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系列的电影,是我会去电影院看的,虽然说不出喜欢里面的什么,故事如此简单,推进得如此粗暴,但真的会去贡献票房,可能就真是因为速度与激情了。
有的时候故事片会选择在家里电脑上看,因为反正观影感受差不多。而所有的特效大片都会去电影院,因为观影体验的不同。
速7感觉是这系列中很好看的一部,除了那辆豪车,打得也特别燃,还有可能是最后的煽情部分,看着两辆车并行,驶远,想到有一个人也远去了,心情特别不同。
这种大成本制作的爽片,真是一绝啊,看得很过瘾,看完什么都不记得。
其实算不上速度与激情系列的粉丝,去电影院支持过的也就大学时代在网票网上看到特价票才去看的速激5那么一次。但这部就算是为了Paul也是一定要看的。对于反感筋肉男的我来说,除了他以外的几位主演实在无法吸引我看下去。听见他车祸去世时的震惊和惋惜还犹在昨日,今天看完速7百感交集。
速度与激情系列是针对特定观影人群拍得很“物欲横流”的系列,对大部分男生和部分女生的吸引力就像前不久“灰姑娘的水晶鞋”对大部分女生和部分男生的吸引力那样,同是一个梦,不一样的形式罢了。
【Birdman】里讽刺了一通的“大片怪现象”,今年仍旧在延续并有越演越烈的势头,前不久的【王牌特工】便是难得的佳作,速激7品质也不俗,之后还有妇联2,碟中谍5,邦德X(这三部的预告片都在速激7前面放了)。。。其实看大片这么多年场面也不过那几个,似曾相识的感觉总有,高空坠落、悬崖、追车大战、肉搏、枪战、导弹、爆炸,这几样随便组合组合一部动作电影的七七八八就出来了,至于情节,借我朋友一句话,“你只要知道谁是坏人就好了”。但观众仍旧念念乐此不疲前赴后继地奔向电影院,气死那些拍“谈哲学谈艺术”的电影人。其实这也没什么,除了让人思考的电影,还有电影是让人做梦的。你觉得刺激好看,那不就好了。
但对于我来说,因为Paul Walker,这系列才不一样。没错,我就是喜欢他九头身又不是太过肌肉发达的身材,喜欢他的地中海蓝的眼睛,喜欢他看上去很软的一头金发,喜欢他一看就是正直得不行的老实人面相。喜欢一个人的外形,并不就比喜欢一个人的头脑/演技/人品/blabla 来的肤浅低级,至少我是这么觉得的。(ps 现在的好莱坞当红新一代皮相真是无力吐槽,比如【饥饿游戏】系列男女主角定妆照就让我远离了这电影)
带着这样的目的看速激7,观影过程对我来说变成了一种惊悚悬疑片一样的体验:我知道Paul其实没拍完他的戏份,所以无时无刻不在担心Brian就那样顺势挂了:从悬崖上摔下去,中弹,或者干脆莫名其妙消失了……我知道,电影里主角是不会死的,但我不知道,对他这定律还适不适用……
一直这样撑到了结尾,终于松了口气。海边那场戏其实看得出来是替身,脸部特写,甚至正脸镜头都没给几个。最后的告别大概是用了换脸术,分道扬镳那一幕因为他的事故,真正有了种直指人心的力量(就像【Birdman】里最后那场演出里Riggan打掉了自己的鼻子让真实的血溅在舞台上的现实版本),而不是一般大片里那种假惺惺的告别:我们都知道续集里,走的人随时可以回来,哪怕死了的人,编剧也可以让其复活……
然而,Paul是真的不会回来了。
Dom最后的回忆,也成了每一个看过速激系列的人对Paul的共同回忆。这种回忆是一种力量,可以把一部普通商业片拔升至不朽的力量。看着他一部部里外貌上的小小变化,这绵延十数年的系列,突然间也承载上了时间的魔力,承载上了我们或多或少的青春。
愿他在另一个世界里,像这电影结尾那般幸福。
Google上搜索Furious 7,目前最热的一个词条是:Did the ending make you cry?
