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爸的瘋狂假期(粤语版2009年)

正片

主演:Emily,Osment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文年份:2009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酷爸的瘋狂假期(粤语版2009年) 剧照 NO.1酷爸的瘋狂假期(粤语版2009年) 剧照 NO.2酷爸的瘋狂假期(粤语版2009年) 剧照 NO.3酷爸的瘋狂假期(粤语版2009年) 剧照 NO.4酷爸的瘋狂假期(粤语版2009年) 剧照 NO.5酷爸的瘋狂假期(粤语版2009年) 剧照 NO.6酷爸的瘋狂假期(粤语版2009年) 剧照 NO.13酷爸的瘋狂假期(粤语版2009年) 剧照 NO.14酷爸的瘋狂假期(粤语版2009年) 剧照 NO.15酷爸的瘋狂假期(粤语版2009年) 剧照 NO.16酷爸的瘋狂假期(粤语版2009年) 剧照 NO.17酷爸的瘋狂假期(粤语版2009年) 剧照 NO.18酷爸的瘋狂假期(粤语版2009年) 剧照 NO.19酷爸的瘋狂假期(粤语版2009年)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酷爸的瘋狂假期(粤语版2009年)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梅莉莎( 愛蜜莉歐斯蒙《孟漢娜電影版》飾 )有個明星老爸:一個以間諜偵探小說大受歡迎的人氣暢銷作家尼爾。當梅莉莎正懊惱父親總是埋首工作而忽略她時,尼爾卻在此時被瘋狂書迷給綁架了!輾轉間,綁匪又發生了內鬨,尼爾落入了怪異的兄弟黨手中,而他們綁架小說家的原因,只是想要尼爾改寫小說的結局! 梅莉莎為了解救老爸,只得動員更多的書迷,他們能否圓滿達成任務?一行人又會經歷什麼樣的冒險旅程呢?少女吸血鬼第一季血缘关系2009第二十二条军规犯罪现场调查:迈阿密第五季杀手公司黎明忽至双喜盈门一见钟情2002圣诞玫瑰蚂蚁约束的罪行狗日子暗夜旅程特技狂人动物性本能零号病人第一季天下第一镖局富江3:重生黑帆第三季我们俩2006骇人命案事件簿第六季前三猎魂师那个传教人短信情缘泽西男孩亲亲坏姐妹恣意佳人第一季笔仙归来我中国少年第五季战争的秘密痴情儿女1963倒扣的王牌老表发钱寒粤语版龙在江湖(国语版)直到世界尽头西德尼异能未来人付出与收获爸爸别骗我仇氏双雄

 长篇影评

 1 ) 专业就是“干一行,爱一行”

一个有趣的现象发生在电影结束放字幕的时候,靠边的观众起身离场以正常的步行速度走向出口,临近门的时候,一段花絮从字幕里挤了出来,观众惊奇地停下来又开始看屏幕。没多久字幕又粉墨登场,又有坐着的观众按捺不住,起身准备离开,第二段花絮在这个时候来了。

事情以这样的节奏发生了三次。我想说的是,一个连观众退场心理都研究的导演是可怕的,把其这样一种态度放到电影作品里,影片自然无可挑剔。《疯狂的赛车》是本年度内地的最佳影片,毫无疑问。抛开才能天赋、题材类型、客观条件不谈,作为一名观众,我在这部片子里感受到了最够分量的尊重。

把拍电影比如成写程序,在业内其他同行连单核单线程的程序都写得磕磕绊绊的时候,宁浩已经在多核多线程并发的开发道路上越走越远了。

 2 ) 这样的电影就值我打5星

[年前给杂志写的旧文了,没什么新鲜东西,现在发出来是让有些人知道,我在豆瓣上给某些电影打一星两星是有原因的。]

 
  2006年《疯狂的石头》上映后,媒体对于观众的惊喜有一个很贴切的比喻:看这部电影就象去相亲,结果去了以后发现相亲对象是全智贤。3年之后,《疯狂的赛车》又要揭开盖头面对观众。有了之前的期待,现在的观众还会再次得到惊喜吗?
  
