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的妻子》讲述柴可夫斯基唯一的妻子Antonina Miliukova,由俄罗斯异见导演Kirill Serebrennikov执导,他除了是电影导演,也活跃于剧场,香港艺术节歌剧网上节目《鼻子》正是他的作品。
作为男同性恋者,Kirill Serebrennikov长年在国内支持LGBT和自由,作品充满批判性(例如《鼻子》中,所有警察和权贵都戴上丑陋的鼻子面罩),因此在2017年当他被政府指控侵占公款时,普遍认为他被当局政治逼害。 Serebrennikov否认控罪,因此被软禁在家,直到2022年才获撒控并离开俄罗斯。
Serebrennikov就是在此情况下完成多套作品,《柴可夫斯基的妻子》更没得到任何政府资金,所需资金全出自前车路士班主阿巴莫域治(Roman Abramovich)。
《柴可夫斯基的妻子》聚焦Miliukova,从她的角度描述二人的关系,虽然柴可夫斯基名义上是男主角,但戏份远不及Miliukova。
故事内容虚实交错,既有史实,例如Miliukova的确是直接写情信给偶像柴可夫斯基,最后得到对方答应结婚,不过更多是虚构的,譬如一开始柴可夫斯基的葬礼场景就全然是导演创作(毕竟历史上二人婚后相处的时间不过只有六星期)。
但即使是创作为主,电影的故事性不算强,没甚么惊天动地的情节,观众只看到一个狂迷如何不能自拔,慢慢地将自己和柴可夫斯基推向痛苦的处境。
话虽如此,Serebrennikov经常在平淡的情节中加入小细节来表达弦外之音,苍蝇便是一例:苍蝇多次出现,第一次是Miliukova写信给柴可夫斯基,第二次是柴可夫斯基到访她家时,其象征是暗喻Miliukova活像苍蝇烦人而不自知(Miliukova对苍蝇视而不见),及后Miliukova更以画外音的方式唸一段跟苍蝇有关的读白; 在婚礼期间多次出现「不吉利」的预兆,例如蜡烛熄灭、介指难以戴上等。
色调也是Serebrennikov的手段之一,电影大部分时间都是灰暗,除了数个场景:最初Miliukova遇见柴可夫斯基的场合、Miliukova于音乐学院时,以及Miliukova在柴可夫斯基妹妹的家暂住的时候,前两个场景都反映出女主角爱慕柴可夫斯基的心情, 后者则是全片难得全是女性同场而相处和谐的时候(跟Miliukova在自己家时的灰暗形成强烈对比)。
《柴可夫斯基的妻子》其中一个特色是运用剧场手法,例如Miliukova在火车站送别丈夫后,径自走到候车室,当她行出来时,时间已去到丈夫理应归来之日,营造出奇幻的氛围。 不过数最令人深刻的,肯定是最后一幕,当时她身无分文,情夫已逝,身体欠恙,只能靠柴可夫斯基定期的金钱接济。 她拿了钱后行到一间空房,忽然伴随主题歌起舞,神情迷惘痛苦,期间还被不断出现的裸男包围,总结她一生的不幸和情欲渴求,是全片的「神来之笔」。
提到裸男,这出电影一开始标明是三级,初时还不明白,后来才知道是因为有多名壮男全裸入镜的画面。 Serebrennikov借此表达出Miliukova的情欲需求,虽然历史上她确曾生了三名私生子女,而且对爱人求欢不果,转而与其他男子满足生理需求也合情理,然而笔者对于是否要用如此裸露的方式有所保留,特别是情夫病入膏肓时也要对着Miliukova下体自慰,像是猎奇多于情节需要。