"Yes. It did"我会发自内心的这样说。
速度与激情。至今为止一共七部了。之前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五部,相对而言,在同类型电影中它是比较新颖的一部,节奏快、场面大、一气呵成,剧情清晰明朗,逻辑不自相矛盾。对于商业片,尤其是以"车+动作"为载体的商业片,需要这样的干脆直接。
本以为只有第五部是一个惊喜,但之前我一直不怎么看好的第七部今天看完后,反而改变了我的想法。
就个人而言,Furious 7是这个系列唯一可以和第五部相并论的,甚至,更好。其一,第五部所包含的元素第七部也有。其二,第七部还有一个核心,是一个无法被替代的核心,是其他任何一部都给予不了的核心:情。
Dominic和Letty之间的爱情,我还是头一次被触动,那一瞬间就在Furious 7里。那一句"If you die,I die"不经意让人想起You jump,I jump的凄美。他们背负着太多的无奈,遇到了太多的阻拦。曾未对他们之间的这种爱情打动过,甚至从未留意过。但就在Letty抱着Dominic含着泪一字一句说出来的时候,我彻底被感动了。
那是一个答案,是勇于面对了自己、面对了命运,给彼此等待过后最好的答案。
那是一种信仰,是破茧重生、携手共生亦或死的信仰。没关系,只要她还记得他,只要他还陪着她。
所有人之间的亲情。
"I dont have friends. I got family"
在速度与激情的电影中反复强调family这个词,这还是初体验。这一伙人从第一部一直各种作死到第七部,一晃14个年头了。终于,Dominic的这句话给出了最好的定义:不是朋友,而是家人。
我们一起作死过,我们一起享受过,我们一起战斗过,我们在深夜相互倾诉过,我们在白天彼此吐槽过......那就让我们永远、永远并肩前行吧,像家人那般,作彼此的依靠相持相助。
所谓生活的意义,不正是如此吗?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life will always be the people (family) right there, right now. That's what's real" by Dominic
Brian (Paul Walker) 和 Dominic (Vin Diesel) 的兄弟情。
BB了半天总算回到了我想不吐不快的主题。若要问我"Make you cry"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我想这就是答案。
这一部分是一个完美的映射。两人亲如手足之情不仅是电影中的Brian和Dom,还是生活中的Paul和Vin。
Vin的facebook上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写一段纪念Paul的话,不长,但入心。看者更是痛心。Vin甚至还给新诞生的小女儿取名为Pualian。
Pual Walker。我不是他的死忠粉,但我找不到任何不喜欢他的理由。为人低调,颜值高,演技沉稳身材好。
不迷失于好莱坞的花花世界,有自己想触摸的理想。不曾因自己走了多远,而忘了自己当初出发的目标。
这样一位演员。还有什么是不值得我们去尊敬的?
天妒英才这一词不敢乱用。但Paul的离开,我只想到这一词,仅此。
或多或少,会有遗憾。他不是那种大红大紫的明星,不像哥哥张国荣,在自己最耀眼的时刻,选择了另一种生存的方式。但他作为一位演员,他尽责尽职。他更像一颗冉冉上升的新星,在众人满怀期待地拭目以待之下,却曾未料到这一颗逐步上升的希望之星被充满妒忌、无情的天际所吞噬,从此,黯然消失。
除了祈祷与铭记,我们还能做什么呢?幸好,Furious 7代表我们,给了Paul一个最好、最美的告别。
尾声,Dom (Vin) 的那段感人肺腑的独白,我相信那不是表演,那是暗藏于心里好久好久想要对Brian (Paul) 说的话。我所感受到的绝不是演技所迸发出发的魅力(当然,不是指Vin演技不好),而是一种很真实、很真实的心声,一段想说给在世界另一面的Paul听的独白。
那一刻,老泪纵横。
那一刻,温暖在心。
那一刻,看到了电影中一帧帧最美的画面。
那一刻,感受到了没有一丝丝杂念的情义。
即便末尾两人惺惺相惜的Last Ride最终走向了不同的方向:一个向左,一个向右。暗示了Paul的离开。
但,那些不被界限和距离所撼动的情感,以及那些发自内心一字一句的祈祷与承诺,都似烙印深深扎进心里,更是对Paul Walker -- 这位让人敬重的演员,最好的送别。
"It's never-goodbye"
"You'll always be with me, and you'll always be my brother"
Paul, 你听到了吗?
