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不仅给战士们带来死亡和伤痕,还会夺走无辜的平民百姓的生命,更会给老百姓带来飞来横祸,特别是对儿童的心灵创伤尤为深刻和残酷。
男孩无法面对广阔而蓝色的天空,因为目睹了被从天而降战斗机横扫了参加婚礼的三个女孩的千疮百孔的惨状,也导致失语。
女孩在大街上目睹被盖世太保当街强杀市民后,呆呆的问,是因为知道的太多吗?
一个普普通通的面包,需要用圣水解毒才能吃下去的年代。
当妈妈长跑穿过整个城市爬上几个楼层回家开门看到女儿在吃早上没有吃的粥的时候,双腿再也无法支撑紧绷了一天的身体而瘫坐到地板。
愿世界和平!
黎明前的黑暗是近乎绝望的暗黑,暗黑吞噬人性。纳粹卖力地围捕抵抗组织,大街上直接枪毙,小孩鹦鹉学舌地唱着狂热的歌曲,友情换来的是去自首的劝告,连盟军的轰炸也伤及无辜,而抵抗组织甚至要盟军不必顾及被当成人盾的同志……主角修女眼中到处都是阴影笼罩,对上帝是否存在产生了动摇。她徒劳地寻找神迹的降临:鞭打自己;和恶棍接吻;用祷告唤醒沉睡的良知,用自己的血假装圣血……无奈的她只好用上帝在打盹来为黑暗降临找开脱……当盟军轰炸盖世太保总部,误炸修道院学校,修女和小女孩丽穆被埋在地下室,上升的地下水最终淹没了丽穆,修女绝望自杀了……她寻找神迹的希望破灭了……但是,她不知道其实神迹已然出现:哑巴已经说话,坏人的良知已经被唤醒,被当成人盾的志士奇迹般的脱险……神迹来自于人性中对善恶的不证自明(爸爸警告儿子),来自于对光明必将照亮黑暗,邪恶必然被惩处(纳粹辅警逃亡),来自于用爱心唤醒沉默的心灵(丽穆和修女),来自于忘我的献身精神……眼中有阴影,心中无尘埃……身处黑暗,不必彷徨,更不必绝望,保持心灵的清醒和纯洁,对人性和善要有信心……
一个战争造成的死亡,除了宣传片中英雄般的战死沙场,还包括被友军误杀(friendly fire)、被战友谋杀(fragging)、自杀、死于疾病或非命、平民的附带损害(collateral damage)等等。后面这些死亡方式经常被人有意无意的忘记,但它们加起来的人数可能不比前者少。本片表现的迦太基行动(Operation Carthage)就是一例,那是二战末期英国皇家空军空袭盖世太保驻丹麦哥本哈根的总部大楼,但误炸了不远处的一座修道院,造成包括86名儿童在内的上百名平民死亡。它的规模在吞噬八千万人命的整个二战中只是沧海一粟,但它“友军+平民”的特殊性使其引人注目。考虑到1940年4月9日丹麦被德国占领时一共只有几十人的伤亡(没怎么抵抗,6小时内投降),这个较大规模的乌龙事件在一页维基百科就能缕清的丹麦二战史上就更显眼了。
按说又是误伤又是儿童,单看结局就足够表现战争的残酷和荒谬了。其过程也颇具戏剧性:18架蚊式轰炸机分三批轰炸,第一批找准了目标但其中一架飞机坠机,撞到了一英里外的圣女贞德修道院引发浓烟,导致后面两批的数架飞机错朝浓烟投弹,遂酿成悲剧。这还没说事情起源的伦理悖论:本次轰炸是在丹麦抵抗组织的再三请求下执行的,因为他们快要被盖世太保团灭了;而德国人则将大楼顶层设为监狱,拿丹麦人作为防空肉盾;所以可以说抵抗组织成员是将自己的战友作为牺牲品来保全组织和自己。总之,迦太基行动自带反战主题和惊险剧情,再适合拍电影不过了。但本片导演并不满足于表现宏观的军事和政治,而是像《敦刻尔克》、《珍珠港》一样,着眼于刻画身在其中的个体。于是就有了几位主角的设置:三个孩子中,最聪明的孩子被炸死了,体现残酷;另一个原本受刺激的孩子逃出来了,代表希望;还有一个孩子在帮忙救助的过程中克服了失语症,弘扬人性;一对情侣中,质疑上帝的修女后来自杀,可能表达了某种纠结的宗教观;男青年从纳粹辅警到奋勇救人,既是个人救赎也可看做整个国家的转变(毕竟丹麦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出力不多)。