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比较则已,一比较则有诸多地方不满意。作为音乐剧版的忠实拥蹙,首先自然是对曲目删减的不满。我看到下面有许多评论者抱怨音乐不好听。但你们是否知道,Sweeney Todd中最棒的一个唱段,开场曲“The Ballad of Sweeney Todd”被删减去了【同样,这首曲子结尾的再现也被删去了】。现在的开场“No Place Like London”,实际上是几个宣叙调的结合【我并没乱用歌剧术语,Sweeney Todd虽说是音乐剧,但Sondheim基本是按照歌剧的格式写作的】,再加上这几个宣叙调的旋律走向过于不和谐和阴森,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旋律不好听。但是,如果第一印象是原本那首“The Ballad of Sweeney Todd”的话,至少在感觉上会有不同。更要命的是,“The Ballad of Sweeney Todd”事实上是全剧最重要的一个主导动机,本来是要在全剧再现五次的,现在自然这些再现也一并删去,只在“My Friend”唱罢后,在背景音乐处演奏了一小段。
若不考虑的Judge Turpin的Johanna【过于猥琐所以连舞台上都几乎没演过】,另一个被删去的唱段是四重唱Kiss me【不过据说是拍了这个段落的?但我看的版本中没有出现】,又恰恰是一段较为抒情悦耳的旋律被删去了,随之被删去的是执事的那段“Ladies in Their Sensitivities”,可惜了一段优美花哨的男高音。另外,Anthony初遇Johanna那场,在唱“Johanna”之前一段铺垫“Ah Miss”也删去了。
我列举出被删去了的段落,并不是炫耀自己对原先版本的熟谙程度,况且哪怕是百老汇的版本也因为总谱太长而有删节。 关键在于:Sondheim音乐剧最有魅力的地方本就在于词、曲、剧情、理念的完美结合。也因此他的旋律往往不会刻意往优美的方向行进,而是符合此情此景,几乎不可能把sondheim音乐剧的某一首曲子单独拿出来看,你会发现所有的曲子都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而曲子部分又通过歌词和剧情和理念联系到一起。所以说,在我看来,删节对于别人可能无伤大雅,对于Sondheim音乐剧是不能忍受的,想要理解这一点,最好要对着Sondheim那些witty又富有深意的英文歌词来看。 Sweeney Todd的故事是个被讲烂了的老故事,现在大家都知道这点。Sondheim的奥妙之处是它如何阐释这个故事,这就得落实到唱段安排上。如同已经提到过的,主题旋律“The Ballad of Sweeney Todd”的删去,一个直接效果是,前半个小时在音乐上面有些闷【“The Worst Pie In London”是个例外,但这个连演员动作也考虑,不断切割变化乐句长度的sondheim招牌式唱段,听惯韦伯式音乐剧和欧式歌剧的听众又不是一下子能接受的】,但有心人都会注意到,这些旋律几乎都不是单独拿来作咏叹调唱的,每一个唱段几乎都有其隐含的意思在里面,而这些意思需通过后面的再现才能真正得以展开【电影版事实上删减了其中一些再现】。可以说,开场半个小时的唱段虽然在旋律上充满了不和谐音,但就整个剧的结合来说,它的和谐感比后半段较为优美的by the sea,Johanna, not while I’m around都要高,开头几个唱段需要细细品尝,你会发现那些看似不动听的音符放置地恰到好处。
光这样说其实还是太抽象。我就来简单说一说电影版的几处改动: 1.最重要的自然是“The Ballad of Sweeney Todd”的删去,但这个改动可以说是电影版的无奈之举,不然Tim Burton不会拍了段落又弃之不用。音乐剧版本的“Sweeney Todd”事实上自始自终都是在讲故事,而“The Ballad of Sweeney Todd”的五次再现事实上是故事外的讲故事者的口吻,但演员还是故事中这些演员,这五次“The Ballad of Sweeney Todd”事实上是一个“歌队”的作用。这一点,是电影叙事手法很难处理好的。Tim Burton最终放弃了这一点,也确实是明智之举。然而,毕竟这造成了整个剧的基调在这里有一个微妙的变化,电影版的视角和音乐剧版的视角事实上有着细微但重要的不同。不过既然Tim Burton放弃了1979到1982年音乐剧的黑色幽默处理方法,而是减少幽默感,增加阴森和恐怖感,那么这一删减也是在情理之中的。毕竟,Burton是在延续了他本人一贯的视觉风格。这个故事已那种方式处理更好当然见仁见智,只是在Sondheim的优雅讽刺和Burton的故作正经的坎普之间,我两者都爱,却更偏向前者。
