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战争撕裂了我们
和《赎罪》一样,因为是Keira Knightley,所以即使电影是牵扯了战争,我还是会看。
对于影片中的诗人我并不了解,可他也许太文艺了,掉进了过去的甜腻中无法脱身。爱情的成全是需要两个人的顺从的,因此即使我多么不喜欢这个飘渺糜烂的诗人,我都得承认若只是他一个人的不忠,是无法完成这段恋情的。
当我看到归来的大兵已经没有了之前的俊朗挺拔时,心里不禁酸涩,战争毁掉了我们的一切,他的大脑里被搪塞进太多残忍血腥的画面,它们抹去了他对妻子的信任,差点就忘记了自己还心怀爱恋,甚至不去触碰那个孩子,他以为,那是妻子和诗人所生。
也许是我没有看懂他们之间的纠结,我以为Vera为了自己的大兵丈夫留守,我以为诗人一直都是个混蛋。我还以为大兵一直误会了他的妻子,孩子是他的,Vera也是爱着他的。
似乎无论在怎样的时代,团聚以及互相和谐,才是我们毕生的归宿。
有人见到据掉手臂的那一幕吗,这种场面要比任何恐怖片都恐怖。
2 ) 红玫瑰与白玫瑰
吴克群有一首歌叫“为你写诗”,似乎全世界的女人都会为诗歌所打动。只要写一些“你是我的星星”之类的话,然后对女人说“这是我为你写的”,然后女人立马会晕倒在你怀里。而似乎全世界的诗人都不甘于只属于一个女人,酒和性是他们创作的源泉。不幸的是,本片里的两个大美女,都爱上了这么一位自以为是的诗人。一朵红玫瑰,一朵白玫瑰,诗人想两朵都要。女人们却不这么想,她可以容忍你除了写诗一无是处,可以容忍你跟别的女人鬼混,但不能容忍你跟别的女人说我爱你。玫瑰们逐渐看清了诗人的本质,不过是个只会说甜言蜜语的混蛋而已。于是,红玫瑰和白玫瑰反而关系微妙,从情敌变成了朋友,爱上这么一个男人,她们能明白彼此心中的痛苦。影片的最后,红玫瑰跟诗人走了,白玫瑰则留下来相夫教子,她们彼此互道:“Don’t be lonely”。——好好过你的小日子吧,忘了他吧。——你这辈子要受苦了,别亏了自己。结局也是一首歌,“女人何苦为难女人”。
影片改编自真人真事,威尔士海岸线风光无限。
3 ) back to me back to love
偶然在PPS上发现的。因为Keira Knightley,就不假思索的看了下去。
和《赎罪》里的角色一样让人铭心。
战争题材为背景,剧情的发展为情感注入了更多元素。事实上看似狂傲,烂漫,有才又邪恶的DYLAN在片中有很多戏份,虽必不可少,却仅仅是线索,让人探索Vera最终的情感归属。
——让WILLIAM“back to me"。back toVera。 恍然大悟的是她最爱的不是儿时青梅竹马。虽然他们一起伴着音乐起舞的融洽,默契让人着迷,羡慕又无法介入。虽然她能给DYLAN的作诗灵感是唯一。但迷幻的爱情在浴缸的出轨后就预警般地瓦解了。身为人妻的Vera终于挣脱年幼的枷锁,对DYLAN,对DYLAN的诗作才华,更多的是多年来无法自拔的迷恋而已。意识到这些的Vera,抱着自己怀里的生命,余下的只有对自己的救赎,对WILLIAM的等待,愧疚及爱。
也是在同时,在经历了与CATHY最早两人的妒忌,猜疑,钦羡及至亲密无间后,她从背叛后的初期对CATHY的掩饰,谎言到最后痛心的纠结... 无一不在体现原来和CATHY微妙的情感才是她最珍视的。她希望CATHY也能“back to me”。我相信如果可以选择,她绝对不会伤害CATHY。然而正是因为我们的渺小和普通,种下因,犯错,结果时才愈发清醒。知所想所要。
想来DYLAN是可悲的,他到最后因为愤恨将WILLIAM告上法庭,面对Vera的祈求,竟让她回到他身边。Vera一句反驳惊醒梦中人“那你能跟CATHY离婚吗?你离不开她......我爱的是WILLIAM。”是的,DYLAN无法离开的其实是CATHY。那个对他不离不弃的,无数次凶吵,绝望,就算知道他把心给了Vera,知道他放荡的私生活后只能折磨自己后又继续依偎回他怀抱,和他同甘共苦的CATHY,其实才是他身陷贫困潦倒时给他勇气继续生活下去的人。
