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自由之梦
你知道,束缚越紧,梦也就会在心里勒下越深的痕迹。《肖申克的救赎》是一场关于笼中鸟如何飞往自由的梦,用我一位网友的话来说,看了它,甚至会让人觉得重生。
而在观影过程中,我反复想起的另一部电影,是《海上钢琴师1900》:这两个故事都是由小说改编;这两部电影都有和故事本身风马牛不相及的港版译名:香港黑帮片情调的《刺激1995》、《月黑高飞》,和听起来像励志片或者科幻片的《声光伴我飞》;这两段开头都是从主角的朋友的回忆开始;这两个世界都有无数远离我们的日常却又真实可信的细节;这两位主演都叫TIM,蒂姆·罗宾斯和蒂姆·罗斯;这两个主角都在一小块舞台上度过了最好的年华。不同的是那两场结局,安迪以“一个只在纸上出现的人物”的身份扳倒了典狱长诺顿驶向自由,而1900最终作为一个不曾存在过的人,殉葬了他传奇的一生。
我想1900的故事是个悲伤的成人童话,海的女儿化为泡沫,快乐王子黯然无光,剪刀手爱德华留下了一天一地的大雪,而我们这位从未着地的钢琴师说,“连绵不绝的城市什么都有,除了尽头,没有尽头,我需要看见世界的尽头。”然后选择了与Virginian号邮轮生死与共。相比之下,《肖申克的救赎》要积极向上得多,据说它鼓舞了许多几近沉沦的人坚持理想。可如果仅仅积极向上,它也至多不过是一部主旋律国产片。这世上有多少出狱时双眼近盲的佘祥林,有多少一场六月雪都等不到的窦娥冤。单单鼓舞与激励帮不了任何一个成年人。能抚慰我们的,首先是“真实”,然后是“梦想”,正如《海上钢琴师》如果删了所有像那段青涩而失败的爱情故事与“去他的规矩 !”那样的生动细节,将会生硬得多。从监狱暴力、狱中同性恋到在笼子里关得太久而飞不出去了的老囚徒,都是那么的真实可信,这部讲述梦想与希望的电影,很特立独行地,根本就不存在英雄。一开始就有“我很想说安迪打赢了,全身而退,令三姐妹放过了他,但监狱不是童话。”的直白事实,到最后安迪的出逃,也远没有基督山伯爵式的无比风光与快意恩仇,或者国产古装电视剧式“囚犯转身变钦差”的胡编乱照。时间永远抹不掉肖申克和阿兹卡班留下的创口,他一辈子都会是个逃犯,就像至死未能正名的小天狼星一样。
但不论怎么说,安迪他确实是个奇迹。我们都知道,“奇迹”也是基督教所谓“救赎”的重要内容之一。他知道自己无罪,所以相信希望并实现了它,最后又给了几乎像老布一样飞不动了的瑞德一个大希望。“在芝华塔尼欧,那个没有回忆的温暖地方……”是的,就像1900担不起大地的辽阔,梦想有时候其实也微小得很,在那片碧蓝的加勒比海边,就有崭新的人生。这部电影让我们相信“希望是美好的,也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一如教徒相信主的救赎终将来临,而不是道貌岸然地以“真实”之名囔囔着“王尔德因为同性恋坐了牢”,或者“《白雪公主》的真相是父女乱伦”。
