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兹·鲁赫曼的《猫王》让这个故事的反派成为了叙述者。风中残烛在维加斯城的灯海下孓然摇曳,娓娓道来的回忆近乎是铁锈味的忏悔: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声动梁尘的旋律中,被冰桶和兴奋剂唤醒的埃尔维斯·普雷斯利粉墨登场;而经营马戏团出身的帕克上校只满足于宾客的狂欢,用浅笑拧干舞台上那具行尸走肉的最后一丝生命活力。鲁赫曼以登峰造极的华丽视效为电影铺陈了开场,并将自己赤裸的欲望揭露给每一个观众:我要让猫王成为这颗极繁主义烟花的装填物,我要讲述他的悲剧,亦要挥霍他的悲剧——就像帕克上校那样。《猫王》与立传无关,它只用视觉盛宴为传主堆砌出马戏表演式的舞台装置;这部电影就像是一只镶嵌着无数枚热情之钻的万花筒,折射出埃尔维斯浮华却又多舛的人生。
我们从帕克上校的视野中所窥视到的故事近乎是以编年体所呈现的:埃尔维斯青涩的初次公演与幼时经历交织呈现,黑人社区豪荡奔放的福音音乐给予他旋律与舞步的启迪,而蓝调之乡比尔街的时尚潮流让小理查德和B.B.King成为了他一生的偶像。前人以美国梦的名义演绎过无数次这样的陈词滥调,鲁赫曼却执着于为自己的版本增添些许华丽的添头。
自出场伊始,小埃尔维斯的形象就与他所钟爱的DC漫画角色,少年神奇队长紧密结合在了一起。赤贫的童年塑造了他的梦想,他期冀录制唱片参加巡演能够让父母告别棚屋陋室,而飞跃永恒之梦便是这一切的浪漫化表达。《猫王》用极端现实却又无比梦幻的方式溯源了摇滚之王的起源,并让这则童话贯彻整部电影始终,即便故事的结局注定会是快乐化作泡影。此番浮夸的诠释恰是最为契合埃尔维斯秉性的切入点,他成为了万千青年的造梦者,却因早逝的母亲无缘见证而抱憾终身;他将豪车和庄园作为礼物赠与路人,一生收集了数量可观的警徽和手枪,并为在主演的电影里看到英雄形象的自己而体会到至高的成就感。埃尔维斯始终是那个出身卑微的男孩,安然浸泡在亲手打造的童话里。他天真地以为周遭世界从此会像触手可得的百事可乐和冰镇香槟一样不竭流淌,直到幻梦溶解消散。
也许正是出于对编年体的执着,鲁赫曼将传主的人生切片和那个猫王与之互相成就的年代编织在了一起。非裔社群赋予埃尔维斯的表演以灵魂,被白男乐手弹拨琴弦所支配的主流审美却不能接纳叛逆的音符。为延续传说故事般完美主义的叙事格调,《猫王》摒弃了所有针对埃尔维斯的“盗窃者”指控,将他塑造为虔诚的欣赏者和学徒、黑人音乐家的伙伴与盟友。埃尔维斯与B.B.King、詹姆斯·布朗乃至拳王阿里的情谊自能成为天然的佐证,这堂有关种族隔离史的通俗课程显然也不会止步于此。摇滚乐的叛逆是浑然天成的,在那个上帝、母亲与苹果派是星条旗唯一定义的年代,埃尔维斯乖张的舞步把道德家们脆弱的神经踏得支离破碎。父权和种族主义的化身伊斯特兰德参议员能够轻易打断女儿观看电视上的猫王表演,却无力阻止叛逆新生代在埃尔维斯的浮夸摇摆下肆意释放渴望。