  我只是一个经常被当成所谓“影评人”的电影爱好者,不想在这里说什么“看了不满意来找我”之类的胡话。孔子和耶稣都曾经说过,无论如何,总有20%的人是什么都不满意的。看电影作为一件很私人的事情,我不能对你的感受负责。但从娱乐消费的风险这个角度来说,我可以保证《疯狂的赛车》会是贺岁档电影中消费风险最小的一部。也就是说,同样是一张电影票钱,你从《疯狂的赛车》中获得的消费满足感和愉悦感一定会是最高的——我敢说这句话的前提是我看了所有贺岁档的影片,所以我不怕你向我扔臭鸡蛋。
  
  看电影作为一种先付款后消费的娱乐类型,观众在买票的时候是必须要冒一定风险的。所以电影的宣传就会变得非常重要,以至于现在大家能够在媒体和网络上看到各种各样的有关电影的信息。如果你曾经在2008年买过股票,你就应该知道这些东西其实并不能帮助你买到一只挣钱的股票。当大盘从6000点高台跳水的时候,你只能选择是头朝下还是脚朝下。当中国电影整体水准就是这么回事的时候,靠这些信息去做出看什么电影的选择,其实等于没有选择。
  
  但是《疯狂的赛车》会不一样。因为它能够让你感受到作为观众的尊严。这是一个很多人花了很多时间打磨出来的电影,其中包含的劳动量远远超过一般国产电影,也可能会超过很多好莱坞电影。它就象是一个精密的瑞士钟表,所有的齿轮都紧密地咬合,所有的齿轮都能顺畅的转动。如果其中缺少了任何一个环节,你作为观众都能感受到异常。
  
  能够达到这种技术标准的东西,就一定会具有一种美感。《疯狂的赛车》和完整工业体系下生产出来的产品当然还有一定差距,但这种差距已经是可以看到和衡量的了。当事情做到这一步后,剩下的仅仅只是时间问题而已。对于《疯狂的赛车》来说,它应该会让影迷惊喜,让观众欢笑,让老板数钱,让官员满意。
  
  《疯狂的赛车》就是这样的一部电影。虽然我们会因为有期待而忐忑不安,但这种躁动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上次去相亲蒙了个全智贤,那这次就算不是安吉莉娜·茱莉,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当然你也可以不相信我。因为我无法证明自己没有从宁浩导演那里或者发行方那里拿了好处。不过当电影上映后,你一定会听到你身边的朋友不断地在你耳朵边提起这部电影,我估计十有八九会是赞扬。你可以不相信一个陌生人,但你总可以相信一些人。我想他们会帮你做出选择的。
  
  我相信,一部好电影的特征之一,就是你无法用语言、文字或其他方式来完整转述它。如果想要了解它,唯一的办法就是去电影院亲自体验一次。而《疯狂的赛车》应该是做到了这一点。
  
  在影片公映前,无论媒体上有多少喧闹的评述,这些其实都不重要。去看一部能让自己获得愉悦的电影,是我们作为观众天然享有的一项权利。只要我们珍惜自己的这项权利,就能够去改变一些事情。
  
  而《疯狂的赛车》这部电影,值得你去行使你的这项权利。
  
  对于我来说,我小小的私心就是希望大家都能用自己的选择去影响和改变中国电影。一次改变一点点,最后改变一个时代。每一个观众能做出的影响可能只是一点点,但千万观众的选择汇集起来以后,迟早会让“中国电影”这个虚拟的对象明白过来,我们作为观众有权利要求得到正常的、等值的娱乐。
  