这是Vin的心声。
这是你所有朋友的心声。
这,是我们的心声。
————————————分割线——————————————
4月18号,补充。题外话,可无视。
有一位豆友问:楼主我在google搜索furious 7没有搜到Did the ending make you cry啊。你怎么搜到的?
原因可能是这样的:我看完那会儿正好是北美上映那天,大家留意下我的写作日期便知,4月4号。当时Google搜索,第一篇报道正是这个。真不骗人。现在这个时间段可能不在第一位了。不过还好,我当时收藏了,下面给出链接,大家有兴趣的话,或仍然心存怀疑的话,可以去看看。
http://www.telegraph.co.uk/culture/film/film-news/11511142/fast-furious-7-paul-walker-ending-spoilers.html
谢谢每一位阅读过此文的影友。
“想要预知未来,就要先回到过去。”杰森•斯坦森所饰演的伊恩•肖在开场对着窗外自言自语。
2013年11月,保罗•沃克的意外去世,无疑让《速激》剧组雪上加霜。正是由于毛头小子布莱恩在14年前的早晨闯入了托雷多开的三明治店,才串联起所有的故事。没有布莱恩的托雷多无法一次又一次地完成任务,而一部根植于多元化、多种族文化背景的好莱坞商业系列电影,更不能缺少白人角色的牵头。这样均衡的肤色设置,一下就是6部。即便从第4部起,系列采用了双雄模式,甚至在后来的5、6渐渐将情节发展的推力转移至范•迪塞尔。但是对于面部僵硬的范,显然无法一人承担起主角的重量。如果说范•迪塞尔作为耍酷的因子而存在,那么保罗•沃克,则无疑让系列充满了真实的人情味质感。
于是,不单单是环球舍不得先期砸下的2亿投资,或者更多的是看到了保罗生前死后的话题所带来的票房潜质。《速激》剧组宣布停工,对剧本做出调整,追加投资至2.5亿,并允诺给保罗一个合适的告别。这种多方皆赢的初衷,现在看来,在品质上并未达到最好的结果。前期拍摄素材的不足,导致涉及布莱恩的戏份上存在大量镜头语法上的问题:该给特写的时候不给特写,该给正脸的时候给个侧面。大部分的时候布莱恩一句话不说,沦为站尸和打手一般的存在,偶尔兼职陪笑,或者干脆通过托雷多和妹妹米亚之间的谈话进行侧面描写。这种欲舍还留的状态下,所呈现出的是一种力不从心的分裂。黑人配角皮尔斯、泰吉被安排了更多的戏份,甚至还插入了库尔特•拉塞尔所饰演的另一个白人角色,而托雷多自然成了当仁不让的主角,一人负责起两条情感主线。结果,它既没有处理好多米尼克和拉蒂这条关于追忆的线,也没有处理好布莱恩对于家庭的回归。只在开头和结尾处留下一段又一段关于角色情感状态的生硬对白。拉蒂的记忆不用找,自己就能回来;布莱恩的告别,直接插入6部集锦配上主题歌曲See You Again,三俗得仿佛泡沫肥皂剧。
林诣彬的退出是正确的。有5、6的珠玉在前,原定1年不到的档期根本无法制作出一部优秀的作品。无论后来实际的制作周期耗费了多少,但不可否认,在大场面的设计和把控上,恐怖片出身的温子仁完全不如林诣彬那般的天马行空。虽然片子里不乏车辆跳伞、飞车跨大楼这样瞠目结舌的动作场面,却少了系列该有的速度感,和建基于这种速度感之上的对抗性。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枪火、爆炸与肉搏。