猫王的神话终究是属于美利坚的神话,他的浪漫情怀与《美国风情画》式的夏日青春图景相呼应,而《无因的反叛》给予了埃尔维斯审视内心的力量。服兵役,邂逅一生挚爱,进军好莱坞,鲁赫曼的猫王编年史看似波澜不惊,就连对抗保守势力的挣扎也被帕克上校精湛的商业手段抚平捏碎。但富足安逸必不能永驻,埃尔维斯的演艺生涯对日渐枯萎的繁荣50年代构成了绝佳隐喻:一部又一部粗劣廉价的甜腻影片透支了世人的热爱,在英伦摇滚入侵和社运风起云涌的新一个十载,马丁·路德·金与罗伯特·肯尼迪的接连遇刺让埃尔维斯对职业生涯的意义第一次产生了颠覆性的思索与怀疑。难怪《猫王与尼克松》中埃尔维斯和总统尽情揶揄披头士之后,也只能悻然为祖国的乐坛辩护道:瞧啊,我们也有帅气的沙滩男孩,有《Good Vibrations》这样的迷幻金曲。
鲁赫曼安排的答案与之相比显然更胜一筹。1968年的回归电视特辑构成了《猫王》的叙事高潮,埃尔维斯彻底背弃了帕克上校极端逐利的实用主义,一曲撼人心魄的《If I Can Dream》让他的歌声同自由之梦融为一体。鲁赫曼用凌厉的剪辑将民权领袖们的离世与埃尔维斯回归音乐初心的宣言谱成一则驰魂宕魄的蒙太奇,甚至恰到好处地为NBC演播室外走廊墙上的《星际迷航:原初系列》演员群像留足了空间。想象力丰富的埃尔维斯向来热爱有关探索与梦想的故事,他甚至将自己的一匹爱马命名为Star Trek。《原初系列》对种族融合、人类大同的畅想,与埃尔维斯致敬金博士的高歌一并成为了永不磨灭的美国记忆。猫王是美利坚的符号,忠实重现的电视影像击碎了由商业逻辑所堆砌成的明星埃尔维斯,在帕克上校控制欲的废墟中树立起了文化符号埃尔维斯·普雷斯利,无可比拟的摇滚之王。
但叙事者帕克上校终究在同“我们“对话,为窥探者解剖埃尔维斯的人生。他执迷于生造的虚假身份,把诛求无厌的责任刺向了银幕之外的观众。帕克上校用轻佻的指控将猫王陨落的罪魁定义为他对演出观赏者的爱,极具冒犯性,却也为这部编年史填补上隐喻的最后一环。电影的后三分之一内容就像是伊卡洛斯的自由落体,拉斯维加斯的舞台灯火如烈日般耀眼,提线木偶埃尔维斯一遍遍张开丝制的戏服披肩,在狂欢中燃烧殆尽。癫狂的镜头语言有意将演出的精准重现撕扯肢解,为猫王的爱好者们提供了一种浸淫罪孽的欣喜:我们终于能够同半个世纪前的歌迷共情,却因叙述者给予的上帝视角而无法抑制对埃尔维斯本人的惋惜。鲁赫曼为《Suspicious Minds》的歌词量身打造了签署秘密契约的戏份,痛失所爱的埃尔维斯最终还是出卖了灵魂;但即便是垂死之时的空虚落寞也未能阻止他在绝唱《Unchained Melody》中为听众奉献全部的爱。埃尔维斯百般戏谑的模仿者中从来不乏全身而退的赢家;作为开创者的猫王却终究是旧时代的产物,自喻为永不停歇的歌喉的他似乎注定将生命永恒定格在华丽的舞台上。
鲁赫曼的炫目篇章由此重塑了昔日的梦幻,辅以奥斯汀·巴特勒的完美模仿秀让猫王复生在银幕上:是的,绝妙的服化道也只是这场复读实验的组成部分,这部电影无意精炼文本,它只需用漫画式的张扬视觉语言和恰到好处的弦外之音构建出一个名为“埃尔维斯·普雷斯利”的回音壁,曾经的亲历者在此投射悔恨和欲望,懵懂的当代人前来罗列待搜索的维基词条。这已经是我们这个将所有经典敲骨吸髓的时代所能提供的最佳解决方案,而鲁赫曼用真挚的热爱和狂放的野心将之执行得酣痛淋漓,令人观罢疲惫不堪却又无比满足。
而在那幻魅万花筒的中央,是那个用卡纸裁剪出闪电符号的瘦削男孩。以生命作燃料的灼热渴望从他那天赐的喉尖喷涌释放,埃尔维斯短暂而绚丽的人生正是这颗星球上最为凄婉绝美的表演。
《猫王》使用了大量分屏多画面,使用频率甚至到泛滥的程度。打算冲击奥斯卡最佳美指和剪辑吗?