 3 ) 宁浩的时代真的会到吗?我怎么看到了一个快要疯狂的宁浩

前言:如果说宁浩本身就是纯粹的追逐功利,那么这篇文章将恰恰说明,他成功了

昨晚才看完《疯狂的赛车》。同样被剧本安排的各种巧合配合着电脑特效逗笑的前仰后合。本想大赞一番,却总有种奇怪的空虚和无奈感闷在心头,不由下来的细细琢磨,终于明白了这种感觉的由来

疯狂的宁浩。就算他没疯狂,也差不多快要了

您先别喷。《石头》这部片,我看了15遍或者更多,网上找过很多资料,里面基本每个细节和场景对话我都能复述个78成。其实我对宁浩的作品的爱不见得比您少。

我实在是希望能看到宁浩拍出更多更好的片子。我只是担忧,照这个趋势下去,他能不能?


其实疯狂的是这个社会。《疯狂的石头》大获好评后的宁浩,站在风口浪尖,如果经不住那些看不见的疯狂的冲击,他一样会疯狂,到那时,等到狂热的崇拜和炒作crazy night过后,剩下的还有什么?

来做个对比吧。看看从石头到赛车,多了什么,什么没有变,又少了什么。

1、特效多了。
《赛车》从第一幕比赛的时候开始,一直到最后厚葬是否结束,特效贯穿始终。粗略估计一下,100分钟的电影,特效场景差不多有10分钟了。

片头片名的出现,两次耿浩赛车的过程,涉及到下水道、地道和管道的穿梭感,房间家具的逼近穿透,李法拉陷害耿浩时水果刀的处理,尤其是台湾黑帮造成煤气爆炸那一大段,耿浩最后中枪。随便一想,就能罗列出这么多。想来重新过一遍电影边看边总结的话,还要再多1倍左右。

《石头》呢?一上来隧道缆车穿梭,和后来小便池感应器的穿梭,小谢扔下来那个易拉罐砸出片头,老包发现展柜里的石头被偷了时背景的人物的模糊处理,最后大决战时楼道气氛的处理,基本没了。

具体到最后,特效多了多少倍?直接按照片尾“电脑特效”栏下的工作人员数量就能出个大概合理的倍数比较了。我反正是在最后,被《赛车》如此多的特效人员震了一回。从特效的数量和质量上说,绝对是大进步。


2、剧本巧合多了。
《赛车》出场演员,按照各自团体关系,有6撮人:耿浩师徒,毒贩(台湾和泰国),王双宝巴多两人,李法拉夫妇,警察

同样分法,《石头》按照各自团体关系有4撮:工艺品厂一帮,道哥一帮,房产商一帮,香港杀手。(警察没有算。因为他们只是接报案和最后抓贼,没有参与情节)

由此,剧情的复杂程度从数字上就有了直观的感觉。关系上的5:4并不是相差5-4=1。因为关系是互相的。每个2个关系都可以发生巧合,那么,4个点两两连线,和5个点两两连线,线的数量差多少?10:6,几乎翻番

其次,感观上也能看到,《石头》贯穿至终的主线都是针对石头展开的攻守战。巧合大多是为了搞笑和在主线情节上制造波澜和过度。而《赛车》里,耿浩逃亡的主线是被所有团体的巧合搭起来的。巧合本身就是主线。

这样复杂了许多的情节,同样也是进步


3、表现、拍摄手法多了

这点只能说是我直观的感觉。《石头》第一次看,会有些地方没看明白。而情节更复杂的《赛车》,在看时却基本非常通畅顺利,完全清晰明白。我觉得这是表现和拍摄手法的进步。


再说说没变的吧

1、演员启用

一方面,保留了很多之前《石头》里出名的演员。

另外一方面,同样和《石头》一样大胆启用了很多不太知名、非常有个性的演员,并且可以认为,取得了成功。google搜索最个性那个陕西哥们“巴多”,截至本文发出时“约有 210,000 项符合 巴多 的查询结果”;甚至搜索“巴多 疯狂的赛车”,结果反而增加到了“288,000 项”