他们的人生都因迦太基行动而转变,从而让人对整个行动产生更加具体的情感和反思落脚点。但本片也算不上佳作,一大原因可能是主要人物与轰炸行动的关联直到影片过半才体现出来(丹麦观众可能早就知道),影响了观感。另外失语症少年的故事线有点鸡汤,修女的用意令人困惑,我觉得如果把修女换成抵抗组织成员就更扣题了(片头本来有一个但很快就挂了)。
本文图片来源于 筑垒地域 。
误杀,是一个非常尴尬、痛苦的事情,而在战争中,这种情况很难避免。
二战中,有不少的误伤事件,很多因为种种原因,当事人不愿提起,逐渐消失在历史中。
比较有名的,就是英军轰炸哥本哈根盖世太保总部时,误炸了修女院的事件。
1940年4月9日,德国军队入侵丹麦,当天丹麦国王就被迫投降了。 实际上只战斗了4个小时,丹麦军队只阵亡了9人,另外6名起来反抗的平民被杀。
随后德国并没有直接插手军事管理,而是改组了政府,并任命一个高级专员幕后间接统治。总之对比其它被占领的中欧、南欧国家,纳粹占领北欧几个国家,还是比较宽松的。
当然,谁也不愿意被敌人占领,随后丹麦成立了地下党,并展开长期的反抗斗争。
1945年3月,诺曼底登陆(1944.6.6)已经完成9个月,第三帝国在美苏夹击下摇摇欲坠,大批德国军队被歼灭,1个月后盟军将攻打柏林!
全世界的纳粹都预感到灭亡的时候快来了,在这个时候,也就成为他们最疯狂残忍的时候,一是因为信仰,二是因为手上沾染了很多血,知道无法得到原谅。
丹麦的盖世太保(帝国保安总局秘密警察)抓捕、杀害了大量抵抗组织成员,1944年底时,很多抵抗组织领袖被抓,重要的组织名单被缴获,抵抗组织成员们不得不四处潜逃,于是他们多次联系英军,请求英军轰炸丹麦的盖世太保总部,摧毁抵抗组织档案!
由于天气和战事原因,英军一直抽调不出力量,直到1945年3月,在丹麦地下组织强烈要求下,皇家空军终于同意3月21日空袭盖世太保总部。而盖世太保也知道英军会来轰炸,于是把抓捕的26名抵抗组织领袖关押到总部大楼的楼顶,当人肉盾牌!
此时德国占领区已经密布防空部队,于是皇家空军制定了计划,超低空飞行规避雷达,将队伍分为3组,走不同路线,迷惑德军。依次轰炸,确保摧毁目标。(几十架飞机轰炸一个大楼,肯定不能一起上,排不开,炸弹要扔错了)
1945年3月21日上午8点55分,英国空军第2轰炸机大队的20架蚊式机和第11战斗机大队的30架野马式战斗机从诺福克机场起飞,直扑哥本哈根。在20架蚊式中有18架是战斗轰炸机,共携带了44枚227公斤炸弹,2架是侦察机,专门负责拍照。
前期很顺利,所有飞机到达哥本哈根,但是第一批编队低空入城时,一架蚊式飞机不小心撞到了一根约30米高的杆子(飞这么低,皇家空军还是厉害的),然后坠毁到旁边的修女学校,并且燃烧出浓浓黑烟。同组的其它飞机顺利找到了盖世太保总部,并扔下了炸弹。
然而,第二组飞机飞来时,被2个不同的浓烟迷惑了,由于低空飞行,判断时间很短,只有一架飞机找到正确目标,而其余的纷纷把炸弹扔到了修女学校。
第三组飞机来时,也是相同情况,把炸弹扔到火焰最烈的地方。。
盖世太保总部被8枚227公斤炸弹命中,6枚命中总部大楼的西侧, 2枚命中东侧。大楼西侧当即起火,随后火势失控,越烧越大,而当天正好刮着强劲的西风,火借风势,迅速蔓延到大楼的其余部分,最终整栋大楼被烧塌。
大楼中26个抵抗运动领导人中有18人幸存(炸弹并非从天而降,而是侧面砸进去),德国鬼子死伤约50人,另有50名为丹麦辅警!