杰森•斯坦森——作为少数懂得演戏的动作演员——的加盟,并没有为片子的智商和情感提升多少层次。这个角色以复仇者的形象炫酷登场,虽然很多台词经过仔细打磨,却在开场后展现出一个只知开车对撞、卖肉互殴的0智商特种兵,气势有余策略不足,直来直往,远不及6中的弟弟欧文•肖来得聪明。而情节框架基本照抄速激6:你要找我,我要找你,咱摸个线索,定个策略直接开打。只是这一次的线索摸得大费周章,又是天眼,又是黑客,又是秘密部队,又是阿布扎比。完全一副先有动作构思,后用情节串场的草率应付,全然没有了第5部追逐的紧张,第6部斗智的曲折。唯一可取的优点,大约就是第一次在速激系列的高潮动作段落中引入了双线的交叉剪辑。
我们不能否认这是一个跟谁都自来熟的情怀年代。说不清有多少虚情假意的缅怀,又有多少游手好闲的同情心泛滥。对于一个感情被量化为金钱的时代,占有了道德的制高点就等同于占有了获取现实利益的途径。很多人连直面街头的乞丐,都不愿意掏出一毛钱的时代,是什么样正当的理由让人们如此积极地非要抢着午夜首映、或是IMAX场次第一排也要蜂拥而入地缅怀一个大洋彼岸的演员(速激你们到底看过几部,他的其他片子呢?)。或许正如坐在我边上的那一对情侣,在整个观影过程中,非常夸张地五分钟一小“哇”,十分钟一大“奥”,结尾一通“哎”一般,其实与商品的本身无关。它的附加意义——消费所带来的道德虚荣与优越感——才是真正的醉翁之意。
逝者如斯。而我们还在红尘的真假与虚妄中飘荡,面目全非。
四月,逝者的节日,却是愚人的狂欢。
郭达的弟弟为民除害射死了大恶龙却没人给他送锦旗,结果他只是想带着乡民们出来抢点粮食就被人打得重伤住院。总结失败经验,归根到底还是他的头发过于乌黑浓密,于是只好请出与自己的对头们留着同样发型的哥哥郭达来报仇。
第一个被灭掉的是貌似很重要的角色光头丙Incredible Hobbs。在这个构图像极了第四套软妹币百元钞票的海报上站在如此醒目的位置,谁都想不到这个肤色黝黑的大光头居然就这么被从楼上扔下去了。不过摔成这个样他也只是伤了一条手臂而已,躺在医院的病床上观摩壮男界的前辈泰斗如何在不剃光头的情况下保持又粗又大又硬的肌肉。
第二个被灭掉的是亚洲小伙,这一次郭达下手比较彻底,大概对有头发的敌人他很难手下留情。亚洲小伙的罹难使得飞车家族的平均发量蒙受了严重损失。这口气无论如何也忍不了,于是光头甲多姆决定向郭达讨回公道。
“光头之间的事岂容有头发的人插手?!”多姆与郭达的最强光头之战被自称是无名氏的神秘大叔打断。就在多姆想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之时,有头发的无名氏先生请来了多姆的老搭档们,包括团队的领导核心光头丁罗曼,世上最强光头组合再次集结。关于召集众光头的目的,无名氏先生开始说起了单口相声,"You are being watched.The government has a secret system--a machine that spies on you every hour of every day……"只要光头们帮无名氏先生救回一个名叫拉姆西的黑客,他们就可以用这个系统来定位神龙见光头不见尾的郭达。
营救行动中,光头甲多姆发现他们这次要对付的组织的头目又是个光头。狭路相逢的黑白二光头开始互相叫阵。
——“I am Groot.”
——“Who?!”