为什么人们常常忽略了近在咫尺的却遥忘不可及的曾经的梦想呢。珍惜眼前人才是爱的真谛吧。
而CATHY,这个什么都心知肚名的女人,守着一个糜烂又不忠的诗人,还与他的红颜知己相知相伴。尽管两个人的背叛令她痛苦不堪,她却以宽容释怀——在最后搬家与Vera告别时,复杂交织的眼神及Vera的一句“写信给我”... 她身上闪耀的光辉人性及——对丈夫的爱及视Vera为闺中密友至高的情怀让人流连。是个隐忍,有大爱的角色。
WILLIAM呢,他的变化是以战争为转轴的。他给Vera的,无名指的戒指象征着爱情的承诺。带着爱他光荣地赴战了。岁月流转,当他负伤回来,经历了战争惊悚的场面,他在梦中血淋淋的战场里醒来。伙伴们走了,他带着并不被称颂的荣耀回来,看DYLAN与政客饮酒作乐,不名就里地谈论战争...看Vera与DYLAN携手漫舞,听着小孩的哭闹声,似乎大家过得一如既往,眼前的现实却不真实般地模糊了他的思想,就连经历的战争也变得飘渺起来,他迷失了自我。他需要Vera的支持,爱的支持。然而Vera与DYLAN的不约而同,CATHY无所谓似的漠然,让他心生妒意,看着自己的骨肉却影射到别人的影子。极其可悲却又令人怜悯。战争的时光——无情,血腥及寂寥让他害怕,不敢回首及正视。他举起了枪,想和DYLAN同归于尽...最后,Vera的爱终于唤醒他,爱的结晶也终于拯救了他。
我们其实更像WILLIAM,有意气风发的时候;而战争就像是必经的风景及变数,于是我们变得脆弱,不堪;但终究我们都会觉醒,找回自我,从爱里重新开始自己的旅程。
爱实在有太多的边缘。
太爱;不爱;没有不爱也不是很爱...
你是哪一种呢
4 ) 诗人都是疯子
整个故事大部分除了热火朝天的战地就是同样有温度的房间和床第。可看起来就是觉得冷冰冰。严格说,我看不懂吧。
两个女人其实长得有点像,所以晃来混去的最终,老分不清谁是谁。反正大概讲的就是一个男人的两个女人?
OUT
感情哪里需要分析呢
身体就更不需要理由
特定时间场合下 莫名其妙或者命中注定的发生
当今天来的时候,也就是结束
当你生下来就是要死去
不谈情爱
一些画面 抽出来当作相片 有浓郁的 英伦
5 ) 爱诗就好,爱诗人还是罢了
这部电影来自于一个真实发生的故事。
1945年3月6日,在英国的纽奎小镇,一位战场归来的军人威廉·柯里克对着著名诗人迪伦·托马斯的房子持枪相向,并连放数枪,惊得诗人和妻女以及一屋子朋友容颜失色。所幸最终无人受伤,威廉以蓄意谋杀罪被捕,但最终因证据不足而无罪释放。
当然还要再添上一笔背景,历史才能愈显摇曳生姿:威廉·柯里克的妻子是迪伦·托马斯少时青梅竹马的恋人。
战争、爱情、诗人,荡气回肠、浪漫瑰丽的要素具备;两个女人与两个男人,恩怨情愁、目眩神迷的画卷昭然若揭。这样的故事,不拍成电影还真有些浪费。
不要以为有诗人迪伦·托马斯的存在,就把这部电影当传记片,它其实更像编导对这个故事来龙去脉的全新演绎和自我解读——所谓借前人旧事,抒自己心中块垒。
电影说到底关注的是两个女人——迪伦的妻子凯特琳和旧情人薇拉,她们互相之间因对同一个男人的爱,而结成的不足为外人道的莫逆于心,那里面融会了理解、交心、嫉妒、扶持等诸多斩不断、理还乱的心绪。
如《太阳报》的评论所言:“假如托马斯还活着,他一定会对这样黑暗地描写自己感到强烈不满。但是,这基本上不是一部迪伦的人物传记片,所以你也没有必要对《爱的边缘》感到不满。”
******
即便我不把本片视作一部传记片,我还是有不少不满。
影片前半部分飘乎得犹如脚下无根,不知所终;朦胧得仿佛雾里看花,不明就里,看得人颇有些不耐烦。就在我以为这部电影就要这么醉生梦死下去的时候,真实的战争氛围终于扑面而来,随着威廉的归来,电影突然注入了生活的质感,重新回到了地面。