《波西米亚狂想曲》的多画面也有少量使用,为双画面。多画面是好莱坞2010年代复兴的时髦技法。
最后,心魔必须释放,家人必须和解。爱必须找到归宿。这也是好莱坞标准语言。
1977年,猫王去世前几周仍然坚持演出。猫王最后的故事还是由雪人上校讲述。雪人上校之所以能够始终操控猫王,影片表达二人确实存在极高的依存关系,深谙对方的灵魂。雪人上校说,猫王不是被药物也不是心脏,而是被他的爱所杀死。可谓深刻。
猫王:So I keep singing a song to me! 迄今为止,猫王和皇后乐队的全球唱片销量,分别位列全球第三和第四位。
回来的飞机上看了半部Elvis,最棒的是黑人唱歌[捂脸哭] 主演很卖力,感觉就是不对。看看猫王以及他出道时正红的Mario Lanza,就明白差异在哪里了。里面的B.B.真可爱啊! 啥时出个他的纪录片儿。 其实我想说的是那种high,酒精药物感官刺激宗教激情造成的迷狂,存在于所有早期人类的通灵体验,被所有后来的文化建制(儒家尤甚)压抑,然后又在上世纪被挖掘出来:既是无限制的自由,又是最有效的控制。
在异乡看的第一部电影,7/19/2022 12.p.m. EST ,看的第一部无字幕的电影,无背景知识。以下为看图识字的感受:1.Tom Hanks扮演的经纪人就像梅菲斯特!!!舍友告诉我魔鬼引诱是老套路,然而我还是想说:不愧是Tom Hanks!!!2.剧情理解(可能有误)年少的Elvis跟经纪人share a dream(来自影片最后经纪人告诉想要离开他的Elvis”We shared a dream“)。最后Elvis对经纪人说,“You are fired!" 好吧,行,那就把钱算算。最后的账单(高额负债)出来的时候,我惊了,娱乐业咋挣钱?所有人share a dream,一起负债(Elvis不知道),一起迷失。Elvis以为自己很富,富到有资本可以结束一切。但实际上没有人挣钱,只有流动的资金。好了,现在他不玩儿了。。。哇嗷,找钱吧,奥布,准确的说是还钱吧。。。然后Elvis被他老爹告知他们早就破产了。。。Elvis回不去了,他的灵魂早已迷失,身体也在所谓的事业中垮了,最后英年早逝。。。3. 理解了啥叫“娱乐梦工厂”。但何时该清醒何时该做梦还是个问题。4.通常观影的有很多老头老太太,还有坐轮椅来的,也有一家老中青三代一起来看,看来Elvis是很多人的青春。抛开影片中血淋淋的负债不谈,有一说一,梦想真伟大!!!5.附:歌好听(观影的我听到音乐的时候忍不住抖脚)
这个猫王的称号也是中文语境给起的,大概来自香港,比喻普雷斯利的胯部动作像公猫发情,吸引一堆女性像母猫一样围在他周围,但在英文语境可没有Cat king一说。这部电影普雷斯利的丑事也没说:他如愿见了尼克松,结果尼克松被他忽悠了,他口头说反吸毒,教育青少年等等,就要了一个麻醉药物和危险药物管理局徽章,从此,美国警察从来不检查普雷斯利的物品,也就造成他随身携带大麻等众多药物,据说猫王一生睡过3000个女人,肥胖加上滥用药物,于1977年在厕所心脏病猝死……
本来看了预告片之后对这个片子不是很感兴趣,总觉得服化道太过了,奈何同事极力推荐,所以还是去看了。本片讲述了Elvis从一个籍籍无名的乡村男孩成长为叱咤风云的摇滚之王猫王的精彩却又短暂的一生。本片的另一个主角就是挖掘、培养并把 Elvis推上职业巅峰的经纪人 Tom Parker 上校。Elvis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巨星,跟他独特的成长背景和当时的社会文化变迁息息相关。可惜的是,在巨大的名与利面前,Elvis 和 Tom 都迷失了自己。看完本片最大的唏嘘就是作为国际巨星的猫王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一直被困在赌城拉斯维加斯,他的世界巡演的愿望终究没能实现。本片秉持了导演巴兹 •鲁赫曼一贯的浮夸风格,喜欢《红磨坊》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可以checkout。男主奥斯汀 •巴特勒虽然年轻但是很灵,今年奥斯卡提名应该有了。当然,想看汤姆 •汉克斯演反面角色的也不要错过哦。