然而炸死了123名平民,其中包括87名儿童!
而英国空军损失了4架蚊式,除了开始坠毁的那一架,还有3架在投弹离开后被德军击落,另外还有一架野马战斗机坠毁在盖世太保总部北面,英军总共损失5架飞机,牺牲9名飞行员。
虽然出了大漏子,但既定的目标还是实现了,事后丹麦抵抗组织也对此感谢了英军。
旧中国也有类似的事件,
【江亚轮】
原为1939年日本神户制钢播磨造船厂为“东亚海运株式会社”建造的客货轮“兴亚丸”,长102.4米,宽15.3米,型深4.7米,排水量3365.7吨,马力2500匹,航速18节,原设计可载客1186人。
抗战胜利后,江亚轮被海军总司令部接收。国民政府为补偿国营招商局在抗战期间沉船封港的损失,旋将敌产江亚轮等五艘轮船转拨交通部交由招商局营运。经招商局改造后,该船可载旅客2250人,设有特等餐厅、休息室等,是上海招商局六大新型客轮之一,外观、设备,在当时均堪称精良。
1948年12月3日,战争的阴影四处蔓延,上海滩人心惶惶。众多宁波藉的上海人纷纷抢购船票,怀揣金银细软,约4000人挤上江亚轮回宁波。18点45分,当船行驶到长江口里铜沙江面时,尾部突然发生爆炸,船尾迅速下沉,船舱也很快进水。虽然路过的其它船只前来营救,不过超员太多,只有约900人获救,约3000人遇难,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海难。
事后调查原因,是上海海军航空兵的轰炸机飞往海州执行任务后,在吴淞口外上空,机上悬挂的一枚重磅炸弹脱钩坠海。恰好落在“江亚轮”头上。
1956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将“江亚轮”打捞出水,1959年修复完成,往返于上海和武汉之间的航线上(质量还是不错的)。
1966年11月,“江亚”轮改名为“东方红8号”。1979年1月30日,“江峡”轮与“东方红8号”在南京草鞋峡相撞,“江峡”轮沉没。1983年,“东方红8号”退役,停泊在武汉港月亮湾码头,作为长轮武汉公司船队的水上基地。2000年6月,辗转卖给温州拆船个体户。2001年春节前,“东方红8号”的残骸被拆毁作废钢铁卖掉。
愿世界和平,远离战争。
1945 年 3 月 21 日,英国皇家空军开始执行轰炸哥本哈根盖世太保总部的任务。 这次袭击造成了致命的后果,因为一些轰炸机意外袭击了一所学校,造成 120 多人丧生,其中 86 人是儿童。二战时,英国空军本打算轰炸盖世太保大楼,盖世太保抓了许多抵抗组织的成员关押在大楼顶层成为肉盾,英国空军一直没有实施行动。后来终于决定行动了,却因为一架轰炸机坠毁在当地修道院学校,后续的轰炸机以为坠毁战机冒起的浓烟是任务目标的标记,而将炸弹陆续投掷到学校,造成超过一百人的死亡。
电影拍的非常精美,每一帧都是油画的摄影。整体穿插着上帝打了一个盹的笑话,而这部电影几乎就是对上帝打了盹的演绎。
里面有一个片段,就是一大群人主要是孩子们坐在地下室里,惶恐不安的看着上方,然后哗的一下,全塌了。
如此毫不留情的害怕什么就来什么的剧情,让这部片子非常沉重。还有电影一开始的小汽车里开开心心去参加婚礼三个女孩一个老人司机突然被射杀,让一个骑车的孩子失语。诸如此类,不一一列举。里面还有年轻修女专门反思,为什么我感觉不到上帝?而她在学校开始被炸时,就被炸和埋了,还轮不到年长修女因为她犯戒赶她走,她就走了。
以至于这部电影表现战争的残酷,并不弱于战争大片。因为它把战争对于人的心灵的伤害表现的太细腻了,尤其常常是用孩子视角拍的。
每个鼓吹战争的人都该好好看看这部片子
全片过了三分二才出现轰炸那一幕,角色多戏份散,但是整个剧本的叙述并不是集中讲这个悲剧的引发过程,那两个飞行员的角色很重要,结果就是个龙套,故事用了很大一部分去描述其余几个小孩的命运交叠,又描述一个对信仰动摇的修女和纳税士兵的恋情,这三个主题都足以拍三个版本,但是却要缩在100分钟里,结果都没有说透。
鼓吹战争的人都该死!看的人心痛!