尽管电影跟古典音乐有关,但如果期待有很多音乐的话恐怕会大失所望,当中只曾出现一些柴可夫斯基的音乐片段,即使是音乐厅场景,都完全没有音乐表演,感觉导演想有意避开直接使用柴可夫斯基的音乐。 不过他所使用的原创背景音乐,虽然风格毫不古典,但全用上钢琴和弦乐,配器上配合古典音乐,直到最后上述提及的主题曲才用上沉重不安的电子音乐,令这段音乐更加突出。
Miliukova无疑是一名狂迷,是导致这段痛苦关系的主因(当然柴可夫斯基也有责任),以她为题材很容易将她「妖魔化」,但这套戏并没有,事实上笔者更感到对女方有一丝丝可怜,只能说「情凭谁来定错对」。
虽然本片因存在LGBTQ元素得以入围酷儿金棕榈奖的评选,但是观后必须为大家澄清的是,这绝不是一部关于爱情或是同性恋情的电影。本片只有唯一的主角,就是柴可夫斯基的妻子,安东尼娜。在137分钟的影片中,安东尼娜几乎出现在每一场戏中,整部影片就是以安东尼娜的精神世界为线索。而安东尼娜的精神世界里也只有唯一的主角,就是她名义上的丈夫柴可夫斯基。与其说本片是在忠实地描绘柴可夫斯基的私生活,不如说是试图最大限度地还原安东尼娜心目中的柴可夫斯基。所以对于柴可夫斯基那些传闻中的同性情人,持续来信的女性朋友,本片采取了同安东尼娜一致的立场,视而不见,不着笔墨。
本片的第一场戏是1893年,柴可夫斯基的葬礼。导演让肮脏的、灰暗的色调贯穿在19世纪末的俄罗斯,历史情节剧的氛围扑面而来。女主角安东尼娜,作为一位不受欢迎的寡妇出现在自己丈夫的葬礼上。直到柴可夫斯基的遗体从灵床上颤颤巍巍地起身,只为向安东尼娜表达最后的恨意时,我们才意识到,在看似这个稳重的叙事节奏中,导演仍然保留着他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这种对非真实空间的掌控能力让导演在建构安东尼娜的精神世界时显得游刃有余。
安东尼娜的世界是暗无天日的,柴可夫斯基是她唯一的光源。有时是太阳,有时是烛火,只要柴可夫斯基给了她一丝爱的幻觉,就会有光与火的意象出现在画面之中,洒在安东尼娜的身上。但是在影片的第一幕中,这种虔诚的爱意显得有些虚浮无根,除了期盼柴可夫斯基的回应以外,安东尼娜似乎缺少明确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关系,观众们只知道她是爱慕者,却对这种爱慕难以产生理解。直到安东尼娜的家庭环境得到描写,我们于是知道,她成长在少有男性成员的家庭,母亲是一家之主,最擅长的事是辱骂自己的两个女儿。当安东尼娜通知母亲自己的婚讯时,毫无疑问的,她受到了母亲的诅咒,然而这一次,安东尼娜在钢琴上抚摸出温柔的曲调,一束神迹之光打在她上,昭示着她对于新家庭的期冀。
就像观众们看到的一样,安东尼娜丝毫不了解自己的丈夫,他们不曾有一秒相爱,柴可夫斯基在拒绝过安东尼娜一次之后,竟然接受了她的追求,颇有蹊跷地主动求婚。在婚礼晚宴之前,安东尼娜被密密麻麻的婚纱绑带网罗进婚姻的束缚之中,最为悲剧的是,她执迷地相信这是幸福。柴可夫斯基也许是俄罗斯音乐界的太阳,但是一旦靠近则会被灼伤。所以后来丈夫的失踪,二人纠缠不清的离婚官司,就像片中象征着柴可夫斯基的火光一样,如同杂耍人玩火自焚,越烧越猛,烧到了莫斯科的街上,烧毁了安东尼娜最后枯守着的,柴可夫斯基留给她的房产。这里已经是家徒四壁,连柴可夫斯基的钢琴都被变卖。安东尼娜的心如同这间房子,空空荡荡,暗淡无光。