他的同伙,王双宝,我一眼看长相就觉得这应该是个“传统解放军军队题材国产影视剧的旅/团/连长级别长期演员,但不得志”的人。而结果是,搜索“王双宝”,约有 24,600 项。“王双宝 疯狂的赛车”约有 17,300 项。可以粗略认为,该演员的收录结果从之前的7300项(24,600-17,300),增加到了24600项,赛车的出演使其收录翻到了3倍。

这些数字在后面一个时期内肯定还会继续增长。

泰国的那个哥们更别说了。英文名字搜索出来全是和赛车有关的消息。完全没有自己独立的消息。当然也不排除人家用泰文可以搜索出很多结果。

总体看,《赛车》可以说是和启用的新演员成功实现共赢。这和《石头》是完全一样的。


2、音乐

其实我很犹豫要不要把“音乐”归类到“没变”。
闽南语的那个歌很赞,无论调子歌词还是出现的地方都很绝妙。
但是陕西腔的音乐,虽然每次都是配合演员,但是曲调本身我觉得全无圈点之处,很多音节甚至有点像强行拼凑在一起。那感觉几乎是仅仅为了“让陕西味的乐器发声”
当然,也可能是我不了解。所以,音乐我还是归类为了“没变”


最后,也是我最纠结和担忧的部分。从《赛车》到《石头》,失去了什么?

1、人物
重中之重。
最简单直接的说法:苍白。苍白的很。
看过《赛车》,你对大戏份出场的人,哪个的性格有印象吗?我努力了很久,发现我只记得,耿浩的师傅和李法拉。

耿浩师傅:渲染了一番“打”之后,那个大雨中之中哀求领导再给机会的情节,多少让人为之一酸一紧;谁没有过那样的窘况绝境?为了他弟子的职业生涯和他的梦想,没有门路,没有权钱,在高高的掌权者面前,他跪下了。之后脑血栓的他,竟然在看见仇家时能愤怒的站起来。这个在100分钟电影里睡了90分钟骨灰盒(还被人开箱验货……笑)的人,我倒觉得刻画的最成功。这样的人,在现在的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太稀缺少见了。他是为人所称颂的稀缺品质的一个具体化的世俗存在。

李法拉:没别的,哥就是想发财。男人的面子可不要,尊严可不要,良心道德一样可不要,命都可以不要,哥就要钱。这样的人,恰好是另外一个面,特多特常见。

剩下的,没了。

耿浩:黑皮其实演的很到位,可惜从编剧和导演那里安排好的情节把他限制的死死的。完全成了一个被剧本和情节摆弄的娃娃。他一根筋的太过分了,通篇看表现,他饰演的这个主角人物智商不超过70。黑皮被拉过来演智障脑残立志成才的故事了吗?显然不是。

毒贩【台湾方】,毒贩【泰国人】:这几位演的很到位。但是警匪贩毒片看的太多啦。都是这样子。功夫、表情、动作、表演普通而到位。剧本也是这么给他们安排的。顺利完成任务。

王双宝、巴多两人。同样无脑。“谁也不想先杀人”,生涩,想赚钱,互搞对方姐妹并且把持主动权等等细节算是有点个性

警察:三宝他俩,这次就是来演《石头》中“夜巴黎”旅馆的服务员的。还是剧本安排的。他们在限度内也已经不错了。

李法拉太太:无脑。一样是剧本安排的。

其实对于人物,这样就可以看出来,他们的苍白,是剧本造成的。那就接着说吧,把对比也一起放到下一条里


2、剧本
太注重情节了。太希望巧合了。太需要搞笑了。

人物呢?

对比看看之前《石头》
剧本曾经创造了那个家庭恩爱,普通而自信,能八面来风也会山穷水尽的包世宏
剧本曾经创造了一心跟着老大混,拼命想摆脱不如意现状的年轻人三宝
剧本曾经创造了鲁莽又总是得意洋洋、小混混出身的黑皮,胆小但心计的小军,有点胆识有些脑残还颇有汉子味道的道哥
谢小蒙和他老爹,房产商和他秘书,香港大盗顶你个肺,每个都是活脱脱鲜亮亮的人,个性十足

你几乎可以不加思索的觉得,他们那样的人真的就生存在地球在地球某个时代的某个角落。

反过来……《赛车》塑造的人物……是火星上的吗?