如同薇拉在法庭外为挽救丈夫威廉,而对迪伦毫不留情的一语道破:
“你想要的是沙滩上那个15岁的女孩,不是我。”
“你有的只是脑子里的故事、词语,我得现实一点,威廉才让我真实的活着。”
******
要特别谢谢希里安·墨菲、西耶娜·米勒的表演,他们挽救了这部电影。
希里安·墨菲饰演的威廉,夹在两个光彩照人的女人和一个离经叛道的男人中间,是最普通的一个,初看颇不起眼。但随着剧情衍进,却光彩渐露。初时的纯真热情,战争后的呆滞与疯狂,还有历经沧海后的平静坦然,都被他不着痕迹的演绎出来,目光自觉不自觉的就会被他吸引,心自觉不自觉的就会被这个人物打动。
西耶娜·米勒,我几乎没怎么看过她的电影,但是拜娱乐八卦所赐,即便我搞不清她到底和多少男明星卿卿我我过,但至少这名字是记住了。
至少这部电影,让我知道:她不仅是个够八卦的明星,也是个够水准的演员。那种看似不在乎的疯狂,那种痛过哭过的挣扎,那种看透命运的随遇而安,都让人触碰到凯特琳不羁外表下的柔软。
至于另一女主角凯拉·奈特利,她的表现如同这部电影,后面部分比前面部分好。但还是忍不住要说,奈特利小姐,可不可以请你不要演什么电影,都扬起你那骄傲的下巴好不好。希望有一天你的表演,让我彻底忘记你是凯拉·奈特利。
******
我不知道该怎样评价扮演迪伦·托马斯的演员马修·瑞斯,他其实演得很好,让我看见这位诗人就心中不耐,但这样的不喜情绪,却让我连带着对扮演他的演员都不想置评。
电影中威廉愤然举枪射向迪伦的小屋时,颇有大快人心之感。我无法掩饰自己对这个男人的厌烦——任性妄为,却天经地义;恃才傲物,但无力养家;纵情声色,偏还自私善妒。这样的男人,在文学史上是了不起的诗人;但在生活里,他只是个无用的混蛋!
绮丽的诗句和绚烂的意象都是天才燃烧换来的。天分太高,就成了事事理所当然的资本;燃烧过度,就难免伤及无辜。本片中的迪伦·托马斯无疑就是他人的地狱。而能无怨无悔爱上这样男人的女人,都是了不起的。
电影里没有告诉我们的是,这位写出过“太高傲了,以至不屑去死”句子的天才诗人,于1953年11月9日,在喝下十八杯纯威士忌和两杯啤酒之后死于纽约白马酒家,终年39岁。
诗人永远生活在诗歌里面就好,现实里生活的诗人都是不可爱的。
爱诗就好,爱诗人还是罢了。
6 ) 好的命名是成功的一半~摆脱下次取名字时候认真一点
好的命名是成功的一半~摆脱下次取名字时候认真一点
擦一点就因为 这个极其恶俗的名字错过了一部 重烟火清新剧。
如果可以的话,能不能海报也靠谱一点,没有蕾丝边内容就不要这种海报。实在不行,海边小屋,四人背影凑张海报也行。
另,“四人餐桌”的人物结构无论放在神马样的setting下,都极其管用;无论是现代奢靡如纽约的<偷心>,还是披战火纱巾的世外桃源威尔士。当然来,不得不承认,军人的制服诱惑加放荡诗人,明显更加sexy一些~
女人们因为孩子而变得母性成熟,男人们无论多么有才华,经历过多少战火,心底里都是哭闹的孩子,偏执得可笑。
tips for normal life,距离产生美,不用过于相信自己的毅力,不要和ex呆在同一个地方
女人想得到的是真正的爱情可得到的却是谎言。朋友之间不应该说谎、、欲望让我感觉还活着、没有男人的世界会更好、如果你是男人我会嫁给你、、风情万种的女人、隐忍的女人、散漫可爱的女人、寂寞的女人、、Don't be lonely、、我落笔于这些浪花飞溅的纸页上、并不是因为傲气的男人。割弃
for old times' sake
诗很美丽,梦幻,有丝绒的质地,但是创作诗的诗人,却总是鲜为人知的过着不齿的生活,卑劣,自恋,兀自伤害他人。这是不是个悖论?诗中永远有爱,有美,诗人,却是没有爱的,不堪审视