那么安东尼娜爱的到底是什么?是柴可夫斯基这个形同陌路的男人吗?那么难道是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天才?也许不是,因为全片没有出现任何直接表现柴可夫斯基音乐才华的段落,安东尼娜自己也承认几乎没有听过丈夫的音乐。在影片中,安东尼娜作为音乐学院的学生,对音乐的热爱远远少于对神的崇拜,双手合十、潜心向上帝祈祷的戏份要远远多于演奏或歌唱的片段。那么安东尼娜真正信仰的是上帝吗?的确,这部俄罗斯影片的宗教意味浓厚,无论是在葬礼和婚礼的段落,还是安东尼娜在爱情命运受阻时向上帝的祷告,以及一些极富悲悯的上帝视角镜头,都让这场悲剧充满了宿命色彩。
但安东尼娜是背叛了上帝的人:她确认柴可夫斯基是同性恋后,甚至在月光下摆起六芒星蜡烛阵,这是一种异教徒的巫术,将六芒星拆开来看,正三角代表阳性,倒三角代表征阴性,借男女阴阳交合之意,以期婚姻破镜重圆。不爱音乐,不爱天才,不爱神,安东尼娜的爱是一种虚空。她在影片后程一个明确的梦境段落中所呈现出的幻梦大概可以给我们提示,这个梦里安东尼娜走在雪后荒凉的墓园中,安东尼娜的三个被送至孤儿院的私生子女打扮成带翅膀的小天使,和柴可夫斯基一起等待着她的到来,一家五口伴随着欢声笑语在这个诡异的墓园中拍下一张全家福。也许安东尼娜所期待的就是一个完整幸福的家,这种期待却将她拉入了沼泽。
强烈,但是毫无根据的爱让安东尼娜像一只没头苍蝇四处碰壁,就是这只一直嗡嗡作响的苍蝇贯穿影片始终。苍蝇的首次出现是柴可夫斯基第一次拒绝安东尼娜求爱的时候,两人严肃地坐在桌旁占据着画面的两端,安东尼娜喋喋不休地强调自己的爱意如何真诚,可是在柴可夫斯基听来,她就像画面中飞进来的这只苍蝇一般恼人。柴可夫斯基不断地挥手去赶苍蝇,让观众忍俊不禁,回想却感悲凉。此后凡有苍蝇出现的场景皆是安东尼娜欲望受阻之时,油然而生的则是轰鸣的恨意与恶意。
比起飘渺的爱,安东尼娜的恨落在尤为现实的层面,即是现实对她无情的围剿之时。片中的安东尼娜多次被包围在他人的目光之中,从开始的柴可夫斯基的同性好友们围着她打量、讽刺般的询问,到后来男方游说离婚的团队让她孤立地处于房间正中。一个了解柴可夫斯基的朋友为劝解安东尼娜给她找来了五个年轻男人让她“享用”,这五个男人同时向她展示古希腊雕塑一般的男性裸体,如同男性生殖崇拜的仪式将安东尼娜包围。这几场戏从构图上看,安东尼娜总是处于孤军奋战的逼仄角落,仿佛一个擅闯男性世界的罪人。
这样一来,安东尼娜的恨最终落脚于这个极度厌女的世界。是全世界对于一个女人的围剿与欲望的压制导致了嗡嗡作响的恨。在厌女的社会中,她承受着同性尤其是母亲带来的羞辱,承受着男性的审视或无视,她丝毫的越界,比如对天才的追逐,都会成为社会批判的目标。厌女社会塑造了安东尼娜的精神,她继而用这副精神毁掉了自己。
在本片最后一场戏上也可窥见性别议题上的升华。导演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在结尾终于毫无保留地展示了自己在戏剧领域的强大能力,他在幻像、梦境、主观感受层面的导演技法发挥的淋漓尽致。这场戏是一个长约5分钟的调度长镜头,在灯火幽微的公寓楼中,那个曾在柴可夫斯基面前翩然起舞的男人,那些曾带给安东尼娜冲击的裸体男人们,他们和她在迷宫的不同房间轮番登场,仿似一场游击。观众跟随这个长镜头观赏安东尼娜在属于自己的精神宫殿中用舞蹈不断地对抗与挣扎,直到她逃离此地,终于在柴可夫斯基的死讯中得到解脱。仅凭最后这场戏的肢体表演,饰演安东尼娜的俄罗斯新锐女演员阿丽奥娜·米哈伊洛娃就已经有足够的实力竞争本届金棕榈的影后称号。