我永远不会忘记的是,安迪爬出五百码长的污水管当晚那场明亮的雷雨,它像《勇敢的心》里华莱士最后那声著名的“FREEDOM——”一样振聋发聩。是的,自由。之前的那些最精彩的桥段,比如安迪脸上挂着奇异的微笑请大家喝酒,比如安迪一手建起全州最好的监狱图书馆,比如安迪不计后果地让高亢的女声穿透云遮雾掩的层层封锁响彻云端,都是对自由的由衷礼赞,即使身陷囹圄,但“只要这里 (心里)有音乐,就有自由”——这也是《欢乐颂》盛名不败的理由,我们都知道,在德文中,“欢乐”和“自由”的发音很接近。
而最后要说的是,为了避免被网上铺天盖地躲都躲不开的影评影响自己的看法,我甚至忍住了用GOOLE或者百度找出那张“安迪张开双臂盛放在雷雨中”的金色电影海报来做桌面的想法,只翻了翻某期《看电影》上的花絮介绍。那期《看电影》上说,《肖申克的救赎》那个童话般明媚得不可思议的结局,是导演在其合伙人的坚持下违心添加的,因为试映时很受欢迎,所以最后没有删——这大概就是我在剧终时嗅到的商业化的“大快人心”气味的根源。虽然是胡思乱想,但如果要我来写结局,其实我很愿意瑞德最后走到橡树下,然后醒了,发现一切只是一场梦,或者换个说法,他以为的陪伴了他二十年的安迪,只是“希望”映在他心中的影子,庄周化蝶黄粱一梦,一切还未开始,但一切已大不同。
“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ie.”我们汲汲于生,或汲汲于死。但不论何时何地,只要梦想的启明星在天空闪烁,希望的晨曦就照耀着人生。
2 ) 人生的过程就是一个摆脱institutionalization(体制化)的过程
现在好象比较时兴将人分为体制内和体制外的人,体制外的人通常有某种优越感,似乎自己的人格才是独立的.可实际上,真正愿意做体制外的人还是很少的,而且是很痛苦的.余杰北大硕士毕业后差一点进了他想进的国家图书馆作一个体制内的人,可由于他写了一些比较反体制的文章,最后还是被迫做了一个体制外的人,一个自由作家,所以他牢骚不断.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里面,那个图书管理员老布在被囚禁了大半生以后终于获得了自由,然而他在自由的世界中却不知所措,无时无刻不想回到那个剥夺他自由却让他习惯了的肖申克监狱,最后他终于上吊自杀了.于是,摩根•弗里曼演的阿瑞就发表了他对institutionalization(体制化)这个词的见解,他将监狱说成一个institutionalization的场所,他说:
一开始你恨(hate)它,它剥夺了你的自由;接着你会慢慢的习惯( get used to)它,熟悉它;最后你会离不开它,离开它你将象老布一样不知所措.
相信我们中间的许多人,尤其是体制内的已经工作过许多年的人都很有感触.我们所在的那个叫做"单位"的地方又何尝不是一个institutionalization的地方?何尝不是一个监狱?
大部分的人就象老布,最终在这个institutionalization中沉沦了下去;
有些人就象阿瑞,差一点沉沦了下去,可是命运对他不薄,他结识了安迪这样的朋友,最后终于获得了自由,肉体的以及内心的自由;
只有极少数的人才象安迪那样,他有着坚强的意志和对自由的不死的向往,凭着自己的毅力和智慧,不仅在监狱中做了许多别人不可能做成的事情,为狱友们挣啤酒,为狱吏们们报税,建设监狱图书馆;最终他逃出了监狱,并将那个穷凶极恶的典狱长告翻,过上了自由的生活…….