秉承了导演一贯浮夸至死风格,但在猫王这个浮夸至死的角色上还很贴切。除了承认了猫王对黑人音乐的挪用,最好的是并没有刻意拔高立意,猫王并没有什么伟大的思想或者参与重要的运动,他只是个被剥削了一生的表演者。
拍得太花里胡哨了,选角也不行,这是拍MV吗?没走进人物灵魂,剧情推动浅尝辄止,剪辑快,推进快,色彩杂,画面乱,就像把《了不起的盖茨比》重新拍了一遍,巴兹·鲁赫曼始终是没有多少才华的导演,要一部《灵魂歌王》《波西米亚狂想曲》《玫瑰人生》类似的音乐人传记片,是多难!可惜了猫王,因为被经纪人控制使坏,到死都没实现全球巡演的梦想。
虽然是流水账一样并且快进了人生许多大事件的传记片,但我觉得这版的猫王好帅好帅啊!!!没觉得他的舞姿能引起女孩尖叫,但这个脸可真的太帅了!!!感觉费翔都有一点他的那种魅力牛仔的即视感~~他和妈妈的关系感觉有点过于亲密?然后汤姆汉克斯这次这个角色太可憎了… 虽然是第一视角但人物很平面?Elvis也是就憨憨的音乐天才,没啥心眼,挺平面的feel. 和老婆的爱情故事有点sad…感觉猫王很有大爱,又赶上时代风起浪涌,一生注定要献给舞台的巨星. 他的人生就像《月亮与六便士》里描述的一样—“我是准备踏上怪石嶙峋的山崖,奔赴暗礁遍布的海滩的。”
影片不仅给予了猫王一家足够的尊重,也给了黑人音乐和其影响力足够的尊重。结尾真实画面出现,当他满头大汗却依然拼尽全力唱出oh my love my darling时,毫不夸张地说身边的观众全都在抹眼泪。强烈推荐杜比音效厅。
致敬马丁路德金的那首If I can Dream一响起来真的破防!正因为有这样勇敢和纯真的灵魂,我们才会有更自由、理想主义和共融的世界,才会有伟大的摇滚乐!虽然是一个浪漫化呈现的结果,但还是很喜欢结尾那段旁白,不是心脏病或糟糕的合伙人,而是对舞台和音乐的爱燃尽了他的生命。大概这个渴望自由却又永恒迷失的灵魂就像屏幕最后亮起又消失的那颗孤星,“火萎了,我也走了”。人间再无猫王。
2.5 主角是猫王为什么要选反派做旁白视角?猫王的声音在自己的传记片里居然这么微弱… 还有这个剪辑两秒一刀是什么意思?!总之这些音乐人传记片拍来拍去都是差不多的…
9.0/10 #QUAD 和"Cinema"几乎没什么关系,和猫王本人也可以没什么关系,和传记所需要的表达性也没什么关系,和叙事本身也可以毫无关系,因为本质上,这部电影就是160分钟的Music Porn,不同服装,不同情景,且在不同配乐下的以各种姿态邀请观众消费这场"猫王扮演秀",那些宏大的议题或家庭羁绊只是激起他在这部Porn中的"反应",最后摄像机对准的依旧是他的面孔与躯体。且导演创造这种消费品的方式却又是极其现代的,一种裹挟着汗水的潮湿,和用光影和过饱和颜色调成的糖霜,还有不间断的音乐穿插。这是一部糟糕的"电影",但确实是一部适合在"电影院"观看的Porn。
从叙事到表演到形式全方位的油滑,简直是冲破银幕糊在你的脸上。汤姆·汉克斯的丑角是最大的败笔。2022.5.26 Agnès Varda
开场真是花哨,非常有导演的风格。华丽的美术与各种分屏和音乐轰炸。整体还是一部你可以想象得到的影片,就是有点长。相信猫王的魅力,但还是不太信他的饰演者的魅力。