Sienna Miller在这里面完全盖过奈特莉.Cillian Murphy气质很赞演技很好。
完全是为了Cillian Murphy和闷骚的复古风情,没想到Sienna演的不错,KK还是那么僵
这部电影教育我们,文艺青年爱不得,养不得,恨不得。电影画面很美,就是Keira Knightley的地包天下巴说起话来棱棱角角的接受不能。
因为看过介绍才知道两个女人关心实在暧昧,实质看过发觉导演给的线索也忒少了点儿
2008.11.23讨厌与战争有关的一切,讨厌阴湿海风似粘稠的男女关系,讨厌小人样的所谓知识份子,但终还是被女人间不可割断的情谊打动。(导得不错,怎不会选角儿,还有Cillian Murphy果然演技派)
Cillian Murphy天生将高傲与羞怯、残酷与纯真、尖锐与柔美、坚定与暧昧、简洁与妖娆融合一体,且颇具隐隐的变态气质。在此种唬烂的片中竟只得充作惊鸿一瞥的深情状配角,实在是太埋没人才了,糟心呐。三人行+文人情节已经在亨利与琼中表达过了。片首的战时小调之歌词俨然是南海姑娘么。
就像我現在跟很多人說的那樣 我髙中時很愛KK 現在也是 她所有的電影我都看了兩遍以上。這部電影也不例外。Vera在重遇Dyean时递煙給他 她的煙盒昰銀色的 她說「銀色代錶孤獨。」Vera惟一一次對Catty坦誠她和Dyean的感情時 她說「那時我們都還昰孩子 很天眞。我隻想當成囬憶 不想重來。」
你的爱 丰富 精彩 热烈 洒脱 真诚 让我 无限渴望 分到我这儿总希望能多那么一点点儿 就多那么一点点儿 我就赢了
复杂的感情,复杂的关系,一切透着微妙,貌似很混乱很捉摸不透,其实只是导演不想把故事说得太好莱坞太英伦古典纯爱或者太符合观众心理。被感动了
迪伦不过是我看过的又一个软饭男而已,还有卑劣。原来和ec合演的迪厅男孩Cillian也成了一个被战争搞傻的神经病。诗人和战争,都是人间噩梦。她们俩的友谊我没看出有多深刻,倒是两个男性角色刻画的有模有样。偏离主题的四星。
故事如果组织的再有条理点,再悲感点也许就可以用The Dying of Light这个标题了,而不是The Edge of Love这个勾不起观看欲望的标题。Cillian Murphy那张看着欠扁便又明显修炼成精的脸比Keira Knightley那张暴牙脸更杰出一点。
Tell him u love him. Maybe it's too late. It's never too late. U r in love but I become beyond it. So I started to watch movies. Dylan Thomas。
星星都给Cillian Murphy,诗人什么的最不靠谱了,你爱的死去活来也不过是为他们添点创作的作料,末了末了他灵感枯竭了还要怪你的爱不给力。理工男最好。
感觉是 午夜巴塞罗那和赎罪的情节的结合版 判断女人之间的友情是否至真的一个标准则是 即使好友偶尔不小心背叛自己做错事 到最后仍可以原谅 在我心中 诗人是不切实际 自私的 即使再浪漫 也不是丈夫的人选 诗人只沉醉于幻想 不管穷困潦倒 所以嫁给他的女人也只有悲哀
一个诗人一个兵,诗人的老婆和兵的老婆,“秀才遇到兵”的升级版。前半部分太乱,后面好点,片子里两个男人都非常招人烦,倒是奈特莉和西耶那·米勒的关系更有回味,一下就看出导演或者编剧必有一个女性,果不其然。
两个人都不喜欢,我喜欢那个干净的蓝眼睛上尉。凯拉在戏中嫁给他真是糟蹋人。而且这电影看着让我挫火
人物设定并不讨喜 各有其厌恶点 实在看不出有个人魅力的角色 来掩盖平庸冗长的泡沫剧情 战争下的爱情总必不可少深情款款的书信戏份 抱着看女女情怀的心显然会失望 唯一能让我坚持看下去的也就是那该死的强迫症了 KK哭起来可真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