其实,人生的过程就是一个摆脱institutionalization(体制化)的过程,这个institutionalization不仅仅是我们身处的那个“单位”,更是我们内心里面无数的“监狱”。
3 ) 《肖申克的救赎》的一些幕后花絮
* 是否记得片尾有一行字幕"In memory of Allen Greene"?翻译成中文就是"纪念Allen
Greene "。Allen Greene是《肖申克的救赎》编导Frank Darabont的经纪人,在影片完成
的前夕死于AIDS的并发症。
* 是否记得刚来到监狱的新囚犯们走下囚车时,嘲笑他们的人群中有一个年轻的黑人
?该演员就是片中主角老黑人Red的扮演者Morgan Freeman的儿子。
* 老黑人Red的刑事档案上的照片不是扮演者Morgan Freeman本人的,而是他儿子的照
片
* 是否记得凶横的哈德利队长几乎将安迪推下房顶的那个场景?其实演员们被一根保
险 律 拴着,很安全。
* 是否记得三姐妹之一的伯格斯(Bogs)被队长打残废后送入救护车的情节?在拍摄
过程中,那个老得掉牙的救护车抛锚了,在画面中的移动其实是工作人员的人力牵引。
* 是否记得安迪驾驶着红色敞篷车在墨西哥山路上飞驰的镜头?那是一部1969年产的
Pontiac GTO ,而影片中的年代还在1966年。摄制组曾经联系了一部1965年的Mustang,但
是车主在最后时刻变卦了
* 是否记得在鲨堡监狱的第一晚,老囚犯们不停地嘲笑、喧哗,企图惊吓新囚犯的情
节?在拍摄过程中,因为临时演员不够用,还动用了拍摄现场的保安也来制造喧哗的气氛
。
* 是否记得安迪在谋杀发生的那个夜晚里坐在自己的车里,有一个双手上子弹的特写
镜头?其实那双手是编导Frank Darabont的,因为原先的剧本里没有设计这个镜头,是事
后补拍的。
* 是否记得安迪和老黑人Red第一次在操场上相遇的情节(Red在和其他人玩棒球)?因为
拍摄的时候出现了无数的问题,这个场景竟然花费了一整天的时间来反复拍摄才让导演觉
得完美。
* 影片中的鲨堡监狱一排排的囚室,并不是真正的监狱囚室,而是仿造旧的鲨堡监狱
的结构在一个仓库里搭建的布景。
* 是否记得安迪在雪中行走的镜头?那些雪花其实是土豆薄片。
* 是否记得安迪叫Red去寻找的那堵长长的石头墙?那也是摄制组自行搭建的,因为导
演找不到实际的"长长的石墙"
* 是否记得影片开头那个喊"熄灯"的监狱警卫?他在实际生活中也是一名监狱警卫。
* 是否记得汤米(安迪的学生,被开枪打死的那个)来到鲨堡时,同一囚车中坐在他
身后的黑人囚犯?那个人在实际生活中是俄亥俄州少管所的典狱官。
* 是否记得安迪用来敲破下水道的那块石头?其实最初的设计是让安迪用他的小石锤
的,但后来发现小石锤不足以敲破下水道,才改换成了石头
* 安迪在下水道中爬行时脸上及管道中的污渍其实都是巧克力浆
* 是否记得那句台词"有些鸟是不会被关住的"(Some birds aren't meant to be ca
ged,直译是:有些鸟是无意被笼养的)?剧本原先设计了一个图书管理员老布养的那只乌
鸦又飞回鲨堡、死后被安迪和Red发现的情节(比喻老布像这只鸟一样只适合笼养而不能在
外面生存),还设计了囚犯们在操场为这只鸟举行葬礼以悼念自杀的老布的场景
* 是否记得最后一个场景中安迪和Red在海滩上重逢并拥抱的镜头?这在剧本中原是不
存在的,因为原著小说中并没有这段情节。这是导演在其合伙人的坚持下违心添加的,而
且甚至在拍摄完后还一度企图剪掉。幸亏在试看样片的时候,观众们非常喜爱,导演才因
此做出了让步,决定保留这段情节。后来的观众们才因此有幸观看到这令人喜悦且热泪盈
眶的结局场面。
补充
* Tommy Williams(因为偷电视而被判两年的小伙子)这一角色本来是给布拉德•彼
特准备的
* 片中扮演Thomas Williams(即"Tommy")的Gil Bellows,曾在1997年的当红电视剧集《
Ally McBeal》(港译《艾丽的异想世界》台译《甜心俏佳人》,像《六人行》一样的热门
连续剧)扮演了一个类似角色William Thomas
* 安迪牢房的墙上贴着一张爱因斯坦的照片,扮演安迪的蒂姆•罗宾斯(Tim Robbi
ns)曾在幻想电影《I.Q.》中扮演爱因斯坦
* 摩根•弗里曼扮演的那位赢得迟来自由的老者名叫Red,即英文单词“救赎” (R
edemption,也是本片片名)的前三个字母