战争不存在精准打击
【3.0】看下来并没有感到特别震撼,究其因是导演对整个事件的回溯缺乏犀利有效的切入点,说白了就是太流水账的第三人视角的剧作思路。好在整部电影骨子里的好莱坞电影化的叙事节奏是精准的,从前期剑拔弩张危机亟待爆发的紧张气氛营造,到结局停留在小女孩喝粥的镜头设计,一切都安排得刚刚好,因而观影大抵能融情于故事之中。
一部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电影,能拍得如此失败,也真是少见。二战结束时,英军的误炸,导致近百人死亡,大多是孩子。如此事件,客观地平铺直叙,也会拍得让人震惊。该片导演却无谓地给故事增添了不少东西,视角又不断地转移,还一味地煽情,影片的叙事弄得乱糟糟的。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此片导演还真需要认真思考一下奥卡姆剃刀的原理。
11.2 本无条件反战人士,想把这部电影推荐给所有认为正义的战争是可行的的人。你以为点对点袭击就是点对点袭击吗?你可能是盖世太保大楼里的肉盾,也有可能是旁边学校里的孩子,老师和修女,以及这些孩子老师和修女的家人。
个人都对自己的民族很恼怒,都因此感到羞愧,我们有位比利时的组员就拿越来越阴暗的天空作比喻,他一度称呼天空是「我们集体灵魂的邪恶」。
战乱时代 什么都好吃
饿的时候该吃就吃,能拯救胃,还能救命。
美好瞬间首尾相连,是死亡发生的征兆,在时间轴上做的多点透视散点,缺点是在于人物上失焦,好处则是群像提供了更丰富的采光,真的非常喜欢这部影片,尤其几个孩子刻画得无与伦比,一头一尾互文相得益彰,导演还有一部高分剧集1864,务必找来验证一下再做分享
在戰爭殺戮面前,高舉正義旗號多行不義之事,一如看一場恐怖LIVE🇺🇦🏥💥,普通民眾永遠都是棋子般的受害者。多條敘事線索串起的「誤炸」故事,不過是換作了「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的黑白名字而已,卻把當中活生生的肉身步步推向萬劫不復。如此無力、無助、無望,生離死別或許不只是別人,更要憐取眼前人,止戰!!!
仔细思考,英军造成的伤害可能比德军还要大,还要严重。而它却代表正义
以孩童视觉呈现战争的作品很多,这部也挺用心,笔触细腻,戏剧化编排可圈可点,CG也做的逼真。不必较真去杠这个战争史里的空袭事故,尤其那场席卷多洲的世界大战。难有简单粗暴棱角分明的对与错,回顾历史的方式和角度有很多。逝者为大,只能一声叹息。
只留下名字......
神啊我是个万物皆有灵的无宗教主义者,但我一直相信有更高维的存体在俯瞰着我们这些残次品我们有祂们所说的傲慢、嫉妒、暴怒、懒惰、贪婪、暴食和色欲我们有祂们所言的贪、嗔、痴、慢、疑我知道我们被你们造出来的时候有着各式各样的原罪但,能不能,在你打盹之前,给大部分还算善良的人以神启我即便已经看够了人类的作茧自缚,但能不能稍微手下留情,不要再给孩子们的瞳孔蒙上阴影
7/10
这打得什么仗呀,虽说那时候定位目标比较困难,但这两幢完全不同的楼,我也是醉了。
这一个多月以来才意识到我们生在和平岁月这代人对战争态度的傲慢和天真。不明白点对点精准打击只是个看上去很美包装后的概念,没见过枪炮,没见过尸体,没见过死亡,没见过应激创伤,没见过销烟后的残垣断壁。可以不了解,但至少别丧失敬畏
举着正义旗号的“精准打击”,却造成严重的无辜伤亡。当满脸土灰的幸存儿童睁着大眼睛,望向天空中出现的轰炸机时,他们不知道即将面对的是什么,战争的残酷彰显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