这是剧本里的人物部分。

再次,整个剧本被荒唐的情节、众多的巧合堆砌的满满的,没有一点时间和余地来润色什么细节。甚至连最后的收场都不得不草草和着字幕交代完。警察怎么就那么容易相信了耿浩无罪?太夸张了吧,实在说不通啊。几条人命在身呢

剩下了最后2点也就不那么紧要。

3、流行台词。人物的苍白,重复次数少。本片就算会有流行语,也是牵强出来的

4、城市风格。重庆排出了味道。厦门呢?



分析作罢。

不得不重复前文的感叹。《石头》的成功把宁浩和他的剧组推到了风口浪尖。所有人都在看着他。投资人,行内人,竞争对手,观众。他不能承受在第2步跌倒。他尽力了,把所有那些《石头》里的浅层面功夫拿出来,再次发挥了个淋漓尽致,博了个满堂彩。但是,塑造人物这个核心被忽略了。他的意味,颇像是要做短期感官刺激的叫号电影,却放弃尝试创作经典传世之作。

我想到了,中国的年轻运动员在奥运会初获金牌后代言的蜂拥,社会舆论和压力的无形施加;我想到了年轻的公司在默默发展几年成功在美板上市后,面对投资人的利益驱使而不得不妥协长期的目标。

其实最核心的问题,还是一个艺术创作者,是以市场导向,还是艺术导向。一个是你的饭碗,一个却是你的追求和根本。如何协调这二者是每个创作者的必修课。
不理睬市场,你没有钱来创作和研究自己的艺术,甚至会饿死
不关注艺术,你最终是人去楼空,成为浮华青楼里青春耗尽的老女人

从《石头》到《赛车》,宁浩成功完成了市场一侧的成功。浮华背后的执掌者们会希望更多的市场,更疯狂的市场。而能不能坚持住追求,成为一个真正的电影艺术家,就要看宁浩和他的队伍,会不会一起疯狂了。

 4 ) 宁浩电影的复调叙事结构

苏联文学理论家巴赫金首次将“复调”的概念从音乐理论引入到小说理论中,是用来描述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相对于“独白型(单旋律)”叙事的“多声部、对位以及对话”的叙事特点。米兰·昆德拉在他的小说创作中运用并发展了巴赫金的复调理论,提出“文本的复调”,在探讨小说的新发展以及可能性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理论与实践空间。显然,昆德拉认为在对复调的运用上,赫尔曼·布洛赫无疑比陀思妥耶夫斯基走得更远:“在布洛赫那里,五条线索的种类彻底不同:小说、短篇小说、报道、诗歌、随笔。这一在小说复调中引入非小说文学种类的做法是布洛赫革命性的创新。”(指布洛赫的小说《梦游人》)然而,在昆德拉看来,从艺术的角度讲,布洛赫的《梦游人》仍旧没有真正实现复调的意图。但是,让小说的归小说,我们说回电影。

电影创作中对复调叙事的运用,同样会经历一个缓慢的过程。相对于《爱情呼叫转移》《桃花运》甚至《命运呼叫转移》之类的简单拼凑,宁浩的“疯狂两部曲”已经是一种有强烈“复调叙事”意识的电影试验。如果说《疯狂的石头》中各叙事线索还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几乎所有人物、事件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目的,所有情节都围绕一个中心——一块价值连城的翡翠引发的“疯狂”——展开),那么《疯狂的赛车》中这种内在的联系已不复存在(至少变成一种异质的联系):把所有人物联系在一起的不再是决定他们最终命运的必然性,所有事件即使仍旧在同一时间与空间下发生,也不一定要围绕同一个中心——简单地说,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兄弟,为着不同的目的(赛车手一心安葬师傅的骨灰,毒贩子为完成一笔毒品交易,杀手则是执行一次杀人任务,他们的命运互不相交),在一个个偶在的当下巧遇,他们的命运也最终纠结到一起:善恶到头终有报。说到底,世界最终还是归于平衡——这就为电影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让生活说话。