* 在斯蒂芬•金的原著小说中,Red是个爱尔兰人。在选用摩根•弗里曼扮演R
ed之后,他们去掉了这句台词“也许因为我是个爱尔兰人”
* 美国防止虐待动物协会(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the Prevention of Cruelty to
Animals)全程监督影片拍摄工作,有一场戏是布鲁克斯给他的乌鸦喂蛆虫,ASPCA当即认
为这对蛆蛆是不“人道”的,并要求他们改用一只自然死亡的蛆,他们只好从命
* 在开场的法庭戏中,安迪说自己把枪扔进了Royal河,在斯蒂芬•金的另一本小说
《站在我旁边》(Stand By Me)中,逃亡的孩子们穿过了同一条河
* 如影片所示,该片情节与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有诸多相似之处
* 沃登•诺顿哼的调子是“坚固保障”,这是一首教会圣诗,作者是基督教改革先锋
/信义会创始人马丁•路德。歌词是:上主是我坚固堡垒,永不动摇之保障;上主是
我随时帮助,使我脱危离恐慌;历代仇敌撒旦,仍欲兴风作浪,他奸狡又势强,残忍毒辣
非常,无比凶恶真难防
* 当沃登•诺顿打开藏有安迪凿石锤的《圣经》时,打开的那页正是《出埃及记》,
这个章节详细描述了犹太教徒逃离埃及的过程
* 该片的意大利版要比美国版少15分钟,删去了结尾简要交待安迪自由生活的片断
* 在全球最大的互联网电影数据库IMDB中,该片始终雄据着Top 250排行榜的第二位(第一
位是《教父》),多达73290位来访者给本片投票,总分9分(满分10),其中更有超过51
%的用户(37486)给它打了最高分10分
4 ) 关于“救赎”
个人感觉,《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中的Redemption的意思是“赎回;偿还;补救”,因此“救赎”非常完美地解释了这部电影的主题,围绕“救赎”主题的是:
1,安迪对自己的救赎:从一开始不让自己沦陷于监狱生活(对比于和他同时入狱的胖子第一晚就受不了),到对“姐妹花”的不懈奋力抗争,到为自己的信念而坚持写信,挖洞等,到最后在挖好隧道后一开始并不急于越狱,因为他对自己的救赎并非“越狱”而是一份对自己信念的坚持,坚持自己的清白——“越狱代表了罪恶的一方,便永远没有人相信自己的清白”,所以最后的决然越狱其实是对自己的最终救赎——“我本无罪,我需要自由”。
2,安迪对狱友的救赎:给予狱友在监狱里前所未有的啤酒,音乐,舒适的图书馆;给予年轻的狱友汤米·威廉斯教育;给予他的好朋友瑞德心灵慰籍的口琴,对于人生的深深的思考——“ 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 (要么忙于生存,要么赶着去死)”(影片中特意对比瑞德在获释审批中的改变)。这些给予实际上是对他们的一种精神上的救赎,点燃一个人对生活的希望无疑是对他的救赎。
3,安迪对肖申克监狱的救赎:因为有了安迪,“姐妹花”被以恶制恶了;监狱里出现了音乐、舒适的图书馆;典狱长等人的丑恶脸面被揭下,监狱变得干净了一些。
(其中对于“救赎”,并非从监狱出来重获自由。从老布克50年里呆在监狱到出狱,那只从小哺育长大的鸟儿是他在狱中的救赎,出狱后反而没有了那只可以心灵寄托的鸟儿,他的自杀和瑞德出狱后的新生活形成对比,暗示了安迪对于瑞德的救赎)
最后,我很喜欢这部影片
5 ) 越过内心的监狱
重看此片,感受截然不同。
生活中发生的很多事情在脑海中闪回。
时间是一把刻刀,不仅雕刻额头的皱纹,也雕刻那颗脆弱的心脏。
以下为看片时候的感想:
1、道德无法约束人的行为。伤害是双向的,如果你感觉没有被爱,对方也一样。你无法保证对方因为缺爱而不出轨。
2、人首先需要适应生活,然后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这样才有可能改变生活。
3、每个人都需要朋友。请谨慎选择你的朋友。
4、使用正确的工具,可以帮助你达成目标。
5、在不得罪神的情况下,互惠互利是可以接受的。
6、机会稍纵即逝,在有确定把握的情况下可以冒险。请谨慎考虑,组织好语言。
7、在任何人类社会,知识都是有价值的。好老师难求,好书易得。
8、了解你的朋友,给他/她一个惊喜。
9、不要把自己困在内心的监狱里。时刻准备好越狱吧!忙着去活,而不是忙着去死。
6 ) 十年·肖申克的救赎