另一边,光头乙布莱恩成功救到了目标人物黑客拉姆西。身为一个不算很光的光头,布莱恩能有这样无限爱与被爱的力量去冲在前面救人并频频挑战各种高难度的姿势,主要还是因为他有位非常叫人省心的妻子。他的这位贤内助在最近的两集里总会在开场不久就找个地方躲起来不给人添乱,而导演总会认真的拍出她躲的过程,毕竟这差不多就是她在一部电影里的全部戏份了。
目标人物黑客坐上了前来接应的光头甲多姆的车,但却遭到了黑光头的围堵。情急之下,多姆只好拿出一只头盔给不是光头的黑客,让她暂时伪装一下光头,以获得短暂的光头光环。在光头光环的作用下,多姆和黑客成功的连人带车从山崖上滚了下去然后毫发无伤。
黑客拉姆西虽然听名字像是个喜欢割别人[哔][哔]的抖S,其实却是个看外形很适合当贴身女秘书的软妹子,而且身为一名蓝翔技校毕业的黑客,她在精通各种程序语言之余还掌握了各种方言版瓦雷利亚语。拉姆西愿意帮助主角们找到大光头郭达,但要动用The Machine还差一个关键零件,而那个零件被藏在了名侦探毛利小五郎充话费送的跑车里,主角们必须前往中东的阿拉伯联合壕长国进行关键道具的搜寻。
在中东,光头丁罗曼展现了一个领导核心、一个能帮人解决好多问题的大哥应有的气度,拿起话筒来就能谈笑风生,担任团队领袖的水平比多姆不知高到哪里去。光头戊Tej似乎与黑客妹子擦出了一点火花,没有办法,后者就是容易跟这种外形有点像奥巴马的汉子产生微妙的情愫,不管是有[哔][哔]的还是没有[哔][哔]的。
成功拿到道具的主角们终于可以体会到敌人在明自己在暗的爽快感了。可是做好充足准备的主角一行人打到郭达的老窝还是让人给埋伏了,损失惨重。不过这其实是主角一方的战术,目的是为了让无名氏先生先下场休息,毕竟队伍里有一个头发这么长的人实在太影响士气。
多姆终于可以和郭达来一场光头之间的较量了。他们的对决既不是赛车,也不是比打手枪。多姆身为一个汽车维修员,裤裆里别着把锤子也没什么好奇怪的;而郭达身为一名恐[哔]分子,裤裆里别着把扳手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郭达之所以能放心的在美丽的月光下与多姆情不自禁的跳双人钢管舞,全是因为他清楚多姆的队友们正在被天上的无人机吊打。这时技能冷却了差不多一整集时间的光头丙Hobbs跑来助阵,使出一招Hobbs Smash,干净利落的打了一架飞机。
一直与主角一方敌对的黑光头哥哥眼见大势已去,索性调转枪头,帮多姆轰下了郭达。于是光头之间的巅峰对决最终不了了之。
-----------------------------------------------------------------------------------------------
如今的《速度与激情》已经进化成了一种介于《敢死队》和《变形金刚》之间的东西,一方面像敢死队一样,一大群硬汉执行着其实也不是非他们不可的任务,然而又似乎比起带有迟暮英雄气质的敢死队系列有活力一些;另一方面,汽车在电影中差不多把除了变形以外的花样和姿势都试遍了。
上述的三个系列,导演的思路应该都是先想好了一大堆足够刺激的打斗、追车、爆炸场面,电影的大框架基本上搞定了,然后再随便塞一点剧情进去就可以了。所以本片的动作戏虽然让人眼花缭乱,剧情却未免不够紧凑。主角们真要与大反派拼命,其实从头到尾有的是机会,可为了抻出两个多小时的片长,愣是东拼西凑的借鉴了一堆风格迥异的影视作品的情节,让观众被各种意想不到的即视感射得满头满脸都是。不过保质保量的动作戏让观众根本没工夫细琢磨剧情到底是不是一气呵成、够不够富有原创性。这种动作先行、剧情靠边站的创作思路其实并不见得比剧情严谨的电影好执行,因为观众总是挑剔的,动作戏一定要精彩到相当高的程度,才足以打动观众去忽视剧情的不足。剧情的话认真编总能编的出来,但足够震撼的视听效果则一定要有发达的技术和电影工业体系作支撑,而同时导演还必须有足够的审美水平和灵气去让大把银子真的堆成观众想要看的样子。国内也有不少电影在尝试走这种重视觉轻剧情路线,前不久的《智取威虎山》和《战狼》算是相对比较靠谱的,而失败的典型则是《大闹天宫》和众多所谓古装大片。