生活本身就是一场复调叙事,不论它看起来有多么荒谬,有多么不可理解,但生活就是生活;生活有时候可以解释,但大多时候无法解释,不能解释的生活,或许更能代表生活的本质。(善恶到头终有报,是理想的生活;好人不长寿,祸害遗万年,是现实的生活。)我们往往把生活比作一部交响乐,而电影对现实的这种复调式叙述恰恰说明:世界,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其本身就是一部充满无限可能性的离奇的搞笑之作。或者说:我们的世界充满着黑色幽默。但是电影终究要把理想的生活展示给人看,因为这更符合人们的想象。

《疯狂的赛车》把不同人物的命运置于不同的背景之下,在故事的结尾又让所有元素偶然相遇——我们毋宁说是世界的可能性促成了这最终的相遇——可以说,导演至少是在形式上完成了电影的复调叙事。只是,电影本身作为对存在之可能性的揭示,对宁浩来说是否是有意识的?或者是我们强加于他的?电影究竟应该更多地展示理想生活,还是现实生活?——我们看到,电影评论陷入荒谬的境地:悖论无处不在。不过我们应当相信,在良莠不齐的中国电影作品里,近两年异军突起宁浩式黑色幽默,以及其复调的电影叙事结构,已经走在了中国电影艺术的先锋行列。

2009年2月27日

 5 ) 别问,就看吧!

  本来我只在豆瓣潜水,而现在我终于心甘情愿就这样献出我的处女帖。
  这一刻,老娘我眼含崇敬的热泪正式开始为宁爷拉票。

  如果这两年中,只给我一次进电影院去看电影的机会,我就会选择这个春节的这一部。如果这时再有同学叫我一起去电影院还叫我来选片,我会选择将这部电影再看一遍,两遍,三遍。

  作为一个热爱迅雷优酷pps的忠实宅女,电影院只在两种情况下才有意义:一是需要看特效的时候,比如《变形金刚》;二是看搞笑片的时候,比如《赤壁》。事实上《赤壁》并没那么雷人,有点让我失望。

  而这一次当我走出电影院,我很满足。如果说《变形金刚》的飞机大炮满屏轰炸从音响和视觉上使我很满足的话,这一次,我非常满足。这似乎只是一部在网上下载了就可以看的电影,它无关高级特效,无关大场景,似乎完全可以独自在在电脑上自娱自乐来看。但是除了和家里人一起在电视上看周星驰的盛期作品外,已经有多久没有过这样与民同乐的感觉?从头到尾,笑点不断,从十来岁的小屁孩到各种真假淑女真假绅士,个个以黑暗为掩护笑得形象俱毁歇斯底里,这样膨胀快乐的机会不多了啊。你就忍心只把它浪费在小屋里聊以自娱?

  当然,这不是一部完美的电影。它很商业,它很复杂,它很龟毛,它毫不掩饰导演编剧拼了命讨好你的各种媚态——但我十分欣赏它颇有实效的诚意。正在起步的中国商业片一路摸爬滚打,我也一直尊重各路导演放下身段巴结观众的各种努力。只是现实是,艺术作品感人从不会是因为作者的努力,而只能是因为作者的努力加上才华。而这一次,I'm really flattered。