距离斯蒂芬·金(Stephen King)和德拉邦特(Frank Darabont)们缔造这部伟大的作品已经有十年了。我知道美好的东西想必大家都能感受,但是很抱歉,我的聒噪仍将一如既往。
在我眼里,肖申克的救赎与信念、自由和友谊有关。
[1]信 念
瑞德(Red)说,希望是危险的东西,是精神苦闷的根源。重重挤压之下的牢狱里呆了三十年的他的确有资格这么说。因为从进来的那一天起,狱长就说过,「把灵魂交给上帝,把身体交给我。」除了他能弄来的香烟和印着裸女的扑克牌,任何其他异动在这个黑暗的高墙之内似乎都无法生长。
然而安迪(Andy)告诉他,「记住,希望是好事——甚至也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永不消失。」
所以安迪能够用二十年挖开瑞德认为六百年都无法凿穿的隧洞。当他终于爬出五百码恶臭的污水管道,站在瓢泼大雨中情不自禁的时候,我们仿佛看到信念刺穿重重黑幕,在暗夜中打了一道夺目霹雳。亮光之下,我们懦弱的灵魂纷纷在安迪张开的双臂下现形,并且颤抖。
庸常生活里的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按部就班,习惯了先说「那不可能」,习惯了没有奇迹,习惯了,习惯了。可是正如《飞越疯人院》(One Flew over the Cuckcoo’s Nest)中说的那样,「不试试,怎么知道呢?」
试着留住一些信念,在它们丧失殆尽之前。它们也许无法最终实现,也许无法让我们更有意义的活着——甚至对于我自己而言,它们只会愈加带给我来更多的虚无感。然而我知道我有多需要这样的虚伪与自欺,因为你可以说我在做梦,但我不会是仅有的一个。
——我们已经看到监狱长打开藏有安迪凿石锤的《圣经》时,翻至那页正是《出埃及记》。这个章节详细描述了犹太教徒逃离埃及的过程。
[2]自 由
我到今天也始终不明白,这两个意大利女人在唱什么。事实上,我也不想去明白。有些东西不说更好。我想,那是非笔墨可形容的美境。然而却令你如此心伤。
那声音飞扬,高远入云,超过任何在禁锢中的囚犯们所梦,仿佛一只美丽的小鸟,飞入这灰色的鸟笼,让那些围墙消失,令铁窗中的所有犯人,感到一刻的自由。
当安迪不顾一切地在监狱的喇叭里放《费加罗的婚礼》(Le Nozze di Figaro)时,镜头缓缓划过正在广场上放风的犯人们和狱警们。他们叫人感动地静立当地,抛却所有愤懑、狠毒和怨怼,沐浴着我从未觉得如此自由的阳光。莫扎特的乐声铺洒在这些人们身上,来自俗世的美妙音符似乎将他们都濯洗得纯净无比。
强者自救,圣者渡人。我这才明白安迪的用意。修屋顶的时候,他为大家争取来啤酒,事实上是为大家争取到那种像在修缮自家的屋顶一般自在的感觉,所以他不喝酒,微笑却带着巨大的幸福;放费加罗的婚礼,也是要唤醒他们已丧失殆尽的自由感。
然而强者终究是少数。自由面前,更多的人们纷纷选择禁锢。在监狱图书馆呆了五十年的布鲁克斯(Brooks),为了不被假释,竟然想通过伤害狱友来达到留在监狱的目的。很奇怪吗?自由本来应该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东西。可是布鲁克斯们却早已经被监狱的规则之下规则了自己,他们需要规则,需要秩序,如果没有它们,甚至无法生存。
「监狱里的高墙实在是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是体制化。」假瑞德之口,斯蒂芬·金直指卑微。
布鲁克斯得到了身体的自由,灵魂却已经被无可挽回地体制化。他终于没有能够摆脱对自由无法适应的困境,悬梁自尽。而睿智如瑞德,在出狱之后也悲哀地发现,自己竟然连撒尿都要向经理报告,否则一滴尿都挤不出来。他也考虑如何违规以便回到监狱,甚至考虑与 布鲁克斯一样离开。
要么忙着生活,要么忙着等死(Busy for living, or busy for death)。步履匆匆的人们也许应该偶尔驻足,跳出来看看自己的模样。我们终会知道,习惯于服从规则的人们将付出巨大代价来习惯本来属于每一个个体的自由。
[3]友 谊
此片无关爱情,除了背叛。有的只是监狱中的男人间的友谊。瑞德和安迪的那种友谊置放在高墙之下,似乎比我们纷繁俗世中的友情来得更加纯粹和干净。他们都是内敛的人,然而洞悉一切,心意契合。我喜欢这种感情。所以在他们终于相会在太平洋小岛的阳光沙滩之上的时候,忍不住一人笑了。
如果我在肖申克,我会是谁?如果你在肖申克,你又会是谁?