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在本片中进一步证明了自己驾驭不同题材的能力,他的下一个项目还将会是人物传记片,目前已确定由本·卫肖出演俄罗斯激进诗人爱德华·利莫诺夫。
#Cannes75# 这部越回味越喜欢- 有关于情绪的外显拍得太妙了。我甚至非常喜欢导演在片中透露出的冷酷,如果真的站在“她”的视角,那么“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其实并不重要。她的偏执和无理并不需要来自于上帝俯视的同情。
#戛纳2022#故事件发生在19世纪末的俄罗斯,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教会婚姻的离婚程序变得非常复杂 需要通过王室许可证或法院命令....任何关于人生自由的政策都会滋生许多的悲剧故事...绝对的大女主故事 历史片的宏大拍出来了
还是觉得《安东尼娜》更适合做片名,女主角真正爱的未必是那个鼎鼎大名的柴可夫斯基。她偏执的爱只是一场绝望的独角戏。
曼谷电影节第四部,Central world突发火情没看到结尾挺遗憾的。摄影、调度、表演绝绝子。一个是缄默无言的弯男艺术家,一个是爱得炽烈的直女偏执狂,她们之间无爱可诉。女主角呈现出飞蛾扑火般对丈夫的执念,她面临的遭遇与其说是同妻的悲哀不如看作是女主角自我对信仰崩塌的回避与躲藏,她的执拗证明了她不愿意在爱里枯萎的心性。观众作为上帝视角其实从开片就能察觉出男主gay的身份(初次见面的微表情,迥异的婚礼戏等),这一点削弱了戏剧的反转性,有点可惜。女主角的表现真是灵动而精彩。
补标。猎奇的人物塑造,戒不掉无效空间调度的瘾,又痴迷于制造静止的炸场时刻,全然相悖的左右互搏。
场场精彩,一口气到最后。谢列塑造了一个非常复杂、坚毅、美好但又无奈身处东正教文化和男权历史中的“典型”俄罗斯女性形象,爱恨一体到最后甚至分不清是爱情女神还是复仇女神。柴可夫斯基这样一个民族形象能被如此塑造可以说完全是政治性的,也是对同性电影形象的某种反思,无怪谢列会成为(各种意义上的)异见人士。转场已经自成一体,幻觉和死亡之舞无疑从前作和舞台经验中来,也因应了安东尼娜的命运(结尾字幕意味深长啊)。
隔着银幕都能感受到导演肆意挥洒的才华扑面而来,我实在太喜欢谢列布连尼科夫了,最近三部都是满分奉上,虽然这部在剧作、人物动机等方面的处理有些问题,但根本不重要,光是镜头语言就能让人如痴如醉沉浸其中了。相比于好莱坞的人物史诗传记,俄国导演更多了几分深沉与悲怆,宛如他们那些名留青史的巨作一样。#HKIFF47#
对于现阶段的谢列布连尼科夫来说还有什么新挑战吗?在一个长镜头内完成多次镜内无痕的时空转场早已不在话下,这片更是内外景全部棚拍了,制作层面几乎是所能见到的棚拍极致了,Opelyants的摄影和谢列布连尼科夫的调度太过惊人了,好几场戏都直接看掉下巴,最后一镜的长镜头更是从现实转至非现实再回到现实空间,从楼上到楼下,从室内再到室外,调度和编舞的完成度令人咋舌。毫不夸张的说技术上比1917还牛,是当世最高水平。techno-image本质上就是幻觉,运动的幻象,纵深的幻象,摄影作为幻术,谢列布连尼科夫用第一场戏就已洞穿了这一点。这片拿影后还是有点难度,人设不讨喜,厌女情绪也很重。去年《彼得罗夫的流感》都没给最佳导演,这次不得赶紧送个导演奖和摄影的技术大奖啊!@Cannes2022