  以前听人说过,上一部《石头》能火起来其实是靠运气的,真正决定这样一个年轻导演命运的,并不是他辉煌的开端,而是那之后的第二部大戏。如果第二部能够继续辉煌,这个导演也就从此可以在圈里站稳脚跟;而如果第二部戏惨败,之前的辉煌就成了彻底的偶然现象,宁浩这个人也就基本消失掉了。所以我们看到了一部拼了老命编排的力作,却也是一部并没有被那么严格监管的幸运儿;这部电影依然有着青年导演特有的生涩而新奇的爆发力,而感谢上帝,万恶的广电总局还没想到要花心思大力阻止这个CULT青年的黑色幽默。看访谈说冯小刚这样地位的,想拍个无贼都已经困难重重,每个动作都备受瞩目饱受压迫,空有一身调侃功夫只能歌盛世显太平;而宁浩,至少现在,还是我们的人。一遍遍的回想他的这部电影还有上一部,我感到那么的亲切,能感到这背后的就是一个和中国千千万万电影青年一样一起成长起来的兄弟,由各种盗版电影喂大,看到大师杰作像是打了鸡血浑身颤抖,常常做梦都想也拍部来一试,从来不屌国片里政治宣讲那一套,只想要电影有趣,荒诞,而真实。

  他做到了,当所有人为他站立鼓掌为他看完最后一刻时,宁浩他做到了。

  伟大的新一代大陆电影青年!彭浩翔、昆汀、彼得杰克逊在这一刻灵魂附体!他一个人代表了千千万电影青年的光荣奋斗,在这一刻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不是一个人!

  但是宁浩的未来又会怎样呢?疯狂系列未必可以一直拍下去,这一点并不是我担心的问题。我担心的是,很明显,宁浩在黑色幽默上太有才华。黑帮,血浆,枪战,却可以制造出荒诞的喜感,这样的天赋可以让影迷激动不已,也足以让大肆进行白色恐怖的广电总局开始围剿。即使是昆汀,凭他的才华,可以在大陆这样的环境下生存吗?而如果阉掉所有这些所谓不和谐因素,电影的生命力又如何延续?夕爷写过,你的精神生活没有问题,你的精神生活又在哪里?

  扯远了扯远了。另外那泰国小伙子真不错。黄渤铁定是腕儿。注意最后字幕里藏了三段戏。黑帮死胖子有点萌。他手下那个好帅好帅好帅啊。

  其实,我只是想对貓在家里熬过年的同志们说一句:

  出来看吧,兄弟们,这是自己人!

 6 ) 宁浩的心血与冯小刚的口水

岁末年初,中国陷入经济大萧条,在职工资不长,失业人数激增,一片衰败之中,国内电影票房却毫不客气地一路狂飙。冯小刚的《非诚勿扰》居然卖了三亿五千万,一跃成为中国电影票房之王,宁浩的《疯狂的赛车》也势头极猛,直逼一亿而去。中国搞笑电影的新旧两代大腕同台较技,谁更精彩一眼就能看得出来。
冯小刚终于登上了自己的事业巅峰,但平心而论,《非诚勿扰》实在是一部非常普通、非常口水的电影,单讲质量,在冯小刚自己的作品当中连前五名都排不上。而宁浩,在《疯狂的石头》大热后不骄不躁,耗费三年心血拍出了《疯狂的赛车》,在这部电影里你可以非常宏观地看见宁浩的用力用心,他努力使自己的每一个镜头都精彩。“处于事业上升期”的人就是不一样。
传说中,褐雨燕筑窝,先是吐唾沫,但是唾沫是不够的,于是呕心沥血,最后把血丝都吐出来了,所以燕窝上会有血色。我们的导演们却恰恰相反,冯小刚当年拍“贺岁三部曲”,也像宁浩现在拍“疯狂系列”这般呕心沥血,一旦功成名就之后,便开始用口水拍戏了。所以,许多导演拍了一辈子戏,最后发现能传世的作品其实是自己的处女作。
  
