如此好的电影。本来是个五星好电影,鉴于我向来对于苏联的厌恶,减掉一星。
属于战争抒情片,像是《雁南飞》的绝望版。不重杀戮,对牺牲的歌颂。喜欢这电影的朋友可延伸阅读,写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瓦西里耶夫的另一本战争小说《未列入名册》,讲述一名年轻中尉在布列斯特围困战中的故事。
俄罗斯版的《喋血孤城》
拍得确实很2
原来俄语原版电影的声效跟R5 DVD是一样的。
[199]諸如“本片為××主義招魂”的言論,本熊笑而不語。起碼,這比《烈日灼人2》強多了。
战争是泥泞、腥臭的血迹、溃烂的伤口、震耳欲聋的噪音、火燎的疼痛,寒冷和饥渴,还有突如其来的死亡,不是“用笤帚疙瘩下了鬼子枪”的儿童故事,尽管我认为后者拍得也不错
今天在俄罗斯文化中心看的,无字幕,但还是看得挺有兴致,此类战争片不需要看字幕,能整明白。软硬伤都有点,普普通通,大众片。
从题材和风格上,咱国内也很擅长此类,不过视听上确实比我们强太多,
很感人
听国配真别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