作为一个已经拍到第七部的全球知名电影系列,《速度与激情》可以没有拿得出手的剧情,但必须要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卖点。我们可以说汽车是其最大的卖点,但这还不够准确。以车为卖点的电影太多了,去年的《极品飞车》就是一部,我们自己的华语片里也有《头文字D》。《速度与激情》的真正特点与卖点其实是,片中的汽车是长在主角们身上的。像是跳伞、跳悬崖这些惊险动作,大部分故事里都是由人类去做,而本片则由汽车来做。本片当中的汽车就像钢铁侠的战衣,可以看成是主角们身体的一部分,真正的人车合一。
保罗沃克的意外离世令本片具有了非同一般的意义。片尾对这位演员的致敬击中了许多人的泪点。这一段影片主创的真情流露一下子把本片的文戏质量拔高到该系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界。影片结尾虽然真挚,但却并不煽情,有点像是西方人出席葬礼时的致辞。不少人还会在致辞的演讲稿里加一点无伤大雅的小段子来缓和一下气氛。毕竟逝者也不希望关心他的人整天哭丧着脸。特别是保罗沃克,我对他的最大印象就是他傻笑起来那一口大白牙。一个这么可爱的家伙,当他在银幕上露出皓齿时,期待的回应可不是哭鼻子。那应该是治愈的笑而非催泪的笑,所以在面对他的笑容时,如果不知道该有什么样的表情,那么只要微笑就可以了。
可能跟很多人的感受不太一样,我看到片中保罗沃克的影像时,感觉不是难过,而是兴奋,一种非常奇妙的体验。一个已经在各种意义上离大家远去的人,却能用这样神奇的方式再次降临。所以,我想说的是,与其把时间用来感伤落泪,不如抽空多去影院支持几遍。有了足够的经费,在未来的速度与激情续集里再次看到保罗沃克那熟悉的笑容或许也变得更值得期待了。
最后夹带私货的煽情段落太犯规了,很难不被打动。温哥只能算是合格完成任务,标志性的旋转镜头用了不少,山中营救戏和飞车戏精彩刺激叹为观止,反而是终极大战冗长拖沓混乱。剧情可以简单粗暴,但不能突兀不流畅,尤其讨厌承上启下的第一段,乱七八糟实在想快进。
对最喜欢的,我们的表述常常最为简单,比如对爱人最好的告白是,我爱你。对于这部电影,我只能用“嗨到爆,快去看”六字安利你。因为这的确是一部适合影院欣赏的爆米花电影。而对于已经离去的保罗而言,看着他从青春执拗到蜕变到王者归来、激情豪迈和成熟魅力,见证的何尝不是我们的成长。R.I.P,Paul!
你的车总是蓝色的,你的T恤总是白色的,六部剪影太短,一首歌太短,而对你的想念太长。虽已有一年半,但仍觉得说不出再见。always miss you,for Paul
剧情太弱,全程看特效,看屁股,看肌肉,猜保罗的角色是不是要便当。迪塞尔和郭达开车对撞的剧情傻了点,还重复了两次。主角们车摔下山崖,来回翻滚都不会死,甚至几乎不流血,估计是分级的限制。龙达鲁西应该打男角色才好看。IMAX 有特殊的 IMAX intro,这个intro 非常好看。结尾的闪回很煽了一把。
好像也没法特别客观去讲这个片子,尤其是结尾那一段。你忍不住去想,一个银幕上活生生的人,已离我们而去了。其实温子仁的版本并没有那么好,火爆有余,激情或者说速度并不充足。他并不像林诣彬那样在速度上玩到极致,而是以各种爆破和对战填充,其实还是有小小失望的。另外,真希望这是最后一集啊
《速激》系列第二好的一部,仅次于《速激5》。单单是血洗医院的片头就让人肾上腺素爆棚,杰森·斯坦森和道恩·强森的动作戏也有很高的观赏性,并非是简单粗暴的硬碰硬。温子仁太娴熟了,完全不像是第一次拍商业大片。第一幕汽车从天而降、第二幕汽车穿越大楼太震撼了,这两场戏都足以和《速激5》的“推箱子”媲美。只有第三幕相对差一点,略微遗憾。德卡特·肖炸死韩的一幕又将《速激3》串联起来,同时也揭晓了《速激》系列的时间线:1、2、4、5、6、3、7。温子仁没有给保罗·沃克安排一个死亡的结局,而是让他微笑着与观众道别,不煽情,不做作,温暖而又自然。假如要选一部作为《速激》系列的大结局,这一部最合适不过了。PS:有头发的韩死了,有头发的布莱恩退隐江湖,而光头的主角和反派都活到了最后。《速激》系列中有头发的都没好下场。
片儿是好片儿,只是我这条搬砖狗累到在影院睡着,突然好心酸
“还惦记出生入死吗?” 最好的一部,阿塞拜疆山林追车戏,阿布扎比高楼穿越戏,前后紧凑一气呵成,这才是我想要的《速度与激情》。最后的告别,最后的STOP,最后的保罗·沃克。“怎么说的出口再见?”