“这是一部男人必看的电影。”人人都这么说。但单纯从性别区分,就会让这电影变狭隘。《肖申克的救赎》突破了男人电影的局限,通篇几乎充满令人难以置信的温馨基调,而电影里最伟大的主题是“希望”。当我们无奈地遇到了如同肖申克一般囚禁了心灵自由的那种囹圄,我们是无奈的老布鲁克,灰心的瑞德,还是智慧的安迪?运用智慧,信任希望,并且勇敢面对恐惧心理,去打败它?经典的电影之所以经典,因为他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让你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希望的美好。
策划了19年的私奔……
不需要女主角的好电影
关于希望最强有力的注释。
当年的奥斯卡颁奖礼上,被如日中天的《阿甘正传》掩盖了它的光彩,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电影在越来越多的人们心中的地位已超越了《阿甘》。每当现实令我疲惫得产生无力感,翻出这张碟,就重获力量。毫无疑问,本片位列男人必看的电影前三名!回顾那一段经典台词:“有的人的羽翼是如此光辉,即使世界上最黑暗的牢狱,也无法长久地将他围困!”
超级喜欢超级喜欢,不看的话人生不圆满.
恐惧让你沦为囚犯,希望让你重获自由。——《肖申克的救赎》
这样的男人谁会舍得背叛。。。
Hope is a good thing, and maybe the best thing of all.
有种鸟是关不住的.
Fear Can Hold You Prisoner, Hope Can Set You Free
没有人会不喜欢吧!书和电影都好。
不愧是好莱坞大片,一环扣一环,没想到最后不但逃生生天还偷偷把典狱长的贪污转移了出来,证据也送达了出去,帮助了曾经关心过自己的人,情节安排的巧妙,演员演绎的也好,是美国的,有爱国情节的我给打四分
一部没有爱情与美女的电影,却光芒四射
一部没有女主,没有爱情,没有特技的好片子,也是很多大学英语老师喜欢放给学生看的片子,这部片子讲诉的就是一个很纯粹的故事,一次的救赎,换回了自由,也是一种信念驱使他这么做,这部片子是感人的,它也让很多人成长。
还记得老brooks上吊自杀时心里有多难过。自由来的太晚,生命早已自行放弃。
这部电影没什么好说的,史上最完美的电影,没有一秒尿尿时间!
人的生命不过是从一个洞穴通往另一个世界..然后在那个世界的雨中继续颤抖.i hope
因为1994年台湾引进了一部比较卖座的老片The Sting,被错译成了《刺激》。到了1995年本片上映时,片商觉得其剧情与《刺激》有类似的地方(大概都属于高智商的复仇?),因此被译成了《刺激1995》,1998年又有一部片子Return To Paradise因为含有牢狱情节,被译成《刺激1998》!
“你知道,有些鸟儿是注定不会被关在牢笼里的,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一部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电影,豆瓣、时光网、IMDb各大电影网站都排名第一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