期望比较高所以略失望。背景音乐一度吵到我怀疑剧院在故意调音量;经纪人和猫王之间的矛盾戏份多得感觉像是因为经纪人是Tom Hanks来演而硬加上去的,如果是传记电影更专注于主角个人不好吗;为了反映时代变迁加进去的独立历史事件稍显生硬。片子很长,为了拉完Elvis传奇的一生加进太多元素,拉拉杂杂事件太多反而失去重点让人应接不暇,情感共鸣跟不上。值得纪念的是第二次参加了SFF,在阔别三年的State Theatre观影仿佛一切如旧。
现在想想Showbiz真是挺没人性的东西,观众偶尔过去看一场放松一下挺好,但是演出的人就不一样了,长期保持这种极度亢奋,曲终人散后又一下很落寞。大部分秀又是晚上,散场之后怎么可能睡得着。
为什么最后乱入了《阿飞正传》? 6/24 @ The Cathay
太满了,实在太满了,找不到“聒噪”之外第二个词来形容第一感受。从第一分钟,到最后一秒,都像一场永不停止的辉煌大秀一样吵闹。至于人物塑造,简直PPT,电影看完我对猫王的印象还是模糊。演猫王的演员,有形无神,毫无吸引力,全场我都在“他怎么这么油”、“可能美国人就喜欢这款”两个想法中反复横跳,直到片尾猫王本人出来了,脑子里立刻只有一个想法“好帅!”这要是能拿小金人,奥斯卡现在也太不讲究了。
改名叫猫王及其经纪人的爱恨情仇算了,请Tom Hanks这样咖位的演员演配角很难不喧宾夺主。故事本身缺乏高潮部分,反而采用视听来多次强行制造伪高潮,导致人物故事都缺乏弧光,波西米亚狂想曲是很难再复刻的。两个半小时听歌看画面又稍显冗长,定位非常尴尬。年轻的猫王每次出场都如同男模街拍/走秀,歌还是很好听的
看预告的时候,我觉得演猫王的男演员有点油,但是160分钟后我只想说,小哥把猫王那种孩子气与妖孽附体的魅惑很完整的表演出来,导演一定很爱这位演员和猫王,各种大特写来展现他的魅力。汤姆汉克斯的表演没的说,他在的几场戏表演都很精准,哪怕几层厚厚的化妆。电影本身,作为传记片,前半段太流水账了,也就是加了歌曲串烧让画面没那么难以下咽。人权运动和猫王这个有些败笔,但是插入剧情并没有预料的突兀。剧情比较好看是从猫王的68年comeback special,从这里猫王的星光全开,明星与经济人的恩怨和压榨星途的描写典型到现在依旧能见到,只是像猫王这种质量的明星难再有。这片我最后决定给四星是因为我看的这场我大多是上岁数的老人,有些还会跟着歌一起唱,最后猫王之死时,我和旁边座位的老太太一起啜泣,还是蛮带感的。
近三个小时的豪华传记片,内容与表现虽没有什么精彩、闪光的地方,但也还是较清晰地讲述了猫王传奇的一生历程,特别是他从小生长的黑人族群给他的音乐滋养和当时的白人种族歧视对他的压制与破害,以及与汤姆汉克斯扮演的经纪人依赖又矛盾的复杂关系等,都加深和丰富了我对这个西方世界永不消失的“青春摇滚偶像”的了解。还是值得观看的。
这是什么Soundtrack spamming! 我提前退场,无福消受,过于失望和离谱。
入场前就开始想一星短评怎么写了,谁要在20年代看Elvis回潮?这是Hanks给傻儿子示范一下什么才叫white boy summer么???结果被打脸。。。Luhrmann的极繁主义对这种烂大街文本提升巨大,各个部门的极致工艺凑在一起可以说引人入胜,三小时都不嫌长(当然是杜比影院full recliner的前提下)。给目标观众(白人boomers)输出了一点常识,不知道能比绿皮书之流更有意义多少,但也算一种用心。旁边哭了半场的白老太太片尾听着难听gen z说唱了还拼命鼓掌呢,这不叫电影的胜利叫什么
为舞台而生的传奇,也是时代的叛逆符号,然而在资本主义面前猫王也不过是金丝雀。巴兹·鲁赫曼太适合拍华丽歌舞片了,160分钟几乎全程hype的状态,就像经历了一场视听感官的轰炸。这种过度主义和猫王的闪亮风格还蛮搭的...
#SFF22 视效剪辑真的过于炫了,很有导演个人风格。以及在再见宝贝女人要乘飞机前的爱语口型,真的唉,爱而不得、爱着对方却一定要分开的故事每次都让我心绞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