“我这辈子最不后悔的事 ,就是进了你家店买了第一块三明治。”从这句开始配上背景乐就狂戳泪点,更别提片尾的for Paul,太难过了。
阅片量多了,人又本身有点文艺,对商业动作片就会十分苛刻。对于这样一部逻辑混乱,为场面而场面、为暴力而暴力、为速度而速度的动作片,我竟然喜欢到不行。肾上腺素连续100分钟在暴增。High到没朋友。不知道会不会只有我一个人觉得这是这系列最简单粗暴却又让人看得最爽的一部。
《速度与激情7》在中国内地的夸张火爆说明了什么?A:国产片都是纸老虎。B:世界第一汽车销售大国名副其实。C:像这部电影这么刁的还有六部。D:温子仁是中国人。E:犯我家人者,虽远必诛!
听说是保罗的最后作品,特地去电影院看的,飙车画面依然那么炫,最终平凡的生活才是终点
没有彩蛋,但旁边的朋友说:TM看爆米花电影还有点泪目。车怎么摔,怎么炸,这么撞,人都不会死,可惜现实不会。范迪塞尔看着保罗一家,无言离开,不说再见。最后保罗开车追上来,双方微笑,竞速,分道扬镳,各自远扬。“无论走到哪里,你永远是我的兄弟--For Paul"。曲终人散。
整个看片儿过程都在被“paul walker已经不在了”的thought覆盖 尤其在他跟老婆打电话的时候 就是现实啊... 五星, for Paul
观影过程中随时都在等Paul Walker因公挂掉的悲情时刻 结果活生生回家带孩子了……
【B】五星not for Paul,纯粹是因为好久没看过这么刺激又燃的大片了,这整个就是场狂欢派对啊,和林诣彬比,温子仁要花哨许多,运镜剪辑像是带着MV广告风,也多少有点乱烩的感觉,迪拜那段简直变碟中谍了。另外不算最后跨越银幕到现实的煽情,这集人物挖掘实在很鸡肋。
有和我一样觉得全片最好看的部分是两个女人的撕逼大战的吗
全程高能、粗暴直接的硬汉对决,不但有Fast而且有Furious。感谢电影给了所有人一个圆满结局,可是看着那辆白色汽车在群山中飚远仍然忍不住热泪盈眶:For Paul, it's never goodbye...
那年小卷毛走入宿命的小店,风云际会,金风玉露,与两兄妹一成生死之交,一成神仙眷侣。羡煞旁人。全天下的轰鸣爆破,都是情分的幕布。赏心悦目高潮迭起,这激越盛大的告别对得起这排场,这道义,这过往,这人。再离经叛道,电影总比生活仁义。须知道别二字,实是太多人穷尽一生也得不到的恩赐。
看完电影,我的朋友开着片中同款玛莎拉蒂兴致勃勃的对我说,我们来飙车吧。刚飙出去一分钟,就被警车扑了。#电影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