最后来说说演员的唱功了,这也是一个伤心处。Depp的演技不错,可是声音方面实在还是勉强,不服气的人对照巡演版来听就知道了。Sweeney Todd这个角色是一个男中音,但Depp的声线太浮,阴森有余,沉稳不足,在合唱的时候完全压不住,直接影响了几首合唱“My Friend”,“Pretty Woman”,“Johanna”的效果。Depp完全是靠声音的表演来掩盖唱腔上的薄弱,但由于他的声音表演太出色,所以我们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Anthony和Johanna这一个男高音一个女高音被删减戏份就算了,剩下的两首个人曲目,唱得都单薄地过分,“Green Finch and Linnet Bird”多棒的女高音曲目,被唱得味道全无,也难怪两人没有太多唱段。 对于Toby我也十分不满意,本来这个角色depp让一个12、3岁的小孩子来演就不按好心:渲染最后一刻小孩子杀人的戏剧效果嘛【而且还是蓄意杀人,音乐剧版本中Toby的形象是个有些弱智的17,8岁少年,最后杀todd时已半疯了,而且todd自己把脖子架上去的,几乎是半自杀。】,估计喜爱黑暗效果的人会很满意这种安排。不管怎么样,not while I’m around原版可是唱得我眼睛都湿了,电影版这个小孩一板一眼,感觉在背歌词。 其实整个剧组的声音都是没有层次,执事和Pirelli的两段男高,一段被删了,一段改成男中【虽说“Borat”的声音挺适合演绎这角色的。】,法官大人的男低音不够低,“Pretty Woman”的层次感没有表达出来。我唯一满意的是Mrs Lovette,虽然角色性格有些变味,打上了Burton的烙印,但还是唱出了自己的味道,“The Worst Pie In London”不紧不慢,别有风味。
DEEP的歌剧诶。爱他神经质的表演但是没有想象中那么好。最后他已经杀红了演。有点不忍心在看下去。
后半部分算是高潮迭起,但结局却突然结束了。女儿和小水手酱油的太突然了。小跑堂的也有点儿莫名其妙。还是一如既往的哥特,加入了新鲜的歌舞元素。好坏不评。情感分满。╮(╯_╰)╭ 由于法官和执事是斯内普和那只贱老鼠演的,害我总恍惚哈利波特。并且不知为什么德普也一直让我跳脱,想起赤西。囧
名副其实的“史上最血腥的歌舞片”、“最高雅的一部变态杀人狂电影”。暗黑音乐电影。强尼戴普和怪咖海伦娜唱的很完美!各种刮胡刀割喉飙血,这片子放在以前的话大概没啥人敢去理发店刮胡子了。BUT强尼死的好惨,他为什么不去见女儿一面啊,看清楚自己女儿长什么样子,杀疯婆子之前为什么不看清楚对方
Johnny Depp的表现没话说,美工也没话说,但是本子实在烂得...
音乐性不强,但作为哥特风格观之,还是比较有想法的。
血腥味十足的暗黑歌舞片!
复仇的快感吞噬了Todd的理智,让他发了疯。一个寻求复仇的人,最终却摧毁了自己,永失我爱。看此片不冲导演Tim Burton、不好演员Johnny Depp,但为“史上最血腥的歌舞片”、“最高雅的变态杀人狂电影”。我们逃走,所有的梦想就都会实现?
当他再次拿起了剃刀,他就拿起了屠刀。。。相当黑暗血腥的片子,德普海伦娜大赞。。。
歌剧改编后,一味的黑暗复仇一味的追求阴暗的效果
这片跟《黑店狂想曲》太像了,一样的剧情,一样的重口,甚至是他们出彩的点也一样——完美的风格化。本片将暗黑哥特歌剧风格演绎极致纯粹,而且吸取了《黑店狂想曲》的教训,在愈加乏味的后半段忽然抖了个大包袱,使主题得到升华,也就是仇恨无限循环这回事。本来想打5星,介于剧本原创性减一星,4星
我喜欢这部,胜过DEPP近几年的任何。我非常讨厌他油腔滑调的流氓样子。不知道为什么姑娘们为他那样疯狂。难道真的是男人不坏女人不爱?我还是喜欢这样的DEPP。另:等我影响配齐再看一次。好好欣赏下配乐。
氛围真够鬼祟的
舞台剧改编。本来如果没看过是很好的,可惜我偏巧看过原始版本...那里哥特味是没有的,骨感妹子是大妈型的,陶德则是个中音浑厚的胖子.放血就是一道痕 但即使这样,也比这部片子的味道正上许多...不客气地说,这部陶德简直是在侮辱歌剧院,唱得太糟,再想当然加上哥特气,最终结果是四不像
劇情上其實沒甚麼特別,就是一個復仇愛情故事,但我非常喜歡提姆波頓那詭異而充滿藝術感的拍攝手法、氣氛營造。整體來說,歌好聽、畫面好看、人物都很有個性,喜歡提姆黑色幽默風格的人,這部片絕對是值得收藏的作品。
黑暗的哥特风爱死了!!!!蒂姆伯顿和强尼戴普!!!! 就是血浆用的有点多。。。。
不如原版音乐剧,电影变成纯粹的复仇,感觉少了点什么。
杀人分尸也可以这样优雅~
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有了华丽的音乐和血腥的暴力来包装
Dark.Blood.Cool.故事简单了点,但是整个黑暗的调调和歌剧的模样,惊艳。Tim Burton天才之作,永远独一无二。
不能算是德普和伯顿最好的作品,期待太大了,有点小失望。不过德普的演技无可挑剔,女主角也很出色,导演就更不用说了,也许···问题出在剧本上!