怎么回事,总是拍这种视听花花美丽,转场看得人嗖嗖佩服,但是剧情莫名其妙的电影???咋的你相信Alexa Chung当同妻是因为她贪嗔痴又笨笨吗?这是女性视角吗这是男的谨慎隐形。不知道是短板太短了还是特长是把每个人都写得面目可憎最后怪时代。本来ren hang之后我真的以为他搞传记有一套的!害!还是不会写女性。
鬼老公
# 75 Cannes 主竞赛# 技术牛爆了,尤其结尾五分钟的梦幻长镜头,完全可以做影视教科书,但是故事成为短板,同妻古往今来世界各国都拍了不少,对于女性内心的痛苦煎熬,爱欲的无处释放,谢列还是没能拍出令人共情的精髓
能把传记拍出幻梦的效果 镜头重回彼得罗夫的梦境 有点厉害 真是越来越喜欢这个导演了
这要能得金棕榈 一口一个和“女性”绑定的戛纳就白瞎活了 这片子吐槽起来可以绕地球八百圈吧 原来女性活到现在就只配成为别人的“妻子”吼 不配拥有姓名吼?好 就算叫xx的老婆 我寻思着能不能脱离一下您高傲的男性摄像机视角惹 整个一把女性又描绘成佛洛依德笔下的 被老白男意淫出来的歇斯底里的“疯女人”了哦 爱死爱活的 整一个迷妹追星恼羞成怒黑化的故事?爱死爱活就算了 讲清楚点啊 突然就不能没有你了 中间还弄几个裸男装“女性视角”了哇?最好笑的事 最后以为女主觉醒了 穿了老公最讨厌的红衣服 要开始反杀了 呵 人家给你整成精神病了 厉害吧 有人肯定要说 这是历史 事实如此 好的 行吧 男人书写的历史再被男人拿来高潮一下 有意思么?
世间之悲不过爱而不得,所托非人,人生海海,缘何单念此一人。大量老柴的曲子的使用,一种音乐剧,一首为你而作的歌。
2.5 如果跟我说是乔·赖特跑到俄罗斯去拍的我真的会信… 就像是在《盛夏》和《彼得罗夫的流感》交叉的十字路口走向了将其缺陷暴露得一览无余的那条路。
3.5,男人自私感受不了他人的痛苦,女人疯癫除了自己看不到别人,一厢情愿的纯真和疯魔就在一线之间,而男人对不懂男人的女人是毫无怜爱之心的,包括拍出这个题材的基里尔。与伟大的俄罗斯艺术作品相比,这片子太刚性了,欠缺了悲悯和其他柔软的东西。
我真的太喜欢Kirill的运镜和风格了,两年两部完全是不同的风格。我算是看出来了,她就是想当同妻,活在自己幻想的与柴可夫斯基的世界里无法自拔,又心碎又可怜。#Cannes Salle Bazin
同妻劝退片
Cannes75/ 在空间中延展的时间,在时间中坍缩的空间,仿似由音乐引领穿越。基里尔每回都能玩出新花样,音乐却是不变的缪斯。在浪漫主义回眸如德拉图尔油画之境的画面间,导演收起前作痴癫至花哨的魔幻手笔,只留下几个超现实的音符点缀,仍彰显无尽悲伤的底色。片名已经诉说了一切,我们并看不见伟大音乐家的生命与情感,我们只看见一位遭受欺骗与背叛的女性的眼睛。其目光温柔亦锐利,划开十九世纪俄国天空的浓雾。/ 值得表演奖,口碑应该会爆吧!
安东尼娜所爱的只是一个天才的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