很多导演抱怨国内的电影审查制度像命题作文一样,完全限制了自己的创作。但是宁浩的《疯狂的赛车》让我开始深信,电影拍得烂是没有任何借口的,完全是因为你们没有用心,用屁股是拍不出精彩的电影的。宁浩也让我相信,能在体制之内拍出优秀作品的导演才真正是杰出的导演。
但是,我还是觉得《疯狂的赛车》还缺点什么,还不是我心目中的五星电影。过于离奇巧合可能会使整个故事显得轻浮,而且我不太喜欢黄渤,很多人说黄渤是葛优之后最搞笑的国内演员,我却并不觉得他有多少喜感。可能因为我是山东人,听他说山东话十分亲切,但喜感是需要距离的,所以亲切之余,搞笑的力度也减弱了许多。
  
每一部搞笑电影都会评选最佳台词。当然,《疯狂的赛车》的笑点极多,密度极大,质量也上乘,但我觉得最搞笑的台词不是在几个主演的嘴巴里,而是从那个五星酒店的前台小姐的大嘴巴里蹦出来的。大家一定还记得。
“Sorry sir。我已经说过了,他真的不在room。”
“抱歉,我们的酒店非常international,我们要保护客人的secret。”
这两句话说得太惊艳了。小姐拼写“international”的时候你能清晰地听出这个单词起转承合的过程,而且她的眉毛会随单词的节奏满脸乱跑,太有天赋了。她如果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才华,相信一定会蜕变成风华绝代的内地版石榴姐。

 短评

原来是徐峥,我一直以为是汪涵......

9分钟前
  • 米亚嘟嘟
  • 推荐

比起石头,手法更纯熟,人物更可爱。中国终于有了个会讲故事的类型片导演。愿不义的都自毙,我们的明天会耿浩。

12分钟前
  • Lan~die
  • 推荐

这节奏 真漂亮

14分钟前
  • 逍遥兽
  • 还行

黄渤和徐峥的电影好搞笑,他俩的电影我一般都看了,这才是喜剧

17分钟前
  • 梦梦梦梦
  • 推荐

当时真的是笑抽了,骨灰当白粉那段实在太搞笑了。国产经典的黑色幽默。

18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Sorry Sir, 我已经说过了他真的不在loom. 抱歉, 我们的酒店非常international, 我们要保护客人的xicret.

22分钟前
  • 账号已注销
  • 力荐

不如《石头》。可是尝骨灰的那段还是让我笑翻了~~~

25分钟前
  • littletwo
  • 推荐

致敬《两杆大烟枪》。2013.11.7

27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真没想到中国也能拍出这样的电影!

29分钟前
  • 斯童
  • 力荐

我就知道豆瓣上的人喜欢这种型,我就知道,就知道,知道,道…

33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满嘴顺口溜 你想考研啊!

36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导演说自己创作失败了……但是它在市场上成功了。

39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多线叙事的黑色幽默在《疯狂的赛车》中再一次为人见证了宁浩对电影出色的驾驭功底,这部作品所带给人的不仅是那依旧“疯狂”笑料的捧腹,更是一种缜密逻辑下扣人心弦的酣畅,动作、悬疑、幽默三者间的绝佳契合,锻造了这场难能可贵能胜于剧情的喜剧经典。

44分钟前
  • 梦里诗书
  • 推荐

我要做宁浩的死粉丝!!!

47分钟前
  • Charlie
  • 推荐

最后,电影院里响起了掌声……

51分钟前
  • Touma
  • 力荐

比疯狂的石头更上一个台阶..除了黑色幽默外,还看到了一些更带内涵的东西..宁浩的风格已经日趋成熟了.期待下一部作品. 银牌车手最终成为金牌,竟然是通过这样复杂的途径,虽然最后线收得有些散,但能做成这样已经不错了。这就像是中国电影在一直以来的疲软中,突然出现世界级的佳作一般,不错。

56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宁浩会讲故事。

57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推荐

机心繁构,交足功课,80分以上

58分钟前
  • boks
  • 力荐

黄渤其实很帅的呀

1小时前
  • 我的苦難史30天30夜也講不完
  • 还行

支持青岛话。看了觉得作为青岛人真快乐。

1小时前
  • 凯罗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